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

2024-06-17

河南工业(精选十篇)

河南工业 篇1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层次分析法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而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正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规划, 体现了中原经济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省份, 深入研究其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以及其新型工业化的综合水平, 深化2014年两会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打造经济升级版”和2015两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 从而提出河南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这对河南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决策都有一定地参考意义。

2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分析

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 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工业化过程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前期, 轻工业或消费品工业 (或消费资料工业) 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化中后期, 重工业或资本品工业 (或生产资料工业) 比重显著上升, 即出现“重工业化”。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即轻工业→进口替代工业→重化工业→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根据该规律, 不单是河南、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重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是难以跨越的, 但同时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势必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2.1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钱纳里人均收入7阶段理论

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为34174元人民币, 按汇率折算为5518美元。2012年河南省人均GDP为31753元人民币, 按汇率折算为5052美元。对比钱纳里标准模式可以清晰看出, 当前河南省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数据见表1。

注:1.资料来源于H钱纳里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1980年 (中译本) ;

2.该表已经过美元折算因子的换算。

2.2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库兹涅茨产值结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1999) 给出的产值结构5阶段理论对工业化进程阶段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但仍最大,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化中期,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且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工业化后期,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最大。从该标准产值结构“二三一”模式看, 河南省近年来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数据见表2。

资料来源: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2.3 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库兹涅茨就业结构理论

库兹涅兹 (1999) 给出的5阶段就业结构理论指出工业的扩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 这种转变又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动, 因此,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反映了工业化演进的阶段性。从该标准就业结构“一二三”来看, 河南省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数据见表2。

2.4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钱纳里城市化率理论

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研究, 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 城镇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城镇化率在30%-5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 城市化率在80%以上。依此标准, 河南省近年来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数据见表3。

资料来源:各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3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所出现的新特征, 其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 但它是工业化演进规律的高级阶段, 即知识技术密集型阶段, 技术高、经济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 是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延续和扬弃。

3.1 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的评价模型是:

该公式中K代表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 X代表指标值, X0代表标准值, f代表权数。K的结果可参照如下数据定量界定:

第一: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60%以下, 可判定为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第二: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60%-100%之间, 可界定为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第三: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100%以上, 应视为新型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3.2 指标X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以及采用可比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持续性等原则, 借鉴国内外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设定衡量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为7组26项。第一组是发展水平指标, 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人数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二组是科技水平指标, 包括新产品产值率、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第三组是效益水平指标, 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第四组是集约化水平指标, 包括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第五组是生态化水平指标, 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第六组是信息化水平指标, 包括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城镇每百户计算机数、电话普及率;第七组是人力资本水平指标, 包括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文盲率。以上指标均取自于2013年和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见表4。

3.3 标准值X0的确定

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是判断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 其大小直接影响判断的结果。在本文中标准值制定的主要依据有: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制定的《中国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发展目标;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国内外学者相关科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工业化评价标准。标准值的数据见表4。

3.4 权重f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本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完成。首先确定层次结构 (见表4) , 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C、方案层P三个部分;其次采用专家评判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用相对重要程度———奇数来表示)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和绝对权重f (见表4) ;最后做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并借助平均随机性指标得到这几个结果都是符合一致性要求的。

3.5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的计算结果

将河南省2012年和2011年的指标值X, 前面给出的标准值X0和计算的绝对权重带入K的计算公式, 并得出2012年和2011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总得分K分别是88.5%和86.3%, 说明河南省2012年和2011年都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也间接说明河南省近些年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4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在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其选择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将势必会导致不同的工业化和社会化结果, 因此, 势必要正确分析和选择工业化发展模式。

4.1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信息化是信息全面渗透的过程, 河南省可以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牵引工业化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向技术密集的层次跃进。将信息技术渗透到生产的各个方面, 使之带动河南省的工业化, 并最终成为一种整合资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4.2 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近几年, 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虽然也在提高, 但发展步伐并不是很快, 2012年河南省的城市化率为42.4%, 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6个百分点, 城市化滞后也阻碍了河南省工业化的发展。因此,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在政策制定和意识观念向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方面倾斜, 加快我省的城市化步伐。

4.3 发展优势产业, 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

大力发展河南省具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业, 重点发展农业、装备制造、铝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饮料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支柱产业。除此之外, 还应该发展产业集群, 它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发展规律, 能够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因此, 产业集群也是加快河南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是河南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模式。

4.4 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河南省的工业化发展虽然经历了几十年, 但其传统产业的比重较大, 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势必会成为河南省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重点, 也是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更为现实和理想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23-127.

[2]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 2012, (6) .

[3]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5.

[4]武广.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3.

[5]张锋.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0.

[6]叶祥凤, 廖功磊, 宾勇.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产业经济, 2010, (2) .

河南省教育厅 - 河南工业大学 篇2

关于做好2015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出国留学选派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高校:

根据我厅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署的协议,2015年我厅继续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共同选派我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和管理人员赴国外知名大学研修学习。现将2015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以下简称“地方合作项目”)选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派计划

2015年地方合作项目计划选派200名优秀教师、科研和管理人员出国研修,其中“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5人,“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10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5人。

二、选派范围:我省高等院校正式在编教师、科研及管理人员。

三、选派类别和留学期限

(一)高级研究学者:留学期限为3-6个月。

(二)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留学期限为6-12个月。

(三)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留学期限为6个月,留学单位为英国阿伯丁大学,成班派出。

(四)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留学期限为6个月,留学单位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成班派出。

(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留学期限为3个月,留学单位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2015年研修主题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成班派出。

四、选派专业领域和国外留学单位

(一)选派专业领域

选派专业领域主要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基础研究,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和《河南省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以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领域。

(二)国外留学单位: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科研机构。

五、配套资金

我省地方合作项目采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省教育厅和高校共同资助方式。配套资金比例为国家留学基金委承担50%,省教育厅承担30%,高校承担20%。各校配套经费按照每年实际录取人数参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助标准进行核算(平均每人15.6万/年),并于2015年9月底以前拨付我厅指定账户(具体事宜另行通知),我厅汇总核准后统一拨付国家留学基金委指定账户。国家留学基金委不允许向留学人员个人收取任何配套经费。

六、资助内容

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赴英国的访问学者可申请1000英镑以内的BenchFee。奖学金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七、申请条件

(一)基本条件

1.符合《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人基本条件。

2.申请人应主持或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基础。

3.申请时须提交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邀请函,如无正式邀请函,需提供有接收意向的函件。申请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人员无需提供邀请函。

4.外语水平需达到《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确定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条件。

申请时外语水平未达到条件者,如系所在单位重点推荐,亦可申请本项目,但须提供可以反映其外语水平的专门的外语考试成绩证明。外语水平未达到条件的被录取人员,须参加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相关语种培训或自行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等考试,获得相关培训结业证书或考试成绩达到外语条件后方可派出。希望参加外语培训者,应在申请表中注明意向培训地点。

5.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资助范围不包括以下人员:

①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且留学资格尚在有效期内的人员;

②已获得国外全额奖学金资助的人员;

③已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的人员;

④正在境外工作的人员;

⑤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

⑥已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回国后工作尚不满五年的人员。

(二)类别要求

1.高级研究学者

高级研究学者申请人应符合以下条件:申请时年龄不超过55岁(1960年4月20日以后出生)。教学科研人员应为教授或博士生导师。申请人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干。

②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当年确定支持的创新团队中的骨干或“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③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④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级行政管理人员,须具有或相当于副司局级(含副司局级)以上行政职务。

2.访问学者(含博士后)

①访问学者申请人应符合以下条件:年龄不超过50岁(1965年4月20日以后出生),本科毕业后一般应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硕士毕业后一般应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对博士毕业的申请人,没有工作年限的要求。

②博士后申请人应符合以下条件:年龄不超过40岁(1975年4月20日以后出生),应为国内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具有博士学位、具体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的优秀在职青年教师或科研人员。申请时距其博士毕业时间应在3年以内。

③申报“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人员应为各高校英语骨干教师,申报时年龄在45周岁(含)以下(1970年4月20日以后出生)。具体参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进行网上报名,按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专栏—应提交材料”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并提交河南省教育厅审核。

(二)申请者应提交纸质申请材料一式3份(原件一份、复印件2份),具体详见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邮箱。

(四)申请材料上报时间为2015年4月28-30日。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11号D809房间。我厅不接受个人报送申请材料。

九、评审和录取

根据“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原则,由省教育厅组织评审专家对申请人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通过材料评审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初审合格候选人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录取人员名单;录取结果将于2015年8月份公布。

十、派出及管理

被录取人员的留学资格有效期为一年(至2016年12月31日)。凡未按期派出者,其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未经批准放弃资格或不按期派出者,5年内不得再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经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放弃留学资格者,2年内不得再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

国家留学基金委原则上不受理变更留学国别、变更留学单位、变更留学期限及延期派出的申请。

(三)留学人员须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http://apply.csc.edu.cn)查阅是否需要办理《同意办理派出手续的函》及办理方式。如遇问题,请按录取国别或地区联系欧亚非事务部、美大事务部,科研团队及由基金委统一联系成班派出的录取人员请联系法律与项目部(联系方式请登录,浏览“基金委机构设置”查询)。在办理“同意派出函”前,留学人员的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邀请函上应先经本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签字盖章,然后到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审核、签字、盖章;

(四)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管理办法。留学人员在派出前,须与留学基金委签订《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等手续。《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应填写省教育厅有关管理部门信息并由省教育厅审核、签字、盖章后方可办理公证手续;

(五)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应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的有关规定及《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的有关约定,自觉接受驻外使(领)馆的管理,学成后应履行按期回国服务义务。

工作中有何问题与建议,请及时与我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联系。

联系人:关煜平

电话:0371—69691065

传真:0371—69691768

地址:郑州市正光路11号省政府综合楼D0809房间

邮编:450018

附件: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应提交申请材料

河南省教育厅

2015年1月7日 附件

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应提交申请材料

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访学类)

2.《单位推荐意见表》

3.国外单位正式邀请信复印件

4.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5.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

6.职称证书、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7.获奖证书复印件(不超过5页)

8.外方合作者简历

9.所申请出国留学项目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食品工业;经济增长;河南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和饮料制造为代表的河南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2006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1970.1亿元,占中部地区总和的42.9%,实现利润159.2亿元,同比增长75.5%,比中部其他5省利润之和高出4亿元,销售收入和利润一举跃居全国第一位。

河南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前三位,小麦产量更是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从“八五”规划开始,河南一直把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产业重点培育。“十五”期间,河南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8%,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量。正是遵循这一农业大省新型工业化路径,河南食品工业的高速增长,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一、河南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河南食品工业的规模和效益与农业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缺乏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1.食品工业增值能力较低

河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转化程度偏低。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经过商品化处理的蔬菜仅占3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占90%以上。200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为2.0~3.7:1。食品工业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高新技术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例如,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新开发的综合利用产品不多,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市场需求看好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随着食品消费逐渐向个性化、时尚化、安全化、健康化转变,河南食品工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进行粮食精深提炼。如南阳天冠集团,开始利用玉米提炼乙醇汽油。

2.企业规模优势不明显

2005年河南入选的7户“双五亿”食品制造业大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123.7亿元,占全国的16.0%,户均营业收入只占全国大企业平均数的70.8%。和素有“日韩厨房”之称的山东相比,虽然都有两家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但山东10亿元以上和1亿元以上的企业远多于河南。河南食品工业遍布城乡,但90%以上为小型企业。规模以上软饮料企业的年均产量只有3万吨,罐头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1000吨左右。企业规模小,严重制约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导致河南食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出口创汇能力不强。我国猪肉加工4强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10%,而美国猪肉加工4强企业占全国加工能力的50%以上,丹麦最大猪肉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高达全国的80%。

3.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河南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食品装备制造业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整体研发能力不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低,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重大产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进口,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与大型成套装备亟待突破。食品工业部分行业的能耗和水资源消耗比较大,不利于资源节约利用。未来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加强环保治污和减少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和约束,发展成本增加。

4.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社会公众对食品卫生仍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2月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民权6家葡萄酒生产企业违法使用添加剂。由于怀疑在牙膏和奶糖中含有违禁成份,7月份美国参众两院以食品安全为由制订一系列法案限制中国食品进口。欧盟和日本近年启动了更加严格的食品检测标准,绿色壁垒日新月异,食品出口面临的阻力增大。我国食品标准制定方法和体系不能适应食品安全控制的要求,标准技术水平偏低且实施力度不够。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时有发生,违法使用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建立从原料生产、采购、贮运、加工到成品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体系,是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5.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结构衔接不够紧密。如,虽种植了几十个小麦品种,但适合加工优质面包和饼干的专用品种缺乏,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1000多万吨加工专用小麦,另外加工啤酒的大麦大量依靠进口。柑橘的95%为鲜食品种,适合加工的仅占5%,其中80%仅适合加工成橘瓣罐头,适合加工橙汁的品种很少。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没有健全的科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以及法律公证、农技推广、防疫检疫、技术标准、技术咨询、环境保护在内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些地方盲目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二、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1.加强品牌建设

食品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生产商耗费巨资树立的品牌形象,其作为一种质量抵押物向消费者传递了有用的信息。不同商标的同质产品,价格却相差甚大,其差异就是品牌价值。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今天,品牌越来越多地主导着食品消费。河南食品工业发展中必须增强品牌意识,逐步实现品牌化生产和经营。对拥有知名商标的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目前,河南已有信阳毛尖、驻马店小磨香油、息县香稻丸、滑县道口烧鸡、焦作怀山药、原阳大米、平舆白芝麻、唐河桐河鸭蛋、灵宝大枣、大别山天香菜、商城茶油、南阳黄牛、淮南猪、大别山银杏、赊店老酒等38种产品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总数位居全国前列。WTO原产地标记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护照和无形财富,今后,应着重推动区域特色传统食品的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

2.加快向健康产业转型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跟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先进标准的发展动态,建立系统规范的食品认证、检测和监控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管理,确保食品在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和食用等全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实现食品产业向健康产业的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讲营养、吃饭保健康”的观念被广为接受,居民饮食消费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居民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问题,由此引起相关疾病呈高发状态。河南食品工业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今后应加快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高效益健康产业转型的步伐,开展公众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研究,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营养需求。据了解,首个在饼干中实现钙铁锌平衡配比的营养强化课题已经在河南省部分企业开展。

3.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河南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龙头企业不够强大。应重点培育成长性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食品企业,促使中小型企业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强势企业。政府要为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基地建设、原料收购、批发和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大力扶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实行低成本扩张,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河南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产品生产、养殖基地。食品工业应重点发展玉米、小麦、薯类等粮食制品,以及肉制品和奶制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此,需加大食品工业科技进步投入,加强食品工业领域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使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科技研发的主体。同时,瞄准世界食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食品工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2006年3月,长葛众品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融资2760万美元,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美上市的食品加工企业。

5.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粮食是食品工业发展必不可缺的原料,应和食品工业需求结构相适应。河南可根据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农业标准实施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原料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鼓励企业以“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投资入股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食品工业优质原料的有效供给。

6.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聚集

理论研究和我国沿海省市的发展实践都表明,产业集群产生分工和创新优势,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地区经济起飞核心力量,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业化新模式。河南已经形成京广和陇海沿线食品产业密集带。漯河肉类加工和郑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年产值都在百亿以上。要引导食品工业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的主产区聚集,建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食品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提升食品工业集群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

参考文献:

[1]王吉春.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偏好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06,52:4-5.

[2]安丰东.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规制[J].中国市场,2006,45:82-83.

[3]刘荣利.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53-55.

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篇4

关键词: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0 引言

工业遗产即“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河南作为文物大省,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工业遗产,包含前工业时期的古代工业遗产和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工业遗产。近现代工业遗产是河南工业文明和近现代工业进程的记录,是河南宝贵的文化资源,急需得到重视和有效的保护利用。

1 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现状梳理

1.1 现存状况

近代工业遗产是河南早期工业的萌芽,如郑州的光华机器厂、和豫中打包厂、孟县的华兴铁工厂等,但在抗战时均已迁往陕西,近代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焦作英福煤矿、义马豫庆公司煤矿和巩义孝义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形成了洛阳重工业基地和郑州棉纺织工业基地两大工业基地,作为现代工业遗产,它们见证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为河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见表1)。

1.2 特点及价值

河南近现代工业遗存虽然数量不多但类型丰富、特点鲜明。这些昔日曾经兴旺的加工制造、运输和矿山开采等多种产业形态,虽然其当年辉煌不再,但是它们见证了河南城市和城市工业的产生、发展和形态演变的过程,对研究河南城市和工业的历史、文化及建筑形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焦作英福公司,是近代河南最早的规模较大的煤矿企业,也是河南省第一个外资开办的煤矿企业,矿厂的投建,使焦作成为河南省最早供自来水的城市、最早使用电灯的城市、最早使用电影放映机的城市。

1.3 保护与更新现状

河南长期以来对近现代工业遗产缺乏重视,目前的保护更多的还是针对古代手工业作坊遗址,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从保护范围和保护程度上,都相对落后,仅有义马市豫庆公司煤矿旧址和焦作市英福公司旧址两处遗产作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另外,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比较单一,再利用程度较低,许多近现代工业遗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处在闲置状态,正面临消失的威胁。

2 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2.1 积极普查,科学认定

重视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价值,普查是保护的第一步,摸清遗产的数量、区位、保存状况和再利用等情况,建档备案,进行价值评估,在普查中遵守“宽进严出”的原则,尽可能将有价值的遗产调查完整,同时普查的过程也是宣传保护的过程。在普查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工业遗产评定标准,结合河南工业遗产自身特点,进行科学认定,建立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资源评估体系,进而开展保护研究和开发等工作。

2.2 建立保护体系,分级保护

在掌握各遗产详尽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其价值、重要性、保存状况等情况,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对不同的工业遗产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可将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分为三个保护级别:文物保护单位、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和一般工业遗产。对于有极高的考古意义和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遗产,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具有地方性和典型性,反映河南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列为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对于满足工业遗产评定标准,但暂时达不到历史建筑和文物标准的遗产划为一般工业遗产。

2.3 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

保护性再利用是工业遗产在新环境中继续生存发展的一种可行途径。借鉴国内外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经验,对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再利用可采用公共休憩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与会展中心、创意产业园和综合开发等模式,来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重现城市发展的历史,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

在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中,结合工业遗产的保护级别,对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采取相应的开发原则。

对于确定为文保单位的工业遗产采用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模式,以最大限度保证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进行不改变原状的必要修缮,展示其独特的风貌;对于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采取控制性保护的开发模式,在不改变遗产风貌和建筑整体结构和立面的前提下,可适当进行功能置换,根据新功能的要求进行内部布局变更;对于一般工业遗产,采取改造性保护的开发模式,在保护其主体结构、特征和场所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新功能的需要可进行空间重构和建筑形象重塑。

3 结语

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近现代工业遗产作为河南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记录河南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依托,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遗产,才能构建完整的河南历史文化体系,才能使河南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冯立?.关于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6.

[2]张希晨,郝靖欣.从无锡工业遗产再利用看城市文化的复兴[J].工业建筑,2010,40(1):32-34.

[3]李建华,王嘉.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J].城市规划,2007,31(7):82.

[4]马燕,柏程豫,曹希强.河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刍议[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5):65-67.

[5]汤昭,冰河,王坤.工业遗产鉴定标准及层级保护初探——以湖北工业遗产为例[J].中外建筑,2010(3):55.

[6]单霁翔.工业遗产保护探索篇之一为工业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J].中华建设,2010(2):14.

河南工业大学优势专业 篇5

和河南工业大学专业排名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下面为大家整理出了河南工业大学优势专业排名,本排名根据河南工业大学各专业历年平均录取分数线综合而来。

河南工业大学优势专业由河南工业大学历届学长学姐实名推荐:

1、 食品科学与工程 推荐指数: 4.8(552人推荐)

2、 土木工程 推荐指数: 4.6(431人推荐)

3、 粮食工程 推荐指数: 4.8(406人推荐)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4.7(362人推荐)

5、 食品质量与安全 推荐指数: 4.7(336人推荐)

6、 金融学 推荐指数: 4.6(105人推荐)

7、 经济学类 推荐指数: 4.3(91人推荐)

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4.7(85人推荐)

9、 自动化 推荐指数: 4.7(85人推荐)

10、 材料科学与工程 推荐指数: 4.7(82人推荐)

11、 电子商务 推荐指数: 4.8(67人推荐)

12、 国际经济与贸易 推荐指数: 4.4(66人推荐)

13、 建筑学 推荐指数: 4.7(63人推荐)

计算机

14、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7(63人推荐)

15、 材料类 推荐指数: 4.7(63人推荐)

1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推荐指数: 4.7(59人推荐)

17、 车辆工程 推荐指数: 4.9(58人推荐)

18、 会计学 推荐指数: 4.8(58人推荐)

19、 机械类 推荐指数: 4.8(54人推荐)

河南工业 篇6

摘要:从河南煤炭工业的现状着眼,通过对河南煤炭在全国的煤炭经济地位、资源储量、采煤工艺状况的分析,指出了河南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河南煤炭应抓住机遇,把煤炭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技投入、科学采矿、保护环境等建议。同时,提出矿井转入深部开采后,煤矿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应进行改革的思想。

关键词:煤炭工业 科学采矿 矿区 煤矿设计

1 河南煤炭工业现状

1.1 在全国的煤炭经济地位 河南省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素有“千载煤州”之称。河南煤炭资源总量中等丰富,品种齐全。煤种主要为无烟煤、焦煤、肥煤、贫煤、瘦煤、长焰煤、气煤等,其中,无烟煤资源储量约占全省煤炭总量的1/3。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平顶山、义马、郑州、焦作、鹤壁、永城六大国有重点煤矿为主体、地方国有煤矿、小煤矿(集体和个体)共同发展的煤炭生产开发格局(表1)。建国后河南煤炭年度产量见图1。

河南省是我国产煤大省,煤炭产量居全国前列(表2、3)。在未来50年中,煤炭作为河南省能源主体的地位不会改变

1.2 资源储量与矿区基本情况 河南省现探明储量24425.11 Mt,预测(含表外) 储量30594.03 Mt,各矿区储量分布见表4,主要矿区的矿井数量与核定生产能力见表5。

1.3 采煤工艺 目前,河南省煤矿中综采、普采、炮采以及较落后的开采工艺并存,其中炮采放顶煤及综采放顶煤是使用较普遍的采煤工艺,采煤机械化程度为60%左右。除部分国有大型煤矿外,多数煤矿是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2005年建成的21对高产高效矿井中,共布置有38个回采工作面,其中,采用综采工艺的为34个,采用炮采工艺的为4个。机械化开采的比例占到了89.5%。

1.4 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煤炭化工产业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和战略支撑产业。为了根本解决目前产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整合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创建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整合永煤集团、鹤煤集团、焦煤集团、中原大化、省煤气集团创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为目标。

2 河南煤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强度开发,后备资源不足 河南省开采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三位,用占全国2%的资源生产出占全国8%的产量,储采比失调已显现出后备煤炭资源的不足。

2.2 环境污染未根本解决 国家和企业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来解决煤炭开发与利用中对环境污染问题。煤矿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形式表现在:一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二是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三是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3 技术落后,人员富集,资源回收率低 煤炭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和资源回收率低下,年生产规模每1万t需要用50人左右的现象。整个煤炭行业远未达到经济有竞争力、充分考虑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状态。

2.4 产业集中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河南省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和关闭了一大批小煤矿。截至2008年底,全省仍保留各类生产矿井784处,部分煤矿生产能力较小,大中型煤矿只占矿井总数10%,1000万吨规模以上煤炭企业集团产量只占全省产量的50%,需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步伐。

2.5 瓦斯灾害问题突出 我省各大矿区均有瓦斯突出矿井,特别是大部分瓦斯突出煤层透气性系数低,本煤层瓦斯治理十分困难。近年来,我省多次发生特别重大的瓦斯事故。

3 对河南煤炭工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做大做强国有煤炭企业 煤炭化工产业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和战略支撑产业。几大省管企业的强强联合,有利于优势互补,深层融合,统筹利用现有企业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发展优势战略产业;有利于资源整合,集约利用,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优化布局,兼顾各方,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有利于形成合理规模,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成国家级大型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增强煤炭、化工产品的市场定价主导权,巩固和提高河南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3.2 政策与科技互补,提高资源回收率 截至2002年底,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t,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t。按全国目前年产近27亿t计算,可以保证开采70a。如果产量大幅增长,也许只够用三四十年。过不了多久,煤炭资源将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中下一个忧虑。因此,在加强煤炭储备的基础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煤炭科技,向技术要产量,用技术提高煤炭回收率。

3.3 提高机械化程度、减人增效 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可以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根据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与百万吨死亡率统计表明[4-5]: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越低,安全情况越差(图2)。

3.4 重视致灾因素、加大科技投入 当前,瓦斯问题,特别是煤与瓦斯突出问题是困绕河南煤炭的主要问题之一。突出煤层不仅掘进开采困难,而且容易出现重大瓦斯事故,造成群死群伤。有必要对河南各矿区不同类型的突出煤层,进行煤层气抽采、先抽后采及保护层开采等的专题试验研究,以达到双能源(煤与煤层气)开采的最佳效果。

河南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篇7

关键词:河南省,工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一、引言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 为实现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 急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 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倾斜,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迅速腾飞, 同时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比较利益越来越低, 这些传统产业往外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而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 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土地成本相对低廉, 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 从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承接东部地区部分产业转移的能力。本文用实证方法对河南省自2004年以来的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 以找出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并为河南省的承接产业工作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趋势

(一) 产业转移的测度方法及样本选取

一般而言, 产业转移会使产业中相关产品的市场供应从一些地区转向另一些地区, 这通常又会导致该地区产业 (资产) 所占 (全国) 比重发生变化, 从变化趋势中可以分析出该地区所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特征和规模特征。本文将借鉴冯根福的区域产业转移衡量方法, 拟采用河南省相应行业资产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资产增加值比例的变化, 对河南的产业相对转移和驻进状况进行衡量。为了全面考察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 本文从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各选取了4个有代表性的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选取了7个有代表性的行业, 共15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此外, 并选择了从2004年到2010年七年三个时间段 (2004-2006;2006-2008;2008-2010) 的截面数据, 以便对近年来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状况进行细致的考察。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

具体而言, 假设产业i从第n年到第n+2年的资产增加值占全国增加值的比重为Pi1, 从第n+2年到第n+4年的资产增加值占全国增加值的比重为Pi2, 若Pi2>Pi1, 表明从第n年到第n+4年产业i的增加值在全国所占份额减少, 即在此期间产业i存在产业转出;反之, Pi2

(二) 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趋势

1. 产业承接的行业特征。

表1统计结果显示:河南省大部分 (3/4) 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仅没有出现产业承接, 甚至有转移出省的现象。具体而言, 研究对象中有4个资源密集型产业, 其中两个个行业, 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现象, 而剩下两个则有升有降但总体下降, 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趋势非常明显, 7个产业中有6个 (86%) 的研究对象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 只有造纸及纸制品业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 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出现了相当明显的进驻趋势, 但总体不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显著。

2. 产业承接的规模特征。

从阶段一到阶段二, 各个行业的增加比重无论上升还是下降, 速度和规模都不十分明显;而从阶段二到阶段三, 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比重均出现显著且清晰的增长或下降趋势, 规模有所增长。说明河南省产业承接规模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大, 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承接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而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出规模也趋于扩大。

3. 产业承接的总体特征和趋势。

总体来看, 河南省工业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河南省目前主要承接对象, 规模大、趋势明显, 是河南省各地区应十分重视的重点承接行业;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承接的次要对象, 其规模虽比不上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是增长迅速, 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 是未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持续进驻也预示着河南省产业承接能力的不断增强。而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净流出也预示着河南省工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并向高级梯度发展。

三、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特征原因分析

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特征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众多因素, 笔者针对河南省对三个类别产业承接速度规模的不同特征, 对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 交通区位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优势

河南省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京广、京九、太焦、焦柳、陇海、侯月、新月、新菏、宁西等9条铁路干线经过河南, 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截至2010年, 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36893亿元, 在中西部地区中仅次于四川省位列第二;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 全省共拥有180个产业集聚区, 且投资增长幅度持续加快, 2010年, 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31亿元, 产业配套能力明显提升。河南省交通区位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为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 也是近年来河南省工业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 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 是人口大省, 劳动力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且近年来增长幅度明显慢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为河南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创造了巨大优势。这也是河南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速度规模如此之大的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然而, 河南省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同时, 高级技术人才比重却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就河南、广州以及全国每十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作为比较, 河南省每人万人大专学历人数明显低于广州及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这一数字仅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2%。这成为了河南省进一步扩大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规模的关键制约因素。

(三) 能源矿产优势不足

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矿产及其他自然资源, 河南省地质结构复杂, 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及矿产资源, 然而在储量方面和其他中西部地区相比, 优势略显不足。就部分有代表性的能源矿产储量, 同四川省和新疆自治区两个西部省份相比较, 并没有明显优势, 因此在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 西部地区比河南省更具备比较优势, 而事实证明, 西部大开发以来, 西部地区石油、化工、能源、建材等产业增长幅度确实很大, 从侧面解释了河南省资源密集型产业出现流失的原因。

四、河南省承接产业专业和实现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符合理论现实依据,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效率不断提高, 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产业工人熟练程度不高, 在承接过程中轻视自主创新, 被动承接;重资金、项目数量, 好大喜功, 盲目引进项目、资金, 造成后续保障不足和环境污染。同时随着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 河南省劳动力价格优势很难继续保持, 为防范优势丧失, 政府应积极应对, 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 扩充承接优势点, 抓住有利时机, 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 优化硬件、软件投资环境

1发展工业园区, 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区可有效促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降低生产成本、吸引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加强其硬件配套设施十分必要, 包括保证道路管道畅通、水电持续供应、通信网络的便捷等。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应建立运输、配送、仓储等功能齐全的物流网络系统, 协调统一建设, 提高专业化程度, 优化服务,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3加大政策鼓励, 扩大配套服务范围。首先, 应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对引进投资的政策支持, 做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 深化投融资、土地、劳动力等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其次,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拓宽信息服务范围, 为企业的进驻提供良好的政策和信息平台。

4重视教育改革, 培育优质人力资源。为维持人力资本优势, 应从劳动力的质量着手, 重视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丰富优质的劳动力将是支持产业进驻以及未来产业升级优化的长久保障。

(二) 正确定位, 把握承接方向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应联系自身实际, 结合河南省经济战略发展目标, 有选择、有目的的承接产业转移, 淘汰落后、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低端产业, 筛选出政策鼓励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并重点引入、进行培养。积极提升产业竞争要素的质量和层次, 实现依赖于要素禀赋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向依赖于区域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高级竞争要素的转变提升经济竞争力, 在区域竞争中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 分析了河南省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探究出了其中的原因, 并针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正确定位, 把握承接方向;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着手做好具体工作与规划, 打造河南竞争力, 提高河南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等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霍俏梅.后危机时代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金融经济, 2012, (4) :16

河南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事实上, 如今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情况下, 整个经济市场事实上都处于一种波动的状态之中, 而在这种波动之下, 又有着短暂的平衡期, 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在大部分时期是不平衡的。而在这种不平衡之中, 又伴随着产能的富余, 但是如果这种富余是处于一种过度的状态, 其就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及非有效配置, 从而造成企业效益的降低, 以及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下滑,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整个失业率增加和市场金融风险性增大。因此, 无论是对于一个省份, 还是对于一个国家, 其产业经济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一种产能过剩的状态之中, 是绝对不可行的。相反的, 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各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找出其原因所在。

一、河南省工业发展状况

河南省是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一个以传统农业为第一产业的人口大省。当然, 就河南省而言, 作为其第二大产业的工业产业而言, 其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后也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包括非金属矿业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业, 以及黑色金属加工业在内的工业产业都在近几年以一种强劲的态势向前发展着。例如, 据相关可靠资料表明, 2013年, 河南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5960.60亿元, 比上年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 其中, 轻工业增长11.5%, 重工业增长11.9%, 轻、重工业比例为32.9:67.1。产品销售率为98.5%。当然,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 实际上, 河南省的工业发展大体上还是以一种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向前发展着, 而在这些工业类型之中, 我们又能得到以下信息:就整个河南省而言, 其实际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工业, 而这种优势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游产业, 即采掘业、基础产业, 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制造业, 而在这些产业之中, 其在能源开采、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煤油化工, 以及有色金属在内的工业类型中占据着主要优势。而这种优势又集中表现为以资源密集型和生产低附值产品为主, 但这些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实际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先后出现了产能过剩。

二、河南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产能过剩是如今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结果, 而我们一般将工业产能过剩界定为工业领域的产能富余, 超过一定的限度, 从而导致其给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其正面影响。事实上, 我国的部分工业领域都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产能过剩, 而且呈现出一种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并存的一种特点, 就现行的工业产能起因来说, 有人认为因为我国还是处于一种发展中国家阶段, 而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对比, 实际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工业领域中的产能过剩实际上只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正常表现, 其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的调节作用而自行干预解决。不过, 笔者认为, 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着不足, 前者忽视了市场需求中的需求类型, 以及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之间的差异, 而后者则突出地将我国经济体制等因素抛在脑后。事实上, 就工业产能过剩而言, 其依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三、河南省工业产能过剩行业的现状分析

就如今的河南省工业来说, 其总体上还是处于一种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 各个工业都是以一种较为迅速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在其一片繁荣的发展过后, 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着产能过剩的现象。例如,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业的现有产能已分别超过市场需求的28.6%、40.7%、28%和30%, 电解铝、大豆压榨、氮肥和磷肥等行业产能过剩仍比较严重, 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的趋势。

当然, 就目前来说, 河南省已经于2010年逐渐在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及煤炭行业进行产能过剩的整治, 例如, 在钢铁工业先后淘汰落后产能350万吨, 技术装备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水泥工业全面淘汰了立窑生产线, 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8%以上。有色工业在国内率先淘汰了铝电解自焙槽和80千伏安以下预焙槽, 吨铝综合电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0千瓦时。焦化、电石、铁合金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有色工业, 河南省通过严格控制冶炼规模,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 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扩建电解铝项目, 不再布局新的氧化铝项目。骨干电解铝企业吨铝直流电耗下降到12500千瓦时以下, 吨铝外排氟化物量大幅减少, 粗铅冶炼综合能耗吨铅低于380千克标准煤、硫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对于水泥工业, 河南省通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 对不符合等量淘汰落后产能原则的严禁开工建设。新建项目水泥熟料烧成热耗要低于105千克标煤/吨熟料, 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0千瓦时/吨水泥, 水泥废气粉尘排放浓度小于50毫克/标准立方米, 石灰石储量服务年限必须满足30年以上。而对于煤化工, 河南省则严格执行国家煤化工产业政策, 遏制传统煤化工盲目发展。今后3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和甲醇项目;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

四、应对河南省工业产能过剩的可行对策

当然, 面临河南省工业产能过剩水平依然并不乐观的深刻现实, 在河南不断发展进步的深刻现实之下, 不得不需要调动相关有效措施, 从根本上将这种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缓解和抑制, 本文前面部分已经对河南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以及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总的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河南省的宏观调控来说, 其若要将目前所出现的工业产能过剩问题, 就必须对存量过剩及增量过剩化解这两个方面入手。当然, 对于化解如今工业产品存量过剩的问题时, 河南省政府应该深刻贯彻国家所提出的“四个一部分”, 在扩大省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化解一部分;及时制定和落实新的走出去战略, 向国外化解一部分;对省内发生产能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兼并式的整合, 化解一部分。将环保和低耗等标准纳入工业生产中, 将并不合格的产品化解一部分。当然, 这样的“四个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从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处发生, 其要求地方政府认清局势, 在把握好市场需求的同时, 对生产源头进行控制, 并刺激和扩大市场需求,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五、结语

经过以上的分析和介绍, 我们对河南省工业发展的状况、河南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 面对着河南省工业结构正在经历大转型的深刻现实, 如何通过相关措施的提出和制定, 最终将其工业产能的相关问题进行缓解和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J].江苏建材, 2010, (02) .

[2]乔为国, 周娟.政策诱导性产能过剩成因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12, (09) .

[3]韩国高, 高铁梅, 王立国, 齐鹰飞, 王晓姝.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 2011, (12) .

河南工业 篇9

河南省工业能源消耗及节能减排实施现状

1.河南省工业能源消耗现状

目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进程的加快, 河南省的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 2006-2008年能源消耗总量分别上升11%、9.9%、5.3%, 与国内同期的能源消耗总量相比, 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工业的能源消耗量分别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0%、81.4%、81.6%, 比同期国内平均值高约10%。在能源消费结构中, 河南省的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比国内平均值高约20%, 化石燃料的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比国内平均值高约5%, 导致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50%的目标任务更加严峻。

河南省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平均值相比低约5-10%, 工业的能源利用水平更低, 是国内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河南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差别较大, 能源弹性系数高, 尤其是电力行业的能源弹性系数呈现较大回升, 河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平均水平高出很多。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以及降低单位GDP能耗等措施, 可为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提供巨大的空间。

2.河南省工业节能减排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仍以较粗放的方式增长, 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省政府在《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指导下, 与2007年出台了《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等, 通过调整结构, 对火电、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目标分解, 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监督体系、激励约束机制, 实现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2005年的0.84降至2008年的0.44, 即每年以约10%的速率下降, 而2007年至2008年能源弹性系数下降30%, 单位GDP从2005年的1.38吨标准煤/万元降至2009年的1.105吨标准煤/万元, 即每年以3%-4.5%的速率下降, 尤其是2008年至2009年单位GDP下降9.5%, 初步形成了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由于政府主要通过“庇古手段”——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收费或征税, 而对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单位给予补贴, 迫使高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且取得显著成效。但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满足现代化进程和工业能源的刚性需求的前提下, 应充分采取各种措施、各种途径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的实施。

3.河南省工业节能减排的问题

从河南省能源资源结构、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来看, 河南的煤炭在三个方面都占有约90%的绝对比例, 油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在10%左右,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占主体地位, 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比重偏小, 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对缓慢, 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刚刚起步, 农村沼气普及率比较低, 丰富的秸秆等可再生能源还未得到有效利用, 能源消费方式较为落后。

河南省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万元GDP能耗为1.219吨标煤,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02吨标煤, 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河南省供电煤耗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7克/千瓦时,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146.72万吨, 占全国氧化硫排放总量2321.2万吨的6.3%, 污染物减排压力大。河南省在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电力节能技术、典型设备节能技术和系统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与发达国家水平和国内的先进技术水平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 世界各国依据环境经济政策相继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信用证 (REC) 交易市场、能源期货交易市场等, 有效地改变了能源的使用状况。河南省虽然在相关企业电力需求侧管理、排放权交易和能效标识进行初步实施, 但市场经济配置能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能源价格低廉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依然不完善, 执行力度比较低。

河南省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1.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依据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和本省的资源储量, 在降低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时, 加快建设太阳能产业基地, 发展利用常规电机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与高效储能电池相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努力打造生物质能产业基地, 推进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和生物质发电技术, 积极建设核电和风能发电项目, 形成以传统化石燃料、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 风能和核能为辅的新型能源体系 (见图1) 。

2. 提高能源科学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计算可知,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只有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纵观河南省近几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生产结构可知, 传统的化石燃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据很大比重。但河南省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 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须加大科研基金的投入, 重点突破新型煤燃烧和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储存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生物质替代石油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同时, 加快应用先进煤气化节能技术、余压余热发电技术、供热系统智能控制节能改造技术等30余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 对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 调整工业结构、节能耗、降排放起到积极作用。

3. 发挥市场基础作用

由于能源是人类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资源, 国家迫于种种压力控制或者干预能源价格, 出现“违法成本低, 守法成本高”的现象, 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目前, 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能源领域市场交易机制主要有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和可交易的白色证书制度两种, 意大利建立了以科斯手段为基础的白色证书机制, 主要用于表示通过实施节能工程或采用节能技术, 达到法定的节能标准, 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额定节能量, 其显著特点是融命令控制和可交易机制于一体。美国建立了以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和白标机制相结合的能源市场经济。2008年, 中国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环境交易所, 天津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 主要进行污染物和能源效率交易产品, 但河南省的能源交易市场却是空白。

借鉴国内外能源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 根据河南省等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能源交易市场 (见图2) 。首先, 省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制定节能减排目标, 然后由监督机构对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进行核准并将超额完成的信息提供给交易平台, 需求方通过交易平台购买自身所承担的节能减排目标, 同时, 监督机构将相关交易信息反馈给政府,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对分解目标的完成结果进行核查, 达到最终的节能减排目的。

4.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河南省工业领域虽然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依然存在法制不完善, 执法力度小、监督体系不完善、能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现象。政府应在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环境保护法、节能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节能减排统计体系、检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监测体系实施办法》和《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等“六种”方法的标准。借鉴排污权交易市场规则和国内外能源交易市场的经验, 建立符合河南省的能源交易市场法律法规和相应机构的监督体系, 填补本地区能源交易市场的空白, 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合同能源管理等一系列标准, 促使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和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企业自觉进行节能减排。

5. 强化监督与管理

尽管河南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违法成本低, 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重工业化阶段的能源刚性需求依然不可避免。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督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执行力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尤其是强化能源交易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更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环节。应鼓励和帮助高耗能企业制定适合自己内部的监督和管理方法, 形成高效、科学的节能减排机制, 促使企业主动实施节能减排。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效率研究 篇10

一、DEA方法简介

1. DEA测算原理。

DEA是一种测算效率的非参数方法, 它将一组具有相同投入、产出指标的同类决策单元放在一起比较, 根据投入、产出的具体观测值, 每个单元被投影为多维空间中的一点, 所有点勾勒出一个前沿面或包络面, 使每个点都被包络其中。具体操作时, 先通过求解数学规划得到前沿面, 然后根据各单元与前沿面的径向距离定义效率, 凡处在前沿面上的单位, DEA认为其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 效率值规定为1;不在前沿面上的单位被认为是无效率的, 距前沿面的距离越远则效率越低 (效率值为0~1) 。另外, DEA还可以进行投入冗余分析, 即对一个无效率的决策单元, 测定哪些投入即使减少也不影响现有产出。如果某项投入的冗余为正, 说明这部分经济资源并未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是一种浪费。

2. 采用DEA方法的优势。

采用DEA方法评估效率, 优势在于无需人为给定各指标的权重, 也无需预先给定生产前沿面的生产函数式, 而且, 该方法能处理多个输出和输入。考虑到目前DEA计算程序已比较成熟, 笔者认为, 由于只需选定投入和产出指标, 输入程序后就能直接得到效率评估值和投入冗余结果, 因此, 不再赘述DEA的数学模型。

二、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效率的DEA分析

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 测定对象。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 (GB/T4754-94) , 农产品加工业包括12个行业, 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品业。这些行业的原材料均来自农业, 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其中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主要满足人们“吃”的需要, 又称为食品工业。本文, 笔者对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效率分别进行测度。

(2) DEA指标选择。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产出特征, 笔者为DEA模型选择了1个产出指标和3个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为工业增加值 (按可比价计算) , 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投入指标为企业单位数、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将流动资产作为投入指标, 是因为流动资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特殊重要性:农产品收购的季节性强, 企业短期内需要大量现金作保障, 不但一次性投入大, 而且资金占用时间久、周转慢, 缺乏流动性将使企业发展严重受阻。

本文数据来源为2001—2010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可得性, 仅分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消除价格变动影响, 笔者使用CPI指数, 以2000年的农产品价格为基准, 对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两项指标进行了调整。

结果与分析。

笔者使用DEAP2.1软件, 计算出河南省2000—2009年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效率结果, 见表1。

(1) 2000—2009年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工业效率。从表1可以看出,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效率呈逐年提高态势,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2006—2009年, 平均效率达0.965, 远高于之前年份, 说明“十一五”时期河南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省富民的战略选择,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支持和倾斜的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仅推动了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扩大, 也促进了其内在增长质量的提升。占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半壁江山的食品工业效率也表现出提升态势, 其效率数值的增长情况与农产品加工业基本相同 (数据略) , 说明河南省的食品工业也处在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2) 2000—2009年河南省农业投入冗余。表1还给出了2000—2009年各投入指标的冗余情况。企业单位数2006年之前有较大冗余, 即较少企业就可生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实际上是由较多企业分担的, 说明2006年之前企业规模较小, 2006年之后冗余消失, 说明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做大做强的趋势;流动资产虽然前5年有冗余, 但冗余量占流动资产的比重最高不超过4%, 可以说, 农产品加工业的流动资产不足, 这势必影响企业发展;固定资产前9年均无冗余, 说明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本存量小, 虽然这个行业属劳动密集型, 但资产存量小也意味着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效率均呈逐年上升态势, 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与效率提升相伴随的是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速度的较快增长。以食品工业为例, 河南省食品工业产值近5年来一直保持20%以上增速, 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首次突破3 000家, 工业总产值也突破了4 000亿元, 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2位。基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良好表现, 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 即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正处于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2. 建议。

以上分析也揭示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资本存量不足、流动资金偏紧等。这些问题既关系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工业本身, 也是河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为使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效率持续提升,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 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低, 竞争力不高, 企业靠低廉劳动力来获取成本优势,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抗风险能力。因此, 应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加快技术改造, 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 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 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延伸产业链条。

(2) 拓展融资渠道, 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资金支持。资金不足是制约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 国家已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 包括财税、信贷、投资等。各级政府应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并借鉴现代融资方法, 为农产品加工业拓展融资渠道,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上一篇:知识联结下一篇:电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