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银行资源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准发布了10多个区域规划或指导性意见,这既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重要战略机遇,也对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结合江苏区域规划及地区实际,深入分析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潜在发展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规划银行资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规划银行资源论文 篇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目前国内惟一国家级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区域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实现产业转移的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该区域产业转移的地区与行业分布及信息共享现状和共享障碍,构建“区域共建,行业共享”的区域信息共享体系,最后提出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信息资源;信息共享

收稿日期:2011-08-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2011年立项课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项目编号:A201103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华洋(1964-),男,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及其绩效评估,发表论文数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0.02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Demonstration Region of the City-Cluste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Xu Huayang Wu Weihong Zhao Hong

(1.Library,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Hufei 230022,China;

2.Anhui Library Association,Hufei 2300223,China;

3.Library,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 230022,China)

〔Key words〕the City-Cluste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industrial transfer;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haring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下文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该规划是国内惟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承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1]。

皖承区区域信息一体化是皖承区承接产业转移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点,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经济、历史、地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皖承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仍然存在许多障碍,由管理体制、地理、技术等因素造成的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等成为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皖承区欲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信息共享障碍,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1 皖承区产业转移的地区与行业分布

根据皖承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主要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纳整合要素资源,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在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市规划建设三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形成皖江城市带三大增长极:芜马巢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和发展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物流等产业。合肥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家电、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安庆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石化、机械、轻纺、物流等产业。依托铜陵、池州、宣城、滁州产业基础和开发园区,发展铜池产业组团、宣城产业组团、滁州产业组团,为便于产业集群管理,芜马巢、安池铜两个省直管集中区,分别更名为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目前,安徽省共拥有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多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形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多点支撑的格局[1]。

2 皖承区信息共享现状及信息共享障碍

2.1 信息共享现状

近几年来,皖承区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业,机械、汽车、电器等装备制造业,冶金、化工等原材料产业,家用电器、乳制品、水产品、服装鞋帽等轻纺产业,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广泛应用了生产过程监控系统;二是政府和金融等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门户网站自成体系,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基本形成;三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所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自己的信息门户网站;四是省市县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五是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制约,信息共享障碍较为突出[2-3]

2.2 信息共享障碍

(1)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缺乏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宏观管理与协调的机构或组织,信息资源建设各自为政,没有明确的共享战略和统一的规划。

(2)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皖承区地跨59个市(县区),连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涉及装备制造行业,原材料,轻纺、高新技术等多个行业,以及政府等决策与服务部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等教学与科研机构,区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十分重要。目前,我省尚没有一个跨地区、跨行业、高宽带,能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保障的网络环境,信息资源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信息供需矛盾突出,缺乏交流平台,没有将信息化应用提升到平台层次,阻碍信息资源共享。

(3)缺乏信息共享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严格的制度保障,皖承区内行业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分散,缺乏共享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执行标准及运行机制,使得共享实践缺乏可操作性,也难以普遍推行。

(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间宽带互联网络有待改造、升级、扩容,“三网融合”等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皖江城市间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共享有待加强,区域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呼叫中心等区域信息共享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制约着信息资源共享水平[4-5]

3 皖承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

皖承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除了建立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制定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法规制度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外,重要的是要构建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根据皖承区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用户群体的需求特征和产业转移的地区与行业分布,皖承区信息资源共享应遵循“统筹兼顾,分布实施,行业共建,区域共享”。一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信息共享的科学决策,统筹规划,构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心,加强对地区分中心与行业中心的组织与协调。二是构建地区性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做好地区性信息资源的合作建库与开放共享。三是行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互惠互利,有限共享。四是信息资源共享总平台及各分平台建设,利用平台交互,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皖承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框图如下:

3.1 皖承区信息资源中心(总中心)建设

以城市无限宽带网络、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省会合肥为中心,依托省市政府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体系;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安徽分中心、安徽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Alisa)、安徽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等构建区域科技信息共享中心;依托省市图书馆,构建公共与文化信息共享中心等。作为组织与协调机构,规划指导各分中心、行业中心建设及电子交易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等应用平台建设。

3.2 地区信息中心(分中心)建设

地区信息中心是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的枢纽,一是连接总中心的重要门户;二是要进行地区范围内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建库与应用服务以及与其他分中心的横向联合。从皖承区信息资源分布状况、产业承接重点以及区域优势,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所在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及基础较为优厚的铜陵五市为中心建立地区信息共享分中心。芜湖、马鞍山和安庆、铜陵4个分中心分别以芜马巢产业组团和安池铜产业组团的方式联合保障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和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的信息共享,合肥、芜马巢、安池铜三大产业集聚区以行业信息共享的方式辐射滁州产业组团和宣城产业组团。

3.3 行业信息中心(集群信息中心)建设

以皖承区产业承接重点,构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六大行业信息中心。行业信息中心建设主要以产业承接重点行业所在的地区牵头,一区牵头,多区参与,合作共建,信息共享。

3.4 皖承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架构

皖承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总平台,地区信息资源共享分平台,行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本地信息服务平台等。平台体系架构如下:

4 保障措施

4.1 建立法规政策保障机制

信息资源共享无疑会出现诸如著作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新问题,在国家尚未就信息共享立法之前,制定我省相关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从立法的角度强调区域信息一体化平台体系的应用要求,规范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行为,在信息资源的建立、安全、审核、发布、处置、使用及费用结算等方面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或指南,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6-7]

4.2 做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由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共享规则、共享技术和发展需求5个方面的要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信息共享的基础,各类数据库的规划建设是核心,制度建设是保障,共享策略和共享模式及应用系统建设是关键。皖承区内信息资源分布较广,行业众多,应采取“行业共建,区域共享”,政府应牵头组织建设大规模、跨地域、多行业、多方位的区域信息共享体系。

4.3 建立数据整合和分类分级共享机制

皖承区内信息资源呈多源性、分布式、异构型,要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在统一框架下按统一的标准规范在互利互惠的原则合作建库,建立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同时规范公益性信息资源、限制性信息资源、商业性信息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完善信息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4.4 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信息共享系统是构建在网络上的物理上分布的、逻辑上统一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用户界面,将各个数据库及其服务系统连接为整体体系,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只有建立XML元数据标准、Web services等标准与技术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4.5 建立组织保障与协调机制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宏观调控,组织实施,分工协作,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保证系统的良性运转。

4.6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存贮备份系统,应急响应系统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根据信息重要程度和涉密程度等建立分级分层分域信息安全,强化安全措施,明确安全管理责任,有效防范安全风险。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要,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和大规模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区域内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共享标准的执行、共享平台的构建与服务模式的设计等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统筹规划,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只有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才能保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21/content12851189.htm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网站[OL].http://app2.ah.gov.cn/ahsszb/wjcsd/index.asp

[3]新华网安徽频道[OL].http://www.ah.xinhuanet.com/zhuanti/wanjiangcsd/

[4]张谋贵.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3):24-34.

[5]徐岚.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龙江对外经贸,2010,(12):57-59.

[6]尹峰,彭晨曦.略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J].图书馆,2009,(1):96-98,117.

[7]刘晨,屠航.长三角区域政府信息化共享机制构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4):90-94.

作者:徐华洋 武巍泓 赵红

科学规划银行资源论文 篇2:

基于江苏区域规划的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分析

摘 要: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准发布了10多个区域规划或指导性意见,这既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重要战略机遇,也对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结合江苏区域规划及地区实际,深入分析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潜在发展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区域规划;发展策略;江苏

2013年,是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年。近二三年,国家先后批准发布了10多个区域规划或指导性意见,这既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重要战略机遇,也对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如何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家商业银行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政策要点

(一)历程回顾

中国的区域发展,早先集中在发展沿海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北上广深地区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振兴和腾飞,而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就稍显落后。2008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开始显现密集出台的趋势。仅2009年一年,国家批准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四年的总和;2010年,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上不再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西部和黄三角,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近年来,中国的区域规划向纵深推进,国家级县域规划出台在即。通过近阶段国务院层面上进行的区域试点,包括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及最近上报的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可以看到,区域试点正在向纵深推进,区域规划越来越具针对性。

江苏是经济大省,1992年起全省GDP连续二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2%;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江苏省政府还出台了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10条政策意见,继续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共建开发园区,落实“一市一策”,坚持不懈地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二)政策规划

近年来,国家发布的针对江苏地区的规划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城市群和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江苏省政府在积极落实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通过《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2012年批复筹建1个产业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2个经济开发区(大丰港、连云港徐圩经济开发区)和14个旅游度假区(徐州吕梁山、姜堰溱湖、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阜宁金沙湖、如东小洋口、句容茅山湖、仪征枣林湾、宿迁骆马湖、连云港温泉、南京汤山温泉、镇江世业洲、盱眙天泉湖、武进太湖湾、无锡阳山);并批复同意5个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园、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南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

二、金融机遇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增速正在放缓,只有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这种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一)基建领域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建成为区域性和国际海港的优势,江苏的多项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做出安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江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个规划全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条区域过江通道、21条城市内部过江通道、“两横两纵”4条高速铁路、“三横三纵”6条城际铁路以及增加11条高速公路。目前,江苏省拥有各类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139个,作为创新实施的主要阵地,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为主体的新型经济集聚点将不断涌现,同时这也对交通运输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规划项目中蕴含着巨量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商业银行应在深入研究区域规划带来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江苏亦把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江苏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

其中,江苏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2011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榜首。江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为例,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投资约200亿元,201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4个旅游度假区,由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资金需求将非常旺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2011年,江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2012年5月,省政府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确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8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根据区划,到2020年,全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 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的竞争加剧,有助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 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1。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现代装备制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多样而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民生领域

江苏省非常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在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1—8月,省级财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领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超过1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奖补资金12.4亿元、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4亿元,市县实际筹措超过134亿元。尽管如此,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政府仍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三农方面的金融资源供给、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给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而努力。除了上述领域的资金需求,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亦在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发展策略

面对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种种潜在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着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发展重点

江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统筹规划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有质量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同业动态,深入调研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力度,探究政策规划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统筹规划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整体推进。

(二)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投放重点

商业银行应继续将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对本地市场规划与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判重点行业发展前景,确保公司业务有力度的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由加大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由江苏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带来的民生领域倾斜。

(三)定制差别服务,确保效益增长

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仅依靠传统业务,无论是市场表现、市场竞争,还是经营效益都缺乏竞争力。据国外银行统计,其产品成功率约为50%。只有通过细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产品维护与创新,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确保公司业务有效益的增长。同时,建立产品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定期对产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价,对产品进行调整、推广、拓展和创新。

(四)注重科学发展,确保稳健经营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一直通过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风险政策体系等多种途径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而努力。商业银行应继续践行科学发展观,通过整体的组织推进和制度安排,强化信贷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实现贷款经营的规范化,提升风险精细化管理能力,确保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外部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正在改变着银行的发展和竞争模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金融服务结构调整的方向。经过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面对更透明的市场和更多样的需求,商业银行顺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国家区域规划及地区实际,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扩大客户群体、拓展服务与生存空间,突出强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这既是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而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宝权.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金融纵横,2012,(6):23-26.

[2] 梁洪波,刘远亮.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3):81-84.

[3] 倪志凌.“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J].上海金融,2011,(9):48-53.

[4] 何思睿.商业银行的转变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56-57.

[5] 王杰华.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J].中国商界,2012,(7):5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潘蓉 孙琪琦 徐松桃

科学规划银行资源论文 篇3:

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及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定长期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深度设计与开发,拓展旅游项目融资渠道,推动项目进程,加强宣传有效拓展旅游市场多方面分析了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及竞争力提升策略,这对于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促进。

关键词: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竞争力;提升;策略

随着社会生产了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的繁荣稳定,人们的物质生活更为充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生活,对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旅游热。地方发展要能够实现突破,也需要能够积极开发拓展旅游产业,能够加强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有效策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这样,地方发展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1 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1 旅游资源开发单一

地方旅游产业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开发单一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单项开发模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很多企业只重视景区、景点资源的开发,不重视对客源市场的研究,对旅游设施的完善等工作。目前,旅游产品是非常丰富的,目前已经发展为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要能够基于游客需要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开发多种旅游资源和产品。但目前,地方旅游产业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单一的情况,相关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1.2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合理

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要获得创新发展,必须要借助于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但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不重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情况,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合理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地方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的问题,规划的科学性不能保障。很多地区存在旅游资源盲目开发,重复开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不能对区域内的实际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考察,也不能基于地区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这样,就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情况。不仅如此,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容易导致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没有特色,技术缺乏,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1.3 旅游产品单一,开发品味不高

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旅游产品设计单一,开发品味不高的问题。很多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忽视对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入研究,深入开发,对于已开发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不重视进行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开发仅停留在表面。这样,地方旅游产业的旅游产品开发较为单一,开发的品味不高,尤其是缺乏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这必然会影响到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1.4 景区雷同化现象普遍,人文景观过多

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景区雷同化现象的问题,这种现象也成为地方旅游业及我国整个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开发者热衷于建立主题公园,在主题公园建设中,不考虑当地的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又追求景区景点的全面性,个性化的经典严重缺乏,景区严重雷同,没有个性和特色。景区在建设中盲目的模仿,甚至有很多景区存在着粗制滥造的现象,建设效果极差,并且在景区中,多是人为景观,自然景观严重缺乏,这也导致所建设的景区缺乏吸引力和发展动力。

1.5 旅游资源开发轻视管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赖以生存之本,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资源开发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却存在着只重视开发工作,不重视管理工作的情况。缺乏管理,这就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在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对旅游资源不能做到合理配置,导致旅游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在很多地区,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导致旅游资源损失浪费情况严重,甚至很多资源出现了枯竭情况。很多旅游资源在开发应用中,缺乏管理,造成二氧化碳超标,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相关问题都影响到当地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2 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及竞争力提升策略

2.1 制定长期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要实现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提升地方旅游业的竞争能力,必须要能够制定出长期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保障通过有效的规划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在实现地方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地方政府在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之前,就需要组织专业人员组织专业旅游资源开发团队制定可行的资源开发设计规划,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要能够以长期规划为依托开展工作,能够明确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详细具体开发流程,开发策略。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中,要能够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考虑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考虑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发展及设计等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实施阶段,要先做好规划的试运行工作,然后结合具体的实施效果,对规划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实施阶段,要重视各种信息的跟踪与反馈,能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保障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既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又不成为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的束缚,使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能够得以创新发展。

2.2 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

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这是旅游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要能够加强经济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尤其是要能夠保障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积极开辟便捷的旅游专线,为游客提供方便。能够构建完善的旅游线路,有效缩短旅游循坏周期,缩短游客在路上所消耗的时间,给游客提供方便。这样,旅游地的人员流动会更为频繁,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会更高。

2.3 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要能够发挥主导作用,能够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形成系统化的旅游资源结构。在旅游资源优化组合中,要能够兼顾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进行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要能够在统一规划的引导下,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能够打破局限,不限于一个景区、景点和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要能够把一个或者是多个区域内的景区景点联合起来,进行资源组合,形成丰富的景点体系,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景区项目雷同情况,也能够避免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情况,提升地方旅游产业的实际竞争能力。

2.4 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

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能够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本身价值,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要能够在此基础上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还可以起到一种广告效应,使地方旅游资源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认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还能够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因为旅游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旅游产品加工与制作过程中,需要很多的人力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地方的就压有力。

地方要发展旅游產业,就需要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地方旅游特色产业,要能够借助于地区重点旅游资源,进产品开发。能够积极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结合地方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文化品牌,能够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积极开发上档次,高水平的旅游品牌产品,以有效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

2.5 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深度设计与开发

地方旅游产业要发展,其竞争力要获得有效提升,必须要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深度设计与开发,这样,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地方旅游行业要能够积极创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能够深入研究现有的旅游资源,对资源内涵进行拓展,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提升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要能够本着创新突破的原则,进行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深度设计,保障能够为游客提供有内涵,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积极性。在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深度设计开发中,要能够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能够对旅游产品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能够真正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需要的旅游特色产品,构建完善的特色产品体系,要能够提升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性,保障各类旅游产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避免旅游资源和产品的重复建设问题产生。

2.6 拓展旅游项目融资渠道,推动项目进程

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产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地方旅游产业要发展,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也必须要依托雄厚的资金支持。因此,拓展旅游项目融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政府要能够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引导,能够为旅游产业融资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作为旅游产业也需要积极行动起来,拓展项目融资渠道。首先要能够加大项目申报力度,能够有效支持国家对地方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要能够积极拓展项目资金融资思路,能够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联系,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贷款。不仅如此,还需要能够不断优化项目融资环境,能够以特色项目有效地吸引外资,能够鼓励民资融入到项目建设中,要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争取项目资金,保障特色项目开发能够实现。

2.7 加强宣传有效拓展旅游市场

地方旅游产业要发展,必须要做好宣传工作。很多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即使有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也很难被外界所了解,如果缺乏有效的宣传,地方旅欧产业发展很难实现。因此,加大宣传,积极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旅游产业,要能够丰富宣传手段,能够通过多种媒介平台,进行旅游资源及产品的宣传,不断提升旅游资源及产品的知名度,以有效地增强地方旅游的吸引力,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颖莉.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旅游纵览,2016(12).

[2]张萍.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 旅游纵览,2018(2).

作者:李翔

上一篇:无药可救音乐研究论文下一篇: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