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制度实施应用探讨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逐步推动了对大数据科学奥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各行各业的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同时,各行业的数据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对大量用户数据的挖掘、查询和数据分析工作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审计工作也是如此,不断探索和研究应用大数据进行政府审计工作,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进行政府审计创新,是顺应时代趋势发展的必然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政府审计制度实施应用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政府审计制度实施应用探讨论文 篇1:

审计环境影响政府审计:一个分析框架

【摘 要】 政府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文章以系统论为基础,构建审计环境如何影响政府审计的分析框架。从政府审计理念和政府审计实务两个视角观察政府审计系统。政府审计环境指不属于政府审计系统但影响政府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这些环境因素与政府审计理念各要素、政府审计实务各要素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路径,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或相关关系。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审计环境; 政府审计理念; 政府审计实务; 系统论

一、引言

政府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政府审计本身的构成要素状况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政府审计环境,前者是政府审计的“根据”,后者是政府审计的“条件”。政府审计与其环境之间存在交换,一方面,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产生影响,制约或促进其功能发挥;另一方面,政府审计对审计环境产生影响,使审计环境发生预期改变,从而实现政府审计的社会价值。本文关注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的影响。

现有文献一致认为,审计环境对审计有重要影响,政府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关于审计环境如何影响政府审计还是缺乏一个分析框架。本文以系统论为基础,构建审计环境如何影响政府审计的分析框架。

二、文献综述

许多文献研究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其中包括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视角,一是环境审计对审计理念的影响,二是审计环境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关于审计环境对审计理念的影响,主要是分析审计环境影响人们对审计本质、审计目标等一些基本审计理论要素的认识。一些文献将审计环境区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认为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外环境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着审计目标(刘兵,1995;陈晓芳,2000;刘明辉,2003;钱峰,2008)。河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0)认为,审计环境的变化会对审计本质产生影响。谢诗芬(2000)认为,科技将是第一审计环境因素,对审计理论各要素产生全面影响。程新生(2001)认为,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审计环境所决定的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盛颖逾、卢维华(2002)认为,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进行审计目标的创新。梁劲(2003)认为,审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审计目标、审计模式、审计立法、审计准则、审计体系、审计内容、审计职能和审计方法的重构。姚靠华、周岳亭(2005)认为,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和由此确立的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纵观审计发展史,审计要素的每一次革新无不是顺应审计环境的要求的。

关于审计环境对审计实务的影响,主要是从审计工作实务的角度分析审计环境的影响。丁丽宏(2006)认为,审计环境从五个方面对审计实践产生影响:审计环境变化对审计实践指导思想的影响;审计环境的变化拓宽了审计实践的领域;审计环境的变化引进了新的审计方法;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审计环境对审计报告的影响。王顺明(2007)认为,审计体制与审计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对国家审计体制影响作用最大的首推政治制度及整体设计。樊金生(2007)认为,国家现行审计体制制约了审计效能的发挥,相关审计法律体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审计效果,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现象普遍,加大了审计风险。刘红娟(2009)认为,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产生和发展了审计判断,并使审计判断在审计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计环境的发展对审计判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周中胜(2009)认为,政治环境的变化及目标的实现改变了政府审计的工作范围,经济环境的变化使政府审计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发生了变化,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可以为政府审计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也为政府审计依法履行职责提供法律依据。朱亚卓(2013)认为,随着审计环境的改变,审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单项详查到系统抽查,从单一听审技术到综合检查技术,从手工审计手段到电脑技术审计手段。

此外,许多文献在标题甚至整篇都没有出现审计环境这个词,但是,实质上研究的是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大部分的审计研究文献都属于这类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例如,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资本市场与民间审计等都属于这类(王光远,2003;刘家义,2012;潘爽、陈宋生,2014)。

总体来说,上述文献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的审计环境对审计及政府审计的不同内容或方面的影响,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审计环境影响政府审计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审计环境如何影响政府审计的分析框架,本文将致力于此。

三、审计环境影响政府审计的分析框架

(一)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的影响:总体框架

根据系统论理论,环境是与系统相对应的概念,是系统之外并且对系统有影响的因素,这里的系统之外是指环境不是系统的构成要素,而不是指物理位置在系统之外。由于选择的系统不同,环境也就不同,一个子系统的环境会成为高层级系统的要素,系统与环境是相对的(贝塔朗菲,1987)。因此,要探究审计环境如何影响政府审计,首先要界定政府审计系统及其环境。

政府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层级或选择,例如,整个政府审计行业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某政府审计机关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甚至某审计项目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本文从一般意义上来界定政府审计系统,一个是政府审计理念系统,一个是政府审计实务系统,政府审计环境一方面影响政府审计理念系统,另一方面则影响政府审计实务系统。当然,政府审计理念和政府审计实务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限于本文主题,不探究这个问题。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系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里的外部因素,是指这些因素不是审计系统的构成要素,而是物理位置。政府审计环境是指影响政府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因素(不是物理位置意义上的外部,而是审计系统的构成要素),一般可以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指影响政府审计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治体制、政治传统、政治文明等。经济环境指影响政府审计的经济体制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基本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环境等。法律环境指影响政府审计的法律因素,包括法律完善程度、执法力度和社会的法律意识等。社会文化环境指影响政府审计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素质和信仰。科学技术环境指影响政府审计的科学技术因素,主要涉及与审计相关的科学、技术、教育等发展水平(张以宽,1996;陈汉文,2009;王家新,2014)。

上述各类政府审计环境还可以再细分,从而呈现复杂、多样性,这些审计环境因素作为政府审计系统之外的因素,对政府审计理念、政府审计实务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使得政府审计理念、政府审计实务呈现多样化,其大致情况如图1所示。

(二)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理念的影响

政府审计理念是人们对政府审计的认识,其本身组成一个理念系统,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系统之外对系统有影响的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政府审计的认识。这种影响有两个路径,一是直接影响人们对政府审计的认识,例如,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中,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管理的一个制度安排,使得人们认为,政府审计是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制度。二是间接影响,主要是审计环境通过影响政府审计实务,从而呈现不同的政府审计现象,这些不同的政府审计现象,会影响人们对政府审计的认识。例如,由于我国的国家治理尚未实现现代化,所以,违规行为仍然是政府审计关注的主题,我国的政府审计主要表现为行为审计,由于这些审计现象的影响,人们对政府审计的认识更多地具有行为审计的特征,例如,强调审计监督,不重视审计鉴证。

审计环境会影响政府审计哪些理念?对于政府审计理念系统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一般来说,政府审计基本理论要素应该是政府审计理念系统的主要内容,这些基本理论要素包括:政府审计需求、政府审计本质、政府审计目标、政府审计客体、政府审计内容、政府审计主体、政府审计方法论,政府审计环境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路径,影响人们对政府审计基本理论要素的认识。例如,就政府审计内容而言,行为合规性和合理性审计是我国的主要审计业务,我国政府审计为什么以行为为主要的审计主题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违规及不合理行为还较多。为什么违规和不合理行为会较多呢?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国家治理还未能实现现代化。因此,正是审计环境影响了审计主题的选择(郑石桥,2015)。同时,这种审计主题的选择也决定了我国的政府审计取证以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为主流模式。

哪些审计环境会影响政府审计理念?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理念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或权变性,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一定的审计环境并不一定与特定的政府审计理念相对应,所以,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理念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具有多元多轨性,在一些情形下,可能呈现相关关系。例如,就政府审计基本理论要素组成的政府审计理念系统而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对政府审计需求、政府审计目标可能有较大的影响,而科学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政府审计方法论可能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科学技术环境也可能通过影响政府审计实务,进而影响人们对政府审计本质的认识,而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也可能通过影响政府审计目标,进而通过政府审计目标来影响政府审计方法论。

总体来说,政府审计环境和审计理念各要素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路径,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或相关关系,其大致情形如表1所示。

(三)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实务的影响

政府审计实务是政府审计制度建构及其执行,其本身组成一个实务系统,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系统之外对系统有影响的因素,会影响政府审计制度建构及其执行。这种影响有两个路径,一是直接影响政府审计制度建构及其执行,例如,在联邦制国家,不同层级的政府审计机关之间并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在单一制国家,则不同层级的审计机关之间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是政治制度对政府审计制度构建的直接影响。二是间接影响,主要是审计环境通过影响政府审计理念,进而影响政府审计实务。例如,我国的经济社会处于转轨时期,这个期间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都处于变革之中,在这些情形下,刘家义(2012)分析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通过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发挥经济社会免疫作用。在这种审计理念指导下,对我国的政府审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这就是审计环境影响了审计理念,而审计理念影响了审计制度构建。

审计环境会影响哪些政府审计实务?对于政府审计实务的构成要素,可能从不同视角来考虑,例如,将审计实务要素界定为“人法技”,“人”是指审计队伍建设,“法”是审计法制建设,“技”是指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建设。本文认为,政府审计实务是政府审计制度建构及其执行,所以,需要从审计制度及其执行这个视角来理解政府审计实务,而这里的审计制度,应该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根据这一个认识,政府审计实务由以下要素构成:政府审计法律规章、政府审计准则和行为规则、政府审计行为、政府审计文化。上述这些要素,都可能受到政府审计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国家的政治制度会影响国家基本法律中对政府审计地位的规定,主流民族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审计行为,而审计文化当然会受到主流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哪些审计环境会影响政府审计实务?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实务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或权变性,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一定的审计环境并不一定与特定的政府审计实务相对应,所以,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实务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具有多元多轨性,在一些情形下,可能呈现相关关系。例如,在信息化背景下,分析性程序可能有更加广泛的用途,而在手工背景下,则分析性程序的应用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这可能是科学技术环境与政府审计实务之间的相关关系。然而,在许多情形下,审计环境与政府审计实务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相关关系,而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例如,由于各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受到该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这表现为众多的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政府审计体制,而政府审计体制又会影响其审计业务类型(例如,当审计机关属于司法系列时,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受到影响),而审计业务类型又会影响审计准则。当然,上述环境因素还可能对政府审计准则发生直接影响。因此,政府审计准则受到审计环境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

总体来说,政府审计环境和审计实务各要素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路径,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或相关关系,其大致情形如表2所示。

四、结论和启示

政府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本文以系统论为基础,构建审计环境如何影响政府审计的分析框架。

政府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层级或选择,本文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政府审计系统,一个是政府审计理念系统,一个是政府审计实务系统。政府审计环境指不属于政府审计系统但影响政府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

政府审计理念是人们对政府审计的认识,其本身组成一个理念系统,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系统之外对该系统有影响的因素,与政府审计理念各要素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路径,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或相关关系。

政府审计实务是政府审计制度建构及其执行,其本身组成一个实务系统,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作为该系统之外对系统有影响的因素,会影响政府审计制度建构及其执行。与政府审计实务各要素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路径,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或相关关系。

各国的政府审计理念和政府审计实务虽然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各国政府审计的审计环境不同,从而,政府审计理念和审计政府实务又呈现个性。如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政府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的重要问题,过分强调个性,政府审计制度可能失去向先进经验借鉴学习的机会,过分强调共性,政府审计制度可能不适合本国环境,从而难以在本国的审计环境中发挥功能作用。我国的政府审计制度构建及其执行,一方面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同时,还要广泛地研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政府审计制度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刘兵.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1995(4):24-28.

[2] 陈晓芳.独立审计目标与审计环境探讨[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2000(4):91-93.

[3] 刘明辉.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4):3-7.

[4] 钱峰.对我国审计环境的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9-102.

[5] 谢诗芬.论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结构:从会计信息化审计谈起[J].审计研究,2000(1):32-37.

[6] 河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论改善和优化审计环境(上)[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4):22-25.

[7] 程新生.论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J].审计研究,2001(2):45-47.

[8] 盛颖逾,卢维华.从审计环境的变化看审计目标的创新[J].山东审计,2002(10):10-11.

[9] 梁劲.审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审计理论的重构[J].经济师,2003(7):210-211.

[10] 姚靠华,周岳亭.构建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审计环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4):21-25.

[11] 丁丽宏.刍议审计环境对审计实践的影响[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50-52.

[12] 王顺明.从审计环境角度看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独立性[J].财政监督,2007(14):66-67.

[13] 樊金生.当前审计环境对国家审计的制约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7-189.

[14] 刘红娟.独立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额,2009(9):64-65.

[15] 周中胜.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审计环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35-39.

[16] 朱亚卓.论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方法的影响[J].现代会计,2013(1):35-36.

[17]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一):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00—1960年[J].财会月刊,2003(2A):3-5.

[18]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19] 潘爽,陈宋生.经济责任审计、盈余质量与权益成本[J].中国审计评论,2014(1):67-79.

[20] 冯·贝闯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1] 张以宽.论审计环境[J].审计研究,1996(5):1-7.

[22] 陈汉文.政府审计环境及其未来发展——基于国家建构理论的研究[M]//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3] 王家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纲要[J].中国审计评论,2014(1):1-15.

[24] 郑石桥.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审计主题差异的理论框架和案例分析[J].会计之友,2015(1):122-127.

作者:郑石桥

政府审计制度实施应用探讨论文 篇2: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逐步推动了对大数据科学奥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各行各业的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同时,各行业的数据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对大量用户数据的挖掘、查询和数据分析工作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审计工作也是如此,不断探索和研究应用大数据进行政府审计工作,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进行政府审计创新,是顺应时代趋势发展的必然手段。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审计;创新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带领全世界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渗透到社会各界各个行业之中,并且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是思维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审计工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也要促进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开展审计工作将是促进政府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政府治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所以探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政府审计工作的创新将对于提高我国政府工作质量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创新的必要性

1.1数据存储条件受限要求审计创新

大数据审计中数据分析对象是存储在数据库里的电子数据,其中关键问题在于电子数据的口径及应用问题。电子数据的数据口径即统计方式和统计范围不一致,而且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因此在应用之前需要赋予其含义。换句话说,只有统一数据口径并赋予其特定含义之后,才能真正应用在大数据审计工作中。传统审计针对这一问题所采取的办法是人工比对并修改,但在智能时代,数据格式多样、数量巨大,仅仅凭借人力不仅费时费力,并且也会存在许多失误和遗漏。所以,人工比对的传统审计模式是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对政府审计工作进行创新的重要性也因此体现出来。

1.2电子数据审计的步骤要求进行审计创新

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看,审计可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数据存储和统计分析4个步骤。这4步相对独立的流程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统计调查是审计的第一步,根据审计任务所确定的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准确资料,又被称为数据收集。第二步数据的统计整理阶段是对统计调查阶段所获调查资料加以综合,对于那些不符合审计任务工作的数据进行筛选、确认,最终达到数据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第三步为数据的存储,需要借助于专业的大数据存储工具,如数据库和全文检索框架等等,实现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存储,为下一阶段的数据分析做好准备。审计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审计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大数据专门的关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等对前三个阶段得到的审计数据加以分析研究,反映被审计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规律性,必要时还要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一阶段在审计流程中十分关键,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利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难以完成,只能借助大数据系统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和目标。因此,这四个阶段的顺利完成,要求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系统完成政府审计的创新。

2大数据政府审计创新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

大数据下开展政府审计工作是对原有审计工作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发展中,我国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依旧需要完善,从而为有关审计工作的开展实现保障。近些年政府的指导文件陆续出台,在审计模式、大数据审计数据平台建立,实时审计、互联网审计等有关概念和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但是,这些主要的文件依旧不是法律层面的约束,具体的保障力度并不是十分的有力,相关的制度机制的约束效率不高,大数据审计在数据收集、储存、处理、分析各个流程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据,使得大数据审计中的合法性以及合规性成为相关工作执行的弊端,影响有关工作开展的高效率的发挥。

2.2传统政府审计技术和大数据要求不能同步

其一,是现有审计技术无法与大数据所需要的云计算技术保持同步。目前大多数政府机构所开展的审计工作仍然需要人工来进行,不仅审计效率难以提升,更难满足大数据在开展云计算技术时所需要的海量数据基础,进而导致即便应用大数据来进行政府审计工作其审计结果精确性却不高;其二,审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发展不匹配。利用物联网技术会发挥出互联和传感器的作用价值,将不同的数据形成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且进行归档整理,进而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及时的管理控制,但是由于政府审计工作在运用物联网技术上仍然处于发展中阶段,目前难以完全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工作的要求。

3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创新优化建议

3.1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法律以及制度的完善是实施开展政府审计工作和大数据融合的基础。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不断地实现审计制度的细化,针对政府审计制定相关细则,完善大数据和政府审计对接的制度基础。使得大数据政府审计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制度基础,从而实现一定的规范化执行。第二,制定大数据之下政府审计开展工作的具体行为细则,形成行业的实施准则。包含内容涉及具体的审计思路、流程、方法、技术等。第三,制定合理的政府审计相关工作的法律制度。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工作的开展,尤其针对的是政府单位,有关信息更加谨慎,大数据工作还在不断地发展中,需要有力度的法律来实现对有关审计工作的约束。第四,惩戒机制要强化,对违法违规的审计人员实施连带责任制,以提升法律法规的警示作用。

3.2培养高素质专业的审计人才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关系后续工作的具体开展,直接会对政府审计的实施效率产生影响。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对审计人员的采用进行严格的筛选,不断的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质量优良的审计人才队伍。其次,审计良好的人员培训机制,设计跨学科的审计人才岗位培训,优化人才素质的提升,为政府审计和大数据融合形成人才能力基础。

3.3建立大数据政府审计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开展政府审计工作,必须积极发挥说数据平台的作用,将其视为政府审计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建立起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能够实现信息全覆盖的数据网络平台,对政府一切工作进行审计和预警,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功能建设上应该包含数据传输、存储、备份以及审计监管,实施审计联网审计、审计评估、线上受理、风险预警等,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建设的进程。对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规范管理,严格要求标准来进行数据设置,对政府工作行为中所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和共享,全面提高数据平台的应用效果。同時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变化以及技术更新,对大数据审计平台进行实时的研发,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对大数据政府审计平台进行功能完善,全面提高政府审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结束语

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应积极准确把握数据发展趋势,在国家审计体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严格遵循党的领导,不断创新优化政府审计技术。运用先进的政府审计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不断提高国家政府审计严密性、真实性和司法独立性的基本前提下,实现政府审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深入推进政府审计工作更科学、更高效、更准确。

参考文献

[1]常凌杰.大数据背景下基层政府采购审计策略研究[J].财会学习,2020(12):182+184.

[2]刘利.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创新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9(06):54-58+95.

[3]刘利.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创新研究[J].西部财会,2017(12):73-76.

[4]刘利.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35(10):108-115.

作者:刘素明

政府审计制度实施应用探讨论文 篇3:

基于“大风控”前提的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探索

[摘要]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已发生内涵和外延上变化,企业面临经营环境的变化需要加快推行总审计师制度,本文旨在探讨“大风控”前提下,应赋予总审计师相应的地位和职权,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治理和风险防范。

[关键词]企业   大风控   總审计师

年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

大、经济效益持续攀升,但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也越来越处于复杂多样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之中。外部所面对的各种经营风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内部的考核、管控等压力,促使企业从治理角度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机制、手段。实践证明,审计已逐渐成为企业内控和防范风险体系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组成,对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总审计师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总审计师制度已在国内外企业的先行先试中积累了许多典型经验和案例。因此,应以当前成功的实践为基础,结合目前多数企业的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总审计师制度。本文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发挥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内外在总审计师制度建设方面成功的实践探索,对我国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模式和职权设计作一研究。

一、内部审计职能演变的理论和实践思考

(一)审计的本质是监督

任何一个组织体系都存在“决策、执行、监督”的运营和制衡机制,企业由于存在股东回报、经营压力、社会责任等不同方面需求,这套运营制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从诞生之日起,审计的最基础职能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这是审计的本质。因此,内部审计就成为企业运营和制衡机制必不可少的环节。审计本质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其职能却在发生着变化,因其外延不断扩大,也使得其内涵不断丰富。

(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演变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变化,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企业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也势必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审计职能如何演变、作用如何发挥,在企业内部地位和权威性如何,逐渐成为审计发展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从实践来看,审计的变化既是主动选择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职责,而两者作用的结果就是提升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拓展和延伸了审计的领域、范围和作用。

1.企业内部审计内涵的变化。首先,审计是在众多监督基础上的再监督。对经济活动具有监督职能的机构、部门、单位有很多,如财税部门、企业内部的财会部门等,但这种监督更大程度上是从属于其管理的一种监督,直接服务于其经济管理职能。与之相比,审计是专设的监督机构,职责和权力来源于委托人,本身具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审计监督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同时,也要对上述其他类型的经济监督行为和结果如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或效率性等,进行再次监督。其次,从治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组织如企业,如果实现或达到“良治”,则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内部审计从充分发挥强有力的监督功能到逐渐提供咨询、服务,保证和促进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和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在企业治理中,审计越来越发挥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也将内部审计与董事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一起视作公司治理的基石和基础。

2.企业内部审计外延的变化。从起源至今,内部审计一直具有清晰的目标和定位,但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范围、边界也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从理论上来看,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公司完善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创造价值增值。其中,公司治理已成为普遍共识,价值增值虽呈现出一定迹象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二者之间的风险管理则处于实践到理论的跋涉之中。

审核、计数、确认,这是审计最初的职能,而审计的监督职能也是通过这些基础职能来实现的,香港审计署在更名之前就称作香港核数署。实际上,这种名称上的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审计本身职能在变化,以及作用与效果的相应变化。当然,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审计作用的重要性在日渐提高,地位在日益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已不能满足各方面需求。因此,提供管理咨询建议、聚焦重大风险、加强风险管控、完善内控体系,越来越成为审计的使命,而审计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被认可,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职责权限。

(三)构建企业“大风控”体系,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

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建立完整流畅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这套机制运行起来必须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互相协调。若达到均衡状态,实现公司治理的规范、科学、有效,必须有一整套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内控制度,而内控制度也必须相对完善有效、运行合理流畅。

客观地说,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内部管理的基础,而风险控制又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底线。随着审计职能的演变和发展,IIA也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审计的作用和地位作了进一步阐述和明确,特别是提出了审计要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2008年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明确了审计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从企业其他部门的现实情况看,审计在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目前,在关于企业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上,理论和实务界更加统一,那就是内部审计应可以而且完全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和甄别风险,进而减轻风险带来的危害。在实务操作方面,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能够对风险事项和内控情况进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从而有助于更高层次、更高级别的风险防范设计;而“依法审计”充分表明了审计本身就是执法者和合规的监督者。从审计职能的这一演变过程来看,审计范围逐步在扩大、审计内容逐渐在增加,已将风险内控和法律合规覆盖,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2013年IIA发布《有效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三道防线》指出企业对风险的管理有三道防线,内部审计是第三道防线。随着职能的演变,审计完全可以将防线前移,实现二、三道防线的合一。2020年IIA推出升级版“三线模型”,指出第二线的职能是对风险管理提供专业知识、支持、监督并提出合理怀疑,第三线是对所有与实现目标相关的事物提供独立和客观的确认和建议。“新三线”已不再明确从事风险管理的部门或机构,而注重从职能去划分。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鉴于从事风控、监督的内部机构存在职能重复现象,提出建立“大监督”或者“大风控”体系。大风控体系即企业内部整合监督力量,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集中导向,将企业内部所有职能的目标整合到实现业务目标上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的内部审计必须坚持和持续提高监督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始终能够在法律、合规、风险、内控、审计协同运作的“大风控”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审计是基础和手段,内部控制是活动主线,全面风险管理是最终目标和导向。审计只有向这个基于“大风控”的未来之路转型,才能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健康有效、内部控制科学高效和风险管理安全实效。

二、国内外总审计师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情况

现代审计制度起源于西方,从目前主要西方国家建立总审计师制度的情况看,大型尤其是跨国企业一般都设有总审计师职位,定位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最高职位。当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一般称为首席审计执行官(Chief Audit Executive),類似于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等企业其他职位的称谓,从职能作用来看统称“总审计师”并无大碍。

早期,无论是西方企业的实践还是IIA的定义,总审计师都是指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最高职位人员,管理层级上虽然向最高管理层或者董事会报告,但一般处于公司分管副总裁之下,略高于部门领导。近年来随着审计的职能扩大和发挥的作用增大,地位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大型企业将总审计师的地位提升,使之进入高级管理层。比如,百事可乐等著名的西方跨国公司就将总审计师地位设计为副总裁级,金融企业这一比例更高。

(二)我国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情况

虽然中外企业在制度、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但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在对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和防范风险方面有了诸多共同认识。因此,内部审计以及总审计师制度的实践便有了相互比较和借鉴的基础。

1.涉及总审计师制度的有关制度规定。2003年,审计署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配备总审计师,前提条件是“根据需要”,虽然不是强制性规定,但也是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应当是官方对总审计师的设立做出的最早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审计监督,多次出台相关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和推行总审计师制度。审计署也出台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提出总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明确总审计师是在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这也肯定了总审计师地位的提高。但迄今为止,涉及总审计师的相关制度最高也只属于部门规章,未上升到条例或法律层面。

2.我国企业总审计师制度的实践。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压力和经营风险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力求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职能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的总审计师制度试点和探索也在稳步推行。在我国企业中,建立总审计师制度较早的是金融单位特别是银行,这源于金融业本身的经营风险压力。比如,在监管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根据原银监会2006年出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中相关规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设置了总审计师或总稽核等职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于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相继建立了总审计师制度,对总审计师的设置、地位、任免、薪酬、职责权限、报告制度及考核和问责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如东方航空、华电、中航工业等,其内部审计制度也明确规定设置总审计师。特别是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加快推进总审计师制度建设以来,2018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央企业部署开展了总审计师制度建设试点,并向下延伸至二、三级企业,在体制、实务操作方面积极探索推行总审计师制度构建。

在组织架构上,国内企业的总审计师一般属于总师(如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或副总师级别,高于部门领导,也有的兼任审计部负责人。虽然目前极少进入企业领导班子,但总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的地位,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保证了审计的权威性,对审计职能扩大后进一步发挥作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从总审计师职能方面看,主要负责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业务,有的企业将总审计师的职能进行了延伸,如东方航空等企业的总审计师除了全面负责审计工作外,在企业内控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也成功地开展了组织和完善工作。

3.我国企业总审计师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不足。一是缺少顶层设计。虽然有了近20年的发展,但我国企业关于总审计师制度的实践基本还处于起步、研究、探索阶段,且更多是关注应用操作层面。总体上,关于总审计师制度的规定还较为零散、层次低。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动企业配备总审计师,并相应明确总审计师的权责地位、履职报告和管理方式等,促进建立健全总审计师制度,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现代企业监管制度。二是内部审计转型还不到位。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全面审计转变,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促进合规管理能力逐渐成为审计的重点和方向。但相对于审计方向的转型,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认识和实务操作还停留在传统范畴,领导和审计人员的思维和意识还没有完全适应。因此,目前的总审计师其职权设置和活动范围主要还是在传统审计领域。三是内部监督资源亟待整合和优化。如上所述,企业的内部监督部门或机构相对很多,资源也较为丰富,这虽然构建了企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如何使资源发挥最大作用,真正体现企业的治理能力仍有待改进。

三、我国企业总审计师职权的初步设计

目前,社会上关于总审计师的作用、总审计师的职权地位仍处于理论探讨层面,虽然国务院国资委组织部署了中央企业总审计师试点,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起到整合内部监督资源、促进风险防控等作用。总审计师的地位、权威、作用是总审计师制度的核心,其职权定位如何决定了发挥作用如何,也决定了企业整体经营效益优劣和风险管理的成败。从世界潮流和趋势看,总审计师的职能已覆盖审计、内控和风险管理,因此,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必须赋予总审计师相对较高的职责权限。实践证明,总审计师可以且能够“有为”,但如果扩大审计职能范围使总审计师更加“有为”,那就必须在制度设计上首先使总审计师“有位”,在这个较高层次和坚实基础上,总审计师才能进一步“有为”。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总审计师职权

1.从公司治理的理论,以及党中央提出的促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决策、执行、监督应覆盖整个控制链条,并有针对性地实现闭环,才能实现“大风控”体系的落地。所以以上职能必须合一,而合一的落脚点非总审计师莫属。总审计师通过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实施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将审计发现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直接反馈给决策层,推动问题快速解决。

2.从监督的专业性角度考虑,企业要加强法律、合规审查和对风险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但目前企业内设监督部门较为分散,审计、法律、合规等部门由不同的高管分管,这虽可以保证各自监督的独立性,但工作的协同性和成果共享却较难实现。总审计师可以利用工作特性,有机整合企业内部监督资源,促进企业监督机制的高效规范运行,减少和化解企业内部各个监督部门职责边界的冲突,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二)总审计师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工作

总审计师制度的模式要与公司治理模式相适应,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公司治理可以有多种形式,总审计师制度也不止只有一种模式。因企而异,不作统一规定,一企一策,不搞“一刀切”,对推行总审计师制度更具有现实意义。一般而言,可以有以下两种模式。

1.总审计师向董事会负责。从公司治理结构上看,这种模式体现的是总审计师不再接受经营管理层的领导,而是直接隶属于董事会的领导,严格按照董事会的决议执行审计、内控、风险管理等工作,结果向董事会报告。随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服务于董事会。这种模式下,总审计师属于公司高管人员,优势是独立性强,可以不受干扰地监督企业内部运作、发现各种管理漏洞、评估经营风险,给企业高层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其独立于执行层,作用发挥仅限于监督,且偏事后监督。因此,总审计师还只局限于审计,其在决策、内控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发挥远远不够。

2.总审计师在董事会领导下向总经理负责。总审计师职位相当于公司副总经理,直接受总经理领导,分管审计、法律、合规等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总审计师主要起组织各项计划和战略的制定、评估和监督各部门内部工作的执行情况的总把关作用,并不参与实际执行过程,因而处于“大风控”体系的核心位置。特殊情况下,如与总经理意见不相一致,总审计师可以向董事会报告,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基于“大风控”的前提,风险管理已经上升到了关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风控”背景下,将总审计师纳入企业经营领导班子,首先是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负总责,组织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和规章制度,并评估、分析、监督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措施执行情况,及时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并提出处置建议。因其不参与各部门实际工作,在制度上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此种模式已在东航等企业被应用。其次是将监督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上,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健全,运行是否正常、有效,对内控缺陷提供咨询服务。最后,审计监督关口要适时前移,充分揭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纰漏或缺陷,充分发挥审计在防控企业顶层设计缺失带來的风险和提升企业治理结构科学有效方面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邮政编码:211815,电子邮箱:guoxinjin000629@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解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的探讨[J].交通财会, 2010(2):83-85

[2]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3]刘春慧,李红岩.总审计师制度与财务总监制度辩析[J].山西财税, 2003(3):38-39

[4]时现,李善波,徐印. 审计的本质、职能与政府审计责任研究:基于“免疫系统”功能视角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3): 8-13

[5]赵利群,李蜀红,张丽华. 推行总审计师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0(2):37-38

作者:郭心瑾

上一篇:创业板市场的环境构建分析论文下一篇:互联网访问方法及系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