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2-08-26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2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

第二篇: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新方法,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寒假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上好每节课。

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

找。教师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

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篇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越王小学:过福根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三: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

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第三篇: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进入教师远程学习平台已经有一段时间,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研究,观看视频,阅读文字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得我对数学新课标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又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观看,学习新版课表。同时也能一不同的高度及角度审视、分析、反思自己的数学常规教学课堂,争取积极提升自我的理念水准及综合素养。数学的新课标修订,体现了几大转变,正是这些转变,促发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风暴,正是这种转变,让一线的数学具体教学工作者从教学实践者改变为教学研究者。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活到老学到老早就扎根于一个崇尚学习人的心田,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多年,然而能够真正安心研究,有所方向及内容学习,能陈在于自己实际教学经验结合的有效学习是缺失的,大部分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或者研究没有常规落实点。只是根据教师个人喜好、兴趣进行学习,这诚然是重要的。对提升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独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自身专业发展及专业走向上却往往迷惘,或者走入一个又一个的误区。这种误区额为孩子们的有效学习及自身综合实力的成长形成了障碍。新课标的出现,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个规范的模式及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指明的方向进行研究思考,也能让专业的学习有长久的眼光就视野,同时也是将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体现。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准方向上不会在发生大的偏差,出现没有内容学习、学习方向不清楚的困惑及苦恼。

其次是教学水准上,它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突破策略,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落实、教学意图、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通过对新课标的具体研究学习,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能够结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教材进行把握。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虽然不能借用一套完整的模式,但是通过固定的可见显性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思维火花,加深加宽自己的具体思维,这样在具体的课前设计、课中落实、课后评价中就能有更多可突破的方向,有更多发散思维的方向。如二年级数学中对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把握,对一些家长有争议的答题思路及答案方式及内容就有了把握,知道与学生及家长如何进行沟通,也能对自身增加自信,树立专业上的权威。

再次是个人成长方面,通过认真的新课标学习,更让人的专业能够得到提升,尤其是理念上的更新,能够与全国名师保持在一定的区域中,虽然会因为地区或者个人教学历程及学情有所层次,方向和领域则不会发生改变。够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实现个人的专业化,当理念能够得到提升。个人的成长才有了具体的可能,才能在实际的岗位上有所实践,有所收获。同时,专业的成长也是个人综合能力的核心,只有在核心能力中有所突出,综合能力才能有所依附,才能在具体的知识点及知识面上体现。

其次是学生方面,学生同教师的具体教学课堂能有新的感受体验,通过一定的感受体验达成知识目标,攻克教学重难点。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学生成长方面,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数学学科除了传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外,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就问题本身引发的一系列给予关注。同时,新课标更加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技能”之外 , 加上“基本数学思想”以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而“四基”主要是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生创造了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强调全面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这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最后是学校方面,通过有效的常规课堂落实及督导,实现学生的素质综合提高,达成办学目标及教学效应。

总之,《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接触数学,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数学新课标学习困惑

结合新课标实验稿修改的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改革都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惑,能够克服这些挑战、解答这些困惑并坚持下去的人,往往能够成为专业精湛,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这也是新课标修订后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巨大阻力。

挑战中的这种困惑有来自于群体内部的,教师自身观念的认识。它包括对新理念的接受了解,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及途径,根据教学策略或者教学设计方案落实常规教学课堂,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不同学情体验出原则、规律等。

挑战中的困惑同时还有来自于群体外部的疑惑,有学校对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有家长对短期教学目标达成的满意支持程度,也有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肯定。在不同的环境及压力下,教师的教学面临着不同发面的压力,在常规的教学课堂中。除了教师个人认知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来自于因为压力无法改变的现状。就认识理念及教学策略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现行的教学考核体制下,教师如何实现多元评价下小学低端学生的数学评价。数学学习中的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以及学生数学的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诊断等功能。但当前我们的教育评价中存在的滞后和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弊端,特别是我们数学课堂中的评价往往形式单

一、评价标准统

一、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从而使学生失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学科的兴趣等的肯定方式,如何让家长及社会认可。家长、社会、学校、主管部门往往通过成绩来了解师生的教学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新课标对学生的活动体验给予了重视,在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活动需要更多教学资源,如何有效的组织使用教学资源,特别是如何有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就成了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即如何做到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并把要求“层次化” 、教学“特色化”;还必须具有科学性;必须考虑时代和科学的进步,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

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重视了学生的体验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教学中实现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容易在游戏活动中忘记了学习本身的知识,轻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听说等基本能力的提升。

总之,新版课标下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带给教师更多的困惑,只有突破这些困惑,教师才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学生也才能在教室的课堂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跨越。

第四篇: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于娟

我通过通过学习新课标,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范文网 )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第五篇: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阳城二小 李培培 20

18、9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以前的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拓展为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

(1)发扬“双基”的优良传统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要求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 课程标准继续保留了“双基”,并且把“双基”列为“四基”的前两条,进而也强调了“双基”。不过当今的“双基”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一是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二是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的“启发式”讲授和适当采用“精讲多练”、“自主探究”、“全班讨论”或“小组合作交流”是“双基”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

(2)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要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能“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于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并且理清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定理、公式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二是在注重数学“双基”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还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采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更不是死记硬背。特别是要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从而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3)基本技能在“理解和掌握”中形成

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就是说,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凑十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但也不只是让学生记住凑十的方法,重点是应让学生理解算理,即个位上满十就进一,十位上的一是表示十的道理.

(4)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如在学习数的整除时,把数分成可以被二整除的,可以分成质数、合数,这样的一些过程,也都是一些分类的过程,都蕴涵着数学的分类思想。.所以,强调数学“双基”教学的重要性,也要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其中数学基本思想的重要性。

(5)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数学的观察、训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与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还有反思与建构等活动方式,才能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才能积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一些数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上一篇:四信四团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实习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