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西油田A断块二次开发研究

2022-09-12

一、地质概况

港西油田A断块平面上断层较多, 纵向上油气层与水层交替出现, 并且油层厚度的差异较大, 在主断裂系统附近油层的厚度约为45m, 边缘位置油层的厚度小于7m, 油层的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气藏, 储层为为高渗透率高孔隙度储层, 其中泥质的含量较大, 储层变异系数在0.8以上, 且分选性差, 胶结较为疏松。

二、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1. 三维地震资料的应用

针对该区块储层地震反射能量不强、反射连续性较差的情况, 进行了跌后增益目标处理, 大大提高了地震底料频带的宽度以及主频频率, 使得断面波清晰, 容易识别, 层间反射的资料更加丰富, 提高了地震解释的精度。在此基础上, 结合储层井网资料, 对89个单砂体微构造进行了研究, 精度为1.5m。

2. 剩余油挖潜研究

(1) 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向

影响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类是油藏的因素, 第二类为井网的因素。通过使用密闭取芯的方法, 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以及动态监测技术, 研究了储层的动用情况以及剩余油挖潜分布。通过研究发现, 储层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力油层水淹部位, 零星分布在小砂体以及废弃河道的边缘部位, 是之后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在进行剩余油挖潜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地区, 主要通过完善井网来提高挖潜能力;对于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地区, 主要采用深度调剖的技术来提高挖潜能力。

(2) 井网优化方案

港西油田A断块属于复杂断块油藏, 在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布井方式。本文在分析了单砂体的描述成果以及区块剩余油分布的情况下, 按照单砂体的形态以及剩余油的富集区域来进行井网的部署, 以保证能够达到水驱波及效率的最大化, 并且为主力油层的深部调剖打下良好的基础。井网部署的形式主要有:小砂体采用单注单采的方法、不规则点状注水法、井排注水方式、断块内切割注水、采用四点法井网、水平井整体开发井网等方法。

三、二次开发效果

2010年开展了以港西油田A断块为先导的老油田二次开发工作, 共计完钻新井21口, 其中采油井15口, 注水井6口, 对21口老井采用了新的配套措施, 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

1. 生产能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新钻采油井的总采油量达到了101t/d, 总产能达到了2.66×104t, 基本上达到了设计指标。

2. 对地下环境的描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作为先导性试验的21口新钻井, 初期设计的目的层总计有46个单砂体, 储层的钻遇率以及钻井成功率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外, 46个单砂体中与初期描述相符合的占到了92%。

3. 实现了油田地面系统的自动化运行。

区块使用了新的油水井检测计量技术, 实现了油井产量的远程计量, 水井注入量的远程计量及调整。通过采用无线控制和有线相控制结合的方法, 实现了油田单井生产资料的自动收集、传输。

结论

在老油田的二次开发过程中, 对地下沉积环境进行精细描述, 并对注采体系及地面系统进行优化后, 仍能够成功钻探出含水率较低、产量较高的心境, 使河流相储层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阶段后, 仍有着很高的挖潜能力。通过港西三区的先导性试验证明, 采用此种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对老油田二次开发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摘要:结合港西油田A断块的实际情况,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开发动态资料, 对区块剩余油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新的注采井网, 并优化了油田地面系统, 对老油田的二次发开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港西油田,二次开发,剩余油挖潜

参考文献

[1] 胡文瑞.论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 (2) :1-5.

[2] 刘钰铭, 侯加根, 王兴明, 等.断块油田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 (1) :168-171.

[3] 陶自强, 王丽荣, 钱迎春, 等.大港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重构地下认识体系[J].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 (1) :15-20.

上一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层次划分下一篇:探讨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反应器飞温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