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精神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作用

2022-09-11

大学生活的第一堂课是新生入学教育, 其意义之大, 表现于两处, 一是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大一学生顺利完成四年学业的积极推助作用;二是就大学新生的年龄而言, 十八九岁正是他们摆脱年少幼稚懵懂, 迈向成人殿堂, 健全三观的关键时期, 如果引导不当, 则会影响这代人的未来。笔者从学生工作的实际出发, 对大学新生教育作了一番细致入微的考察, 发现目前各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虽然形式多样, 但仍存在不足, 在此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期抛砖引玉。

1 目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分类

国内高校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方法各异, 笔者根据观察, 从内容上将其归为以下几类:

1.1 军训教育

大部分高校把军事知识、军事技能的教育作为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 该教育旨在通过国防知识的传授、队列训练的开展, 使新生强化爱国理念, 增强集体和团队意识, 培养艰苦奋斗, 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虽然大部分学生将来不会投笔从戎, 但是从客观上使他们在入学之初迅速地熟识起来, 班集体的凝聚力也由此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也大大增强。

1.2 校史教育

该项教育旨在通过对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 培养新生的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他们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利益和学校的兴衰结合起来, 化为一种情感, 这种情感便是荣校意识。这在一些历史悠久, 大家辈出的名校屡试不爽。

1.3 环境教育

该教育主要介绍高校的软硬件环境, 例如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各种设施场馆开设情况、宿舍生活情况、教育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执行情况, 有些高校更为人性化, 还会把学校周边的各种服务行业介绍透彻, 编制新生手册, 目的在于让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大学生活, 少走弯路。

1.4 成才教育

该项教育旨在发掘新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用成功校友的例子作为正面教材, 以示激励;以失败学生的教训作为反面案例, 以儆效尤, 再配合一些人生哲理的讲座, 来规避不少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极易滋生的懒惰与懈怠。

1.5 心理教育

尽管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颇受争议的学科, 但近些年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生率促使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备项目, 预先把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告知他们, 并宣传预防和疏导措施, 防止隐患和悲剧的产生。

1.6 职业教育

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在连年扩招的大背景下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 专业学什么, 将来会从事怎样的职业, 甚至毕业时如何找工作这类原本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也被提到新生入学之初进行教育, 但是面对茫然的新生是否会产生效果, 笔者存疑。[1]

除了以上归纳的六点, 很多学校还有不少创新的做法, 例如北京大学在2006年9月16日全民国防教育日开展新生校园定向大赛, 增进了新生的国防观念和协作沟通能力;南开大学在新生中开展“三封信”教育活动[2], 实行“全面教育”;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首推新生研讨课, 培养研究型人才, 改变高校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念;大连理工大学动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良学风标兵、优秀寝室室长、自立自强标兵、先进集体代表组建“奋斗者的足迹”学生报告团, 在新生中展示和演讲, 号召全体新生步循。另外还有笔者所在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展的感恩“家信”和结合商科特点的“才富人生”活动,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目前大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及折射的问题

虽然我们对新生作了种种初衷很好的引导, 但从近几年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来看, 这些教育手法是否真正奏效, 是值得怀疑的:有的好高骛远, 工作没有恒心;有的诚信缺失, 屡屡违规犯法;有的懦弱自卑, 惧怕搏击风浪;有的好逸恶劳, 懒惰啃老成性。而在校的大学生中, 问题更是不少, 忽而博士虐猫, 忽而硕士自杀, 忽而又不知是哪所学校的女生卖淫事发。于是人们纷纷抛出“80后是垮掉一代”的论调:颓废、叛逆、奢侈、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意识……近日互联网上关于80后大学生的讨论中, 大有把大学生贴上贬义标签的趋势, [3]虽说这里不乏公众过度关注下的媒体炒作, 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 目前大学生的现状是让人警醒, 促人深思的。

3 大学精神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就新生教育而言, 教育的产品是人, 是良是莠, 孰瑕孰瑜, 关键在于开头那一课。如今的大学生到底缺少了什么才会如此为人诟病?这缺少的可能就是我们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做得不够, 尚待补课的。回首过往, 从中国现代大学建立以来, 一直到80年代, 中国的大学生都有着一种骨子里透出来的正气, 课堂内, 他们大笔如椽, 指点江山;校门外, 他们心悬海宇, 奔走呐喊;求学问, 他们服膺真理, 孜孜不倦;归故里, 他们笃仁敬老, 慈少悌幼……那些年代, 象牙塔里走出来的他们俨然是社会的良知, 民众的脊梁, 他们凝成一股傲世的精神, 嵌入时代的丰碑。这种精神, 便是大学的精神, 它在五四青年的口号中光耀, 在科研巨擎的热血里萦绕。中国社会, 确曾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变革前进的。然而今日的大学生, 缺乏的就是大学精神, 诸多病患的滋生, 也来自大学精神的迷失。

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中国的大学精神, 是从黑魆魆的历史深处迸发, 结合了西方大学理念才最终成型的。此处笔者分中西方两个角度来谈。中国的大学与小学, 自古泾渭分明, 小学学的是谋生之道, 即射、御、书、术、礼、乐之谓, 也就是驾车、射箭、识字、算术之生活所必备的技能, 朱熹言:“小学者, 学其事;大学者, 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4]如果说小学是“授之事”, 大学则是“穷其理”。那么穷理为了什么?四书首篇《大学》讲得明白:“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是句精妙的哲言, 既点到了学习的境界, 又指出了人生的目标:明白知识背后的真理, 使自己的修为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并为人类文明的前进添砖加瓦。唯有带着这般宏大的理想去精研学识, 方可谓大学, 唯有心中存有这般志气之人, 方可谓大学生。而中国古代士人, 走的都是“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路线。修, 即修身, 齐, 乃齐家, 治, 便是治国, 平, 最终平定天下。内圣, 即使自己内心“止于至善”, 达到圣人的境界, 然后“外王”, 即外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知识分子的理念即是从内向外, 完善提升并最终成功的过程。而中国古代的所谓大学 (或称太学、上庠、辟雍、国子监) , 则是顶尖治国人才的汇聚地, 他们都是通过层层科考选拔上来的, 担负社稷重任, 投身国计民生。是名符其实的“士”, 古称“士农工商”, 士为最尊, 商为下, 可见古代大学生社会地位之高。在古人眼里, 只有自身修炼到一定的层次, 才能抛开自己, 为社会做出一定的成就。陆游临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为天地立新, 为生民请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都是古代掌握大学之道的知识分子大度胸襟的表现。读书修身, 读书为国的“明道济世”理念在中国递嬗千年未辍。

而在近代西方, 大学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人中辨出端倪:首先是洪堡。作为柏林大学的缔造者, 1810年他宣告了中世纪大学的终结, 柏林大学建校伊始, 他宣布“国家决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5], 认为大学应该在学术上不断提高, 不断开创事业基地, 而不是为国家短期的, 眼前的利益服务。他的主张奠定了大学“学术自由”的“象牙塔”基调;其次是英国教育家纽曼。纽曼的理念是“博雅教育”, 在他眼里, “学者们云集大学, 虽然他们各自都热衷于自己的学科, 又相互竞争, 但是他们为了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走到了一起, 亲密地交往, 相互调整各自的主张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他们学会了相互尊重, 相互磋商, 相互帮助, 这样, 就形成了一种纯洁清澈的自由、公正、平静、温和、智慧的特征”。[6]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 接受的即是所谓的“博雅教育”, 培养一种具备自由、公正、平静、温和、智慧特征的理智习惯;他还提倡“自由教育”, 即培养高尚道德和高度理性的“绅士”, 反对狭义的专业培养。最后一位是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斯, 他的核心理念是“精英教育”, 认为大学教育核心是培养品德高尚、个体精神永不衰竭、才华横溢的“精神贵族”, 大学的任务也就是用新颖的, 符合学生自身境遇的思想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因而大学生只能是社会上极少数自我负责, 精神富足的独立个体。笔者认为, 以上三位西方近代教育的大师确立了西方大学理念的内核:自由、博雅和精英。

当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时候, 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便和西方大学理念完美地结合起来, 他的办学理念一是学术思想的独立和自由, 二是读书不忘救国的论调, 号召北大学子要关注国计民生和民族复兴。毋庸置疑, 前者继承了西方大学办学自由, 学术自由的宗旨, 后者沿袭了中国知识分子原有的“修齐治平”传统。他曾言:“做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读书, 读书从浅近方面说, 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 预备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才, 从远大的方面来说, 是要精研学理, 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做最有价值的贡献。”[7]正因有了蔡老的这番心血, 北京大学的学生会在五四运动的时候走上街头, 舍生取义。北大精神, 从某种程度说, 就是中国当代的大学精神。

探索大学精神的渊源, 对于今日的大学生教育, 究竟有没有借鉴作用?中国的大学精神, 当我们抛开表面的历史光环, 剖析其内核的时候, 可以发现:大学精神强调的就是一种独立、自省和大爱, 而今天我们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 就在于独立的缺失, 自省的忽略和大爱的淡漠。他们习惯于坐在课堂里照搬老师的知识, 没有独立追求学术真理的勇气和自信, 为应试教育而奔波;他们认为金钱和安逸至上, 为达到目的可以使用一切手段, 为所欲为, 不计较道德和做人的准则;他们漠视社会, 一切只顾自己和眼前, 即便有理想, 也不高尚;他们只注重外语计算机等技能的训练而忽略精神砺炼和道德修为, 把大学当高四、高五来读……如此一来, 原来意义上的大学蜕变为高中, 技校, 甚至“小学”。于是有人慨叹:小学的时候我们大谈特谈共产主义理想, 到了大学却整日要为上课睡觉, 随地吐痰而喋喋不休, 于是有人无奈:曾经让老一辈人无限留恋的大学校园在当今大学生眼中变得平淡无趣。[8]

综上, 笔者认为, 必须在大学校园尤其是新生入学之初, 复归久已遗忘大学精神的教育, 虽然谈大学精神的教育, 表面不如其他形式的教育, 例如职业教育来得实际, 但这恰是所谓的“无用之用”, 它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收益可能是终生的。

4 宽容、理性和责任心教育, 大学精神教育的外化手段

笔者认为, 就当下大学生的状况, 并不是要空谈大学精神, 而是将大学精神外化为三种教育:

4.1 宽容心教育

宽容就是不以己为中心, 海纳百川心如水, 包容一切天地宽。笔者QQ的网名叫“上善若水”, 取自《道德经》, 很多学生问我此话何意, 我说做人, 尤其是做一个管理者来说, 必须像水一样, 谦逊怀柔, 能屈能伸, 一切顺自然流动, 不争胜, 不强求, 虽最终归入大海, 却能包容万物。人若像水, 则心态平和, 处变不惊。大学的自由氛围, 是以宽容为基础的, 如果没有包容的气度和“和而不同”的理念, 大学岂能容纳各种人物和百家之说?大学之“大”又从何言起呢?而如今学生间的很多冲突, 都是因为不够宽容引起的。今天的大学生多半是独身子女, 比前代人更缺乏宽容的意识。前日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学生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上的一个观点分歧而勃然大怒, 冲上前去打了那个持不同观点的同学, 究其原因, 就是缺乏学术上的宽容心;另有一个女生与室友因生活习惯问题勾心斗角, 郁郁寡欢, 亦是心胸狭隘的表现, 因此, 作为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新生来说, 必须教会他们宽容, 才能避免日后矛盾的发生。

4.2 理性教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白深刻的道理, 是要求冷静客观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克服浮躁冲动, 养成沉稳持重的处世观念, 面对问题, 要能够换位思考, 要能够跳出事外, 要能够一分为二。但是很多大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例如某年新生军训, 一位新生因为不习惯夜里1 1点的突然熄灯而一时冲动, 又扔东西又骂街, 最后被通报批评, 如果他及时换位思考, 从学校保障大家睡眠的角度来思考熄灯的问题, 过激的行为或许就能避免。

4.3 责任心教育

中国的大学之道, 历来强调知识分子的政治责任感, 而中国当代意义上的大学又建立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 所以中国的大学精神, 注定了其博爱的特征。博爱, 就是心中不单单是自己, 还有他人, 还有社会, 还有世界。只有心中装着他人, 才能宽容, 才能理性, 才能高尚, 才能和谐。虽然现在已不是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 但责任意识却是任何一个时代抛不开的。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指责, 来自两个层面, 一是用人单位责怪毕业生工作之后没有把事情干好的责任心, 散漫偷懒, 好逸恶劳;二是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回报、服务和奉献意识, 只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所以, 无论出于微观的职业道德的还是宏观的社会和谐, 责任心教育永远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1998年, 90岁高龄的学者张中行在北京大学给刚入学的学生开讲“刁民论坛”讲座, 他不讲他的《顺生论》, 不谈词章古文, 而讲北大学者的学问人品,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襟抱, 几代知识分子做学问的独特方法和一生所悟之道, 可以说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新生教育, 一位世纪老人用中国学问的精神财富, 给后辈以无限的人文关怀。不管哪个专业的的学生, 都在这种“江山留胜迹, 吾辈复登临”的精神意境中感悟, 奋起。学者陈平原也指出:“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 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9]笔者深同。当下, 大学精神虽然让很多人感到不切实际, 但我们每个高教领域的耕耘者, 对待大学精神, 都应该抱以“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的态度, 教会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生,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摘要:中国的大学精神, 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政治追求和价值取向与近代西方大学理念的结合。其核心是强调大学生的博爱、宽容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今大学生群体社会价值观念模糊、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不强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 对高校新生进行大学精神的教育,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关于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危害, 可参考[美]赫钦斯:高等教育的两难困境, 美国高等教育,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0.

[2] 第一封信写给新生入学之前, 希望新生提前了解学校专业并做一份义工;第二封信写在报到之时, 信中系统介绍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和学生在校期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第三封信即新生到校后写回家的家信, 培养责任, 以示感恩.

[3] 赵岩.是谁搞臭了大学生 (东北网, 2006, 12, 07) , “80后”大学生到底怎么了. (大江网, 2006, 12, 07) .

[4]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七[C].岳麓书社, 第一册.1996:113.

[5] 陈洪捷.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高等教育论坛, 1987.1.

[6]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A].任仲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791-792.

[7]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C].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481.

[8] 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熊丙奇认为:目前的教育让学生对任何人都淡漠, 都功利。正是当前的教育普遍缺乏对做人, 处世的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 造成了大学生的淡漠, 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功利心态.载中国青年报, 2006, 12, 15.6.

[9] 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

上一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方法浅析下一篇:高职班主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