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2022-12-03

在高度科技化、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 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21世纪科学知识的迅速增长要求每个人都具备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创新教育则是高校教育面向新世纪进行改革的必然选择。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了“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培养要求, 郑重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体育教育是教育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改革,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

1 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是指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他在吸取传统教育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开创了以人为本, 以人的创新发展为本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使学生能够或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新观点、新信息等。创新教育主张实施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导学式教育方法, 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为目的。

2 高校体育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2.1 实施创新教育是体育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2 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是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来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倡导创新已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2 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大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潜力, 这些能力能否很好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在教育。而体育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 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改革传统教育的旧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观, 在课程体系、传授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创新, 重视体育教育的长期效应, 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实施创新教育是教与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最高标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 虽然创新是人类的基本特性, 但主动积极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仍需要靠后天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不仅持有和教育相同的观点, 同时, 还有其自身特点。第一, 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结合、育体与育心相结合;第二, 锻炼身体与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相结合;第三, 重过程, 增强与相关因素的结合;第四, 轻知识, 注重情感心理的提高过程, 增强个体化进程。

徐特立老先生在《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指出“科学研究不是凭空创造, 需要实践和学习, 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我们的创造力。”的确, 我们衡量教育质量高低不能只看学生当时掌握动作技术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 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水平。教学不应以学生“学会”为目标, 而应要求学生达到“会学”水平, 从而使教育的长期效应的以实现。

2.3 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特殊需要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我国加入W T O后的社会形式, 我们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人才的价值又在于创造, 只有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人才。人才的价值和贡献的大小是以他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业绩来衡量的。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为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体育教育是教育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因此,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3 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3.1 转变观念, 树立“育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使学生掌握两种以上的锻炼方法, 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 使学生终身受益。但这并不意味这减少体育教学内容和降低体育教学质量要求, 而是要从单纯的应试型、竞技型体育教育思想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

3.2 鼓励创造性教学,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教师综合能力的优劣, 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增强其时代竞争意识、鼓励一切创造性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体育教师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刻苦钻研, 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造、大胆探索, 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让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活动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的设置一些特定场面 (沙滩、海浪、海鸥、登山) , 让学生即兴表演, 运用各种动作表现, 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 拓展学生思路, 从而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思索。

3.3 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手段不同, 它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其主要作用在于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创新教育的培养提供感知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 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环境和心理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其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有独立意识的学生当作学习的客体。习惯于用简单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课程模式来完成统一规格的教学, 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定要逐步改善教学模式, 给学生较多的创新表新机会和空间, 因此, 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体育理论融于丰富的画面之中, 将运动技术重现、分解、合成, 能够使学习内容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体育项目及技术技能的理解, 增强体育教育的长期效应。

3.4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 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关系, 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作为教师, 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和民主观, 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协商,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思维, 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风尚。其次, 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努力创造与学生合作的契机, 使学生了解教师创造思维和想象活动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另外, 体育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了解学生的运动心理, 以亲切的态度、深切的爱心和学生交流, 多用“我相信”、“你能行”等语言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力不是强求的。但是人们完全可以创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主。因此, 为了让学生真正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主”,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我们应建立以平等、民主、合作、理解、信任为特征的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才能独立思维, 才敢于表达不同意见, 才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才有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5 完善高校体育教材内容, 构建新的教材体系

目前高校体育教材内容仍以竞技项目为主, 注重身体素质的测试, 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需求及锻炼习惯缺乏考虑, 这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教材内容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体育工作者应大力改革教材内容, 创建适合于2 1世纪社会需求的教材体系。其体系的编制要从健身、娱乐、休闲等方面加以考虑, 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

3.6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扩大锻炼领域

课外体育是体育课的延伸与补充, 它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运动能力的空间, 具有广泛地参与性,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还能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 以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 论述了创新教育的概念、高效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价值及意义, 旨在改革体育教育中的应试性与竞技性,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 玉刚.通过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2004, 10:8~9.

[2] 郝玉业.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

[3] 谢静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体育学刊, 2001, 3.

[3] 张华文.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 3:51~53.

上一篇: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保障困境及解决措施探究下一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