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融合于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学经典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显得愈加重要。文章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设小学国学课程,在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融合于小学德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规融合于小学德育论文 篇1:

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途径的多样化探讨

摘要:小学是学生步入正式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个基础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也走向科学化。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校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导致其出现许多问题。由于教育格局的变动,为教师进行德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学教师应当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具有足够意识,有效进行德育管理工作,切实改善优化德育管理工作模式,制造自由轻松的教育管理环境,提升德育管理实效性,保证将教学课堂与德育管理工作紧密联系。本文便重点介绍了在新时期如何创新开展小学德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德育教育;安全管理

大部分的小学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学校需要对德育教育和管理模式进行整改,针对其问题制定有效的方案,从根源上解决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以及有效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全面综合素养。

一、德育目标要实

(一)德育目标要“实”,指的是德育目标不能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现实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有高一级的需要的。这给我们德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德育特别是儿童德育应该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因此,对于小学德育,我们必须本着“低重心、低起点”的思想,从“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活动入手,使德育活动真正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榜样示范要落“实”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虽然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记得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但也有部分人在道德抉择面前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太阳。”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及其反映出来的事业心、责任感、个性心理质量等,都是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学习榜样。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教育学生,用美的言行去带动、启发学生,以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

二、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德育教育策略分析

2.1创建积极德育管理环境,奠定基础

从始至终,环境都会给个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指引人们感受到环境带来的真实震慑力,同时可以有效引导人们前进的方向,为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新时期下针对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而言,环境是极其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德育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仔细探究各种状况,具有针对性的组织校内德育活动,净化校园周围环境,时刻彰显学生在德育管理工作中主体的作用,做好纪律、卫生等各个角度的工作,提升学生进行校园建设的意识,使学生像对待家一样去呵护校园,及时掌握校园内部各种不文明现象,科学合理的进行劝告与阻止。与此同时,德育管理工作者应当把控德育管理中的细节内容,创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满足学生内心需要,为新时期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例如,德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在校内进行“弟子规”的教育,将最基本的词句以及图片进行张贴,建设宣传栏,有效利用校园各个角落进行宣传,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弟子规”进行朗诵与抄写,可以让学生编写读后感,充分表达自身想法。促使学生将“弟子规”中的道理进行有效运用,掌握做人的道理,了解如何与教师、家长以及陌生人之间进行相处,使德育管理工作与校园环境进行融合,使学生受到校园环境的友好影响,健康成长。

2.2重视德育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偏向于刚性的、墨守成规的,是以老师为中心去展开教学,是一种比较自我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制定德育教育方案。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非常单一,缺少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老师和学校是绝对的领导者,只需要执行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即可,没有从学生的思想出发,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和老师都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贯彻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和老师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德育教育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打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2.3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理念,实施工作

如若想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需要教师将德育工作一点一-滴的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指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园和谐建设中,推动德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德育管理工作人员要依據小学生单纯、好奇且善变的心理特征,根据其模仿能力极强的现象,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将先进的德育管理工作教育思想融入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小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科学正面的教育与影响,利用新颖训练方式严格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帮助小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步、全面发展,以此保证在新时期中全面实施德育管理工作。例如,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小学生多加使用礼貌用语,当学生与教师、同学以及家长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审视,找到自身缺点,分析产生冲突以及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行态度真诚的主动道歉,对待自身得失要科学合理,是小学生主逐渐了解做人的真谛,为学生三观的构建奠定正确健康的思想基础。将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融合,不仅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思想,还可以提高新时期德育管理的工作质量,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结束语

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 , 是学校和老师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学校和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定有效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制度,积极的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 让学生在一个健康、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党宏叶《新时期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年第2期。

[2] 梁旭爱《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新办法》,《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年第10期。

作者:郭士林

弟子规融合于小学德育论文 篇2:

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国学经典课程建设

[摘 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学经典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显得愈加重要。文章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设小学国学课程,在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国学课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一词成为热点话题。核心素养即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其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综合来看,表现为以下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细化到语文核心素养,则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一切的语文教学都围绕着这四大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

对于国学经典的范畴,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但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中华儿女血液与灵魂的文化与艺术的结晶,是在中华传统历史文化长河中浮现出的无数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老子》等。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国学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学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与传承显得至关重要,是语文学习中绕不开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已越来越普及并被社会所接受,也被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同。国学教育的普及是大势所趋。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对于小学生而言,国学经典教育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与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教育,不仅能有效地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自信心。

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学校意识到了国学经典教学的重要性,也或多或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行动,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国学经典教学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国学课与语文课如何做到相辅相成及国学经典课程的科学设置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经典诵读课程

国学内容涵盖文学、哲学、历史、人伦义理、天文地理、忠孝节义等诸多领域。开设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诵读课程可增加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国学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发地吸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经典诵读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可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适合的方式展开教学。针对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诵读内容需要精短、易理解且朗朗上口,要有拼音和注释,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春晓》《草》《静夜思》《咏鹅》等内容;针对三至四年级的学生可选择《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而五至六年级的学生可选择《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著作。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设置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在教学实践中,若教师只是给学生展示诵读或者要求学生进行诵读,简单重复,未免过于枯燥。因此,经典诵读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更为丰富多彩。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可以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诵读国学经典课上,可以插入诵读篇目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教师讲或者学生讲均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篇目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篇目的理解。例如,我国启蒙教材中极具代表性的书《三字经》,节选当中有一句“昔孟母,择邻处”。教师可以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为教学的导入来丰富教学:孟子年少时,由于住在坟墓附近,经常于坟墓之间嬉戏,孟母见了此景,觉得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带着孟子搬到了市场附近居住。可是,在这里,见孟子学着商人做买卖的样子,孟母再次决定搬家,搬迁到了书院附近。到了这里,孟母发现孟子开始模仿儒生学礼仪,认为这才是孟子应该学习的,于是定居了下来。将《孟母三迁》的故事插入到《三字经》节选的教学中,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丰富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环节,对课程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篇目的背诵时,竞赛机制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外部驱动力。在竞赛中学生斗志高昂,会为了得到荣誉拼尽全力,这种外部的驱动力一定会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内部动力。比如,学生坚持每节课都参与背诵竞赛,诵读课程当天背诵前一次学习过的内容,假如学生能够背诵出来,教师就给予小红花或者加分,小红花或者分数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内在驱动力。

二、多彩吟唱课程

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除了诵读还有吟唱。吟唱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学习方式。古人读书常常摇头晃脑加之手舞足蹈进而情不自禁地吟唱,就是因为古文的音韵。很多诗词实则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配乐歌唱是根据经典歌曲或者流行音乐的曲调进行适当改编或重新创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唱读时也朗朗上口,学生更愿意也更容易记忆。

在吟唱方面,叶嘉莹老师、徐健顺老师和陈琴老师都做过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发现,给古文配上曲调,在诗词韵律和音乐的美感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若在唱读或者打节拍的过程中加入动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更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创编曲调,也可以选用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曲调,如在教《论语》时,《学而》可采用儿歌《小黄鸭》调,《为政》可采用儿歌《歌声与微笑》调,《泰伯》可采用《我的中国心》调,《子罕》可采用儿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调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網络资源,借用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曲调作为吟唱课程的曲调。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童真的孩子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因此,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曲调,哼小调的同时加入国学经典篇目的内容作为歌词。这种吟唱往往不需要严格按照音乐的理论来配曲,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即可。

音符总是蕴含着情感的,吟唱国学作品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对他人传情达意的过程。国学精髓并不是冰冷的文字,通过吟唱,就给了它新的生命,也将它从过去的历史带到了当下的生活中。

三、知行德育课程

国学经典课程除了能够和语文课进行关联,还可以与德育课程相融合。三类课程并不孤立,反而是可以进行整合教学的。德育课程与国学经典课程相整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德育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弟子规》中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礼仪及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然后在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探讨国学经典的内容,更深层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涵,学习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等美德。

此外,美好的德育也来自教师美好的品行。教师需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以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掌握国学经典的内涵,在具备教学能力的同时,通过自身行为的熏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德育课程,我们还应该在德育活动中融入国学内容,促进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耕读农场进行实地教学,一方面是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加入国学元素,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切身体会国学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景,感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中国人民勤劳的美好品质。相较于在课堂当中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学生在耕读农场一边劳作,一边吟诵《悯农》,真实可感,入情入境,才能切实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劳和艰难,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发自内心想要去珍惜粮食。被动学习化为主动习得,这样的德育课程更有底蕴,这样的国学课程也更为深刻,学生在这样的课程培育之下,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小学国学知行德育课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国学课程与语文课、德育课进行融合,这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但却是必要的,也是国学教育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特色校本课程

小学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在完成语文课本知识学习之余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学经典,是学生接触国学经典与历史智慧的重要窗口。

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可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学习前人的智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阅读量,为语文的深层次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收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流传的语录,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伦理原则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国学经典,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帮助小学生遨游于国学知识的海洋中,做到博古通今、博览群书,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为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国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引导小学生走进国学、热爱国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小学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选定是极为重要的,应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与认知规律,并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与实施,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经典诵读课程、多彩吟唱课程、知行德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致力于创编适合本校小学生的国学特色校本课程。但对于小学国学经典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课程的开设而言,其教学目的与目标是尤为关键的,会直接影响国学校本课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的开设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学校和教师都应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各个细节问题进行商讨,充分明确在小学学习阶段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和目标,而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的内容展开设计。因此,在目标方面,我们确定为:①熟读故事,了解内容;②积累词句,丰富语言;③边读边思,读写结合;④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在国学校本教材内容的选定上,我们结合学校和江西本土文化特色,将校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分为“校”“乡”“国”三大板块,将与我们校园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江西省历代优秀文人的优秀作品和与江西省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选入我们的国学校本教材中。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身边的校园文化、家乡文化和国家的优秀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培养学生从身边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校本教材的选篇方面,我们主要选择了《增广贤文》《尚书》《礼记》《大学》《中庸》和唐诗宋词等。每一篇附上注释和适量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选篇。在课时设计方面,国学校本课程计划每周两课时,每学期十八周课,共计三十六课时。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做到循循善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国学的精髓,并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虽然这并不简单,但是很有必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提升其文化修养。

參考文献

[1]吉淑娟.核心素养视角下国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新课程(综合版),2017(1):101-102.

[2]李春艳.诵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教师,2017(35):26.

[3]宋军平.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27):1-2.

[4]孙娟.浅谈小学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S2):88-90.

[5]孔堰宏.国学经典《弟子规》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7):232-233.

作者:汤赛南

弟子规融合于小学德育论文 篇3: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和知识教育同样重要,要想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要求教师能够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早期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本研究中,笔者将立足于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立足现实生活,促进德育观念更新

为切实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促进德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德育活动设计中融入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想要实现这样的德育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就应该注意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以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作为制定德育计划的依据,促进小学生知行统一。

例如:定期开展优秀少先队员升旗活动,制作德育专题板报,组织卫生打扫;在节假日组织专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树立主动节约粮食和参与环保的意识。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小学生年龄层次较低,针对心理和生理都发展不成熟的小学生实施德育时,要求教师可以遵循小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合理设计德育目标。在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依照既定教学需求,循序渐进地渗透德育目标,让小学生可以切实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清在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影响下应该具体树立起怎样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如,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我们就可以结合学校周围的垃圾归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使小学生养成承担公共社会责任的意识。

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德育工作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积极应对互联网为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也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来搭建互联网平台,促进德育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小学学校教育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来扩展德育平台。在公众号上,学校可以发布一些具有德育价值的文章或者新闻等,也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德育主题活动进行播报,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契机,并将德育渗透在家庭教育和社会领域中,促进德育途径的扩展。此外,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一方面,可以在网站上布置一些具有德育价值的素材,如《中华德育故事》的动画、《弟子规》《三字经》的配图及讲解、学生撰写的德育主题征文等,并将学校的德育网站链接放入其中,为学生及家长的浏览提供方便。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平台提出自己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完善发展。

创设情境,实现德育内化

要想将德育目标融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德育内容和目标,促进德育内化,完成知行统一。但是小学生尚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抽象的德育缺乏具体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德育目标,完成針对性的情境创设,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中的完美数时,教师可以列举大量的完美数,且从上到下地呈现,给学生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并结合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们用毕生精力研究出来的讲述,这样一来,无形中给学生们渗透了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美,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精神,使学生能够传承这些德育目标。

积极关注学困生,提升德育的针对性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学困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兼顾德育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师既要实施全面的德育,也要积极关注学困生。如,班级中,有的学生家庭环境比较特殊,有的学生生于单亲家庭或者和隔辈亲属生活在一起,产生了依赖、孤僻以及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消极影响,这些学困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但是在实际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困生采取的处理方法比较消极,多是找家长或者让其进行反省,忽视了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纳为思想道德问题,这样的教育理念会严重挫伤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全面看待学困生的日常表现,通过对学生的动态关注以及建立沟通关系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进行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有效策略的研究是必要的。为促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深化改革,从而促进德育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融合,逐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研究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当前的德育形势,分析了提升小学德育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朱瑞雪

上一篇:数字插画艺术网络传播论文下一篇:烟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