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2024-06-01

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精选十篇)

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1

1 健康的科学定义西

英语中的健康“health”一词, 政省源于公元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协逊族的词汇, 含义为安全的、完美副的是、身体结强实壮的。有力在汉 (《语晋词书义·中郭, 璞传“》健) , ”主席“康”为平安、安乐 (《尚书·洪山西范》) 。从词义上看, 汉语对健康的中定义更为全面, 包含了体格强健、医

心理安乐、适应社会3个方面的内院容。1947年, 世界卫生组织院 (WHO) 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长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健周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

会上的完好状态”。之后, 在此基础然上, 世界卫生组织又对健康的概念

不断加以补充, 1968年, 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 具有社会幸福感”;1978年, 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健康是基本人权, 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 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和“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全球性战略目标。1989年,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概念中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 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 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 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2 流行的不一定是科学的

近年来,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各种各样的健身方式和健身观层出不穷, 这些流行的观念是否科学和健康, 我们不妨列举几种进行探讨。

科2.1深呼吸

学深呼吸是比较流行的健身方法之一。然而, 近年来科学研究和临的上会给人体带床观察都发现, 来诸多危害, 深呼吸在一特别是定程度生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 过度深呼吸活命的威胁。会诱发心脑人体在呼血管收缩, 吸过程中, 对患者有吸致方血液中入氧气, 的二氧化碳大量排出二氧化碳。排出深呼, 此时吸时, 式径缩小。机体会做这样, 出自我就会调节, 引起循环阻力指令血管口

增加, 从而导致血压大幅增高。

研究发现, 强烈的深呼吸可使血管狭窄50%~66%, 使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减少

75%~80%。因此, 虽然深呼吸增加了氧气摄入, 血液含氧量明显增加, 但组织器官的供氧量却显著减少。组织缺氧刺激中枢神经, 进一步使呼吸加深加快, 形成恶性循环。大脑缺氧引起头晕、眼花, 反应能力下降;肾血流量减少影响排泄功能, 使得代谢产物淤积, 危害健康;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导致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特别是有心绞痛病史的冠心病患者, 若强烈地深呼吸2~5 min, 常会诱发剧烈的心绞痛, 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这种诱因的心绞痛, 治疗无效, 必须通过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 使其逐步过渡到正常呼吸才能奏效。

为此, 专家认为:心肌梗塞、脑溢血和其他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都直接 (如深呼吸锻炼) 或间接 (如高强度体力劳动、暴怒、大笑等) 同强烈的深呼吸有关。因此, 对已发生动脉硬化, 尤其是高血压、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 以不进行深呼吸锻炼为宜, 以免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2.2 清晨喝盐水

不知从何时起, 晨起喝盐水有益健康的说法开始流行, 但研究和实践表明, 晨起饮用淡盐水有一定风险, 生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 人在整夜睡眠中未饮滴水, 然而呼吸、排汗、泌尿却仍在进行中, 这些生理活动要消耗损失许多水分。早晨起床时, 血液已呈浓缩状态, 此时如饮一定量的白开水, 便可很快使血液得到稀释, 从而纠正夜间的高渗性脱水。如果晨起喝盐开水反而会加重高渗性脱水。何况, 早晨是人体血压升高的第一个高峰, 喝盐开水会使血压更高。这对正常人都是有害的, 对血压高的老年人来说更是危险。如果没有大量出汗或其他特殊需要, 没有必要饮用淡盐水, 特别是没有必要养成晨起饮用淡盐水的习惯。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人体对盐的需要量很小, 仅为2~3 g/d, 自然饮食完全可以满足。

其实, 人拥有健康并不需要多么复杂和花哨, 只要长期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么每个人都会享有高质量的、健康的生活。

3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1 合理膳食为健康打基础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年9月,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会以最新的科学证据为基础, 形成了对广大居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其中,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 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第一, 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 粗细搭配;第二,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第三,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豆制品;第四,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第五, 减少烹调油用量, 吃清淡少盐膳食;第六, 食不过量, 天天运动, 保持健康体重;第七, 三餐分配要合理, 零食要适当;第八, 每天足量饮水, 合理选择饮料;第九, 限量饮酒;第十,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2) 脑力劳动者的合理膳食。脑力劳动者主要从事脑力劳动, 一般肌肉活动少。怎样通过食物营养提高大脑的劳动效率是每个脑力劳动者关心的问题。脑力劳动者应该保证有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减少纯糖、纯油脂食物的摄入量, 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科学安排一日三餐。

3.2 科学运动为健康加点油

现代人类已经揭开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秘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体内的HDL2深度明显增高, 能自动地在血管内建立起一道防线, 不断地清除沉积物, 使血管畅通无阻, 从而防止因血管硬化导致的各种疾病。体育锻炼对36岁以后的中年知识分子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时期如打下良好的运动基础, 到了老年仍会有旺盛的精力和较强的体力, 有助于推迟衰老。

近些年来,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医学模式的转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 走入了运动保健的队伍。但是, 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的指导, 很多人进入了健身误区。

1) 锻炼时间上的误区———越早越好。中国人崇尚勤奋, 受“闻鸡起舞”“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影响, 许多爱锻炼的人都有晨练的习惯。但是, 清晨并不是所有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最适宜的锻炼时间。

首先来看外界因素:一是植物在夜间吸氧, 呼出二氧化碳, 因此, 树木多的地方, 早晨集聚的二氧化碳较多。二是夜间风速较小, 在近地面数百米的空中出现逆温层, 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污染物滞留在地表上方, 难以扩散。三是寒冷刺激本身可诱发血管痉挛, 在原有病变基础上, 引发血管栓塞或梗死。

其次再来看人体内在因素:由于人们一夜没有饮水, 清晨血液黏稠, 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险性;起床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心率加快, 心脏本身需要更多的血液;一天中, 9:00~10:00是血压最高的时刻, 因而早晨是中风、梗死的好发时间, 医学上称之为“魔鬼时间”。因此, 中老年人, 特别是具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 不宜在早晨做较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

一般说来, 16:30左右, 晚间饭后2~3 h最适合人们锻炼。因为此时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均较强, 尤其是心率、血压都较稳定。从外界环境讲, 此时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 氧气含量比较充足, 气温也比较适中。人们如果在这时进行锻炼, 可使大脑彻底放松, 缓解精神紧张。另外, 晚间锻炼身体还可消耗多摄入的热量, 减少夜间脂肪的储存。

2) 持续时间上的误区———越长越好。很多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认为, 锻炼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所以, 每天从5:00左右就开始锻炼, 一直持续到9:30左右, 每天如此。这样就背离了适度运动的科学性, 成了过度运动。简单来说, 每天适度的运动时间是:中年人一般为1 h左右, 老年人一般为30~45 min (包括准备和整理活动时间) 。此外, 还可以根据自我心率控制来掌握运动时间。国际上通用的公式是:最大心率=170-年龄, 如60岁的最大心率为170-60=110次/min, 运动后以不超过最大心率为宜。还有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 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以不影响第二天的活动为宜。

3) 锻炼强度上的误区———越大越好。运动也是一把双刃剑, 过度的运动反而会伤害身体。有的中老年人平时没有时间锻炼, 到了星期天就“加紧锻炼”“高强度锻炼”, 要把一周的锻炼全补回来, 可惜事与愿违, 这样的运动方式不但没有好处, 还会损伤身体。一些剧烈、刺激性强的运动, 可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特别是心肌缺氧还可导致脑溢血、心绞痛、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我们要时刻注意:中老年人的体育锻炼, 必须要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 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适度运动。

4) 锻炼方法选择上的误区———适合别人的锻炼方法一定适合我。进行体育锻炼时, 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而不是别人干什么, 你就干什么。适合别人的锻炼方式, 不一定适合自己。比如爬山或者爬楼梯对绝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是不适合的。中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 应结合自身的生理特点,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不宜太大, 应该选择既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较好锻炼作用, 又不加重关节负担和磨损的运动形式, 如适度的慢跑、快走、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

5) 锻炼场所选择上的误区———找个“安静”的地方。很多中老年人喜欢选择一些僻静的地方锻炼, 认为这样才能排除干扰, 专心锻炼, 比如说公园的树林里、桥洞下等。这些地方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不太适合。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会患一些疾病, 而这些疾病的发作又具有突发性, 选择这些“安静”的场所往往会丧失抢救的良机。

3.3 掌控情绪———为健康消消火

知识分子除了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 面对学历、职称这些激烈的社会竞争外, 还会面对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 再一帆风顺的人生, 也不会事事如愿, 总会有令人紧张、感到压力的时刻存在, 如果这时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会进行心理调节, 就很可能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知识分子应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主动检查和改变自己不正确的归因和认知方式, 及时找出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 努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适时减压、正确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境。

此外, 知识分子还应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扩大交往范围, 努力建立亲密的同事、朋友和家人友情关系, 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拓宽视野,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使自己心胸开阔, 精神愉快。当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并无法通过自我调适来解决时, 应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或治疗专家。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知识分子应注意自我保健, “轻伤也应下火线”, 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4 规律生活———为健康加把锁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 妥善处理生活细节,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 是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主要包括起居有常、安卧有方、居处适宜等内容。

1) 起居有常是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 否则, 会引起早衰。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 春夏宜养阳, 秋冬宜养阴。因此, 春季应“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有所得”。

2) 安卧有方。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 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 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 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安卧有方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 从而消除疲劳, 恢复精力, 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

3) 居处适宜。人离不开自然环境, 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黄帝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 “高者其气寿, 低者其气夭”。同时, 气象条件的差异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在寒冷的环境中, 细胞代谢活动减慢, 人类的生长期延长, 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 居住在新疆、西藏、青海高寒山区的人群中, 百岁老人的比例和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 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健康长寿来自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2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生活方式概括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国外学者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肿瘤发病率下降33%,脑卒中发病率下降75%,糖尿病发病率下降50%,使主要慢性病减少一半。由此得出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长寿之本。

中国老年保健研究机构对江苏如皋百岁健康老人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长寿老人长期食用低热量、低脂肪食物,这种饮食使他们少患动脉粥样硬化,无过多的热量贮存,大大降低了肥胖症、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

医学专家认为:科学饮食是预防心脏病的关键。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发现:油炸食物含氧化胆固醇,能使血管内脂肪斑块形成,造成动脉硬化、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及心肌梗塞。

改变不科学的烹调方法,提倡吃豆油、菜油等植物油;肉类加工提倡清炖、清蒸;多吃蔬菜、瓜果和富含纤维素食物,此类食物可阻止或减少肠道对脂肪、胆固醇的吸收。

世界癌症基金会曾发表关于饮食与癌关系的报告,认为癌症是可预防的,饮食失衡是引发癌症的原因之一。我国肿瘤专家经研究也认为:对消化道肿瘤,饮食习惯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腌制品含有致癌物亚硝胺。高盐量摄人,长期饮食过热也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的饮食要尽可能保证充足的动、植物蛋白质,其中以鱼虾、豆类蛋白质最为理想。研究表明:每日进食蔬菜水果 400克以上,至少可使肿瘤发病率下降1/3,还可降血脂、防便秘、减肥等。

粗、细粮合理搭配,饮食清淡,忌油腻厚味,少用调味品,慎用添加剂,少吃熏制、油炸、腌制的食品,多食天然食物、菌藻类、豆制品、海产品与坚果类,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及饮脱脂奶。

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3

关键词:生活方式 社会转型 中职学生 良好心态 影响

课 题: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转型社会条件下中职生良好心态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主持人马积德,课题批准号为JG14EB114。

一、基本内涵及意义

当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高速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国家奋斗目标。党中央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当今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人们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形成。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们通过对生活的优化安排来满足生态环境和人体正常发育的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和智慧,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使一种文明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心理适应我们崭新时代要求。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其养成良好心态,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在社会转型条件下形成良好心态的重要因素。根据哲学的普遍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意识是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中职生具备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这种存在,在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对与错、喜与悲便能理性看待,勇敢面对。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中职生必须摒弃之前成事“凭关系”“啃老”“拼爹”等一切不良的意识形态,坚信 “只能靠自己才能闯出一片天”“付出就有回报”“爱拼才会赢”等客观存在才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奋发作为,全身心地投身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为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的活力。

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分析

1.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分自我

现在的中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等长辈的溺爱和惯纵,他们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少亲自打理,更别提接受艰苦的磨炼了,在家做着“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来到学校后,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事事需要自己打理,变得不知所措。而且许多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和处事。当自身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出的往往是过分自我的一面,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

2.自我管控能力低,行为放纵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影响的单方或多方的作用结果,部分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对学校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正确认识,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泡网吧,与同学之间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向,敲诈勒索,打架斗殴,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风不正

因为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初中的“中下等生”。他们对待学习的热情往往不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把学习看做是一件苦差事,通常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懒散、睡觉,注意力不集中,不懂装懂,作业拖拉或抄袭了事,考试随便应付。

4.思想意识淡薄,走下坡路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低要求,在生活上反而高标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名牌、互相攀比上,而不是想着该如何在学习中你追我逐,勇攀高峰,个别学生还以借贷消费甚至用敲诈勒索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中职生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是不容小觑的,要强调有意识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授人以渔同时,不忘能力的培养。例如一名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关于生活自理方面的求助时,应先让其自己想办法解决——挖掘自身能力,再寻求周围同学和朋友的帮助——锻炼与人沟通能力,未果的情况下再来求助老师。第二,营造良好的行为教育情境,强调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如把一些对学生的要求内容制成宣传标牌置于教室或校园内,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第三,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例如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若干不同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才艺、技能、道德修养等。在设立奖项的时候本着“广泛参与,重在鼓励”的原则设立了高比例的奖项,以表彰那些在活动中表现优异、进步显著的同学,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信,重塑自我。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步入中职学校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是有些时候被外界因素暂时的迷惑。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克服内外困难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不道德的消极情感,抗拒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学校引导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学校曾多次聘请管辖地区派出所指导员来学校做普法专题讲座,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真切意识到行为放纵带来的不良后果。学校保卫处曾多次举办法制教育小品大赛、法制知识竞赛、法制展览等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深植于心,塑造良好社会心态。

3.创建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中职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欠佳,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他们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一批弱势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他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但对于工厂、车间的实习环境却颇感兴趣,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可塑性极强,如果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完全可以被培养成适用型的生产工人和技能型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从2012年至今一直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教学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向企业需求靠拢,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恢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绩和个人收获实现了双赢,有效提高了中职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爱总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关爱、信任和赏识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父母的体贴、理解和宽容更是无需我们用言语形容。只有学校和家长很好地配合,给学生更多的关注,走进学生的心灵,任何不良外部事物对学生的影响都能及时消除。

综上所述,中职生有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意味着有了健康,有了奋斗和前行的资本,直接决定中职生与这个社会的亲和度,影响社会关系的和谐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不断推进的社会转型条件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影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者和社会成员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持续关注和认真研究的深刻课题。

参考文献:

[1]钟南山.钟南山谈健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常若松.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4

一、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现有的白话文就是指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一个人如果想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要遵守既定的社会规则,这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都说孩子的启蒙教育很重要,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幼儿时期对形成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学的健康教育就成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他的一日三餐包括生活习惯就会与在家时完全不同,由于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在外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并非是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有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比较严重,孩子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老人普遍也都会顺应孩子的意愿。相反在幼儿园,就会存在对时间和场所的限定,甚至是活动规则安排的限制,培养孩子去形成简单的健康的习惯,对以后行为习惯的规定和养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而从孩子的角度去讲,安定且规律的生活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更有条理,对孩子的神经系统的调节和锻炼都有很大的帮助,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进而培养孩子的自我生活服务能力,以此来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就为以后的独立学习和独立生活奠定了基础。在幼儿园时期展开幼儿的健康教育,既可以确保孩子从小就能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能保证孩子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科学研究表明孩子自小形成的习惯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永恒的帮助。在健康的生活习惯指导下和监督下,各类传染疾病对孩子的威胁也会降低。

二、现有幼儿健康教育的不足

(一)部分教师的观念不足。

孩子的健康教育并不只是一日三餐和日常活动的内容设计,而是让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会不断调整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生活模式。但是大部分的教师在这方面的认识不足,还是根据传统的教育,只是一味给孩子灌输知识,就以为孩子就会听话去做。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如今的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在教育上古老传统的理念应该进行扬弃。

(二)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大。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现有的国民经济水平发展并不平衡,城乡的教育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的大多数托管机构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师队伍的素质都比较好,但是在大多数的农村,不只是教学环境简朴,相应的教学设备和书籍都十分缺乏,也就导致了城乡学前教育水平严重的不平衡。

(三)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

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一个很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就是从高等教学学府走出来的从业人员不一定拥有过强的专业素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和老师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也不全面,老师自身的生活习惯也并不健康,也就导致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全面,进而不能充分把健康教育的理念教授给孩子。

(四)重视性不足。

现在的家长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智力开发上,觉得孩子拥有一个好成绩就是成功的,未来就会是一名成功人士。但是各位也不要忘记,更多的暴力事件、投毒事件、自杀事件都出现在高等学府,他们难道没有过人的智商吗?并不是这样,导致这些状况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在孩子的启蒙时期没有进行身心健康的教育,也是在启蒙时期的教育工作并没有意识身心健康的作用。要清楚幼儿时期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三、开展幼儿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从孩子的认知规律开始。

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千万不可盲目,需要把孩子未来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也就是相关的教育人员不能只是盲目给孩子灌输健康的教育知识,更不是简单的指导。老师应该在进行教育之前就研究好要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把健康教育的内涵与理念融入孩子平时的生活。这是一项很特殊的工作,一是教育的过程较为特殊,二是特定的人群就是孩子,而孩子的认知和接受教育的方法与其他的教育也不同。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老师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进而实施教育。

(二)出台幼儿的健康教育纲要。

无论政府和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教育看得有多重,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关于幼儿健康教育指导办法,既要顾及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制定科学的健康的教育规划。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素质培训,确保健康的教育工作能够落在实处。

(三)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所谓言传身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成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很多不太注意这方面教育的家长,会因为孩子对行为的认知观念不足,一些不好的习惯就会灌输在孩子的脑海,进而孩子也会形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为了确保孩子能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就十分重要。

(四)推进幼儿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

在国外的大多数国家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培养都走在前列,以我国目前的现状如果想要加强对孩子身心健康教育的发展,应该大力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先研究国外对孩子健康教育成果,并进行引进,再根据自身的特色来改革,做到为我所用。

(五)强化师资素质的培训。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的教育上确实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受制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一些幼儿教育人员自身的素质并不是很高,所以对师资素质的培训还是很主要的。在教育上有好的带领者,才会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语

简而言之,孩子的健康教育并不只是教育相关专业的责任,是一项社会大众的责任。良好的健康教育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将健康教育的原则、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让成人社会接受,并规范成人的行为,进而转化成家庭的育儿观念,高效普及孩子健康教育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幼儿的教育越发重视。幼儿教育是幼儿园重点的工作内容,在对幼儿的培养中让他们学会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我国各地的幼儿园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虽然工作成果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就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当前所有幼教必须面临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本文就健康教育和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科学培养浅谈几点。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生活习惯,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聪.健康教育与幼儿健康生活习惯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2015,8

[2]陈佩珍,朱湘竹,仲齐庆等.南通市城郊幼儿健康知识及行为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2,1

[3]李锐.探析健康教育及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科学培养[J].才智,2016,5

“崇尚科学、健康生活”活动总结 篇5

为了响应山西省健康教育所“关于在全省开展2012年春节《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普及月活动的通知”,在2012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使全县城乡广大居民摈弃陋习,过一个科学、文明、健康的祥和春节,县健康教育所于2012年1月10日上午在政府门前开展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活动,副县长以及卫生局领导参加了这次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健康素养66条》、《预防高血压》以及新生儿保健等宣传资料,并且给到来的群众讲解了日常生活保健知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

为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使广大居民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居民整体健康素养,结合我院实际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开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主题宣传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行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崇尚科学、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把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关系民生、社会和谐的大事来抓。确定主管领导,组建相关宣传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并加大投入,保障经费,编印1万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读本,做到全县每户一本。

二、广场宣传营造氛围 为增强市民的健康意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我院会同卫生局联合举行《公民健康素养66条》大型宣传活动。活动现场由副县长、卫生局领导向群众讲解日常生活保健知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还向群众发放《公民健康素养66条》小册子以及相关宣传资料,现场宣传氛围浓厚,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三、广泛巡讲普及知识

为广泛深入开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宣传,利用区健康教育讲师团队伍,深入全区各社区、村、学校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基本知识与技能巡讲,上半年进行专题讲座26次,受教1540余人。

四、建馆上墙互动传播

为进一步宣传“崇尚科学、健康生活”,在我县主要街道、社区建立了互动式健康教育站,并在墙面配挂活动式《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等健康知识宣传图片,结合实物模型,向居民更形象直观地宣传健康知识,在社区居民中广泛传播健康知识,传授养生心得体会,互通健康生活点滴,涵养公民健康素养。

五、常规监测、科学评估

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县公民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情况,科学地评估我县公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实际成效,我们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00名居民进行了主动监测,为科学了解本区人群的健康知识、行为及意识提供了有效保证,并为我区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浅谈科学教学和健康生活 篇6

一、在科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增进健康,而不良习惯会影响甚至导致身体疾病。

1.吸烟酗酒有害

青少年可塑性强,容易模仿成人抽烟喝酒。通过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肺和呼吸》,学生了解到吸烟会严重危害肺、脑、心脏等器官,二手烟对他人健康造成伤害更大。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后,知道过量饮酒后,大量酒精不能及时分解,会导致酒精中毒和肝脏损害。而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抽烟喝酒更有害身心。课后,学生还写信提醒家长注意自身健康和公共场所的文明。

2.睡眠要充足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使大脑得以休息,消除疲劳。在五年级下册《人体的“司令部”》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学生睡眠时间和质量”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在六年级下册《踏上健康之路》中,引导学生读曲线图,了解睡眠多少与学习效率的正比关系,使学生再次感受到充足睡眠的重要性。

3.渗透青春期教育

由于生理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遇到成长的困惑,甚至会出现忧虑或恐慌心理。在六年级下册《悄悄发生的变化》这一课中,教师借助图片或光盘,用轻松亲切的语言,对学生沟通交流,指导他们青春期的平稳过渡。

二、在科学教学中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

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四大基石之一就是合理膳食。

1.挑食影响身体发育

在四年级上册《吃的学问》这一单元中,学生首先知道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来自不同的食物。在《怎样搭配食物》中,教材安排了模拟配餐和设计食谱活动,大家都能调整饮食结构,科学搭配食物,主动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吃好早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有的孩子不吃早餐就去上学。学习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时,师生就“早餐”进行探讨,认识到早餐质量不高会造成注意力、记忆力低下,影响学习效果。而且经常不吃早餐,胃也会“抗议”,引发胃炎、胃溃疡、胃穿孔等。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必须吃好早餐。

三、在科学教学中树立运动意识,增强身体素质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

1.做好广播体操

在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课中,教师请一名学生做一节广播体操,大家通过分析认识到,做广播体操能锻炼全身肌肉、关节和韧带等,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学过这课后,班主任明显感觉到学生做操认真多了。

2.积极参加课间活动

科学课的学习让大家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在每天课间十分钟,尤其是下午的大课间活动中,学生会主动选择跳绳、踢毽子等运动,践行“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理念。

四、在科学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优化生存环境

1.珍惜每一滴水

在和三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生命之源——水》时,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知道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在深刻理解“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的同时,大家纷纷提出节约用水的妙法。

2.节约每一张纸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分五部分讓学生感知纸、金属等材料的特性。在《纸》的学习中,通过了解纸的主要原料和生产过程,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纸是保护木材资源,也是尊重工人叔叔的劳动。

3.减少白色污染

塑料是现今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造材料,具有不易分解的特性,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在《塑料》这课中,学生通过平时的生活体验,深刻意识到塑料袋的巨大危害。大家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保护地球家园。

总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人体这部神奇机器,为树立健康生活观和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2月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有626例,男性有610例,平均年龄(36.78±6.12)岁。学历在初中以下的有51例(4.13%),中专、高中有272例(22.01%),大专414例(33.49%),本科424例(34.30%),硕士以上75例(6.07%)。

1.2 方法

1.2.1 资料统计:

统计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包含: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

1.2.2 生活方式量表:

选用效度与信度较高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用于对体检者的生活方式水平进行评价。本表共包含条目52个,分别由压力应对、人际关系、营养状况、运动情况、健康责任及自我实现几个部分组成,使用1-4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表示该体检者的生活方式水平越高。

1.2.3 健康价值量表:

应用Wallston健康价值量表,本表共有条目10个,共包含价值10种,分别为社会认可、具有成就感、自尊、快乐的生活、内心的协调、身心健康、幸福感、独立(自由)、激情生活、舒适生活。按照价值的重要性进行排序[2],总得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价值水平越高。

1.2.4 调查方法:

所有健康体检者由导诊护士在体检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与回收,并向体检者讲清问卷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及表格中各项调查内容的含义,要求被调查人员独立填写,对于个别存在书写困难的体检者可代为填写。

1.3 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两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Persio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体检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2 体检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得分情况:

平均压力应对得分为(19.56±3.25)分、平均人际关系得分为(25.42±2.57)分,平均营养状况得分为(21.32±4.21)分,平均运动状况得分为(16.89±2.61)分,平均健康责任得分为(17.98±6.33)分,平均自我实现得分为(23.66±1.37)分,平均生活方式总体得分为(133.65±21.22)分。

2.3 健康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体检者的健康价值与生活方式总体、压力应对、营养状况、运动状况及健康责任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价值得分高水平占88.11%,其余11.89%的为中级或者低级水平,这充分表明体检者有非常高的健康价值水平,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健康价值与生活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健康价值与健康责任、运动状况、营养状况、压力应对及生活方式总体有明显的正相关性[3]。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加强健康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压力应对的良好方式、营养状况、运动状况、健康责任等,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施齐芳,李小妹.糖尿病患者健康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33-835.

[2]高筱琪,丁淑贞,王京,等.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健康价值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5):769-772.

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8

1《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的研究背景

1.1 开展科学养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压力增大,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大众的追求, 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 要求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 广大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以及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 不知道如何调理身体、修养身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介绍说:“卫生部2009年公布了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近8万名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中, 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 而基本健康素养的内涵也仅限于会自测血压、会打急救电话等能力, 调查项目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毛群安指出, 健康素养就是个体获得健康的能力, 而我国国民亟须提高个人健康素养, 这样在面对一些伪大师时, 才能辨别其真伪。这就要政府与专业机构层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积极构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加强媒体培训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活动。群众要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 选择权威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 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

当今社会, 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来看, 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但是, 在城乡社区、单位和农村不同的人群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健康问题, 主要表现有:在机关, 人们的健康观念亟需提高, 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在社区, 全民健身的氛围仍未形成,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学校, 重智育、轻体育, 重营养、轻锻炼, 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农村, 养生保健知识贫乏, 防病保健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医生中, 重治疗、轻预防, 重用药、轻保健的现象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1.2 当今社会的养生现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

当前, 从报刊、电视到网络, 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 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养生大师”或“养生秘诀”, 这些社会现象说明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 而且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 客观上给一些意在“趁浑水摸鱼”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民群众获得了有益的知识, 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的改善, 但有些养生知识却使公众误入歧途, 适得其反。不少养生观点违背常识, 颠覆传统, 引起了公众和医学专家的质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 健康服也具备了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条件。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所困扰, 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因此, 健康养生类图书恰逢其时, 成为人发群众直接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

1.3 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现代社会, 人命关天, 健康无价。2011年, 大批养生类书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收回销毁或禁止出版发行。因此, 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 更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 须有确切的科学依据, 绝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养生学的科学价值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 达到无病预防, 有病防变的目的。它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保健的范围。

2 加强养生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 当前, 各种慢性病、“八高症”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 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 也为养生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专家指出, 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在开展养生保健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缺乏养生保健专业的教育人才

长期以来, 我们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主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 但是养生保健专业技能型卫生人才的培养却极度不足, 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养生保健专业教育人才。因此, 加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养生保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长期以来, 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 养生保健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 在养生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 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发挥重要作用, 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 而且还要培养具有科学养生与健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人才;我们的医院、医生不但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 还要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

2.2 养生保健和康复专业缺乏系统教材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众多的情况下, 各级各类学校、各个专业除了应培养硕士、博士类高级人才, 也应有本科、专科类专门人才及中专类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广大城市、乡村、社区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3级的梯队, 使普及与提高双管齐下。

发展养生保健事业也应如此, 但目前教材缺乏。自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教学计划”后, 一直没有相应的养生保健专门教材, 有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只好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来替代教材, 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而且, 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写的《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 也没有安排编写该专业方面的教材。

2.3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包括养生保健或中医康复保健专业

就目前现行的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 没有执业中医养生康复医师或执业助理中医康复保健医师资格考试。因此, 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开设单独的康复保健科的医院也很少。学生毕业后没有相应的用武平台, 只能进入各级各类保健休闲中心工作。而现代医学康复技术近几年发展极快, 有许多国家级的健康科普专家建议, 在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 应设有单独的“养生保健指导技师”和“康复技师”资格考试, 医院要开设“康复科”, 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要开设养生保健、康复保健课程或设置相关专业。

3 教材研究的基本内容

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研究内容包括科学养生与健康概论;科学养生的内容;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食品与保健;颈椎的养生及颈椎病的防治;眼睛的养生保健;“亚健康”、“八高症”与“慢性病”的预防;性生活与生殖系统的养生;科学合理用药与健康;科学健康养生要遵循规律;培养科学健康的养生习惯;科学养生须持之以恒;情绪、情志与精神的养生保健;养生与健康的最高境界是跟着感觉走;积极做好健康管理工作等。全书共十五章。

4 教材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编写《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收集、借鉴和整理了有关教授、专家、学者关于养生与健康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 全书以培养培训养生保健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人才为创新点, 填补了国内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没有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空白。

4.1 教材的指导思想正确

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用、贴近教学培训”的基本原则, 既体现了科学养生的理念、内容、养生的方法和技能;同时, 本书又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读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4.2 教材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教材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在言而有据的前提下, 尽可能反映出所涉及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最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体现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尤其和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力求做到内容新颖、系统、实用。

4.3 教材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教材力求坚持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在养生方法的运用方面坚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科学实用、简便易行、没有成本的原则。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 旨在培养充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养生知识, 提高公众的自身健康素质。

4.4 教材的各章节教学目标明确

教材为了使广大医学学生和读者更好的学习掌握科学养生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 每个章节还编写了知识目标检测。

4.5 可作为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教材

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专学生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教材。供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妇幼保健、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专业使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为人民群众服务。

4.6 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书

本教材也可作为临床医师、乡村医生、护士 (师) 的参考书, 为患者提供科学养生与保健服务。

4.7 可在多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本教材呼吁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以及医学专家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扮演主要角色, 发挥积极作用。

5 教材供广大群众养生保健和学校、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使用, 能够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质

5.1 提供了一种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思路

本教材倡导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理念, 传播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常识, 无成本的养生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精神养生、情志养生和情绪养生, 其宗旨就是要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心理平衡的目标。

5.2 提出了科学养生的三大原则和现代社会开展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是自主性养生原则;二是平衡性养生原则;三是特殊性养生原则。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指导思想。

5.3 提出了“健康是福”的新理念

本教材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观即:健康—活着—开拓进取、贡献社会、无私奉献。积极的健康观是健康的灵魂, 也是养生的基础。“健康是福”, “福”于国、“福”于民、“福”于己。科学养生的目的是使人们健康、年轻、长寿、幸福。

5.4 提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

21世纪倡导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健康是和谐, 健康是节约, 健康是财富, 健康是发展。实现健康和谐的20字标准是:自己少受罪, 儿女少受累, 节省医药费, 造福全社会。

5.5 提出健康人生标准

快乐的健康人生必须从胎儿时期抓起、从婴幼儿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年轻人养生很重要, 中年人养生是重点, 老年人养生是关键。实现健康人生的标准是:健康、家庭、事业的平衡;时间、财富、精神的富足;个人、集体、社会的和谐。概括为平衡、富足、和谐三个要点。

5.6 提出养生与健康的意义重大

对社会而言养生之道, 不只是个人行为和家庭活动, 还涉及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健康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健康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

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6 教材在运用中强调要坚持科学养生, 摒弃养生伪科学

为有效抵御某些“神医”、“神仙”的鼓噪, 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依法惩处“造神运动”中的虚假宣传、无证行医、商业欺诈、超范围经营等非法行为。另一个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强化科学意识, 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和健全的社会人格, 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理性、平实稳健的社会认知, 在各种“养生神话”、“养生秘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最终使“神医”、“神仙”失去市场。

7 教材的实践运用和社会效益

2011年在河南省开展的“文明中原大讲堂”活动和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中, 濮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选用了《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为培训教材, 笔者积极投入到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 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等科普知识宣讲活动, 对市直各系统、各单位和几十个社区、学校的干部职工、市民、学生开展了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培训, 举办讲座数十场, 充分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做到了把深奥的养生保健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讲出来, 讲课认真, 重点突出, 幽默风趣, 感染力、艺术性强, 社会效果显著,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2011年5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卫生城市复检、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工作者。典型事迹在2011年5月16日濮阳日报文章《润物细无声———我市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综述》中进行报道。

8 教材的推广应用前景

8.1 对学生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目前, 虽然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都没有开设养生保健专业, 但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精神, 普及基本卫生知识,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满足人们健康需求, 弘扬中国悠久的养生文化精髓。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 主动承担起培养培训养生保健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应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 将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作为各个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并且纳入各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临床医学、护理、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各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 这是学习养生保健科学知识的根本前提。按照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医学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 必须具备开展健康教育和养生保健技术指导的能力。

8.2 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 能够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 要依靠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养生保健知识在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预防、早期诊治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 充分发挥学校师资的作用, 将中国传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结合现代科学养生方法和现代医学“三级预防学说”, 向学生传授中西医养生和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方法和技能, 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科学养生指导, 进行健康教育, 树立科学的养生观, 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医疗卫生专业技又有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也能够满足医生在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 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和新型职业技术性服务工作需求。

8.3 发展养生保健事业, 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

我国养生保健事业要得到发展, 要在整个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教学成果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 要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进行调整, 增加新的内容, 使其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要加强养生康复学科的建设, 组织编写养生保健康复专业的中专、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的教材;建议增设养生保健医师、中医养生康复医师、养生康复助理医师资格的考试。同时, 还要研究怎样把中医“治未病”的养生康复保健学说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学说”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8.4 做好“三个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工作

当今社会, 我国应当建立以优生优育为基础, 以保健养生为主导, 以医疗卫生为防御的新兴健康保障体系, 而不是现行的医疗卫生体系。要建立这样一套体系, 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做好生命科学、健康科学和医学科学的理论建设, 为我国乃至世界创造和贡献一个健康新模式。

8.5 面向广大群众, 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养生保健知识

《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要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宗旨, 倡导健康的科学养生理念, 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养生保健知识, 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呼吁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养生观, 就是要选择科学的养生方法、体现个体化养生思想, 树立正确的综合养生思想, 全面提升人们的健康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目标。

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9

1 社区体育概念、功能与开展现状

1.1 社区体育的概念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居委会管辖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成员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体,社区成员针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基本手段,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在自己的生活区域内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

1.2 社区体育的功能

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社区体育设施的设置、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社区体育文化的普及、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体育活动的交流、国家体育大事的参与等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家社会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实现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发展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落实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为竞技体育运动培养人才,增进社区居民间的交流、合作与相互间的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弥补现代化带来的人际隔阂,而且可以营造社区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区体育活动,可以是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使青少年远离电子游戏、成人远离酗酒、赌博等陋习,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1.3 社区体育开展现状

社区作为联合国20世纪50年代所倡导的人类普遍进步项目,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社区的进步与发展,社区体育得到全世界不同国家的认识和关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街道体育协会的建立为标志。社区体育的提出受社区服务的启发,1989年最早由天津市河东区提出,后来扩展为对所有小区域体育活动的统称。社区体育作为一种集健身、娱乐、经济、休闲为一体的大众体育文化形式,理应成为不同年龄段人群业余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主要局限在老年群体,社区体育开展的时间多为晨、昏两个时段,锻炼的体育项目多是健身慢跑、步行、太极拳、太极剑等适合老年人的项目。因此当前社区体育的水平还停留在很低的层次,严格而言还未超出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离退职工的锻炼方式和手段。这种情况的出现许多人将其归结为受经费导致限制社区体育的投资主体较少、体育场馆建设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诸因素的制约。笔者不否定这些硬件因素的制约作用,同时认为导致社区体育不能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误区。要使社区体育得以健康持续的开展,必须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锻炼的陈旧认识,重新构建科学的体育观。

2 科学体育观的构建与社区体育的发展

2.1 树立社区居民的终身体育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锻炼主要属于在校学生的“任务”,走出校园,迈进社会,体育锻炼只不过属于少数爱好者的兴趣范围和身体虚弱者的需要,对大多数身体正常的人来讲,参加体育锻炼无疑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而实际上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和教育的终身体育观在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克诺布柯夫等人1968年就曾提出0岁到100岁为止的锻炼身体的观点。日本文部省1977年公布的现行体育大纲中指出:“通过必要的实践,使之掌握高难度的运动技能;酷爱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为健康进行锻炼的能力和态度。” 由此可见,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其目标是将体育锻炼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个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社区体育要得以顺利开展,必须改变人们原来对体育锻炼的片面认识,在社区居民中的终身体育的观念,激发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2 树立社区居民的东西方融合的全面体育观

现代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19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和文化传播的产物。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竞技化体育也成为我国体育运动大舞台上的主角,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比赛项目的设置方面都是以西方的竞技体育为中心,以至在人们的观念中把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划上等号。相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反而被人们遗忘,在现代体育的场域没有应有的地位,得不到重视。而实际上民族传统体育由于产生于中国的本土,是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与西方竞技体育相比,一般较少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民众亲和力,具有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等诸多功能。而科学的体育观并不是以竞技为唯一目的,健身、娱乐、修身、养性都是体育运动蕴涵的功能。因此在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改变人们对西方竞技体育的偏爱片面认识,拓展人们观念中的体育内涵,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涵,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树立社区居民的东西方融合的全面体育观,恰好可以弥补竞技体育对场地、器材要求高的不足,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3 树立社区居民的健康体育观

人们对于健康与体育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深的。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体育的国际宪章,明确提出了发展人类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使体育运动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服务的任务。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和体育”的国际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了“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体育对于人类健康越来越重要,体育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个人逐渐意识到,只有把体育运动放到一个涉及个人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中,将体育运动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人的健康才能实现,因此要推动社区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树立社区居民的健康体育观。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让社区居民在保持身体活力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促使人发挥生理、情绪和社会潜力,激发社区成员控制自身健康的信心,培养人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方式,增进社区成员间的感情,营造融洽社区环境。

2.4 树立社区居民的快乐体育观

现行的体育教育思想认为体育就是竞技比赛,过分强调体育运动中的技术含量,体育活动缺乏趣味性,显得十分枯燥呆板,因而人们对许多体育活动缺乏参与的激情,而对感兴趣的一些体育项目又因难度太大而望而生畏,影响体育活动在社区中的开展。社区体育要以快乐体育为先导,带动、促进健身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改变原先的“精英体育”、“竞技体育”的理念,激发更多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兴趣,让社区居民从体育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实际上无论是哪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娱乐的天性。儿童青少年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有发散剩余精力的动机;成年人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来进行人际交往,缓解工作压力和不快情绪,获得心理安慰;老年人要借助轻松的身体运动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肌体和内部器官的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树立快乐体育观,让社区居民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快乐,忘记工作的烦恼,松弛紧张的情绪,获得愉悦的心情,增进身体的健康。

3 结论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许多城市社区面临体育场馆设施匮乏、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应该在社区成员中全面树立终身体育观、民族传统体育观、健康体育观、快乐体育观的科学体育观念,改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意识淡薄的观念,充分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浓郁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推进社区体育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认为要促使社区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改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意识淡薄的观念,充分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成员中全面树立终身体育观、民族传统体育观、健康体育观、快乐体育观的科学体育观念。

关键词:科学体育观,社区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珍,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

[2]樊炳有,姚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目标模式的理论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

[3]李凤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理念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3).

[4]董群,董杰,孙晓忠.社区体育的开展对全民健身的贡献[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1).

[5]孙辉.试论日本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及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1997,(2).

冠心病病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探讨 篇10

1 生活方式的概念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这些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间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病是发达国家在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疾病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一部分恶性肿瘤。这些疾病都是现代医学还难以治愈并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2 生活方式的评价

WHO早在1992年就指出:没有疫苗可以防治心血管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保持心脏健康的4大基础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6]。国内外医学研究机构的调查认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运动是现代疾病的温床和基础。

3 良好生活方式的内容

促进冠心病病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每个医护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有效地促进病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才能更好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1 合理膳食

选择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和乳制品, 少食高纤维素食物, 防止其降低抗凝药物的疗效, 不宜过饱, 忌暴饮暴食, 饭后不要立即活动。专家建议, 应用“膳食宝塔”可把营养与美味结合起来, 按照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调配一日三餐。同类互换就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 多种多样”。 以吃植物油为主, 多吃煮、拌的菜, 每日至少200 g~400 g水果、300 g~500 g蔬菜以及全谷和豆类食品。

3.2 适量运动

常见的运动类型是有氧训练, 可提高心脏的应变力, 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机会 (有心脏疾病的人, 坚决反对竞争性体育比赛) , 其形式是快速步行、慢跑, 随着体能的好转可以进行游泳、骑自行车、划船、滑雪等, 有氧训练最好每天进行。早期运动训练应在监护下每周进行3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 监护下的训练次数可逐渐减少, 从每周1次到每月1次, 但总的训练次数每周不能少于5次, 最好把一些锻炼活动融入生活中, 强度一般为50%~70%, 一般强度的运动每天进行至少30 min。

科学合理的做法是从小运动量开始, 遵循缓慢、柔和的原则, 逐渐增加运动量,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运动时间最好选在下午16:00左右, 此时, 空气悬浮物较小, 污染物较少。因为冠心病病人每日上午06:00~12:00容易出现缺血损伤和心律失常, 若在这段时间从事加重心脏负荷的运动, 容易发生意外。

3.3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粘附性增加 (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 。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两倍, 常吸烟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5倍~3.0倍。 每日饮酒量不超过3单位 (1单位=300 mL啤酒=100 mL葡萄酒=25 mL白酒) 。

3.4 心理平衡

规律的体育锻炼, 休息和睡眠、工作和休闲平衡, 改变看待事物的方式:学会放弃, 宣泄方式:喊叫、去痛哭、去打砂袋、交流、倾诉、学会说“不”。保持乐观的情绪, 高度精神紧张和剧烈的情绪波动 (如恐惧、愤怒、怨恨、激动、焦虑等) 可刺激肾上腺髓质系统, 使其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使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 加重心脏负担。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 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 影响着治疗、康复和促发冠状动脉事件[7]。在美国, 凡是40岁以前有冠心病发作的人, 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状态。紧张能产生高胆固醇血症, 紧张使人易于疲劳、减少活动。这些均说明紧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血管壁的营养, 促发冠心病的形成。

4 小结

CHD是一种慢性病, 并且可以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 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都必须有一个良好规律的生活方式。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积极控制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减慢或阻止冠状动脉的再狭窄是我们的重症之重。王贵芝等[8]研究发现, 即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了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有所改变, 但出院不久就会恢复原来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及时评价健康教育效果, 根据评价结果给予跟踪强化, 如每月随访时加强干预1次, 有助于巩固健康教育成果。通过健康教育促进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普遍降低其危险因素水平, 增进人群健康, 控制心血管病。

参考文献

[1]陶寿淇, 武阳丰.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防治知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3-4.

[2]胡锦心.参芍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1 (1) :36.

[3]陈憬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47-258.

[4]国际冠心病预防专题委员会.冠心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10.

[5]Ornish D, Guiggetta CE, Brink W, et al.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for patients with CHD[J].Arch Intern Med, 1995, 156:745-752.

[6]卢海涛.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健康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2) :106-107.

[7]杨梨.冠心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11B) :3013.

上一篇:农业学科下一篇:股骨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