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现状有感

2024-06-18

河南坠子现状有感(精选三篇)

河南坠子现状有感 篇1

“河南坠子”根据名字就不难判断出它源于河南, 但是河南、山东、安徽、北京、天津等地区的广大农村群众也都非常的喜欢它。它是由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逐渐发展而来的。从清代末叶开始, 两个曲种的艺人们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 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大约在l900年左右, 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 标志着是河南坠子形成。“溜腔”又称“哼弦子”, (起腔之前使用) 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由于在河南坠子的形成过程中, 吸入了很多山东大鼓艺人和三弦书艺人们加入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 使得河南坠子的曲目量大大增加, 并且日新月异, 演唱的技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快就流传到北京等地, 乃至到40年代传入到重庆、香港等地, 成为中国流行最早的曲艺形式之一。

河南坠子按照流传地域、流传时间以及演唱风格的差异, 大致可以分为东路坠子、中路坠子、北路坠子三路流派。这三个流派虽然在艺术上各有特色, 演唱的曲书目也不相同, 但是音乐框架、伴奏乐器是一致, 没有其他的限制与禁忌, 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都互相学习, 共同发展。子唱腔音乐是坠子唱腔的主导部分, 包括引子、起腔、平腔、送腔、尾腔等多种曲调 (板腔) 部分, 根据唱词的不同句式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塞韵、滚口白等唱法, 在节奏和旋律上的形成了明显变化,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平腔指唱段是唱腔的主体部分, 中间大段落的唱腔部分侧重于故事的叙述。落腔多用小乐段或乐句, 一般是用在唱段的结尾处。有的落腔比较华丽, 有的落腔欢快俏皮, 显得干脆利落。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是坠胡, 又叫坠琴、坠子胡。起初是由小鼓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音色悠扬动听、洪亮厚实, 并且音域广泛,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主要是随着腔伴奏, 也有加花。随着坠子的发展, 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加, 比如: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等。

二、河南坠子的现状

河南坠子无论是在唱腔上还是在板式、伴奏乐器、表演技法上都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但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更多种类的音乐、曲艺形式不断的更新, 如今人们对河南坠子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曲艺形式已经慢慢的淡忘了。“人亡曲散, 人走艺亡。这是很多地方小曲艺的现实命运。”这是河南坠子代表人物马玉萍的一句话, 这句话里带着浓浓的悲伤。但同时也真实的反映了河南坠子的现状。由于学习河南坠子的发展出路很窄, 许多学习河南坠子的人为了生存也都纷纷转行, 长的人也少了, 听的人也少了。专业团队也都相应的解散, 演员也都流散到民间。有的演员还在唱, 但是演出的机会很少很少, 可以说, 河南坠子濒临失传的危机。急需扶持和继承。它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也不是说河南坠子就不能东山再起了。很多的曲艺都在改革, 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我们也可以在保存它原有的特点的基础上加以改革, 让河南坠子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 让它再重新焕发光芒。

1、创新

“人惟求旧, 物惟求新。”一种戏曲内容和戏曲形式在舞台上时间长了, 容易出现一书饱和的现象, 使观众出现了厌倦心理。河南坠子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如《梁祝下山》《王庆卖艺》《偷石榴》等等。还有许多细想内容进步, 能够鼓舞斗志的作品, 如:《杨家将》《包公案》等。许多优秀作品的流传说明了河南坠子无论是作品内容还是曲调都有很多让百姓认可的地方。但是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欣赏水品也在不断的进步。要调整旧的曲艺与观众之间业已倾斜的心理天平, 就只能用改编来实现新的平衡, 用新的创作达到新的平衡。观众“喜新厌旧”的艺术心理迫使了艺术要不断的发展、创新。只有这样不断的更新, 去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 才能使河南坠子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延续下来。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们要不断有新的作品出现, 既能符合百姓观众的口味, 让百姓们一如既往的喜欢河南坠子。同时, 河南坠子这种艺术形式也可以得以延续下来。

2、宣传

观众是戏曲存在的基本条件。如果观众就不知道, 或者就没有听说过, 那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 我们还需要大力的宣传。河南平顶山宝丰的马街书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这里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民间艺人聚集在这里。有很多的戏曲种类是我们平时都听不到的。如今的马街书会是人才聚集。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还有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 也有大量优秀的曲艺作品展现给观众。通过这些电视节目、书会、比赛等形式, 不断的扩大河南坠子的知名度, 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它、知道它、喜欢它, 这样才能是我们优秀的地方戏曲得以生存。

3、培养

教育部在2008年决定让戏曲音乐走进校园的决定就体现了我国正在着手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如今的中小学生知道的是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对于戏曲音乐知道的甚少。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接触过这种音乐。河南坠子这样的地方曲艺就更不好说了。我们在不断创新新作品的同时还应加大对下一代的培养。下一代是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我们的优秀文化的继承还要靠他们。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解, 在课外组织一些活动、比赛等形式来培养他们对在河南坠子的兴趣。对于在河南坠子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专家们多培养一些弟子, 让他们经常在活跃在舞台上。

观众对于戏剧具有两极性, 既可以把戏剧引入天堂, 也可以把戏剧推入地狱。对于河南坠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要不断的创作新作品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让他们接受河南坠子。还要不断的宣传河南坠子, 不仅在河南, 还要让它走向全国, 乃至世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河南坠子, 让河南坠子成为中国地方戏曲中的常青树。

摘要: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 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 因使用坠胡伴奏而得名。又流行于河南一带, 故名“河南坠子”。形成时间约在l900年左右。然而, 河南坠子是怎样形成的?发展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又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河南坠子,现状,有感

参考文献

[1]张雪莲、王俊霞:《河南坠子的形成与发展》, 《科教文汇》, 2010年第9期。

[2]路璐:《浅议河南坠子的发展历程与生存现状》, 《新西部》, 2008年第5期。

参观河南美术馆有感 篇2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集体参观河南美术馆,我们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艺术无限魅力。非常凑巧的是,这次参观刚好赶上“工• 在当代”为主题的工笔绘画展览。其中有两幅画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喜欢第一幅画的原因是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夜空的景色,画中漆黑的夜幕上繁星点点,那一轮明月让我浮想翩翩。这幅画上半部分就是那浩瀚的夜空,而下方则是几个小孩用天文望远镜正在探索着这神秘的夜空,体现出中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新景象。甚至小孩子们都可以利用先进的仪器去探索那些我们未知的神秘事物。

喜欢第二幅画的原因是因为这幅画所表达的主题是主题“保护环境,还动物一个家”。这幅画描绘的是小鸟的一家,他们的巢是建造在电线杆上的,而用来筑巢的都是一些人们生活垃圾。背后是灰蒙蒙的天空,看不到一朵云彩。小鸟们都张着嘴向母亲寻求食物,而母亲却不知周围的这些有多少是能吃的.......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不会感到心酸吗?人类的贪婪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多少生灵失去了生活的家园。所以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还动物一个家!

河南中部地区林业育苗现状分析 篇3

1.河南省郑州市国有中牟县林场 451450;2.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林业局 451450

摘要: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森林有着重要的环境效益: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烟滞尘,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杀菌抗病;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家园等,是地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对于植树造林來说,林业育苗是最为基础的部分,育苗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到植树造林的成绩和效果。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林业育苗的现状,根据育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育苗的措施,并阐述如何在林业育苗及苗期管理中保证苗的成活率。

关键词:林业育苗;现状;育苗容器;苗期管理

1 林业育苗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林业育苗多数依然采用传统育苗技术,一般是蜂窝纸、辣椒管、塑料袋等装粘土,而这些传统的方式大多数存在苗木根系纤细、偏根及卷跟等现象,对苗木的生长十分的不利,也导致了我国人工原料林的产量普遍偏低,这些都是最主要的原因,在育苗技术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造成苗木质量不高,产量也不高等现象。

育苗技术的发展与林业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在目前我国大多依然沿用传统的育苗技术,因此存在着苗木根系纤细、偏跟及卷跟的问题。传统的林业育苗技术主要是指采用蜂窝纸、辣椒管、塑料袋等装粘土,比如塑料袋装黏土的育苗容器应用在我国十分普遍,而在国外早已被淘汰,这种传统容器育苗方式所育苗木普遍存在着窝根、偏根、稀根、弱根等根系不良的情况,对苗木的生长十分的不利,导致了我国人工原料林的产量普遍偏低,这些都是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育苗技术上的缺陷使得我国林业育苗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产量低、质量也不高的问题。而在国外和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单体、易穿透、易分解、不回收的容器已成为育苗容器的主流。科学和技术对林业育苗的再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育苗技术必须紧跟科学技术的前沿,与时俱进,将创新理念运用到林业育苗的实际生产指导中。

在另一方面,我国林业育苗也存在着工作人员热情度不高、专业素养较低的现象,相关从业人员对林业育苗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少,导致林业技术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等特点。同时林业科研活动与现代经济生产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林业育苗与现代经济市场及经济活动匹配失衡,市场意识淡薄也直接影响林业育苗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出现保守和固步自封的情况。在我国不少地区,林业育苗的活动存在着结构性严重失衡的不良现象,从事林业育苗的企业和个人为了利益,盲目扩大生产,导致市场饱和、资源浪费十分突出。

2 目前林业育苗的措施

2.1 林业育苗容器技术

容器育苗技术在人们看来,是可以完整的保护苗木根系,可以起到较好的造林效果,但是,实践证明,容器育苗技术在苗木培育过程中会对苗木的根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根系不正常的苗木在造林中也是达不到造林的效果的,林分也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在容器育苗技术的基础上,科学育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技术和方法,苗木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

2.1.1 科学容器育苗技术的发展 在林业育苗中,由于人们对容器育苗技术的信任,以为造林的成活率会提高。但是没有抓住容器育苗的根本理念,容器育苗根本在于培养平衡的根系组织,由于传统容器育苗对苗木根系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种类已经被放弃,而易穿透、易分解、单体不回收的容器已经占据了主流。各国的育苗所采用的容器育苗技术也就仅剩下几种,其中以法国的Fertiss无纺布容器最为典型,而最新发明的压缩饼圆形容器也被逐渐的使用推广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更多更优质的容器也会逐渐的被使用在林业育苗的工作中。

2.1.2 科学的育苗容器技术 法国的Fertiss无纺布育苗容器,是目前最先进的育苗容器技术,它最大的特点是无纺布和轻基质材料的使用,采用机器自动制作容器并焊接布缝和填充基质最后成型。成型机配备一个装基质用的料斗,基质通过料斗进入到成型的容器内,通过机器最后粘合容器。粘合好的容器由电子设备控制,从成型机内推出后用一个气动的没有齿的锯片将其切段,最后堆放在出口台上,工人就可以装箱。进料口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尺寸进行调整,这样容器就可以做出不同大小的口径,用于不同的苗木栽培使用。控制器上的参数也可以进行调节,这样切段的长度就可以改变。

2.1.3 苗木质量评价标准 对苗木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有效的反映育苗的理念。以往人们只依照苗的大小、粗细及根系来评价,但是,同样的标准下,苗却有可能是老化的苗木。因此,要完善苗木的评价标准,根据先进国家的育苗理念形成的评价标准,对无法从苗木外观上断定苗木质量的一些标准进行了加强,如扦插苗是否具备空气切根后形成的愈伤组织、根系是否平衡、是否经过充分的幼化处理等。在传统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些评价标准,那么对苗木的质量评价也就更加的科学合理。

2.2 抓好苗期管理工作

科学容器育苗技术的确定,为林业育苗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育苗过程的管理工作能更加有效的把育苗的技术应用于实践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好苗木种子的处理、对土地进行整理和施肥、消毒及播种前期的准备工作,使得育苗前的保障工作做到实处,播种前,苗床要保持湿润,在出土率达到三分之一时,要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苗木出齐后要间苗,一般每方米500到600株壮苗,还要逐渐增加肥料量。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这样才能起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当然,综合防治不单是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人工防治的结合,而是要根据实际病虫害的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一种或两种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苗期的管理工作关系到苗木的成活率,因此要特别注意。

3 针对林业育苗不良现状的解决措施

第一,要加强林业育苗信息的公开化建设,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将林业育苗的生产情况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社会社会经济动态,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将林业育苗的相关生产者与经营商家的需求信息准确公布,同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实现双赢。第二,林业育苗的管理人员要科学决策,进行优良树种和品种的选择和发展。为了林业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客户层次的多元性,要及时更新林业树种和品种,加强对优质产品的培育。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实际种植情况和地形、气候的特征,对具体地区进行具体分析,将适合恰当的品种与树种投入生产培育。第三,要采用科学的林业育苗技术,执行国家林业的相关规定,对林业育苗技术进行合理的改进,同时增加对林业育苗技术的研究的支持度,加大科研投入,引用和借鉴国外的相关成果。加强与同领域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设置相关合作开发项目,将经验与成果共同利用。

4 结语

科学的林业育苗工作是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维护了森林物种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提高对林业育苗的重视已经十分必要与急切。在我国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因此林业育苗工作不仅是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文慧,魏娜,曾繁华.林业育苗现状及措施探析[J].门窗,2013,12:416.

[2] 李利伟.浅谈林业育苗现状及措施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09:176.

上一篇:定植技术下一篇:杨梅无公害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