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024-04-27

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精选6篇)

篇1: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目 录

摘要:............................................1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2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2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

4、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4

5、自然辩证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5

6、总结...........................................7

参考文献..........................................8

以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本文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探析生态文明的建设,并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对其发展趋势和未来模式做了探索性研究和预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 自然科学 生态文明 生态思想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观”。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定胜人观”。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人定胜天观”。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人和谐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完成这个课题我们主要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一、人口压力巨大。一方面,尽管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并且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在我国,许多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与已无关,只需要政府努力就行,而且简单地认为环保就是注重卫生。

二、错误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挑战。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走过一条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到受制于自然的道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趋于紧张。尤其是近几百年来,一些错误的生态价值观的引导,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这便也是导致近代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三、生态破坏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但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关注不够,生态环境受到遭到极大破坏,严重影响着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还在恶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四、自然环境的污染。随着我国大规模突进工业化,工业和生活垃圾、废水排放总量,以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规模都是非常巨大的,导致环境污染,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

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和谐氛围。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增强公民之间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

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4、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

4.1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人类产生之初,人类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于自然界是一种敬畏的态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类也在与自然界的“对抗中”占居了主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使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技巧,同时也适应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存。正是由于自然界的这种选择才使人类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自然界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基础条件。由此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无论人类的科技如何进步,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必然不能离开自然界提供的客观条件,我们不能否认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性作用。4.2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要归功于人类有意识、4

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影响。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过度的盲目和自信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无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趋利避害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3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减少人类活动的盲目性

自然科学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巨大贡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扩展了人类的认识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态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些就加深了工业文明的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不应该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不仅要利用它来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服务,更要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提高我们活动的预见性,减小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观点无疑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

5、自然辩证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5.1 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对待自然界,并通过社会的生产活动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突破了以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观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要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施加影响,进行良性调控,使自然界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我们也必须通过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积极的物质变换,使社会的物质财富获得快速增长,逐步改善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5.2 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也不例外。人类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在生 5

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对人既有基础性作用,又具有制约的作用。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生态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去发展,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总之,我们要通过有意识的协调和控制,尽可能地预料到现在的行为对未来所产生的长远影响,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统一,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3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调节,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又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种调节,使它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但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汲取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强制性地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并利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环境资源保护。此外,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公益活动,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

6、总结

生态文明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绿色文明,绿色是生态系统的“标志”,绿色代表着青春、生命、美好和希望,一种文明只有尊重“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绿色”,才会有旺盛生命力。工业文明剥夺了人们享受绿色的权利,生态文明要求重新建立绿色世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人们生活于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世界之中。

自然辩证法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对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汲取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十八大充满激情的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保护地球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为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努力,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出坚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科学研究,2009,12(22)[2] 张秀华.当代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18(1)[3] 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1(6).[4]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4): 4-5.[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 1971.

篇2: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1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世界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过渡开发土地,垦荒种田、滥伐森林,炸山开矿,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2.8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甘肃省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接近3万km2,荒漠化土壤面积达19.28万km2,全省2.60亿亩天然草原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过度放牧依旧,草皮萎缩,黄沙裸露。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如此速度是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多排放为代价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质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所以,我们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经济腾飞,环保欠绩;现在,生态就是政绩,生态就是文明,政府部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行为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作用。使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促进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参与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的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客观存在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离生态文明、生态良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今后的发展,一定要注重质的提升,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新视角、新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社会公民参与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我们应结合我省实际,认真推进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建设,大力推动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村镇”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单位、家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促进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本论文转载于论文之家:把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生态文明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人与自然不应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的消亡,尊重生命、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要,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要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从原料的开采、制造、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三是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观。人类的消费应当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我们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污染环境的消费。通过公众的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带动绿色生产,形成良性互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反思和扬弃。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间,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之下,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

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其次,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的扩展与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既注重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公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提升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制动。通过加强教育,让生态意识融入每个公民的思想深处,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支持生态文明发展。

3.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使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化、生态化。(免费论文网)

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48.7%,其中工业占43.1%,分别比1991年提高6.9和 6个百分点,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而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2006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比 199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因此,当前要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使农业向加工业、商业延伸,形成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形成统一,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3.3 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过度消耗了我国的能源资源,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当前,我们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

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工业,依托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黄金是招远市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几年,面对矿山品位下降、产品成本上升的形势,从黄金探测、开采、浮选、冶炼、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干式充填采矿法、直接氰化冶炼工艺、精炼金等1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酸化还原炼金新工艺,变火法炼金为湿法炼金获国家发明专利,被誉为“黄金冶炼技术上的一次革命”,黄金、白银直收率分别提高了1.1和3.4个百分点,冶炼周期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16个小时。

3.4 重塑消费模式,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以挥霍能源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而是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模式。

一方面,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能源资源循环式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提倡新的消费模式,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追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切实地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真正做到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3.5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当前,必须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篇3: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1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1.1 生态文明的提出

关于生态文明的提出, 我们首先要先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说起, 这里面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即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演化的新的形态。如今,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新的文化形态, 其发展的进程与水平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原始时期, 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很少, 并且当时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资源, 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 于是在原始时期, 形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到了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多, 对其需求也不断增加, 于是人们开始更多地开垦土地,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比较小, 所以虽然局部生态环境被某种程度的破坏, 但人类对自然界整体的破坏不是很大,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相协调的、和谐的。到了工业文明时代, 依靠的是环境资源,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蒸汽机以及电气的应用给予了人们更好的生活条件与崭新的生活方式, 于是, 人们开始了更进一步的对自然的改造, 不仅加大了力度, 同时也愈发肆意妄为起来,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 这种改变意味着人类已经成为了自然的主宰者。然而, 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 人类确实获取了短暂的利益, 但从本质上却也造成了能源的过渡消耗、人口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致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全球生态遭到破坏, 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紧迫的、严重的挑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类与自然的冲突愈发激烈,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威胁。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 工业时代的文明并不能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 也无法从本质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不仅仅因为工业文明对自然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它还有着根本性的弊端, 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文明来纠正之前文明带来的错误与危机, 于是, 生态文明形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关系到人类文明良好正确发展, 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系到人类后代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我们要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1.2.1 生态文明的起源

说到生态文明的起源, 就要理解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与生态文明的起源密切相关的。文明的涵义是,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财富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状态。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文明也随之发展, 文明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联系, 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生态的保护问题, 在一些学者逐渐提出关于生态、生态系统等问题的认识后, 逐步演变成一个相对充实的体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观点也随之而生。生态文明的起源必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了解了起源问题, 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可以更加深入和透彻, 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将更加正确、更加可行。

1.2.2 生态文明的内涵

提到生态文明, 就要说说文化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价值观, 而文化价值观是一群人认为有益的, 正确的, 有价值的信条, 和时代性紧密联系。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体现的一种价值观, 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承认自然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人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这种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 也说明了生态文明是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反应了生态环境的本质, 体现人类保护环境的道德要求, 作为存在于人们的内心的一种信念, 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可以说,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类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生态观, 反思人类不文明工业行为的基础上, 形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

1.3 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自然观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一种继承和体现,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它的基本要求是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双重和谐的目标的实现, 是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与指导, 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 表达了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符合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需求、完善和利益, 可以说,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是现代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并需要认真面对、谋求发展的重要、崭新课题, 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新趋势与新阶段。

2 生态文明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

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涵义

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与理解中我们可以知道, 马克思认为, 哲学变革的基础是自然观的变革, 正是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中, 特别是从人对自然能动的实践关系中, 马克思将他的唯物史观全部贯彻到他的自然观之中, 赋予了自然新的内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为自然观创造了崭新的、划时代的变革。从马克思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重要观点中, 我们可以发现, 尽管马克思没有给自然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他对自然的概念的把握。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然, 是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 是作为人的环境的自然, 是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是作为生成演变或消逝的现象和过程的自然。而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中, 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 马克思认为, 自然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 人是自然界在发展中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产物,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人离不开自然界。其次, 劳动是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机制, 马克思认为,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劳动作为基础的。再次, 违背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对抗的认识论根源。最后,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马克思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受自然形态制约的。

2.2 生态文明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

生态文明的提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就我国而言,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结合是十分必要与贴切的。要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除了要对目前的这种高消费、高污染的不良生产方式进行改变以外, 还要建立一系列新型的生态产业, 比如农业生态产业、工业生态产业旅游生态产业等。而且要改变那种人与自然的不平等的主从关系, 提倡人们爱护和珍惜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目标, 重点在于在建设过程中, 遵循客观规律, 努力实现由必然王国像自由王国的转变。可以说,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坚定地努力, 需要从价值观、发展观等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变革。我们不仅要转变价值观念, 同时还要改变发展观、消费观、与科技观, 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同时还要在经济、消费方式、科技发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3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观念

3.1 提升道德意识, 加强道德培养

建设生态文明一定要与建设精神文明相结合, 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生态观念的革新, 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意识和征服意识, 均阻碍生态文明的发展。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的社会氛围, 尊重和善待自然。生态保护, 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也是每一个公民, 每一个社会团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完善环保教育体系。对国民的环保教育, 必须从最基本的教育体系抓起。再次是对群众的生态自觉性的加强。要加强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 就要提升他们的个人自觉性, 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最后应该使公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提倡并引导更多群众的参与。

3.2 倡导文明消费, 弘扬优良风尚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国民的消费方式, 以及生活方式, 应该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 提倡生态消费。只有在社会中树立优良的理念和风尚, 构建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 才能更好的“尊重自然, 善待自然”, 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积极有效地运用到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在当今世界, 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责任也越来越重, 以这种正确的消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来提高道德建设、加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弘扬的。在新的时期, 我们不仅要提升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更要通过这种方式将良好的习惯融入到生活中, 从小事上积聚力量, 潜移默化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为我们的后代做应有的贡献,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具有优良的风尚。

3.3 建立有效政策, 构建法律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 全面了解与思考, 再总结经验进行更好的实践。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体是生态社会主义, 它是一个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 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这种理念符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首先, 在思想认识上, 各级领导应该将施政重点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体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其次,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上, 要根据各地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 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最后, 在政策发展上, 应重点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 金融, 土地等配套政策, 构成体系, 形成合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 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脉搏, 使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上更加有序、合理。

4 结语

文章通过对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进行了认识, 并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了思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 体现了其理论价值, 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理论基础的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不断树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完善环境保护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达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统一。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具有深刻意蕴的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类似全球气候变暖、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警示着我们必须对环境问题给予重视, 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也变得愈发重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论述。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来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此来更进一步地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2000.

[4]黄楠森, 庄福龄, 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5]陈坚.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求与实现途径[J].城市问题, 2005 (9) .

[6]刘经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7.

[7]张汉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0.

[8]宋言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4 (4) :28-32.

篇4:浅谈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时代潮流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就要知道,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上仍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在今天,人类再也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道德规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说,它是以自然为中介而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比传统伦理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要改变这种现象,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首先要清楚,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其次,要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再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李明华·《人在原野》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第2版)》

篇5:以自然辨证法浅谈生态文明

【摘要】本文以自然辩证的观点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系统分析了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并对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模式做了探索性研究和预测。最后文章介绍了 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2007年10月15日的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遭破坏,环境保护迫在眉睫。那么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对建设良好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那么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保护环境,有助于人们更加认识环境的重要性。

一、认识的钥匙——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

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生态文明作为协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及意义 我国很早就提出了“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理念和行动准则。实际上,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社会经济发展才有保障,人类生活在良好环境中,才能保障自己延续和可持续发展。但人类经济发展往往是以自然生态破坏为代价的。

生态自然观正是在人类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恶性循环的过程中,被人类发现了这种恶性循环,并通过科学分析追根溯源,最终得出生态必须得到保护的结论而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物质,每种物质都跟其他物质有着广泛的联系,人也一样。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关注生态环境,让人类活动符合生态运动的客观规律。拥有了生态自然观之后,人们就可以遵循这些客观规律,不让自己生存的世界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日益恶化。

三、现阶段生态环境的恶化

正因为现代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已造成人和自然关系紧张的局面,表现为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拥挤、生态失衡等,使人类和大自然的生存都受到威胁。远古姑且勿论,就拿今年2009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来说。

2009年02月19日 21世纪经济报道:“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指标恶化 补偿试验区方案起草” 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是三江源区最重要的一个生态功能区,对我国生态影响范围也最大。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而在2009年2月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市的水污染事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严重不便。盐城市公安部门虽已对该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立案侦查,但水污染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盐城的水危机为后发达地区敲响了环保警钟。

当今环境污染和压力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有位西方学者在研究了文明与生态环境关系后认为:“文明越是灿烂,它持续的时间越短。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的地方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破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我们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同时,应清醒估计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在环境污染方面,无论人类还是自然界都没有赢方。

四、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也是认识生态文明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恩格斯说过:“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絶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

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

人类不合理活动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促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论,在实践上即为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生态文化模式的选择

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模式的最佳选择,即为生态文化。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认人类生存和自然界生存都是同等重要,由此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关系;既承认社会物质生产,也承认自然物质生产,使二者和谐、协调地发展;既承认文化价值,也承认自然价值,使二者统一起来。我国近年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利用,大力推行植树造林、緑化荒山,强调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一系列政策和行为,即属文化生态范畴,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要步骤。

(2)制度层面生态文化对策和措施

藉助于各种制度决定人对自然界作用的性质和规模,包括政府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制度、法规,使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领域,纳入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强化环境立法和执法等。

(3)精神层面生态文化对策和措施

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的哲学,亦即生态哲学。教育人们以生态学规律指道自己行为,任何经济活动都应限制在生态允许范围内,不能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大力扶持、发展生态文学艺术,以此作为保护环境、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艺

术形式;建立和提倡生态道德、教育社会成员树立自然界价值和自然界权利观念,并在实践上保护所在地区的生命和自然界,保护自然和生命的多样性,节约和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禁止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以此为出发点,制定生态道德的具体原则和行为规范。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论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自然辨证法,建设者要学习自然辨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生态文明将展现人类与环境的共存,人类与环境在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篇6: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马克思在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涉及到生态问题.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把生态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视野下进行反思,这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帮助当代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 者:王洪胜 马光 作者单位:王洪胜(中共锦州市委党校,辽宁锦州,121000)

马光(吉林大学法学院,长春,130000)

上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下一篇:我与书本交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