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法制审核意见书

2022-08-04

第一篇:处罚法制审核意见书

行政处罚调查、审核、决定三分离制度

一、行政处罚案件由监督执法机构初审、法规管理机构复审、分管局长最后审定签发的行政处罚三级审核和办、审、定三分离制度。

二、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案件前应当进行调查或进行检查,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出示证件。除按简易程序所办案件外,行政执法人员不得自我办案、自我审核、自我决定,所办案件必须经本机关法制工作部门审核后报机关首长作出决定。参与调查的人员不得参与该事项的审核和决定。

二、监察室和法制工作部门应当对本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进行审核。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执法依据和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以及救济途径,切实维护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和救济权。对于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合法、合理的,应予以采信。对依法应当听证或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应组织听证。

三、本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前,应由监察室和法制工作部门进行认真审核,报由分管局长审定签发,最后由局长作出决定。对行政处罚中出现的重大案件由局长办公会会审,最后作出决定。

第二篇:新干县**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审核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本单位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促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提高办案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审核,指本单位法制机构(政策法规处)对调查机构(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相关各处室)立案调查终结并提出处理意见的行政处罚案件,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对行政处罚种类、自由裁量幅度进行审查核定的一种内部执法监督制度。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行政执法部门按照一般程序予以行政处罚的案件。

第四条 行政执法部门审核案件,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五条 行政执法部门调查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全面、客观地收集相关的证据材料,综合考虑违法情节、违法手段、违法后果、改正措施等因素,依据《江西省**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试行)》对案件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并报送法制机构审核。

第六条 政策法规处应当对案件的违法事实、执法程序、处罚依据、理由以及处理建议进行审核。

调查机构建议不予行政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一般处罚、从重处罚的,应说明理由并附相应的证据材料。若相应的证据不足的,法制机构应将卷宗退回调查机构重新调查或者要求调查机构补充调查或者补充说明。

第七条 法制机构根据相关证据认为调查机构的处罚建议不符合《江西省**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试行)》,调查机构应予改正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八条 行政处罚经法制机构审核同意后方可报分管领导审批,重大复杂案件应当经过集体讨论评议后决定。

第九条 政策法规处负责行政处罚案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对各类民族宗教行政处罚案件的实体内容、执法程序、自由裁量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相关证据的证明力进行事后审查,并定期对行政执法案卷进行复查和监督。

本制度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新干县***局行政处罚公开制度

为保证行政执法相对人享有知情权,增加行政处罚的透明度,保证行政处罚的公开、公正、公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结合我单位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公开内容

1、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职责或权限;

2、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依据、处罚标准或幅度;

3、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相关制度;

4、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结果。

二、公开方式

相关需要公开的内容应在本单位公开栏或采取上网等适当方式公布。

三、公开时限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结果每月汇总,并于下个月10日前在本单位政务公开栏(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除外)或网络上公布。

本制度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新干县***局(委)行政处罚说明理由和告知制度

第一条 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立案调查的,应制作《行政处理通知书》,在批准立案7日内向行政相对人书面告知。

第二条 在对案件调查时(或调查过程中),应告知行政相对人有对执法人员身份、执法资格验明、查看、确认的权利;有申请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

第三条 拟对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处罚的,应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向行政相对人书面告知,事先告知的内容包括行政相人违法的事实、理由、依据、拟给予的处罚决定和知行政相对人依法应享有的陈述、申辩或听证权利。

第四条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应告知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或听证请求权利的时限一般为3日。也可另行约定,但约定时限应不超过《药品稽查工作指导意见》对案件办理周期的时效要求。

第五条 行政相对人依法要求听证的,法制机构应制作《听证通知书》,并于7日内告知行政相对人。告知内容包括听证的时间、地点,主持听证的人员组成及组织听证机关的联系方式等

第六条 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和《送达回执》,并在七日内送达行政相对人。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下列方式送达:

1、用“双挂号”信邮寄送达,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2、行政相对人下落不明或者无法送达的,以公告的方式送达。自公告发出之日起满60日,即为送达。

第七条 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告知行政相对人行政救济的机关和途径。

1、向人民法院申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期限为三个月;

2、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期限60天;

3、向《行政处罚决定书》做出机关申请分期、延期缴纳罚金。

第八条 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告知行政相对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违约责任。

1、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书》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是行政相对人法律义务;

2、超过15日内不履行义务,每日按罚没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3、超过90日内不履行义务,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条 相对人不履行义务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亦可对行政处罚发相对人发出《行政告诫通知》,《行政告诫通知》于《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15日至90日内下发,告诫内容包括行政相对人应依法履行的义务、履行义务的最后期限、不履行义务的行政影响和责任、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等。

第十条 依法没收物品的,在向行政相对人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出具《没收物品凭证》及清单,法没物品依照规定入库管理。案件办结3个月后,由办案人员办理相关手续,报主管领导审批后处理。

本制度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新干县***局(委)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

效果定期评估制度

一、受理本单位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备案工作。

二、凡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之一的执法单位,均应上报备案: 1.对本系统的违法违章行为罚款超过1000元以上的;

2.对本系统的违法违章行为罚款超1万元或者没收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价值超过5万元以上的;

3.违反本系统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停业的; 4.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处罚。

三、备案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

四、执法单位,必须认真填写备案报告单,与处罚决定书复印件一起,于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十日内,报县政府(具体办事机构为县法制办)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五、执法单位拒不按规定备案的,备案部门有权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执法单位的领导责任。

六、备案部门对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由于违反法定程序的处罚决定,有权下达改正或建议通知书。

七、作出处罚决定的执法单位在接到通知要求认真研究改正意见,并报告备案部门;逾期拒不办理的,备案部门有权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执法单位的领导责任。

八、本单位对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后,本单位执法部门应当对其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事后衡量、跟踪、评估,并建议上级部门修改、废止。

九、本制度自2009年5月1日实施。

新干县***局(委)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根据《江西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责任追究制度是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执法机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为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和年终目标责任制评比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责任追究的范围是我单位各执法机构(含局内设机构和局下属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执法职权、履行法定义务过程中不作为或者不当作为,不足以追究法律责任的。

违反法律规定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属于本办法责任追究范围。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责任人是指根据本办法规定,对行政执法负直接责任的机构和个人,包括直接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其中批准决定是由两个以上成员集体讨论作出的,作出决定的全体成员为批准人。

第五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坚持有错必究,责任自负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责任:

(一)不具有法律法规授权或局委托的行政主体资格的执法机构,在工作中行使许可、收费、处罚、强制、检查等职权的:

(二)不具有执法资格的机构行使执法权或内设机构、委托执法机构以自己名义行使执法权的;

(三)超越本机构执法范围行使执法权的;

(四)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机构,其正式在编工作人员没有取得行政执法资格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

(五)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机构,使用合同工、临时工等非正式在编人员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

第七条 行政执法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责任:

(一)不具有或超出许可权限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不具有或超出处罚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不具有或超出检查权限进行行政检查的;

(四)不具有或超出强制权限实施行政强制的;

(五)不具有或超出收费权限实施行政收费的。

第八条 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造成公共管理秩序或者公民权益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执法责任:

(一) 故意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

(二) 过失造成履行法定职责不及时的;

(三)其他不作为情形。。

第九条 行政执法行为适用执法依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责任:

(一)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使许可、处罚、强制、检查等执法权的;

(二)没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依据,行使行政收费权的;

(三)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依据,但行使行政执法职权时适用错误或不当。

第十条 行政执法程序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责任:

(一)不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程序实施行政许可,包括不予许可的;

(二)不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程序行使监督管理、收费、检查、处罚等行政职权的;

(三)除法定事由外,履行法定职责超出法定期限的;

(四)未按法定程序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权利救济手段的。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事由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

(二)无事实根据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或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依据未经核实,与实际不符的;

(三)篡改、伪造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依据,影响执法决定的公平公正性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显失公正的。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责任:

(一)行政执法决定经复议被决定限期履行职责的;

(二)行政执法决定经复议被变更的;

(三)行政执法决定经复议被撤销的;

(四)行政执法决定经复议被确认违法的;

(五)行政执法决定经诉讼被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的;

(六)行政执法决定经诉讼被判决不履行法定职责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并限期履行的;

(七)行政处罚经诉讼被判决显失公正,要求变更的;

(八)行政执法决定经复议或诉讼被判决由执法机构赔偿损失的;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案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责任:

(一)行政执法案卷缺少法定要件的;

(二)行政执法案卷保管不善,丢失、损毁的;

(三)行政执法案卷书写不规范、不符合相关规定的;

(四)伪造、编造、篡改行政执法案卷的;

(五)未在行政执法时及时制作执法案卷,事后后补的;

(六)未能体现法定程序或载明法定事项的。

第十四条 执法机构出现上述第六条、第八条、第十条第

(三)项、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

(四)、

(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追究执法机构的执法责任。追究方式有:

(一)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以上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

第十五条 个人出现上述第六至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况之一的,应追究个人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方式有:

(一)批评教育;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离岗培训;

(五)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六)调离执法岗位;

(七)取消执法资格;

(八)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以上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

第十六条 根据主观过错形式,行政执法责任分为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一)由于直接承办人的主观故意,审核人、批准人过失,致使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承办人负主要责任,审核人、批准人负次要责任;

(二)直接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均由于过失未尽到责任,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审核人、批准人负主要责任,承办人负次要责任;

(三)直接承办人无主观故意或过失,由于审核人、批准人的主观过错,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审核人、批准人负主要责任,直接承办人负次要责任;直接承办人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不承担责任。次要责任人给予第十五条第

(一)、

(二)、

(三)项的处分,主要责任人给予单处或并处第十五条各项的处分。

第十七条 出现第八条、第十条第

(三)项、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

(四)、

(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且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对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撤职或者行政开除纪律处分;对其中担负领导职务者,给予行政降级以上纪律处分。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执法行为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 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情形的;

(五)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和娱乐活动的。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责任人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可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

(一)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执法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未作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致使行政执法人员理解错误的;

(三)出现意外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被追究执法责任的行为发生的。 第二十一条 本单位行政执法责任追究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人事、负责人组成,负责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领导小组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日常监督检查;

(二)受理投诉、检举和控告;

(三)调查有关行政执法行为;

(四)草拟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行政执法责任追究领导小组。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执法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机构)或上级机关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处理决定应当在30日内作出

第二十四条 对行政执法责任人作出的处理决定,依照人事管理权限,报送同级监察机关、组织和人事部门备案,作为目标考核,岗位目标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对本办法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之中。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新干县***局(委)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

第一条 为推动本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贯彻实施,确保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和市、县政府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各级行政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 第三条 局业务管理科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执法机构行使行政执法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本行政区域内各级行政执法机构负责对本机构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进行内部的评议考核。

第四条 各级行政执法机构必须按要求建立健全本机构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把相关职权、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制定评议考核、执法责任追究、执法公示、法制学习和培训、文明执法等规定。设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组织,指定专人负责本机构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第五条 评议考核由评议和考核两部分组成。 评议考核内容包括:

(一)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规定;

(二)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

(三)适用执法依据是否准确、规范;

(四)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五)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

(六)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

(七)案卷质量情况;

(八)法制学习、培训情况;

(九)法制宣传教育情况;

(十)执法人员形象;

(十一)执法责任追究情况。

第六条 本单位行政执法考核采取组织考核、自我考核以及互查互考的方式进行。

第七条 组织考核的方法包括:

(一)听取被考核执法机构和人员的汇报;

(二)查阅有关执法文书和工作资料;

(三)测试相关法律和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 案卷质量情况是主要考核内容。

第八条 本单位行政执法评议的方式包括内部评议和外部评议。外部评议结果作为最终考意的重要根据。

第九条 外部评议的方式,包括召开座谈会、发放执法评议卡、设立公众意见箱、开通执法评议热线电话、聘请监督评议员、举行民意测验等。 第十条 可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执法实际,每年制定年度评议考核标准。 评议考核采取分项评分、百分考核的方法进行。

分项评分,是把评议考核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单项,每个单项按照比例核定成项目分数,再把每个单项内容分解为若干小项,并按比例核定为若干小分,逐项评议考核。

百分考核,指各项目总分为一百分,考评的全部内容均达到要求的,得满分;如有不足,则按规定标准扣分,各项得分相加即是应得分数。 第十一条 对政执法工作卓有成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机构和人员,应在评议考核结果中适当加分。

(一)年度行政执法工作被局、区政府、省厅等上级部门评为各种法制先进的;

(二)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查处重大行政违法案件,在全区有重大影响的;

(三)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扎实,并总结出典型经验,被上级机关推广的。 第十二条 评议考核实行日常评议考核与年度评议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日常评议考核情况在年度评议考核中占40%的分数。

日常评议考核由各执法机构组织实施,法制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年终评议考核由局法制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根据得分多少,年终总评时可将被评议考核机构划分以下四个等级:

(一)优秀:得分95分以上;

(二)较好:得分90—94分;

(三)一般:得分80—89分;

(四)差:得分79分以下。

第十四条 评议考核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由评议考核机构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被评议考核机构现场进行;

(二)填写评议考核表,形成评议考核意见;

(三)向被评议考核机构反馈初步评议考核意见;

(四)形成评议考核情况报告,报本单位行政执法领导小组评审;

(五)在局内公布评议考核结果。

第十五条 年度被评为优秀的机构和人员,由本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被评为较好的,给予通报表扬;被评为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领导责任。 第十六条 凡是被评为差的执法机构,一律不得评为法制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单位。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与目标考核、岗位责任制考核相结合,不重复评议考核。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业务管理科、室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新干县***局(委)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单位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常实施,维护和监督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是指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对我单位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实施的监督和检查。

第三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在适用法律和政策上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四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应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拓宽监督渠道,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第五条 执法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定期检查和经常性检查。

第六条 定期检查,是指执法监督机构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定期对执法机构实施部门法律、法规、规章等情况所进行的全面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

(一)部门法律、法规、规章组织实施情况;

(二)行政执法责任制贯彻执行情况;

(三)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四)其他应检查内容。

第七条 定期检查原则上每年安排1—2次。上级部门指定的执法检查,可随时安排。定期检查结束后,应形成书面材料向上级报告,并将检查的结果在全局通报。

第八条 经常性检查,是指执法监督机构对各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所采取的随时检查或抽查的监督方式。 检查内容包括:

(一)执法机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规定;

(二)是否有合同工、临时工参与或从事执法,执法证件的合法、有效情况;

(三)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

(四)适用执法依据是否准确、规范;

(五)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六)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

(七)执法文书使用是否规范,以及案卷质量情况;

(八)重大行政执法行为备案情况;

(九)文明执法情况。

第九条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 执法主体不符合规定的,予以纠正或撤销其执法决定;

(二)执法证件失效或非法的,暂扣或没收执法证件;

(三)适用执法依据违法或不当的,纠正或撤销具体行政行为;

(四)违法法定执法程序的,对其执法决定予以纠正或撤销;

(五)重大行政执法行为未按要求备案的,责令限期补备,并予以通报。

(六)对于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执法机构或执法人员,应责令限期履行职责。 在纠正执法行为的同时,对需要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机构或人员,由执法监督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单位行政执法领导小组,按照责任追究制度有关规定追究执法责任。

第十条 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执法监督机构应加强研究,提出意见,制定措施,及时解决;或提出执法建议,向上级反映。

第十一条 执法监督机构对监督检查中所发现问题及对问题的处理,应制作执法监督检查文书,及时送达被监督机构和人员。同时,留存备案,作为执法评议考核的依据。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新干县***局(委)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听证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江西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等规定,结合我单位行政执法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前,以及法律、法规和规 章规定违法嫌疑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其他行政案件的,应当依法告知违法嫌疑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三条 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的听证由法制办公室组织进行;相关执法单位配合做好听证的有关事宜,参与听证工作。

第四条 听证程序遵循公正、公开、便民和效率的原则(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除外)。听证实行告知、回避制度,依法保障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利。

第五条 作出的应当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的15日内报县政府法制办备案。

第六条 听证参与人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人、案件调查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与案件处理结果可能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

第七条 听证主持人由分管领导指定法制办公室人员担任,具体组织听证工作;听证员由听证主持人指定协助听证主持人工作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记录员由听证主持人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负责听证笔录制作、协助听证主持人办理其他事务。

第八条 听证主持人行使下列职责:

(一)将听证通知书按时送达当事人和其他听证参与人;

(二)对案件事实及其适用的法律依据进行询问;

(三)维护听证秩序,对违反听证纪律的人员进行制止和处理;

(四)其他可以由听证主持人行使的职责。

第九条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人、鉴定人、翻译人为下列人员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本案的调查人员;

(二)当事人或者本案调查人员的近亲属

(三)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听证主持人是否回避,由分管领导决定;听证员、记录人、鉴定人、翻译人是否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十条 案件调查人是指承办行政违法案件工作的人员。

第十一条 当事人是指符合《行政处罚法》、《江西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等规定,要求举行听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十二条 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或者放弃听证;

(二)认为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人、鉴定人、翻译人为本制度第九条所列人员之一的,可以申请回避;

(三)可以委托1—2人作为代理人参加听证,并出具委托代理书,明确代理人的权限;

(四)对案件的事实情况和适用的法律依据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五)对听证笔录进行审核、补正;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三条 对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向当事人送达听证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四)告知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期限和听证的组织机关。听证告知书盖有本单位印章方为有效。听证告知书的送达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收到听证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向本单位书面提出听证要求,采用邮寄方式提出听证要求的,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当事人书面提出听证要求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口头提出,由本局记入笔录,当事人签名。

当事人明确提出放弃听证权利的,不得对本案再次提出听证要求。超过期限未提出听证要求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当事人要求撤回听证请求的,可以撤回,但不得对本案再次提出听证要求。当事人申请撤回听证要求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口头提出,由本单位记入笔录,当事人签名。

第十五条 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本单位应当受理。

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超过期限或者不符合听证条件的,本单位应当在收到听证要求之日起3日内书面告知当事人不予听证。

第十六条 本单位决定听证的,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之日起3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方式,并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向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和其他听证参与人送达听证通知书。并于举行听证的3日前将听证案由、时间、地点、方式等进行公告。 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方式;

(三)听证主持人的姓名;

(四)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

(五)告知当事人准备有关资料;

听证通知书盖有本局印章方为有效。

第十七条 听证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事由及听证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核对案件调查人和当事人的身份;

(三)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的组成人员,交代听证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当事人申请听 证主持人回避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宣布暂停听证,报请分管领导决定是否回避;申请听证员、记录人、鉴定人、翻译人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当场决定;

(四)案件调查人提出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及法律依据;

(五)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六)听证主持人就案件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依据进行询问;

(七)案件调查人、当事人作最后陈述;

(八)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应当在听证举行前,将委托代理书交法制机构

第十八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案由;

(二)当事人的姓名、名称、法定代理及委托代理人,案件调查人的姓名;

(三)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人姓名;

(四)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五)案件调查人提出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及法律依据;

(六)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内容;

(七)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听证笔录应当经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听证主持人、听证员阅读核对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笔录中有关证人证言部分,应当交证人阅读核对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由听证主持人在听证笔录上记明情况。

第十九条 听证结束后,由听证主持人写出听证意见书。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中止听证:

(一)当事人死亡或者解散,需要等待权利义务继承的;

(二)当事人或者案件调查人因不可抗力的事件,不能听证的;

(三)听证主持人需要回避,一时无法更换的;

(四)在听证过程中,需要对有关证据重新调查或者鉴定的;

(五)其他需要中止听证的。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听证:

(一)当事人撤回听证要求的;

(二)听证通知书送达后,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的;

(三)当事人死亡或者解散满3个月后,未确定权利义务继承人的;

(四)将要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改变,已不属于听证范围的;

(五)其他需要终止听证的。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从案件审核谈行政处罚案件的问题及对策

从案件审核谈大队行政处罚案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金坛城管行政执法大队查办案件的数量逐步上升,案件质量逐步提高,所查办的案件无论是从违法事实、证据提取、适用法律法规,还是处罚程序、使用文书,都较以前更加清楚、准确、合法、规范。但由于各种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从行政处罚案件核审的角度,对行政处罚案件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我大队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情况看,行政处罚案件办理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各中队案件集中于少数队员办理。尽管近两年大队提出了全员会办案、能办案、善办案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规定从中队长到普通队员每人每月完成的案件数量,但是促动效果不大。2013年全年各中队案件完成年初目标的12%,2014年,自3月初大队目标考核办法下发以来一个月时间里,共办理案件37起,各中队办理案件数量、队员之间办理案件数量均不平衡,案件集中于少数队员,主要是近几年新进公务员办理的情况未有明显改观。

(二)未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案。自《行政强制法》实施以来,部分队员认为办案程序过于繁琐,为提高办案效率,而忽视程序公正的现象较为普遍。调查文书中没有出示执法证件的记录,到期不发放解除扣押决定书、解除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不办理相应报批手续比较常见。

(三)管理处罚标准不统一。主要表现为集中整治期间与日常管理的管罚标准不一致,各中队对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的管罚不一致,对同一当事人前后几次相同性质和情节的违法行为管罚不一致。

(四)执法通利用率太低。现未有队员能现场利用随身笔记本、pos机、手机执法通办理案件交上来,目前只有少数队员能尽量使用执法通的网上平台办理案件,但也多为后期补充办理,不能体现执法通高效、快捷、便利的办案特点。同时,使用执法通做出的案卷与手制案卷的部分文书存在差别,造成卷面不整齐。

(五) 案卷存在诸多问题。

(1)被处罚主体资格认定不准确。有把个体户商号、法人非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虽依法设立,但未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作为处罚相对人的现象,

也有在委托、雇佣、承包、租赁、挂靠关系中混淆主体的情况,还有处罚文书以及提取的证据材料中被处罚主体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2)违法事实调查的不清。违法主体、违法行为的起止时间不清;非法获利收入、违法所得不清;违法地点、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和后果及行为人违法行为的违法方式、工具、手段表述不明, 行为人是初犯还是屡犯,有无阻碍行政执法的情形,主观上是否明知和应知,是否取得相关证件和手续无反映。比如,无照经营案,大多队员对违法事实的调查,仅限于案件发现时间、地段、面积、态度方面,而忽视无照经营发生和持续时间、违法经营收入等情况,二者本应是我们行使自由裁量的重要依据。

(3)案件的证据材料不符合法定要求。提取的证据与案件的关联性差或已失去了法律效力;现场检查笔录不能如实反映检查现场实际状况;现场检查笔录无当事人签名又没有注明原因;拍摄的照片不能说明问题等现象。

(4)行政处罚文书制作不规范、不准确。存在行政处罚文书填写内容不全、不规范;行政处罚文书有漏字、多字、错字、别字现象;引用法律、法规、规章未引用到具体条、款、项;行政处罚文书有涂改等现象。

二、成因

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调查不出示执法证件,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记录简单,违法事实调查不清,到期不解除扣押等等,这些都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

(二)业务学习不够。一些执法人员平时不注重理论学习,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遇到违法行为不知适用什么法规查处,也就导致了一些常用法律法规的滥用;一些执法人员不学习办案技巧,在办案中不知道调查什么,如何调查;个别执法人员只知道罚款,不知道文书制作的基本要求,不会撰写调查终结报告,不会草拟处罚决定书,甚至连案卷材料都不会整理。

(三)责任心不强。检查不深不细,询问没有逻辑,记录潦草马虎,书证不经提供人确认,文书应用法规不全,笔录签字一人代笔,调查报告不经其他调查

人签字,部门审核形同虚设,对案件材料不看不审,一些明显的问题不指出、不纠正。

(四)队员之间传帮带作用不明显。

城管工作既要有知识,也要有经验,既要会制文书,也要有较强的现场处置能力。办案技能娴熟了,心理沉稳了,管罚行为才更具威信。目前城管队伍年轻同志较多,协管员队伍也是辅助执法的重要力量,如果上级对下级缺乏担当和支持、老队员对新队员缺乏帮助和指导、执法队员与协管员之间没有切磋与交流,青年同志难以迅速成长,协管员也没有归属感。如果领导不带头办案,会办案的人不愿办案,无论是办案数量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五)对基层的指导规范不到位。近几年,大队一直致力于加强对基层的培训考核,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但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务操作性上努力不够,对亟需解决的执法通运用问题,对管罚标准统一问题还需提上日程。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 首先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要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逐步营造“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 的氛围。

其次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要从基础性业务知识抓起,逐步训练执法人员的文书制作能力、观察能力、询问(调查)能力,逐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法律法规应用能力,强化法定程序的培训,保证每一个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都能够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准确、处罚适当。

再者要加强对基层中队的指导和规范。法制部门要组织动员队员轮批培训执法通,逐步提高执法通使用频率和范围。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细化处罚标准,规范自由裁量,防止处罚畸轻畸重,有失公正。

最后要加强对案件的审核,杜绝办案过程中的漏洞。一是要审查案件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是否清楚。审查有无自然人的有效身份证件、企业的营业执照、其他组织的证明文件;审查是本人行使的违法行为,还是受委托行使的违法行为。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因为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是确定案件处罚主体资格的关键。二是要审查

证据是否确凿。既要审查各种证据的合法性,又要理顺它们之间的证据链,审查其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否相互佐证。三是要审查定性是否准确。这是案件处罚的关键。审核人员必须弄清楚案件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属哪个法律法规调整的法律范畴,准确地运用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四是要审查适用法律条款是否准确具体。核实案件,除了找准“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看法律法规 “条”、“款”、“项”的引用是否准确无误。五是要审查案件的处罚是否恰当。审查处罚是否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幅度,是否违背立法原则,存在畸轻畸重的问题。六是要审查程序是否合法。行政处罚案件,如果存在程序不合法,就会导致案件处罚无效。

行政处罚案件的法制审核是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必经程序,也是防止错案的关键环节。通过审核能够及时发现案件存在的不足,促进案件承办人积极调查,尽可能地全面收集并固定证据,确保案件经得起严格审核,从而确保处罚决定具有公正性。因此,审核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案件审核工作,切不能走过场,讲情面。

受 理 中 心周园

第四篇:法制审核制度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讨论稿)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县城管系统依法行政,对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根据《安徽省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规定》、《合肥市人民政府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办法》及肥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东政办〔2017〕14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是指本机关依法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行政执法决定。

本制度所称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是指机关各科室、执法大队、环卫所作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前,须经过法制部门对拟作出的决定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

第三条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包括下列事项:

(一)涉及重大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

(二)案件情况复杂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

(三)需经听证程序作出决定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进行法制审核的。 第四条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程序的启动,由各执法部门提出,经单位领导批准后,送法制部门进行审核, 送交审核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作出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情况说明;

(二)拟作出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书文本;

(三)与拟作出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相关的证据材料;

(四)经过听证程序的,应当提交听证笔录;

(五)经过评估、鉴定程序的,应当提交评估、鉴定报告;

(六)法制部门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前款第一项所指的情况说明,包括基本事实,适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适用行政裁量权的情况,调查取证情况,听证、评估、鉴定的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五条 法制部门收到执法部门送审的材料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材料不齐全的,可以要求执法部门及时补充。

第六条 法制部门审核拟作出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审查:

(一)以书面审核为主;

(二)必要时,可以向当事人和执法部门的办案人员了解情况;

(三)必要时,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发书面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

(四)必要时,组织政府法制部门、本机关法律顾问或其他有关专家进行论证。 第七条 法制部门对拟作出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一)是否超越本机关执法权限;

(二)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依据是否准确;

(三)行政裁量权行使是否适当;

(四)程序是否合法;

(五)法律文书制作是否规范;

(六)其他依法应当审核的内容。

第八条 法制部门对拟作出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进行审核后,应当根据下列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认为符合本机关执法权限,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准确,行政裁量权行使适当,程序合法,法律文书制作规范的,提出同意的审核意见;

(二)认为存在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行政裁量权行使不适当、违反法定程序、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等情形的,提出纠正的审核意见;

(三)认为超越本机关执法权限的,提出移送有权机关处理的审核意见。

法制部门应当在提出的审核意见中说明理由。 第九条 法制部门在收到重大行政执法决定送审材料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核意见交执法部门。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2个工作日。

第十条 执法部门对法制部门的审核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书面提请法制部门复审。法制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复审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复审意见交执法部门。执法部门对法制部门的复审意见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复审意见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提请行政执法机关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 本机关作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执法机构是第一责任主体,应主动开展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对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负责。

第十二条 法制部门开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审核应当严格审核标准,规范审核流程,法制部门审核后制作形成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书面意见,交由执法部门入卷归档。

第十三条 本机关执法部门、法制部门违反本规定,不严格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导致重大行政执法决定错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对负有领导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予以追究。 第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国务院及其部委的文件,省,市,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文件对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本制度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17年6月8日

第五篇:浅析行政处罚案件同级法制审查制度

新的《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三十七条、六十四条明确了烟草专卖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内部审查监督制度。所谓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制度,是指法制机构或专职法制人员(以下简称法制部门)对本机关办案部门适用一般程序立案调查、已调查终结且提出处理意见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合法性书面审查、复核、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内部横向执法监督形式。此项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为实现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同级内部监督工作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是提高执法办案水平的“助推器”。作为各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程序规定的要求,积极健全组织,完善职责流程,认真实施。现就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制度作肤浅的分析讨论,权作引玉之砖。

一、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制度的意义

(一)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制度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作为烟草专卖行政机关,由法制部门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法制审查,是完善内部监督的有效形式,从而实现查、处、审三分离,更好地保证了烟草专卖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职权,避免违法行政。

(二)落实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能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法律风险。

由专门的法制部门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审查监督,把以往单纯的事后监督,提升为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并重,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有效预防办案机构行政处罚工作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领导决策的法律风险,从而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安全性。

(三)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有利于促进了公正执法。

办案机构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工作极容易有疏忽或者疏漏,而法制部门的案件审查工作相对独立于办案实质,较多依赖案卷现有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把关,所谓“旁观者清”,更能发现案件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利于间接地促进案件承办人积极调查、尽可能地全面收集并固定证据,确保案件经得起严格审核,从而确保处罚决定具有公正性。

(四)开展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工作,有利于促进和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对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查,能起到很好的“拾遗补缺”的作用,继而提高办案质量,提高工作效能。能够及时发现文书制作中细小瑕疵,如文书制作不够标准、语言组织不够严密、签字不够规范、数字不够精确等,还有日期笔误、用印不全等可能影响案件程序合法性的“小”漏洞,通过对以上小问题的补正和纠正,提高办案人员的办案水平和行政处罚案卷质量。同时,案件审查制度的执行,也间接地为行政处罚工作设了一道“防护网”,督促办案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加强自律,防止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二、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制度的责任主体及职责范围

法制机构或者专职法制人员是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的主体,负责对同级专卖执法机构行政处罚工作的日常监督。按国家局要求,地市级以上烟草专卖机关须成立专门的法制机构,县级烟草专卖机关的法制审查工作由专门的法制工作人员负责。法制部门的职责范围主要是对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另外还包括定期组织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内容。对案件的合法性审查,是对行政处罚案件和事中审查监督,而案卷评查则是事后监督。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监督的内容限于行政处罚行为的合法性,不涉及具体的事务性执法行为和其他管理性行为,也不直接涉及对其他方面守法情况的监督。

三、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监督的程序和内容

新《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卖执法机构在将案件处理审批表报送本部门负责人审查决定前,应当先由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对涉嫌违法行为的定性意见、处理建议及其法律依据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签署意见。此条款的内容规定了案件审查的主体是法制部门,客体是行政处罚案件,审核的时间是在案件由专卖执法机构审核后,将报送本部门负责人审查决定前,法律审查的内容是涉嫌违法行为的定性意见、处理意见及其法律依据。

(一)案件同级审查一般经过以下程序。

1、案件调查取证结束,承办人员写出调查终结报告,并拟定行政处罚案件处理审批表,先由办案科室(专卖科等)负责人签字后,连同所有与本案有关的案卷材料送交法制部门审查。

2、法制部门接到案卷材料后,对案件首先予以登记,然后依据行政处罚、烟草专卖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案件进行书面核审。核审方式主要是阅卷,必要时,可以与办案科室、承办人沟通,进一步了解案件情况。

3、法制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形成审查意见,并制作阅卷笔录,在案件处理审批表上签署意见。

4、案件核审完毕,法制部门将全部案卷材料连同案件核审意见表交回办案机构,同时做好材料的归档工作。

(二)案件审核的内容

1、案件的管辖权问题。一是审查案件是否有管辖职能;二是审查案件是否属本区域管辖;三是确认案件是否属本级级别管辖;四是审查案件的时效性,即是否违反“一事不再罚”等原则;五是审查移送管辖及指定管辖的标准和程序。

2、被处罚主体是否明确,是否适格。一是当事人的自然信息。自然人的要有身份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要有相关的证明文件。二是当事人的资格证明。如未在当地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等特殊被处罚主体的案件,当事人必须是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三是当事人是否具有行政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等。

3、违法事实是否清楚。一是是违法主体认定是否准确;二是审查违法行为的过程是否明晰,构成要素“七何”(何事、何时、何地、何情、何故、何物、何人)是否清楚;三是涉案物品数量、货值、非法所得等数据是否计算正确等。

4、证据是否确凿。从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入手,审查证据是否确凿充分,包括违法主体、违法行为、违法内容、危害结果等等实体和程序证据。主要从以下几个细节审查:

一是现场检查(勘验)笔录的内容是否规范。检查情况是否客观、真实、准确;办案人员、当事人是否签名、盖章或以其他方式确认;当事人拒绝签名是否注明原因。

二是先行登记保存单据是否准确、规范。保存物品与检查笔录是否一致;是否经当事人或有见证人确认等。

三是调查笔录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被询问人、办案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日期;涂改处有无确认,询问笔录中有无诱供、指供现象。

四是当事人、委托代理人有无证件证明、委托书。

五是收集的复印件、影印件、抄录本是否有证据提供人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签名盖章。

六是收集的证据来源是否合法。偷拍、偷录、窃听等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证据使用。

七是现场拍摄的照片、计算机数据、录像等视听资料是否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及当事人或证人的确认。

八是鉴定程序和结果是否合法。十是证据材料是否充分。证据之间是否互相印证、环环相扣,能否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5、程序是否合法。一是立案是否立案条件,是否履行了立案审批手续。二是是否违反回避的原则。三是调查或检查。执法人员是否不少于两人,是否取得执法证件;有无向当事人表明身份、出示执法证件、告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四是先行登记保存。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或抽样取证时,是否具备规定条件;是否经部门主管领导审批并规范填写、出具相关执法文书;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做出处理决定。五是抽样取证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八是审查听取、复核、决定是否采纳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情况。

6、定性是否准确。一是审查违法事实与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一致性,有无规避法律现象。二是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有效;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条、款、项、目是否明确。

7、处罚是否适当。一是处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与定性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彼此一致。二是量罚是否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罚则(种类、幅度)进行,有无扩大提高、降低、漏处或自立罚种现象;三是从重、从轻、减轻或不处罚是否有事实和证据证明。

8、其他审查的事项。包括案卷材料是否完备、文书格式是否规范,表述是否准确,用词是否严谨等。

(三)案件审查的结论

1、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案件,同意办案机构意见,报请主管部门作出决定后,由办案机构执行。

2、对无管辖权的案件,建议移送有权机关或者部门;

3、对违法行为属于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的案件,建议不予处罚并撤销立案;

4、对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已超过追责期限的案件,提出撤销案件的建议;

5、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退回办案机构补充调查取证;

6、对定性不准、适用依据错误、处罚不当,提出纠正意见,建议办案机构修改;

7、对程序不合法的案件,提出要求,建议办案机构纠正;

8、对案卷材料不完整、文书制作不规范的案件,退回办案机构补正。

9、其他情况,根据需要,提出补正、纠正、修改、完善等意见建议。

四、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制度执行存在的隐患不足,以及解决的思路措施

行政处罚案件同级审查制度实施以来,确实起到了加强内部监督、促进依法行政的预期,取得较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这个机制的建立时间短、工作经验少、重视程度低等原因,案件审查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法制审查监督制度的推进速度不容乐观,这就要求各级专卖管理部门从领导重视开始,打好根基,完善机制、切实落实,只有这样,案件审查监督工作才能得到长足的进展。

(一)是对案件审查制度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对案件审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视法制部门是个“空位闲角”,认为法制部门的工作仅仅是多一次签字和程序而已,从而形成案件审查工作“走过场”的不良现象。这就要求对案件审查制度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的高度,从而形成全员重视、认真参与落实的工作氛围。

(二)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到位,工作成效不高。

现在法制机构及法制人员很多都是挂名,职责多是兼能和兼职,法制审查工作仅仅处于“副业”的尴尬境地,工作的标准的成效显然难以尽人意。建议按国家局要求,结合“四定”工作,设置独立的法制机构,配备专门的专业人员,同时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

(三)审查监督的范围偏少。

程序规定法制部门仅仅通过案卷材料审核的方式,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合法性审查,所以审查监督的范围狭窄,难以全方位对行政处罚行为进行监督。建议扩大法制部门的职责范围,可以通过授权、委托等形式,将法制部门的工作延伸到依法行政、普法宣传教育、业务技能培训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发挥法制部门的监督、纠正、引导作用。

(四)法制部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法制部门设置时间短,对人员的选配很多是临时选定,工作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难以很好地履行职责,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现实。目前,法制人员的素质提高工作迫在眉睫,要在注重在实践中努力进步的同时,大力开展业务培训、观摩评比等工作,实现法制人员素质的快速提升,让其真正担负起内部法制监督的责任。

(五)法制部门与办案部门的沟通衔接工作必须加强。

程序规定中的规定仅仅是概括性的,对法制部门与办案部门、法制部门与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未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具体工作的配合达到不到默契的程度。所以各级主管部门应主动、尽快制订法制审查工作流程,明晰各方的工作标准和时限,从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责任不清,存在推诿现象。

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责任追究细则,法制部门与办案部门皆不同程度地产生依赖思想,工作责任感淡化,影响了案件审查的实际效果。案件承办人员及办案机构认为有了法制审查这一“保底关”,把案件质量和成败过多地寄托于案件审核。而法制部门也可能认为自己非具体承办部门,工作怠于细心、细致,工作作风不严谨,自我要求标准低,工作流于应付和敷衍。针对此情况,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全面的责任体系,明确规定何部门(或人员)在何种层面(或者环节)应承担何种责任,让职责和责任“不能推、不敢推、推不掉”,最终形成主动负责、配合有力的良好工作氛围。

仅仅满足于对违法和不当执法行为的发现和纠正,还要发现和消除导致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发生的根源,否则只会是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浮起瓢”。所以,法制部门应该对本单位存在的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开展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因素并分析其原因,发现执法办案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予以解决

在执法监督中能否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取决于法制民警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一方面法制民警要有完备的法律知识,能够领会法律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宗旨、正确把握原则。另一方面要求相当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有不少法制民警虽然法律知识精通,但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实践经验不够,缺乏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准确定位,明析职责,把握好切入点

每一个案件都是精品案件、铁案仅仅是目标和追求不要一味苛求;对于办案民警由于工作疏忽导致错误的,应善意地指出,让其纠正,不要妄加指责。

一强化责任意识,灵活性,对事不对人,行得正,特别是在纳入考核的情况下,分数代表了专卖人员的名誉和经济收入,打击积极性

三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公安法制部门执法监督的对象是公安机关执法办案部门及其民警,一个案件的办理往往有多位民警和科所队参与,因此对执法过错行为要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妄下断语。“乱打棍子”就会“一棍子打倒一大片”。不能方法简单,动辄发号施令、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责任。 案件督办制度,把对执法办案动态追踪工作制度化,实时掌握各部门的执法办案工作情况,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和案件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发现解决案件办理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发生,保证案件质量

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它时有新问题、新情况的发生,只有进一步理顺各机构之间的职能关系,扩大监察视野,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新形势下的执法监察工作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首先,这些制度在运行中,没有相应的反馈机制,行政机关对监督机构的处理意见采纳执行等后续行为往往陷于监督空白。其次,有些监督结果没有纳入行政机关工作考核体系之中,这样一来,工作好坏,制度落实的优劣情况就不能反映到行政机关的整体工作之中,从而也就引不起行政机关对执法工作的重视

上一篇:出单员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二寒假学习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