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对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和营造生态文明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分离现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论文 篇1: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日前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律规范建设,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摘 要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新环境下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诉求的积极回应。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目前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教育体系乏力、专业化程度不高、生態文明教育评价缺位等诸多问题,亟待通过转变生态文明观念、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评价等途径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终身学习、教育整体生态、教育激励等长效机制,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困境;路径;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

宁云中,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

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不断从低阶段向高阶段发展的一种形态。那么,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话,生态文明毫无疑问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阶段的新型文明形态。顾名思义,生态文明与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事实确实如此,生态文明正是在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发展的。工业文明在推进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环境的巨大破坏,它一方面造成人的危机,人与人之间冷漠、异化孤独;另一方面造成自然的危机,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资源过度消耗、自然灾害、气候变暖、病毒施虐、物种濒危等诸多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和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明的探索。实践证明,工业文明已难以承担起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使命,这个使命很自然落到生态文明身上。

“生态文明”由德国费切尔教授在1978年最早提出,此后我国生态学专家叶谦吉教授对生态文明进行了正名并作了深层阐释: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返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和谐共处的关系。可见,生态文明重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使人与自然走向一种相应相合、和谐共生的状态。从本质而言,这种关系不仅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总和,还体现了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可见,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既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蕴藏了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不是彼此分开,而是相互统一的。正是如此,生态文明将自然看成有生命的对象而不是征服的“他者”,因此,只有人类对自然给予了道德关怀,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

文明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整体,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我国全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布局的必经之路。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那么生态文明教育毫无疑问是一种新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生态文明教育更注重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内涵特征,表现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那么,在新时代和新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以生态整体观的宏阔视野,统筹考虑生态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联和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类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设置相关的专业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的指导思想。此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文明建设,教育先行,生态文明教育正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诉求的回应。第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落实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全局的需要;第二,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迫切需求;第三,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生态发展的社会诉求。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要突破以下三个困境。

(一)战略时代性与生态意识滞后性的困境

生态文明教育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旨在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养成生态文明意识。然而,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推行生态文明教育,首要的是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因此,意识形成的长期性正是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首要现实难题。环保部公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证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3]可见,生态文明认同感还远没有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文件以实际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加强社会教育,号召全民教育行动,构建全民行动系统,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督导评估等各个方面调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这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教育生态的冲突困境

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关于生态学的教育,也是教育生态学的体现,如果教育本身违背教育发展的生态规律,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无从谈起。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教育生态系统还没有完成建立,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比如教育各学段没有很好地衔接破坏了教育的整体性;教育同质化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多样性;学校、专业、学科各自为政破坏了教育的交互性;政府、社会、学校“断裂”破坏了教育的实效性等。生态文明教育要求贯彻在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学科融合加以实现,如果没有生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体系,生态文明教育必将与教育本身形成不可避免的冲突,从而导致生态文明教育难以贯彻执行。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建设关键在于解决生态文明教育与教育生态的矛盾困境,健全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体系。

(三)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与教育评价缺位的困境

教育发展与教育评价是教评相长,科学的教育评价能有效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诸多方面与传统教育在内涵上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加以导向与激励。就目前评价体系而言,生态文明教育评价还基本处于缺位状态。以高等教育来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包括学校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利用、专业教学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七大指标体系,每一条评价指标体系都还没有明显的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指标。那么,评价指标的缺失反过来又影响生态文明教育供给的不足,比如生态文明教育专业课程明显缺失,公共课开设有限,生态文明观念难以形成影响力;教育内容浅尝辄止,停留在基本环境知识、生态危机等常识问题上;教育方法陈旧,缺乏深层次的生态伦理和价值观的哲理分析等。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评价的矛盾很难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反过来又阻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与长效机制

(一)转变生态观念,建立终身学习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因此,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推动人们生态思想的转变,形成正确的生态观。生态观不仅在于生态学、经济学等方面生态意识的建立,更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观、生存观、伦理观、审美观的转变。这种生态观要一以贯之教育的全过程,在不同学段从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等逐级提升,辅以相应的课程,比如,初级教育阶段应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形成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道德启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中等教育阶段应注重生态美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及人与自身之间正确的生态审美关系,并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之中,将生态文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等教育阶段应设置相关专业,并将生态学内容融入其他专业学科之中,培养学生生态哲学的思考,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探索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过程既是生态文明实施的有效路径,也是教育生态的有效构建。这种生态观须一直延续至职后教育,并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形成生态观的终身学习长效机制。

(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形成教育政策生态。建立和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的法规政策,将生态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与教育政策紧密联系,通过教育开展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应用。第二,形成学科课程生态。一方面,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环境危机、生态法制教育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设为科普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以此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学科融合的课程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更要注重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融入,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人才培养统一起来。第三,构建生态文明校园。学校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观。生态文明校园要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语言景观相结合,定期开展“生态文明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同时,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还需要形成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动融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对接统一。第四,形成课堂生态。生态文明教育最终要落到课堂上来,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交互关系,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让教师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提高课堂的丰富性、及时性和长效性。这不仅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也保障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激励机制

生态文明教育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有效保障,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揮棒,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办学导向。要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就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办学的评价体系之中,对人才培养的生态文明教育综合素质、生态文明校园、生态文明课堂、师生生态文明知识等进行综合考评。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和评价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因此,我们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评价办法,为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评价是促进建设的动力,是一种制度层面的反馈和激励机制。通过定期评价,我们可以总结和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生态文明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管理、评价、反馈和评价的长效机制,保证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生态文明教育吸收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把教育提升到改变整个文明方式的高度,提升到改变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高度。”[4]可见,生态文明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生活方式,进而改变整个文明方式。从这点上说,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一项国之大计,我们需在不断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上,找出现实困境,探求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路径,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性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28(5).

[2]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新华网.中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发布[EB/OL].(2014-02-20)[2021-05-0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20/5864063.shtml.

[4]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137-141.

责任编辑︱孙格格

作者:宁云中

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路径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对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和营造生态文明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分离现象。文章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问题,提出融合路径,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责任感,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等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严峻的生态现实和基本国情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引导人们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然而,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仍存在欠缺。本文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三方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现两者融合的路径,旨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责任感,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基础

在协调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即生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1]。与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提供外在的强制性约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层面对人们内在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促使人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进而表现出持续主动的生态文明行为,实现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状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原有的价值局限,充分发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2]。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导。研究和解决人们思想形成、发展以及落实到行动中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题,其出发点是人们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于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凝聚人心和思想导向作用,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导。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文明形态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动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未来发展,故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使人们明确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改造自然,生产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物质资料的实践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定社会未来发展的精神世界的外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生的时代有着密切关联,都要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3]。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时代的重要任务,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在追求物质丰富,经济进步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意识缺乏的弊端逐步显现。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存在,人们集体性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追求高效率和物质享受而滥用一次性用品,忽视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和品德的有限空间,而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展到生态文明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必然要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因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態的“宣传者”,也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者”[4]。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双主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者,他们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重任。一方面,从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来看,绝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讲述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分离现象。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所具有的知识资料匮乏以及研究领域拓展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使得教育者难以对生态文明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个别教育者表示自己有擅长并且正在研究的领域,精力不足而无暇进行生态文明领域的研究,选择在课堂上详细讲授自己擅长或正在研究的知识,而对生态文明知识作简单介绍。有少数受教育者表示马哲或者思政课没有涉及生态文明知识。

(二)高校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受教育者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不高,兴趣不大也是导致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比较困难的原因。由于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课堂上难以全身心投入于吸收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融合起来教授,学生也极有可能忽略。另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还会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习态度不端正,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情况。受教育者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兴趣寥寥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困难重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生态文明教育需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环境和千变万化的教学内容。当前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书面教授。书面教授本质上是一种演绎教育方式,是教师按照课本呈现的“一般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出特殊情况的过程。但由于课时限制,教育者往往省略逻辑推理过程而演变为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这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深入浅出地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态文明知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效融合。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体系当中,必须开展全面系统的综合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材、走入课堂,深入大学生的脑袋,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境界。但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坐而论道的单一灌输教学模式,使蕴含生态文明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于知识结构层面,难以内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心理。因此,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体验,开展隐性渗透式的生态实践体验活动,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中把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教育者通过课堂学习间接经验属于理性认识范畴,而需要把理性认识从知识层面深化到精神层面,则需要感性认识,这里的感性认识便来自于受教育者的躬亲实践。而当今课堂教学和生态实践体验的脱节阻碍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融合,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结合。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路径

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找到双方的融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前提和基础。对高等院校而言,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具有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念,决定着民族的未来[6]。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信仰中蕴含着“生态文明信仰”。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包含生態文明知识,要致力于把受教育者头脑中“知识”转化为内心的“信仰”。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互动,让受教育者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与这个环境一起发展”[7],才可以把人们从以“人”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性价值思考,建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生态文明道德责任感。只有从意识层面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才能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局限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而忽视生态文明教育。课堂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结合起来讲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责任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

(二)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原理和传播学规则,借助互联网数字信息平台,在“思想在场”与“主体缺场”的时空境遇下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虚拟实践活动[8]。与传统课堂教育运行于现实物理空间相比,网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于由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中,因而运行方式、对象、内容、效果等方面具有传统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突破时空界限的优越性。网络通过声音和图像的传播方式增强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充分调动人们视觉和听觉系统,令个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把严峻的生态现状直观地呈现在个体面前,潜移默化地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道德责任感渗透到个体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实践环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环节。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仍停留于书面教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和教育基地建设,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物质基础,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上,把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其中;在课堂之外,引导受教育者深入到实践中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促使受教育者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不违背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交换。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良好氛围

荀子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9]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必须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联动下,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并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教育环境的生态化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提供有效保障。学校环境的生态化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校的教育理念。主要指教师应具有现代化教育意识,注重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而非固执“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观念。其二,学校的自然环境。学校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学校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学校内部的绿化面积所占比重,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绿色清新的生态教育环境。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唤起师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珍惜意识,建立生态文明理念。最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学校领导决策层在关注学校教育硬件设备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以保护校园生态环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忌开展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校园建设活动。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可想而知,未来的生态社会是要靠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塑造的,而非仅仅依赖于“单个人”或“个别人”。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理想,营造全社会的生态文明保护氛围,在人与人的互动感染中,自觉检验和规范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促使其向着“绿色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8:84-85.

[2]张耀灿,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牛先锋.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时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5:130-134.

[4]叶未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机制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2):132-133.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144.

[6]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2008,6:55-5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陈坤,曹良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析与界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9-121.

[9]荀子.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5.

[10]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韩一衍 麦淑娟

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论文 篇3:

高等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基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高等教育是以文化贡献为根本使命的文明存在,其必将肩负起弘扬和传播生态文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从理论上阐明生态文明教育的构成,为什么高校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研究高等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高等教育视野下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結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现状;问题;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应该不断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教育内容,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更加不容忽视。通过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保护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有效弘扬生态文化,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培育学生的生态道德。基于此,本文研究高等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教育问题。

一、高等教育视野下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1.高等教育视野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资源被过度利用,环境受到污染,长此以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必将因为生态的破坏而无法正常运转。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使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有效增强,能使学生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主力军,在政府的带领下,他们能够成为真正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人”。高校毕业生未来会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知识进行传播。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高校可通过网络传播、环保实践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师生不断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自觉爱护自然环境,同时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形成生态保护的思想觉悟,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产、生活及消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2.高等教育视野下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这说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至关重要。所以,现如今随着社会对生态文明教育关注的逐渐加深,关于其内涵、目标、内容及教育途径的研究已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尤其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已从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立足理论、知识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日常生活实践中,相关理论也在逐渐深化和发展完善。

二、高等教育视野下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师生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一些高校领导虽然意识到了应该向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但并没有将其列为重点教学内容,而是更多地关注文化知识的教学效果,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到专业教育中,认为让学生学到更加深厚的文化知识,就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没有充分重视教学方法与策略,只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的集中灌输,授课过程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很多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距离自己很远,将其视为政府的职责,而且学生们在就业压力下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生态文明教育关注度较低。

2.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失

一直以来,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的教育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有些还侧重于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很少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课程的缺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即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含有一定的生态文明内容,但是与当前的教育要求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课程数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课程内容层次较低等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学到全面的生态文明知识,难以对其进行详尽的了解。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限,所以教育的整体质量不是很高。

3.生态文明教育比较随意

当前,很多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效果与作用,只是机械性地将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课程缺乏可操作性的目标,同时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最终给学生呈现的是较为随意的生态文明教育。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高校教师往往可以自由选择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这难以保证教育效果。此外,高校教师大多不注重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教学严重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没有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随意,导致其难以系统化开展。

4.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较弱

高等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学者,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没有充足的研究,缺乏相关教育教学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此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通常只有拥有环境类专业的高校才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而没有相关专业的高校通常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而且一些院校即使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也会因为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教师的匮乏而选用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通常是由生物教师、中国传统文化教师、思想政治教师等在其专业课程中渗透一些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机械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授课不够深入系统。

5.缺乏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虽然一些高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为学生们提供了相关知识培训,但是很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生态文明教育过于理论化,学生们只是在教师的讲解中了解相关知识,学校很少组织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们难以从实践中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性意义与建设方法。高校很少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因为时间、经费有限,而且场地、师资等也存在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教学实践活动难以实施。如今,一些高校意识到了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但实施起来往往流于形式,教师与学生都难以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导致实施效果不够理想。

三、高等教育视野下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议

1.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视野下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校首先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理念。高校领导应该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取向及价值目标,引领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高校应通过管理层的带头作用,使师生深刻领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将所学生态文明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只有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使其更加明朗,并得到充分的贯彻,高校才能够使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系统化。因此,高校领导应该积极利用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引导全体师生增强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得到有效的开展。

2.设置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高等教育视野下影响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落实不充分。针对这个问题,各高校应该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同,并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中。具体来说,生态文明理论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教育理论体系已经十分完备,高校应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采用专题教育的形式开设课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专业讲解,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文明知识,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生态文明教育还应该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3.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服务体系

如今高等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教育之所以实施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校缺乏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服务体系,没有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导致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学生学习兴趣匮乏,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高校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服务体系,开发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切身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此外,高校应该根据本区域或者更大范围的实际生态问题建设相关学科,并形成科研基地,促进全校师生更加深入地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知识。

4.积攒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知识吸收水平息息相关。为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为学生们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培训,使教师在授课之前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来开展生态文明教学,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应该采取科学的激励制度来促使教师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实现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目的。

5.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高校应以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为主题,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多元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第二,高校应为师生开展生态文明创新活动提供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减少创新研究的阻碍,如可以为师生提供创新基金,并对师生提供的项目进行合理评估,对其项目提供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共同完善创新项目,使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真正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第三,高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乡村建设、社区管理等活动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当前的环境状态,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树立和谐生态的理念,促进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总之,我国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及先导,高等院校得天独厚的师资、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浓郁的学习氛围奠定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设的基础。因此,高等院校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彰显特色,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范梦.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2]刘俊.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9).

[3]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04).

[4]朱蕾.简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生长[J].江苏高教,2017(06).

[5]傅冀耀.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02).

[6]吴明红.高校大众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1).

作者:闫明珠 李小雁

上一篇:动漫艺术公共艺术论文下一篇:汽车分析物流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