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视角专业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招,我国一些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出现不协调的现象;然而,目前地方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两者之间适配度不够。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区域经济视角专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区域经济视角专业教育论文 篇1:

区域经济视角下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和实践

摘要:针对当前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协同合作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等问题,本文对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区域经济视角下内蒙古高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总结出通过转变观念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完善保障体系为重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区域经济;人才培养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如何找准发展思路,体现地方高校区域特征和服务面向,发挥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助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业意识,通过改变传统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增加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及项目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创业人才。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引导和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地方高校肩负着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重任,不仅需要创建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要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和人力资源支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以创新创业的方向和方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政策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充分利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人力资源,向“双创”师资资源拓展,同时拓宽创新创业链的后端孵化资源,实现高校“双创”教育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

二、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内蒙古地区高校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做出了积极努力,例如举办“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经验丰富的专业培训师或氽业管理咨询师开展讲座,内蒙古农业大学组织的“职言不讳”、“职慧”讲座,内蒙古业大学制定的《内蒙古工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以及各高校积极创建创业孵化地和众创空间,为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场地、设施、知识等资源。另外内蒙古还针对毕业五年内的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免费培训,高校通过各类活动和创新创业培训,营造了创新创业在校园内的浓厚氛围,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调动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同前内蒙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实现普及,也形成了部分示范典型,但各校情况参差不齐,整体教育水平仍有待推进,存在如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充分

近几年,内蒙古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加强,但是对比国内外先进案例,区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仍不够充分,同前还停留在新增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教学项目层面,还没能够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师资建设等关键领域推动理念转变,没有认知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回归大学育人的本质。同时,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战略支撑作用普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到与通识课和专业课程教育同等的高度,因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在资源保障、教育方式、生念营造、区域服务和质量评价等方面配套力度不够。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开设实用性课程的高校不足

同前内蒙古大多数高校涉及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这两门课程主要偏向于就业指导类,涉及创新创业内容并不多,由丁课程理论性较多、讲课方式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故学生并不能够得到系统训练,创新创业实际应用效果不显著。內蒙古地区仅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结合内蒙古地区特点的创业相关课程,例如内蒙古大学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创业机会识别与分析》等创新珲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或必修课,以及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虽然这类课程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在课程编排时依然存在很少结合专业、民族、区域和时代的问题。

(三)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忽视与社会需要的结合

内蒙古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教学体系比较独立,与专业教育和融合以及与社会需要的吻合度均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在专业教学中,仍以传统知识灌输性授课方式和知识点记忆、理解的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实际应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有所缺失;在实践环节教学中,多以验证性实践为主,辅以部分综合设计性实践,缺乏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训,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区域和行业生产实际脱节,实践性不强,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就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缺乏整体设计和规划,整体性不够,融合度不高。

(四)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不足,与区域资源结合不紧密

首先是学校现有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普遍不足,高校现有师资结构中,多数属于教学科研型教师,对理论教学、科学研究比较擅长,但是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授课以及实践训练则缺乏专业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及经验,尤其是有生产和市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普遍较少,能启发学生思考的老师较少。此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链后端的孵化资源和能力不足,大多数高校并未形成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与资本、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学校与产业、资本之间缺乏深度合作,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间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尚未形成。

四、区域经济视角下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一)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多方协同

内蒙古高校应结合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和人才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过程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有机结合,构建起科学、合理、指导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处理好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学校应积极建立与本区域内的政府、氽业、社会组织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题来源,获取产业和行业的前沿发展方向,促进已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产业应用和区域内推广。

(二)以服务区域需求为导向,调整“双创”课程体系

內蒙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及优势学科,以区域产业机构发展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及需求为导向,在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设计中体现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化导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充分具备区域特色,服务区域主要产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重视学生专业学习与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在各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本专业和生产实际的联系,了解创新技术成果转化途径;在教学体系整体设计中,要体现学校定位和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产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动态调整机制。

(三)强化区域特色教育,促进个性发展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强调树立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观念,培养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加大针对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法律援助等等,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支撑、社会广泛支持的保障机制,建立服务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与专项扶持资金,搭建专门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注重人才个性发展,在人才培育时摆脱同有的思维模式或者传统的思维定式,激发潜在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对区域特色发展的认知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日后创业方向的敏感性与有效性。

(四)统筹区域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内蒙古高校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时,应对现有科研、教学和实践平台进行充分整合,对平台实现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进行总体设计,将平台架构成为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项目综合训练、科技竞赛培育、师生交流、创新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中心,为师生提供集思广益的创新创意场地和空间,形成创新创意积聚、示范和辐射的效果。在平台建设中,还应集成区域产业资源及地方文化元素,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开展文化教育、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全方位立体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五)增强区域辐射和服务作用,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

内蒙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融合、科教融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产业和行业专家围绕培养适应并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讨论,并根据社会需求及论证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强化培养适应地方特点、富有就业创业精神、具有深厚行业背景和突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保证体系,强化服务区域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业态的功能和作用。

五、结语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为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其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对应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方向起到反向设计的作用。地方高校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和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态调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搭建高校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创新知识学以致用,创新成果实现价值,最终实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

[2]吕晶晶.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J].继续教育研究,2016,(10).

[3]薛苏明.区域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共轨发展中的耦合要素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

[4]张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

[5]林刚,李响.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素解析与转型路向一一基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分析视角[J].江苏高教,2018,(6).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项目来源: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CPT202005;获内蒙古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费支持,项目编号2020239。

作者:徐鹏 王利平 曹建平

区域经济视角专业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地方经济适配性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招,我国一些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出现不协调的现象;然而,目前地方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两者之间适配度不够。因此,本文在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的现状、人才需求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找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增长达到合理的适配,达到供需配比平衡,相互促进和发展。

关键词:地方经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本文索引:张琦敏,张灿 .<标题>[J].中国商论,2021(21):-185.

1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外研究提出高等教育为所在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并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关系后,给出教育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国内研究表明,在现代教育发展改革背景之下,高校被推向市场,市场需求是主导,高校教育为地方经济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提升地方经济实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大约有1/4是人力资本创造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区域竞争力理论的角度来看,经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和有效途径。以往对于高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满足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没有深入研究、分析。因此,要实现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科技的不断创新来实现。

2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国很多应用型高校依然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办学,专业设置过细,知识结构单一、学科建设滞后,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果与地方经济需求适配度不够,出现了供需矛盾的状况。社会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当下,培养更符合地方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支持,是目前应用型高校需完成的迫切任务。

2.1 调研、分析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

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需求应达到合理的适配,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结果为向社会输送毕业生,可以用人单位、企业等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手段。本文基于对某高校近几年1032名已经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317家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做了调研;通过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情况,来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思考,评价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寻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下表1、表2、表3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各项数据调查。

从调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解到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较大的因素,学校需培养的人才素质及学校教育教学因素方面的各项占比,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配比不平衡,适配度不够。从高校专业培养的角度出发,一个专业的学生能不能胜任毕业后的专业工作,完全取决于他的专业实践能力,光有理论的专业人才是空壳的,只有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应该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对学生花更多的精力,其次是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型和升级是必然结果。因此,应找到地方经济的需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两者之间相关联的各项因素,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供需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和高校共同发展。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研究成果;市场所需人才须依靠教育培养和输送,教育所具有的活力、先进性和创新性是促进地方经济内在增长的直接因素。高校作为一项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及地方经济发展结构的制约;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会直接对地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在为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技术水平人才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使两者达到很好的适配效果。

2.3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也要进行相应调整,需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综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

2.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及投入不足,只注重扩大招生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教育教学条件建设和文化积累不足,以至于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认识和确立不够准确,培养目标没有完全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产业的发展与技术的变革。

2.3.2 人才培养制度创新思想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趋于“同质化”的现象明显,人才培养并没有从高校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没有从学科专业特色的继续培养、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等方面出发,没有形成多类别、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思路。

2.3.3 人才培養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把创新和应用作为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形成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以至于对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造成了影响。

2.3.4 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不健全

高校人才培养最终需得到社会认可与接受,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简单,缺乏灵活性,还不够全面;单一的应试考试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丧失创新的兴趣和动力,不能合理的学以致用,人才培养很难有客观、具体、全面的评价标准,以至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构建动力不足。

2.3.5 人才培养没有结合地方经济的需求来制定

地方经济的需求取向及评价结论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制约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也会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然而,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对市场、对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竞争力,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经济需求的衔接还不足,不能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和市场经济多样化的需求。

2.4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目标定位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社会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新常态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新要求,需服务于地方经济,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经济评价、社会的认可也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形成。

高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都要进行相应调整,需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比例,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各类别、综合型人才成长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找到正确的目标定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创新能力。

3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服务于地方经济,才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培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避免“同质化”竞争,应有适应当下与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地方经济社会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标准,制定和调整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基于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变化,在总结分析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后,优化得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几条建议。

3.1 复合型人才培养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结合地方对人才需求,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专业与专业相复合、学科交叉复合、学科基础+专业特色”的复合方式,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专业为主导,结合地方、社会的需求,结合相关专业,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结合其他专业领域的一些知识,使得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够得到融合和扩展,这样既有利于做好自己的特色专业,又能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3.2 创新型人才培养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高校应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识。高校在立足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之外,更应把握好未来人才知识结构、能力拓展的趋势,使学生在掌握多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注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应对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多元变化,不断开拓自我。

3.3 高校—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的人才直接输入到社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基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急需技术及薄弱环节和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能力需求的定量要求,学校和企业应当合作,对学生进行“理论+实践”融汇贯通的知识体系的培养。学校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教育,企业则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校—企业合作培养模式”下,能更加深刻理解和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使得教学与实践不脱节,及时高效的结合、运用。因此,学校和企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质量要求、考核评价等方面应当形成统一要求,制定出一套“校企共建,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通过合作办学,高校可以探索出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地方经济,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调整师资结构,提升办学水平。

3.4 分层教学、分流培养

目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行快速转变,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存在学生基础差、个性化差异明显、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适配等方面的问题。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发展,应结合地方经济与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因此,以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为目标,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和发展需要,建立起分层教学的基础课课程体系,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另外,按照学生自身的兴趣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分别以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技能相结合为方向的学习,科学、合理的设置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技能培训课,使人才培养能分流引导、突出特色,实现多渠道输出。

当今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仍是个薄弱环节,需对人才培养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可以从高校治理结构和内部体系制度完善来进行创新,以及从学科专业的继续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等方面来进行,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能服务于地方经济,不断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溪,刘甘雨.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1):1-6.

[2]吕颖,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性分析[J].学术交流,2001(5):88-90.

[3]郭云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行”为例[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5).

[4]周异决,张丽敏.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报,2011(6).

[5]高等教育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J].西北人口,2007(6):17-19.

[6]卢晓中.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27-30.

[7]胡振波.吉林省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与地方高校教育体系完善综述[J].同行,2016(13):29-210.

[8]劉蓓.云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3.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Local Economic Adaptability

Dianchi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ZHANG Qimin  ZHANG Can

作者:张琦敏 张灿

区域经济视角专业教育论文 篇3:

菏泽市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践及研究

摘  要:专业群建设是区域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是职业教育办学自我实现的需求。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存在领导教师重视不足、认识不深,与区域产业契合度不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在建设实践中,在顶层设计、教师评价标准、产业调研、教学资源等方面科学建设,并建议工作实践中调动各层面的热情、结合传统办学特色、密切学生的发展诉求。

关键词:菏泽市  职业教育  专业群  产业发展。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Heze Vocational Schools Major Construction Serving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HEN Wei  MU Yanqun  WU Qing  GE Huimei

(Heze Jia Zheng Vocational College,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300  China)

2019年1月,《國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提出具体指标“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2]。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在区域经济视角下,对接区域产业调整和升级,从产业链、职业岗位群、核心专业建设、产业复合性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专业群,深化专业内涵发展,这些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希望,更是学校自我实现、特色发展的诉求。

菏泽市着力建设“231”特色产业体系[3],全流程打造两大核心产业——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高品质提升3个优势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目前菏泽市有职业院校多所,然而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契合度不够理想,对于重点产业的智力支持不足,品牌专业、专业群建设在省内仍较为落后。

本课题组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之间,向菏泽职业学院、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技师学院、单县职业中专等兄弟院校的教师发放调研问卷,对专业群建设的情况进行调研。

1  面向院校的专业群调研情况

1.1 学校专业群建设重视不够,教师对专业群认识不足

学院专业群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认识有偏颇。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受调查者13%认为领导非常重视,而在申报建设中29%认为学院只是做了文件的转发工作,36%的受调查者则认为专业群申报建设仅仅为应对上级的考评。另外,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制约专业群建设的问题38%受调查者认为是领导不够重视,19%受调查者则认为教师专业群建设热情不足。

在专业群申报建设中,多数由院校上级领导指定建设项目,其中19%的受调查者认为省级品牌专业群为教师自主申报。

教师对专业群申报建设工作陌生,26%的人群是学校品牌专业群立项后才第一次听说。在下一步的专业群建设中,32%的受调查者期望学院能组建团队,26%则期望得到学院的专题培训,17%则盼望外出学习经验,19%希望能得到学院的资金支持。

1.2 专业与当地区域经济契合度不高,专业与行业企业联系并不密切,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做到定期调整,修订过程企业参与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有待提升,23%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与区域的支柱产业有关。专业群对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贡献不足,超41%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群对于产业发展意义不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更是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设计起点,也是密切产学的纽带。26%的受调查者表示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定期修订。27%的修订工作中企业人员并未参与。

1.3 专业特色不足,专业跟风申报,专业间联系不紧密

专业群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源于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不足。专业申报跟风明显,专业之间关联性不足,专业群建设基础不实。60%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兄弟院校基本相似,很难发掘院校自身特色。专业之间共同的专业基础课、技能课少,不利于专业之间共商共建共享。

2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专业群建设实践

2.1 顶层设计先行,学院推动专业群建设落地生根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9年4月下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76号)中,指出要建立项目引导机制,引导高校围绕我省重大战略和“十强”产业需求,主动布局一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学科专业 。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学院前身为菏泽卫生学校,目前主要有护理、口腔医学、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家政服务与管理、药学等20个专业,依据自身学校办学特色,开拓进取,先后成为教育部“1+x”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外派劳务培训机构、省工友创业实训基地。学院结合菏泽本地的产业特点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着力打造医药卫生、医养结合、现代服务和早期教育四大专业群,并明确在今后5年推动申报省级品牌专业群。

2.2 教师评价标准引领,推动教师社会和产业服务

在2020年年末的“问政山东”节目,围绕“科教改革攻坚行动”主题展开,高校普遍认为当前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贡献之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偏弱,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在高校中,职称评审这一指挥棒[4],“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一现象仍较突出[5]。

《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76号)[5]中指出支持高校完善内部考核奖励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大力破除“五唯”[6-7]。

教育不是培养“两脚书橱”,职业教育尤其如此。职业院校的教师自身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

在教师评价标准中,职称评定体系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在职称评定体系中,对各级职称评定,在任职以来专业课教师行业职业资格、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企业横向课题等中做了明确要求。从源头引导教师,走进企业,走进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3 产业上下游调研,组群逻辑明晰

医药技术系在课题立项前后,先后赴山东二叶制药有限公司、菏泽瑞鹰制药、山东步长制药制药集团、赛托生物制药集团、单县朱氏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多次调研。在企业调研中发现,一方面,生产岗位员工的不足及岗位的稳定性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的演变,制药企业在药品质量检验岗位用人需求迫切。学院借助的生物医药产业论坛暨专家企业需求对接会企业,会中与菏泽市现代医药港服务中心进行座谈,调研到菏泽市入园企业在用工方面的巨大需求,在企业的交流中,更了解到了解企业新的需求变化。

结合调研,系部从药品原料、生产、仓储、经营管理、流通、药学服务等环节综合设计,着力建设以药学专业为核心专业,药品生产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密切管理的医药专业群。自2018年起,校内成立二叶制药冠名班,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就业,推动了专业群的教学实践。

2.4 整合教学资源,内功上做足功夫

专业群是有交集的多个专业的有机组合,课程、教材、师资、实训等各项教学资源是专业群生机之所在。2019年药学等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下足功夫摸清高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向问题,发现高职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有药学服务、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岗位,部分学生从事药品质检工作。不同类型岗位对于知识、能力构成有着不同要求,课题组就工作岗位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解析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并应用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师资是专业群建设的施工员。传统的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常常出现专业基础相同,且技术领域相近,但职业岗位不同的局面。比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师微生物实验实训技术过硬,却是面临的临床检验岗位,化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精通基础却与药品相差甚远,机械专业的教师却忽视药品器械对材质等的特殊要求。建立课程与岗位的密切联系,及时组织教师企业的交流实践,解决专业教师的群智群策问题。

3  专业群建设的建议

3.1 专业群建设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热情

专业群建设是上级单位考核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但绝不是面子工程。专业群建设应引起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各层面的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是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是学校与区域产业的鹊桥,不是申报与建设的简单的拉郎配。专业群在龙头专业的建设和拓展中,不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而是集约高效应用。地方高校不应只是地方才智的聚宝盆,更应是摇钱树。高校教师主动参与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教师是学生和学校的纽带,更能体会到行业发展的需求,其更应投身专业群的建设,实现专业的动态调整及可持续发展。

3.2 专業群建设应结合传统办学特色

各高职院校均有自身的特色专业,也存在劣势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常常也出现热门专业的跟风报批,结果导致热门专业变成就业的红牌专业。专业群建设要依据院校的师资特点,应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向产业链的上游、下游进行梳理调研,找到新的增长点,鲜明传统办学特色。

3.3 专业群建设应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高考志愿、录取专业更加体现学生、家长的意愿及需求。希望和职业发展并不是平行线,学生在职业院校就读过程、在职业发展中一定会有新的预期和改变。专业群的群资源,实现了校内学习的多样性、复合性,也实现了就业和发展的不唯一性,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诉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19(6):3-9.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6):9-16.

[3] 张新文.关于《中共菏泽市委关于制定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菏泽日报,2020-12-9(1).

[4]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15):8-11.

[5] 《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J].山东教育(高教),2019(5):6-11.

[6] 刘振天.教育评价破“五唯”重在立“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1):13-15.

[7] 穆飞.让科技回归探索的初心——厘清“三评”逻辑治理“五唯”源头[J].中国高校科技,2020(9):4-7.

作者:陈伟 母雁群 伍青 葛会美

上一篇: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下一篇:扮讲巧练启发创新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