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

2024-06-16

河南曲剧(精选五篇)

河南曲剧 篇1

1 电视镜头应对准河南曲剧所走过的曲折发展的四个阶段

河南曲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坐班清唱、地摊戏、高跷曲儿和高台曲4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艺人执着的追求和百姓热情的“捧戏”。这奠定了曲剧电视艺术的创作基础。

以鼓子曲为先导的地方杂牌小调异常盛行,从而成了以后坐班清唱和地摊戏曲牌的丰富源泉。坐班清唱是玩友们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生活形式。大家农闲无事,七、八个人凑在一起在家里围桌清唱、不化装、不表演、没道具,一人唱、一人拉、一人敲(手板),甚是逍遥。“吃罢饭,收了工,搬着凳子把曲听。”村民们不断涌向唱曲的人家。听曲的人越来越多,满屋满院都是,一时“挤破鸡圈,推倒老汉”的事屡屡发生。为了安全,群众纷纷要求在大街上唱曲。自此,家庭坐班清唱便改为大街清唱,又发展为“地摊戏”。

地摊戏方便、机动。“一张方桌一壶茶,有唱有敲又有拉,丢下饭碗就听曲,月落西山才回家。”观众往往是里三层外三层,把大街拥挤的水泄不通。这样便产生了挤场子的现象,严重时把桌子都挤翻了。于是在观众的“热轰”声中踩上高跷演唱。

高跷曲子在当时虽然倍受群众欢迎,然而玩友们却吃尽了苦头。它不但防碍了对戏情淋漓尽致的表达,而且劳神费劲儿,给演唱增添了许多麻烦。踩跷演唱不但有摔倒的可能,而且踩的时间长了会引起腿脚发炎、溃烂,还受到场地、天气等条件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玩友们也逐渐登上了高台,演曲为戏,使高跷曲获得新生。那年5月18日,汝州人朱万明、关遇龙率“同乐社”一行16人应邀到登封县李洼村演出。前来观看群众很多,人山人海。演出正在高峰,天突然下起雨来,只说是观众走了,曲子不演了,哪承想阵雨过后,大家又复聚在一起,要求继续演唱。这时,地上一片泥泞,给演出带来很大困难,有几个玩友试了试,不是被摔倒,便是插进泥土不能自拔,无奈只好宣布停演。但观众热情高涨,令演员进退两难。

正在进退维谷之中,领班人朱万明、关遇龙站了出来。他们协商后,毅然率领16名玩友疾步登上高台,徒步登台演唱,使玩友们意外的发现这样的表演格外的轻松自如,不但便于进入角色,发挥演技,更能使手、眼、身、神、步五法得到恰如其分的应用。高台曲子演唱的消息不胫而走,汝州附近各县区的“班”、“社”争相仿效。

2 民间的曲牌旋律的优势

曲剧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优美醉人的曲子戏牌旋律。如“哭扬调”“小汉江”和“慢舵”等板类,都是由当时的艺人们从民间发现、收集、整理、入曲而成的。

当时,汝州农民艺人朱万明因生活所迫,常奔波于河南、陕西之间,使得艺术家不断从民间汲取艺术营养,不断的丰富曲剧板类。民国十四年(1925年)朱万明到汉口贩土布,在船上遇到了一个北方口音的妇女,啼泪交流,抽泣有序的哭诉她在家乡的不幸遭遇。那哭声声韵有序,艾怨动听。朱万明连忙记下那妇女哭诉的韵律,结合原有“汉江”曲牌,轻轻的哼出了比“汉江”更加悲怆的小曲。船到岸后,那妇女听说朱万明是记韵改曲的,便破涕为笑,叫了声大哥便跑下船去。就这样,新“汉江”诞生了,后命名为“小汉江”。

朱万明和他的“玩友们”为了丰富曲剧板类,无时无刻都在留心与观察与曲乐有关的事物。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钉缸的匠人挑担串街,踩步吆喝,招揽生意。那吆喝声配着忽闪忽闪有节奏的担子颤动声,轻重缓急,悦耳动听。玩友们马上把朱万明拉到街上,侧耳倾听。他们觉得这唱曲很适合单唱众和的故事情节,便留下钉缸匠,管了两顿饭,记下了唱风韵律,新增了名字叫“大钉缸”的曲牌。

3 用曲剧电视的艺术表现手法打造汝州市中国曲剧之乡品牌

近年来,汝州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文化名市战略,培育特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倾力打造中国曲剧之乡品牌。挖掘曲剧渊源,搜集、整理曲剧发展史,编辑出版了《河南曲剧史话》《曲剧溯源》等书,还组织创作班子写出了反映曲剧发展历史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天歌》,在河南省委宣传部面向全国剧本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得电视剧入选奖。经过申报,曲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力推动了曲剧艺术的振兴。与此同时,汝州市还积极扶持民间曲剧艺人,组建曲剧团,目前有100余家规模不等的曲剧团活跃城乡。每年都举办3-5次曲剧展演。长期举办月评“曲剧大家唱”等活动。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河南省曲剧艺术节,通过电视曲剧艺术形式推介了汝州,提升了汝州的影响力。经过不懈努力,在中宣部发文对全国的节会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经中国文联批准,汝州成为中国曲剧艺术节的永久举办地,每两年举办一届。在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5家曲剧团聚会汝州,为群众献上了90台大戏。曲剧节成为曲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国家领导人、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平顶山市有关领导莅汝指导,经贸洽谈会也同期举行。2009年5月18至22日,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曲剧的故乡汝州市的隆重举办,成为汝州的“金字招牌”,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长远的推动作用。曲剧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活跃空前。

4 结论

曲剧属于“俗”的艺术范畴,而曲剧电视艺术属于“雅”“俗”共赏的新兴产品。电视艺术的发展和丰富需要我们在曲剧改革中重新找回“自我”,深谙曲剧孕自民间,生自民间,钟灵毓秀于民间的道理。大张旗鼓地用电视艺术手法去弘扬曲剧取材于民间,贴近于民众,娱乐其百姓,反映其民众日常生活的本色艺术,本色的民间艺术魅力,一定会打造出丰富多彩的电视文化艺术。

摘要: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中,河南曲剧排行前10名;在河南20多个地方剧种中,脱颖而出,雄居第二大剧种。曲剧艺术受人欢迎,如何用电视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完美地再现曲剧的民间艺术色彩,是电视人应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

曲剧剧本——打銮驾 篇2

故事梗概 人物简介 文章正文

曲剧《打銮驾》全场唱词

唱词:

包唱:领王旨意离朝廊,命我陈州去放粮,有王朝和马汉众家虎将,一个个怀忠义除暴安良,王马张赵听爷讲,这一次到陈州非同寻常,一路上公买要公卖,哪一个不尊法难以还乡,恨之恨四国舅良心尽丧,米里掺沙克扣皇粮,宋王爷才命我去把粮放,到陈州与黎民除掉奸党,众百姓一个个抢着盼望,辞别王驾出汴梁,叫五朝催马抬速速前往,此番到陈州察民的灾荒。

曹妃:银辇车辇舞龙凤,前呼后拥居其中,老爹爹一言对我讲,那包拯奉旨离汴京,明察暗访陈州地,怕他难为我的四长兄,爹爹与我把计定,且来落轿斗包拯,只要他把我的鸾驾闯,管叫他查案查不成,将鸾驾扎御街单把他等,千万不放过小包拯。

包唱:全念陈州众百姓,辞别王驾早起程,紧催八抬忙走动。

闯鸾驾如同欺祖宗,人与转道众相敬,曹妃:忽听长随一声禀,包拯转道去北门,将鸾驾去北街再拦路行,定叫他闯鸾驾身带罪名。

包唱:八抬轿平落在北街以上,有包拯下轿来细观端详,龙凤辇绣五彩金光明亮,鸾驾队分左右甚是辉煌,头队里开道锣叮当响亮,二队里鬼头刀不离肩膀,三队里刽子手喝道前往,四队里盘龙棍有短有长,五队里仙人掌十字朝上,六队里朝天蹬金斧银枪,七队里杏黄旗霞光万丈,八队里珍珠扇耀眼争光,九队里朱红轿金顶银放,十队里金字牌争圆,由包拯起袍跪街上,宫娥才女她们笑一场,倒退一步朱台下,想起当年事一场,想起当年中皇榜,高中魁首把名扬,披红插花金殿上,有三宫和六院去见娘娘,包拯不是俊雅相,二爹娘生下我这黑面膛,宫娥才女连声笑,笑我包拯貌不扬,那时我迎面忙走上,我与国太倾衷肠,我言说包拯面黑心地善,要与国家做栋梁,说的三宫心欢畅,赐我三尺红绫遮面庞,叫王朝与宫女再街头上,臣包拯我跪在街参拜娘娘,王朝马汉莫喊威,相爷有话听明白,见此位如同见万岁,惊了凤驾了不得,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你们一个人个的往后退,问娘娘因何事出离宫帏。

曹妃:明知道是包拯我假装不晓,你本是哪家臣扎跪道旁。

包唱:龙图阁大学士本为承相,开封府臣包拯参拜皇娘。

曹妃:喝住包拯太狂妄,你可知闯鸾驾罪名非常。

包唱:闯鸾驾如同欺圣上,曹妃:既知罪我把你绑赵朝堂,包唱:娘娘息怒容臣讲,臣有下情奏皇娘。

曹妃:身犯法有还有何言可讲,包唱:娘娘听臣奏端详,娘娘你居深宫朝事不掌,怎知那陈州地三年灾荒,树无皮草无根百苗不长,老啼饥少哭饿实实可伤,州县官有本章奏明圣上,宋王爷龙书案细观其详,传圣旨命国舅去把粮放,曹国舅丧良心克扣皇粮,有一个张桂英进京告状,范尚书拿本章去见君王,十保官在金殿齐奏本章,保为臣到陈州查问端详。

曹妃:你把那陈州事暂且莫讲,哪家臣敢保你奏与娘娘。

包唱:一保官老恩师延龄承相,二保官南清宫八主贤王,三保官高殿候呼延上将,四保官杨元帅干国忠良,五保官曹用苍皇亲国丈,六保官寇天官理政有方,七保官范尚书人人敬仰,八保官吕蒙正执掌朝纲,九保官吕以健左班承相,十保官文见桌协理阴阳,宋五爷赐为臣三员大将,三口铡一道旨我带出汴梁,哪一家不遵法克扣粮饷,准为臣我先斩首后奏君王,宋王爷催为臣即日前往,臣要到陈州地察问端详,望娘娘开皇恩将臣释放,臣要到陈州地察民的灾荒。

曹妃:又听包拯把话讲,本宫心里有主张,我假意再叫包大黄,包爱卿快请起身听衷肠,你本是保国一大卿,娘娘赦你免罪名。

包拯:多谢娘娘恩情重,辞别凤驾要登程,曹妃:拦住爱卿且慢行,有几句言语牢记在心中,包拯:娘娘有话快请讲,为臣恭身细耳听

曹妃:陈州放粮是国舅,万岁爷言听计又从,他的父在朝权势重,曹娘娘驾坐在西宫,你此番到在陈州地,得容情处且容情,你要是听了娘娘的话,保你官旨往上升。

包唱:听一言来疑虑心生,倒叫包拯好不明,正宫**人称颂,端庄镇定有贤名,从中不主出宫廷,今日为何来拦道,当面要我遁私情,急忙抬头来观看,听其言者看不清。王朝与爷查查她到底是哪一宫。

包唱:有听王朝一声禀,二次抬头看分明,鸾驾本是正鸾驾,辇里边坐着假正宫,她不行正,敢与国舅来求情,不辞奸妃朝前走。

曹妃:喝住包拯哪里行,闯了鸾驾你更死

包唱:欺上瞒下罪不起,曹妃:皇王家规你少管

包唱:我是执法封府卿。

曹妃:来来随我去见驾

包唱:陈州回来把帐清,王朝与爷开路径

曹妃:不起鸾驾你难登程,包唱:劝你快快闪路径

曹妃:要想逃走万不能

包唱:谁不知包拯是铁面

曹妃:娘娘欺欺你封府卿

包唱:快闪道。

曹妃:万不能。

包唱:要较量

曹妃:任你行

包唱:听一言火万丈,曹贵妃做事理不当,你的兄在陈州良心尽丧,你竟敢借鸾驾污骂忠良,王马张赵听爷讲,先打她杏黄旗霞光万丈,再打她珍珠扇耀眼争光,王朝马汉尽管打,相爷不怕犯王法,九龙口里见圣驾,哪怕万岁把头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你们一个一个与我打,不怕你贱妃奏皇家。

曹妃:胆大包拯理不通,你打了鸾驾为何情

包唱:西宫下院你不行正,混乱朝野你充正宫

曹妃:虽说我是假正宫,你打了鸾驾是实情,包唱:说什么包拯打鸾驾,谁是谁非你听分明。你西宫本来无鸾驾,你说我打鸾驾无证凭,王朝站道赶路径,哪怕你贱妃奏上龙庭。

河南曲剧 篇3

河南曲剧南阳流派,习称南阳曲剧,发生于豫西南南阳盆地的人文地理空间。作为曲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她综合了多方面的审美选择:从演出剧目到音乐形态、演唱特点,相对于洛阳,郑州流派来说。她展示出古朴典雅、沉稳庄重的特征。

一、执着的南阳中部方言及舒放、开阔的旋律特征

南阳曲剧的音乐,首先是积淀于南阳民间的明清俗曲方言语音的戏曲化呈现。特定的南阳方音决定和制约着唱腔曲调的旋法、节律以及节奏规律。而千姿百态的唱腔曲牌,又折射出她为之遵循的特定语言、字调、语势、词情之美。

南阳方言属于河南数种小片方言的一种。而南阳方言大致叉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次方言区域。南阳市曲剧团采用以南阳中心城区为代表的中部区方言语音。这一地区地处伏牛山东侧南麓,南阳的母亲河——白河纵贯其问,是古老夏文化的腹地。秦代实行"书同文"期间,南阳又为经济文化重镇,许多古音、古字、古词得以保留民间至今。南阳又历来为南北沟通之地,文人墨客云集。故而,方言中既有荆楚风味,也有鲜活的儒学色彩。南阳方言的语言声调调类俱全,抑扬顿挫分明,节奏明快。尖团字音对立。就四声而言,南阳话阴平"上扬";阳平"高降";上声"高平";去声"先降后升"。四声调值反映到唱腔之中,特别是句中的顿逗和句尾落音处,则表现出这样的走势;阴平字曲调较平,常在本音之上附以它的下方小二度、大三度、小七度倚音;阳平字常见附以本音上方大三度或纯四度、纯五度倚音;上声字一般曲调上扬;去声字则多见曲调下行。

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南阳大地孕育和积淀了厚重而多姿多彩的音乐品种。仅2 00多年来,就滋养了曾经可与河南梆子相抗衡的越调和汉调二簧白河派;独树一帜的南阳大调曲,更集中和蕴含了丰厚的南阳地方人文精神、品格、气韵。而南阳曲剧正是基于大调曲母体的产儿。它在迅速走向独立的衍变过程中,更加充分,自由地沭浴南阳地域的阳光、春风。大量汲取它种艺术的多方营养,许多同名的唱腔曲牌、唱调,与洛阳及郑州流派有诸多不同,在旋律走向上,特别表现出以大跳进行为明显倾向的旋法特征。

二、音乐设计的审美选择

南阳曲剧在大调曲中崛起井立身于世,母体的基因不仅给予她恒久的生命活力,而且又作为关系独特的姊妹艺术,时时影响和滋养着这一地域派系,并为其随时提供着所需用的大调曲唱腔曲牌。同时,南阳曲剧不满足于传统唱腔曲牌的应用模式,数十年来,一直坚持推陈出新的方针,广采博纳,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使艺术之河奔腾不息。

南阳曲剧在吸纳大调曲中的唱腔方面,尤其是自上世纪7 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体现南阳曲剧流派特色的一道耀眼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南阳市曲剧团在不同剧目中成功使用大调曲中的大、中、小型唱腔曲牌有[码头]、[满江红]、[闺中怨]、[倒推船]、[玉娥郎]、[小桃红]、[边关].[斗鹌鹁].[孝顺歌]、[南罗]、[北柳]、[西京]、[叠落]以及[石榴花]、[上小楼]等。就其数量而言,在整个曲剧常用曲牌之中,占居着显赫的位置,形成南阳曲剧团以俗曲小令为主,以大调曲曲牌为辅的曲牌使用格局。

这些曲牌的作用,首先满足和适应着南阳观众对于大调曲子和曲剧的双重审美需求;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曲剧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其次是以崭新的音乐材料弥补了原有曲牌表现功能的不足。

南阳市曲剧团表现在音乐设计创新方面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决不一味固守曲牌体唱腔的单一联套格局和敢于打破与板式变化体唱腔之间的界限,吸收了大量板腔音乐的元素。如常用曲牌[阳调]、[诗篇]、[书韵]、[上流]、[垛子]以及一些散板唱腔等,都不时迸溅出板腔的浪花。其中借鉴京剧唱腔与曲剧曲牌嫁接创造的[诗篇导板]一[诗篇回龙]一[诗篇]一[上流]一[垛子]的唱腔结构形式,是曲牌与板腔合壁联套的成功范例。这一联套形式的创造,至少还有如下3个方面的成功与贡献:一是加强了传统曲剧音乐的"导引型"唱腔功能;二是创造了"[回龙]型"的节奏形态,弥补了曲剧音乐传统节奏形态的不足;三是在曲剧曲牌中创造了新的联套方式。

此外,南阳市曲剧团在乐队的编配方面,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仅以配器手法而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3点明显特征:其一,描写音乐及和声配器坚持旋律曲剧化、南阳民间音乐化的原则.如常常使用曲剧常用唱腔曲牌、板头曲及其他民歌小调作为素材等等。其二,长于曲剧化的复调运用,特别在表达多层次人物内心冲突方面富有建树。其三,突出特色乐器的地位、作用,为它们提供足够的个体展示空间,从而达到不同音色、音量的对比之美和发挥不同乐器性能优长的作用。

三、演出剧目的审美选择

作为形成于大调曲之乡及河南越调、汉调二黄自河派流布地区的南阳曲剧,像在唱腔音乐方面并不满足于一般俗曲小令一样,在演出剧目上,同样没有停留在《货郎翻箱》、《卖瓦盆》,《瞎子观灯》以及《小姑贤》等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及风趣、幽默、嘲讽、戏谑的审美层面,而是一开始便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吸收老大哥剧种的艺术成果,全方位地发展壮大。特别是建国后,以南阳市曲剧团为代表的曲剧艺术表演团体,努力突破剧种风格样式的局限,创作、改编、移植演出了各种不同类型、题材的剧目,使生、旦、净、丑各行当全面发展,使曲剧不仅有鲜亮、恬泼、生动、有趣的《白玉簪》、《阎家滩》等生活戏,而且有题材重大、主题厚重、思想深邃、格调深沉的反映厮杀征战、忠奸斗争及人性、人生命运的袍带戏、情感戏。

据了解,50多年来,南阳市曲剧团演出了如《满江红》、《潞安州》、《王佐断臂》等"岳家戏"、"杨家戏"、"水浒戏"、"三围戏"达近百出之多,在河南曲剧各团体同类题材的剧目中,数量位居第一。排练各时期全国重点剧目如《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剧目数十出,其中移植号称"样板戏"的京剧现代戏在全省曲剧界数量最多。与此同时,更移植演出了《屠夫状元》等代表作和根据元曲改编而来的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临江驿》、南戏“四大家"之一的《荆钗记》以及《李慧娘》等等极富艺术震撼力的古代题材的著名剧目。这些戏,或斥责忘恩负义、攀高接贵,褒扬真诚善良、见义勇为.或歌颂"贵不易妻"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或鞭挞权贵压迫百姓、荒淫误国,或赞美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都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呈现,在南阳曲剧流派的艺术档案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四、各具风采的代表性演员集合起南阳曲剧的演唱特色

一个艺术表演团体,一种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最终是由演员来体现的;换言之,一个又一个的代表性演员,又最终集合起一个团体或一个艺术派别的审美品格。南阳市曲剧团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剧团。5 0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如赵和州、张发耀、谢芳欣,张明东、郑立仁、和振海、田钦泽、金桂菊、陈佳桂,邱曼玲、吴华英等一大批不同行当、卓有成就的优秀演员。近些年来,以牛长鑫、孙炳辛、苏国庆、王杰以及胡希华,张兰珍等为代表,又创下一个又一个的艺术辉煌。

刍议南阳曲剧发展之现状 篇4

曲剧是在洛阳小调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大调曲子的曲牌与表演技艺而成。并且先后从楚剧2、汉剧、京剧、宛梆3、越调、豫剧等各个剧种中间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时至今日与豫剧、越调已并驾齐驱,发展成为河南地方戏曲最主要的三大剧种之一。

目前,曲剧不仅在河南,而且在临近一些其他省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并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由此可见其蓬勃的生命力。

一、曲剧的起源

明末清初,每到过年期间,坊间就流传着叫做“踩高跷”的文娱活动,这便是曲剧的前身。每逢新春佳节,特别是在元宵节前后,跑旱船、舞狮子、跑竹马、舞龙灯等民间艺术走上街头,游街串巷,活跃在灯会庙会上。当遇到围观群众放鞭炮(又叫“挡子”),便聚集起来,围成圈,拉起弦子唱戏。一般只演出一到两段,然后敲锣打鼓继续前进。遇到较大的场合,就应观众要求表演整出的折子戏或者唱些大的段子。

“踩高跷”的过程中,演员需要边唱边来回走才能维持身体平衡,这中情况下就限制了演员只能演出些简单明快的小曲子,如《白蛇传》、《三娘教子》、《小放牛》等;那些结构复杂考究、唱腔难度大的大调曲,通常一个曲牌要唱上几十个板4,是很难做到的。

由于“踩高跷”深受群众喜爱,却只能的过年过节时演出,显然很难满足群众需求;并且是在行走的时候随时随处停下来清唱,表演形式苍白匮乏,群众自然也不买账。在这种情况下,“踩高跷”登上了戏台,曲剧诞生了。

二、南阳曲剧的产生

1926年春节,由于大雪封冻导致高跷戏无法演出,一些曲剧爱好者在登封县颖阳镇刘凹村的土戏台上演出。从此以后,南阳也开始有了曲剧戏班,演员在农闲时节走村串场,不收取演出费用,仅由演出所在地的村民轮流供应餐饭,时值农忙则各自回家打理农务。在此基础之上,逐渐演变为专业的剧团。1930年后,洛阳首先成立曲剧团,成员分别为朱天水、曲冠山、白永玲、李金波等。随后,南阳在1940年前后也建立了正式的剧团。

当时演出的剧目主要是民间戏本,或是明善堂雕版印刷的唱本,内容旨在劝恶扬善,如《曹庄杀妻》、《龙抓熊氏女》、《小姑贤》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由湖南花鼓、越调流传引进而来的《狐狸仙闹书馆》、《玉簪记》、《蝴蝶杯》等等。根据长年演出需要,曲剧艺人们以小说、鼓子词、评书为蓝本,改编出《红灯记》、《五女兴唐》等连台戏。

这些民间流传的经典剧目内容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如《天河配》、《玉堂春》、《兰桥会》、《白玉簪》等都体现出人民性、民主性,但也不乏一些宣传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的剧目,如《劝酒》、《杀子报》等。尤其是一些随意编唱的连台本,更是胡编滥造,难登大雅。因而,当时曲剧被认为是淫辞滥调、有伤风化。

抗战胜利后,南阳曲剧艺人摆脱官办,自发组织进城演出,直至解放。这段时间,上演剧目一切如前,仅在开场的文武场5上稍加改进。器乐伴奏上,武场加入锣鼓,文场加入三弦、二胡等乐器,而现在的主要伴奏乐器琵琶与古筝却一直没有出现。服装布景上,开始从京剧和汉剧戏班中购置整套的蟒靠。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南阳曲剧尚未积累整套的演出模式,因而不能上演一些大戏。但从另一个侧面,南阳曲剧更接近人民大众生活的土壤,不受程式化表演的限制,更利于展现基层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人民的现实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曲剧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舞台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一些曲剧名角如杨德宝的《兰桥会》、鲁文志的《陈三两》、徐庆生的《卷席筒》,至今少有人能超越其技艺。

解放前,曲剧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大调曲技艺,取得了实验性成功,其实不乏如杨德宝、张新芳、赵和洲、徐庆生等佼佼者;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始终不能很好地发展,直至解放后才有了新的飞跃。例如,旧社会戏曲是不允许女子登台的,解放后男女演员皆可登台,表演上相得益彰。

解放初期,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省立南阳中学的师生们成立了非专业的鲁迅艺术团,为响应党的土地改革等政治活动,编排了《王贵与李香香》等新节目,这中间《神圣怕打》、《小二黑结婚》等都属于曲剧剧目。在曲剧《小二黑结婚》中,艺术团的同学经过反复推敲,把京剧与汉剧中的韵辙融入更适合演唱的新元素加以编排,使曲牌的衔接更加丝丝入扣!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鲁迅艺术团颇具盛誉,成为新时期群众文艺活动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曲剧艺术如雨后春笋得到迅速发展,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除洛阳、南阳、开封等地的剧团得到继承和发展外,许多县市都成立了曲剧团。建国后,《劝酒》、《杀子报》、《反情》之类宣传封建迷信和落后思想的剧目就退出了舞台;曲剧艺人和相关管理部门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改革,无论在内涵和形式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使这段时间期有一大批优秀作品问世,如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阎家滩》等;还有许多传统剧目被拍成电影,如《陈三两》、《卷席筒》,并出现了许多新编现代剧,如《下乡》、《赶脚》等等,开拓了现当代曲剧发展的新路。

值此,曲剧伴奏中文场和武场齐备,主要伴奏乐器定为古筝;大调曲、小调子浑然一体,舞台布景、服装道具更与以往大不相同,有了突破性的飞跃,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如万宝珠、谢芳欣、王秀玲、海连池等,成绩喜人。

三、南阳曲剧的艺术特征

迄今为止,曲剧共有剧目四千多个,曲牌三百多个,建立了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主要的音乐组合形式,以板腔体为主,逐步向曲牌体板腔化的趋势发展。

南阳曲剧作为豫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艺术体裁,从剧目编撰、表演特色到唱腔技法都展示了典雅端庄、百转千回的艺术美感。

南阳曲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古朴敦厚的语言美

南阳地处伏牛山脉,历史悠久,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早在秦朝,南阳就是著名的经济文化重镇,很多古诗词、古字画流传至今,其中也包括古文的音韵。另外,这里还是历来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云集于此地。因此,在南阳方言中既有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也有鲜明的荆楚风格;方言中平上去入四声齐全,抑扬清晰,简洁明快。例如在句子的尾音处,“阳平”降,“阴平”扬,四声先抑后扬,清楚地表现出语句的走向。

(二)音乐结构的规范美

与其他两个派别有着诸多的不同,在旋律的写作上,显示出以大跳音程为主的创作倾向。曲牌的衔接上,南阳曲剧不局限于传统的曲牌连缀模式,数十年来坚持古为今用的同时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己。吸收大调曲子唱腔技艺,成功运用大调曲曲牌十余种,如“码头调”、“闺中怨”、“南罗”、“小桃红”、“满江红”、“上小楼”等等,其在曲剧曲牌中具有重要影响;时至今日,发展成俗曲小令为主、大调曲牌为辅的构成形式,以全新的音乐素材弥补了以往陈旧形式下音乐表现力的不足。

与其他地区剧团相比,从编曲上看,南阳曲剧团也独具特色:

1.和声旋律的曲剧化

南阳曲剧团在和声音乐的编写中坚持以南阳民歌、小调、板头曲为基本素材,首先从旋律的写作、和声的编配上突出曲剧音乐的特点,这样的音乐无论何人演唱起来都有鲜明的曲剧特点。

2.将复调手法运用到曲剧创作当中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音乐创作大多为单旋律主调思维;南阳曲剧为表现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创造性地将复调音乐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3.突出各类乐器的特色

曲剧有曲胡(主弦)和古筝、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笙、闷子、大提琴等;80年代中期,增加了电子琴。武场主要有手板、班鼓(单皮鼓)、大锣、手镲、小锣、战鼓、大鼓或定音鼓等。每种乐器都给予充足的展现空间,从而博采众长,使得伴奏音乐更富于层次。

(三)剧目编排的广泛性

大调曲和高跷戏作为南阳曲剧题材的主要来源,逐渐形成现在的一些基本剧目,但内容并没有局限于此,除了《李豁子离婚》、《赌棍卖妻》、《龙三姐拜寿》、《小两口借驴》等反应市井生活、家长里短的传统剧目,更是以广阔的胸怀汲取兄弟剧种的精髓。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南阳曲剧团为首的各大演出单位吸收、借鉴了各种传统题材的剧目,使各个行当的表演得到了整体上的提升。不仅有富于生活情趣的《三拉郎》、《阎家滩》、《花庭会》等传统剧目,也有《下陈州》、《吕不韦》、《王佐断臂》等反应人生哲理的重大历史题材;同时不吝向同时期优秀的京剧样板戏学习,移植剧目也为数不少,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等,这些剧目或激励惩恶扬善、或歌颂忠贞报国,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后人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四)演出风格的多样性

数十年来,南阳曲剧团创作演出剧目两百余部,为曲剧艺术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如赵和州、张发耀、谢芳欣,张明东、郑立仁、和振海、田钦泽、金桂菊、陈佳桂,邱曼玲、吴华英等,这些演员在角色的塑造上都留下光辉的色彩。近年,一些中青年演员也再创辉煌,如牛长鑫、孙炳辛、胡希华、苏国庆、王杰以及张兰珍、郝士强、张明云、史雪沛等。剧团排演的《阎家滩》、《困皇陵》、《屠夫状元》、《情系青山》、《儿女传奇》等剧在河南省及山、陕、鄂、冀、皖、鲁毗邻地区深有影响。

南阳曲剧在大调曲的曲牌基础上,吸收了高跷戏的演出形式,加之深厚的地方人文气质,成为曲剧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派。

四、结语

豫剧、曲剧在课堂中的对比讲解 篇5

一、对比主奏乐器

豫剧文场主要有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文场主要为唱腔伴奏,武场主要为打斗和念白伴奏。豫剧的主奏乐器是板胡,板胡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别富有乡土气息,它最适合表现热烈、奔放、欢快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板胡是豫剧乐队“四大件”之首,俗称“领弦”,其演奏技巧和伴奏手法主要突出在“打、滑、揉”和“托、包、衬、垫、对比、加花”等多种伴奏技术之上,大大提高了塑造作品形象的作用。

曲剧的文场主要乐器有曲胡(主弦)和古筝、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笙、闷子、大提琴等;80年代中期,增加了电子琴。武场主要有手板、班鼓(单皮鼓)、大锣、手镲、小锣、战鼓、大鼓或定音鼓等。曲剧的主奏乐器是主弦是曲胡,曲胡是坠胡的一种,属于弦鸣乐器,前端蒙蛇皮,张两根弦,声音穿透力很强,低音区淳厚略带沙哑,中音、高音宏亮清脆,音色接进人声,主要用于戏曲伴奏和独奏。“曲胡”是河南曲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用各种形式的揉、打、滑巧妙配合,形成了曲胡的独特风格。

豫剧和曲剧的伴奏乐器有着明显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课堂上聆听唱段时,应注意让学生分辨乐器种类,并把握乐器演奏的时机。为提高学生对伴奏乐器的认识,课堂上我首先采用图片分类法,让学生认识豫剧曲剧的伴奏乐器;其次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聆听豫剧、曲剧的锣鼓经;最后让学生参与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两剧种锣鼓经的魅力,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曲剧柔美婉转的音韵,在参与体验中体会豫剧的亮丽与辉煌。

二、对比旋律特点

(一)豫剧旋律特点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关键处都安排有大板唱腔,演员吐字清晰、唱腔流畅,演唱风格极具口语化。而且豫剧善于表演大场面戏,具有很强的情感张力,又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豫剧唱腔按照地域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其中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统称“豫东调”。“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调式为七声徵调式,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调式为七声宫调式,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吐字真切,行腔低回婉转,尾声落音下行低沉,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

(二)曲剧旋律特点

曲剧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其曲调基本上来源于民间生活的小戏,歌词通俗易懂,唱腔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比较容易学习,再加上它本身的表演相当接近生活,所以传播速度极快。

曲剧的唱腔旋律走向为“搬高落矮”,旋律开始部分的音较高,中间有向上进行,但起伏不大,在完整句子的最后,落音总是在低音上,形成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的旋律线。既可表达欢快活跃的情绪,又可以抒发悲痛哀伤的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多以五声音阶进行,间或使用偏音“7”“4”,曲调悠扬,婉转,旋律性强。另外曲剧旋律进行中多采用四度、五度音程跳进的手法,这是曲剧音乐有别于其他剧种的风格特征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选取豫剧和曲剧中的名段,豫东调名剧《花木兰》和豫西调名剧《朝阳沟》选段以及曲剧《白蛇传》和《卷席筒》选段,经过小组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豫东调旋律质朴,行腔如流水般自然流畅,演唱时,要求演唱者的音色高亢嘹亮,情绪激昂,给人以豁达泼辣的感觉;而豫西调则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给人以庄重大方的感觉;曲剧的唱腔旋律多向下行,演唱及表演更生活化。之后再进行谱例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了解豫东调和豫西调以及曲剧的旋律特点的不同;在接下来的学唱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更加深了其对于豫剧和曲剧不同声腔以及不同剧种之间的旋律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比板式特点

戏曲的曲式结构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教师可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唱段来讲述豫剧和曲剧曲式结构的不同。

(一)豫剧唱腔板式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传统的豫剧四大正板的板式结构比较简单,分别是:流水板、二八板、慢板、非板,按其节拍而言有:1/4、2/4、4/4和散节拍等四种。以二八班为例,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眼一板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跟据剧情和人物感情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例如《朝阳沟》一剧中,银环下山探视母亲一场母女对唱的最后几句唱“我把你养来把你生,……你走恁哥养活我。”就充分体现了母女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戏剧场面,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思想意识矛盾的对立,进一步体现了银环立志扎根农村,改造农村的精神风貌。再以银环上山一折的大段唱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和下山一折的大段唱腔“人也留来地也留”,同为慢二八板,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情感,一个欢跃激动,一个忧愁徘徊,再通过演员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在观众感叹戏剧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体现了豫剧二八板丰富的表现手法。

(二)曲剧唱腔板式

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联缀体。唱腔曲牌一共有三百多个,常用的有阳调、上流、诗篇、慢垛等四五十种。其中阳调是曲剧中应用最广泛、变化最多的一个曲牌,在所有曲牌中居于首要地位。其结构由四句构成,节拍为一板一眼(2/4节拍)。关于它的情感表现,范围最广,概括来说可分为一般阳调和感伤的阳调两种,通称为“阳调”和“哭阳调”。阳调简单的理解:凡是四句四句非常工整的,最终落音又落在1或者5上的,基本上都是阳调。一般阳调如《祭塔》中从“打一把黄罗伞飘飘荡荡”到“想起来二爹娘好不悲伤”都是阳调。哭阳调也很常见,《陈三两》、《刘备哭灵》这些剧目的定调就是哭阳调。最经典的“陈三两迈步上公庭”就是哭阳调,“想当年三人三姓曾结拜”也是哭阳调。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四、学唱经典唱段

豫剧作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随着电视的戏曲节目和经常能看到的演出以及音乐教材的渗透,对中小学生来说,豫剧以及豫剧中的经典唱段对他们并不陌生,很多学生能唱上几句。曲剧源自洛阳,是洛阳土生土长的剧种,曲剧艺术的文化底蕴深厚,是洛阳人民的家乡戏,因此学唱曲剧责无旁贷。

豫剧和曲剧都属于河南地方剧种,从念白到唱腔都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学生在学习演唱时,可采用先聆听后模仿的形式,学习基本唱腔,然后再加以雕琢。此外教师应注意选择优秀的曲目,经典的唱段,如豫剧《七品芝麻官》选段《青纱帐里坐着我这七品官》或《穆桂英挂帅》选段《辕门外三声炮》,曲剧《卷席筒》选段《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或《陈三两》选段《陈三两迈步上宫廷》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豫剧和曲剧的美。

豫剧、曲剧都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即使在今天,豫剧和曲剧仍然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国内外,在海峡两岸,豫剧一直都是文化交流,联系亲情,表达思念的选择方式。在古老的河南大地,我们应该珍视这两种古老的文化瑰宝,使它们代代传扬,永葆青春!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豫剧与曲剧在课堂中的对比讲解,对比分析豫剧、曲剧的伴奏乐器、唱腔旋律,板式特点等,让学生能更清楚明白的区分豫剧、曲剧的艺术特点。作为河南人学会唱豫剧、曲剧名家名段,达到传承和发扬豫剧、曲剧的目的。

上一篇:让学生拥有梦想下一篇:《运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