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治理体系趋于完善,但青少年犯罪问题却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论文 篇1:

青少年犯罪所引发的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对于青少年犯罪,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家庭自身出现的问题等因素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因此,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消除家庭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思考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往往对他一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样一句话流传至今。同时,当今社会上还流传这样一句话:“问题家庭多出问题少年”也是不无道理的。然而面对青少年犯罪比例不断攀升,一些家长往往把责任只推给社会和学校。所以说,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就现阶段我国家庭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不懂教育。表现在第一个方面是对孩子十分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在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上,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永远是对的。导致青少年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的心理。第二个方面是平时不教育孩子,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经不起引诱、威胁,最终堕落成罪犯。。

第二,不愿教育。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气自然,放任自流,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无暇顾及或不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相当多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产生情绪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最后就会以外漂方式逃避回家,极易造成犯罪机遇而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第三,自身不良行为影响孩子。身为父母,不给孩子做好榜样,自己反而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懒惰成性等,孩子心智都不够成熟,长期耳濡目染父母的不良恶习,都会极大地影响子女,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综上几点,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影响有着密切的、直接的关系,要预防和消除青少年犯罪,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在家庭中保持良好情绪

在生活中,客观现实和环境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时家长要有理智的反应,绝不能把不良情绪和烦恼等带回家,迁怒到孩子身上,甚至把孩子作为撒气的对象。情绪不好也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培养良好的情绪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家长应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在产生不良的情绪时要学会宣泄、转移,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 建立亲密、平等的家庭关系

在家庭中,身为父母,不要时刻提醒着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有权力要求孩子做或不做任何事情,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把孩子放到与父母平等的位置,除原则问题,在有些问题上可以与之平等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并发挥家长的榜样的作用;创设和谐民主文明向上的家庭氛围;创设优美规范的语言环境;帮助青少年选择有益的精神食粮,给孩子以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养;家长要学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父母的看法,而父母在社会急剧的变迁中,既有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一种必然,尤其在信息时代。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鲜明的互补性要求两代人相互学习。正如一本书所述的:“一个新的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代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

四、实事求是,因势利导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与不足,作为家长要因势利导,使孩子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与优势,健康成长。一方面,不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以至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导致自己和孩子的双重失败感,避免形成家庭不良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对孩子期望值过低的家长容易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造成孩子不能真正开发自己的潜力,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提出孩子需经努力方能达到的目标。首先应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志向、兴趣、能力,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期望。其次,尊重理解孩子,相互沟通。再次,和孩子共同制定目标,鼓励孩子一个个实现,对孩子多进行正面强化,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家庭教育,重视家庭内部间情感与言语方面的交流,协调家庭的亲密性和家庭的适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方。

参考文献:

[1]程世国.“关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几点看法”[N].七台河日报,2010(9).

[2]陈亚灵.“论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1(22).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作者:张淼

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论文 篇2:

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治理体系趋于完善,但青少年犯罪问题却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家庭教育手段、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时间等多方面,探讨以上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或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希望以此文为我国青少年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犯罪,预防

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且小龄化慢慢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种趋势,中国也是如此。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由多种影响因素支配,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大因素。家庭是青少年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形成自我价值观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形成正确三观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有非常多的案例证明,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背后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或家庭成员不当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单一且问题普遍

德育方法:在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说理教育、树立正确的榜样示范以及积极的正面鼓励和负面的批评惩罚相结合。与此同时,方法的选择应充分体现人道主义原则,尊重人的价值和个性,着眼于激发青少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愈加感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要想树立起正确的家庭家庭教育观年首先就要加强监护人的文化素养。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最后孩子的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要不断的通过未成年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动态和日常习惯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自己积极的思想,端正的品行为标榜加以合适方式方法去影响青少年。从目前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家庭亲子关系正从父母权威转向民主平等,家庭教育方式受此影响也有所转变。然而,尽管这一有利化趋向已经显现,但这并不代表大多数家庭已经能做到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引导,给子女打造一个和谐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大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仍旧很单一,并且许多父母采取不恰当的手段进行教育,知行分离、惩罚过当等的情况依然存在。

1、培养方式单一,个性发展同质化

因材施教,了解青少年个性特点并深入其内心世界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家长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引导下,承认、正视青少年性格特征,尊重其兴趣和自由,最终实现青少年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大多数父母出于主观愿望,进行方式简单单一并且不知变通的教育,强行为青少年培养“恰当”的个性。

2、知行分离,榜样教育不足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他人行为从而就能通过模仿观察到的行为而产生新的行为。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尤为明显。父母是孩子的最佳模仿对象,孩子通过模仿甚至是复刻家长言行举止来形成自己的行事风格。但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榜样作用对于孩子的影响,出现了严以待人、宽于律己的现象。

3、固执己见, 平等沟通欠缺

家庭教育建立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充分沟通的基础与前提之上,只有保持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才能推动家庭教育的有效运行,家庭德育才能发挥成效。然而,在亲子关系平等和谐发展的趋势之下,代际间互动不协调、沟通障碍等现象仍然存在,沟通不良的家庭依旧普遍。

4、简单粗暴,暴力教育突出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界限,因此,掌握分寸至关重要。真理与谬误,严厉与不通情理,惩戒与暴力,仅仅只有一线之隔。但现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仍然盲目而极端,暴力式教育依然存在。

(1)惩罚过当,棍棒式教育

按照相关理论,惩罚可大致分为移除式惩罚与施予式惩罚两种。前者是在青少年行为不端后,由教育者剥夺某种愉悦刺激,后者则是施加厌恶性刺激。可以说,该有的惩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必要的,只要运用得当便可起到积极作用,但惩罚过当同样容易造成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现实生活中总会出现家长因为脾气暴躁而滥用惩罚的现象,不仅程度过重,而且毫无道理。

(2)语言暴力,打压式教育

家庭教育交往是一种以言行事的行为,因此,良好的家庭语言方式是进行德育的必要条件。然而,父母通过语言暴力教育子女成为一种常见手段。父母言语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 有着极强的雕塑作用。无端的批评与肆意的指责是对青少年人格的贬低,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并不断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这使他们极易产生敏感、焦虑等问题,甚至阻碍心灵能量和智慧的发挥。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足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忽视良好品德的培养

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家长错误的理解了教育的内涵,错误的以为提高成绩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其手段就成了简单的上下学接送、报课外辅导班、买学习资料等,极大的忽视孩子品行方面的培养,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成绩好了品行就会好的错误认知阶段,甚至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放任不管,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2.情感教育不足

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更为重要,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更多地得到父母情感方面关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父母并不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到父母的情感关怀实际上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或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善于使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作为父母的情感,而有些家长则一味地用严厉的态度和过于直接的手段去处理孩子的情绪,以至于未能正确疏导孩子的情绪。以上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便是使得部分青少年的感情过于淡漠。

3.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青少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健全的心理健康辅导变得愈加重要。但出于生存压力,家长们在以改善孩子的物质条件为目的的情况下忽视了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导致了孩子在简单的心理问题中越陷越深,最终在无法疏解下走向犯罪道路。

4.健康的性教育和引导不充分

中国曾经历过谈性色变的年代,随着社会的改革,性不再是难以启齿的内容,人们慢慢的接受了它成为生活的一种文化。性教育的确实是当前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大问题,但网络等各方面低俗、淫秽的有关内容却充斥学生的眼球。从而进一步体现出性教育成为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必需教育储备,也可以说性教育关乎他们将来的价值观,也铺垫着他们今后的婚姻生活,那些由于错误的性认知而造成的惨剧只能以合适的性教育导向,让青少年从正确的渠道获得在成长阶段应该了解的性知识,才不致于因“性教育饥渴”而受到误导,也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在健康的性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家庭结构上的失衡造成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功能缺失

有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身心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较为不同的角色,父母教育方式方法的差异性是一种平衡,平衡破坏会让孩子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心理出现极为的不适性,而造成对社会的认知误差,以致于日后的社会行为走向负面极端。而家庭结构的平衡是所有家庭成员能够和谐相处与生活的基础,更是子女身心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良好的、和谐的、健康的家庭结构对还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少年有着积极的作用。

2.不良亲子关系及溺爱导致家庭教育时机缺失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不良的亲子关系造成家庭教育难以开展,家庭难以开展便更加恶化亲子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父母与孩子直接形成巨大的感情断层,使得亲子之间难以沟通,最终失去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但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家庭成员来满足其情感需要,在情感需求无法满足下,孩子会渐渐走向自闭状态,失去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流,这在孩子的良好性格养成中极为不利,成为诱发犯罪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预防青少年犯罪

源自与家庭的优质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第一课,是青少年形成法治思想的基础,是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步。由上可知,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可以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这不仅体现在可以引导青少年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还体现在,其可以使青少年法治思想与法律意识的形成得到有效的启蒙。

根据社会学理论,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想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犯罪這一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要先抓住家庭这一基本方面。通过引导形成更多和谐和温暖的家庭关系,提高综合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1.重视家长对孩子的预防性教育,努力提高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技能。

每位家长都应该为自己的子女在心里设置一个“安全警惕线”,通过日常生活注意子女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成长,来发现子女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及时发现小问题来及时纠正或引导子女的不良心理。引导孩子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善恶是非观。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经典书籍或影视作品等形式,通过与子女的共同交流来完成家庭教育。以及讨论一些案件会给当事人和受害者带来怎样的伤害和影响,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多跟孩子讨论讨论受害弱势一方可以又怎样更好地防御化解来避免伤害,潜移默化给孩子打好法治教育“预防针”。

2.平等尊重,多与孩子谈法治教育,运用“朋友式”交谈教育技巧。

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和子女“交朋友”,站在子女的角度和认知能力上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谈话方式,遇到一些问题与矛盾后要用“朋友般”的语气和其尽量平等的交谈,不应该摆出一副家长式权威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教训子女,此种教育方法非但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可能使子女的幼小心灵受到伤害,产生诸如逆反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子女自暴自弃,一步步踏上犯罪的道路。

3.作为家长,应该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当今未成年人的主流心态与心理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家长应正视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心态,克服诸如虚荣心理等不良心态。当发现子女出现不良言行时,要及时与学校或老师或子女的其他密切接触者沟通联系,争取各方的配合,在子女身边营造一个法治教育共同监督管理圈,通过各方努力、督促、引导,使子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归正道,养成好习惯,健康成长。

五、结论

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根据教育学理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青少年的成长的影响,有着持久性、稳定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家庭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了解世界、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第一所学校, 每一位家长也都是自己子女的启蒙老师和终身教授。与此对应,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 又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个人性格的养成、道德品格的形成与智力的提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身体与心理成长的健康, 它毫无疑问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条渠道中排在首位的重要渠道。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核心阶段。

作者简介:颜晴,1994.2-,男,汉,湖南娄底,硕士研究生,湘潭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作者:颜晴

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论文 篇3:

特殊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摘 要: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来讲,父母是主要组成人员。特殊家庭,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父母身上,也就是说,父母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的特殊性。父母冲突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表现在忽视儿女的感受和对儿女的教育上。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郁闷。在世界观形成阶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让这些孩子感到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思想感情上受到了极大创伤,在同学、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于是,孤僻、沉默成了他们重要的特点。

关键词:特殊家庭;父母冲突;父母言行

笔者在调查、阅读、思考中,总结出因父母的特殊性,形成家庭的特殊性,形成对孩子教育的不完善,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之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冲突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有很多人成婚后,擺不端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怎样经营家庭,以小肚鸡肠的胸怀处理家庭琐事。于是夫妻双方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斗嘴打架成了家庭生活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注意力用在永无休止的家庭纠纷中,忽视儿女的感受和对儿女的教育。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郁闷。在世界观形成阶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最后自暴自弃,在良莠不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盲目闯荡,企图从眼前“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的景象里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只要有人稍加引诱,在寻找“关心”和“疼爱”的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投入对方的怀抱接受恩赐。殊不知,在坏人的引诱之下一步步向犯罪深渊滑去。

二、父母言行不检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父母言行决定家庭气氛,家庭气氛可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融于平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教育。因此,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良的言行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母亲贤惠、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

三、家庭不健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离婚率也居高不下,一些父母,为求男欢女爱,置亲生子女于不顾,形成离婚家庭这种特殊家庭。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子女,此时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家庭的天伦之乐。而有的父母都忙于再婚,冷落子女。使子女感到孤苦伶仃,心灵备受伤害。组成新的家庭后,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关系又很难处理得当。

1.减少家庭暴力,给孩子以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2.尽量减少人为的家庭不健全

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他们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势不两立,从而会使青少年怀疑人间的真

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谨言慎行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表明了人的一生与后天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言传身教的影响更是非常重要。教孩子学好不难,难的是家长要努力克服自身上的缺点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这篇文章中的特殊家庭所指较为狭义,但代表突出的特殊家庭表现形式。总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考虑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谈及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史焕章,武汉.犯罪学概论.华东政法学院,1993-05.

[2]阙贵善.江西省青少年犯罪与综合治理.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

[3]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机制及启示.法律适用,2004(10).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头寨子镇教育管理中心)

编辑 温雪莲

作者:牟克来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论文下一篇:新时期学校德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