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审美教育

2024-06-17

小学审美教育(精选十篇)

小学审美教育 篇1

一、站在“启蒙”位,融洽师生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受学生欢迎的,被学生喜爱的教师就是学生眼中最美的教师。师生情感的对接,基础是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彰显。

教师的教学组织好比节目主持人,就像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那样,并不是唱独角戏,她需要站在儿童视角,串联每一个活动,需要与小朋友一起互动,因为小朋友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要生动精练,富有情感性和吸引力,让生动的音乐与优美的语言激励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去联想。教师富于表情的声态、神态、形态会使教学更具魅力和吸引力,会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情景和气氛的乐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要能诱发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起到点拨、发展思维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提醒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论,也可诊断学生的能力,控制学生的行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中的“设疑”能激起学生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能引起兴趣使学生深加思考,“对比”可在比较中发现共性与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教学。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待音乐的态度,教师唯有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借情感对接之力展音乐之美。

二、站在“儿童”位,培育音乐灵感

当孩子高兴的时候,通常喜欢哼哼唱唱,而这哼哼唱唱正是孩子无意识地进行音乐“创作”。孩子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活动中,由自发性学习音乐而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乐感。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要求孩子们立刻把音乐作品创作得完美无瑕,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创作的东西必定是幼稚的、带孩子气的,那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这时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根据低年级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学生可接受性及音乐教学的规律,明确规定把唱游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必要形式。唱游教学是音乐学习活动中学与玩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等音乐手段和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等,在扮演的角色中获得内在的直接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站在“儿童”位的唱游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灵感的重要方式。

如一年级歌曲《小小雨点》,它活泼快乐的情绪直接感染了学生,一部分学生在歌唱时纷纷舒展手臂模仿小雨点滴落的情景,另一部分学生表演花园里的小花,田野里的小苗掬起雨水畅饮,一点点开花、长高的情景,个个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真是美的享受。又如集体舞《哈里罗》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兴奋、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跳跃、顿挫、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欢快热烈的场面。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真可谓见而有形、听而有声、声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唱游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培养了学生高尚品格、创新思维,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让孩子主动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不再是句空话。

三、站在“音乐”位,提升艺术通感

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通感。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其艺术通感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图,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所以,艺术通感能力的提高是审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钢琴独奏《采茶扑蝶》,乐曲欢快活泼,反映了采茶女的喜悦心情,学生仅从乐曲的名字就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个个都能比划动作表现出活泼喜悦的情绪来,在欣赏过程中,乐曲三段不同的情绪又把学生从欢乐跳跃的热闹场面带到委婉、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来,感受采茶女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最后又在异常欢乐的场面中结束全曲。学生纷纷陶醉在美妙的乐声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肢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小学体育教学审美教育初探 篇2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小学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欢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作为培养小学的教师工作者将担负培养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因此,小学学校的学生必须具备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具有健全的、优良的人格品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小学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了解与掌握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与原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善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体育与美育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健与美的结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美的具体体现。富有游戏性和舞蹈性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健与美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更加具有美育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利用有关美育对男女同学用测验的形式进行了体育教学中有关美育的专题调查。测验结果见A B C:

A.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当你看到老师优美的示范动作时,有何感想?

参测人数及测验结果:80人。看了很舒服,心情愉快,很想马上学会,77人,占96%,没有什么感觉,3人,占4%。

B.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当你看到体育场器材的布置杂乱无章,不整齐,有何想法?

参测人数及测验结果:80人,看了不舒服,别扭,影响我们的练习的兴趣,帮助老师重新布置,70人,占88%,没有想法,10人,占12%。

C.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如果标志线与标志物不鲜明注目,标志线不规则,该直不直,该圆不圆,你有兴趣吗?

参测人数测验结果:80人,影响我们练习的情绪,我会偷懒,说老师工作不认真,马虎,76人,占95%,没感觉3人,占 4 %。

经过三年的教学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如运用得当,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审美教育的途径。

3.1 场地与器材的布置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合理地场地器材布置,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信心和运动成绩;从美学角度来说,整齐,有条理的场地器材布置,会使学生产生美的情感,看起来美,如进行技巧练习时,垫子摆放得整齐、合理与干净,可唤起学生美的情感,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人们喜欢整齐,是千百万年的系统发育中形成的,就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两手两臂,两足两腿等的大小、形状是齐一的,则人的呼吸、心跳,行走时的步履就整齐、有节奏。人在形体结构、生理器节律和生存活动中的整齐,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通过反馈调节作用,决定了人类喜爱变成牢固的心理倾向。整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人的有益于自身所属的系统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显现。因此,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做到整齐、安全、干净、朴实,便于队伍调动。

3.2 标志线与标志物

鲜明、醒目和规则的标志线与标志物,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传送到大脑皮层,唤起学生良好的、愉悦的情绪。因为美的事物与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眼、耳)所产生的感性直觉,是可以伴生审美愉快的,人们总是不暇思索看见鲜艳的颜色,规则的形体,听到和谐的声音,匀齐的节奏,立即便生美感。如进行100米跑的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笔直、规则的醒目的跑道分道线,进行游戏,看到标志物是鲜红的小旗时,精神会为之振奋,激发练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愉悦的情绪和审美情感。从学生的答题中可以看出,标志线与标志物的处理是否恰当,能激发学生不同的心理情绪,会使学生产生美与不美的感觉,更使学生联想到教师工作的态度(便深一层的美感)等。所以,标志线与标志物的处理应力求规则,鲜明和醒目。

3.3 着装、仪表和语言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经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一般来说,体育教师身材魁梧、匀称和丰满,这从形体上给学生以健美的感觉。教师穿上一套式样新颖,颜色协调,线条明快,合体的运动服,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均能使学生产生愉快、轻松、和谐的感觉。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精神面貌很重要教师一到上课地点,应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美和语言的艺术性,忌言行粗俗,讲解要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幢憬。

3.4动作示范

教师优美、规范的示范动作,不反能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正确完整的概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愿望与兴趣,同时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觉,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生动的直观方式。生动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人类本身是有生命的生存物,外界自然一切生动之物,都因其与人的活泼的生命有着类似之处而为人类所欣赏。小学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因此,体育老师示范动作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体能和基本的技术的锻炼,不断提高示范动作的能力,这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本身要求,也是体育教师工作的立足点。

3.5在动作练习中感受美

几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不仅表现着人的力量、健康、灵巧和青春活力,而且也包含着许多形式美的要素,(整齐、节奏、均衡、生动和完整等),如长跑项目中的节奏和动态平衡,呼吸(心肺功能)和肢体运动的节奏是保持耐力的重要环节,而肢的起落,小伐的幅度和频率以及身体的姿态则是取得动态平衡的关键。人体的正确姿势,是人体美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练习,经过反馈调节作用,使自己感受至自身动作与姿态的优美,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这些符合规律的美感,而且可大提高锻炼效果与动作质量。

4.结论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探索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小学生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艺术的特性和审美教育目标相结合,赋予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情感性、表现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1.情感性

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学的双方都应该激发、保留、发展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音乐课堂内外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

2.表现性

音乐表现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从音乐表现出发,在学生产生音乐表现得冲动与意愿的前提下,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得过程中提出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体验。

3.实践性

艺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音乐艺术更是如此。无论是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强调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是切实体现音乐学科教育特点的需要,也是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方向的需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奏、律动、舞蹈音乐创作等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方式,充分运用人体听觉、视觉、运动觉的综合反映,以提高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创造的效率。

4.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创造特点,首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教育思想。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要真正体现创造性地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音乐接受者,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二、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個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 篇4

一、创设好的审美教学情境

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样, 教师要透过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来增进大家对于音乐的体会, 创设良好的审美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越来越多, 其对于音乐课程的辅助作用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针对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情境创设来将学生们更好的引入教学情境中, 让大家能够更深层次的领会到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此外,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认知水平还在构建中, 对于许多背景知识也并不具备。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这些都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重要辅助, 将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唱山歌》是电影《刘三姐》当中的插曲。教学内容涉及到美丽的广西和刘三姐的故事, 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了秀丽的广西,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 扩展了教学容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 我会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 我给大家讲述了关于这首歌曲的故事, 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歌曲的民族地方特色, 我会进一步通过播放影像资料, 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的音乐形象, 更好的体会到壮族音乐的风格特色。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很好的给学生们创设了教学情境, 与此同时, 在多媒体的呈现下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们对于广西地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这不仅能够增进大家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与体会, 这个过程对于培养与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样是很大的推进。

二、多样化教学设计

想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多样化课堂教学设计同样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音乐课程的特点给多样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空间。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们掌握多少理论知识, 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与发展学生们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与体会, 在于透过好的作品来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范畴, 净化学生的心灵, 让大家的审美素养能够逐渐得到有效的构建。正是因为如此, 音乐教学在教学组织与设计上才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多样化。只有丰富的教学形式才能够给予学生们更多引导与启发, 进而更好的实现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学习《西部风情》这一章内容时, 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来增进大家对于西部文化的了解, 提升大家对于西部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首先, 我会给大家范唱《拉萨谣》, 随后会让学生们有表情、有感情的进行演唱。紧接着课堂教学会过渡到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我会进行一些教学过渡:“演唱完畲族歌曲,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我会让孩子们看着简谱来聆听, 并且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紧接着会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让学生们聆听《东北秧歌》, 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不少学生都猜出了这是东北秧歌, 于是, 我会引出“秧歌舞”。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会首先给学生们示范跳“秧歌舞”, 让学生们来喊口令, 最后再进行动作分解教学。整个教学设计不仅十分紧凑, 每一个环节间也实现了很好的过渡。在合理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中学生们很好的领略到了“西部风情”, 这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构建将会很有帮助。

三、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想要让审美教育更好的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得以渗透,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们只有对于音乐作品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同时, 懂得去理解与品位音乐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 大家的审美能力与音乐审美的品位才会有所提升。因此, 深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应当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得以渗透。

《茉莉花》在中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中国民歌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典范。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们欣赏了这首经典的民族音乐, 我还会有意识的找来不同版本以及不同风格的演绎。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后的音乐形式有所认识, 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虽然音乐形式不同, 但是他们都演绎这同一个主题, 那就是江南水乡的秀美、茉莉花的芬芳和中国民歌的持久的魅力。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带给学生们美的享受, 欣赏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们很直观的感受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那种情感与韵味。在好的音乐作品的熏陶下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素养, 这同样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想要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审美教学情境。同时, 教师应当让课堂教学更为多样化, 只有丰富的教学形式才能够给予学生们更多引导与启发。此外,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很重要, 学生们只有对于音乐作品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同时, 懂得去理解与品位音乐作品后的音乐文化, 大家的审美能力与音乐审美的品位才会有所提升。

摘要:想要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审美教学情境。同时, 教师应当让课堂教学更为多样化, 此外,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很重要,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彦冰.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孙晓聪.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高文倩.我国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试论小学古诗的审美教育短文 篇5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的语言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炼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但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咏柳》时,我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

三、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第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精妙。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6

一、利用音乐教学

有些课文,助以相应的音乐,可以造成一种和谐美妙的氛围。如教《二泉映月》一课,我首先在课堂上播放名曲《二泉映月》,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然后又伴随着音乐,娓娓动听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最后,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一起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带来的美感及弦外之音。这就使学生在初学课文就获得了感性的审美愉悦,对讲议有了一种朦胧的、模糊的美感,对进一步的理性把握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析文学作品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懷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三、组织游戏、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人的感觉和非社会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天生自然的人体生理机能的感官必须经过社会实践(包括审美实践)的锻炼,才能趋于完善。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组织适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然、社会的观察,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四、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才能真正地鉴赏美。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最后一段描写了扬科临死前的环境。在学习这段时,首先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从前文中找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扬科酷爱音乐的。学生可以找到,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音,在扬科听来,都是音乐;他用树皮马鬃做成了一把小提琴,他整天拉着;他看到仆人的小提琴,他不怕遭毒打,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他一定要摸一摸;就是在他临死前,还在静听着燕子的鸣叫,姑娘的歌唱,小溪的流水,牧童的短笛……这正是扬科向往与追求的真正的美好生活。然而偌大的社会却容不下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扬科是正义、善良人们的代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中,他遭到了摧残与打击,他只能带着美好的愿望,离开这黑暗的社会。这正是一种悲剧美。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于是他们含泪读着:“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动了……”这里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他们悲痛、同情、愤恨,从而激发了斗志,净化了心灵,提高了鉴赏力。

五、通过学生习作

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审美教育的贯穿,教师已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美感,为作文中再现美打下基础。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命题导向,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如对常来常往的大街小巷、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学生以往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一经摄入作文内容,就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动物过冬》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小蚂蚁的所见所闻出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落叶飘落下来,满地是落叶的背景,有啄木鸟捉虫的“笃笃”声,有青蛙挖洞,以及小蚂蚁与它们的对话,有声有色,富有童趣,让学生激起视觉和听觉的想象,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审美功能——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 篇7

一、远离音乐审美教学, 是学生不想学音乐的诱因

小学设置音乐课程本是希望通过对乐曲的欣赏,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 产生美的享受, 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长期以来, 一些学校把音乐教育看作是次要教育, 为了升学率, 甚至把有限的音乐教学课堂移做他用;一些教师也存在着在音乐教学中方法枯燥、单一, 把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作为教学主要目标等问题。这些思想和做法不仅违背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也使音乐课失去应有的乐性。音乐课的基本理论过多, 如音符、音阶、音程、调式、音乐记号、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超出学生所应承受的限度, 他们的学习就容易出现倦怠、淡漠的现象。这样不仅学生得不到审美体验, 而且抑制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尤其美育发展) 的教育目标落空。学生喜欢音乐, 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实情况, 正是音乐重知识、技能传承, 轻审美培养的不良结果。

二、把准音乐教学本质, 是实现音乐课审美功能的前提

只有了解音乐的本质价值, 才能重视发掘音乐的审美内涵。美育是“五育”的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在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和谐身心、提升境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音乐是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无形武器, 它以自己仅有的七个音符, 感染人的精神, 拓展人的心境, 提高人的涵养, 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音乐是施行美育最重要的途径, 是一门促进人和谐发展的学科, 因此, 学校及音乐教师要重视这一学科的教学, 不能把音乐教学边缘化, 而要把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 体现以审美为本的核心价值。

三、定位音乐教学方向, 是实现音乐课审美功能的关键

只有定位准确, 教学才有方向。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在于审美, 审美是一种育人的手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1]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以音乐为本, 以育人为本”, 因此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教育, 音乐的魅力体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升华精神境界的层面上。因此, 在音乐课教学上不能照搬智育教学的模式, 单纯的音乐说教, 反而会使原本富有美感的音乐失去其本色。音乐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随歌声展开联想, 用歌声表现歌曲蕴涵的感情, 用不同的力度、速度体验歌曲, 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听觉体验, 以突出音乐的审美功能。

四、抓好音乐教学元素, 是实现音乐课审美功能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音乐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 但审美不能灌输。因此, 要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参与教学, 培养兴趣、调动情绪、激发活力, 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体验。

1. 音乐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欣赏、歌曲演唱、器乐表演都离不开教师的演示和指导, 如果教师的范唱走调, 演奏不稳、不和谐都将影响学生对音乐美感的鉴赏。因此, 音乐教师对自己在美育中的地位、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使教学能围绕怡情、养性的方向前进。

2. 突出音乐的听觉特征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核心。

音乐课教学是以欣赏、歌唱、器乐为中心的学科, 音乐课堂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手段, 都必须尽早让学生听到乐声, 才能快速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因此, 审美教育的培养, 要充分重视音乐课的引入, 实现先声夺人, 以声养德。

3. 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

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 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音乐课教学, 能把音乐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多媒体课件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的有机整合, 能再现音乐的现实情境, 使音乐形象更清晰、更易理解。如在讲授《彼得与狼》一课时, 根据本课的音乐场景, 可制作flash动画。音画动感结合的美妙境界, 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 大自然的风、树、草、水、飞翔的小鸟, 构成一幅活的风景画, 让学生沉浸于美妙的情境之中, 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而且学生通过看、听、唱, 体会了乐曲的意境, 对理解大灰狼、小鸟、小猫等音乐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达到了以情动人, 以美育人的效果。

4. 灵活运用游戏与表演手段。

音乐活动是提升音乐素养的阶梯, 用实践活动替代刻意讲解音乐,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 音乐教师应把这一特点看成优点, 结合音乐特征, 组织学生做游戏或表演, 来再现音乐形象, 让学生在玩中学。游戏和表演是体现音乐美的载体, 教师在设计游戏或表演时, 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让学生敢唱、敢跳、敢说。如可通过拍手、摇头、耸肩等肢体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通过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游戏和表演往往需要多人参与, 这一过程既是一种音乐活动, 同时也融合了人际间的交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和表现欲望, 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精神得到陶冶。

5. 要重视课堂激励评价。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落实与深化, 适时、画龙点睛的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简短、正面、多变, 以激励为主调, 不能敷衍, 即使是批评的评价也要委婉些。

6. 要拓展音乐课程空间。

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所选音乐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而得到不同群体所接受, 优秀流行歌曲进课堂,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因而是有益的, 也是必要的。审美教育首先必须要有让学生爱唱想唱、爱听想听的歌曲, 否则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了。比如在讲授《走进音乐大师———海顿》一课时, 我就先让学生观看周杰伦的歌曲视频《周大侠》, 然后说:“谁来说说在这个作品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 我又说:“《周大侠》这个现代音乐作品充满了强烈的震撼力, 让人看了热血沸腾。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段由音乐大师海顿作曲的维亚纳古典音乐《惊愕交响曲》, 比较一下这两个音乐作品的风格有何不同。”运用学生熟悉、喜欢的流行歌曲导入, 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上好后面的课起到渲染、铺垫的作用。因为欣赏后, 学生对这两个作品进行了比较, 很快就理解了作品的风格和情绪。

音乐教学要力求返璞归真, 回归音乐教育应有的审美功能, 突出塑造学生的人格美、心灵美。因此, 课堂教学应减少偏离“音乐”本质的现象, 借乐抒情、托乐达意, 必须成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追求。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研究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审美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又对教师的审美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审美能力是素质要求的内容之一,在教学改革方面尤为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了苏教版教材下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发展,通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引导学生发现美,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发现文章的美。

一、正确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有着优美语言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既有描述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有描述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素雅高洁的花朵,文章中对景象的描述都很具体而且语言运用十分优美,值得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品味其中的美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读到字句优美的部分,应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述的美景中,体会其中的奥妙。反复的阅读下,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就能够不断发现其中蕴含的美。语文学习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教会我们运用语言的技巧与人交流,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引发学生模仿写作的兴趣,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比如在课文《小露珠》中有这样一段对露珠的描绘:“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稻草秤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这篇文章中有好几段这样的描述,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动物开口说话,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出了露珠的形态,这种优美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反复阅读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锻炼。对文章有优美语句的反复阅读还能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并且对文章描述的美景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合理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在美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象,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审美教育,这些美丽的景象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没有经过语文教学,我们也无法描述这美丽的景象,将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结合之后,我们就能更加准确的体会文章中描述的形象美。使用问题教学法,在学生进行预习文章之前,留下问题,让学生在经过阅读之后发现其中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中描绘的花草和山水是怎样一番情景。经过这种问题教学法学生就能准确表述文章中描绘的具体景象和美感。合理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发现文章的内在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任何一篇文章,在选入课本之前都经过作者和编排人员认真的推敲,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都很完整。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更好的渗透审美教育,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读全文,发现文章篇幅结构具备的独特美感,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结构的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将文章中一些结构美感强烈的部分,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美感。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有高超的文学功底,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描述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习文章中的精神美。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作者或者主人公的美好品质,这种精神美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文章表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从文字描写中发现闪光点,发现其中蕴含的精神美,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向这些美好品质看齐,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一个正确的审美。

三、通过阅读激发学生想象力

感受美,体会美绝非仅仅依靠别人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主体的悉心体会。实践证明,任何对美的感受,没有一定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感受美。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一些文章来看,很多文章的内容容易理解,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也有一部分文章的结尾是开放性的,一些文章会故意留下悬念,这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完善结尾。小学语文教师在遇到这些文章时,应该善于抓住这些瞬间,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理解,并且解释自己这样理解的原因。一般学生能讲出自己的理解,就能看出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这篇文章,或者说已经将这篇文章的内容加以吸收,学生不仅学到了文章的内容,还激发了自身的想象力。要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要适当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自己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从而创造出自己理解的意境和形象,达到审美教育的要求。学生想象力被激发之后,能够根据文章描写的不同内容有自己的直观感受,从而深层的理解文章,建立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才是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小学音乐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篇9

一、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风以化人”、“寓美于乐”“寓教于乐”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世界各国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西方古希腊时期就开始重视审美教育, 并重视小学音乐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让儿童在早期就能接触音乐、感受音乐, 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柏拉图认为, 在多种教育中, “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 因为“节奏与乐调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就因而是丑化”。这里, 柏拉图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来看待的。

音乐教育广义地应该归结为审美教育。柏拉图曾说:“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说:“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 因而应被列入青少年的教育之中。”他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柴可夫斯基说:“音乐沟通人类心灵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可替代的。”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措施

长期以来, 小学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 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做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 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 以致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那么,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1. 创设美的意境。

音乐教学要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使审美教育在审美主体身上得到效果反馈, 就应创造一个美的意境, 完善美的客体, 并使这个形象性的客体能激起主体的浓厚兴趣与愉快的感受。在创设美的意境中, 教师应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手段和内容简单、乏味的问题,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开展情境教学, 运用演示、律动、电教媒体等形式及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对学生的心理及情感产生影响,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唱《娃哈哈》时, 可先让学生听一曲江苏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边做几个舞蹈动作, 让学生说出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再引出新疆民歌《娃哈哈》。在教唱《春天在哪里》时, 师生可一起配乐朗诵几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如:“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学生立刻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挖掘美的内涵。

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 不是语言信号系统, 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 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 应围绕这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 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 掌握审美方法。以旋律为例, 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表现了叹息的旋律, 阿炳的叹息是饥寒交迫的人的内心暴露, 体现了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 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 就会体会到不同的美的快慰。以节奏为例, 古筝曲《渔舟唱晚》第一部分富有歌唱性, 第二部分活泼流畅, 好像是渔民紧张捕鱼时的情境, 而第三部分音乐速度很快, 表现了渔民捕到很多鱼时的激动心情。学生可以联想到在碧波涟漪的湖面上, 来来往往的船只正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渔民正紧张地撒网、收网, 动作是那样的利落、带劲儿。“加油!用力!”合作是多么默契, 不时还传来爽朗的笑声。学生通过联想音乐所描绘的情境, 从而在欣赏过程中体验、感悟音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对歌曲的思想、意境、旋律、节奏等潜心分析, 通过启发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

3. 体验美的情感。

这需要教师做“有心人”, 利用生活美、艺术美去熏陶学生, 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产生表现美的欲望。音乐中如诗如画的歌词、抑扬顿挫的美的旋律、千变万化的美的节奏、丰富协调的美的和声、悦耳动听的美的音色, 乃至种类丰富的优美的乐器, 都可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听觉, 唤起美的感受与联想, 引起情感共鸣, 并从中接受美的教育。音乐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美好的旋律、舒心的节奏、精彩的歌词往往能拨动听者的心弦, 使得音乐与人们内心的“情感模式”同构, 引起共鸣, 从而激起人们惊讶、激动、悲伤、感叹、怜爱、同情、欢喜、厌恶等情感的宣泄。如在教学《送别》时, 可先引导学生讨论离别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细细体味歌词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 然后在范唱时将渐慢的速度、渐弱的力度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歌声中, 声情并茂地演唱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绪产生共鸣, 仿佛他们也沉浸在不尽的留恋之中, 情真意切。

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问题探讨 篇10

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情感教育,因此,与审美教育有着语文论文天然的联系。比如,散文、诗歌以其所具有的节奏、音韵与深刻的形象与意境打动着人们,如何挖掘出这些作品中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是教学中的最大困难。以诗词为例: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因为此时学生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对于诗词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将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意思的理解上,要在诗歌的导入环节上,即在开讲时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中。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这种感觉是愉悦的、欢乐的,但是词中却表现出怅惘的、无奈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他因朝庭内部的纷争被贬在密州任太守,此年中秋,他对月感伤,自己落得如此结局,又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想想朝庭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与月宫的寒冷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他不想再回到那个伤心之地。对兄弟的思念,既然不能成为现实,何不将这美好祝愿遍洒人间呢?

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举行一场读诗会,看看谁读得最好。通过这些方法,一定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然而,由于不少教师知识单一,缺乏文化、精神和审美素养,尽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文本教书”上,无法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起到一种自觉而自然的引领。所以,语文教育在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向教师发出了具有审美素养的“杂才”和“通才”的强烈呼唤。

知识经济的特点是新知识、新学科层出不穷,各学科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知识视野。除了所教的学科领域外,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人生百态的道理都应该懂一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知识全面的教师,看问题往往独具慧眼,富有睿智和远见,而且思路广、讲课时总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通才和杂才型的教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鼓动力。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教师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情感交流的施与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总是给学生以无穷的启迪和智慧,既能授业,又能传道解惑,能巧妙的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度过人生的危险期,找准人生的坐标,避免人生方舟触礁。语文教师怎样成为多才多艺的杂家呢?途径只能是培养自己对文艺、体育广泛的兴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鉴别美、创造美,广泛阅读各类健康有益的书籍,提高精神境界,力争成为学而不厌定制论文且富有探索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对人生百态、芸芸众生,以研究、观察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去发现个中蕴含的哲理。教导学生“颐情养性”。所谓“颐情”就是陶冶情感,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所谓“养性”包括知、情、意在内的整体心理结构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得到合理而有效的整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博学多才、荣辱不惊、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人,才能造就具有高尚人格和崇高品性的人。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问题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 塑造学生对美审美的价值核心, 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 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 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 缺乏文化、精神和审美素养, 尽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却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文本教书”上, 无法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起到一种自觉而自然的引领。语文教育在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同时, 也向教师发出了具有审美素养的“杂才”和“通才”的强烈呼唤。, 教师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将越来越成为一位情感交流的施与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 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总是给学生以无穷的启迪和智慧。

上一篇: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品质下一篇:宫颈癌和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