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课程教学

2024-04-30

技术课程教学(精选十篇)

技术课程教学 篇1

一、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高考科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 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的人才。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 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这样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做好铺垫。另外, 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 使他们认识到, 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学生, 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 使他们认识到, 这种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有巨大帮助。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 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湛, 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 师资相对的比其他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 因而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使之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针对性的, 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有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 (领导重视了, 学生肯学了) ;具有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任课教师。三个前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课堂, 时间还是很短的, 是一门新学科, 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篇2

以任务为驱动,以实践为基础,努力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

教师: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来,始终坚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坚信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获得、处理、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教学反思

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学反思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液压技术课程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液压技术 基础课程 液压传动

液压技术这门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的一门课。液压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液压传动基本知识,油压泵,液压缸,液压控制阀,液压辅助元件,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的安装、维护和故障排除等。液压技术一般应用于重型、大型、特大型设备,如冶金行业轧机压下系统、连铸机压下系统等;军工中高速响应场合,如飞机尾舵控制、轮船舵机控制、高速响应随动系统等工程机械,抗冲击、要求功重比较高系统一般都采用液压系统。由于本课程中专业术语及原理过程较为复杂,故学生学习起来较难,如何使课程变得清晰明了,让学生听得进去、消化得了就成了液压技术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在教授课程当中,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有利于授课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大家分享。

一、借助多媒体讲解

液压技术主要是讲液压传动控制技术,是工业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控制方式,它采用液压完成传递能量的过程。因为液压传动控制方式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液压控制在工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液压传动是研究以有压流体为能源介质,来实现各种机械和自动控制的学科。但对于学生来说,看书本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多媒体讲解就成了有利的工具。老师可以把液压传动系统中常用件的功能、名称、如何拆装拍成视频,配合教学使用,方便学生在开始入门的时候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液压传动回路的视频,如液压千斤顶是如何把重物顶起来的,我们可以先从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浅显易懂,增强学生兴趣。

二、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

液压传动是利用各种元件来组成所需要的各种控制回路,再由若干回路有机组合成为完成一定控制功能的传动系统来完成能量的传递、转换和控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在液压传动的学习中,阀和泵是最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常用的泵体,如齿轮泵、双作用叶片泵、柱塞泵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对这些常见泵体进行拆装,认识各个部分的零件,根据书中的工作原理分析泵体的工作过程。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很自然地就能解决教学中所不能克服的重点、难点。对于常用的三位四通换向阀,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位四通换向阀在工作中各个位置的工作状态,如哪个位置液体流通、哪个位置液体停止,通过这些简单的操作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

三、讲与做相结合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动手操作已经对液压技术这门课有了一个很好的入门,之后教师必须在学生建立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很好的引导,比如典型的回路:溢流阀控制回路、流量控制回路、压力控制回路等,教师要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工作原理的讲解。比如溢流阀控制回路,我们在实验台上可以先组装一个基本回路,需要的元器件包括:动力元件泵体、表盘(显示压力及流量大小)、双作用式液压缸、三位四通换向阀,按照要求对回路进行连接。这时不需要将溢流阀接入,此时我们观察双作用式液压缸推出活塞杆的速度。之后我们将溢流阀接入,将截流的量调到最大,再观察液压缸推出活塞杆的速度,此时我们会发现推出的速度就要比之前的速度慢很多。讲授其他典型回路时,教师可以利用上述教学方法再结合“任务教学法”把需要完成的任务分发给学生,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实验过程,自己先对工作原理及元器件进行分析,之后小组发表意见,把不同的意见进行记录。最后教师可以把出现的常见错误加以总结,最终把工作原理加以分析,达到深化的目的。

四、小结

总体来说,笔者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是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要先学会看图,掌握各个阀之间的作用和各个阀的工作原理。看一些简单的液压系统图或实物,分析其基本工作原理,通过实践了解液压系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去处理。对基本的元件如常用液压泵、阀体、活塞杆等要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分析,只有把基础的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回路分析中进行较有条理的分析。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希望对教液压传动技术的老师有所帮助。

技术课程教学 篇4

“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教材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编写, 力求结合园林生产实例, 打散原有的知识体系, 有目的地安排8个大的“项目”, 通过完成一个个具有场景和载体、可操作、符合实际工作程序的具体任务, 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理解相关知识, 做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理论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够用即可、需要什么就讲什么”, 实训教学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在教学工作中, 任课教师应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摈弃学科式的课程体系, 以项目式教学为主, 并可采用产教结合、行为导向、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高职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园林建筑、林业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园林测量技术”这门课程, 不同专业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讲授上各有差异, 并且受到教学学时、前后课程设置等影响, 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与实践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学内容繁杂及重点、难点确定的随意性, 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前后衔接不畅, 实践内容选择的随意性, 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 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不相适应等等。因此, 笔者试图探讨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以利于“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建设及园林技术学科的发展。

“园林测量技术”教学内容

(一) 理论教学内容

园林行业的发展对园林技术专业的“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园林学科的可操作性、前沿化。具体归纳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如下页表1所示。

测量的基本知识

该部分是学习本课程的预备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概念、分科, 测量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地面点位的确定和测量工作概述, 测量误差等内容。对于测量学的概念和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经度、纬度、平面直角坐标、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国家高程系等基本测绘词汇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参考椭球、高斯投影只需一般的了解即可;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距离和高程的影响, 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只需记其结论, 并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加以应用。

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

该项目属于距离测量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距离丈量、视距测量、光电测距和直线定向等基本知识。应在理解距离概念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操作练习, 掌握钢尺一般量距, 普通视距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及其精度要求, 了解钢尺精密量距、光电测距的有关内容, 熟记直线定向、基本方向的种类、方位角和象限角等基本概念, 熟悉罗盘仪的构造, 掌握测定直线磁方位角的方法。另外, 应能应用所学知识减少距离测量误差, 提高观测精度。

水准测量

该项目属于高程测量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测量的误差和注意事项, 以及DS3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并对自动安平水准仪与电子水准仪作简单介绍。应在理解水准测量的原理和熟悉水准仪基本构造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DS3水准仪的使用方法 (含安置、粗平、瞄准、精平和读数) 和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及其成果校核等内容。另外, 还要了解水准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了解水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掌握消除或减少误差的基本措施, 并运用于实际测量工作中, 该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

角度测量

该项目为角度测量部分, 主要包括角度测量原理、DJ6光学经纬仪和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构造与基本操作、角度测量方法、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等内容。应在理解测角原理的基础上, 熟记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概念, 在熟悉光学经纬仪基本构造的基础上, 掌握经纬仪的基本操作和用经纬仪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方法 (含观测、记录、计算) , 了解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了解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 在实践中能使用所学知识提高测角精度。

全站仪

该项目的学习要求掌握全站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掌握全站仪角度、距离、坐标、放样等方法。利用园林CAD的知识, 掌握数字化成图技术, 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小地区控制测量

该项目是地形测绘的控制测量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控制测量的概述、经纬仪导线测量、前方交会加密控制点、高程控制测量和图根点的展绘等。应在了解国家控制网、城市控制网的基础上, 理解图根控制测量的概念, 重点掌握导线测量的内、外业工作和图根点的展绘方法及坐标的反算等内容, 在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学会进行前方交会和三角高程测量。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该项目是地形图测量的碎部测量部分, 是在图根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介绍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基本知识和地形图测量和地形图绘制的方法及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等内容。应理解平面图、地形图和断面图的概念, 了解数字地图和电子地图, 掌握比例尺及其精度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掌握地形图测图和绘制的方法, 懂得地形图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能运用地形图图式对地形图进行整饰。

地形图的应用

该项目要求掌握在地形图上量算坐标、距离、方位角和高程的方法, 掌握断面图绘制的方法。这部分讲解时应减少课时, 进行概述。

园林工程测量

掌握园林工程测量在不同阶段的测量工作, 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高程测设是各项测设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 必须熟练掌握。点位测设的基本方法 (包括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支距法和距离交会法) 是用来测设点的平面位置, 是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和测设数据计算 (即根据点的坐标计算两点间的方位角、距离并根据方位角求两直线间的水平角) 的综合应用。应在熟练掌握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高程测设等基本技能之后, 强化测设数据的计算。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园林道路测量

应熟悉园林道路的种类及其功能, 掌握园林道路选线的原则和步骤, 了解转角的概念, 掌握测算转角和确定分角线方向的方法, 了解圆曲线的半径大小与园林道路类型之间的关系, 掌握圆曲线测设数据和里程桩号的计算方法, 掌握道路纵横断面的测量方法及土石方量的计算方法。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二) 实训内容设计

“园林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 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测量技术”教学内容的需要, 设置实训项目如下。

钢尺量距

学会用目测法进行直线定线的方法, 掌握用钢尺丈量距离的一般操作方法。能够认识钢尺, 判断使用的钢尺是刻线尺还是端点尺。实习小组用标杆进行直线定线并用钢尺往返丈量2~3段, 每段长度为60~80米的线段。

罗盘仪的构造、部件作用及测定磁方位角

认识罗盘仪的构造, 熟悉罗盘仪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正反磁方位角。

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

熟悉DS3型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 掌握主要部件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精平和读数, 练习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测定。

水准路线测量与成果整理

掌握闭合水准路线测量的观测、记录和数据整理校核的方法, 掌握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调整及求出待测点高程的方法。每组选择一条6个水准点的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 假定起始点的高程为50米, 整理测量结果, 进行高差及高程的计算。

经纬仪的构造和读数

了解DJ6型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以及读数, 对中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 一是垂球对中法, 二是光学对中器对中法。

水平角观测

掌握测回法、全圆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 并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工程测量员的标准来训练, 为学生参加工程测量员考核打好基础。

竖直角观测

熟悉经纬仪竖直度盘的构造和注记形式, 掌握竖直角的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以及竖盘指标差的计算。

导线测量

在指导教师制定的区域, 按照要求布设一条闭合导线, 采用全站仪进行一级导线测量, 完成外业观测工作, 同时进行导线的内业计算, 各项技术要求必须在限差要求内。

园林场地平整测量

掌握土地平整测量的基本方法, 即各桩点地面高程的测量、水平地面高程的设计和填、挖土石方量的计算等。学会布设方格网、用水准仪测量各方格点的高程, 能独立完成设计高程、填挖土方量计算。

水平角、水平距离和高程的测设

掌握水平角、高程测设和水平距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利用经纬仪在地面上测设水平角, 学会用钢尺、经纬仪在地面上测设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能利用水准仪在地面上测设两点之间的高程。

“园林测量技术”研究性教学探索

(一) 测站教学法

将任何测量工作都看作是由若干个不同阶段用相同的测站程序工作成果的集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 主要抓住每个阶段第一个测站的完整教学过程, 并做到准确、完整地给小组学生演示, 之后严格地督促学生小组每个成员准确、完整地独立完成测站操作。

(二) 情境教学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学生轮流进行司镜、记录、计算、对点、扶尺、绘图等工作, 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每一个测量技能操作过程中。

(三) 现场教学法

我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通过技术服务、岗前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现场教学, 先后在句容长宁生物化工厂厂区地形图的测绘, 句容开发区杨塘港的面积量算, 陈武园区、高庙园区、镇江农科所园区道路建设等项目中开展现场教学, 完成了高程测量、平面位置测设、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测图、内业计算、资料整理等任务。

(四) 以“赛”促“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注重技能训练, 积极参加行业和教育系统组织的技能大赛。同时我院也加大了与高校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不仅教师走出校门, 还带领学生外出与兄弟院校的学生进行技能交流。

摘要:在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园林测量技术”课程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测站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赛”促“学”法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性教学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测量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敏.测绘工程专业《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测绘, 2011 (6) :62-64.

[2]胡永进.测量技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篇5

云霄一中 汤琳纯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和探讨。本文就以此为目的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 建构主义、情境、意义建构、协作、交流、自主学习

社会在进步, 世界在发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工作在当前已经时不可待。陈至立同志在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内容从传统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而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于是显身成为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载有信息的数值、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

谈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6

一、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学习软件的应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我让学生们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同学们感觉有些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要大量的输入文字,却忘记了网上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在看到身边的部分同学下载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时,他们也就豁然开朗了。同学们的作品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图的方式、有的采用小块文串拼凑的编辑方式、有的利用表格来划分彩报各部分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想。接触信息技术课的首次创作,使他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的向同学和老师们展示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接下来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时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的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自己选题,用Excel软件解决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之间的关系,十年来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各队积分和球队相关数据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开始不满足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开始自学Excel中的其它函数,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日渐形成。

二、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导入新课,注重思维的启发性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开始总有一个导入新课的环节,这实际上就是启发学生对新课题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如何引入新课上下功夫,积极调动学生的众多感官,充发开发大脑的思维,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文件的组织形式——树形目录结构”时,作为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引入:“每门学科都有很多的测验、考试卷,假如你拿回家后,都往书橱里一放,天长日久,卷子会越积越多。若有一天,你想要找某一张试卷,那一定会翻的一团糟,显然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组织方式。如果我们换成另一种方式,平时就按学科来分类,为每门学科各准备一个文件袋,贴上标签,做完一份试卷就将其插入相应的文件袋中,这样就比较科学了。”很快的黑板上画出一张示意图,提出了树形的概念,紧接着告诉学生换三个名词:书橱——盘符即根目录(树根);文件袋——文件夹(树权):试卷——文件(叶子)。为了说明“根目录——文件夹——文件”的关系,再举这样的例子;“根目录”就相当于家庭中的“祖辈”,“文件夹”就相当于“父母辈”,“文件”相当于“子女辈”,在一个有三代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只有唯一的一对,但他们的下一代可能有好几个,而他们的每个子女又可能有几个下辈,但每一个下辈不可能有多个上辈,这就是根目录、文件夹、文件三者的关系。短短几分钟,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很顺利的引入新课——树型目录结构,比单刀直入的介绍什么是根目录、文件夹等来的形象。

2、创设提问,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中教学恰当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在认真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明区”,又要有“暗区”,为的是调动思维,开动脑筋,让学生获得“跳一跳,摘桃子”的快感,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只是满足于答案的获得,从而要培养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品质。

三、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学生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互动的。教师在一节课内不可能长时间地讲事实、摆道理。因此,进行道德教育还必须抓住时间,有机渗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当有学生在拉键盘时由于用力过猛,造成键盘掉在地上而摔坏时,我就及时指出:大家要像爱护自己家里的财物一样爱护学校的电脑。在操作电脑时,动作要轻,过重、过大的动作很容易造成电脑硬件的损坏。

2、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为了使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我平时注意与班主任老师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育外,我还通过班主任利用周会时间、展会时间加强教育,并经常与家长联系,或上门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教育,共同探讨如何控制学生单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沉溺于网上游戏和聊天的利弊。这样,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7

一、更新教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

为使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纠正兴趣偏差,将学生引导到正确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轨道上来,计算机老师必须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合理正确地对待计算机的功能,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力求引导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成功体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多使用课件、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制作,并把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局域网展示给大家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展示给其他的同学,带动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操作性非常强,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得以掌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形成自学能力。

二、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能掌握操作技能,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先准备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的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三、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石

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作为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学生反馈,及时的反馈评价可给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更加明显,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和公正,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课堂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使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通过合理、客观的评价,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使他们在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纠正,从而促使他们拥有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意愿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度。

四、及时的反思教学是构建有效教学的保证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有效教师,应该重视反思教学。所谓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在完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突发的教学事件和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改,以保证和完善后来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常规的评课中要注重反思和总结,或以教后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和教育课例的形式作为教学反思的记录保存,进而使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篇8

一、鼓励学生质疑

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 根据学生爱玩的特点, 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 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 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传授知识, 又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要会使用电脑, 还时常想一想, 为什么要这样,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教师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起指导、启发的作用。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 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 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 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 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 而教师则应当退居“二线”, 做好学生的参谋, 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好学生, 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 教师先要说明本节的大致方向, 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自己按照要求去实践, 教师则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指导, 这样水平高的学生提出高难度的问题, 而水平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问题, 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课后学生做得差不多了, 教师就演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让大家评论一下, 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的作品, 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 认真做的学生很开心, 不认真的学生也受到了教育。另外, 教师也要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 供学生学习时选用。教师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 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 喜欢绘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绘图制作方面的任务, 对有黑板报制作特长的学生我们积极推荐其参加小报制作比赛。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我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比如, 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图片和文字时, 介绍完后如果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作品, 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 我引导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看的成语故事书刊有哪些是跟我们的作品相类似的, 要制作什么内容由小组自己讨论制订, 学生兴高采烈地进行了讨论。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作品, 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这种教学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 适时的启发, 利于开阔眼界, 引发联想。使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了学生积极思考, 使其从被动转为主动。

五、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师可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要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六、将教学回归生活

超越教材, 贴近生活, 激发热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 面对枯燥的事物,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 则会乐此不疲。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是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教师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 给学生创设一种“用中学, 学中用”的学习环境。比如, 电子相册的提出,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促使其有了强烈的求知动力,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快得惊人, 而且兴奋的心情使他们乐于和其他同学交流。很快这些照片就被学生施以无限的创意和独特的个性。

七、树立目标激励法

下边以打字练习来说明目标激励的具体情况。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阶段, 有一较长阶段的打字练习, 教材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学生熟悉键盘, 培养正确的输入手法, 提高汉字输入能力, 可一个人若反复做同样一件事很快就会失去耐心觉得单调无聊,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随之下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学期我做了两个改进。

感想1:直观反馈, 明确目标。通过金山打字软件, 让学生知道自己能打多快, 知道自己的准确率如何, 使用这一软件能直观地显示出学生是否达到我们订立的每分钟5个及格、10个良好、15个优秀的这一目标, 学生学习有目标, 教师也能对达不到目标的学生进行单独培训, 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感想2:树立榜样, 激励斗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此基础上, 我让打字水平高的学生把自己的速度写在黑板上, 不仅让本班级而且让其它班级的学生也看到, 使学生互相竞赛, 激励斗志,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从中选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参加《通泰小学打字比赛》。

八、总结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问题初探 篇9

一、课程意义

测试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一门基础性技术, 从其目的和效用看, 测试技术实际上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的技术。在当今信息时代, 人们的日常生活、商品流通、生产制造、运输、电子通信、生物工程、军事技术及宇宙科学等领域都离不开测试技术, 因此测试技术也称为工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1]。随着国内外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快速发展, 机械行业中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测试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控制生产节奏、降低声场成本、尤其是实时监控领域都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高等院校应着眼于培养掌握最前沿领域知识的社会栋梁, 开设这样的课程、教授好这门课程, 并且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于学生今后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从事相关的工作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与教改方法

1. 现阶段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这门课本身的独特性———涉及知识面广泛, 先修课程较多包括理论力学、电子电工学、材料力学、大学物理、大学数学, 具有与实际结合密切的特点。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如上所述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要求就比较高了。要求教师选择正确的方法, 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与测试技术的联系和区别讲授清楚, 从而使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完整的测试系统包括传感器部分、信号调理部分、信号分析处理部分及信号的显示记录部分。各个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各个部分现如今都发展得非常迅速。虚拟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因此, 教师本身是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并且传达给学生才是关键。再好的教师, 传授的知识正确性毋庸置疑, 可要是都是几十年前陈旧的过时的东西, 那教授出来的学生也只能说是古董级的了。最后, 高校中存在着部分学生, 在日常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表现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而这门课程除了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外, 还需要有较好的实际动手能力, 就是能够实际建立或者运用一个测试系统完成至少说是简单的测试过程。使得理论知识得到真正应用, 所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是现阶段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教改方法的讨论

测试技术是属于多种技术融合的学科, 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顺从职业要求, 真正培养出技术应用人才。夯实基础, 结合专业特点, 有所侧重突出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2]。

首先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是一门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开发学生综合判断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高校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把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该使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构建全面的、完整的测试系统概念, 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测试系统或者自主利用测试元件建立测试系统完成相关测试工作。在课程实验过程中添加自主实验环节, 譬如实验内容、实验初始数据的选择由学生自行选定, 这样一来做出的实验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又避免了在一些学生中出现由于实验相同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的现象。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增强。

其次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际测试实例及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测试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深度, 拓宽教学广度, 而且还能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 教学的创新、教学艺术的探讨都离不开科研。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学科研的互动关系, 加大科研力度, 及时把科研中得到的新体会、新进展充实到理论教学中, 使课堂教学紧密跟上前沿进展, 以科研促进教学, 以教学带动科研, 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3]。同时在授课中个多的添加实际测试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介绍轿车生产后的出厂性能测试、自动化生产线在线监测系统及远程监测系统、各种新型智能生态传感器, 航空宇航中的测试应用, 等等。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 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前沿动态、跟上时代的潮流。

最后,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跨学科知识较多的问题, 可以专门拿出一到两节课来统一进行知识的回忆和贯通。

三、结语

在测试技术这样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根据测试技术的特点, 通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授课理论内容与科研及实际测试过程相结合, 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同时由于测试技术迅猛发展, 科技前沿知识的更新也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当代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晓军.《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44 (3) :80-93.

[2]刘红梅.青年教师对《测试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想[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12:172-17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篇10

从1999年, 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可以看到“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定。一年以后, 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新机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初步确定了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等[1]。“信息技术”在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正式被明确为高中必修的课程, 同年有关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段、主要内容等相关法规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课程的开展的指导思想, 也反映了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进着信息网络的不断更新和演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信息的猎取和处理也逐步转化为人的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已应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品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已成为高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板块。信息素养成为学生驰骋信息时代的关键能力。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明确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操作部分所占课时必须要到到总课时的75%或以上, 这从一个方面也反应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 只有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强化教学效果。近年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其课程自身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征[2], 在实际教学中也凸显了诸多问题。

2.1 教学内容未注重与时俱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知识容量却日益增多, 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然而,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依然比较落后, 没有与时俱进,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往往立足教材, 忽视了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学生必须接受的课程, 它更是人们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3]。从长远计,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对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 这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

2.2 没有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差异

虽然计算机已经广泛普及, 然而在信息及技术的掌握上, 同年级的学生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导致了他们已经储存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区别。有的家庭条件好接触电脑多, 有的家庭条件差的, 接触电脑就很少。在高中教学过程中, 老师大多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 导致了基础差的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厌学, 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其教学效果常常不尽人意[4]。

2.3 忽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依然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 学生为客体。老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 一味抽象的知识讲授常常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长此以往, 不会的或者不清楚的知识越来越多, 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甚至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

3 如何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优化和整合知识教学体系, 注重传授总结和归纳不同信息技术使用的方法, 以及在实际解决不同问题之间的共通之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性, 引导学生整合自身零散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探索, 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开发, 从而培养终身受益的能力。

3.2 注重学生基础差异, 针对性教学

会上网不等于会猎取需要的信息, 会玩电脑游戏不等于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针对不同高中生的基础水平, 从个体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发展要求出发, 因材施教。首先, 通过设定多级学习目标, 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然后,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适当的自我探索空间, 鼓励学生寻求问题的多样化解决办法, 既不能管得太死, 也不能放任自流, 让课堂变成网吧。期间,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 应更多地给与关注和指导帮助其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

3.3 转化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 有着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 其“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作用的双边过程。要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为“主体—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5],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将课程教学目标合理拆分为具体内容为一个个小型的“任务”, 让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任务。这种引导启发式的开展教学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还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4 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积极地改进。思考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 不断地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明吉.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打造[J].考试周刊, 2011 (45) .

[3]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李兰.让孩子们乘着兴趣的翅膀飞翔——浅谈信息技术课激情导入的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7) .

上一篇:使用管理下一篇:词义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