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缺失现象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022-12-09

现代外语教学中, 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大学英语应该强调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文化背景知识, 尤其是有关这些国家的发展现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识别力、理解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英语, 并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与成功的沟通。

然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目的语文化认知问题尚未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关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把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和学生语言技能的形成置于首位, 而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对于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 文化人之问题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 关系到语言使用的适当性与准确性。目的语文化并不是英语学习的目的, 而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伴随始终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笔者在借鉴外语教育家斯特恩 (S t e r n, 1 9 8 3) 《全方位外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提出一些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课堂讲解法。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文化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所授教材中出现的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 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给学生时间进行讨论或辩论以比较中西方文化。比如在讲解东西方就餐礼仪时, 组织学生比较相关饮食习惯, 行为举止, 就餐礼俗之间的异同。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如遇到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内容, 首先要提醒学生, 引起他们高度重视, 然后旁征博引, 及时给予解释, 如在文中遇到“Babel Tower” (巴贝尔塔) 一词时, 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该词来源于《圣经》, 又叫“通天塔”, 据《旧约·创世纪》第十一章记载, 那时口音一样的人在示拿地彼此商量做砖做石漆, 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 为要传扬他们的名, 免得分散。耶和华使他们口音不同, 从而分散了人们, 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座塔了。因此巴贝尔塔成为异想天开或痴人说梦的代名词, 而build the Babel Tower (建造巴贝尔塔) 就成了西方流行的成语, 表示制造混乱或嘈杂不堪。通过这种讲授方式, 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 也达到了深层次的理解, 他们对英语文化应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结合文章内容要求学生记下有意义的文化细节。

(2) 直接解释法。

这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即教师对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现象, 尤其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词语、课文、典故、习俗等文化知识内容进行直接讲解。如各国外事宴请席位的安排都遵从国际习惯, 排桌次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确定地位高低, 在同一桌上还要按各人职务高低排列, 以便谈话。如果夫人一起出席, 英语国家的礼仪是以女主人为主, 让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 其夫人应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中国的礼节则是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 其夫人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 对于这一类文化知识, 采用直接讲解的方法效果更佳。

(3)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视听手段, 吸收和体验外国文化。

阅读、旅游、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他们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动得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 电影电视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的阅读材料,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此外, 还可以邀请外教现身说法, 为学生举办相关讲座,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4) 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文化学习要注意对比语言文化因素的差异和语用差异。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体系, 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的方式, 交往的规则, 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指令性的作用。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体现在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 中国人讲“顺其自然”, 而西方哲学而持“天人相分”的观念, 即自然与人是对立的, 人应该处于支配和改进自然的位置。从群体与各人取向来看, 中国人提倡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利益服从于群体利益, 把功劳归功于集体, 同时避免“锋芒毕露”, 中国有句谚语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 西方人则相当崇拜个人奋斗, 这是美国边疆文化的遗产 (边疆拓荒者独立奋斗的精神) 。保持一致在西方看来是个性丧失的表现, 隐私权被看作是合理的要求, 若受到侵犯如同受到侮辱。当然, 随着东西方交往的不断渗透, 价值观念方面所引起的差异已经不想过去那样泾渭分明, 但本身的差异是存在的, 建立这样的认知图式对帮助学生摆脱交际中的困境具有积极作用。

思维方式。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也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 中国人有从大到小的特点, 时间的排列以年、月、日、时、分、秒为顺序;写地址以国、市、县、区、街、室为序, 表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而西方人的表达顺序恰恰相反, 认为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了世界, 因此, 由小到大, 由点到线, 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的, 线式的, 表现出个体主义倾向, 有些研究者认为, 英语是一种理性语言, 其理性特征体现在当语法规范与逻辑规范发生冲突时, 总是语法让位于逻辑, 而这种逻辑特征与欧洲较早地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很有关系。

(5) 重视传授语言文化对比的理论和方法。

在语言学习中如何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目的语文化的某一现象直接阐释说明。例如讲授Christmas这一单词时, 教师要注意其文化内涵, 有意识介绍西方圣诞节的时间、来源、庆祝方式等, 使学生了解该节日在西方人眼里的重要性, 以及它所涵盖的历史、宗教知识。 (2) 采用比较的方法就目的语文化因素与母语文化因素进行对比, 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 侧重于两种文化的相异处。这种文化较为直观、具体, 容易被学生接受, 授课过程中讲到圣诞节时, 可与中国春节进行比较, 把中国的婚礼和西方的wedding ceremony进行比较等等。 (3) 创造一个良好的跨文化环境, 开展英语角, 加强和发展中国学生与目的语国家人们之间的接触与交往, 与外国人进行直接的、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情景对话, 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加地道的外语, 获得更好的跨文化知识。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国文化, 不能把与我国文化不同的别国文化看作是荒唐可笑的东西, 反过来也不应该以西方文化为标准贬低自己的文化。 (4)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 把课程教育、常规教育、隐性课程教育结合起来, 把背景知识学习渗透到日常的仪式、规范、制度、活动中去,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教育。当然, 教育过程中仍要以课程教育为主, 使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发挥潜性课程积极的教育影响作用, 排除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潜性课程中的大量内容是无法预计的, 只能在随机出现时因势利导, 及时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不难看出, 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语言教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文化背景知识教师,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割裂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为外与教师, 我们应进一步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在教学中食量增加相关内容, 使目的语文化背景与母语文化背景相互沟通, 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知识欠缺而导致的各种文化错误。

(6) 开设系统的文化知识选修课。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可开设一些历史、政治、宗教、人类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通识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实例, 而且还能掌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概念与指导原则。概念与指导原则往往比实例更为重要, 因为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结构, 通过这个结构, 学生可以对本国以及别国文化进行仔细考察。这样, 学生可以获得一种比较灵活的态度来学会尊重文化差异, 同时还能减少他们在文化问题上存在的偏见。例如, 开设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概况、英语学习背景知识、英美文化入门等课程, 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丰富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

在目的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中, 应当注意遵循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指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 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适度性原则是指所选材料的适合程度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适合程度。选择材料时要注意主要选择那些代表主流文化的内容, 同时也兼顾趣味性。

除了上述六种方法外, 就具体教学工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在某种意义上说, 不熟悉一种语言的文化特点, 就学不好该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了解英美文化, 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 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 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必须明确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 并努力探讨社会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 社会文化教学一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注意系统性。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其深度和广度都不及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少 (每周3~4节课) , 教材内容多, 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有精力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详尽的阐释和对比分析。很多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做文化方面的随意介绍。这种零星列举难免挂一漏万, 易于引起混乱, 缺乏系统性。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吸引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由于文化的不同, 即便是对同一事物, 有时也会有不同的感知。如果把目的语文化的主要层面, 如价值观、交往规则、思维方式等向学生作宏观性的理论性介绍, 另外结合理论对于影响交际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文化内涵作微观分析, 把文化的异同提高到理性的高度, 久而久之, 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由一个全景式的印象, 熟知各种具体的差异, 便可学会从目的语文化角度来认识事物, 并能对交际行为作出预测。这样, 学生的目的语文化认知能力便从表层的感性认识进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中, 从而指导一般的交际行为。

(2) 正确对待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

正确对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问题是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的职责。从理论上讲, 我们希望在教学中能对文化学习和语言习得一视同仁,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还是语言教学重于文化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要谨慎从事, 不可喧宾夺主, 不要为文化而文化, 应该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出发, 进行文化教学。

(3) 正确对待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外语界兴起目的语导入的热潮中, 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却逐渐淡漠, 母语文化知识匮乏的现象在学生中绝不罕见。这是因为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 而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母语文化知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大部分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主攻外语, 其他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基本上被忽视, 结果导致学生知识面太窄, 适应工作能力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重视目的语文化, 也要重视母语文化, 二者互为基础, 互相促进, 不可偏废。中国的外语工作者既不能搞文化上的“民族中心论”, 也不能“言必称希腊”。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文化传统所局限, 而必须发扬和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 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技能, 宣传自己的文化, 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再度辉煌奉献我们的力量。我们不能对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厚此薄彼, 妄论孰劣孰优。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目的语文化的认知问题有待加强, 笔者重点就具体教学中的方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并且就目的语社会文化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目的语文化,教学方法,社会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 Brown, H.D.1987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987.

[2] Morgan, C.Attitude Change and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J].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6:63~75.

[3] 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4.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4] Tomalin, B.et al.Cultural Awaren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邓延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7]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高等农林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下一篇:做班主任工作要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