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构建举措论文

2024-06-01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构建举措论文(精选6篇)

篇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构建举措论文

生态文明下林业发展现状及思考论文

摘要:林业资源是我国自然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环境的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和作用[1]。必须加强对于林业环境管理的制度,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文章就我国林业经济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林业经济;生态文明;发展

随著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前提,人们越来越把保护环境作为首项发展目标,通过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来完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享受。因此,要不断地对林业的生态管理进行强化,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平衡的有效实现。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发展是维护环境的首要出发点。笔者从林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生态平衡的发展进行分析。

1我国林业管理的现状

1.1在科技管理方面过于缺乏

现如今,在我国的管理中,对于林业的管理还是过于松散,管理技术缺乏。具体方面有:一是缺乏相关管理技术的管理人员,在现如今的林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人才只有少部分,而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的两倍;二是在管理专业性上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目前,我国在林业系统管理技术的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对于林业科技的贡献归于缺乏,在国际同行业中的专业水平偏低,因此,不能够为林业的发展及时的.提高专业的科学技术。

1.2林业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缺乏支撑力量

在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林业管理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拨款,没有有效的社会机构来进行支持,从而导致社会对于林业管理中的支持度和广泛度不够,大量的国家相关林业项目在资金方面严重缺乏,加大了林业管理的难度。

1.3森林总量严重减少

对于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来说,仅是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一半。而人均森林面积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仅以这一点,就对我国的林业管理带来巨大的问题。并且,由于现有的林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无法合理的发挥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林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2.1提高领导水平,加强思想认知

通过加强相关部门对林业管理的重视,召开高质量会议,有针对性地对林业管理部门进行相关安排部署,不断的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并通过加大力度的相关宣传,提高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完善各部门的工作,促进我国林业管理健康发展。

2.2对于相关法律管理体系的完善

由于相关法律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导致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法律建设,补全法律漏洞,为林业管理发展做好保障。

2.3加强科技管理

在我国林业管理中,还有一个阻碍管理发展的问题———科技化建设管理,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管理水平专业化的提高。不仅如此,也要及时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可以定时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与测试,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改正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林业管理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林业发展计划,从而实现林业发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建设。

2.4准确对林业资源进行定位

由于我国的总的森林覆盖率与人均森林覆盖率偏低,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在森林资源与林业功能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相关部门在进行林业管理时,要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进行管理方案的有效制定,有利于林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更好的促进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

3结论

现如今,我国在林业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在林业管理方面应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及时的引进科学技术、完善的法律,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觉悟,提高社会的广泛关注度,来丰富林业管理的资金来源,进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成才,白占林.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吉林农业,2014(18):58

篇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构建举措论文

为贯彻落实今年县委提出的“进位赶超”要求,吴山乡结合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工作,紧紧咬住争创全市首届生态文明集镇这一目标,举全乡之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拓展领域、夯实基础、美化环境、打造亮点,着力把吴山集镇建设成为文明集镇、精品集镇、生态集镇。一是高起点规划,提高集镇品位。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按规划建设集镇,按照“两区两线”发展蓝图继续拉大集镇框架。

二是高标准建设,推进创建活动。2011年重点打造五柳湖周边区域,重点做好吴山中学、吴山信用社的搬迁、集贸市场后期招商、锡矿生活区美化亮化,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机关、商业网点、居民落户集镇,进一步健全完善卫生保洁等各项制度,提高集镇居民文明意识。

三是高效能管理,发展各项事业。按照今年县委、县政府今年考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集镇管理,抓好集镇治安、公共卫生、镇容镇貌、集市环境、镇域经济、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工作。

篇3: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及新举措

西部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我国的环境安全,再加上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易破坏不易恢复,更突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西部是我国的西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聚集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无论是三大产业的总产值还是结构的合理程度都和中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因此,加快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在西部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建设生态文明,为西部人口、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指出了解决西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正确途径。

1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全面而广泛,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努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的经济、社会、民族团结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观,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但在近年来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制约因素下,也出现了一系列主要障碍。

1. 1 西部人口超载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大

生态障碍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能力模型函数可表示为[4]:

式中: C( t) —人口承载能力; F( t) —经济发展;L( t) —生活水平; P ( t) —人口数量; R ( t) —资源;E( t) —环境; A—空间区域; t—时间; Rs—资源总量; Es—环境总容量; ( F,L,P) ≤( Rs,Es) —人口在一定经济水平条件下的生活水平应限制在资源与环境的允许范围。

西部人口总量虽低于中东部地区,但大部分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 见表1) ,而人口承载能力远低于中东部地区,这是因为西部严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西部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自然资源进行着无节制的开发,出现了资源绝对短缺的现象,对实施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阻碍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数据来源: 根据 2013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尽管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数量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人口密度减少 ( 2010年为1 255万人,占全省总 人口的36. 11% ,相对于2000年减少了79万人,比重下降2. 24% ,见表2 ) ,而其主要原因是外出省外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比重较高。但是,绝对数量仍然相对较大,过高的人口增长数量与过低的人口承载能力,导致贵州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和环境过度消耗和污染的障碍,不利于贵州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数据来源: 根据 2011 年贵州省统计局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1. 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西部脆弱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当前西部农业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家庭经营纯收入52% 、工资性收入35% 、转移性收入10% 、财产性收入3% ) ,并且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为了自给自足。同时农村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力度较弱,人口增长率相对高于当地的经济增长率,导致西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粮食增产和收入的增加无法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因此,当地居民加大对自然的索取力度,过度开垦,滥垦滥伐的现象更加严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更谈不上保护了。这说明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与生态环保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直接关系,亟待改变与提高。

另一方面,西部工业化程度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刚刚起步,资源型产业粗加工比重过高,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未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主要成分,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 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和低附加值) ,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已经饱和,生态环境容量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政绩,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脱节,盲目追求高的GDP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出路。

1. 3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缺乏地方特色

西部南北跨度大,气候地理环境复杂,是我国少数民族积聚区和我国的西部边界,决定了西部各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地貌资源和文化资源。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应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高增长和政绩,忽略了当地的实际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盲目推进工业化,发展和本地区不相适宜的工业行业,机械遵循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一些原来颇具有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地方,正被不合理的城镇化吞噬,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形成了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规格布局,就像批量生产的产品,使其价值大打折扣。

1. 4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

目前,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严重依赖政府,群众并非主体,有点本末倒置。一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取决于社会中的经济个体,这是根本。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 包括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 进行宏观调控,宣传引导和鼓励提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经济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外在环境。

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的薄弱,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据调查,西部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大多是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生态障碍缺乏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并且由于西部文化教育水平较落后,平均文化素质低于全国水平,很多人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意识落后,脑子里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当生存需要维持和改善时,就理所当然地向自然索取。此外,人民的形而上学问题严重,忽视了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 另一方面觉得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无足轻重,其实,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也是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的特征之一。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良好的生态法制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然而我国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在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仍不完善,例如,环境基本法、中央生态环境法都亟待修订和完善。西部生态法制建设极其薄弱,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努力,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下,西部生态环境问题长期积累,追求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给西部的生态环境增添新的障碍。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在调整,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发达地区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的目光转向了西部,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压缩性污染,导致西部面临着艰巨的节能减排、减碳和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因此,生态环境质量很难一蹴而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仍呈继续下降趋势,对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和巨大压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2. 1 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

科学发展观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重新审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思路,更新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开发和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即: 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5]。这些都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既要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保护西部的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实质上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平衡,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所以,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重新审视既往的西部建设规划,把原有的战略计划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接受检验,弥补不足,填漏补缺,力求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的理性增长,力争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地发展。

2. 2 以新型工业化取代传统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不再是单纯地追求产出增长,追求提高工业产值的比重,而是兼顾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要消耗较少的资源,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西部的工业化还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下,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生态危机将会加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根本上协调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环境,促进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向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转变。

2. 3 将技术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西部原有的经济组成中科技含量较少,水平也较低,没有真正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即便有一些,程度也较低。只有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提倡技术创新,提高科技转化率才会使科学技术对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巨大的杠杆作用[6]。因此,农业生产中,要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引入优良品种,提高农业单产不是通过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在工业生产中,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发生态节能环保新技术,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环境压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采用清洁、再生能源,替换对环境有危害的原料,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淘汰落后技术,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发展的生态效率水平。

2. 4 将有力的政策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行为受制度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制度的约束与激励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调控的政府则是制度的责任主体,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策支持。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其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导致人们生产生活中肆意使用而无需或者支付很小的环境污染成本,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所得到的利益远高于其因产生污染所支付成本时,生产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促使经济个体把保护生态环境融入自己的经济利益中,把环保当作一种自觉行为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障碍。这就需要政府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大力推动实施相应经济、行政政策,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法规支持。明确的法律、法规通过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发挥作用,规范个人和企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在树立标准指引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根据严重程度,予以相应的处罚( 包括罚金、行政和刑事处罚) 。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经济活动中的个体产生警示与示范,使之成为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的最后一道保障[7]。

2. 5将生态消费模式作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在当前的市场结构主体中生产者处于弱势,因此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决定产品及服务。如果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很强,排斥污染环境的产品,而大量地使用环保产品,即客观上把生态环保的观念及行动贯穿到了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这种消费需求无形中就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消费的主体主要分为个人消费者和生产者。区分标准主要在于以最终消费为主还是以生产为目的。针对西部水资源缺乏及生态环境脆弱等严峻的现实问题,生态消费模式主要要求要树立环保意识,科学合理地减少能源消耗。对个人消费者而言: 一方面是选择有环保、节能、节水等认证和有专门的能源环境标签的产品。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节约使用水、电、汽油、天然气和煤气等资源,并养成习惯。对于分为农业、工业两类的生产者而言,生态消费模式就分别体现在: 农业中,通过先进技术和改良农作物品种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是滥砍滥伐,过度开荒; 采用生态的方法来提高土地肥力,而不是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在工业中,企业生产消费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替代能源,及采购时考虑供应商的环境表现。

参考文献

[1]郭强.竭泽而渔不可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4.

[2]张俊杰,朱孔来,宋直伯.论建设生态文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14-16.

[3]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生态文化,2014(1):20-21.

[4]赵建世,王忠静,杨华,等.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能力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3,43(2):258-261.

[5]郭静利,郭燕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效和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1(11):34-35.

[6]杨昌儒.加快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1(5):95-99.

篇4: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构建举措论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62

1林业生态文明概述

林业生态文明是现代化林业科学发展精神成果及产业物质生产成果的综合体。其涵盖范围较广,包含了森林、植物、动物、草原牧场等所有林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人们长期实践活动的经验及反思总结,也是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生态文明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让林业生态系统更为和谐地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这与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从林业生态系统及资源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生态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会限制生态发展,甚至可以说近百年来,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为了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必然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则是重要途径之一。

2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林业生态文明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系尚不够成熟,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意识缺失。很多地区无论民众还是政府官员,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并不重视,这也体现了区域林业生态文明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地区还是过于偏向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林业生态保护,在林区开发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二是林业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很多地区在发展林业经济时,主要停留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导致出现“初级产品多,高级产品少”的情况,未能让生态文明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也未能充分开发出第三产业,例如生态旅游等;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要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必然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持。但部分地区林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相关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林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制约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

3 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相关建议

3.1加大资金投入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资金扶持,如果仅仅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除了要完善政府资金渠道,还应该吸引民间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入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从本质上来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承载了一定的公益性,是典型的利民工程,其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但整个过程较为漫长。所以地方政府需要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为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并适当奖励改善林业生态文明的行为。政府通过发挥引导作用,使社会资源得到积极调动,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2加强林业生态文明监督工作

一是对林权所有制进行改革。通过林权所有制改革,让林地逐渐向集体林、个体林方向转变。以个体林为例,承包个体林能够为林农带来一定经济效益,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把剩余劳动力投入到林业经营生产当中,既可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促进林业经济增长[3];二是要加强林木开采监督,以防止过度开采森林资源,使植被受到破坏。对于违规生产及违规开采的企业及个人要给予严惩,严厉打击走私林木行为。在保证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让市场秩序也得到妥善保护;三是要加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使人们形成绿色消费观,增强其环保意识。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并加大执法力度,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健康的法治环境。

3.3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林业资源是林业生态旅游的核心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才能将林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升林区经济效益,让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共同发展。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对林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并基于该生态链打造出健康生态旅游项目。要充分发掘林区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关联起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林业生态旅游品牌。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加大林业生态旅游推广力度,将其打造成特色产业。

4结语

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通过相关措施使经济与生态能够协调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绍志,周海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与实施路径[J].中州学刊,2014(07):91-96.

[2]许传德,侯晓雁. 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探索——林业生态建设30年回眸[J].林业经济,2009(01):59-63.

[3]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国土绿化,2013(07):5-8.

篇5: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构建举措论文

1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

我国自实施林业资源保护以来,无论是退耕还林工作、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都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效。目前我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位,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质量及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都持续增长。我国开始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这使得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也逐渐完善,部分地区的湿地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沙地土地植被覆盖率亦连年增长,同时沙漠植物种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建设工程,成功构筑了许多良好的生态屏障。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约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21.63%,森林蓄积量约 151.37 亿立方米,森林每公顷蓄积量约89.79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84.27亿吨。

篇6: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作者: 洪海园林

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主体,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于增加生态产品生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产品,包括美丽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可爱的动物、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比方说,大树结的果实算是物质产品,释放的氧气就是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生态产品靠自然生态系统来生产。随着物质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产品越来越短缺,甚至成为“奢侈品”。十八大将生态产品生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任务。

然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必须改善生态,实现生态良好。香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固碳释氧、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荒漠生态功能较弱,但是面积广大,并可以通过治理挖掘其潜力。林业承担了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改善荒漠生态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是社会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香樟林业已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型为生态建设为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首先,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林业建设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多、力度最大、面积最广,涉及我国陆地面积的64%,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建设者。离开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到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等等,都与林业密切相关。规划生态空间以林业生态用地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优先,生态修复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增加生态产品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第三,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赋予了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管理、修复自然生态、发展林业产业、保护野生动物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拥有除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责任重大。近年来,四川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维护了生态安全。全省森林面

积2.55亿亩,森林蓄积16.66亿立方米,分别比十年前增加37%和11.5%;森林覆盖率35.1%,比十年前增加近10个百分点;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25个,管理面积1.17亿亩,森林和湿地公园133个;森林植被年储碳量7700万吨,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监测显示,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十年来减少了46%。

承担起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香樟林业重任在肩,必须切实承担起五大历史责任。首先,要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四川、服务全国、贡献世界,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人居生存空间。其次,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责任。要增强主动意识,自觉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看护者,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第三,要承担起建设重大工程的历史责任。要通过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有效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灾区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第四,要承担起参与绿色发展的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林业产品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特点,依托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五,要承担起引领生态文化的历史责任。森林孕育人类,林业传承文明。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直观性、生动性、有效性,通过繁荣生态文化引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修复自然生态是扭转生态恶化的主要措施。当前四川省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局部恶化,川西北土地沙化、湿地退化问题严重,川南地区石漠化较为突出,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困难,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任务仍然繁重,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生态面临退化的严重威胁,必须主要依托重点生态工程来解决。各级林业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已有工程,适时谋划启动新的生态工程,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贯彻十八大精神,四川香樟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要着力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加强生态用地管理,保证和拓展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建设体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果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三是构建发达的绿色产业富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实施山区林业扶贫开发,推进香樟林业惠民工程,促进林业助农增收。四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引领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绿化、生态旅游、生态创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五是构建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林业法治,落实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绩效考核和制度规范,推进四川现代林业持续发展。

四川省将重点依托四个方面、十大工程来开展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保护方面: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在通

上一篇:高二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下一篇:古文口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