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2024-06-20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共8篇)

篇1: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继续深化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逐步暴露出若干深层次的问题。十八大为未来中国设定了一条理想的道路: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又要维护公平正义。要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遏制官员的腐败和特权,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质性地推进民主法治。中共十八大报告努力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文化的发展特性所决定的。

关键字:改革 经济 民主 文化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十八大决策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政治共识。如何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快更好地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并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开辟的改革道路,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指日可待。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逐步暴露出若干深层次的问题。由收入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由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恶化。十八大政治报告正式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科学发展观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但它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更加突出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它强调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不难发现,十八大为未来中国设定了一条理想的道路: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又要维护公平正义。

社会稳定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之一,它是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可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如此深刻而重大的历史性转型,仍能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国家治理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邓小平制定的“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稳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又催生了人们对自由、公平、尊严、参与的新需求。要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遏制官员的腐败和特权,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质性地推进民主法治。否则,经济发展和繁荣不但不会带来公民对政府的更大满意,反而会减少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政治体制改革,归根结底是推进民主和法治:扩大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权力和权利;让法律成为最高的权威,依法对官员的权力和特权进行限制。这是对社会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竭力抵制,而且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失控。这样,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之间便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民主化过程最大的威胁是社会的不稳定,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的所有改革必须维持社会安定,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稳定压倒一切’有其合理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我们所要达到的不再是一种“传统的稳定”,而是“现代的稳定”。传统的稳定是“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并通过压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与此不同,现代的政治稳定则是“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推进,为保障个人权利奠定了最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基础。然而,任何事情都充满着矛盾。个人权利的张扬往往又容易轻视公共利益,淡化国家、家庭、社区、单位等集体意识。

中共十八大报告努力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一方面,它继续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突出群众观点,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倡导公民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倡导自由、平等和权利,欲“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无论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还是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进行。这就要求政府和公民应当更加突出“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一种新集体主义利益观,在最大限度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增进集体的公共利益。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是我们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巨大的精神驱动力和物质获得方式之一。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因此,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文化的发展特性所决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文化的论述与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对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作了重要论述,这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全会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领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这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至关重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鲜明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篇2: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要提高改革决策部署的执行力。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既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具有战略意义,又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第二,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第三,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1992年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飞速发展,GDP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增大、就业难、工资低、生产方式落后、国家主要经济来源集中在第一产业等。

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摒弃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我国党政机构的公职人员,是公权力的主要行使者,特别是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人员,更是其中的核心。如果他们都能够正确地对待权力、金钱、美色,言行具有良好的道德约束,那么,我国政府的清廉就有了基础。离开公职人员的清正,就不可能有政府的清廉。同样,没有公职人员的清正和政府的清廉,政治清明也就只能是空话。当然,政治的清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清明的政治,不仅要有官员的清正、政府的清廉,还要有基本的公平正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众认同的政治制度。

对于公众最为关注、社会普遍诟病的特权问题,在以往的改革中曾经做出许多努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愈演愈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政治局作出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社会反响广泛、热烈。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清理、果断废除不合理的特权,并且建立起严格的制度监督权力,不仅可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为规范官员的待遇、约束官员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对于弘扬民权,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途径和范围。在这方面,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保障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等,是很

难想象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篇3:浅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数量还是国有资产的总量, 我国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国有企业维系着我国的经济命脉, 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国有经济的地位尤为重要, 改革的方向也应特别的谨慎。自1978年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以来, 从放权让利, 到“抓大放小”再到国资委的成立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 改革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2002年到2010年, 全国国企的数量每年平均以7500家的速度减少, 虽然数量在大幅减少, 但是综合实力、竞争力却在稳步提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 利润年均增长23%,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 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6.69万亿元, 利润由0.24万亿元增长到1.13万亿元, 上缴税金从0.29万亿元增加到1.4万亿元, 为国家的发展、财政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的部分大型国企不仅成为了我国企业的领头羊, 在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也显示了超强的实力, 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 上榜的中央企业达到38家, 比2005年多了28家,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进入了前十强。尽管国企们表现不俗, 但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是非有必要的。

二、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动力不足, 缺乏竞争力, 内部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1. 垄断央企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工资和福利畸高的问题突出。

据媒体报道, 以电信、保险、电力、金融、烟草为主的垄断行业, 其员工工资往往是其他行业工资水平的2、3倍, 如果考虑工资外收入以及福利待遇等因素, 实际工资差距可能达到5-10倍, 对比差距惊人。这些央企的工资安排并没有遵照按劳分配的规律, 过高的工资没有实际依据, 损害了公共分配机制和公平分配的原则, 加大贫富差距, 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

2.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人

员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自主创新意识的缺乏, 导致了多数国有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能力的严重缺失。研究开发活动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环节, 要衡量企业在研发活动投入的主要指标是研发经费投入。国际上一般认为, 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3%以上较为适宜。统计资料显示, 世界500强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占全球研发费用的65%以上, 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20%, 200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众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7%, 如此大的差距足以看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重视。这些国有企业不仅在与世界优秀企业对比中严重落后, 在与国内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也存在着差距。非公有制企业在专利和技术创新领域的占比达65%和75%, 远超国有企业, 可见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急需提高。

3. 多数国有企业产出效率低, 缺乏竞争力。

石油石化、电力工业和通信三大行业虽然一直是国企中的领军者, 但低质量、高价格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以基础电信运营领域为例, 国有股占比71%, 但截至2010年, 我国宽带平均网速在世界排名仅在71位, 不及美日等30多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10, 但收费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国企若脱离了政府的保护将如何生存下去, 值得深思。

(二) 过多依靠垄断而不是实力

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中较为优质的成分, 已成为我国企业的领军者, 但是中央企业垄断的问题也一直是外界质疑的焦点。中央企业中的确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企业, 有着垄断的因素, 像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盐总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八家大型企业, 它们的经营领域存在市场禁入并且由政府控制价格。在2011年这八家央企除了中盐总公司全部进入了世界企业500强且名列前位, 可谓业绩不俗。但从边际的贡献看却不如其他竞争性的企业, 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中, 八家企业年均营业收入增长19.9%, 其他企业是22.8%;八家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2.9%, 其他企业是26.1%。如此比较难逃依靠垄断立足的嫌疑。

(三) 产权制度缺陷, 政企不分

1. 产权结构一元化。

国有企业常有国家独资或者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难以摆脱行政的干预, 失去企业应有的活力, 限制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 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 产权边界不清, 政企不分。

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 由国家政府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但在管理过程中常出现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权责不清, 导致国有企业管理效率底下;二是国有企业人事安排行政色彩浓重, 董事会一般由政府官员组成, 总经理也需由政府组织部门认命, 政企不分, 使得企业负责人在政绩目标和企业目标之前徘徊, 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 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国外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振兴经济,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定的企业制度蓬勃发展起来。但是进入70年代后, 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的一些缺陷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国有企业普遍出现了高成本低产出, 经营状况不佳, 财政负担过重等现象, 严重制约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因此掀起了国有企业的变革与私有化的浪潮。例如, 英国采用股票上市、整体出售和内部收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通过两阶段的改革方式稳步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进程;法国则通过管理分类化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的和非竞争性的, 方便政府管制, 并通过股权多元化、经营契约化的方式淡化国有色彩, 明确政府、企业权利义务, 达到政企分离, 优化产权制度的目的;德国是采用托管民营化的方式, 既保证了国有资本和公众利益, 又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我们还应特别关注的是新加坡的国企, 它们是世界上效益最好的, 它们主要通过国企私有化募集资金以及政府的财政支持来强化高技术部门的改造, 实现结构转换及产业转移升级。尽管各国的方式不尽相同, 但是改革的目标都是为了找到政府对国有企业最佳的控制点, 优化产权结构, 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善国有企业不良状况, 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

学习借鉴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同时, 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切实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稳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一) 加强国企内部科学管理

1. 注重科技创新。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 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 而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 美国日本仅在5%左右, 差距甚大。国有企业只有加大研发领域的投入, 激发创新人员积极性,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步, 保持长久发展。

2. 增强国有企业管理能力。

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它的效率和发展, 国有企业同样如此, 加强企业管理, 推动管理创新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一是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 逐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制度, 合理分工, 提高产出效率。三是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预警、反应能力, 建立有效的风险退出机制等。

3. 国有企业应坚定公共企业的角色。

作为人民财产的管理者、经营者, 应该切身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认真履行自己的公共职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伴随着一些社会、环境问题, 国有企业应该以身作则给其他经济成分做好榜样。例如,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表示, 治污投入占GDP的1.5%-2%时才能控制污染, 占GDP的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而我国“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投入为2.16万亿元, 仅占GDP的1.41%, 远远达不到改善环境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应该积极配合国家政策, 带动非公企业, 加大治污投入, 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在明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的同时, 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均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要特别谨慎, 分阶段稳步推进。过于猛烈的改革可能会造成高失业率和经济倒退, 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三) 国有企业不能盲目私有化

私有化的进程需要严格的司法监督做后盾, 在我国当前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法治精神的状态下, 盲目推动私有化并不能达到改革的最终目的。国有企业一定程度的私有化可能会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增加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但是盲目的私有化特别是垄断领域的私有化, 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逐渐被国外资本所吞噬, 民企与官员之前的权钱交易会随经济规模越演越烈, 形成新一轮的垄断, 最终丧失其原本具有的活力和积极因素, 造成社会的负担。

(四) 建立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非公有经济已是经济产出最多, 创新最为活跃的经济部门, 明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合理权衡国有企业与非公企业的关系。只有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让两种经济成分在有序的环境下兼容并进, 共同发展, 发挥各自的优势, 才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 推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国有企业因其特殊性是不可能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失的, 而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推动国有资本集中到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去, 而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通过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集中, 以便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 提高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推动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进程, 与国际性大企业抗衡,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1].张卓元, 郑海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人民出版社, 2008.

[2].傅子恒.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中国市场, 2012 (16) .

[3].刘灿.试论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的所有制基础与企业改革[J].经济评论, 2004 (4) .

[4].赵西亮, 吴栋.产权改革重要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思考[J].经济经纬, 2005 (5) .

[5].李嘉廷.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问题探索, 1995 (3) .

[6].李俊江, 史本叶, 侯蕾.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7].刘建军.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综述及对我国国企改革启示[J].当代财经, 2003 (8) .

[8].芮明杰, 宋亦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管理创新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J].上海经济研究, 2001 (8) .

篇4: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必要性

中途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11-02

一直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强调意识形态属性和公益事业定位,忽视了市场和产业定位。当前,在文化产业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广播电视里的经营性产业剥离实施市场化运作即制播分离改革是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适时之举。东营广播电视台作为地市级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制播分离改革的核心是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主导权的同时,塑造市场主体。其主要内容是一方面统筹协调和管理事业媒体资源,确保新闻宣传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整合剥离其经营性产业资源,组建广播电视发展公司,其目的是实现事业宣传和产业竞争和谐发展。

下面通过SWOT分析,浅析深化制播分离改革的必要性。

内部优势

与中央及省级广播电视台相比,其具有地缘文化、心理接近性、互动及时等优势。本台在本地收视(听)率一直处于强势,广告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各频道频率经过多年的打磨和运行,已经在东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也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忠实观(听)众群体。当前,本台正在进行节目品牌化运作改革,形成了许多品牌节目,例如电视新闻频道的《联播东营》、《东营新闻联播》、《美丽东营》、《综艺旋风》等;电视公共频道的《快乐宝贝》、《东营金融》、《生活直通车》;睛彩东营频道的《记者再报告》、《方圆之间》;广播新闻频道的《做客东营台》和《行风热线》、广播经济频道的《律师在线》、《健康之声》;广播交通频道的《一路畅通》和《交警直播室》等。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台正在积极进行市场运作,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依托品牌优势及频道资源,开展新媒体业务,拓展发展空间,如成立东营网络电视台、微博、微信、手机电视等新的市场主体。

内部劣势

随着制播分离改革的推进逐步暴露一些问题。首先管理理念。这次改革要求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更新管理理念,从事业单位管理走向企业化市场管理。无论从成本核算、绩效考核还是从资金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要摆脱原有事业管理思想。其次制播分离改革离不开频道频率的专业化,频道频率的专业化离不开人才的专业化。当前主持人、编辑、技术保障人员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再次,东营广播电视台各频道(率)的节目质量与容量都不够强大,对频道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外部机会

首先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黄蓝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东营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文化品位逐年提高,当地民众主要依赖当地媒体获取地方新闻、民生服务等方面的信息,这给东营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东营广播电视本着“在改革中改变、在突破中突围”的理念,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其次本台积极参与多媒介融合发展,东营网络电视、山东蓝色传媒集团相继成立运营。作为企业化运作的一部分,东营广播电视台直属的广电集团正在筹备成立之中。再次,作为制播分离改革重要因素——国内节目交易市场日趋完善,外购节目数量及质量都有所保障。

外部威胁

其面临竞争压力颇大:从微观环境看,区县广播电视台5家,油田电视台、东营教育电视台、东营日报、城市信报等市级传统媒体,以及在东营落地的中国之声、山东广播娱乐频道等都是有力的竞争对手;从宏观环境看,微信、微博、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继续抢占着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市场。在电视领域,有线电视系统的央视的权威地位不容撼动,其他省台对我们的冲击力也很大。

篇5: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课程名称 姓

名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论文评分

XXXXX

(居中宋体四号)

目 录

1.2.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3 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4 3.改革的必要性.....................................54.改革的重大意义...................................6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新形势下对我党、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和时间都证明改革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必要性,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现阶段,我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围绕“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之后,值此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特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现状作深刻分析,论证其必要性,提出整改意见。

【关键词】: 改革的条件

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的历史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 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这6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正因为这样,全面改革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历史特点。

改革的必要性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应当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条件下系统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尔后再经过30年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无疑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新的大变动必然带来新觉醒,而新觉醒又必然造就新的大变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包括我们的军队,对我们的光荣传统和今天的理论、道路、制度有新的自信,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有新的自觉,在看世界上有新的眼界,从而能够抓住新条件下的新的战略机遇。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心思安、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是主流。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的大势。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目的之把握以及实际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创新活力、创业活力和抵御风险挑战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当然,形势复杂,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交织,这样的“两重性”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可说是正当其时、机遇难得。我们有信心在党的十八大总体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纲领指引下,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进一步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篇6: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hriyang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该内容作了初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体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的不断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起来了,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朝着小康社会发展了。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

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再者,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

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篇7: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幸福服装厂

李树频

【摘要】:伴随经济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近30年的历程,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一些观念和体制惯性仍然束缚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亏损累计额大、资产负债比率高、企业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等等,大多数企业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因素,必须探索深化国企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改革的走向,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

重要性认识

思路和举措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效

我国的国有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这2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探索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先后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然后推行经济责任制,还有像一些经济联合,把企业的拨款改成银行对企业贷款等。通过资产经营、租赁、股份制试点等这些改革措施去增强企业的活力,调动员工投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真正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得到转变。第二阶段是制度创新时期。就是从1993年到2002年,在这个阶段一个标志性的事就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一个目标,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的国有企业还在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对公有制的含义全面认识,就是说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整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并且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不足,整个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了制度创新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品质完善时期。从2003年以后一直到今天,十六大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接下来就是在政府机构中明确了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体制完善的时期。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改革,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企业承担了很多的社会成本,一个企业落户在一个地方,经过发展变成了一个城市,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社会,所以说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巨大的贡献。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也不再是在所有领域都占有绝对控制地位,国有资本也不是在很多企业都是绝对控股的,整个的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反而通过这种有放大效应的改革,它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总量大幅增加,它的经济效益、质量和争能力在明显提高。三是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总体国际竞争力。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生产力非常落后,通过这么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有很多具有较强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四是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都在履行职能,从组织上实现了政府与国有资产经营的分离,同时其他部委所属的一些国有企业也逐步与原来的部委脱钩。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尤其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国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要实现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需要一批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将主要从我国现有的大企业中产生,但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来看,与世界级跨国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国际化程度偏低,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不强。中央企业虽然经营规模庞大甚至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部分经营业务集中在国内,这突出表现为中央企业的跨国化指数普遍较低。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国际标准化话语权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三是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低端,企业影响力和全球行业地位尚待提升。四是国际知名品牌严重缺乏。中央企业规模已经不小,但大品牌寥寥可数,真正的世界级品牌还没有,在国际知名品牌研究机构每年颁发的全球品牌100强的榜单中,至今没有1家来自中国的品牌。导致中央企业存在上述差距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与中央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 2 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股份制改革相对滞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监管体制和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国务院国资委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中央企业的监管正在复制原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企业的模式。目前的监管体制使中央企业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国务院国资委为中心,这必然导致中央企业不能很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形成了改革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包括60条,可以说,每一条都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关。其中,6个部分22条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国有企业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有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即《决定》将过去的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现在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条要求国企改革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第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两个毫不动摇,即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第二个毫不动摇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不能动摇。第三,《决定》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针对性措施,就是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实施分类改革监管;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国企改革的内容,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指导思想、原则、重点、任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循序渐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党的十六 3 大确立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利、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系、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一大批国有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股份有限公司。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明显提升。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2003年至2012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42.38万亿元,年均增长16.6%。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从中小企业、一般加工行业逐步退出,电力、电信、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建立。总体来看,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将朝向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前进。

第一,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价值创造效率。计划经济的核心机制则是行政指令。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大格局下,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经济组成部分也将逐渐向市场机制过渡,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绩效水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鼓励企业在人才、业务、资产、资本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和增值管理工作中,体现更多的市场化原则,也将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打造价值链、延伸产业链。

第二,资本化。从经济学理论来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和金融资本相 4 结合。资本化是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方式,能够为企业价值快速扩张乃至倍增提供有效帮助。通过重组、并购、融资、过桥、溢价等元素,充分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协同效应,从而形成溢出效应和扩张效应。从改革实践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多数国企都在业务维度增长乏力,资本运营则是破解发展困境的良好渠道,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管理提升”、“突出主业”、“整体上市”的要求即是印证。尽管目前受政策法规、企业战略、产品市场需求、资本市场要求等多种条件的约束,国企大范围实施资本化比较困难。但从长远来看,资本化将是趋势。

第三,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需要国有企业掌握控制权。对国企尤其大部分中央企业来说,加快“走出去”步伐、实施跨国经营,锻炼和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已经是大势所趋。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批“中”字头企业纷纷出海,代表中国深层次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近期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创造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即是国有企业国际化的典型案例。

四、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改革措施,从而把国企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和深度,就要从分析研究改革的动因入手,着力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内部推力和外部压力,妥善解决国企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

从外部来看,也就是从国际贸易这个角度来看,贸易壁垒在日渐增强,尤其是很多西方国家,它针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一些歧视性的条款。我国家在国际上的贸易也好,走出去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我国的某个石油公司收购优尼科的时候,人家就说你是国有企业,不卖给你。像我们的五矿要收购澳大利亚一个铝矿的时候,人家也说,你是政府企业,可能今后会在某些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甚至于我们平时有一些招投标的事,人家也会有一些政治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国有企业和政治划等号。所以说在这些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可能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和一些风险方面的代价。

从内部的推力来看。就是要完善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一个必然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地提到,要使所有类型的企业在准入、融资、土地等这些方面要有均等的机会,民企、国企要有同样的国民待遇,5 要有没有歧视性的发展机会,要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的步伐。从再大一点层面来说,我们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需要我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资本,不要再决定于那些传统的优势行业,现在已经不占优势地位的行业中,我们也可以考虑有一个退出的过程。通过混合所有制也好,通过一些股份转让的形式也好,实现一个有进有退的布局,真正把资本投到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里去。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本身也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相关配套的一些改革推进还不太同步,包括我们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我们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像很多事业单位还没进去,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还比较重,像铁路、烟草,电信、邮政等,很多行业改革的任务还非常重,从企业内部来讲激励约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需要给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的推进一个总体思路,关键一点还是要做到分类改革,竞争性和公益性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肯定是不一样的,垄断性的国有企业肯定要有一个攻艰克难的过程。整个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方向也应该进一步地明确。首先就是按照前面的分类,对于少数承担核心竞争的企业,应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应该去实现国有企业弥补市场的职能,然后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垄断性行业,应该尽快地分拆它的垄断环节和竞争性的结果,或在一定的时期内,保留这个垄断性的环节,通过混合所有制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提升,实现它的功能的放大。那些经营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尽快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体现国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效率。

同时要对国有企业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因为国有企业在我们国家,除了弥补市场以外,还对我们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对主导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像汶川地震的时候,捐赠东西也好,到现场救灾也好,国有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关键时候国有企业还是要靠得住、用得上。

分类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要根据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行业分布确定不同的企业形态。像那些核心的企业,重要的物资储备企业,就应该承担国家安全的控制调控功能,在这里面真正发挥作用。对于具有公共性服务和盈利性双重职能的一些国有企业,像石油、风电等这些公共事业,现阶段暂时可以保持绝对 6 的控制力,然后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国有独资或者是绝对控股的公司,以控股为主,因为它还是具有垄断性的特征,这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其他像一些非关键领域和非重要的行业,国有企业应该是一个逐步退出的过程,应该以市场规则来对它进行管理,通过完善法制,通过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要去对企业进行干预。这是一个整体布局的考虑,就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行业,是国有资本绝对控制,自然垄断的保持相对的控制力,这些都是分类改革思路的延续。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行业,应该适当的收缩国企的战线。

还有一个方向就是要推进市场准入的公平化,市场准入方面要尽快地破除垄断的格局,要尽快清除显性或者隐性的市场壁垒,真正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垄断性的业务也应该尽快的有一个分类,自然垄断的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是不同的,竞争性的业务完全可以分开,真正具有这样特征的环节应该逐步引进民间资本加入。从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或者说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已有的这些成果,也该尽快用法律条文的形式给它明确下来,把那些做法写到法律条文里去,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改革是需要顶层设计的,改革到底由谁来推动,谁来主导,是国资委、发改委,还是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如果国有企业改革完全由国资委推动的话,可能有它的局限性,有它的共同利益在里面,可能放不开手脚。发改委来推动这个事力度还是不够,因为我改革可能涉及到很多层面的东西,国有企业改革其实好多东西都是跟我们国家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相关的,涉及到行政体制,涉及到财政体制,甚至涉及到我们的政治体制,一个部委来推进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最好的推进方式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它来推动这个事可能就更加合理、更加有力度。另外,改革要寻找合适时机,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一般来讲,企业兼具外部压力和内部冲动等条件时才会真正实施改革,企业效益发展较好的时候更适合组织改革。所以,不能通过行政方法强行实施,寄望毕其功于一役。为了改革的步子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可以形成一个时间表,引导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实施改革,国企历经长期发展,很多问题已沉积多年,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改革方案,所以不能寄望方案推出后立马有效。

参考文献:《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路与经验》

刘泉红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考》

篇8: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1 当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1 财务观念较为落后, 缺乏风险意识

在我国市场化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我国市场的发展和转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 国有企业所需要经历的财务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 越来越复杂。然而, 目前我国的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财务风险认识, 这样不仅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财务管理工作也得不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的金融市场在融合了互联网技术之后得到爆发式的发展, 部分国有企业所涉足的网络金融、期货、股票及金融衍生品等产业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同时, 这类资产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之下会产生巨大的价格波动, 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因此不断增加, 往往这也是造成企业资产减值的主要原因, 甚至有不少企业因为这样发生了巨额亏空或损失。事实上, 这类风险性投资造成的国有企业风险剧增向来不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国有企业便处于投资风险的多发阶段, 比方说株洲冶炼厂事件、中储棉事件、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国航和东航燃油套期保值巨亏事件等。

1.2 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国有企业在过去长期处于政策的扶持之下, 导致其对市场取向不够敏感, 往往会放松对经济的核算, 这也是导致财务管理部门职能难以发挥成效的主要原因。最终, 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也影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具体来看, 该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形式:投资决策权力过于集中, 财务人员无法发挥自身对于决策的建议权;财务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财务机构建设缺乏足够的投入, 财务人员素质堪忧, 难以完全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其他职能部门过于强调自主权, 导致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监察职能难以实现。体制上的不足阻碍了财务管理职能和作用的实现, 也不符合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3 国有企业没有明确自身财务管理目标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 虽然身处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中, 但是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其不仅要求通过经济效益的实现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还需要通过自身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就业。然而, 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并没有预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也没有重视财务管理部门所提供的决策支持, 导致实际投资中所遭遇的风险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 不仅难以实现预期中的收益, 更导致企业出现投资损失。甚至还有不少的高资产负债率企业也盲目开展投资活动, 导致自身的运营资金相当紧张, 企业的债务危机进一步扩大, 企业运营的不稳定性也因此增加。

1.4 企业财务管理经验较为缺乏

近些年来,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这使得财务管理的规则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与时代脱节, 对于具体财务管理问题的处理缺乏经验。除此之外, 还有部分财务人员因为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 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有部分财务人员由于对待工作缺乏严谨的态度, 导致任务频繁出错, 影响了整体的财务工作成效, 造成监管不力的局面。

2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加强财务管理的办法

2.1 树立新时期的理财观念

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变革时期, 在面对诸多风险时, 尤其需要注意强化财务管理来提高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因此, 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时, 尤其需要强化对于企业收支状况的分析, 优化资金的利用效率, 对大额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审核。对于超出规划的资金运行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仅需要将偏差资金运行及时进行导正, 还需要积极制定应对措施, 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具体来看, 最首要的便是构建科学的经济效益理念。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便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也是如此。因此, 企业需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盈利空间, 强化对于资金的投入, 提升对于产品成本的控制能力。同时, 还需要对产品的销售进行不断拓展, 通过销售数量的增加来增加总体的利润空间。然而, 成本的节约需要从哪一部分开始, 销售规模的拓展需要到何种程度, 都需要来自于财务管理的数据归纳和分析。对于具体的行业来看, 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和稳定, 也会不断地有企业涌入到该行业之中, 使得市场内的竞争压力进一步扩大。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 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运营进行反省, 如何才能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以及实现盈利, 这都体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同时, 这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贯穿整个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之后的特点, 通过对生产成本、过程费用以及最后盈利的全过程控制来实现。

2.2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除了科学合理的决策作为先导, 还需要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除了财务管理机制之外, 尤其需要注意对资金管理的强化。因为过去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两方面的风险, 一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亏损风险, 二是债务风险。因此, 保障企业收支相抵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便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 也是资金管理的中心任务。具体来看, 这部分任务要求企业首先建立相应的资金流转审批程序, 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其次是通过各项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来提升资金的运营效率, 例如:通过融资管理制度来防范债务风险过大和盲目举债的问题;通过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应收款管理制度, 来管理企业的应收账款项目, 提高资金回收的效率;通过建立财产物资清理制度, 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2.3 明确自身的财务目标

这需要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对企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形势的分析,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清晰的规划, 然后才能够对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明确的制定。从实际情况来看, 财务目标的规划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 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负担能力进行分析, 充分考虑偿债过程中企业应对的风险;其次, 企业需要将企业盈利的规划纳入到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中, 充分体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完整性;最后, 财务管理也需要将企业的经营能力纳入其中, 以此来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综上所述, 财务管理目标的规划和明确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需要融入多个要素, 需要贯穿企业的整个运营周期, 这才是有利于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

2.4 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的工作, 要保障该项工作成效得以发挥, 就要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进行提升。新时代的财务管理人员, 除了需要具备必要的会计核算技能, 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市场规划和判断能力、交流和协调能力等, 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化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 首先,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提升对自己的要求, 在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 对自身的技能进行强化, 不断完善和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次,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财税法规及新政策进行学习, 自觉更新自身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认识;再次,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在财务之外拓展其他领域的学习, 例如营销、经济以及法律等;最后, 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组织定期的学习、交流以及考察, 保障财务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提升专业能力, 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需要积极开展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交流和考察, 前者主要是为了让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强化对企业自身发展规划的理解和认识, 对自身的责任和工作进行计划, 契合企业的发展路径;而考察是为了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保持积极的态度, 对其的付出给予足够的肯定和奖励, 保持企业管理的活性。

3 结语

国有企业仍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因此, 优化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 也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 国有企业需要认真分析目前财务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积极对财务管理模式和手段进行创新, 强化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水平, 推进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发展, 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化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

摘要: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的重心, 在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 为了提升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以强化财务管理为切入点。据此, 本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待提升的部分进行分析, 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给出了解决对策, 以期为广大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人员,风险

参考文献

[1]朱小平, 孙甲奎.国有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做法[J].财务与会计, 2014 (02) .

[2]杨天佑.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28) .

[3]戚敏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03) .

[4]王芬君.市场经济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现代商业, 2013 (21) .

[5]王泽北.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15 (04) .

[6]徐祥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23) .

[7]毛栋杰.对加强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06) .

上一篇:公共政策评估方法下一篇:木偶奇遇记读后感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