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信声乐作品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28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志信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王志信善于借鉴民歌的曲调、传统曲艺和戏曲的唱腔,同时也不排斥西方音乐艺术创作因素,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巧,使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特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王志信声乐作品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王志信声乐作品艺术风格论文 篇1:

浅谈王志信作品的艺术风格

【摘要】本文以王志信的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为论点,以王志信的这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歌曲《昭君出塞》为例,首先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曲内容入手,再对王志信的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而以点带面分析王志信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志信;民族音乐;艺术风格;昭君出塞

王志信是现代杰出的作曲家,他创作了许多广为传唱的声乐作品。如《孟姜女》、《母亲河》、《昭君出塞》、《兰花花》等。

几十年来,类似中国传统故事文化题材的声乐作品早已涉足,可是很多篇幅短小,曲调单纯。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冲破的作曲家中,王志信就是其中之一。王志信的独特音乐艺术风格是值得我国许多音乐学者研究的,尤其是他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再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王志信的音乐艺术风格与其他作家相比,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爱好者,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先后接触了许多王志信的作品,被其作品风格特点、旋律、情感所吸引,同时为能更多了解他的作品特色,笔者渴望不断对王志信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在不断学习探究过程中,笔者对王志信的作品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随着对王志信作品学习与研究的不断加深,发现王志信音乐风格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歌曲再创作体裁都是以民间历史材料与风格为主,加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加工,使之更贴切我们的生活。让歌曲更具有韵味,情感更加真实,让演唱者能更好地诠释歌曲的内涵。

本文就是在了解王志信的多部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作品的特点、风格以及演唱特色,并以《昭君出塞》为例对王志信的音乐作品进行浅述。

一、历史故事《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王志信创作的一首广为传唱的历史故事歌曲,是王志信的创作中一首新现代性的民歌。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紧紧抓住故事的核心,将歌词与旋律合为一体表现得天衣无缝。并首次在第十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演唱,获得广泛的认可。

1、创作背景

王昭君是一名汉朝宫女,原名叫王嫱,长得十分美丽又聪慧。宫女进宫后一般见不到皇帝,皇帝是通过画工画像才挑选宫女。毛延寿是收取宫女贿赂的画工,谁送了东西就把谁画得美丽。王昭君并没有像其他宫女一样送礼给画工,所以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特别丑,致使王昭君被打入冷宫。

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展到一个强盛的时期,因为国家疆土的问题与北方的匈奴不断发生战争,匈奴在不断的战争的影响下,经济逐渐走向衰落。当时的匈奴统治者呼和韩单与为了民族和国家百姓的安定,主动依附汉朝力量,带了牛羊匹马主动与汉朝公主和亲。元帝同意,但是他认为当时匈奴的政治、经济力量远远落后于汉朝,所以他不愿意将公主嫁给呼和韩单与。经过与朝中各臣商量后,决定将后宫的一名宫女嫁给呼和韩单与。消息公布后,后宫宫女没有一人愿意。就在大臣们一筹莫展时,王昭君知道了此事。她为了国家百姓的利益,决定报名到匈奴去和亲,将自己毕生的幸福托付给遥远而陌生的匈奴。王昭君离开长安与元帝告别时,元帝才发现后宫有如此美丽动人的女子,而自己却不知道,想留下昭君,可已来不及。

王昭君离开了长安,千里迢迢到了匈奴。与呼和韩单与成亲,第二年生下了一名儿子。三年后呼和韩单与死亡,王昭君按照匈奴的礼俗被迫嫁给了呼和韩单与的大儿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虽然她很想回家但为了国家和百姓她牺牲了自己。她也渐渐习惯了这儿的生活,匈奴人民非常热情好客,敬重她、喜欢她,她也与人民相处得非常好。在这期间,她促进了匈奴与大汉朝的交流,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面,都为匈奴和大汉朝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她劝匈奴统治者不要去发动战争,保住和平,也毅然将中原文化、手艺传给匈奴人民。自此,匈奴和汉朝60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战争,而且在经济贸易上面交流频繁。

2、歌曲内容展开

第一部分:离别家乡。前奏开始呈现出一条漫长的旅程路,节奏宽阔,速度自由,到了琵琶出现的地方,犹如马车行驶“嘎吱嘎吱“的响声,昭君的感叹便从这里开始了。昭君心头伤心可是却深明大义,坚信自己能让“从此长城无烽烟”的决心,为此作者讲这句进行了反复。

第二部分:到达匈奴。前奏为快板,变得热情欢快起来,加上人声伴奏“咳”,像是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又显得粗狂豪爽的性格。马车的“嘎吱嘎吱”声音也变得欢快起来。

a段:昭君放眼望去,绿草、牛羊、毡房、马匹,还有热情的人民映入眼前,冲淡了昭君的思乡之情。所以整个a段都被欢快热烈的气氛笼罩。在这段中,王志信采用古琵琶曲《塞上曲》和古曲《春江花月夜》中的旋律作为素材,将其重组,使其变得更有意蕴。

b段:昭君“回首中原”思念故乡的感情,但看在“小麦数千英里,炊烟袅袅,黎民百姓生活和平”的景象心中非常欣慰。接后两句“啊啊”第一句有汉朝古典音乐的韵味,第二句有蒙古豪爽大气的韵味。体现王志信“两句同样的词一定要有不同的情绪”的创作理念。

第三部分: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三者的身份看待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乐曲的情绪转为激昂的,采用广板。 这时演唱者的声音、音量要求饱满,咬字清楚,体现出后人对王昭君出塞的事迹的感叹以及赞美之情。

二、王志信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音乐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好的,王志信扎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中,通过亲自采集信息以及敏锐的发觉能力,创作出了一个个经典的音乐作品。因为拥有着一种音乐创作理念,所以能决定音乐作品的风格,下面笔者就从王志信的音乐理念和作品风格进行阐述。

1、音乐创作理念

民族精神注入音乐作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民族具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先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就应该拥有一个兼容的思想,善于去寻找素材。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每家每户都有故事以及传颂着家喻户晓的故事,这样的素材如此广泛,吸取它们优秀的地方,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耙”。创作者就应该谨慎选择,秉着与时俱进、挑选符合当代社会理念、积极向上的素材,注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于音乐作品中,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得以传颂。

多角度、多方面的阐述音乐。“终身学习”是一个人应当秉着的执念,学习的东西很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间就需要用到。“专攻”和“综合”其实并不冲突,但对于作曲家来说,就更应该注重综合类的学习了,了解更多的音乐组成元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出发,通过这种不同的视角进而打动观众。在王志信的音乐创作中,采用民歌、戏曲、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来表现和包装音乐,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层次感更鲜明。这样的作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欣赏,其表现力足以满足各种品味的观众。

2、作品风格

每一个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都是有差别的,他们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他们的音乐风格都不同,就算王志信的作品不写上他的名字,但凡是熟悉其作品的人一听也能识别出来是他的作品。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性格、思想、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特征。由以上王志信的两部民族声乐作品可以看王志信的创作风格主要集中在:民歌改编歌曲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歌曲。以下就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拥有背景故事。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详细的考察而来的。比如以上说的《昭君出塞》,还有一些王志信的著名作品《孟姜女》、《木兰从军》等,这些都是先前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后成为王志信手中的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因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设定,从旋律、节奏、伴奏、装饰音等编配上来进行演绎。比如《木兰从军》中,用较快的速度以及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曲调,体现木兰英姿煞爽、刚强有力、不输儿郎的形象,后又转为缓慢抒情的木兰归家时换装之后淑女的新形象;歌曲《孟姜女》中,正月时千家万户都热闹开心的迎春节,而孟姜女的丈夫却被抓去修筑长城,乐曲整体速度稍慢,节奏比较平缓,体现了孟姜女的哀怨之情。后在捧着寒意寻找丈夫,却发现只看到一堆白骨时,音乐显得更加悠远,凄凉的感觉顿时出来。从这些可以看出,王志信对人物和故事情节把握的精准程度。

赞美女性人物。图表的用历史人物焕发出气息,无论是王志信的历史改编歌曲《昭君出塞》、民歌改编歌曲《兰花花》,还是创作歌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这些歌曲所描述的多为女性人物。王志信用不同的音乐语汇,既完美又鲜明的描述了这些女性形象,又延伸了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抒发了自己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之情。丰富的创作题材,体现了王志信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腻的性格特征,通过自己的微妙见解,用音乐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让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三、结语

王志信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主要集中在民间故事题材,但是他涉及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民间故事题材。在重大现实题材和借物抒情题材上面也多有涉足。通过借物抒情,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真情,比如《我的草原》、《芭蕉泪》、《千里共婵娟》、《鸿雁》、《三色灯》等;通过重大的现实题材,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王志信所创造出来的音乐作品,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祖国山河图、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赞扬了一位位鲜活的人物、抒发了一份份真挚的情感,同时展现了他个人的魅力。他不断创新和探索,将最美妙的旋律带给人间,给予人们惊喜与感受。

参考文献:

[1]刘麟、王志信.《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近选》[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3]侯连娜.《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处理与艺术表现》[J] 2000年第02期

[4]冯志莲.《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王志信今年作品初探》[J]《人民音乐》,2002年04期

[5]赵小梅.《从艺术歌曲<孟姜女>演唱中体会民族声乐教学演唱的特征》.《艺术探索》.2002年第二期

[6]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3月第一版

[7]胡郁清.中外音乐发展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新一版

[8]魏丽娜.《王志信的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研究》.《枣庄学报》.2007年第六期

[9]魏丽娜.《论王志信新创民歌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十期

[10]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一月第一版

[11]柳旭辉.《浅议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和艺术特色》[J] 《音乐创作》,2012年

作者:李媛

王志信声乐作品艺术风格论文 篇2:

王志信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志信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王志信善于借鉴民歌的曲调、传统曲艺和戏曲的唱腔,同时也不排斥西方音乐艺术创作因素,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巧,使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特点。不仅如此,他为自己创作的作品编配钢琴伴奏,不仅为塑造音乐形象、丰富音乐内容、深化音乐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帮助演唱者更好的演绎作品内容。演唱中不但要注意语气、音色和情感表达,而且要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地域性风格特点。

关键词:王志信;孟姜女;演唱风格

一、作曲家王志信的生平介绍

王志信,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42年9月生于河北月亭。他从小就痴迷于音乐,1958年中央歌舞团面向各地招收会唱民歌的“业余”民歌手,成立能唱各地民歌的合唱队,年仅十六岁的王志信顺利通过了考试,进入中央歌舞团,从此接触到更加广阔的音乐天地。王志信从事艺术工作四十多年,创作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获二十余项全国性作品奖。由于丰富的民族音乐沉淀,王志信精心创作了一批喜闻乐见的民族声乐作品,如《木兰从军》、《孟姜女》、《母亲河》、《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这些作品都是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和曲艺的素材进行创作的。由于在民族声乐方面独具特色,因此它的许多作品被高等艺术院校选编入教材,常被用作音乐会、电视大奖赛演唱曲目。同时,由于全心致力于民族声乐教学,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唱演员,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些学生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奖,有的成为著名的歌唱家。

二、王志信艺术歌曲创作特色

王志信的艺术歌曲创作基本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即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形式规范和艺术特征,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特点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他提出艺术歌曲的体裁特征有四条:“第一,是个人的情感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第二,歌词是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诗作,有些歌词直接选自明家诗作。第三,往往为指定声部写作的。第四,钢琴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声部分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这二者是同时构思的。”王志信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创作。他继承了二十世纪以来我国艺术歌曲先驅们的优良传统,既尊重欧洲艺术歌曲的体裁规范,又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

三、试分析作品《孟姜女》

王志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词作者刘麟一起合作,将我国一些有特色的原生态民歌进行改编。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不仅在歌词结构上将十二月浓缩为四季来表现,在曲调上也做了较大改动,民歌中的十二段曲调一致,但改编后的四段就有四种表现形式。在旋律线条和速度上改编后的《孟姜女》和民歌都差不多,都属于慢板。改编后的《孟姜女》的节奏从原来的2/4拍改为4/4,3/4,2/4,不仅节奏变化丰富,还加上了休止和延长音。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在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有体现民歌特色的部分,也有戏剧效果的成分。歌曲的第一段完全是将江苏民歌《孟姜女》移植过来,一样的曲调,一样的歌词:“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作曲家在此提示要用“稍慢、委婉、哀怨”的情绪来表达,仿佛是一个画外音在介绍故事中的人物,点出了事情的原委,在喜庆的背景下,用“人家夫妻团圆聚”来反衬孟姜女的凄凉。间奏时的跳音一下将新春的喜庆转到了夏夜的冷清。第二段的句式相比第一段有了小小的改变:“夏夜里银河飞流星……”节奏上就变得更舒缓,每一句句尾都加上了倚音,尤其是“能重逢”的“逢”加了两小节,就具有戏剧拖腔的效果,在演唱时带着哭腔,表达了孟姜女盼着与丈夫团圆,可这种祈盼又显得遥遥无期,增加了凄凉的韵味。接下来的间奏由十六分音符紧密排列而成,显示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孟姜女在盼望与失望之间的焦虑和无奈。第三段的歌词在结构上和前两段有很大区别,由七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组成:“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我给亲人做衣裳”这一段的曲调由G调转为F调,从第二段的委婉幽怨变为凄凉,在情绪上也和天气变化一样从夏天的热转为秋天的凉,一下进入了低谷。

四、王志信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在王志信民族声乐教学中,他特别强调:要注意歌曲中语气的对比和音色之间的对比,虽然语气不同,起承转合,但不要抑扬对称。在唱新作品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歌词,大声朗读歌词,同时要注意语气的表达,而且要运用到演唱之中。

在《孟姜女》这部作品中,全曲分为四个段落。第三段中“窗前月如霜”,“线是相思,针是情”等都是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手法,这种艺术处理方法给歌曲增添了更多情感的内在表达,那种类似于抽泣中的停顿使人更容易的体会到孟姜女的情感,那种凄凉无以言表。

演唱要以“以情带声”。“以情带声”,顾名思义就是先有情后有声,着重的体现了感情对声音的能动作用,强调了情感在歌曲歌曲艺术尤其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五、结语

王志信的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曲库中的珍品,尤其是他的《孟姜女》无论在艺术歌曲的体裁规范、美学追求、词曲结合、艺术风格、钢琴写作等方面都是成功的典范。它是一首民族地域风格极浓的作品,这种在对传统艺术进行深入挖掘并汲取传统艺术营养的精华的同时,把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技巧和艺术精神融入其中的创作手法,既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又从中体现出艺术与时俱进的精神,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演绎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科学的演唱方法,巧妙地运用演唱技巧,同时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本体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加完整的完成作品的要求。通过对王志信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把握的研究,了解了现代艺术歌曲的动态,对中西音乐的把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贺苗苗.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07).

[2]唐海燕.民族声乐丰富表现力的良好裁体——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J].乐府新声,2008(04).

[3]杨刚.浅谈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J].大众文艺(理论),2009(02).

[4]杨佩侠.浅谈王志信叙事歌曲中多种润腔技巧对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1(01).

[5]王春萌.浅谈刘麟、王志信新创民歌创作特点的现代性[J].黄河之声,2011(01).

[6]唐絮.王志信女声声乐作品的演唱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09.

作者:达瓦央金

王志信声乐作品艺术风格论文 篇3:

试论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

摘 要:民族声乐是我国悠长的历史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所展现的不仅是声乐艺术的曼妙,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加强对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等文化内容的分析,能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延续。本文立足于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内容的分析,重点对民族声乐的创作特点及艺术魅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關键词:民族声乐 艺术魅力 创作特征

民族声乐是具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特点的声乐艺术类型之一,它发源与我国民族文化之中,也成长于其中。而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也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养分,它使得民族声乐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从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这方面来说,它最大的艺术魅力就来自于其吸收和传承了我国古老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发展又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文化内容,加强对民族声乐艺术魅力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到它所涉及的文化环境和底蕴中去。

一、民族声乐的概述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根植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之中的,而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所展现的民族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江浙地区的民族声乐与江浙民族文化中的清新、柔美之风是一脉相承的;北方蒙古族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形成一种欢快、豁达、热烈的风格特征,这种独特的草原文化风格也有属于自己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以长调为表现形式的牧歌是蒙古族最重要的音乐表现。表现为绵延悠长、低沉豪迈的声乐内容。由此可见地域性是我国民族声乐非常重要的表现特征。地域性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展现地方民族文化的特点,它是我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内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选择何种方式来保护珍贵的民族声乐艺术。

二、民族声乐的创作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反映在民族声乐上的特点也是各具特色。

1.民族声乐调式的表现特征

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创作主要采用的是五声音阶或者是以它为基础的六声和七声音阶。而以无声音阶为主的调式结构具有清新、明亮、柔和的色彩。例如民歌《茉莉花》就是bB羽五声调式。歌曲的色调清丽、优美抒情。节奏既紧凑,同时在旋律表现上又具有起伏性,使得歌曲的流畅性表现非常好,能够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使得歌曲最后呈现出甜美、淡雅的意境,也能够表达出人们对茉莉花的爱惜和赞美之情。而另外一首我国传统民歌《绣荷包》则是采用五声调式,它的曲调特点是根据各个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来呈现的。

2.民族声乐的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在传达音乐形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途径。音乐的旋律奠定了音乐情感的基调。在民族声乐艺术中,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是基本的音乐表达,更是通过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因素来表达具有个性化的音乐内容。一般来说,各种类型的民族歌曲都带有强烈的那个民族的特征。一般来说,我国的大部分民族歌曲的旋律都是偏重于甜美、清新、悠扬的风格。如《妹妹找哥泪花流》、《乡恋》、《瞧情郎》、《串门》、《我心中的玫瑰》等作品的旋律表达都有带有很强的民族风格特色。

3.民族声乐的语言艺术特征

语言艺术在民族声乐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主要是艺术特征就表现在运用与音乐旋律和节奏相契合的音乐性语言来抒发音乐情感,展现音乐艺术的魅力。民族声乐的语言除了要尊重声乐语言的歌唱规则之外,其最重要的艺术来源是各个民族本地区的语言。不少民族歌曲的语言都直接从当地的方言转化而来。

具体来说民族声乐的语言艺术魅力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它的音乐性。从我国不少民族声乐作品来看,其在音乐表现上基本具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征。所谓韵律是从语言中发展而来的,它主要指语音结合中所产生的特有节奏、对应等排列。而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声韵表现又是情感表达的利器。例如我国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的一段歌词:“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每段歌词的第一句是全区的主调,而后面两下节是在主调基础上的变化并重复两次。歌词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使得整首歌曲的歌词吟唱起来十分流畅,音声表现和谐、动人。

此外,民歌声乐中的语言的声韵不仅要有和谐的韵脚,最重要的是还要符合平仄相对、声调变化起伏和谐自然。如四川民歌《月儿落西下》的歌词:“正月闹元宵,二月把花报,三月与姐打私交,时时把心焦,四月正栽秧,五月是端阳,六月与姐进绣房,二人好心肠。”其平仄关系就是呈现对称的关系,平声与仄声交相出现,在声调上进行起伏构成和谐的音韵美。而由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改编的民歌的歌词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歌本身就具有很严密的平仄关系,第一句是平平平仄平;第二句是平仄仄仄平;第三句是仄平仄平仄;第四句是平平平仄平。第一句和第四句的平仄关系是一样的,而歌曲的声韵也要满足诗歌本身的平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声乐调性的调整。

4.民族声乐的唱腔、音色的特点

民族声乐的唱腔和音色也是极具特色的。不同的唱腔和音色 处理所形成的特色风格也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的。我国的民族声乐种类太多,在具体的唱腔共鸣点的位置、发生的位置、语调的轻重、音调快慢起伏等发那面都是不一样的。它所追求的是与声乐演唱技法与传统文化发生习惯相结合的音乐表现。唱腔、音色的展现都带有独特的音韵美感。而这样的音乐美感也是其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体现。如蒙古民歌的高亢、悠扬的调性,就展现了它区别于江南民歌的高亢、沉郁的表现风格

三、 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

1.民族声乐艺术展现了对崇高思想品质的追求

民族声乐来自民间,它的曲调也充分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它的曲调结合了音韵的韵味与文字的内涵而形成一种在旋律和声音上的综合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时代的进步也赋予了民族声乐新的活力。无论是《牧马之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马之歌》、《草原之夜》的传统民歌,还是《乡恋》、《我心中的玫瑰》、《迎宾曲》、《青春舞曲》等经过加工改变的新的民歌作品,它们都符合我国民族声乐追求真、善、美的思想主题和审美理念。通速递说,民族声乐大多代表了各个民族最淳朴和最美好的情感,也体现了它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它的创作主题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大的变化。而无数实践作品也证明,只有真正反映人们最真实生活、传达老百姓最真实情感的民族声乐作品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才真正具备被人们传唱的艺术生命力。

2.民族声乐具有个性化的艺术魅力

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的呈现风险也有一定的差异。从民族声乐歌曲演唱这方面来说,不同民歌的演唱風格又极具个性化的特色。例如我国南北地区的民族文化特性呈现粗狂和细腻委婉之别,这样的差异也影响了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例如黄图高原地区的民族声乐的曲调框架非常贴切地描绘了黄土高原的高远风光的那种高亢、旷达之感,陕北民歌的演唱展现的是欢快、简洁的调子,非常富有感染力,如陕北“信天游”。北方的蒙古族的民歌在音乐节奏上也比较自由,选择音域跨度比较宽广,蒙古民歌的音乐情感也是绵延悠长、低沉豪迈的内容,在音乐表现中会出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出现一些颤音,情感奔放、自由,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牧歌》等。而南方江浙一带的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旋律进行的比较柔和,少大跨度音阶的大跳,音域也比较窄,情绪起伏较小,展现了它柔和、柔美、细腻的风格特点,如《茉莉花》、《采茶灯》等。不同地区的民族声乐在演唱风格上呈现个性化的差异,只有能够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展现民族声乐个性化的艺术魅力。

3.民族声乐演唱是情感表达的途径

民族声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通过歌唱来传达情感是它最重要的诉求。不少民间戏曲、民歌都蕴藏着极为浓厚的情感。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一定要进入到演唱的情境中来,用声音去表现歌曲的感染力,用心感受,将这种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技巧和感受来传递给听众。民族声乐的情感表达在原有的声乐艺术的基础之上还提升了情感传达的层次,既要符合民族文化的特性,同时又要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和接受习惯。例如在演唱《草原上不落的太阳》这首蒙古族歌曲时,从它的歌词就能看出这是一首歌颂大草原的赞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用心去体会草原的美,要善于想象,将自己融入到对蒙古大草原的想象中去,这样才能让歌唱的声音与幻想中的景象发生融合,才能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展现歌曲抒情性的内涵。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的表达最终还是落到情感的表达上,这是让民族声乐作品动人、动情的根本。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对我国民族声乐创作特点的分析,再从其延伸到对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的分析,能够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是极为多样化的,但它同时有很强的地域性差别,也可以说是具有个性化的特色。而民族声乐在演唱、歌词、情感表达、内涵主旨等方面都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加强对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对大量民间戏曲、民歌、说唱等不同类别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实践研究,对来源于民间生活的民族声乐还原到真实的民间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仔细去体会到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伟贤.高校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17(10).

[2] 韩晓霞.京剧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与应用[J].艺术评鉴,2016(8).

[3] 韩紫娟.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必要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6(23).

[4] 李姗姗.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中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作用研究[J].艺术评鉴,2017(10).

[5] 吕丽莎.浅析中国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展[J].人文天下,2015(18).

[7] 刘瑾怡.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实现策略[J].艺术研究,2016(2).

作者:刘瑾怡

上一篇:企业的零售促销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企业战略管理学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