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法制教育论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校园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站在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探讨了加强法制教育的有关话题,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篇:校园法制教育论文

校园法制教育的新思路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引起的伤害案件呈不断增加趋势,而校园暴力伤害现象也愈来愈骇人听闻,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世界公害,大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法制思想教育一直都是全社会的共識。但如何使高中校园普法教育高效开展,却是一个屡次尝试却难以突破的难题。

目前我国的高中校园法制教育由于主要依靠召开法制报告会实施,形式单一,教育内容多远离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实际,针对性差,这种只重形式,重劝诫,不重学生实际情况、实际想法,缺乏学生内心共鸣的校园法制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实际上也背离着高中校园法制教育的初衷。

于是,把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学习的主阵地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就成为我们走出高中校园普法新路子的必然选择。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既结合学科知识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还能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角度小、形式新、老师亲切,教育频率高,互动性强,从理论上说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效果也要好于以往。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蕴藏了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如《包身工》(必修一)可引发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的讨论,《氓》、《孔雀东南飞》(必修二)《祝福》(必修三)可引发关于婚姻家庭中妇女权益保护及遗产继承方面的讨论,《我有一个梦想》(必修二)可引发的对人权平等、种族平等的讨论;可借《西门豹治邺》(选修一)阐发反对封建迷信的法制思想,可借《师说》(必修三)阐发尊师重教、促进实施全民义务教育的法制思想,可借《拿来主义》(必修四)阐发保护国家文物人人有责的法制思想,可借《将进酒》阐发禁止醉酒驾驶的法制思想……尽管这些资源的分布非常零散,内容各异,但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讲,这却是法制教育非常可贵的契机。

校园法制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教材内容的整合利用,下面就结合几篇教材选文来简单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思路。

一、重新解读作品主题

作品的主题解读随读者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如果我们将作品主题解读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有新的发现。如《窦娥冤》(必修四)的主题,我们通常的理解是: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黑暗,对反动官府草菅人命发出了控诉。这些基本的认识都对,但我们想一想,主人公已遭冤杀,她的冤情如何得以平反?恶人又如何受到惩罚呢?她不屈反抗的积极效果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呢?还不是通过法制的的轨道来进行的吗?尽管借助了她父亲窦天章的力量,但窦天章所代表的不正是法制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吗?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有正义的力量存在,所以我们要教学生树立相信正义,依靠正义的观念。再比如《论语十则》(选修二)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通常的理解是在年龄大了之后,社会阅历也随之丰富,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违背事物的内在规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引申:人们到达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明白:只有遵循了必要的法规,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做事,才可以实现最大的自由。而这样的理解,刚好也契合了法制精神的本意:人人守法,才能保证人人有自由,能做这样引申的还有《庖丁解牛》(选修一)一文。

二、多方向比较作品背景

高中语文教材中法制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要紧密结合现实社会,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达到教会学生感受,教会学生思考的目标。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必修五),林冲受迫害不得已而落草,黑暗力量过于强大,个人力量相对弱小,这时如果我们还倡导依靠法制的力量、正义的力量保护自身权益,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将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黑暗封建社会与今天法制健全、民主意识浓厚的现代法理社会进行比对,参照《刑法》,寻求当今社会背景下法制框架内的解决途径,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加深学生对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统治下“官逼民反”的梁山好汉悲惨遭际的批判理解。而在《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中我们除了理解马丁·路德·金所倡议的以宪法为武器通过法制的途径和平追求梦想的实现这一思想之外,当然还可以将美国与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比较,以显示出我国在种族平等方面积极的法制建设成效。

这样切入,文章不同的时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更重要的能在学生活跃、开放、多元的思维中培养他们进行法制教育的感受力。

三、适度拓展作品内涵

对于课文内涵的品味,适当加以拓展,会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必修五)时,学生会对告密行为深恶痛绝,此时他们是否能想到对身边人们隐私的保护?是否能认识到“对于普通公民,法律不禁止的即可行”的法制精神?在学习《包身工》(必修一)时,学生能否联系到外出打工时要依靠法律来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学习《囚绿记》(必修二)时,学生如果能意识到一个人在遭到强制拘禁时的痛苦感受,那他至少会懂得非法拘禁他人的错误及遵纪守法保持自由的可贵。我们在课堂上能对作品内涵加以适度拓展,法制教育可能就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从教材内容梳理到课堂实践检查,我感到收获颇丰,主要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法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以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以法制教育的眼光处理教学过程,这样一种双向的教学研究行为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也提高了教师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二、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实现了最大化:课文内涵丰富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了,发挥了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

三、引导师生共同关注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既开发了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又加深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性的感知,帮助学生领会法律之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的来说,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标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了从教育内容到实施途径两方面对于高中校园法制教育模式的变革尝试,是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它强化了师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师生的法律水平,进而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韩永新

第二篇:强化法制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摘 要:文章站在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探讨了加强法制教育的有关话题,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法制教育 犯罪特点 成因 对策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国际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但由于社会管理水平及一系列配套措施未能同步跟上,社会的转型和人们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治安日趋严峻,暴力性犯罪比较突出,盗窃、诈骗、性犯罪高发。其中,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校生特别是初高中学生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瓶颈制约,违法犯罪尤为突出,且向团伙化、暴力化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对校园法制教育,不仅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的今天,而且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明天,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

据相关权威资料统计,自九五年以来,全国青少年犯罪每年都要占全部刑事犯罪的30%-40%,综观青少年犯罪,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不断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透过30%-40%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13岁以下的低龄少年犯罪增高,令人痛心,让人担忧。他们所从事的盗窃、敲诈、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手段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常规的心理和行为所能承受的能力,有些则让人无法想象。

二是在校生违法犯罪数据居高不下,其中初高中毕业生和辍学在家的社会闲散青年违法犯罪比较突出。据苏北某县级市法院统计,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中,在校生占了近30%,其中初高中生约占75%左右。特别是中途辍学在家的由于其文化程度低,受教育活动少,在文化知识几乎文盲的同时,更是法律专业知识方面的法盲,流入社会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侵财型犯罪比较突出,暴力型犯罪和性犯罪明显增多。在所有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侵财型约占85%以上,其中以盗窃为主体,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有的已成为几进宫的惯犯。

四是结伙或团伙犯罪日益突出。学生结伙作案更加不容忽视,涉黑犯罪时有发生,许多在校生往往因交友不慎,误入歧途,受社会闲散人员控制,身不由己。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特别在校生违法原因多多,但归根结底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是自己,客观是社会,自身是内因,社会是外因,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理解,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外因是促使其变化的条件。

1.受应试教育影响,由于初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已是社会普遍现象,许多青少年根本不学法,不懂法,自然区分不了什么是违法犯罪,有的已走上犯罪道路还有恃无恐,是典型的客观存在法盲。

2.思想品德较差,综合素质低下。青少年违法与否和其品质的好差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对学校、老师的教育批评无所谓,经常置身于游乐场所,乐与不三不四人员交往,更有些被学校除名者,不是深刻反省自己,而是自认获得“解放”。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生价值观扭曲。伴随着腐朽的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加之网络、音像的广泛运用,在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一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大脑,比阔气,玩潇洒占据了他们的全部,因生财无道,故偷盗抢窃,诈骗,敲诈勒索则成了他们取钱的手法。

1.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大量的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在社会的流通,黄、赌、毒现象在一定地区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对青少年犯罪起到直接的诱惑作用,许多青少年强奸案件直接诱因就是观看淫秽影碟所至。

2.学校法制教育滞后,在追求高学分、高升学率的同时,培育了一些高分、低能、法盲同时存在的怪胎,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搞了“实验班”、“重点班”甚至搞了不少“实验初中”、“实验高中”等等。建了一所实验学校,坏了许多同类学校,抓了一个“尖子班”,丢了其他普通班,许多初中学校视“双差生”(品质差、学习差)、“三差生”(品德差、学习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为累赘,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3.家庭教育环境欠佳,父母教育不得法,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道德品德的修养等等,都是对孩子性格秉性影响的重要因素。

三、作为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犯罪占有相当的比重,且有攀升之趋势,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话题。

第一,我们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要从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高度,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民主治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

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由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家长委员会、街道的职能,充分调动有关老师和兼职辅导员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全覆盖,营造浓烈的法制教育氛围。

第三、以学校为主,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专业优势,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不同现象,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经常邀请法制副校长及公、检、法司法人员来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同时,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与法律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模拟法庭、公开审判、审判旁听等等,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提高。

第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黑板报、画廊等宣传载体,经常开展法律知识教育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法律知识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灯箱、警示牌、寄语栏等隐性宣传工具,常抓常新,潜移育人。

第五、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以“法制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抓手,切实加强安全稳定综合目标管理,狠抓校园周边治安动态管理,交通安全等重点的综合治理,加大投入,增强基础预防能力,在健全网络教育体制的同时,健全网络监控机制,确保校园安全、和谐、稳定,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作者:陆玉洁

第三篇:试论后校园贷时代校园金融长效教育机制的构建

摘要:市场作用下的网络贷款泛滥曾渗透到大多数高校,“谈贷色变”的校园贷引发了一系列校园金融危机。校园贷的终结,也正是校园金融秩序的重新构建。通过分析校园贷兴盛的原因以及校园贷隐藏下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清醒地认识校园金融存在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高校应当推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金融价值取向教育,建设教、学、管、引、疏等立体式协调教育机制,确保校园金融的正常有序运行。

关键词:校园金融;校园贷;金融价值取向;金融生态

2017年6月28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7]26号,以下称26号文)是对校园网络贷款定位与终结,是继2009年《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09]60号)之后对校园金融秩序的整顿与重建。从兴起、泛滥到终结,校园贷的历程突出暴露很多问题,值得去深思与反思,以期对相似事件的解决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一、供需推动下的校园贷

校园生活社会化,大学生身心还远远未达到成熟水平,对外界的冲击和引诱,表现的比较脆弱,特别是支撑学业的经济方面,尤其如此。不可置否,家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输出体,甚至是唯一输出体。多方面的原因,家庭经济供给与学生日渐增长的经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所落实的捐助、资助、奖学金以及学生兼职收入,对部分同学而言,仍然无法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学生间的原始借贷有其存在的基础。

从需求角度来讲,直接利益需求的大学生,面对着日渐增长的经济需求,外向型的求助增多。易观智库的《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指出,大学生对分期消费度比较高,超67%,只有不到2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分期消费,对其几乎没有防护。

综合诸多案例,大学生对校园贷资金的使用出现了己用和他用两个方向,己用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往往表现出的是个案;他用是学生帮助他人或者是信息被冒用,常以群发事件为主,这部分未能在数据调查中充分体现。资金流向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学习生活必要所需、应急周转、非必需的消费和投资理财方面,其中非必需的消费,大学生生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所占比重较大,2016年所做的《大学生校园贷调查报告》,在周围同学观点中,有53%的学生选择“购物”。

从市场供给角度,金融平台的野蛮生长,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注册在案的P2P网贷平台达2595家。众多网络贷款平台中,鱼龙混杂,既有正规的网贷平台,也存在一些非正规的、不良的网络贷款平台。以攫取利益为主的借助和隐藏于金融平台下的高利贷、传销贷等诈骗违法行为,应对校园贷恶性结果承担主要责任。

总之,校园贷泛滥是供给诱导和主体需求双面的结果,缺乏相关知识、不明真相的学生,主动性或被动性违约所造成的恶果更是难以挽回的。国家对学生的保护政策终结校园贷。

二、校园贷的价值取向解析

国家所倡导的校园金融是具有公益性的,帮助和满足求学的基本需求。但,校园贷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人,其追求还不同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是利益相关者,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一是服务学生、满足其基本所需,助力其成长,是校园金融最基本的面向和终极目的,这是国家构建大学生帮扶资助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九大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社会主义下人际的平等、公平、和谐,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个体的经济支持,最基本的就是确保没有学生因经济困难原因而失学,确保学生的学习权,满足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经济无忧,间接地减免家庭因学生的求学而产生的经济生活困难问题,这也是符合和谐社会建设思想和举措的。校园金融业务的开展,是以积极姿态接入到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帮助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产生诸如经济歧视与自卑、生活紧急需求等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校园金融帮学助困的积极面,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护与建设,维护稳定教学秩序,促进和谐校园环境,这是是社会期望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教育的初衷和最终归属。

二是双重推动,供给主体的利益性,不能忽视校园金融的趋利性,校园网贷的逐利性更加明显。金融组织和平台的金融业务活动着眼点是经济利益,金融本身就具有趋利性。为确保经济利益,会借用各种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多途径向各个方面渗透,校园网贷就是与互联网结合的“金融+”所呈现的金融形式变体。在面对高额利润时,可能无一避免地会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尤其是在社会公共领域,趋利性一旦被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三是徒有其表、败絮其中的“金融黑手”推波助澜,校园贷冲击着和扰乱了毫无防备的脆弱的校园金融。正规校园金融机构数量稀少,渠道单一,手续繁杂,助长了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非正规、不良、非法的“金融+”融资平台。这些平台迅速填补保护性政策下大学生信用金融留下的真空,跑马圈地,通过虚假宣传等不合规手段向学生提供或诱导其进行恶性贷款,甚至存在非法的传销、诈骗团伙的开展传销贷、诈骗贷等形式。大学生主动性或者被动性违约,在威胁、恐吓等暴力方式的催收之下,悲剧随之发生。

四是主观决定客观,大学生金融价值存在的扭曲危机。金融是具有时代灵魂的,它充分反映时代的特点。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次需求超越低层次的生存需求,过度的渲染,冲击和扭曲着大学生脆弱的金融认知,金融知识的缺乏,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危机。家庭控制力弱化下的无效金融行为,在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之时,享受型消费行为异常明显。嗜利性与同辈间的复杂关系,交往异化直接表现就是非正常的经济往来,更易受同侪间的影响,甚至是诱骗。

五养教主体失位,教育管理存在漏洞。学生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父母为主的家庭监管力在弱化,甚至数量较多的父母,成为“甩手掌柜”,除无私提供合理的费用支出、叮嘱学生学习生活,不会过多的干涉子女,这与“直升机父母”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可能放纵无经验的子女无节制的挥霍。家庭应对子女生活消费有大体的估量,对其金融进行合理的给付与适时的监管,教导一定的防骗经验,增强其防骗能力。学校承担起社会教育的任务,人才培养是其基本的职责,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立体式培养,面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外部攻击,明显存在着漏洞,校园贷则是把抓住该漏洞,并擴大和利用。

三、校园金融长效教育机制的构建

无偿、低息相结合的“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建立和健全,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低需要。无偿的、低息的资助与学生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引入社会力量的校园金融,需要国家的行政力量、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和监管社会力量的进入、运作。无论是对先前的校园贷,还是现行的校园金融业务,高校有必要从学生思想教育入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取向;加大金融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加强防骗教育;对需求者建立预评防范机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教育者的姿态,建设校园金融的长效机制。

第一、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融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校园金融本质决定了学生的金融价值观必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高校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借助校园文化的核心建设和多样的活动,增强培育学生对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引导学生理性的参与金融业务。

第二、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提升金融认知,增强金融辨识能力。Peng等学者研究认为金融认知水平因个人理财课程的学习而提升,校园金融教育对提升个人金融认知水平有积极影响。加快实用性金融课程的建设,推广普及性教育,广泛开展金融方面的讲座,开展金融知识方面宣传和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金融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的金融辨別是非、合理选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取向。

第三、加强金融安全教育,提高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完善校园金融风险预防机制。因校园金融危机而恐慌的学生,必然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管理、教育的负面连锁反应。强化教师和学生的金融安全教育,揭示披着金融外衣下的诈骗、传销等违法活动,广泛宣传因不良、非正规的金融业务而发生的警示性案例,提高大学生的金融、信息和人身保护意识。多部门联动,发动广大同学,深入的排查校园金融的进入方、参与者,建设管、评、警的金融风险预防机制。

第四、增强精细化管理,对口建立帮扶措施和金融解决方案,化解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及时完善学生信息资料,分类管理,需要资助的,符合条件的,按照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要求进行帮扶;条件不符的,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建议合法合规的金融业务等方式予以解决,并及时掌握其动态,进行解决方案和措施调整。对已经参与到金融活动的大学生,如是合法合规,据其情况,制定计划,按计划进行解决;如是游历于法律边缘的,甚至是不合规、非法的,建议其及时清退和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以法律的方式进行解决,以化解可能发生的危机。

第五、心理疏导及时跟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辅导功能,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参与校园金融、接受资助的同学,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要及时的化解,以免产生自卑、抑郁、自弃。重点做好遭受“金融黑手”设置的诈骗、传销等违法金融伤害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力求将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易观智库.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R].2016-01-25.

[2]佚名.大学生校园贷调查报告[EB/OL].2016-12-2.http://career.eol.cn/news/201606/t20160614_1413308.shtml,2016-06-14.

[3]Peng T M,Bartholomae S,Fox J J,Cravener G. The Impact of Personal Finance Education Delivered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Courses[J].Journal of Family & Economic,2007(28).

[4]李媛,郭立宏.金融教育影响了大学生的金融认知和金融行为吗——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4).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金融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性研究”(2017SJBFDY78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作者:汪福俊 陆苏华

上一篇:物理概念教学论文下一篇:毕业设计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