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歌教学指导初中生写作

2023-02-11

诗歌让人对文学怦然心动,对人生充满感悟,对未来充满遐想,然而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在,我们的诗歌教学抛弃了古代诗的灵动飘逸, 现代诗的洒脱自由,当代诗的真诚隽永, 有的只是一带而过的漠然和支离破碎的“赏析”。我在十八年的教学过程中探寻出了一条新的诗歌教学之路,一条诗与文结合、读与写相衬的教学之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以读促情,探究诗的本质

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可见,情感是诗的生命。教师应多指导学生在吟诵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感情在品味中不断升华,感受诗句中所传递出的深意。初中生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应提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用不同形式去朗读,力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想诗人之所想,感诗人之所感,真正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为此学生必须要学会多观察生活,体会身边的点滴感受,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文相比较别的学科而言,多的就是感受性,即感受文章的意境、情感、韵味等一切美好的东西。这种感受性往往是主观性的,是外力所无法施加的,唯有学生自己感受到了,他们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并进一步地产生一定的触动。需要注意的是“朗读”并不是机械地的诵读 ,而是蕴含感情的“美读”。从节奏 、停顿、重音、韵味等多个方面去掌握诗歌的朗读的技巧,必要时还应辅以目光、表情、体姿等,为的是尽可能地让阅读者身心沉醉,从而达到与诗人在情感上融为一体的境界。而学生们一旦掌握了朗读的规律,形成良好的语感以后,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可见多关注现代诗歌中的反复品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逐步建构其精神生活和人文底蕴。

2以想悟美,走近诗的意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文字的音乐。诗歌的语言都是经过锤炼的,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古代诗歌多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而现代诗除了动词的凝练还包括在形容词的妙用上。诗歌常通过景物的描绘,勾勒美的画面,营造独特的意境,教读诗歌时,可有意识地选取几个意象,让学生去想象表现出来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就这一点而言,和初中写景抒情的散文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应指导学生在写景时也可选择几幅特定的画面去描绘,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关注画面的美感, 从不同的角度去捕捉景色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并通过凝练的动词倾注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内容,使诗的意境能够在写作中得到新的体现。

3以品促写,研习诗的手法

诗歌,尤其是在古诗中是有许多诗作,充斥了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探讨, 而这一切常常是借助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完成的:譬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跌宕起伏的情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意蕴深沉的用典等。我们唯有认真地研习他们,学习他们诗歌中的创作手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毕竟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应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 而提高初中写作的关键还在于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

这里以李白的《行路难》为例,谈谈诗歌与写作在艺术创作方法方面的共通之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歌前两句表现朋友为李白饯行设下盛宴, 一派热闹喧哗的场面,让人心情舒畅,感情高昂。然而下一句却笔锋一转,伴随着“停杯投箸不能食”这一动作,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茫然,尤其是联系自身的遭遇更加觉得前途渺茫,感情瞬间下沉。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书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身怀远大理想却屡受挫折,不受重用,满腔抱负化为一纸空文,仕途受阻犹如这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一般,令人忍不住扼腕叹息,可以说感情跌落到了谷底。正当人们为此情绪消沉之际,李白却忽然借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吕尚和伊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鼓舞自己。这既是用典,也是一次情绪变化的铺垫, 正因为有他们的苦难遭遇才促使李白重新焕发了信心,这里诗人的感情有了一定的变化,稍微昂扬了一些。然而作者回到眼前的现实,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席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至此感情从沉郁中奋起直冲云霄,表现出一代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诗虽只有十四句,八十二个字,但它的感情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跳跃,令人印象深刻。这和我们在写作中所讲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思路是相吻合的。要把对诗歌情感波动的细腻把握与写作中通过心情的起伏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相结合联系起来,从而为文章情节的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多设计一些小波澜, 人物的情感应该有一个起伏变化,文章的情节可以跌宕起伏一些,使文章有曲折,有悬念。值得我们借鉴的还有很多:譬如可以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学习“以声衬静”的写法,从“陌上桑”中体会铺陈排比的妙用,从“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掌握以景衬情的写法等, 让诗歌教学与写作相互沟通, 促进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只要能从诗歌的语言、情感、创作的手法上多钻研,与现代文写作进行有效整合,让诗与文能够真正融会贯通,用诗歌教学去指导写作,我相信诗歌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上一篇: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下一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