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机械专业硕士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在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采取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优化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煤矿机械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条件,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手段,提高具有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一篇: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机械工程硕士的集成优化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专业学位的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结合工业界先进的多学科优化设计工程软件Isight,给出该专业集成优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方法。本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工程实践案例教学,与业界优化领域专家一起授课,将工业界先进的工程实践教学引入课堂。通过多个实践教学实例分析开展案例教学,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集成优化方法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其自身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工程;优化设计;工程实践;研究生教学

一、引言

工程实践教育已逐渐成为工科类专业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又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提升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革新意识,当前,校内实践平台以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线,以各类技能培训、参观实习等课外自主实践类活动为辅助,共同塑造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动手能力。

随着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集成仿真平台成为了CAE的发展方向,目前市场上占较大份额的集成仿真设计框架为Isight集成仿真平台。Isight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基于参数的多学科设计优化软件(CAO)之一,能够实现机械工程设计与制造流程的集成自动化,具有试验设计、近似建模、多学科优化设计等功能,可集成CAD软件(UG、Pro/E等)、CAE软件(Adams、Ansys、Fluent等),发挥各个软件的长处,已在机械、航空航天、兵器、汽车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Isight由于其先进的软件集成和多学科优化能力,可全面用于机械工程的各个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1)工程应用软件集成;(2)试验设计方法;(3)近似建模方法;(4)多目标和多学科优化方法。立足于培养研究生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机械工程专业应加强培养学生求解工程优化问题的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目前各大院校机械工程专业的集成优化问题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定理的证明和推导,缺乏和应用实践的结合分析。集成优化相关的教材以运筹学教材和最优化方法的课程教材为主,这些教材的编写人员多数是数学专业出身的学者,往往将重点放在理论环节,而不是解决实际的产业问题,因此设置的题目和列举的例子过于理想化,缺乏实用的生动案例。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围绕集成优化软件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等方面就培养学生解决优化问题的能力展开讨论。

二、专业学位的集成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专业知识实际上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重点内容,剖析典型实际案例给学生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对于提高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敏感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大有裨益。这种通过联系工程实际来讲解的方法,使得教学内容现实化、具体化,不仅突出了课程的工程实用性,也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机械专业认知能力,启发创新思维。(2)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加强培养团队合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集成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从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组织。首先,在集成优化理论部分主要围绕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且突出重点和难点,精讲重点内容,讲清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要紧跟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适时补充新内容、新趋势、新方法,了解和掌握最新研究发展动态,与前沿课题交叉、与工程实际交叉,突出应用,联系工程实际及其发展。通过优化设计的具体应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集成优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各种应用。下面用一个汽车设计优化问题来简述一下集成优化的应用。汽车系统设计过程追求多目标、多属性之间的最佳平衡。通过试验设计和全局优化策略,在不牺牲动力性的情况下,优化匹配汽车动力传动系统速比,实现降低油耗的目的。通过集成自动化平台,使优化过程能够自动运行,使工程设计人员能摆脱大量的体力劳动,节省时间成本。在设计空间不了解的情况下,将试验设计(DOE)与组合优化策略结合起来并构造响应面模型。搜索方法由全局到局部:多岛遗传算法遍寻整个设计空间,避免局部最优解;序列二次规划法在多岛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寻找局部最优解。Isight将试验与仿真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工程应用十分有益。试验设计和各种组合优化策略,为汽车动力传动系统速比优化匹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优化过程能够自动运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使得工程设计人员能摆脱大量的体力劳动。

在集成优化实践教学中,共有8项教学内容:

(1)Isight简介与应用程序集成——了解Isight软件功能模块;

(2)工作流和数据映射——掌握Simcode,Script等程序集成,掌握工作流方法;

(3)试验设计方法及装备结构敏度分析应用——掌握试验设计方法及敏度分析;

(4)全局优化方法应用——了解Isight的优化方法,掌握其应用方法;

(5)近似建模方法应用及装备结构预测设计——掌握响应面、神经网络和Kriging模型的预测设计;

(6)组合优化策略及多目标优化方法应用——掌握组合优化车辆及多目标优化方法;

(7)多学科优化与稳健性设计应用——掌握多学科优化方法应用;

(8)装备结构优化综合实例——掌握Isight的综合优化应用方法。

以上教学内容均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有上机操作。同时,还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集成优化专家进行工程实例教学,增加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了解,有助于以后走入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

三、结论

实践教学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并请有实践经验的集成优化专家为学生讲授集成优化应用技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其红,胡伟,王增宝.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J].實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130-132.

[2]贝绍轶,崔伟,赵景波,等.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元实践平台构建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22(2):69-73.

[3]裴晓强,袁博,袁征难,等.基于iSIGHT优化平台的卫星多学科设计优化[J].航天器工程,2009,18(5):32-36.

[4]李胜强,雷环,高国华,等.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21-27.

[5]周新祥,赵宝生,张德臣,等.优化机械动力学教学与强化工程实践能力[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4):405-408.

[6]赖宇阳.Isight参数优化理论与实例详解[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史彦军 孙雪颜 段春争 刘冲

第二篇:煤矿机械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文章在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采取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优化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煤矿机械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条件,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手段,提高具有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煤矿机械;专业学位;应用型;培养方法

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是省内唯一为煤炭行业输送煤矿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人才的学科,根据煤矿高效生产、安全生产的要求,本学科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科定位,以提高煤矿机械设备运行可靠性、提高煤炭开采率、减少煤矿机械设备安全事故为特色,在保证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开放型办学思路和特色发展之路,切实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省东部煤电化建设项目的实施,煤矿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我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我省煤炭行业人才资源和人才储备的现状与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急需煤炭类高等学校加大力度培养具有煤矿机械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对于加快我校教学服务型科技大学的建设,提升我校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要有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搭建实践动手、科技创新和现场岗位实践平台,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氛围。

1.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

依托机械工程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建设项目,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煤矿机械制造企业中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问题,整合相关企业的实践教育平台和高校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资源,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原则,凸现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改变以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拼盘式培养的教学运行模式,形成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教育培养机制。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科学构建课内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活动与内容,使其紧密结合,有机统一,实现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

2.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以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建立因材施教的新型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调研煤矿机械企事业单位,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吸纳社会意见,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引入企业和新科技前沿课程,注重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科已有的矿业机械特色和先进制造技术特色,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社会化的合作之路,按照“2+1”或“2.5+0.5”等模式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并将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落到实处,构建校内和校外一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3. 依托工程背景,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因此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组织资深教授对开设的课程进行研讨,按照工程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在教学中,依托工程实际问题及学科最新技术、方法、工艺等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此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激情,从而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学习,再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综合发展。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与协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大工程为主线,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养、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大实践为手段,强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教学中要改变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的传统观念,要广泛采取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专题讲座式等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真正融合,少灌输,多研讨。在课程考核方面,要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技术能力的考核,加大主观试题的比重,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彻底摒弃重在考查理论基础与记忆能力的笔试方法。

4.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完善煤矿机械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当注重以实际科研项目锻炼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本学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加大校内煤矿机械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了在鸡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校外)建立的黑龙江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索了 “两段式”(校内、校外培养相结合) 、“双导师”的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在校内煤矿机械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和鸡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作时间至少半年至一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落实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并深入研究以从事煤矿机械试验和煤矿机械类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理论、方法、技术等综合能力,从而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和应用实践能力提升。

5. 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决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强化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导师的遴选,在选拔导师时,不但要看重学术能力、学术造诣,还要求导师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要看重学术道德和作风正派。其次,建立健全校企双导师制,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副导师参与指导或授课,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授课、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再次,成立考评组,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阶段成果、论文质量及自身能力水平提升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科学、公正地考核。以此,对导师的个人修养、专业学术能力及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刘静欣,姚文锐,王知彩.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108~109. .

[2]汤彩凤,李 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 模式探索,2010( 6) : 79~81.

[3]李学艺,钟佩思.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2~23.

[4]陈奇俤.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310~311.

[5]刘春生,吴卫东,刘元林等. 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2,(6):30~31.

[6]胡玲琳.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 编辑∕岳 凤

作者:刘元林 刘春生 吴卫东 王平山

第三篇: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硕士课程建设探索

[摘 要] 地方高校地域覆盖范围广泛,直面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要求,本研究提出了以培养高层次技能研发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省级科研平台为支撑,并结合企业博士和项目资源的校企共育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建设了“工程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融合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较高创新能力、能够服务大連乃至辽宁省高端制造业的机械专业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大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018YJS1012);2020年度辽宁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新工科校企产业联盟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5637)

[作者简介] 王 珍(1971—),男,江苏丰县人,博士,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机械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张文卓(1991—),男,辽宁大连人,博士,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王元刚(1979—),男,山东郓城人,博士,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火花加工、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随着“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1,2],对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陆续获批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即研究生培养资格,地方高校无疑将成为容纳和培养研究生人才的重要平台和主力军[3]。

地方高校地域覆盖范围广泛,招生规模的相对比例和绝对数量具有明显优势,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但其大众认同度相对较低,且社会公众认可程度和办学地位,以及办学经费资源、办学自主权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部属高校[4]。大连大学作为市属地方高校,相对于部委高校及省属高校而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生源选拔、学缘师资、文化内涵、科研项目、硬件条件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且自2004年才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起步相对较晚,其培养模式及培养理念大都借鉴或借用了已有部委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理念。因而,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养理念也有待更新。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大连提出的“两区一带、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为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方面急需高层次及高水平人才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5]。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研究生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管理水平及培养质量进行升级改造,对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6]。

一、新工科培养策略与目标

大连大学是大连市市属高校,机械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位授予点,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两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于2005年获准招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属于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立项学科、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近年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研究生。到现在已经招收研究生147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102人。目前导师数量稳定在18人左右,其中50%以上的导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现每年招收研究生数量20人左右。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高教司在“复旦共识”的基础上,下发了教高司函〔2017〕6号文件,要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实用性科技人才,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7]。

大连大学的历史造成了我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没有形成全国性优势特色,没有特色就很难得到认可,也会阻挡相关学科进入全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步伐[8]。在没有特色的前提下,还要让社会认可,我校能够做到的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在服务中得到肯定和认可。当前,大连正处于建设“两先区”和中国(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的关键时期,《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中明确了要建成“亚太对流枢纽”“创新策源中心”和“蔚蓝时尚滨城”,其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校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本着“城市大学服务城市”的理念,要求我校主动与城市融合发展。因此,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外,还应增强学科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培养能够解决地方企业复杂工程问题的高层次技能研发型人才,成了我校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

二、基于培养高层次技能研发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以培养高层次技能研发型人才为目标,突出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和多样性

机械工程学科结合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产业化集群布局及大连市在港口机械、数控装备、船舶重工、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及新材料产业方面的区域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开展以振动噪声测试与控制、精密与特种加工为核心,以先进设计、功能材料制备、车辆结构设计研发为支撑,以数字化装备和汽车产业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两个模块组成(见图1)。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数值分析与计算”“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先进制造方法”和“先进设计方法”,通过必修课建立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掌握了机械工程的基本设计理论和基本制造技能。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将专业选修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升级,将“增材制造技术”“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汽车NVH技术”“状态检测与诊断”及“零部件防腐技术”等体现“新工科”建设的机械工程专业知识融入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并以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来设置选修课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把课程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研究生理论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幅度缩短研究生进入社会服务的磨合时间。

(二)以企业工程问题为导向,拓展产学研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因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属性,使其人才培养理念更具地方特色,更多的会从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更多地倾向于与地方产、学、研等多方机构进行合作,聚焦企业面临的核心共性难题,并着眼于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通过实现高层次人才的联合培养和优先吸纳,最终以多方互利互惠为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辽宁省制冷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暨辽宁省第二批工业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实践基地、辽宁省汽车NVH及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特种加工与功能材料制备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等校内实践基地,同时还与松下制冷(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创新零部件制造公司等单位建立了产学研校外实践基地(见图2),从而面向社会多方需求,发挥研究生的个人兴趣及自身长处,为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培养提供了可靠途径及多种选择。

由于我校研究生培养只限于硕士研究生,不具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处于单轨培养结构,虽各学科专业之间有一定的横向交叉与融合,但缺乏纵深延续与发展,不具备博士生带硕士生的小组研讨体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通过借用企业博士生资源和项目资源进行硕士生培养,博士将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凝练成科学化的问题,带领研究生做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从而拓展了研究生的培养空間,为研究生生涯规划的方向选择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完善的论文选题、开题、中期及最终答辩制度,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中。严格把控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注重理论梯度的学习,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以学术前沿为指引,建立“工程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融合学习理念

通过增加行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拓宽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专业领域前沿消息的渠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理论扎实且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教师团队。将国际新型技术与地方产业特点结合起来并引入课堂中,进一步充实每门课程的内容,并满足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升级的需要。从学术性的角度来看,学科内容应当反映当地需求的动态变化,在了解“高、大、上”尖端科技的基础上,更强调接地气的学术方向的发展,尽量做到实践应用导向的学术知识的填充。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及时选用国内外水平较高的教材教辅资料,以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思想和技术。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高水平学术会议。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与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8次及以上,其中研究生本人做学术专题报告至少2次。探索适用于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工程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三者融合的机制,做到三者相辅相成。打破研二才进实验室的培养模式。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并要求研究生进实验室,做研二、研三学生的实验助手,参与实践。在研一阶段打牢基础知识的根基,熟练掌握实验室的实验流程及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在研二阶段即可开展实验,并能独立完成教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在研三阶段具有完善的科研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纵观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基础知识+应用技术+综合创新”三者齐头并进的局面,使学生能达到“践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创中践”。

结语

把握我国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方向,布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促进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的快速、蓬勃发展。在机械制造业大发展的前提下,对机械制造类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将以技术进步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技能研发型人才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块,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作为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同时注重学术理论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培养,加深硕士培养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增强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为企业和硕士研究生建立互联互通渠道,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可靠场所,从而培养能够直接服务社会和地方企业所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7):2273-2284.

[2]吴秦,宋晓宁,杨金龙.新工科时代“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34):131-134.

[3]菅肖霞,顾海.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34):30-34.

[4]王楠楠.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研究——以J省十所地方高校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林建华,邹冠男,张心悦.论“冰上丝绸之路”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对接互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2):265-270.

[6]王红军.基于创新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0-41.

[7]陈俊林.新工科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21(21):25-27.

[8]齐鲲鹏,李娅娜,胡继胜.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一流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13):51-53.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Mast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NG Zhen, ZHANG Wen-zhuo, GUAN Le, WANG Yuan-g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22, China)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training quality; curriculum system

作者:王珍 张文卓 关乐 王元刚

上一篇:科学实验教学论文下一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