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绩效审计论文

2022-07-03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绩效审计对提高高职院校人、财、物等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管理创新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河南省高职教育现状,阐释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点、开展绩效审计应把握的评价原则,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发展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发展绩效审计论文 篇1:

绩效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发展的方向

【摘要】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內在需要。开展绩效审计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高校内部审计向高层次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审计工作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作者:罗洪霞

高校发展绩效审计论文 篇2:

河南省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问题探讨

【摘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绩效审计对提高高职院校人、财、物等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管理创新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河南省高职教育现状,阐释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点、开展绩效审计应把握的评价原则,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绩效审计;特点;建议

高职院校是运用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完成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事业单位,学校资金使用状况对各项人才培养方案能否顺利实施有至关重要影响。因此,根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到2012年要对所有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规定,探讨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问题,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节约办学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政策激励下,河南省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共99所,其中,本科院校43所,高职院校56所,在校生共计136.8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61.61万人和75.27万人,本专科之比为4.5∶5.5,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在争创国家、省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的动力推动下,为改善软硬件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但政府拨付给高职院校的财政资金在用于日常经费开支方面,已是捉襟见肘,所以大量的建设资金往往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市场寻找,高昂的筹资费用,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的财务困难。相对于教育资金紧缺的现实,高职院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办学成本核算模糊、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却突显:对未来人才需求缺乏预测,专业忽上忽下左右摇摆,盲目购置一些价值昂贵的仪器设备却长期闲置;基本建设方案缺少可行性论证,建设资金留有缺口形成“胡子工程”;设备维护修缮工程没有长远规划,损失浪费严重;校办产业运营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清,经营管理不善;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综合实训基地等专项建设经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被截留和挪用,建设质量大打折扣等等。据统计,2009年,河南省教育系统对2 416个项目实施了审查,审计资金总额123.5亿元,发现有问题资金5 588万元,促进增收节支4.7亿元。河南高职院校的审计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而针对人、财、物使用管理状况的经济性、效果性及效率性的绩效审计则是微乎其微,这难以适应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根据国家审计署的规划和教育部17号令的要求,为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在河南省高职院校推动开展绩效审计已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高职院校的绩效审计是高职院校内部独立的审计组织和人员,依照经济技术标准和相关法规,对学校各部门及人员履行岗位责任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分析评价其使用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实施的项目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并出具报告的经济监督活动。绩效审计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审计人员的变动性

绩效审计是对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运用过程及使用成效的一种新型审计,属于管理审计范畴。它要求从事该项审计工作的人员要熟悉高职教育规律,懂得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设备管理及基本建设管理等。河南省高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尽管发展迅速,但是就其现状而言,各学校主要是重视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和教师的培养,管理人员缺乏特别是高素质、符合绩效审计工作需要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奇缺,难以满足审计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绩效审计就必须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借助大量“外脑”,采用专家咨询或直接参与的方式,组成专兼结合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变动性特征。

(二)审计对象的多元性

绩效审计的内容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它可以是单位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项目审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审计,也可以是基建项目全过程审计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全面审计。审计对象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每个审计项目使用的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审计实施程序、审计取证、审计结论的质量要求和控制以及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方面不具有可复制性。它要求审计人员要边实践、边总结,逐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审计依据的层次性

绩效审计依据是指用于衡量审计对象绩效水平的尺度和准绳。绩效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这些都需要一个可供依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既是管理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也是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在审计中对项目或活动的分析与判断既可选择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管理规定等高层次政策性标准,也可选择工程施工、性能参数等技术性标准,以及资金成本等经济性标准。只有将不同层次的审计评价标准合理加以使用,才能对被审事项的经济性、效果性及效率性做出恰当评判。

(四)审计服务的内向性

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内部资源,提高人财物的使用效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围绕服务于内部管理开展的审计活动,在对经济性的评价上要侧重于被审活动中资源的取得、使用以及管理是否节约、合理,协助学校决策层改善管理,节约资源,增加学校的资产价值;在效果评价上要通过对被审活动实际取得的成果与预期成果的对比分析,确认目标实现的程度,协助决策层最大限度扩大工作成果;在效率审计上要通过投入与产出比的分析,优化业务流程,协助决策层提高工作质量,实现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的有机统一。

(五)审计环境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的绩效审计是一种内部审计,学校内部控制环境对各项工作的实施、运行及结果均会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各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路径各不相同,人财物等资源的筹措渠道各具特色,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哲学和工作作风、操守和价值观、能力评定标准、内部组织架构、职责权限的分配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审计环境的复杂性,就要求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符合被审单位特定的生存环境,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人的审计方法,工作要体现独创性。

三、高职院校绩效审计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审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绩效审计是当前教育审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深入研究绩效审计操作办法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绩效审计评价可以找出学校管理、决策、效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推动高校建立绩效管理机制。绩效审计评价是指运用经济技术方法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既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一定运行期间的工作成果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它既是绩效审计的重点,也是绩效审计难点。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应当把握以下评价原则: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才能使对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而对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还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建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可能采用量化指标。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绩效审计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利益诱导法则,通过要素投入与产出对比分析,评价被审项目运营的微观经济收益,又要从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出发,评价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贡献,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统一原则

绩效审计不能简单用一个“好或坏”、“高或低”、“对与错”来完整地评价一个绩效审计事项。因此,衡量一个审计事项的绩效实现程度的标准往往有一定幅度,是一个区间变量。绩效审计是使用一定可量化的表示程度的各类指标来表达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若干绩效审计事项绩效状况不同程度的综合描述,来全面反映出审计事项的绩效状况。绩效审计可以用不同的绩效档次标准来评价审计事项的绩效程度。经济性侧重于资源要素投入的节约性,效率性侧重于工作质量的时效性,效果性则是项目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收益,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要做到三者的有机统计,不能自相矛盾。

(四)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相应标准,得出客观、合理、被审计单位认可的审计结论,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五)相关性原则

绩效审计的突出特征是以审计“资源”为目标导向,而不是仅以“资金”为目标导向的审计方式。资源的投入既包括货币资金投入,又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实训场地、耗材等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绩效审计评价涉及对被审项目资金以外的诸多绩效要素状况发表评价意见并提出优化绩效水平的管理建议,它必然涉及诸多非财务数据的绩效标准内容。审计人员选用的评价标准应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关,评价结论应与被审事项的资金审计目标、资源利用或被审计项目需求相关。

四、开展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遵守审计准则,规范审计行为

为了使审计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常规化的轨道,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4号令)和《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17号令)等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在2010年7月研究制定了《河南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河南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河南省教育系统财务收支审计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实施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实施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处理处罚暂行规定》等八项制度,这八项制度的颁布实施,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健康有序、高水平地开展绩效审计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审计人员要认真研读、领会《八项制度》的内容,依据相关准则规范审计行为,不断提高教育审计质量和水平,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二)以顶岗挂职方式组建审计队伍,破解绩效审计人员不足的瓶颈约束

绩效审计就其审计内容而言是一种综合审计,在审计主体的人员构成上应包括: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经济管理、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专家。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刚刚成立,人员数量有限,而且审计人员多数出身于财会职业,起点较低,结构单一,专业水平有限,难以满足绩效审计对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不解决人员不足的瓶颈约束,要推进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就只能沦为空谈。笔者认为只要创新管理模式,这一难题从学校内部是能够顺利解决的。事实上,高职院校在发展过成中构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为实施绩效审计储备了优质的“专家库”,高职院校如果以学校内审机构为主体,以校内“专家库”的双师型教师为依托,让不同专业的教师以顶岗挂职模式参与绩效审计,既可以满足不同审计项目对不同审计人员的能力需求,保证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参与绩效审计活动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种模式。通过完善的内部奖惩机制,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深化校务公开的内涵,实现师资培养与绩效审计“双赢”。

(三)以项目审计为抓手,稳步推进绩效审计

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内容,它涉及的面比较广,在目前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经验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稳步推进。首先应当通过财务审计,提高经济管理信息的核算质量,为绩效审计提供客观的评价基础。其次,要把师生关注的诸如:新校区基本建设项目、集中性的大型招标采购项目、财政资助的投融资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的示范性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综合性实验实训室建设等重点项目作为审查的准切入点,以项目审计为抓手,从项目立项、分步实施到成果验收全过程介入审查活动,以发挥绩效审计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经济监督作用。最后,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成熟的审计技术,总结交流审计工作经验,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法,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四)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审计评价体系,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审计标准的制度建设一方面为审计人员提供遵循的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更注重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绩效审计项目涉及业务领域众多,专业差异较大,不能指望套用现成的绩效评价标准来实施绩效审计。从国际上来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也是通过制定指南的方式,指导开展绩效审计。我国高职院校构成复杂,开展绩效审计必须要立足学校的实际,要从预算审查方面构建经费收支核算评价指标;从招生规模、生均培养费用、师生比、设备利用率等方面构建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从经济社会成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基本建设标准等方面构建学校投资效果评价指标和管理评价指标,逐步建立一套适应学校特点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绩效审计将逐渐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通过绩效审计能够客观衡量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学校重大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对其资源配置、管理和使用的开展综合分析,对学校各单位的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与监督,促进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便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高职院校推行绩效审计在客观上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寻求有力的对策,必将推动绩效审计在我国高校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立平.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0(3).

[2] 郭玉红. 绩效审计——高校审计的发展趋势[J]. 经济师,2010(02).

[3] 张学平,孙红梅.我国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对策探讨[J]. 会计之友,2010(10).

[4] 罗洪霞. 浅议影响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客观因素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3).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0年教育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0]1号[S].

作者:张庆丰

高校发展绩效审计论文 篇3:

浅议影响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客观因素及对策

[摘要]由于绩效审计本身的固有特征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目前高校推行绩效审计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影响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制约因素;对策

高校绩效审计主要从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人手,衡量学校内各种资源占用、部门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其对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效率的提高。由于绩效审计本身的固有特征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目前高校推行绩效审计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影响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客观因素

(一)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

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理论研究探索不够,没有现成的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同时,尽管绩效审计在基本建设投资、金融业务等领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绩效审计方面的理论也比较零散,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实施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薄弱

搞好内部绩效审计工作需要良好的环境基础,但我国目前高校实施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薄弱。

1 高校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不健全,很多方面未予落实或者力度不够,如预算管理制度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配置缺乏统一的安排,使得绩效审计没有一个稳定的实施基础。

2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绩效审计缺少一定的秩序保障。高校本身是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完成国家计划招生任务,造成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或在关键环节失控,会计核算不规范,使绩效审计缺少一定的秩序保障。

(三)缺少必要的绩效审计法规和标准

自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取证、审计结论的质量要求和控制、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方面的工作缺乏规范和指导,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

(四)审计证据不充分,导致绩效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获得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基础。而高校绩效审计的重大难题恰恰在于审计资料难以收集。一方面,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绩效审计收集证据的不充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行为,不具有国家审计强制手段和特权,涉及与外单位的经济往来事项需要审计取证时,内审机构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权力,使得审计取证困难重重。绩效审计证据的不充分、难获取,导致绩效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会计信息失真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当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绩效审计的结论都是建立在真实的会计数据之上,没有真实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绩效审计,犹如无源之水。而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会计资料和其他数据真假混杂的复杂化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仅仅为确定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需耍付出不必要的劳动,额外增加了绩效审计的投入和工作难度,即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对被审事项真伪识别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绩效审计。因此,信息失真除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困难外,还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现有的领导管理体制缺乏绩效审计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绩效审计监督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高校本身是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1 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目前,在我国高校领导管理体制中。因为行政权力具体控制办学资源,加之组织内部又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使其获取了绝对的优势,没有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同时,内部制衡机制的缺失,使得党委领导下的民主监督显得十分薄弱。

2 对权力缺乏正当的激励。(1)由于所有者缺位的原因,我国高校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办学权三权合一,普遍缺乏合法的产权激励。(2)由于分配机制的不尽合理,无论对学校的拨款还是对个人的分配都不和办学效益挂钩,这使得高校校长缺乏追求高效管理的动机。指挥棒的作用使高校校长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取得上级领导的满意上,对以改进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绩效为目的的绩效审计自然没有太高的需求。

3 权力与责任不相匹配。这种领导体制不同于企业的是,(1)国家并没有明确确定其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并且拨入了相当数量的经费供其事业发展使用,对其资金管理及经费支出,除了所得税外无任何硬性政策要求。(2)高校内部以约定的形式划分相关领导的工作责任,参与创收或内部企业化管理的各行政单位领导人则按基金管理办法履行经济责任。这种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权力与责任不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使得高校具有较高的控制风险,削弱了审计执法监督的力度。

(七)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差,影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是确保内部绩效审计客观、公正的重要条件。根据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目前高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单独设立审计处;另一种是把审计机构和监察、纪检部门合并在一起。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行政上受单位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这种审计监督体制使得高校内审相对于学校内部其它部门和单位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在人、财、物、福利上依赖学校,易受学校领导或本校利益的驱使和影响,特别是当某些学校领导违纪或者参与违纪时,高校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不可能对学校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监控,当然也不可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可见,在这样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下开展的绩效审计,难免面对“自己审自己”的处境,使绩效审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到目前为止,中国引入绩效审计已经二十余年,但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体系,所以高校要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在总结本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不断关注国际上绩效审计的动态,从中汲取营养,创新绩效审计理论。一方面,应根据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调整审计专业,把绩效审计纳入教学内

容;另一方面,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应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教材,要密切关注我国大学审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相关性,使审计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在国际视野这个大背景下,从理论上加以推广,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二)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

开展绩效审计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笔者指出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并非不要财务审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财务审计都是基础。财务审计实际上是绩效审计的开端。在目前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开展这项工作首先要找准切入点,从易到难稳步推进。因此,考虑到高校的特殊性,绩效审计还必须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在审计项目的选择方面,1 应选择那些规模小的项目,或者资金用途比较明确、相关数据和评价指标比较容易获得的项目,如办公用品采购项目等。2 要选择对学校效益影响大、急需解决的问题立项。防止资金流失,杜绝盲目投资,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摸索方法、积累经验。3 还要借鉴同行业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适应高校绩效审计的科学方法。

(三)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规范绩效审计程序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审计法》、《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但现有的审计法律法规主要是规范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效益方面的规范模糊不清,《审计法》、《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只原则规定要对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缺乏具体的行为规范。

要规范绩效审计,我们应“边实践,边规范”,在实践中注重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加大研究力度,按高起点的要求,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建设。1 应加强绩效审计立法,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修改《审计法》的机会,积极提出补充和完善《审计法》的意见,促进将绩效审计的有关内容加入《审计法》的工作,制定《绩效审计准则》,规范绩效审计的程序,包括计划、执行、报告、评估,以及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等,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2 建议从立法上明确规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审计评价体系,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审计标准的制度建设一方面为审计人员提供遵循的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成绩。3要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经济活动特点的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将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形态,并将其确定为今后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

(四)优化审计环境,保障绩效审计的开展

审计环境的改善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条件。高校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发展与审计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助于绩效审计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得到深入。目前,改善审计环境应做好以下几点。

1 要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实践证明,真实性是一切审计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管理已经得到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所好转,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和杜绝做假账等虚假会计信息行为,开展绩效审计还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审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收支金额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部系、院所和经营单位进行信息真实性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八账。有无隐瞒截留;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违纪开支:各项应提摊销的费用是否按规定提取和摊销,有无漏提和乱摊的情况;债权债务是否真实、遵规合法等。通过会计信息真实性审计,及时和充分揭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评价绩效才有意义,才能更客观地反映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2 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提高高校内审的地位。提高高校内审的地位是实施绩效审计的根本保证。要把内部审计放在与财务核算和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逐步理顺工作体制。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除了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高校财务收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外,更能提高高效资金使用效率。

(五)建立高校治理结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必须解决内审独立性问题,这是解决绩效审计的必要条件。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纪检委“合署”办公的比例仍然存在。要解决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必须建立高校治理结构,具体做法为:1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制度是组织治理的有效方式,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定》第三条第四款指出:“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2 在高校机构设置改革中,构建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内审人员,由校长直接领导,向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只有在客观上保证审计组织和人员的独立性,才能避免审计工作受其他因素影响,做到真实、客观地反映和评价项目效益,从而真正体现绩效审计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推行绩效审计在客观上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寻求有力的对策,必将推动绩效审计在我国高校的顺利实施。

作者:罗洪霞

上一篇:文书档案案卷价值论文下一篇:网络时代现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