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与新课标中的要求相差较远,尤其是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教师的一味的“给美”所代替。本文主要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如何将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回归的三条路径。关键词:小学生审美教育回归本位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审美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小学生审美教育

摘 要: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小学美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针对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美能力;探究生活;审美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不足,对审美的认识只局限于表面化的理解,而对于学习美术是否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并不关心和重视。作为美术教师,要从对小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重要性与学习美术技能的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意识,进而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让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生活中的美,认识美术与自然的相互联系

大自然给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奥秘,同时也让人类认识了它的美,美术教师要从大自然的美着手,把小学生引入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当中,并结合大自然的美让小学生联系并学习美术知识,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产生认识美与创造美的意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课堂如果能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选取一些与学习目的相符的自然环境作为学生的活动地点,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如果我们让学生把对大自然的美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那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空谈,根本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与学习意义。因此,美术教师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意识,把学生的美术学习空间放大,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从中发现美、了解美和认识美,并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并学习美术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把大自然的美运用于绘画中,把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这才是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美术教育的前行目标。

总之,美术教学不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是老师按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的传统教学,而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观察与留心生活中的美和生活、自然中的美术知识,让大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深入并探究生活,培养审美习惯和能力

小学生阅历尚浅,对生活的观察度也不够,致使对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懂得并明白学好美术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技法和技能,还要把自己的认识、理解与感受及思想情感真实地融入绘画中,将自己的喜怒忧乐表现出来,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来搜集资料,探究人类劳动工具发展的美术活动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深刻感受美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关注生活美的点点滴滴,从而培养审美习惯和提高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接触并感受艺术,提高审美的品位与素养

美术课带给学生的是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让学生接触并赏析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师的职责。除了欣赏课,每一种教学活动领域都可以带领和启发学生进行作品的审美。现在的美术教材中附有很多印刷精美、富有情趣的大师作品,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带领学生赏析,教学效果会比单纯的传授技法要好。随堂欣赏隐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还能起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各种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较强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观察生活,去发现美并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单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让学生在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和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编辑 王梦玉

作者:明日

小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篇2:

让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回归本位的三条路径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与新课标中的要求相差较远,尤其是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教师的一味的“给美”所代替。本文主要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如何将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回归的三条路径。

关键词:小学生 审美教育 回归本位

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单纯的精神上的灌输式审美教育,不能引导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受到启发和感悟。因此,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需要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回归本位。即,一是审美形态教育,培养人们对自然界中和各种艺术形式形态、结构的识别、鉴赏;二是美感教育,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能力,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三是情感教育,通过对艺术的理解与鉴赏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从而使人得以和谐、全面地发展。

一、路径之一:通过审美形态教育,提高学生识别鉴赏力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让审美教育回归本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美术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变换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在美术文化中认识美术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多样性的表现中,提高学生的识别鉴赏力。

如,浙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大鱼和小鱼》,为了培养学生整体的观察能力。“鱼”这种水生的小动物,小学生最常见了,我让学生跨学科学习,找准数学与美术的通点,以直观的图像引导。出示一张有很多大小不均等的鱼的图片,数一数大鱼与小鱼分别有多少条?有哪些种?让学生在认知中观察感受,比较大鱼和小鱼,理解大鱼和小鱼的差异与生活习性,学会比较和鉴别物象的大小特征。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乐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我让学生翻开书看图片谈感受。联系生活中的“大与小”,小组讨论互讲生活中的事物的对比表现。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播为辅。培养学生观察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路径之二:通过美感教育,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品味

艺术作为一种感觉,更是现实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需要从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与道德情操,在作品的鉴赏中,提升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

如,浙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的第十二课《五彩斑斓》这一课时,主要向学生介绍了色彩知识,但是本课偏于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枯燥。学生对色彩并不陌生,但要使其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并准确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有一定难度。以红、黄、蓝原色为基础,结合橙、绿、紫三间色,在艺术品中的运用,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其独特艺术魅力。在教学中,我围绕课题,把理论知识融入游戏之中,结合多媒体激发课堂活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做实验、变魔术,先请同学们拿出水粉笔,把任意不同的两种颜色调在一起画在纸上,看看发生了什么?(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让学生先来体验一下色彩的变化。再讲三种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而成的叫原色——红、黄、蓝。然后红、黄、蓝两两混合,红色水和蓝色水倒在一个杯子里,摇一摇,变出新颜色——绿色。依次演示出橙色和紫色。并向学生解释由三原色中任两种相调得出的绿、橙、紫叫三间色。

接着出示中国民间艺术品和绘画大师的作品给学生,让学生欣赏感受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色彩运用,体会通过不同的配色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自己对其的感受。笔者最后点评:红色主调能给人温暖、热烈、奔放的感觉;黄色主调能给人活泼、愉悦的感受;蓝色主调能让人清凉、冷静、稳定。如果要让人产生眩彩夺目的感觉,就要使用三原色与三间色结合。学生能借助教师的总结谈到生活中的服饰搭配,很自然学生的艺术品位得到了巧妙的提升,用学到的色彩知识装点美好的人生。

三、路径之三: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表现创造能力

“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教育家伊顿强调了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情感教育不能忽视,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才能在作品中张扬个性,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视点。美术不同于数学等学科的习题那样多数答案具有唯一性。美术作品是为了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评判和彰显美,是具有多样性的。过多的、过分的限制,就会阻碍学生的创作思路。那么,结果就是学生作品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与活力可言。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低下身来,用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给学生留出艺术个性表现的空间。不管作品是夸张还是平淡,是细腻还是粗犷,是热情还是宁静,是奔放还是含蓄,都是学生表现美的欲望的体现。都会珍视学生思维创造的亮点,肯定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放胆主动地与外界交流,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创作。

如,在讲浙美版小学六年级美术第十一册第1课《美丽的家乡》一课时,本课主要学习风景画构图技巧,让学生能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创作描绘家乡风景的作品。教学时通过欣赏《干草车》、《村口》、《都市情怀》、《山城印象》不同的自然风光和风景画作品,感受风景中的艺术美,培养学生观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最后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描绘家乡的作品构图。

在小学阶段,美术课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但是需要正视小学美术课的存在价值。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激发学生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独特的视角,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激活小学生的文化艺术细胞,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我认为在对学生的培养中,美术教师首当其冲应该做的就是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回归本位。

参考文献:

[1]王 伟 《小学美术教学探微》[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年05期

[2]徐志波 《学习重在培养兴趣——以小学美术教学为例》[J] 中国教师 2011年14期

[3]刘春黎 《如何营造小学美术教学氛围》[J] 考试周刊 2010年39期

(安吉县孝丰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湖州)

作者:叶远长

小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篇3:

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尝试

摘 要:审美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体验生活的一种形式。学会审美,懂得审美,不但能丰富思想、生活,还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让生活充满色彩。小学生正是意识、审美、认识等能力逐渐形成的时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尝试审美教育,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想和视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等性格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生;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人们在生活中不但要认识生活,还要懂得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有效地改善我们处理生活琐事和学习的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审美能力,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认识的一种途径。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形象气质的途径,更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有信念,有积极的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作为小学代课老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和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老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美,在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说话会让人听起来如沐春风,如淋甘雨,这就是语言的美。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还小,涉世不深,对一些深层次的美还不能及时发现、理解。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老师在课堂讲课中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通过新颖别致的词语和引人入胜的表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首先,在教学中充分展现汉语的魅力。音韵优美,字正腔圆是汉语最明显的特点。作为老师,如果能在教学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语言进行合理、科学的组合,将会使学生说出的每个字、每个句子不但有节奏感、旋律感,而且还有刚有柔,有缓有急,抑扬顿挫,能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同时,也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审美能力。所以,作为小学代课老师,要想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课堂教学的语言很重要,这也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审美教育。

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应有的知识传授,还要结合素质教育要求,通过老师优美、风趣,且有节奏感的语言,渗透审美的教育,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二、教学中老师要挖掘内容美,注意渗透审美教育

实践证明,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其内容都各具特点,各有所长。数学中的对称、协调、平行等各种图形能使数学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更能将学生带入知识内容的学习当中,帮助他们发掘数学的奥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也是一样,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结合小学生学习的习惯和需要,经过层层筛选、优中选优才录入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文美质优,无论是从内容、故事,还是描写的方法和语言等,都融入了丰富性,散发着和谐美。总之,只要老师能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内容的意境中,学生不但会产生共鸣,还会借助老师形象的讲解与课本配图,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也能培养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比如,在一些描述人物的文章中,老师可以借助对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的弘扬,让学生感受人性美,看到人性的光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实现小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三、通过一些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学习任务相对比较轻松,因此,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不只在课堂上,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而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实现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就要根据各项课程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天性,给学生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活动。比如,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书画展,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欣赏美,使其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再比如,在语文学习或者手工制作的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开展随堂欣赏课。对学生的手工艺品、写作、表演、演讲等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说说美在哪里,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美术作品展览活动,或者对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进行访问,从而增加学生美学知识,强化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只要老师能注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长自己的美学知识,并注意发现各学科中的美学元素,在教学中凸显美、展现美,必然会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加有利,全面提升新时代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基础有限,直观形象的内容对他们影响远胜于抽象内容和事理。所以,作为小学代课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但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美,还要结合各学科的个性美,融入美学,渗透美育,从而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审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升华小学教育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发瑞,简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3):44-45.

[2]靳相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J].科技创業家,2011(1):241.

编辑 李烨艳

作者:陈海霞

上一篇:大众化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民族心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