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文化缺失根源追溯

2023-01-2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3月8日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 艺术学正式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 下设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从艺术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以后, 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成为了一级学科后, 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招生似乎更加加大力度了, 音乐专业也一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各大院校的音乐系科也逐步调整系科名称, 改为“音乐舞蹈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等等名称。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音乐考生的招生质量做了一个有力的保障。

学科属性会限制一个学科的视野, 这是不容置疑的。艺术学独立成为一个门类学科固然提升了艺术学的地位, 但是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甚至说可能成为一个学科发展致命的要素, 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只是笔者在小范围内调查后发现的一个问题, 至今是否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存在, 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可以支撑, 也即值得研究。但是, 音乐学科的大学生越来越脱离纯史学和纯文学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了, 即便通过音乐史学去串史学知识、通过艺术学原理和艺术概论去串艺术学知识、通过音乐美学、艺术哲学去串文学知识可能会有一部分同学收获一点, 但是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还是一头雾水, 因为他们的文化基础限制了自己的艺术积淀, 这个与艺术学脱离文学领域势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数据才能够支撑此说法。但是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 对于学科具体归属的误识。一部分学生压根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名称是什么, 甚至单纯的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就是音乐专业, 或者是声乐、器乐专业。这就会造成一个很明显的误解, 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将来就业的方向是什么的问题, 这也是当今众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误解。笔者曾经为音乐学专业和舞蹈学专业的同学任过一段时间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 在课堂上故意设置几个有关于自己对自己本专业的了解和分析的问题, 结果过半以上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知都存在理解和解释片面的问题, 还有极个别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一知半解的问题, 主要是对自己的学科以及学科归属不是太清楚的问题。

例如, 当你问到你自己是什么专业的时候, 众多同学会不假思索的回答“音乐学”或者有人回答“声乐”、“器乐”等。起码可以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并不是很熟知。

其实在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下设学科里面应该分: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6个专业。也即音乐类只有三个专业, 且三个专业是三个方向和侧重点完全不同的领域。学生们对于领域的认识误差直接导致的就是知识结构和文化吸纳方面的误差。音乐学是一个综合类学科, 他是研究众多音乐学科的总称, 也即音乐学专业不仅仅要研究有关音乐事物的一切现象和发生、发展, 同时还要研究一切民族、种族的音乐行为, 同时包括音乐产生的历史原因、人文要素, 作品的表演和二度创作及其艺术评价和艺术批评乃至于后面的艺术流传和演变, 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被纳入到音乐学研究的范畴之内。但是部分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恰恰研究了音乐学需要研究的范畴之外的知识, 同时对于音乐史学中含有的音乐美学要素不能给与正确的解读和理解;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后的再创造活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以及指挥等多种行为而进行艺术的表现和把作者的音乐思想传达给听众或者观众的行为。也即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同学们不仅仅需要把握舞台演出需要的情感和感情, 而更加应该去研究音乐的本体, 从音乐本体中去寻找属于音乐表演的一些音乐事实成为自己舞台表演的一种支撑, 特别是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发生一切有关音乐审美的文化要素和艺术因子。可是学习音乐表演的同学们恰恰只把音乐的“表演”部分看成了自己的专业, 以外的一切事情都当成了取得学分的无关紧要的课程, 这在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就是出现文化的缺失。

其次, 对于音乐美学知识的缺乏。音乐美学是一门既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 抽象表现在有些音乐行为的辨识和音乐思想的升华方面, 具体表现在某些音乐事实和现象的概念性和史实性。音乐美学对于声音的概念提出了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 例如一个声乐演唱者最高的境界不是“音高”而是“意高”的问题, 对于部分缺乏音乐美学方面知识的同学来说声乐的最高境界仅仅停留在了“声”的塑造和修炼方面, 压根没有注意到“情”的表达和修养方面, 因此很难达到所谓的“声情并茂”, 更难上升到一个“意高”的层面了。声乐的审美必须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美学基础知识作为后盾的, 否则仅仅是一个感性的认识,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通过一个感性的认识去作为审美标准的话, 就很难使得这个学科朝着正确的、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比如, 器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把“快”作为一个衡量艺术造诣深浅的标准, 这应该是很忌讳的一个“法则”, 和声乐把“高音”作为衡量声乐演唱好坏的标准是一个道理,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器乐音乐的发展。因为器乐的构成基本是特殊材料, 所以由于制作材料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舞台效果的不同、演出场地的不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如果一个对于审美一成不变的人去对一种乐器审美, 那么久很难做到客观、准确, 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音乐美学知识来对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出环境等作一个精确的审美分析, 从而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结果。

音乐美学的思维是理论先行, 表演次之, 最后升华, 一个缺少音乐美学知识的音乐表演者通常思维是练习——表演——总结——再表演。这就缺少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 音乐表演者一定出现忽略理论知识的时候那就会出现没有根基的、感性的经验主导整个音乐过程, 那么这样得到的表演信号可能会音乐主观的原因、感性的原因出现一些偏差, 最后在总结经验的时候也很难得出正确的、客观的、可行的经验, 再次表演的时候也会缺少理性的控制, 从而出现感性的二度创作而阻碍了自己的表演艺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表演思维, 如果表演者不能克服此种感性占上风的做法, 就很难在专业领域中得到更加久长的发展。因此一个合格的音乐表演者一定的运用合理的音乐审美行为结合精确的音乐美学知识和规律来进行一切音乐表演行为, 这样才能对自己的音乐表演生涯铺出一条明亮的道路, 否则只能走入音乐表演的死胡同或者死循环, 这样绝对是不利于音乐表演者的发展的。

最后, 长时间的音乐美学素养锻炼。音乐技术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就能够成为一个技术娴熟的演奏者和演唱者, 从而得到更多音乐人的认同。更重要的是, 当音乐技术得到长时间的锻炼和积累后就会很自然的过度到音乐艺术的层面, 进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音乐美学素养也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的, 绝不仅仅是用的时候拿起来学习, 用完则弃之。音乐美学素养更是一个极具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美学、在精细到音乐美学, 甚至它的边缘学科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的, 同时, 部分学科还是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另外一个抽象概念的过度, 几乎都需要学者们的文化知识作为搭建。此时、音乐史学的线条和艺术学知识的概论以及民族学的个案都会成为音乐美学素养路上的一个知识点而与音乐美学学科发生着必然的联系, 只有读懂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他们之间与音乐表演发生的关系才能够更加准确的得出一些理性的经验为自己的音乐表演事业做铺垫。

音乐美学素养的构成在时间的发生过程中完成, 同时也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在, 在反反复复的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得出的理性的音乐美学经验反过来指导着音乐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音乐与美学的结合。

以上是笔者对现当代部分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音乐审美文化缺失的根源进行了一个粗浅的总结, 当然大多是笔者进行的亲身的体会和总结的, 但是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偏见和误差。本文的行文目的就是抛砖引玉式提出来这个问题及其说明这样问题存在的严重性, 进而引起学者同仁门对它的重视, 以便进一步找出解决的办法和应对的措施。

摘要:现当代文化学科对于音乐学科的分类和学科归属越来越呈精细化的趋势, 且学科的艺术实践和参考书目也越来越精准。但是这时候就出现一个普遍的现象, 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文化呈逐年骤减的趋势, 到底原因何在?到底有没有办法提高或者彻底解决这一困惑呢?这是当代音乐学者多共识的一个学术问题, 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希望广大同仁能够给与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 王慧莹.论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 2008 (4) :12.

[2] 杨莹.重视培养音乐审美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 (4) :120-121.

[3] 梁媛.音乐审美的听觉培养[J].艺术评鉴, 2007 (4) :11.

上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足动脉血管早期病变的价值研究下一篇:关于智能交通设备运维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