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2022-09-12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行, 课堂教学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也在进行调整和改革。教师要能够把党的教育方针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原则融会于教学活动中去, 探索出落实这些教学原则的方法, 用教学原则指导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中体现教学原则。有了正确的教学指导原则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1 学生主体原则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被动,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角独大, 学生像观众一样被动观看教师表演, 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 教学效果不佳。在新课标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落实,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关键。教师要主动学习领会教学新理念, 主动自觉地完成角色的转换。要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 更要转变教学方法。要用新的教学方法, 贯彻新的教学原则。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就是通过化学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学习活动, 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感受知识探索过程的艰辛和乐趣, 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心理倾向, 激发探索和创造的欲望[1]。如杜威主张“从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 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个性化的原则与差异化教学方法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环境、教育方面的差异, 都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位学生既有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差异, 也有知识、品格、行为习惯上的不同。教师只有认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以及气质特征, 还要了解学生的优缺点,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和学生方式的不同, 创设差异化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乐于学习, 主动学习, 积极学习,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对于某些天赋较好或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要精心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 给以充分锻炼的机会, 严格要求他们, 使他们更快地成长。同时, 也不要忽视大多数学生, 特别是对差生, 更要注意发现其积极因素, 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创造转化条件, 因势利导, 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设计出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个别化, 学生培养的个性化,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其独特的才智展现于班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个性化和丰富性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 才能有人才成长的丰富和繁荣。

3 启迪思维的原则与开放性教学策略

创新教育就是激发同学的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采用启发、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的双向互动过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质量的优劣、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态度。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是学习产生的内因, 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外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 要想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2]。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 通过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能不时提出生动、有趣而又有意义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讨论, 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开阔思维, 锻炼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开放性教学策略, 开放教学的内容、环节、形式, 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 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 爱护、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 创设轻松活泼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地畅想, 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使其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4 互动的原则与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沟通, 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有特别的意义,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组成的异质性小组, 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通过学生间广泛交流、取长补短、责任分明,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记》中提出学生学习要“相观而善”, 如果“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学生才能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学生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 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 并对他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学生才能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 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3]。在交往中成长, 在互动中提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充当各种不同的角色, 充分展示个人才智发挥小组协作精神, 集思广益, 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获取丰富的角色体验, 享受合作的乐趣。合作学习, 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改善人际关系。这种教学方式, 师生、生生的交往是立体式的互动交往[4]。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完善了学生的人格组成;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又进行了初步的人格社会化。

5 生活化的原则与案例型教学方法

从牙膏、牙刷、洗脸盆, 到汽车、飞机、人造卫星,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处处都有化学知识的痕迹。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也应回归生活。20世纪初,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要使学校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的大本营, 以扭转学校教育中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不重视儿童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5]。化学课堂可以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通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参与日常生活的实践探索活动中发生兴趣增长知识。生活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它对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 生活世界是科学课程素材的主要来源, 学生所获取的科学的真理性认识必须根植于生活世界中, 赋予其丰富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 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以及对科学的感悟和理解[6]。让学生成为生活实践的主人, 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完整品格。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学习内容的取舍, 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选择人性化的评价模式, 努力促使教学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

6 体验的原则与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的深切体验, 才能使学习的成果内化于心, 使习得的知识积淀为一种人格。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出发, 以体验为起点, 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相关联的问题为起点, 创设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关联的情境、问题、任务, 以解决问题、任务驱动的方式为教学的主线, 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策略与技能的习得。体验原则的实施, 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例如,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培养起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在任务完成后感受成功和自信;在小组协作活动中, 培养起理解、尊重、包容不同思想的态度和善于协作的人际交流能力等。[7]成功体验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又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体会成功的喜悦, 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是营造适当的气氛和提供一定的机会, 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长和变化。[8]”总之, 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 通过行动、感悟、反思体验到的, 不仅是知识的内化更是品格的历练, 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教学是一项师生互动的过程, 师生通过交流沟通,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提高。无论遵循什么原则和方法, 其目的都是为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是融会贯通的, 各项教学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方法是相互映衬和补充的。教学原则的完整把握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是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摘要: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 用教学原则指导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中体现教学原则。文中从几个方面分别讨论了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与运用。学生主体原则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原则与差异化教学方法;启迪思维的原则与开放性教学策略;互动的原则与合作学习;生活化的原则与案例型教学方法;体验的原则与情景创设教学法。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辛春.开展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注意点[J].林区教学, 2007 (10) :101.

[2] 柳延东.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J].社科纵横.2007 (10) :56.

[3] 明海霞.学记中教学思想的现代解读[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5) :111.

[4] 陈梅珍.倡导合作学习实现课程目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70) :96.

[5] 张传燧, 赵荷花.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J].教育研究, 2007, (8) :49.

[6] 刘克文.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 2007, (6) :45.

[7] 李利, 赵蒙成.论新主体教育视野中的教学原则[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2) :51.

[8] (美) 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陆有铨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4, 260.

上一篇: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教育研究下一篇:塔里木油田玉东区块首口盐下水平井玉东2-1H井钻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