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2024-06-13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精选十篇)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 例, 男15例, 女11 例, 年龄8~68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畸形矫治术3例, 风湿性心脏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14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8 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人工血管置换术1 例。 26例均在常温或中度低温下手术, CPB时间50~150 min, 平均 (102 ±18) min, 阻断过程中平均灌注压30~80 mm Hg。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组26例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的时间自麻醉清醒后立即出现至术后5 d不等, 其中谵妄状态18例, 表现为烦躁、兴奋、激动不安、幻听、幻视、定向力障碍、被害妄想等;抑郁状态8例, 表现为精神萎靡、悲观绝望、情绪低落、沉默少言、唉声叹气、对疾病失去信心、不愿与人交谈、动作迟缓、活动兴趣明显减少等。其中术后1~5 d发病20例, 5~7 d发病6例, 病情持续时间2~5 d。经神经科医生行体格检查及脑部CT检查排除颅脑器质性病变后, 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 版修订本 (CCND-3)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 并由精神科专科医生做出精神障碍的诊断。

2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根据精神障碍类型不同给予镇静、抗焦虑或抗抑郁等药物, 根据病因给予心理疏导及综合护理, 经治疗3~5 d, 患者症状缓解, 停药后住院5~12 d, 随访3~22月, 精神障碍均无复发。

3讨论

CPB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文献报道差别较大, 国内报道为1.0%~35.4%[1,2,3]。近年来, 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 其发生率已大大降低, 约为2%~5%[4]。本组患者CPB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2.31%, 有文献报道[5,6,7],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与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低灌注压、脑微气栓及全身炎症反应及术前精神状态等有密切的关系。术前性格内向、精神极度焦虑、心理压力较大及体外循环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易发生精神障碍。对于此类患者经过综合护理, 配合有效的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3.1 术前做好患者的宣教,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是预防术后发生精神障碍非常重要的环节。术前了解患者对心脏手术的认识, 是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等。对于术前精神紧张、思想负担大的患者, 采取心理疏导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认识疾病, 减轻对手术的焦虑和恐惧, 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调整好接受手术的心理状态。对心功能差、病情重、术后恢复需要时间长的, 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 应特别加以关注。术前责任护士应加强与患者心理沟通, 告知患者预后的效果, 熟知患者担心的问题, 真对这些问题给与耐心的解释, 最好举例说明问题, 以榜样激励患者, 尽量调整好心理状态, 对于因精神紧张等因素而出现失眠、焦虑等现象时, 应酌情使用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

3.2 术后也是非常关键的, 认真观察病情、加强护患交流、改善术后监护环境减少不良刺激是预防精神障碍的关键。监护室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患者麻醉清醒后对于陌生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此期间除认真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外, 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对于带管的患者, 认真观察患者各种手势表达的意义, 耐心的解释, 并给以解决, 拔除气管插管后询问患者内心感受, 及时作好护理及解释,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对因创口疼痛、各种置管刺激而影响睡眠、导致睡眠紊乱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疼催眠药物, 以纠正睡眠紊乱, 不要对患者态度冷漠、生硬, 让患者有安全感, 尽快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同时改善病房环境, 减少噪音, 做到真正的“四轻”使用床边隔帘, 减少光线、不良环境刺激及邻床治疗或抢救时对患者的影响;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及皮肤清洁干燥, 做好治疗护理时的解释工作, 按时给患者拍背, 帮助鼓励其咳嗽排痰, 预防肺部感染, 解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3.3 及时诊治精神障碍及安全护理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变化, 及时发现并治疗精神障碍。某些药物可引起精神障碍, 如洋地黄药物中毒, 因此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应首先考虑是否为药物引起的, 及时告知医生, 考虑是否停用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药物。患者出现谵妄状态时会增加心脏负担, 不利于心脏病的治疗和恢复, 及时、正确地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后会使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可减轻由于兴奋、烦躁等症状加重的心脏负担。本组谵妄状态的患者均使用安定等镇静药物, 严重者应用冬眠合剂后症状明显好转。镇静药物可以减弱机体新陈代谢, 应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从小剂量开始, 严密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有精神症状的患者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护患矛盾, 因此做好安全护理至关重要。应以鼓励、安慰为主, 尽量满足其要求, 避免与之发生冲突, 必要时专人守护, 加用床拦, 使用约束带约束四肢, 同时注意约束带松紧适宜, 避免局部皮肤破损, 在患者安静后给予解除。尽量让患者安静,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文亮, 喻风雷, 刘哲宁.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精神障碍 (附38例报告) .中国医师杂志, 2003, 5 (10) :1374-1375.

[2]皋源.张挺杰, 王祥瑞, 等.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4:916-918.

[3]谢立刚, 胡小琴, 吴新民.心血管手术后早期神经精神并发症的调查.中国循环杂志, 2001, 10:369-371.

[4]李科, 沈振亚, 夏漫辉, 等.心脏术后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分析.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5 (2) :291-293.

[5]陈立波, 张连仲, 张秀和, 等.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65例临床分析.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0, 26:103.

[6]郜建生, 靳丽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 22:366-367.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2

【摘要】上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但由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是现代新兴的技术,病人对此技术的知识、治疗效果缺乏了解,往往出现紧张、恐惧的心态,影响疗效。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碎石;上尿路结石;心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在逐年增高,而上尿路结石占90%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该类病人平时无明显症状,但发作时病人非常痛苦,并且复发率高,已成为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对在我院就诊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的上尿路结石病人进行精心的护理,不仅提高了结石的排净率,而且避免了复发,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1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护理干预

(1)术前护理

1)术前宣教

针对不同需求的病人,详细告知碎石方法、原理,或请碎石后的病人谈感受,让病人充分认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消除紧张情绪,配合治疗。选择性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前1 d洗澡,对输尿管下段结石应常规备皮,清除皮肤表面的油垢,以利冲击波传播,提高疗效。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碎石术前1 d服缓泻药,以减少肠内气体,避免肠积气、积粪干扰影像,阻碍冲击波传播。术前3天告知禁食牛奶等易产气食物,术前1天进少渣饮食,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以排空肠腔气体及内容物,以免影响结石定位和碎石效果。泌尿系感染病人术前给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高血压及严重心律失常病人,术前服用有效的抗高血压及抗心律失常药,待病人好转后再予以治疗。碎石术前晚上口服镇静安眠药,以减轻精神紧张。

(2)心理护理

体外冲击波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病人初次接受冲击波治疗时,由于对碎石原理没有足够的认识,病人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1)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2)怀疑手术效果,担心失败。3)担心对身体有损伤。4)希望得到医护人员耐心详细的解释和关怀。5)希望手术者经验丰富。6)怕花了钱,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心理问题,我们首先详细了解病人病史,根据结石的性质、大小和数目,向病人讲明ESWL治疗对人体损伤小,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并介绍治疗方法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使其消除紧张及恐惧感,积极配合治疗,或介绍手术成功病例,参观操作现场,以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

2术中护理

(1)调整水囊。首先排净水囊内气泡,以免影响冲击波能量,水囊表面涂耦合剂,摆好体位,使相应部位的皮肤与水囊贴紧,以防图像不清或引起皮肤损伤。采用气囊腰带充气,压迫固定腹侧,有效地限制结石随呼吸过大地摆动,使结石摆动范围从1~2 cm缩小到0.5~1 cm,提高碎石中靶率。(2)注意观察。碎石时嘱病人尽量放松,先行低能量冲击,然后逐渐加大至治疗量,天冷时水囊内水适当加温,对疼痛敏感的病人可适当给予止痛药。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变化,对老年人或有心脏病史及心律失常的病人要同时给予心电监护;术中有呕吐者要暂停冲击治疗,给予相应的处理。随时观察结石影像变化,及时将结石调整到聚焦点,提高冲击的准确度。如病人术中出现疼痛不适时,护士采取暗示方法,或通过对讲机与病人交谈,以缓解疼痛。有文献报道,护士与病人仅做5~10 min的交谈,可使病人的镇痛效果持续18 h。术后嘱病人多饮水,饮水量3 000~4 000 ml/日,排石一般多在夜间或清晨,可增加此段时间的饮水量,以预防血尿及促进排石。

3术后护理

(1)运动与体位。碎石后不主张过度运动,应根据碎石量的多少及碎石后是否容易排出来判定休息时间长短,一般卧床休息1~3天。體位也因结石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体位,一般术后采用患侧卧位,但肾中盏结石,应考虑重力影响及解剖学因素,患者宜采用健侧卧位,肾下盏结石还可每日采用数次头低脚高位或倒立姿势,以利于结石排出。(2)饮水与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达3000ml以上,以稀释尿液,尤其是睡前饮水,以保证体内含水量更为重要,它可以减少结石形成与复发危险;指导合理搭配膳食,限量摄入肉类食品,以免过多增加尿酸和尿钙水平,尽量少食菠菜、苋菜、竹笋等含草酸高的食品,少饮烈酒、浓茶、咖啡等饮料。并尽可能依据排出的结石成分确定饮食结构。(3)尿液观察。治疗后出现肉眼血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自行停止,无需特殊处理。应密切观察血尿颜色及消失时间,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通过多排尿达到内冲洗的目的。对留置导尿管病人观察引流袋内尿液颜色、量及结石排出多少。(4)出院指导。出院2~3周后复诊,复查X射线平片或B超,若结石消失,治疗到此结束。若结石尚未排净,根据残留碎片的大小,小于或等于6mm者继续服用排石药物治疗,若大于6mm者需再次碎石,每次碎石间隔时间在2周左右。 为了防止结石复发,对碎石后的患者应根据结石的成份制订防石饮食,高钙结石须限制钙的摄入,如乳制品;草酸盐结石禁食含有草酸盐丰富的饮食,如菠菜、青菜、洋葱头、苑菜、竹笋、豆腐亦不宜多吃;尿酸结石禁食碱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菜花含嘌呤较多,高尿酸者忌用;鸟粪石样患者禁酸性饮食;输尿管置管者,1 个月后回院行膀胱镜下取管。

4结论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一项高科学新技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安全、实用、见效快、疗效高,病人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通过对上尿路结石患者碎石的护理体验,实施心理干预,帮助病人提高适应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阶平.现代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

[2]韩见知,吴开俊.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朱德欢.震波碎石术后疼痛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 2(周琳)

[4]车小波. 心理护理在体外振波碎石中作用[J]. 实用护理杂志,2000,15(4):248.

[5]韩见知,庄乾元. 实用腔内泌尿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5-536.

[6]林炳森,张淳,黎明,等.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438例[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2):12-14. [7] 刘善美,姜璐.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4162例围术期护理[J]. 山东医药,2008,12(23):44-45.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儿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 全麻后经口或鼻插入硅橡胶气管插管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男12例, 女8例, 年龄7个月~3岁, 平均年龄 (1.6+0.5) 岁, 体质量5~15kg, 平均8kg, 其中室间隔缺损合并卵圆孔未闭6例, 房隔间缺损4例, 法乐氏四联征4例, 右室双出口3例, 动脉导管未闭1例, 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带管时间最长者96h, 最短者22h, 术后平均带时间 (48+0.5) h。经有效的处理后, 均痊愈出院。

2 结果

20例患儿喉头水肿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 经有效的护理措施, 19例患儿喉头水肿发生后8~10h逐渐缓解, 24~96h后症状消失。1例经采取护理措施未见缓解, 出现口唇黏膜及末梢发绀, 三征明显, 呼吸困难, 喉鸣音明显, 心率明显加快, 血压下降, 烦躁不安等症状, 急行重新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症状缓解。2d后拔管, 7d后喉头水肿症状消失。2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

3 发生原因

(1) 小儿喉部黏膜下组织及弹力纤维较成人疏松柔软, 损伤后易发生水肿[1], 又因小儿喉腔狭窄, 水肿后易发生梗阻。 (2) 所用插管为逐渐弯曲型, 受舌部的挤压, 致使此管压于喉的后联合处, 又因喉后联合杓间区为过难关三角形的解剖间隙, 插管后为圆形管所占据, 二者形状很不协调, 致使杓状软骨声突后联合中部易受损伤[1]。 (3) 使用呼吸机常需呼气末正压通气, 要求插管后紧闭声门以防漏气, 故须用较大的插管, 这样必定加重喉部的损伤。 (4) 反复多次插管, 加重对婴幼儿喉部黏膜的损伤。 (5) 带管时间长, 对喉头压迫时间长, 缺血损伤较重, 拔管后反射性喉头充血、水肿。 (6) 术后心功能差及有创手术的打击, 使患儿缺氧, 血运差, 易激发咽喉黏膜溃烂及炎症, 发生肿胀。

4 预防与护理措施

4.1 插管的选材应无刺激性, 管腔直径大小合适, 导管大小的选择公式计算:

导管内径ID (mm) =年龄/4+4。建议鼻腔插管, 鼻腔插管时导管在咽喉部成130~140度角。对声门压迫减轻, 保留时间长, 经鼻气管插管具有固定方便, 不易脱管、对咽喉刺激较小, 能带管进食、不影响口腔护理及患儿吞咽动作等优点。插管表面的消毒剂应清除干净。熟练掌握插管技术, 减少反复插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我科选用了带有刻度的硅胶软管, 减轻了对喉头气管黏膜的压迫和刺激。

4.2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用牙垫系带加胶布双重十字交叉固定, 每班记录气管插管距门齿的长度。

在术后返ICU病房的搬运过程中, 头颈部与躯干部要保持水平位置[2], 防止扭曲或屈曲。

4.3 置管期间保持患儿体位舒适、安静, 带管期间有效湿化气道, 以防干燥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

湿化液注入量与间隔时间应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和量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每1~2h向气管插管内注入1~2mL湿化液, 吸入气体32~35℃。常规床边胸片, 了解气管插管的深度及肺部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小儿插管的气囊基部应宽, 注入少量空气即可游走封闭。导管套囊充气以不漏气为原则, 2h放气1次, 每次3~5min, 避免插管持续压迫气管黏膜导致黏膜缺血坏死[3]。

4.4 文献报道插管在3h以内可发生部分上皮损伤, 4~6h基底膜破坏,

12~48h有广泛深部溃疡形成, 插管3d发生声门损伤, 5d发生率达100%。因此, 在病情稳定、血气正常条件下, 尽早拔除气管插管[4]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带管时间不宜过长, 生命体征平稳, 自主呼吸恢复后停机带管吸氧30-60min, 患儿呼吸平稳,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正常, 即可拔管。对于全麻清醒呼吸循环不稳定等原因而需要延长带管时间的患儿应充分镇定, 避免患儿因烦躁头部左右摇摆, 使气管插管与喉部的相对摩擦加大, 增加喉头水肿的发生。小儿耐管性差, 可因躁动而磨损气管黏膜, 为此可应用水合氯醛、鲁米那等药物镇静, 但拔管前3~4h不使用吗啡等抑制呼吸的药物[5]以免影响过渡时及拔管后呼吸的观察。拔管前, 烦躁者首选静注苯巴比妥钠 (每次5~8mg/kg) 以减少机体耗氧量。

4.5 保持呼吸道通畅, 拔管前及时吸净口、鼻、气管插管内分泌物。

拔管后婴幼儿咳嗽反射差, 未能自行咳嗽、咳痰, 加强拍背体疗, 及时吸出口、鼻、气道内痰液。吸痰期间不间断给氧。每小时听诊呼吸音, 如出现明显痰鸣音或呼吸机显示气道峰高压高, 予以吸痰, 吸痰时动作轻、快、准确、效果确实, 吸痰时负压宜控制在小于20KPA,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s, 吸痰管要选择一次性硅胶多孔导管, 外径与气管插管的内径比应<0.5, 使空气从气管插管吸入以取代被吸痰抽出的气体, 预防过度负压而致肺不张[6]。

4.6 常规应有激素和利尿药物。

我们常规使用地塞米松0.5~1mg/kg静脉推注, 次/天, 拔管前1h重复使用一次, 静推地塞米松以减轻拔管后全身及局部组织 (喉部) 的炎性反应。重度喉头水肿使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控制液体入量, 适当利尿, 20例患儿均静推速尿015mg/kg体质量, 6h/1次。使机体处于轻度脱水状态, 既可减轻心脏负荷, 又能减轻组织水肿, 以预防和减轻气管黏膜及喉部水肿。

4.7 拔管后常规应用生理盐水20mL+盐酸肾上腺素1mg+地塞米松5mg

氧气雾化吸入, 15min/次, 每隔5~20min雾化一次, 连续2~3次, 1h后改为30min/次, 以防拔管后压迫解除导致喉头急骤水肿。雾化后拍背体疗协助有效咳嗽、咳痰, 必要时吸痰。持续吸氧, 大流量头罩供氧5~6L/min, 要求拔管后吸入氧浓度较原吸氧浓度高5%~10%[7]。

4.8 喉头水肿常于拔管后2~3h内达高峰[5], 喉头水肿引起吸气性呼吸

困难, 肺通气量下降、气体交换障碍, 出现低血氧, 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不利影响。持续床边心电临护, 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 血氧饱和度, 每15min记录1次, 及时查血气分析, 了解电解质及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情况, 观察意识变化, 判断喉头水肿、梗阻的发展情况。如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声音发生异常, 喉鸣音明显, 心率加快, 烦躁、SPO2下降、PaCO2上升等症状, 在排除心脏并发症后需迅速采取措施, 应用激素及利尿药, 重复向喉头喷雾,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 严密监护。1例经采取护理措施未见缓解, 出现口唇黏膜及末梢发绀, 三征明显, 呼吸困难, 喉鸣音明显, 心率明显加快, 血压下降, 烦躁不安等症状, 急行重新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症状缓解。2d后拔管, 7d后喉头水肿症状消失。

4.9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注射、抽血等刺激性操作及各种护理尽可能

集中, 动作轻柔,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不良刺激引起烦燥或剧烈哭闹而加重喉头水肿。少量多餐进食, 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5 体会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喉头水肿是危及生命的一种凶险急症, 采用有效的方法预防及减少发生喉头水肿, 插管时选择合适导管, 避免多次插管, 拨管后按不同程度给予吸氧, 吸痰, 肾上腺素雾化吸入, 尽快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效减轻喉头水肿, 对减少小儿心脏术后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摘要:报告了20例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喉头水肿的预防与护理。预防与护理的重点是选择合适插管;气囊定时放气;避免多次插管;有效湿化气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拔管后给氧及雾化吸入;避免患儿剧烈哭闹, 密切观察呼吸及循环系统变化。本组均痊愈出院。

关键词:气管插管,婴幼儿,喉头水肿,护理

参考文献

[1]阎承先.小儿耳鼻咽喉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353-3551.

[2]楼方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7:113.

[3]谢宇, 吴新华.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喉头水肿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 :29-31.

[4]王蓓, 刘雪琴.气道排痰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63.

[5]杨宁.深低温停循环婴幼儿心脏手术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2, 39 (3) :15-17.

[6]戚益群.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喉头水肿的预防及监护[J].华夏医学, 1999, 12 (5) :.12-15.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4

[关键词] 微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0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155-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ECC)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CECC) on mortality and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art surgery. Methods Used Cochrane systemic review, we conducted systematic search of Pubmed, Embase and Cochrane databases to includ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 of MECC vs. CECC in patients with heart surgery. RevMan 5.2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Twenty-four prospective RCTs have been included (2770 patients). MECC significantly decrease mortality(OR 0.40,95%CI 0.18,0.88). And MECC significantly decrease 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OR 0.33,95%CI 0.12,0.90), need for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OR 0.24,95%CI 0.16,0.37), need for inotropic support(OR 0.52,95%CI 0.32,0.84), and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OR 0.66,95%CI 0.48, 0.91). Conclusion Using of MECC in heart surgery resulted in improved short-term outcome as reflected by reduc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compared with CECC.

[Key words]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Heart surgery; Meta-analysis

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脏的各种手术量不断增多,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1-3]。心脏的手术过程中尽管部分患者可采取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而,由于解剖的特点、技术的水平、远期预后和特殊疾病的限制等原因,体外循环辅助仍然是必不可少的[4,5],可以在手术的过程中对血液和其他组织器官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6-11]。然而,在体外循环之后,由于与外源性物品发生接触,常常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手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3,12,13]。随着微型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应用,心脏手术术后预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14]。但是,关于微型体外循环技术仍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4,5,15,16]。本研究拟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微型体外循环技术对心脏手术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纳入的研究类型需为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语种不限;研究对象为心脏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均需要辅助体外循环技术(传统体外循环/微型体外循环);观察组干预措施为心脏手术过程中辅助微型体外循环技术,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心脏手术过程中辅助传统体外循环技术;结果指标为术后死亡率及术后的不良反应。

1.2文献检索

以“heart surgery AND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AND randomized trial”检索Pubmed(1966~2014年2月)、Embase(1970~2014年2月)和Cochrane database(1990~2014年2月)数据库。两个作者独立筛选所获取的文献,如遇不一致讨论解决。

1.3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主要提取以下资料:研究的基本情况、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疾病状况、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果指标。纳入研究的质量据Cochrane 评价手册进行评价,主要评价以下条目:随机数字的产生、分配隐藏、盲法、结果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其他偏倚。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分析。对二分类变量的结果指标,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描述。采用I2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若I2<50%,认为没有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检验水平为α=0.05。

2结果

2.1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初步检索获得1634条文献,排除重复文献、综述、病例报告、动物实验等,最终纳入24个研究[1-3,6-9,12-14,17-30](图1)。纳入24个研究,共2770例心脏手术患者,1387例心脏手术患者接受微型体外循环辅助手术,1383例患者接受传统体外循环辅助手术。纳入研究的患者基线水平较一致,临床异质性较小。所有研究均报道了术后死亡率,6个研究关注了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7个研究关注了术后输血率,7个研究关注了心衰需强心药物率,9个研究关注了术后房颤的发生率。所有研究都提及随机和盲法,但是均未描述随机的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18个研究报道了失访。

2.2 Meta分析的结果

所有研究均关注了心脏手术术后死亡率,与传统体外循环相比较,微型体外循环的心脏术后的死亡率更低(OR 0.40,95%CI 0.18,0.88)(图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体外循环比较,微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组的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包括心肌梗死的发病率(OR 0.33,95%CI 0.12,0.90)(图3)、降低输血率(OR 0.24,95%CI 0.16,0.37)(图4)、降低心衰的发生率(OR 0.52,95% CI 0.32,0.84)(图5)、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OR 0.66,95% CI 0.48,0.91)(图6),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是基于24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共2770例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心脏手术术中辅助微型体外循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死亡率,同时对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心梗发生率、输血率、心衰率和房颤发生率及术后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meta分析可以提高统计学精确性和统计学效能,可以增加样本量,减少假阳性的可能性,因此在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是国内第一个全面评估微型体外循环和传统体外循环的meta分析,通过全面检索,全面收集当前所有的随机对照试验,可对微型体外循环和传统体外循环效果和安全性差异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和比较。

研究显示,微型体外循环较传统体外循环可以减少术后死亡率、术后不良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微型体外循环较传统体外循环可以减少术后的炎症反应,同时避免术后凝血异常[14,22,24]。与传统的体外循环技术相比,微型体外循环系统为密闭式,避免了血液与空气接触面,使用肝素涂层管路,有效地减小血液在回路中的接触面积[5,15,31]。同时,其将术区血液经过处理后再回输体内,减少各种炎症因子的入血,可以避免全身炎症反应,同时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凝血紊乱和补体的激活,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1,32]。因微型体外循环可以减少术中失血,故其可以显著降低术后的输血率[6,9,12,23,25,26]。

本研究纳入24个研究,共2770例患者,纳入的研究较多,结果的可信度更高。但是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纳入的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多数研究为报道具体的盲法及分配隐藏,研究的质量较低,说明研究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偏倚,进而影响研究的结果。随机对照试验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随机,是为了保证两组患者之间的可比性,但是目前所有的研究均提及随机,并没有详细描述随机方法,这意味着这些研究可能存在着风险偏倚。第二:本研究仅纳入英文文献,并没有纳入中文文献;同时,本研究只纳入发表的研究,并没有联系作者和相关机构,寻找未发表的研究或者正在进行的研究,这意味着本meta分析可能存在着选择偏倚。第三:大多数纳入研究的患者为轻中度患者,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这就意味着微型体外循环与传统体外循环在重度心脏病患者中的效果尚不可知,两者远期的效果并不清楚。患者的心脏病程度和随访时间限制了本meta分析的外部真实性及可推广性。

本研究表明,微型体外循环可以有效降低心脏手术术后的死亡率,同时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基于24个随机对照试验,总样本量2770例,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统计效能和精确性,但是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为轻中度患者,随访时间段,这就意味着本研究的结果可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对于重度患者,本研究的结果要慎重应用。本研究的结果局限于近期效果,因此两者的远期效果并不清楚。未来的研究应该评估两者在重度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对两者的远期效果应该进行评价。

由于本研究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提高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同时增加随访时间,详细报告完成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具体细节。

本研究表明,微型体外循环可以有效降低心脏手术术后的死亡率,同时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由于本研究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采用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微型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术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eghi C,Nicolini F,Agostinelli A,et al. Mini-cardiopulmonary bypass system: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Ann Thorac Surg,2006,81(4): 1396-1400.

[2] Gunaydin S,Sari T,McCusker K,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minimized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high-risk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Impact on air handling,inflammation,hemodilution and myocardial function[J]. Perfusion,2009,24(3): 153-162.

[3] Mazzei V,Nasso G,Salamone G,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 with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system (MECC) versus off-pump coronary surgery[J]. Circulation,2007,116(16): 1761-1767.

[4] Donndorf P,Kuhn F,Vollmar B,et al. Comparing microvascular alterations during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and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2,144(3): 677-683.

[5] Donndorf P,Park H,Vollmar B,et al. Impact of closed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on microvascular tissue perfusion during 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Intravital imaging 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14.

[6] El-Essawi A,Hajek T,Skorpil J,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multicentre clinical comparison of a minimised perfusion circuit versus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0,38(1):91-97.

[7] Kofidis T,Baraki H,Singh H,et al. The minimized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system causes less inflammation and organ damage[J]. Perfusion,2008,23(3): 147-151.

[8] Perthel M,El-Ayoubi L,Bendisch A,et al. Clinical advantages of using mini-bypass systems in terms of blood product use,postoperative bleeding and air entrainment:An in vivo clinical perspective[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7,31(6):1070-1075.

[9] Skrabal CA,Steinhoff G,Liebold A. Minimiz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ttenuates myocardial damage after cardiac surgery[J]. ASAIO J,2007,53(1): 32-35.

[10] Asteriou C,Antonitsis P,Argiriadou H,et al.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major adverse events after elect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high-risk patients. A single-institution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Perfusion,2013,28(4):350-356.

[11] Rajakaruna C,Webb G,Bennett M,et al. Minimal access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using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it[J]. 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12,20(3):358-360.

[12] Castiglioni A,Verzini A,Colangelo N,et al. Com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closed circuit versus standard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fo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 randomized study[J].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09,9(1):37-41.

[13] Remadi JP,Rakotoarivelo Z,Marticho P,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ith the new mini-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Jostra System or with a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Am Heart J,2006,151(1):198.

[14] Formica F,Broccolo F,Martino A,et al.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with miniaturized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versus off pump: Evaluation of systemic and myocardi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9,137(5):1206-1212.

[15] Anastasiadis K,Antonitsis P,Haidich AB,et al. Use of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mproves outcome after heart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Int J Cardiol,2013,164(2):158-169.

[16] Anastasiadis K,Fragoulakis V,Antonitsis P,et 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ith minimal versus convention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An economic analysis[J]. Int J Cardiol,2013,168(6):5336-5343.

[17] Abdel Aal M,ElNahal N,Bakir BM,et al. Mini-cardiopulmonary bypass impact on blood conservation strategy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11,12(4):600-604.

[18] Abdel-Rahman U,Ozaslan F,Risteski PS,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a minimized extracorporeal bypass system:Is there a clinical benefit?[J]. Ann Thorac Surg,2005,80(1):238-243.

[19] Anastasiadis K,Asteriou C,Deliopoulos A,et al. Haematological effects of minimized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after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J]. Perfusion,2010,25(4):197-203.

[20] Bauer A,Diez C,Schubel J,et al. Evaluation of hemodynamic and regional tissue perfusion effects of minimized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ECC)[J]. J Extra Corpor Technol,2010,42(1):30-39.

[21] Bical OM,Fromes Y,Gaillard D,et al. Comparison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between miniaturized and standard CPB circuits in aortic valve surgery[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6,29(5):699-702.

[22] Camboni D,Schmidt S,Philipp A,et al. Microbubble activity in miniaturized and in convention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J]. ASAIO J,2009,55(1): 58-62.

[23] Fromes Y,Gaillard D,Ponzio O,et al. Reduc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following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 with total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2,22(4):527-533.

[24] Huybregts RA,Morariu AM,Rakhorst G,et al. Attenuated renal and intestinal injury after use of a mini-cardiopulmonary bypass system[J].Ann Thorac Surg,2007,83(5):1760-1766.

[25] Kutschka I,Skorpil J,El Essawi A,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modern perfusion concepts in aortic valve and aortic root surgery[J]. Perfusion,2009,24(1):37-44.

[26] Ohata T,Mitsuno M,Yamamura M,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mini-cardiopulmonary bypass on hemostasis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Analysis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hemodilution[J]. ASAIO J,2008,54(2): 207-209.

[27] Remadi JP,Rakotoarivello Z,Marticho P,et 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with the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Jostra MECC System) versus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bypass: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4,128(3):436-441.

[28] Valtonen M,Vahasilta T,Kaila-Keinanen T,et al. New mini-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system(ECC.O) is a safe technique in coronary surgery[J]. Scand Cardiovasc J,2007,41(5):345-350.

[29] Benedetto U,Luciani R,Goracci M,et al. Miniaturize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J]. Ann Thorac Surg,2009,88(2):529-535.

[30] Wippermann J,Albes JM,Hartrumpf M,et al. Com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closed circui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with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with off-pump technique in CABG patients: Selected parameters of 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 system[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5,28(1):127-132.

[31] Anastasiadis K,Asteriou C,Antonitsis P,et al.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elective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surgery with minimal versus convention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13,27(5):859-864.

[32] Baikoussis NG,Papakonstantinou NA,Apostolakis E. The "benefits" of the mini-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the minimal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era[J]. J Cardiol,2014,63(6):391-396.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3年—2009年7kg以下婴幼儿, 其中男94例, 女102例;年龄28d至18月。均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应用时间4.5h~101.0h。重症监护病房 (ICU) 住院天数2d~5d, 196例婴幼儿, 6例出现肺炎, 3例出现气胸, 3例出现肺不张, 2例出现2次气管插管。经治疗后, 除3例死于低心排, 其余均顺利脱呼吸机, 出监护室。

2 机械通气期间的吸痰护理要点

2.1 保持气管插管正确位置的护理

患儿术后返回监护室后, 护士应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 仔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呼吸深浅度、两侧胸廓运动幅度是否对称, 听诊两侧呼吸音是否清晰, 如一侧呼吸音明显降低, 可能是肺不张、胸腔积液或积气, 或插管过深偏向一侧, 是否存在痰鸣音、湿啰音、哮鸣音, 注意皮下积气是否存在。拍胸部X线片观察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 用胶带妥善固定, 固定时松紧要适宜, 并要用约束带约束患儿四肢, 防止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 每班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或鼻尖的距离。防止滑出或脱出。

2.2 气道管理

气管吸痰前准备:气管吸痰是最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方法, 吸痰前准备好用物,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患儿返回重症监护室 (ICU) 循环稳定后, 根据肺部听诊情况, 定时或随时叩背吸痰, 选择粗细合适的吸痰管, 质地要光滑。婴幼儿气管管径狭小、阻力大, 易被痰液阻塞, 吸痰管必须小于插管内径的1/2。吸引前检查负压, 动作轻柔, 负压不宜过大 (0.4mPa或新生儿80 mmHg (1 mmHg=0.133kPa) ~100mmHg) 。儿童100mmHg~150mmHg, 过大可损伤气管黏膜, 引起气道出血, 血痰阻塞气道, 继发感染。

2.3 适度气道湿化

由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影响了气管的纤毛运动, 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滤过功能受到遏制, 无法完成湿化要求。当吸入气体干燥时, 分泌物变稠或干结, 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 排痰不畅, 导致气道阻塞, 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湿化措施。根据痰液黏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作为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 湿化满意的标准是痰液能顺利通过吸引管, 导管内没有结痂, 病人安静, 呼吸道通畅;湿化不足时痰液有结痂或黏液块咯出, 吸引困难, 发绀加重;湿化过度, 痰液过于稀薄引起病人咳嗽频繁, 听诊肺部明显湿啰音, 病人烦躁不安, 发绀加重, 应暂停湿化, 只需吸痰。湿化液一般选用生理盐水+a-糜蛋白酶或抗生素通过雾化罐加温湿化气体, 加热温度32℃~36℃。

2.4 吸痰技巧

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准确, 操作前给纯氧吸入2min, 以增加机体的氧储备和改善缺氧, 检查负压导管是否通畅以及负压大小, 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前提下, 连接吸引管, 断开呼吸机管道接头, 置入吸痰管时一律不通负压, 下置到最深处轻轻点触两下以刺激咳痰, 上提吸痰管0.5cm后接负压状态采用螺旋式边吸边退 (切忌反复插入来回抽吸) , 这样可以防止肺泡内的气体抽出而致肺不张, 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 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减少支气管痉挛, 特别是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吸痰后给予纯氧2min, 以防止引起低氧血症。吸痰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皮肤颜色的变化;肺动脉高压的患儿, 吸痰应在充分镇静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 记录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尿量等体征的变化, 总结24h出入液量定时做血气分析, 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严密观察病人心律、心率变化, 持续心电监测, 婴幼儿年龄越小, 心率越快, 且心率多变。

2.5 适时吸痰

心脏术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机械通气时会咽部功能丧失, 咳嗽反射减弱, 病人不能自行排痰, 分泌物积聚会显著增多,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适时吸痰, 不能一味拘泥于定时吸痰或遵医嘱吸痰, 否则不能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贻误病情, 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 护理人员要加强肺部的听诊, 评估呼吸状况及痰鸣音的部位, 及时吸痰。

2.6 吸痰前给予适当镇静

由于患儿年龄小, 反应敏感, 忍耐性差, 麻醉清醒后易烦躁、不合作, 因此, 术后代管机械通气的患儿要达到一定镇静水平, 以增强患儿气管插管的舒适度及机械通气的安全感, 降低氧耗量及焦虑反应。婴幼儿给予水合氯醛灌肠0.5mL/kg~1.0 mL/kg, 万可松和力月西0.5 mg/次~1.0mg/次, 使患儿完全放松, 配合吸痰, 减少意外。

2.7 吸痰前给予适宜氧浓度, 维持合理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心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行持续正压通气的患儿, 由于吸痰时中断了呼吸器, 致使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及心率增快, 特别是小儿由于对缺氧的耐受性差, 故严重影响了呼吸功能, 因此吸痰前应给予纯氧吸入2 min使吸入氧浓度 (FiO2) 提高至80%, 并过渡充气3次, 可预防由于吸痰中引起的SpO2下降及心率增快, 吸痰时如发生紫绀或心率加快, 应立即停止, 吸痰后听诊肺部, 以观察吸痰的效果。

3 小结

综上所述, 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 呼吸道管理有利于控制院内感染, 减少并发症, 为脱机赢得时间, 从而帮助患儿渡过手术后这一危险时期, 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适时有效安全的吸痰技术在术后监护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5.3岁;最小3岁,最大14岁;14例室间隔缺损 (VSD) ,2例房间隔缺损 (ASD) 。其中营养不良跟慢性心力衰竭各1例,10例呼吸道反复感染,2例通气需呼吸机辅助。

1.2 手术方式

16例患儿均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一期根治术。其中10例直接修补心脏缺损,6例补片修补。15~40min阻断主动脉,40~120min体外循环。术后所有患儿住院时间均为9~18d。

2 术后监护

2.1 循环系统加强监护

所有患儿术后均采用监护仪对中心静脉压 (CVP) 、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 (SpO2) 等持续监测各项参数,还有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

2.1.1 监测动脉血压

该方法是将导管直接置入动脉内对动脉内血压进行测量,它对患者血压变化监测的既及时又准确,使治疗与护理更加及时。测压前将导管及三通开关固定,正确调试零点,用3~5mL/h肝素液 (生理盐水250mL加肝素25mg) 持续冲洗[2]。

2.1.2 CVP监测

对体外循环术后的患儿需建立CVP监测,直到病情稳定。监测时,正确定位至关重要,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处是导管尖端位置,第4肋交界处与腋中线是零点位置。每60min做1次记录,12h用100mL生理盐水加入10mg肝素,静脉注射2~3mL[3],导管确保通畅。儿茶酚胺类药物及胶体对术后血压极不稳定的患儿需加大剂量,维持循环者必须建立2条以上的深静脉通路,为保证其通畅,回血要定时抽出。正性肌力药物跟胶体液分别由两路泵泵入[4]。

2.1.3 尿量观察

尿量是体外循环中下腔静脉有无阻塞以及组织灌注是否良好的一种敏感指标。所以,一般保留导尿管的时间为1~2d。术后出入液量和尿量记录要细化到每小时。当尿量为1~2mL/ (kg·h) 时,说明心、肾功能良好;如尿量<0.5mL/ (kg·h) [5]时,可能出现导尿管堵塞,应及时清理。利尿剂的应用要根据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来确定。

2.1.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与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必须安全、准确、有效。本组16例采用多巴胺微泵维持的患儿,效果较为满意。

2.2 加强呼吸系统监护

2.2.1 气管插管的护理

患儿在术后送到监护室之后,护理人员必须检查及固定气管插管的位置,松紧要适宜。为防止患儿因躁动致使插管滑落,应使用约束带将患儿四肢约束。护理人员换班时一定要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或鼻尖的距离防止滑入或脱出。

2.2.2 呼吸机的应用

呼吸机的具体参数根据患者的体质量、年龄来设置。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的呼吸模式,给予2~4cmH2O (1cmH2O=0.098kPa) 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 呼吸,潮气量为8~12mL/kg,供氧浓度为45%以下,呼吸频率16~20次/分钟。呼吸机接好后,动脉血气一定要注意观察。如患儿属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术后24h内28~30mmHg,应用5%碳酸氢钠,维持血p H7.5~7.6[3]。

2.2.3 气道的温化和湿化

气管插管后上呼吸道正常的功能消失,分泌物排出较为困难,此时也明显削弱了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因此对气道的温化和湿化至关重要,一定要使吸入气体的温度保持在35~37℃。本组的加温湿化采用的是850湿化器,效果较为理想。

2.2.4 加强胸部物理治疗

为便于有效排出分泌物,使气道畅通,我们要求对患儿每2h变换一次体位、叩背、气管内吸痰和电按摩。每次吸痰的时间为10~15s,动作要轻柔,同时对血压、心率、SpO2和呼吸一定要严密监测,发现异常立即停止。

2.2.5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肺部感染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应用呼吸机、侵入性的吸痰操作等原因引起的[4]。本组为防止此类感染,严格按照各项规程操作,并且在管道的清洗和消毒上也做了进一步加强,湿化水及呼吸机管道每天必须更换1次。

2.2.6 降低氧耗量

由于患儿心脏功能较差,术后缺氧跟轻微的刺激都可能引起其心律的改变,为维持稳定的循环,术后24h之内应尽量减少患儿翻动。每次吸痰的时间控制在15s以内,吸痰前后给予3min纯氧[6]。

2.2.7 拔管后的护理

患儿由于痰液黏稠,拔管后需要多次雾化吸痰,雾化结束后要及时协助患儿吸痰或咳嗽,为降低发生肺不张和再次插管的几率尽量配合胸部物理疗法。本组2例患儿采用该法效果较为理想。

2.3 加强引流管及氧疗护理

2.3.1 引流管护理

本组采用固定心包、纵隔引流管,为确保其畅通需定时挤压。同时,对引流液的颜色、量等要密切观察。每小时不得超过2mL/kg[3]的引流量,引流量如果持续3h>4mL/kg时,应报告医师做进一步的检查,待确认病因后,及时补充血容量,具体情况根据引流量来决定,必要时考虑二次开胸止血。

2.3.2 氧疗护理

要根据经皮氧饱和度和分析血气来判断氧疗效果,为避免长时间用氧损伤视神经,氧浓度的调整一定要及时。同时,为防止气道干燥,不易排出分泌物,在插管拔除后再用氧。

3 讨论

目前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小儿所有器官组织发育还未成熟,以及受体外循环、手术创伤等的影响,术后不仅并发症高,极有可能损伤各主要脏器功能。因此,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加强呼吸系统监护;加强引流管、氧疗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手术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摘要: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加强循环系统监护, 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循环稳定;呼吸监护系统要加强, 预防和减少肺部并发症;加强引流管、氧疗护理, 提高手术成功率。结果 本组发生并发症9例, 主要原因肺部感染、肺不张、逸搏、二次插管, 经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均痊愈出院。结论 科学有效的术后护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李静, 匡凤梧.6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根治术的意义及围术期处理[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1) :43.

[2]杭燕南, 金定炼.小儿重症监护治疗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2.

[3]浦涛, 肖韶玲.5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8C) ;2205-2206.

[4]诸纪华, 杨淑娟.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婴儿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37-238.

[5]龚庆成.体外循环技术指导[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77.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7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观察,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常见急症, 起病急, 如得不到及时救治, 惊厥时间过长或多次复发, 可使脑细胞受损, 影响智力发育或引起癫痫。现将2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高热惊厥患儿20例, 男12例, 女8例;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7岁。

1.2 诊断标准

以吴瑞萍《实用儿科学》[1]和王慕逖主编《儿科学》[2]为标准。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5岁之间, 5岁之后较少见。发作前均有发热, 体温38.5 ℃~40.0 ℃或更高, 多在发热初起体温上升时发作。惊厥发作类型以全身大发作为主, 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简单型:发作为全身性, 持续不超过10 min, 1 d内仅发作1次, 发作前后神经系统无异常。复杂型:发作形式可呈部分性, 持续15 min以上, 1 d内发作多次, 发作前有神经系统异常。本组简单型18例, 复杂型2例。

1.3 临床特点

1.3.1 发病年龄

高热惊厥的首发年龄以6个月至3岁多见, 最小6个月, 最大7岁。

1.3.2 高热惊厥发作形式

一次高热惊厥发作持续<5 min 10例, 5 min~10 min 5例, 11 min~15 min 1例, 16 min~29 min 2例, ≥30 min 2例。

1.3.3 高热惊厥发作时体温

≥38.5 ℃ 18例, 38.5 ℃ 2例。

1.4 预后

本组19例预后良好, 1例转为癫痫。

2 护理

2.1 惊厥的护理

2.1.1 病人安置

发现患儿发生惊厥时应让患儿去枕平卧, 松解颈部衣扣, 头偏向一侧, 勿用力按压肢体。及时用牙膏垫于病人上下齿之间, 防止舌咬伤, 舌后坠者舌钳将舌拉出, 以免阻塞呼吸道[3]。同时应注意安全, 防止坠床碰伤。

2.1.2 呼吸道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楚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以防分泌物阻塞气道, 引起窒息。及时吸痰、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动作要轻柔, 以免损伤黏膜, 吸痰管要细, 吸力要小 ( 压力应为40 kPa) , 不宜插入过深, 以免刺激咽后壁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速或呼吸暂停, 然后在负压状态下慢慢转动吸痰管, 边拔边吸边旋转。不可固定于一点吸痰, 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 必要时可重复吸痰, 务必吸痰。吸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 同时要注意吸出物的性状, 量及颜色等。

2.1.3 氧气供给

惊厥时脑耗氧量增加, 缺氧可加重脑损害引起脑水肿, 应立即给予吸氧, 由于患儿鼻黏膜柔嫩易损伤, 吸氧时, 动作要轻柔。在氧疗过程中, 均要保证氧气能够进入, 给氧前要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 吸氧导管是否通畅。鼻导管给氧时插至鼻前庭即可, 氧流量1.0 L/min~1.5 L/min, 浓度25%~30%。面罩给氧时氧流量2 L/min~4L/min, 浓度为30%~40%, 用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缺氧改善情况, 待病情好转及时停氧。一般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保持在50 mmHg~70 mmHg (1 mmHg=0.133 kPa)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保持在40 mmHg。另外要注意用氧装置的清洁消毒, 每日更换鼻导管及湿化瓶。

2.1.4 药物止惊

速度建立静脉通路, 保持及时应用止惊药物, 静脉注射地西泮时, 注入的速度要慢 (1 mg/min~2 mg/min) , 剂量每次0.3 mg/kg~0.5 mg/kg, 小婴儿最多不超过5 mg, 儿童最多不超过10 mg, 并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心率的变化, 必要时15 min~20 min可重复给药1次。也可给予苯巴比妥10 mg/kg肌肉注射或茂菲氏滴管侧孔滴入, 或5%水合氯醛1 mL/kg直肠注入。如出现脑水肿, 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静脉输注。

2.2 高热的护理

高热可进一步加重痉挛, 造成恶性循环增加氧消耗引起脑水肿。因此应采取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 并根据医嘱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最常用的降温方法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①温水擦浴, 水温32 ℃~34 ℃;②乙醇擦浴, 乙醇浓度为25%~35%, 温度为30 ℃~32 ℃。擦浴时应多擦颈部、腋窝、腘窝、腹股沟等处。擦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面色, 脉搏及呼吸等全身情况;③冰袋:冰袋置于前额、头顶部;④冷盐水灌肠。药物降温:可采用小儿泰诺林退热滴剂、布洛芬、小儿退热栓等药物降温。采取降温措施应在30 min后测量体温1次, 并做好记录。高热时患儿呼吸加快、皮肤出汗增多, 尤其是药物降温后出现大汗淋漓, 导致水分大量丢失, 应给患儿多喂水, 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同时应注意擦干汗液, 更换衣服和床单, 保持皮肤的清洁, 防止受凉。

2.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要注意观察患儿意识、面色、呼吸、脉搏、血压、心音、心率、体温、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惊厥发作时的状态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同时要注意脑水肿的发生, 密切观察血压是否升高, 脉压是否增加;瞳孔是否等大等圆, 瞳孔边缘是否规整;呼吸节律的改变。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防止发生意外。

2.4 基础护理

2.4.1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柔和, 维持室温20 ℃~22 ℃, 相对湿度60%左右。定时通风, 保持空气洁净。护理工作集中进行, 动作轻稳, 防止诱发抽搐。

2.4.2 口腔护理

对于高热, 反复惊厥的患儿应做好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次, 防止口腔黏膜干燥和口腔感染。

2.4.3 皮肤护理

对高热惊厥的患儿, 应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被、床单平整、无碎屑, 以防皮肤感染。

2.4.4 保证营养的供给

患儿高热时, 体温每升高1 ℃, 新陈代谢率就会增加13%。同时消化吸收功能降低, 而机体分解代谢增加, 糖、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 应给予营养丰富, 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并嘱患儿少食多餐[4]。

2.4.5 输液的护理

高热惊厥时患儿肢体抽动, 输液时应注意血管的选择, 并且固定要牢固。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病房, 观察液体有无渗漏,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5 心理护理

应注意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 制订不同的心理护理计划, 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帮助患儿及其家长适应环境, 解除恐惧与不安心理, 使患儿及其家长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及治疗, 使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2.6 其他

2.6.1 体温的观察

指导家长注意观察小儿发热的表现, 如精神不振、面色潮红、呼吸加快等, 发现异常及时测量体温。

2.6.2 用药指导

指导家长家中应备好一些常用退热药, 并正确掌握其剂量与用法。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体温在37.5 ℃时应多喂水, 如果体温持续增高, 可服用退热药, 同时到医院就诊。

2.6.3 物理降温指导

向家长宣教物理降温的好处, 并指导家长正确掌握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时水温为32 ℃~34 ℃;乙醇擦浴时的浓度为25%~35%, 温度为30 ℃~32 ℃, 也可使用冰袋置于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处。

2.6.4 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

若患儿一旦发生高热惊厥, 应立即使患儿头侧平卧, 解开衣领, 防止因呕吐而发生窒息, 同时用筷子放在上、下齿间以防舌咬伤, 并立即送医院抢救。

3 小结

小儿易发生惊厥主要是大脑皮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 血脑屏障的功能较差以及水、电解质代谢不稳定, 惊厥发生时要分秒必争, 以就地抢救为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5]。高热时体温在38.5 ℃以下, 及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必要的抢救工作是确保患儿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73.

[2]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06.

[3]杨晶晶, 余淑素, 杨金仙.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7 (12) :21.

[4]张华.给发热的孩子吃什么[J].护理研究, 2000, 16 (1) :40.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本院心胸外科收治的90 例体外循环术后出现低钾血症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 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低钾血症, 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四肢酸软、心悸等临床表现, 经心电图检查显示U波出现、T波低平、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对照组中, 男23 例, 女22 例;年龄18~80 岁;血钾值1.9~3.3 mmol/L ;低钾原因:27 例为进食不足引起的钾摄入不足, 18 例为应用大量利尿剂导致钾排出过多。观察组中, 男22 例, 女23 例;年龄20~80 岁;血钾值1.8~3.4 mmol/L ;低钾原因:28 例为进食不足引起的钾摄入不足, 17 例为应用大量利尿剂导致钾排出过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环境护理、药物护理、常规检查、观察病情等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病情观察在对低钾血症患者实施静脉补钾的过程中, 尤其是重度缺钾患者, 补钾的速度较快、浓度较高, 因此, 要对患者实施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的心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 防止患者出现高血钾。补钾治疗期间, 定期复查患者的心电图, 观察组S-T段有无降低、Q-T间期是否延长及T波有无低平, 判断患者的补钾疗效。当患者的心电图显示U波变低、S-T段无压低或抬高, 则表示补钾的效果明显, 患者的病情出现好转的趋势;如心电图结果显示T波高尖且基底窄, 则患者的血清钾浓度>6 mmol/L, 补钾过量, 此时立即停止补钾。患者补钾期间, 应该定期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 并告知医生其检验结果, 当患者的血钾<2.5 mmol/L时,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症状, 并及时予以处理。监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 观察有无代谢性碱中毒等酸碱失衡症状, 及时予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患者补钾期间, 观察患者的尿量是否异常, 所有患者均留置导尿管, 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 h出入量, 成人患者24 h的尿量≥ 700 ml或≥ 40 ml/h, 小儿患儿24 h的尿量为1~2 ml (kg·h) 为安全范围。患者出现尿量过少时, 应该及时检测心电图有无异常。

1. 2. 2 补钾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分析患者缺钾的程度, 采用适当的途径补钾。轻度低钾者可采用口服10% 氯化钾进行补钾, 20 ml/d, 3~4 次/d, 1 g/ 次。同时, 口服补钾法对胃肠道具有较大刺激, 因此, 在口服氯化钾期间, 指导患者多进食钾含量较高的食物。中度及重度低钾血症患者采用静脉注射补钾或在静脉补钾的同时给予口服补钾法。补钾过程中, 必须注意补钾的量、速度、浓度等。补钾量以患者的尿量及血钾浓度而定, 补钾速度通常为1 g/h, 避免速度过快导致血钾浓度突然升高, 诱发心肌疾病。补钾的浓度以患者的缺钾浓度而定, 轻度患者每日的补钾溶液中钾浓度为0.3%~0.4%, 中度患者每日的补钾溶液中钾浓度为0.4%~0.6%, 重度患者每日的补钾浓度为0.6%~0.8%[4]。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补钾期间, 严密监测患者的输液血管部位有无红、肿、热、痛, 避免出现静脉炎。

1. 2. 3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营养均衡的饮食, 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 告知患者多进食香蕉、西红柿、蘑菇、木耳、海带、紫菜等, 多进食桃子、桔子、橙汁、山楂、香焦等钾含量较高的食物。对于无法自行进食的患者, 采用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法补充患者所需的热量及营养物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钾值进行记录, 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后血钾恢复正常的时间进行比较;判定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缺钾症状得到完全改善, 临床症状完全改善, 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有效:护理后, 患者的缺钾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无效:护理后, 患者的缺钾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 出现严重并发症等。护理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钾值的比较护理前, 对照组患者的血钾值为1.9~3.3 mmol/L, 平均血钾 (2.42±0.38) mmol/L, 观察组患者的血钾值为1.8~3.4 mmol/L, 平均血钾为 (2.50± 0.42) mmol/L ;护理后, 对照组的血钾值为2.4~3.8 mmol/L, 平均血钾 (3.25±0.54) mmol/L, 观察组的血钾值为3.7~5.5 mmol/L, 平均血钾 (4.57±0.29) mmol/L。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血清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血钾均得到改善, 两组的改善情况相比,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钾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血钾浓度恢复正常的时间为6~10 d, 平均时间 (8.45±1.36) d ;观察组患者血钾浓度恢复正常的时间为3~7 d, 平均时间 (5.26±1.13) d, 观察组的血钾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3 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比较观察组中显效25 例, 有效16 例, 无效4 例, 护理总有效率为91.1% (41/45) ;对照组中显效17 例, 有效16 例, 无效12 例, 护理总有效率为73.3% (33/4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低钾血症是心胸外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引起该疾病的常见因素为钾摄入不足或排出过多, 碱性药物输入过多及代谢性碱中毒等也可引起[5]。及时处理低钾血症, 是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的重要干预措施。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 患者的血钾恢复情况及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心胸外科体外循环术后出现低钾血症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但是, 在补钾过程中, 应该注意严格掌握补钾的速度、补钾量及浓度。

参考文献

[1]徐琰.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合并低钾血症方法10例护理体会.甘肃科技, 2013, 29 (18) :140-141.

[2]王然然, 甄桂新, 王艳丽.肿瘤化疗患者出现低钾血症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1) :619-620.

[3]张晓毛, 黎春常, 蓝惠兰, 等.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效果.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4) :4179-4180.

[4]夏建宏, 张安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钾血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7) :640-641.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9

【摘要】目的:观察功能锻炼前后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将8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6例于功能锻炼前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对照组40例于功能锻炼后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连续治疗6~8天?治疗前后分别测量小腿周径,了解肿胀消退情况?结果:试验组较观察组肢体肿胀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病人舒适影响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前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较主动功能锻炼后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能更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血液循环泵;康复锻炼;肿胀

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膝关节病损将严重影响患者活动功能,降低生活质量?随着骨科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工膝关节置换成为骨科常手术?患者术后小腿会出现肿胀?疼痛等,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可加快静脉回流,促进组织水肿的吸收,减轻肢体肿胀[1], 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对86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分别在主动功能锻炼前后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进行康复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2年12 月,我科共收治膝关节置换患者86例?根据完全自愿的原则,其中86例患者在术后第2天,进行主动功能锻炼联合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术后肢体肿胀?其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40.54岁,单膝置换65例,双膝置换21例?住院天数9~35天,平均12天?两组均痊愈出院?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1岁;对照组40例,男28例 ,女12例;年龄45~68岁,平均51.9岁,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经统计无显著差(P>0.05)?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采用HT-3B型四肢血液循环泵,电源电压 220V±22V,频率50Hz±1Hz,功率<40W,噪声≤60dB,工作压力12~24kPa连续可调,腿套1个,3根充气管分别与腿套进气管和四肢血液循环泵出气管连接,挤压范围为患者足跖趾关节至膝关节?

1.2.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首先行静脉泵治疗循环泵治疗,其中充气18s,放气19s,持续时间20min?然后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在护士指导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日2组,每组完成 50~100次,并进行各足趾的屈伸活动?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运动和跖屈运动,以不引起患者剧烈疼痛为宜[2]?功能锻炼的同时观察足趾血运情况?每次主动功能锻炼5min?

对照组:功能锻炼后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具体方法同上,两组以上治疗均持续6~8天,均从术后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每日递增5min?

1.2.3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每日康复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h测量小腿周径,测量点为膝关节下10cm处,绕小腿一周?测量时间持续6~8天?

2 结果

两组患者小腿肿胀大多在7天内消退,实验组有2例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大于7天,而对照组有9例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大于7天,结果显示,实验组肿胀消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四肢血液循环泵HT-3B型四肢血液循环泵模拟人体足底负重机制,利用腿套中的3个腔,可定向顺序地充气加压,使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促进组织水肿 的吸收减轻肢体肿胀,并使疼痛得到缓解[3]?

3.1 传统使用静脉泵方法

传统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方法是先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后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目的是为了减轻肢体肿胀,从而缓解疼痛,在临床护理中,先进行功能锻炼,患者很难做到位,因为肢体肿胀,害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在实际工作中,传统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方法还存在缺点,患者依赖四肢血液循环泵,很少主动锻炼,大多是在医务人员监督下完成?

3.2 改良使用方法后

改良使用方法是先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后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两组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联合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和康复锻炼进行消肿治疗,对进行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和主动功能锻炼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临床上使用这两种方法的先后顺序并无一定之规,通过表2对比分析发现,做完四肢血液先后泵治疗后,很多患者主诉肿胀感减轻,疼痛感减轻,再指导进行功能锻炼患者较易接受?从表1可以得出,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后再进行功能锻炼,患者易接受,肿胀消退时间明显缩短?其分析原因为:第一,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后局部肿胀疼痛相对减轻,在主动锻炼时动作到位,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二,四肢血液循环泵的气流是从远心端到近心端不断推进?反复循环的,起到肌肉泵和按摩的作用?按摩是一种有助于主动锻炼的被动活动,对手术部位远端的肢体进行按摩,可以帮助消除肢体肿胀和缓解肌肉痉挛,为主动功能锻炼做准备[4]?这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4 结论

对两组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四肢血液循环泵和主动功能锻炼方法,但在四肢血液循环泵和主动功能锻炼的先后顺序上不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患肢肿胀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功能锻炼前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功能锻炼后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提示在功能锻炼前先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能更有效地消除肢体肿胀,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奇,庄小宁,蔡崇辉.足底静脉泵的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1996,12(1):62.

[2] 张艳.主动功能锻炼联合静脉泵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5,40(4):

[3] 张伟婷,林素绵.介绍一种消除下肢肿胀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3):186.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篇10

患者, 男性, 65岁, 已婚, 农民, 主因左侧腰腹部疼痛2d, 腹胀伴发热1d入院。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腹部疼痛不适, 疼痛剧烈, 伴恶心未吐, 无尿频、尿急、尿痛, 无肉眼血尿, 无发热。曾于当地县医院诊治, 诊断左输尿管结石, 间断30min连续给予2次体外震波碎石治疗, 碎石后见少量泥沙结石颗粒排出。1d前, 患者出现腹胀、发热, 体温最高38.2℃, 无寒战, 于当地医院接受灌肠及抗炎、对症治疗, 症状无明显好转, 为求进一步治疗急来我院。急诊行泌尿系彩超检查所见:左肾积水, 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 左侧肾周液性暗区。急诊以“碎石术后急性肠梗阻”收入我科。查体:急性痛苦面容, 心肺未见异常。腹部略膨隆, 腹肌略紧张, 叩呈鼓音,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减弱。双肾区无红肿及隆起, 双肾下级未触及, 双肾区无压痛, 左侧肾区叩击痛, 右侧无叩击痛。左侧输尿管中、下段走行区压痛明显, 右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 膀胱区空虚, 无压痛。治疗方案:暂予持续胃肠减压、抗炎、解痉等非手术对症治疗。经1周的治疗与护理, 患者痊愈出院。

2护理

2.1 细心观察神态及表情

老年人体力差, 腹肌薄弱, 对腹内合并症反应迟钝,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警惕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因此, 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要耐心、仔细地倾听患者的主诉, 还要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神态等。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有常年吸烟的习惯, 出现痰多, 对此, 除了给予雾化吸入 (靡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氨茶碱) 之外, 应该帮助患者拍背排痰, 鼓励其床上翻身活动。

2.3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患者由输尿管碎石继发肠梗阻症状, 会出现焦虑、恐惧情绪, 鼓励患者使其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其对疾病的担心, 了解患者的既往史, 使其心情保持舒畅, 避免激动, 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4 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老年人因肠功能恢复较慢, 应采取持续胃肠减压、按摩等方法, 以减轻腹痛、腹胀, 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2.5 液体疗法的护理

患者因禁食、利尿等原因, 需要从静脉补液, 补液速度不可过快, 一般40~60滴/min为宜, 过多、过快的输液会增加心肺负担, 造成肺水肿或心衰,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预防酸碱失调, 保证输液通畅, 记录24h出、入液体量, 观察水、电解质失衡纠正情况等。

2.6 观察患者排尿及碎石情况

准备2~3个无色透明广口瓶, 仔细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尿量以及有无碎石排出, 必要时用纱布过滤尿液。

2.7 疼痛的护理

碎石后, 可能有较大碎石堵塞输尿管, 出现下尿道阻塞, 导致肾功能改变, 应及时解除阻塞, 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以缓解输尿管阻塞引起的疼痛。

2.8 饮食的护理

结石伴肠梗阻者应禁食, 待梗阻缓解后12h方可进少量流食, 但忌甜食和牛奶, 以免引起肠胀气, 48h后可试进半流食。

2.9 出院指导

患者体内结石完全排出及肠梗阻解除后, 嘱患者2周后门诊复查, 以后定期来门诊复查, 以便及时发现小结石, 早期治疗。注意饮食调节, 避免食高钙食品;注意饮食卫生, 不食不洁净的食物, 不暴饮暴食, 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进食后不做剧烈运动;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老年及肠功能不全者有便秘现象应及时给予缓泻剂, 必要时灌肠, 促进排便。 有腹痛等不适, 及时前来医院就诊。

3讨论

泌尿系结石患者行体外震波碎石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血尿、“石街”、腰腹痛、尿路感染;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较少见, 且容易被误诊, 所以在碎石术后必须加强观察, 早期发现并发症并予及时处理, 做好健康教育, 提高排石效果, 更好地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收稿日期2011-04-27

上一篇:创新钳工教学模式下一篇:确定性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