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条件下的网络经济论文

2022-04-29

[内容摘要]当前,金融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脱实向虚”倾象,而利率市场化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技术引进条件下的网络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术引进条件下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1:

网络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途径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众所周知, 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 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

从狭义角度讲,网络经济就是应用因特网技术所进行的投资以及通过因特网销售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收入,主要是指B2B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和B2C (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广义地讲,所谓网络经济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联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EDI、EFT和各类信用卡交易。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

1.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2.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借助网络即可实现“产销直接见面”,从而使中间层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未来成熟的网络经济将带给消费者更为价廉物美的产品与服务。

3.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转移到网上去经营的经济都是虚拟经济,它是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并存的、相促进的。培育虚拟经济的成长,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新潮流的历史动向。

4.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进入大竞争时代,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也是为了竞争。在竞争合作或合作竞争中,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否则就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不再依靠天赋的自然资源或可供利用的资金,而更多地仰仗于信息与知识。

5.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反映技术变化的“网络年”概念流行起来,而网络年只相当于正常的日历年的四分之一。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需按快速流动的信息来进行。经济节奏大大加快,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產品老化在加快,创新周期在缩短,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间的竞争。21世界头10年的经济将是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注重速度的经济。

6.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7.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高新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是推动网络经济的根本动因。以此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必须特别强调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并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推动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开创史无前例的全球网络新经济。

三、加速发展网络经济的重要途径

1.加速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进程。网络教育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发展也会对未来中国产生积极的影响。网络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网络教育投资使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建议国家逐步实现全民网络教育,使所有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网络教育,并且国家出资重点帮助贫困地区中小学实现计算机与网络教育。

2.加速中国政府管理与公共机构服务的网络化进程。实现政府、公共机构、社会、企业管理网络化,加快实施“政府及公共机构上网工程”,强化网络在政府公共服务与公共支出、科研机构、各类学校、各类卫生机构以及其它公共机构的普及和应用。各类公共部门提供的政府政务信息、法律法规信息、政府采购、公共工程招标、技术专利、文献检索科技期刊、公共数据库、主要经济信息等信息服务实行免费或低费服务,由于上述信息具有外部效益,决定了上述信息服务应由政府予以资助。

3.加速网络技术引进、扩散和应用进程。大幅度降低引进信息的技术成本,尽快实现信息技术产品、设备进口零关税,取消对该类产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使所有消费者和使用者能以最低成本获得附加值较高的信息技术和服务,同时鼓励信息产品与服务出口。

4.加快信息与网络市场开放进程。要使网络经济能够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从限制竞争转向鼓励竞争,从封闭市场转向开放市场,从保护垄断企业转向打破垄断,由保护少数生产者转向保护广大消费者,由歧视非所属企业转向“一视同仁”,从企业找上门转向主动为厂商服务,将会极大地促进互联网的普及率。

5.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这主要包括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定与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法律,在消费者保护、知识产权、青少年和儿童的保护以及网上交易的税收问题、关税问题、网上金融活动、保险活动方面应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作者:朴炳华

技术引进条件下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2:

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对策

[内容摘要]当前,金融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脱实向虚”倾象,而利率市场化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准确把握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金融企业运行的新特征,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变实体经济由利率市场化的被动影响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负面影响对策的主动作为,从而有效地缓冲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保持实体经济在新的金融环境下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实体经济;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本质上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由供需双方自主决定的资金定价机制,有效实现资金最优化配置的过程。从世界大多数国家金融改革的历史来看,虽然各国改革的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通过利率市场化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路径与基本目标趋同。我国货币政策当局一直坚持渐进式改革模式,在全面推进市场化建设的进程中,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基本设想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已经基本放开,存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扩大,且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特别是2012年6月将存款利率上限放宽至基准利率的1.1倍,可以说贷款端的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正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最直接影响的是各家金融机构,而最终影响的是实体经济。因此,在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正能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冷静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使实体经济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得到更好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变化的新特点

(一)全社会利率水平会呈现先高后平的趋势

2014年香港金融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显示,市场化后中国的实际“均衡”利率可能在4%-4.5%之间。这意味着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平均实际利率将上升200-250个百分点,因为当前的实际利率约为2%。东亚经济体的经历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晚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实际利率因为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而走高,但接着就出现下跌并逐步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和韩国的发展中,增长和利率的差值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收窄并转向正值,完全符合“黄金法则”。上述研究可以总结得到,中国的平均实际利率将在未来两年上涨不到200个基点。从调查的30家商业银行近三年利率走势来看,也验证了这一趋势与判断,这30家商业银行存款付息率自2012年1月-2014年年初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

从贷款利率趋势来看,2012-2014年4月银行的大型优质企业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除极个别月份低于基准利率外都高于规定的基准利率;中型企业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和大型企业贷款利率,但低于企业平均利率水平和小型企业贷款利率;小型企业贷款利率最高,高于基准利率1.5-2个百分点。平均利率水平会受到客户结构比重的影响较大(见图2)。

(二)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水平呈缩小趋势

在利率市场化前,存款利率的抑制程度往往高于贷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成为自主定价的主体。在市场化初期,一般情况下存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大于贷款利率,存贷利差可能收窄,净利息收入会下滑,银行盈利能力会受到冲击。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差基本没变,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和息差则呈下降趋势(见图3)。

(三)商业银行会进一步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被迫改变,寻求其他新的金融业务,适度发展表外业务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业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净利息收入从1978年的18.27%下降到1990年的2.93%,下降了约15%;非利息收入则从1979年的18.25%上升到2000年的43.1%,平均增速为13.57%。同时,金融脱媒的进度会进一步加快。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利息收入的冲击,商业银行必然会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国内外结算、担保、代理保险等附加值高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从以赚取利差为主逐步向以赚取服务费为主的方向转移。

(四)商业银行会选择更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竞争将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要策略,银行业新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方式必然会由原始的信贷市场份额竞争向高层次的特色经营转变。因而,大银行必然利用规模优势进行市场竞争,而中小商业银行必然充分运用自身组织机构简单、决策灵活迅速、效率较高的优势,把握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转型和提升竞争力的机遇。一方面,为弥补价格竞争的劣势,建立快速定价机制,掌握定价主动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资产配置风险偏好,多方式、多工具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采取非价格对抗策略,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客户的附加值,合理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五)中小商业银行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

一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贪大弃小的现象十分严重,失去了当初设立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根本宗旨。但现在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差收窄的不利影响,必须重新配置贷款投向,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须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得不改变以大型国企、央企为主的单一信贷投放模式,逐步将资源向高收益贷款倾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制于先天性不足,筹资能力差,主要依赖银行融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满足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战略配置要求。30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大型企业的平均贷款利率为6.18%,中型、小型企业的平均贷款利率分别为6.67%、7.85%,个人贷款平均利率为6.95%。中小商业银行势必会向中小企业、个人金融业务等高收益贷款倾斜,拓展收入来源。

(六)商业银行会进入合并重组多发期

1973-1981年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倒闭数量为82家,1982-1986年倒闭数量为468家,1987-1992年倒闭数量为1808家,从1974年的14230家到1984年最多达到14483家,其后逐渐减少,1995年减少到不足10000家,1997年为9143家。我国台湾的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体系带来了较大冲击,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经营格局发生变化,有的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1985-1990年我国台湾商业银行贷款和垫款余额平均增速提供4.6个百分点,2002年不良贷款率达到11.76%;信用合作机构从74家减少到25家,银行数量从53家减少到38家。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随着商业银行机构破产倒闭、兼并重组加剧,银行数量必然呈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与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法人机构达1198家。可以预期,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之间联合、重组、数量减少只是时间问题。

二、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利率水平先高后平的趋势对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影响社会融资增速。2014年1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5.6万亿元,比2013年同期减少5612亿元,其中3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0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794亿元,明显低于预期。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27.3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年末低0.8个百分点,融资出现短板。(2)削弱投资能力。由于受到投资瓶颈的约束,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迅速转移与外迁,企业投资意愿减弱,投资接续能力偏弱。2013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回落14.4个百分点,2014年1季度仅维持12.6%的较低水平。工业投资延续了2013年以来增速回落的态势,2014年1季度工业增速同比增长8.7%,是近5年来的最低值,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1-3月江苏省工业投资完成448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此外,出口形势严峻,1季度我国出口商品总值同比下降3.4%。(3)经济下行加剧。除了一些产能过剩、能耗以及污染比较大的原材料工业淘汰退出的结构调整原因外,本轮经济增长反复下落、反复微刺激,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虽在酝酿,但始终无法激发实体经济的活力,汇率高估造成工业企业疲弱,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也长期存在。2014年1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创出新低。国内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也是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增长速度换挡期的客观反映。

2.对融资企业的影响。(1)加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借贷成本。调查显示,2014年1季度小微工业企业中,银行平均借款年利息及费用率为8.3%,高于现行银行一年期贷款年利率2.1个百分点。(2)加剧高利贷盛行程度。外循环性民间金融资金对自由利率具有不完全性和逐利性。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1季度民间借款平均月利息为2.2%,相当于年利率的26.4%。由于受到市场利率中枢上升的影响,民间借贷成本随同资金面的紧张度同步正向攀升。

3.对债务资产质量的影响。(1)企业非金融债务总额居高不下。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比率已经远超90%的国际警戒线,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公司的债务总额共有12万亿美元,为GDP的120%;2014年又将迎来企业偿债高峰期,预计非金融企业持债规模将为13.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3.7万亿美元。(2)企业债现金流派息风险集中。2014年全年共有1706只企业债(含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将产生派息或兑付现金流,现金流合计2770.7261亿元,其中派息现金流1796.3861亿元,占比为64.83%,兑付现金流974.34亿元,占比为35.17%,企业现金流以派息为主,企业“去杠杆”风险相对集中。(3)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利率市场化同步弱化的息差收窄挤压商业银行利润空间,易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从而产生质量风险压力。从整个银行业的情况看,2013年3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5636亿元,比年初上升了707亿元,已经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增幅;不良贷款占比为0.97%,比年初上升了两个基点。至2013年年末,行业不良贷款率可能进一步上升至1%以上的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会出现改革不确定性风险

1.经济结构扭曲诱发利率市场化负面效应扩大。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正面影响是以经济结构合理为前提的,如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会致使利率市场化调节的失向。当前,相对于房地产业和政府融资平台投资项目等一类利率不敏感企业,实体经济企业对利率则较为敏感,基本没有承担利率上涨的能力;对于平均盈利水平大致为6%的实体经济部门,高贷款利率将使其经营难以为继。同时,存款利率的提高进一步扭曲了利息率与股息率的比例关系,对股价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引发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衡,增加实体经济部门的财务成本,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挤出效应,造成产业空心化。

2.创新的金融产品加大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距离。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涌现出包括市场、机构、产品、工具等各方面的金融创新,多数创新活动偏离实体经济需求,成了金融机构规避监管以及体系内资金自我循环、谋取利润的工具。例如,网络经济催生的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在内的低成本和低门槛新型金融产品,通过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募集社会资金,委托银行做资产管理或拆借给银行将原本一般性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使得相当部分的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本质上,此类金融创新是一种金融资源体系内循环的表现,并一定程度上制造金融资金空转,间接推高全社会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3.信用扩展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由于政策的力度和空间的局限性,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措施反而在进一步拉长资金投放的链条,过度的展开信用扩张,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下降。虽然影子银行的资金定价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在资金市场流通渠道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影子银行以少量资金高杠杆运作大量社会闲散资金,会拉大民间借贷利率与金融机构基准利率距离,形成利率双轨制。在实体经济处于资金供求失衡的市场环境中,生产经营运作成本高,资金周转运作的市场风险大,将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4.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国内不敏感行业风险并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及其催生的金融市场创新,使得国内金融更加依赖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全球性、系统性风险问题将会凸显;另一方面,相对利率不敏感的政府融资与房地产融资项目,实体经济企业的偿债资金多局限于其主营业务收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银行借新还旧等,资金来源不稳定,债务风险不可控。资金供给主体在此过程中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突出,必然提出相应的风险补偿要求,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5.国内宏观调控的利率规则推进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欧美成熟市场国家以货币市场隔夜拆借利率等作为调控的基准利率,此基准利率是通过标准化的宏观变量模式精细计算出的宏观变量,是一种反映金融市场的均衡价格,间接引导整个金融市场价格变化。国内基准利率完全不同于国际市场,是一年期银行存贷款利率,针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微观定价,它是其他金融市场的定价基准,而市场均衡利率价格无从谈起,无形中推高了利率水平,从而加剧利率波动。实体经济以物质生产部门为基础,通过生产增加人类使用价值、效用和福利的产品或为其服务,成本和技术则支撑定价。资本要素作为实体经济生产发展所依赖的重要投入,直接受到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对实体经济产生多种负面影响。

(三)直接加大企业管理风险

1.利率管理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对利率起决定作用,随着市场资金的变化,则会产生相应的利率风险。企业融资或投资后,利率一旦变动将对企业的偿债、投资效益、经营策略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2.财务成本不确定性风险。利率市场化以后,以浮动利率短期融资可能面临市场利率升高的风险;以固定利率长期融资可能会面临融资后市场利率降低的风险,这些都会增加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利率的非预期变化可能对企业资产价值造成不利影响,如利率升高会造成股价下跌,增加股份制企业股权再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抵押资产价值降低还可能减少债务融资规模,而企业自身的实力、资质和信用状况也会加大融资成本的分化。

3.投融资及运营的风险。创新的金融产品如衍生产品本身借助高杠杆聚集更大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甚至体系的影响显著。而在复杂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交易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与知识强烈不对称,因此企业在风险防范、操作技术和时机等各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而在信息和数据缺失的情况下所面临的挑战则更多。

4.破产重组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在于通过资金约束的硬化来对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筛选,从而让回报率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企业因得不到资金而破产或被重组。

三、实体经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德勤中国利率市场化调查结果显示,69%的企业认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措施是通过增强企业的增长潜力与实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来增加资金的可得性,并提高议价能力。47%的企业会积极地拓展其融资渠道,不断优化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以期达到财务成本、收益以及风险的平衡。另外,企业将会加强对金融市场信息和产品的研究分析加强风险管理,同时通过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良好的银行合作与沟通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一)加快发展,提升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内在能力

1.推动转型升级。近年来,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政策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实体经济紧随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粗放式地进行业务规模扩张,与市场经济改革相匹配的经营模式并未实现同步升级,惯性经营模式下的发展扩张与管理能力矛盾不断深化,所以实体经济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固步自封的经营管理模式,谋求转型与发展。一方面,调整经营管理模式。转变长期沿用的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惯性经营思维,摒弃简单通过铺摊子、抢市场拉动产品营销的经营模式,紧盯市场需求与消费市场的新动向,提升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与对自身能力判断的准确度,创新可复制的绿色经济模式。另一方面,调整生产要素投入。在国内“三期叠加”的窗口期,原本支撑实体经济部门自身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加快调整产能过剩行业,逐步从“两高一低”行业退出,尤其是处于低端产业链与狭小市场中的小企业更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转向国家政策支持的临近产业,积极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多方面挑战。

2.在竞争中加强同业合作。网络经济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生态化高度融合促进行业问的相互渗透,催生实体经济之间互联的新生合作模式,加剧同业与跨业的市场竞争。实体经济部门首先要摆正市场竞争姿态,寻求合作共赢。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大企业、大项目等群体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需求明显减弱,处于同一链条或相近链条的小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望却有增无减,此时,通过向核心企业或供应链上游企业寻求担保或有偿资助,是使其快速获得资金支持、打通销售渠道、赢得市场份额的可选择路径。另一方面,处于同一产业链条的众多小企业实体经济部门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尽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联保联贷融资保持谨慎态度,但在充足保证金与高额利差的条件下,协作将风险置于可控范围之下,寻求银行信贷支持也是可取路径。

3.创新商业模式。客户基础与客户结构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与收益结构,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客户基础也是实体经济部门降本增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第一,锁定目标客户。在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下,实体经济部门要充分发挥产业自身优势,根据自身实力瞄准目标市场,以客户和市场需求的导向,创新产品研发,突出“特色经营”的战略定位。第二,转变营销模式。在夯实标准化有形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无形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联合大型网络企业,做强电子营销渠道,增强客户体验,抢占网络零售营销制、平台批量营销的制高点。第三,培养非价格竞争。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利率高位的状况还将持续,高额的借贷成本需要高额的利润水平覆盖。要迎合客户消费理念的转变,避开同业市场白热化竞争,增强产品功能、服务质量、配送效率等非价格竞争优势,挖掘非主流客户市场,营销非主流业务产品,是率先寻找到盈利平衡点的重要路径。

4.加强成本费用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资金成本相应增加,企业必须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采用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在成本预算管理内规划利用好有限的营销费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灵活多变地进行生产升级与转型投入,加强资金统筹和成本费用管理,增强业务营销与内部管理的正向效应,避免资金分配利用结构扭曲造成的低质低效。

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率对汇率和外贸肯定会起到积极作用,在热钱方面可能会更加凶猛,投机性更强。央行在处理市场货币流动方面的难度也会加大,这类似于简政放权,基础工具的“去杠杆化”将从这些改革中逐渐得以体现。去杠杆化只会使实体经济的处境更加艰难,所以企业要从粗放模式转变为以创新为导向,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发以及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积极打造有技术含量、有品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二)科学化解: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利率市场化后的负面影响

1.不断增强金融产品的议价能力。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企业与商业银行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促使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因此,利率管制放开后,企业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或者是其他金融产品,企业获得金融产品的价格空间有了进一步扩大,好的企业融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存款有了更高的回报。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利率管制让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固定,财务管理在大部分公司只是一个辅助功能。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将会促使企业的资金运营绩效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特别是资金经营策略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企业应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功能和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资金流转,逐步完善内部资金调剂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财务收支计划制度、工程结算反馈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

3.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企业应该选择更为多样化、交易成本更低廉的融资工具。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私募债”和“新三板”等场外融资方式,改变过去融资渠道单一的窘境,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企业自身的融资成本。

4.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运行以后,利率期限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难度。因此,企业要成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通过开发适用于自身经营环境的模型及识别方法,增强对利率风险的预测和对冲能力,强化利率风险管理。

5.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来应对利率浮动、金融市场波动和金融创新产品带来的风险。企业要扩大谨慎性原则在相应财务信息披露的应用,披露所购买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金额、风险、回报、特殊条款和条件,采用VaR(Value at Risk)风险管理技术,并通过计算未来现金流、时间以及相关的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价值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建立金融产品风险评估、操作及管理机制和流程,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流程进行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购买及后续操作,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或规避相应风险。

6.加强债务风险管理。要采取综合性金融措施有序地“去杠杆”,减低实体经济债务风险。第一,运用市场方式降低企业债务负担,也可以通过注资方式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或以股权融资替代债务融资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或以并购和重组方式摆脱债务困境,化解企业部分债务。第二,建立实体经济部门资金补充机制,调整实体经济部门资产负债表,通过留存利润、权益融资、私募基金、股权转让等市场化方式补充企业资本金,减轻企业沉重的债务负担。第三,拓展实体经济部门社会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全面开放民间资本市场,提高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7.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在金融服务机构选择方面,企业应考虑银行服务手段的创新能力以及一站式、全程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要根据银行关系集中和分散的利弊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合作模式。当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合并、重组、破产的风险,也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资金损失和声誉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银行过程中,选择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银行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创造环境:提供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政策保障

1.建立政策缓冲地带。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实体经济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应适时建立利率改革缓冲地带。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地区、部分金融机构取消信贷规模控制,以利率定价自主权与流动性管理约束信贷规模扩张。

2.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平衡货币存量,改变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现状,最终通过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和超储率来影响信贷利率以及市场整体流动性,提高实体经济融资可获得性。

3.实施定向的“点对点”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体应继续加快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创新,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实体、科技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定向宽松和单列信贷资源的措施,切实降低不断攀升的实体融资成本。

作者:陆岷峰 王婷婷

技术引进条件下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3:

我国未来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要求进行财务管理创新。任何企业的财务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展开的,未来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必定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文章就我国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知识理财;网络财务

[作者简介]韦巍,广西财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部助理工程师,中央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学.网络经济,广西南宁,530003;罗宏等,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助理工程师,中央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学,广西南宁,53002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正在步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是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利剑。知识创新、科学创新、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力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强的实践性受到了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挑战与创新。

一、未来环境的变迁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企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

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成果,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二、未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代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今后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树立全球化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为企业的国际经营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由于知识资本较容易跨国转移,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相对变小,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故企业经营呈现出全球化特征。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全球化理财观念,放眼世界市场,进行财务运作,提高理财效率。

(二)网络财务

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在网络财务环境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可以实时报告,便于企业进行在线管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而且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将得到普遍使用,促进财务流程速度和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但是网络财务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把它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风险投资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创新”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风险投资是企业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企业所面对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处于初创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如何才能获得投资公司的青睐,争取到风险资本注入,又如何使用好风险资金,如何偿还风险资金等问题也将成为未来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四)科技创新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价值管理工作,其注意力不能总停留在价值层面上,而应在生产和流通的循环中进行。首先发现外界的科技创新,进行初步筛选并形成企业的技术引进;或者企业自主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将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着眼点或起点,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对其成果的利用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重心。这一重心转移的意义并不在于其为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什么新内容(财务管理的内容仍包括筹资、投资、耗资、收益和分配这几个方面),而在于强调了各项内容应当围绕什么来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为解决财务主体利益最大化需要和其资源有限之间矛盾的最新的和最有力的手段,从而使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及其对经营过程的作用力得到提高。

(五)财务管理组织

由于财务管理未来的环境和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加上企业实施外部扩张战略促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因此在企业内应专门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以专司财务管理之职。此外,企业要迅速整合财务资源以便对市场做出反应,首要条件就是相关财务信息可以在企业内部直接、及时、准确地进行传递,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显然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种中间层次较少、结构紧凑而富有弹性、反应灵敏、高效快速的新型组织机构。

三、树立信息化的知识理财观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广泛应用,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实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财务管理,更将是一种知识化管理,其知识含量将成为决定财务管理是否创新的关健性因素。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所反映的是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值。由于传统会计知识指标反映的局限性,使得一些企业陷入了破产的困境。可见,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必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必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化的知识理财观,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人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未来财务管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目前,全球互联网的用户已超过千万,预计15年内将有10亿人使用全球互联网。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二是虚拟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加强,在物理空间缩小的同时,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比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面对信息量大、密度高、覆盖面广、传递速度快、效率高的信息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速、准确、完整的信息为导向。因此,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财务管理的宽度大大增加,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增强企业理财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应重视理财人员素质的提高,改革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实行强行培训和终身教育制,及时充实、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财务人员应具有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理财工具,提高理财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机构高效、灵活的要求,改革现有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务人员已是当务之急。

研究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对未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也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与创新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务。

作者:韦 巍 罗宏等

上一篇:虚拟经济与信用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