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2022-09-10

1 和谐教育理论概说

1.1 何谓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

1.2 和谐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

和谐教育理论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和谐教育集大成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积极劳动及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

在我国,和谐教育可以追溯到孔子,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培养智、仁、勇、艺多方面得到发展的“成人”的要求。明代王守仁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即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谐社会的提出赋予和谐教育新的内涵。和谐教育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站在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层面上阐述和实施和谐教育。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2 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2.1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专业场所,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地方,是建设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而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既产生于学校自身,又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学校的精神源泉。

校园文化构建要从文化内涵入手,三方面有机结合,发挥和谐功能。一要优化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校刊校报等宣传形式,极力营造的和谐氛围。例如,创建校园文化走廊,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学生的作品,又让校园充满活力,充满青春气息,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同时,优美的校园文化也促进了全体师生自觉行动,形成共识,严于律己,形成宽容待人的校风,创建更为和谐的人文环境。二要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包括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各级管理机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共同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制度的系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统一,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学术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校园文化品位。

2.2 和谐课堂教学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互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给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就可能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教师只有启发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创设和谐快乐的环境,让学生自觉、自由地成长,才能使之成为自主发展的和谐的人。

和谐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和谐自然地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和谐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师生和谐互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求知探索方面。和谐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一切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全面发展出发,加大兴趣激发、启发诱导、鼓励思维的力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为主动求知探索。同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2.3 教师之间的和谐

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教师之间和谐才能创造一个宽松、祥和、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人际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地克服教育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奋斗。

2.4 和谐教育理论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充分阐释了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任务和策略。

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和谐社会理念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和谐为核心,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应该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建设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矛盾,妥善处理矛盾,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由和谐教育理论的定义及发展入手,主要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课堂教学、教师之间的和谐及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四个方面阐述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和谐教育,高校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陆秀玲.实现和谐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4).

[2] 米晓东.和谐教育: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3] 燕国材.论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5(11).

[4] 李斌.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理念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2006(14).

上一篇:试析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的路径下一篇:河北省民办高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