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与金融发展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有的比例在逐步地增大,渐渐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在如今,民营化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民营经济与金融服务存在相互影响性。特别是在民营经济中,金融因素对于民营经济既有支撑作用,又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营经济与金融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营经济与金融发展论文 篇1:

发展民营银行保障制度先行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发展民营银行仍存在许多现实障碍。通过研究民营银行设立、发展、退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建立健全的制度,为发展民营银行的过程中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营银行;保障制度;先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作为银行的主发起人,这一改革举措将使国有资本、非公经济、民营资本都能在一个平等的条件下进入银行业。在中国现阶段,依法设立民营银行,对于深化金融改革,对于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立民营银行有利于改善金融竞争生态;有利于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的融资约束,最终能为社会和普通百姓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类,具备商业银行的各项特征,唯一的区别只是资本属性的不同。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商业银行一致,都可能面临设立—发展—退出的历程。

1.民营银行的设立。从中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中国银监会新修订的《中国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是商业银行(应该也包括民营银行)设立的法律法规依据。 2013年10月9日,苏宁银行、国民银行等5家民营银行的名称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但民营银行要取得营业执照,还需要银行监管部门颁发的金融牌照——金融许可证,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筹建民营银行的程序不存在大的问题,只待监管部门完善操作细节(如发起人资格、条件的审查等)后开闸,民营银行的挂牌设立将指日可待。

2.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银行设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民营银行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却并不容易。民营银行成立初期的主要业务将是资金的筹集和运营,而筹集资金的多少将是民营银行的立命之本。民营银行在筹集资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存款人克服偏见、放心地将资金存放在民营银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这样就使民营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处于同等的信用水平,处在同一竞争平台。

同时民营银行在发展中与其他银行机构竞争中实力相差悬殊,服务网点少、服务手段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储户的吸引力更不及国有大型银行高,民营银行初期发展只有通过提高利率方式,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创造条件。

3.民营银行的退出。民营银行的发展需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营银行的经营将可能出现分化,一部分经营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民营银行将不断发展壮大;一部分经营管理不善,风险防控不到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民营银行必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商业银行法》和《破产法》中对商业银行发生信用危机,不能支付存款人款项时,可对其采取接管、托管或依法宣告破产等措施的规定,从法律角度看,商业银行破产可行。但由于中国现阶段银行破产后,存款人权益无法保障,且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引起区域动荡,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以在中国金融业,迄今为止,尚未有银行破产的先例,即使中国第一家被行政关闭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至今仍在清算过程中,仍没有实施破产程序。《决定》中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一重大举措为金融机构退出指明了方向,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金融机构的退出问题,用市场方式来解决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问题,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和实施,保障了大部分存款人不因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破产倒闭而蒙受损失,银行破产清算才能正常进行,银行破产产生的危害才能降到最低,才能更好地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商业银行法》和《破产法》对金融机构破产虽有涉及,但缺乏操作性,仍需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对金融机构的破产做出明确的规定,解决金融机构破产的操作性问题,使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银行的退出渠道畅通,解决国家成立民营银行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民营银行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使其整个银行业起到“鲶鱼效应”,根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力和活力,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协调经济与金融的同步发展,发展民营银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决定》中关于民营银行的阐述,为发展民营银行提供了政策依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是民营银行成立的法律依据;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的出台是解决民营银行市场地位和后顾之忧的关键;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民营银行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民营银行在中国的健康快速发展,各项保障制度出台是前提和关键。

作者:杨超产

民营经济与金融发展论文 篇2:

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有的比例在逐步地增大,渐渐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在如今,民营化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民营经济与金融服务存在相互影响性。特别是在民营经济中,金融因素对于民营经济既有支撑作用,又存在一定的制约性。随着社会的进步,民营经济金融化的趋势逐渐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实体经济结构会随着调整,也会在根本上改变金融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因此,必须将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重视起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发展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民营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民营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如今,民营企业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融资困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提升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则需要金融部门转变观念,开拓更多的服务领域,同时也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管理,提升企业的资信程度。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如今,对于民营经济,还没有明确的统计指标,但普遍认为,民营经济的典型部分,为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力。

(一)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逐渐增多

在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逐渐地成为民营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不断的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逐渐地从政策、财政等方面给予其支撑,借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首先,在中央财政预算方面,国家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并提供了专项资金,用来支撑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在税收上,对中小企业实施减免税收的政策,并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再次,针对中小企业经济负担重的问题,国家采取了减负政策,如对个体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等费用,采取停止征收的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减轻负担。最后,提升出口退税率。为了避免金融浪潮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全国通过缓缴、降低费率的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

在信息化时代下,中小企业也在结构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实施了信息化推进工程,展开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引入新兴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四)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日趋完善

对于中小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的涌现出各种服务机构,如职业培训、管理咨询、信用评价、创业辅导等机构,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在产业集群聚区,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其提供咨询性的服务。

二、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供给结构失衡

在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总量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供给体系机构,二是所有制结构。从金融供给体系结构层面看,在如今社会上的融资方式,依旧是以银行间接融资这种方式为主,直接融资这种方式发展的比较缓慢,并且占有的比重低。在这种金融结构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身本就缺乏贷款所需的低压资产等条件,这不利于其融资。从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层面上看,民营金融机构控股的数量、规模、利润等指标,远远低于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这种所有制结构上的失衡,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总量供给不足,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二)金融传导机制不畅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金融传导机制不畅,所以这就导致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受阻。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由于虚拟经济的出现,实体经济日渐乏力,而金融发展却鼎盛,这就造成大量实体经济积累的资金,流入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等虚拟经济中,资产价格也在持续升高。但是金融积累资金却难以流回实体经济,这就造成实体经济投资不足,出现恶性循环的状态,限制民营经济的发展。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更多的企业,尤其是民營企业,在面临金融业的冲击下,实体经济的转型愈加困难。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公司、直接参股等方式,进入金融领域,而流入虚拟经济的资金越来越多,这就造成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三)金融创新性不够强

在现阶段,由于金融创新性不强,很难满足民营经济发展对金融多样化的需求。在国民经济转型逐渐地加深,不断地呈现出新业态、新模式的特征,其中民营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性并不强,并不能满足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四)民营企业互保、联保风险大

在现今,中小企业融资大多数采用联保、互保的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实物抵押,并且手续便捷,但是其中隐藏着较大的风险。在实际运行中,若是资金链断开,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既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民营企业融资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中小企业一般是自有资产规模比较小,并且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很难达到上市条件。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上看,银行贷款则是主要的渠道,在民营企业融资规模中占有的比例较大。并且,中小企业对股权融资、企业债券、产权交易等形式的融资渠道,存在着排斥的心理,在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这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三、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发展策略

(一)改善金融服务政策

首先,政府需要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进行共管贷款政策指导。尤其是中央银行,则需要其能够依据市场形势的变动,对货币政策进行灵活的运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健康的金融环境。在现阶段很多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均已开放,在这种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实现了金融金钩贷款定价能力的提升。其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需要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服务。最后,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需要放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小额贷款政策,并為其提供合理的金融支持服务,以及外包发展的政策。

(二)强化监管与交流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若想全面发挥金融服务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作用,则需要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在为民营经济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在如今,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一直保持增势的状态,但是其发展规模并不大。所以,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若想提升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则需要金融机构之间强化监管和交流,降低支持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健康的金融环境。因此,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支持服务时,必须提前对所需要服务的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建立起专业的经济档案,以便今后服务工作的进行。另外,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各类金融机构必须加强沟通,才能够提升资源共享的程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有效地避免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全面的状况,影响最终的服务水平,有效地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推动金融经营机制改革

首先,健全信贷机制。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结合民营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立起适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机制。一是建立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业绩考核机制;二是强调财务之外的典型因素,如企业素质、发展时间等信息;三是优化信贷技术;四是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在机构审批、产品审批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五是推进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水平。

其次,创新金融产品。在如今,很多银行都意识到了,对于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既能够为银行带来稳定的业务,还能够实现银行盈利结构的改善。所以,在当下,扩大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逐渐地成为商业银行适应现阶段竞争形势的重要举措。因此,银行必须在产品研发、评级和审批、管理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中小企业在业务上的创新。一是推动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创新。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探索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力量,还需要借助金融机构的力量。所以,金融机构需要创新信贷产品,帮助中小企业环节贷款抵押不足的矛盾。还要发展适用于中小企业特点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理财产品,如低碳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信贷,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推进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在目前,各家银行逐渐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如速贷通、展业通、接力贷等产品。

(四)提升融资担保水平

首先,在政策上,国家和政府需要制定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业务突出、制度健全、信用较高的担保机构,在保证金、放大倍数等方面,对这些担保机构适当的放宽条件。其次,发展政策性的融资担保机构,由政府作为担保公司的指导,一方面为担保公司提供财政资金支撑,一方面吸引民间资本参股,扩大担保公司的规模。再次,设立“互助合作基金”,利用会员制的方式吸收保证金,并依据保证金的规模为会员企业授信,并依托商会等组织,建立起民间资本为主的金融担保机构。最后,政府以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设立“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合理划分担保机构的贷款风险。

四、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时,民营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民生福利的改善、社会的和谐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所以,金融机构必须摸清民营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对金融政策体系进行完善,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确保民营经济可以实现健康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骆沙鸣.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政协,2020(05):20-21.

[2] 何德斌,杨林.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思考[J].当代县域经济,2019(11):82-83.

[3] 王霄龙.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性问题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7):170.

[4] 柯园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民营经济发展[N].温州日报,2019-03-18(006).

[5] 张浈.我国金融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8.

[6]李德.中国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发展策略[J].金融纵横,2017(06):5-10.

作者简介:

郑素利(1985年9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平阳,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讲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

作者:郑素利

民营经济与金融发展论文 篇3: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探析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税收的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文章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在政策、银行、资本市场和企业自身等方面予以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融资; 分析; 对策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现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困难成为目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据统计,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紧缺,54%的企业放弃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43%的企业放弃了新的经营目标,47%的企业放弃了新市场的拓展。融资难严重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不解决,民营企业就很难发展壮大。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包括企业初创阶段由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企业连续经营过程中的折旧资金,以及由利润的一部分构成的企业自有资金;二是外源融资,即源于企业外部的资金。

(一)内源融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即继承家业、劳动积累以及合伙集资。据统计,民营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来源比重约为2/3,而银行贷款等外源资金小于1/3。

一般来说,内源融资只适用于处于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当其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的阶段后,内源融资就不能满足需求。

(二)外源融资现状

多数商业银行实行“双优”、“双大”信贷战略,集中有限资金,优先支持优势产业、优质客户和大企业、大项目,即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使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无法通过有效途径筹资。国资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其经营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其机制也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提高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

(三)直接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办法,每年由政府部门确定债券的发行规模和规模内的各项指标,在具体确定年度债券发行计划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重点原材料与城市公共设施项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对发行企业的净资产有严格标准,使民營企业进入债券市场的难度加大。

(四)间接融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主渠道的间接融资尚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依然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放款对象的非市场化原则,对民营企业融资存在金融限制,使得不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因为资金约束,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剖析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既牵涉到政策、制度方面,又牵连到银行方面,还有企业本身,可谓错综复杂。

(一)政策方面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市场经济均处于转型时期,政府的政策作用相当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是促进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构成良好融资环境的诸因素中政策支持居于首位,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从1998年初起,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银行系统“增加向中小企业贷款”,表明加大支持力度,政策层面逐渐趋暖。但是,实质进展得却不很理想。

(二)制度方面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将近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最重要地位的银行和企业改革在不断推进,但作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其改革过程中制约因素的迥异造成了其改革进程的非均衡性,也构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壮大,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影响全局的战略作用。但却没有培育起一个与之相适应、相对应的金融支持体系。民营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定要有商业银行大规模介入,更需要中小金融机构股权和债权结构的融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为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融资和服务。这往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愿顾及或无力顾及的市场范围。

(三)银行方面的原因分析

随着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所有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都要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原则进行经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人员在民营企业贷款损失方面承受的压力,比对国有企业贷款损失所承受的压力大得多。这样,极大地遏制了银行向民营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也增加了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数额的限制。同时,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对抵押品要求过严,抵押率过低,层层审批造成的“时滞”等问题,也增加了民营企业融资的机会成本。

(四)企业方面的原因分析

1.竞争能力弱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或业务的价格、数量、质量方面,同时也深受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研究发展水平、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我国大多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经营机制不健全、产权不明晰,对企业进一步扩张经营形成威胁,造成困难。而他们基本上是以自筹资金起步,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问题始终困绕着他们,限制着他们扩大规模,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这样主观、客观上均迫使他们只有继续小规模经营,难以适应市场和整个变幻的宏观大环境。只要宏观层面出现经济不景气,许多民营企业就会面临经营困难、增速放慢、甚至亏损和破产。

2.管理水平低

企业初始阶段,都是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或承包、租赁经营,责任约束力较差,经营管理的质量也低。实践证明,企业管理人员的非规范化行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表现相当普遍。同时,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变动快,形式各种各样,内部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存在许多“不透明”因素,从而使其资信等级普遍不高,出于各方面的考虑,银行对其贷款非常谨慎。

三、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政府政策方面:完善政府的融资服务体系,全面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1.树立和强化保护、扶持观念

随着经济发展多元化,民营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不可替代。政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中应注意保持政策的公平性和统一性,坚持市场效率原则。同时,给民营企业发展必要的重视,使广大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优惠的发展条件。因此,在现行体制内的融资安排中,逐步扩大非国有部门的融资比重,消除在股票发行额度与银行信贷分配中的不均。

2.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合理分配政府、经营者和投资者三方利益,特别是在反垄断、反条块分割、个人投资保护、资本保值以及资产流动上切实调动投融资各方的积极性;尽快出台调整民营企业的专门法律,确保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的法律地位和维护其应有权益,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3.建立金融支持体系

大量的民营企业缺少为之服务的金融支持系统。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各异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依靠政策引导,疏导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下进行合法经营,使之成为正规金融体系不可替代的、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力量,从而规范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在建立民营企业金融机构方面,可从向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开放市场、组建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银行、加快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改组、改造和建立一些专门的民营融资机构等方面入手。

4.建立民营经济融资担保体系

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法提供必要的和足额的担保物和合格的担保人。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为广大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提供一条通道,这是为民营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关键。信用是融资的基础,而信用保证是提高企业金融信誉度的有效方式,是民营企业利用率最高且效率最佳的一种支持制度,同时也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国际通行做法。从我国的实践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来看,设立多层次、多形式民营经济融资担保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

5.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体系

民营企业向银行借款时,普遍存在着随意违约、拖欠、赖账、逃债、废债等不讲信用的现象。究其根源,是民营企业没有确立相应的信用观念和制度。只有确立了信用观念和制度,才能真正使民营企业履行契约和偿还债务,也只有确立了信用观念和制度,才能在借款时考虑偿债能力,考虑筹资规模,考虑成本约束,考虑风险概念,使民营企业的融资行为真正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中来,也惟有如此,才能提高企业间接融资的效率。因此,政府要积极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信用制度体系的建立,明确区分企业的信用等级,使银行可以对信用度高的民营企业减少信贷配给行为。

(二)银行方面:加快银行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1.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重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真正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发放贷款的基本原则应是唯“效益”论,而非唯“成分”论。因此,银行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应提倡公平信贷,对于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同样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于经营管理水平高、信誉好、设备技术先进的民营企业,产品质量好、有特色、市场需求旺盛的民营企业,以及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的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银行应重点帮助他们创业和发展。另一方面,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来看,放弃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客户,也必然降低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

2.银行应当加强金融体制创新,增加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项目

首先,发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把租赁物收回处理,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要求不高,非常适合民营企业的需要。其次,完善票据融资业务。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票据市场,广泛开展商业汇票的承兑和贴现业务,提高商业汇票的融资比例,促进企业间商业信用的发展和广泛利用,这样既可以解决民营企业短期资金需求,又可以增加银行的效益。再次,开发应收账款的抵押和出售业务。银行可根据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期限来确定贷款利率,进行应收账款的贷款业务或购买企业的应收账款。这种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对银行来说是一种收益较高的业务,不仅增加银行的获利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民营企业获取贷款的机会。

(三)资本市场方面: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解决各层次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问题

积极开展各类票据市场业务和企业债券市场的业务。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直接融资能力,培育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票据业务和债券业务。目前,民营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于货币性间接融资,不仅极大地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而且也不利于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因此,推进和加快民营企业票据性融资及债务融资步伐,也是未来民营企业融资的必然趋势。

(四)企业自身方面:提高民营企業自身素质,增强融资信誉度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存在产权状况不清晰、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决策不科学、财务管理不规范、报表数据不真实等现象。因此要提高民营企业素质,首先,必须明确界定产权关系,要逐步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投资者与经营者分离,聘用职业经理来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管理真正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其次,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确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实行严格、科学的内部监控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收益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此外,经营者要重视市场营销管理,使经营项目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盈利水平,保证偿债能力,减少和消除不诚信经营和违法违规行为,树立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

综上所述,通过完善政府的融资服务体系,加快银行改革步伐,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等方面,可改变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从而促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使他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国荣.民营企业管理创新[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11).

[2] 李亚.民营企业融资运作实务与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3).

[3] 张开云.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与政府转型[J].改革与战略,2007(10).

[4] 张翠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09(6):195.

作者:陶惠忠

上一篇: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信息化时代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