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眼镜文化研究

2022-09-12

一、清代宫廷眼镜的文化内涵

1、传教士与皇帝关系晴雨表的反映

从明朝末期发展而来的传教士进贡制度在清朝得以继续发展。康熙对于传教士的态度是取其技弃其教,眼镜作为西方新奇事物的一种被康熙帝接受。皇帝对于传教士进贡的物品有驳回权,对进贡品的接纳完全出于个人喜好,皇权在传教士与皇帝的关系中占压制性地位。

乾隆帝时期,传教士在京城以“臣”自居。进贡的形式注定了类似眼镜一类西洋物品的传入不是平等的文化交流,而是传教士为争取在中国的传教空间而走“高层路线”讨好皇帝的方式。

2、太平盛世下的自我满足和享乐主义欲望

清军入关后改变了明朝末年战乱的局势,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给了眼镜一类的西洋物品以生存的土壤。这也是眼镜在明末传入中国却没有立刻得到皇帝重视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技术不成熟,造价昂贵。其次是眼镜的作用对战乱的时代来说没有西洋武器实用。清初皇帝对眼镜的重视仅仅出于个人爱好,意在丰富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及占有稀有物品的精神优越感。康熙帝对西方文化的高度热情和积极学习并没有对社会起到巨大影响,只是为显示自己的博学广识来强化军权,神化皇权。前清时期的皇帝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眼镜的款式加以修改,他们对于眼镜的态度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只停留在感官层面,虽然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并间接影响了民间对眼镜的态度,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3、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自卑与自负的矛盾心理

以满洲贵族为主的特殊政权由于出身“蛮夷”,有天然的文化自卑心理,需要一个统一的文化向心力来统治庞大的民族,他们理所应当地依赖惯例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信守中庸之道,以和为贵,没有对外的侵略性和扩张力,使得清朝初期的统治者对于西方文化呈现一种接纳的态度,眼镜也就在中国生存了下来。但是另一方面,自诩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对于以进贡朝拜方式而来的西方传教士存在优越感,皇帝对世界的认识并没有因为西方先进器物的传入而改变,毫无察觉世界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势头,奠定了日后被迫屈辱打开国门的必然。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割地并开放多处通商口岸,中国的门户被打开。洋器物大量输入,这客观上对眼镜的流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界的洋务运动,采用西方科技,效仿其具体措施,来维护清政府统治。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西学流传,进而形成以富强为主的重商主义,而晚清时期民间眼镜制造业也得益于此。

二、清代宫廷眼镜的媒介功能

1)作为政治奖励,赏赐群臣。清中期之前,眼镜作为奢侈品,皇帝们经常将眼镜送给大臣与心腹,以此作为对大臣的赏赐,加强沟通与大臣之间的沟通。

2)作为访华贡品,交流文化。外国传教士将眼镜作为访华贡品,希望以此或者统治者的喜爱。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的严厉禁教政策,眼镜则成为传教士进贡物品中的“常客”,从侧面帮助传教士在华传教,同时也将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传入中国。

3)作为奢侈之物的装饰作用。眼镜装饰宫殿是从雍正时期开始的功能,由于雍正皇帝对眼镜的喜爱,个人拥有的眼镜有数百副之多,甚至命令造办处将宫中的精美的工艺品改做眼镜配件,置于常去之处。这一时期的眼镜由于稀有,还有作为奢侈品的装饰作用。

三、清代宫廷眼镜的社会影响

1、作为文学素材,发展文学内容

文人与眼镜有着紧密的关系,多被近视、花眼等问题困扰。在清朝,伴随着皇帝们对于眼镜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我国眼镜行业的发展,眼镜被越来越多的文人所使用和关注,因此关于眼镜的文学作品日益增多。

康熙年间,孔尚任曾做诗《试眼镜》,写的就是眼镜为其阅读提供的极大的便利,使得他觉得视力甚至恢复到了年少时候。一些文人的作品也表达了,随着眼镜的推广,社会对于眼镜态度的变化。袁枚写过《嘲眼镜》和《颂眼镜》等诗,在《红楼梦》中也有关于眼镜的特写。

2、作为手工艺品,建立专门技艺学科

清初,苏州行业眼镜创始人孙云球,结合中外光学知识率先制造镜片。他将制镜技术归纳,写成《镜史》一书,对当时眼镜制造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至此,眼镜制造行业在我国形成了专业的学科,也发展了一大批专职制造眼镜手工艺人。

清代既是眼镜在我国迅速推广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光学研究的鼎盛时期,在透镜光学理论的领域之中,清中期的物理学家郑复光,撰写了光学著作《镜镜绫痴》,在其中对眼镜进行分类,并详尽介绍了眼镜的磨制方法。

3、作为身份象征成为社会潮流

在清中期之前,眼镜只是宫廷官员以及贵族才能使用的奢侈品,被视为身份的象征。随着制作玻璃技术的提高,眼镜很快由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青睐及推广,由此民间开始广泛使用眼镜。

随着眼镜的世俗化,眼镜成为年轻人随身佩戴的首饰。清代文人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中也写下“少年不尽风流态,叆叇(眼镜)斜窥红粉妆”等诗句。

4、作为商品促进眼镜行业崛起

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开始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自此眼镜已成了专门的商品,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广东还形成专业进出口商业街,广州与海外沟通较其他地区密切,因此从海外输入的西洋眼镜以及技术最先传入广州,加之广东地区是水晶的产地,因此,清代广东不仅成为了我国眼镜进出口贸易的集散地。如日本西川如见在《华夷通商考》中列举了清代输入日本的商品,其中广东省对日输出了大量的眼镜、镜片作为商品。

四、结论

眼镜作为服饰的一种,既有美化功能同时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清代的宫廷眼镜从样式和材料以及皇帝对它的复杂心理等方面均能反映出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眼镜从宫廷传入民间经历了一个不短的历程,这种西洋物品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也正是封闭的中国接触世界并走向世界的过程。

摘要:学界对于中国古代眼镜来源有两种观点,其一为:我国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中便有记载。其二为: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15世纪初,早期欧洲的眼镜曾通过海路或西北地区的陆路传入中国。本文主要以第二种说法作为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清代,眼镜,西学

参考文献

[1] 李慎,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7

[2] 赵孟江编著《眼镜的历史收藏》,四川美术是版社,2003年

上一篇:论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下一篇: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影响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