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2-09-10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在我们古老文化的孕育下成长起来的, 古老文化也包括儒家文化, 尤其是儒家的法律思想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儒家法律思想仍然有诸多影响和指引着我国当代法律制度社会建设的进程。

一、儒家思想的“德治”思想与以德治国

对于儒家法律思想来说, 其最核心的就属“德治”了, 所谓的德治其实是经由道德方面的教化对社会矛盾进行有效的缓和, 对国家的同一进行维护。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涉及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注重对道德进行教化, 其二, 倡导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一) 我们国家的大圣人孔子与荀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分别提出了“宽猛相济”与“隆礼而重法”, 董仲舒在汉代的视乎倡导“阳为德, 阴为刑”, 到了唐朝便出现了“制礼以崇敬, 立刑以明威”的思想。在我们国家的宋、元、明、清时期所实施的德法合治所体现就是采用德治与法治对国家进行治理的道理。所谓的法律就是明文规定的道德, 而道德就是我们心中的法律, 他们均是治国理政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为了使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的处理, 倡导“法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若是法律制度不健全, 或者是执法力度不严格, 犯罪份子就会非常的猖獗, 社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然而, 在法治的实施过程中, 也不能把“德治”的有效作用给忽略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 不但要加强社会主义在法治方面的建设, 实施依法治国的政策, 而且还要加强社会之一在道德方面的建设, 实施以德治国的政策。

对国家进行有效治理, 其中的法治跟德治就像车的两个轮子, 鸟的两个翅膀, 不可偏废。国家领导同志于2001年1月在我们国家的宣传部长大会上, 提出了“将依法治国跟以德治国进行有效结合”的治国方针。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依法治国跟以德治国进行有效结合。对国家及社会进行有效治理就应该将法律跟道德结合起来, 把他们的共同作用发挥出来, 一手抓法治建设, 一手抓道德建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进行有效培养, 不但将法律所具有的规范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还要将道德的作用发挥出来,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我们当今社会当中会所倡导的“德治”, 其实是对我国古代的“德治”思想进行优化之后的集成与弘扬, 把其糟粕的部分给有效的去除掉, 吸取其精华, 把以为人民服务当做其核心, 坚持集体主义的根本原则, 是注重道德教育与感化的“德治”。由此可知,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将依法治国跟以德治国进行有效结合的治国策略, 其实是在对儒家思想吸取其精华, 祛除其糟粕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对国家进行有效治理, 既不可以把道德的应有作用给忽略掉, 也不可以照搬照用儒家的全部道德思想, 应该将德治与法制进行有效结合, 让他们并驾齐驱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

(二) 在对刑罚进行实施的过程中, 提倡宽猛相济, 刑得其中。儒家思想早就认识到采取刑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民为善, 而不是一味地对民进行惩罚。治狱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杀人来给人一威慑力, 而是为了处死一个人, 借以警戒许多人, 来对犯罪进行制止, 因此儒家思想倡导宽猛相济, 刑得其中。孔子认为刑罚、断狱、摆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不狂不纵。荀子遵循罪刑相称的方面的法律原则。其认为“公平者, 听之衡也, 中和者, 听之强也”。其中“公平”与“中和”从根本上说是在对犯人定罪以及量刑的时候要轻重有别, 罪孽深重的要重判, 罪行较轻的要轻判。由此可见, 儒家在这方面的思想跟我们当今刑罚当中的所体现的罪行相适应原则具有一定的渊源。我国刑法原则罪刑法定以及刑法的宗旨对此都有所体现, 也是以德治国的体现。

二、“人治”与和谐社会中的官德

所谓的“人治”其实是跟法治对立的, 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国家进行治理的一种主张而已。“人治”思想认为, 国家治理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统治者或者是管理者其个人所具有的道德水平决定的, 而不是由法律决定的。统治者所具有的道德水平以及言行是对被统治者所具有的道德以及言行进行有效规范的尺度。然而儒家思想当中的“人治”, 其实跟法治不是对立的。从根本上说, 儒家思想的人治其实就是德治跟法治进行有效结合的。在对社会进行治理方面, 孔子曾提出国家的统治者若是“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其从”。等思想。对于人治思想来说, 其主要的内涵就是贤人政治。孔子认为, 国家的治理应该由德才兼备的人来实施。孔子认为:“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提出:“有乱君, 无乱国;有治人, 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 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 失其人则亡……”因为对于国家的统治者或者是管理者来说, 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国家政治法律相关制度的正确贯彻以及合理实施。在此方面荀子曾提出:“……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治之原也。故有君子, 则法虽省, 足以遍矣;无君子, 则法虽具, 失先后之施, 不能应事之变, 足以乱矣。”同时, 统治者或者是管理者所具有的道德水平起着榜样的作用, 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都是由其引领的。孔子云:“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孟子云:“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者矣。”荀子云:“上好羞则民暗饰矣, 上好富则民死利矣。”由此可知, 国家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道德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程度以及国家的政令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我们生活的社会和不和谐, 国家长治久安的治理目标能否实现, 从根本上说是由本国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所决定的, 若是国民没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 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2013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 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 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 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官员们在国家当中所具有的地位以及作用, 就说明其所具有的道德水平应处在较高的位置。领导者的道德素质水平会对行政效率、服务质量造成一定的制约, 由此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领导者的道德价值取向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 官员的道德、作风影响着人民的道德与作风。若是国家领导者的到这素质非常高, 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整个社会就会具有很好的社会风气。反之, 若是国家的领导者不能用道德规范对自己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 出现假公济私、贪赃枉法等现象, 就会让人民对其感到失望, 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会因此而败坏。现在, 要不断地提高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 坚决杜绝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现象出现, 让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得好起来, 最主要的是要把国家领导者的道德素质有效的提升上来, 领导干部要约束自己, 端正作风, 让自己在金钱、权利、美色等诱惑当中不为所动, 做个廉洁奉公, 服务于民, 忠诚于党的好官员。

三、“民本思想”与人民当家作主

孟子所倡导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荀子所倡导的“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等方面的思想, 均是以民为本的法律方面的思想, 把其那些封建内核给有效的剔除之后, 其实就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法律的价值所在。国家现在实行的依法治国方略, 人民是国家的主任, 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实施者,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得以当家做主的根本保障。国家的主人就是本国的人民, 国家用法治来建设国家, 就是为了对人民进行有效保护, 造福人民, 让人民过上稳定的生活, 把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当作其出发点以及归宿, 保证人民群众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 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维护, 让人民共同富起来。这些都与儒家法思想的“民本思想”相契合, 可以说是“民本思想”的延续和升级。

四、中庸之道与公平、正义、和谐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至德”, 所谓“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而这也正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主要内涵所在。不过它也具有法学的意义, 早已经成为古代法律一部分。儒家思想“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里面的“中罚以及“刑中”说得其实就是公正中直、无罪无罚、不枉不纵、的意思。在今天的立法中, 在法理学研究上, 到处可见“中庸”的指导思想像法的价值中的正义、公平;在民法上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都有体现。

五、尊老爱幼与人权保障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

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到今天,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 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 我国人权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方面发展很快, 我国加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力公约》, 并颁布了许多保障弱势群体的法律,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 老年人保护法, 残疾人保护法等等。应该说不仅仅是国际社会的影响, 也是受到儒家法思想的影响和传承而来的。

除了这些法律制度受到儒家法思想的重大影响之外, 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受到儒家法思想的影响的方面, 比如仁、义、礼、信的思想是当代法律思想的基础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是民法中的重要原则, 而刑法中关于惩罚犯罪也是遵循仁义而制定的。现在社会上, 注重以儒学思想进行道德教育, 近来兴起的儒学教育—孔子学堂, 义务教育重视教授《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儒学教育的再现, 孟子认为“人之学者, 其性善”, 荀子的观点却是“人性恶”, 两种观点说明, 人性可以向善, 也可以向恶, 到底会如何发展则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这也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发展了几千年, 它其中所包含的法律方面的思想, 既为封建社会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是我们当今法律制度的根源。笔者只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目前儒家法律思想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谈到, 希望从中找出两者之间所具有的内在的联系, 为以此为使我们的法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进自己的微薄之力。

摘要:中华文化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浸染和培育, 尤其是儒家的法律思想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儒家法律思想仍然有诸多影响和指引着我国当代法律制度社会建设的进程, 并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法律思想,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 荀况.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3]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济南:齐鲁书社, 2001.

上一篇:鲜有人知的俄罗斯大提琴诗人下一篇: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