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粮食仓储管理论文

2022-04-16

陈向阳一行赴辽宁、黑龙江省档案馆开展馆际交流3月11日至13日,省档案馆馆长陈向阳、副馆长孙敏率办公室、管理部、利用部相关负责同志一行7人,就如何做好新时期档案资政和机构改革中档案馆“三定”工作,到辽宁省档案馆进行调研。调研组参观了辽宁省档案馆、辽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并与辽宁同行进行了座谈。辽宁省档案馆馆长何素君主持座谈会。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抗战时期粮食仓储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抗战时期粮食仓储管理论文 篇1:

民国时期甘肃省灾荒研究述评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民国时期甘肃省灾荒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通过已有的论著和论文主要从整体上把握灾荒史对社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民国时期甘肃灾荒与社会经济专题研究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无疑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民国时期甘肃区域史的发展,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宇]灾荒研究;民国时期;甘肃省

[文献标识码]A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社会经济各方面有相当紧密的联系,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极少有人对灾荒做专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史研究的逐步扩展和深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近20年来,从全国而言,灾荒与社会经济的专题研究成果颇丰。已成为历史研究的一大热点,但从区域研究的角度看,尤其是处于西北地区的全国灾害大省甘肃,仍显稚嫩,还需要学者们做艰辛而细致的努力。

一、论著

198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文海教授主持的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揭开了灾荒专题研究的序幕。1990年,他主持的民国时期灾荒研究(1919-1949)课题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表明学术界对此课题的关注。此后。一系列相关论著逐渐问世。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以1919~1949年的灾荒为基本内容,成为建国以来大陆第一部从整体上系统地反映民国灾荒史的论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甄选了近代史上灾情十分严重、影响极为巨大的十次重大自然灾害,其中涉及民国甘肃省就有两次:1920年北方大饥荒及甘肃大地震与1927~1930年陕甘大灾荒。此论著系统分析了灾荒频发的原因,灾荒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对灾荒发生发展的成因、过程、后果以及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及相互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我国近代灾荒的规律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袁林的《西北灾荒史》是近二十年来西北地区灾荒与社会经济研究最值得一提的论著。与上述论著主要关注点是东部地区相比,《西北灾荒史》主要以陕甘宁青为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当代研究甘肃灾荒与社会经济,必备的资料集,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研究西北地区灾荒与社会研究不可不读之书。

二、论文

近20年来,有20多篇关于民国时期甘肃灾荒与社会经济研究的论文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现就学者们论述较为集中的几个方面予以评述。

(一)从整体上把握灾荒史在社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近代灾荒史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学者们从探求灾荒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人手,说明灾荒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性。李文海认为,研究中国近代灾荒史,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方面,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更具体地去观察近代社会,从灾荒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本质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近代灾荒状况的总体了解中。得到有益于今天加强灾害对策研究的借鉴和启示。戴逸认为。近代灾荒与社会经济研究,不仅对理解过去的历史十分重要,而且对今天的建设和未来生活也很有意义。刘仰东把研究灾荒作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指出灾荒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反映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因此,对近代自然灾害进行充分的探论。十分有益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系统地准确地把握。蔡勤禹指出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刘仰东和李勤从心态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由于灾害频频发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某种神秘力量的支持:再加上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技术不发达。民众受教育程度低,遇有天灾,人们就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对神灵的信仰已编织进广大民众的生活,成为潜藏在传统社会里的仪式性、符号性的交往和互动方式;政府通过祭祀鬼神的仪式,宣传天命论,用祈神保佑来转移民众的不满情绪,使现存社会秩序合法化和神圣化。杨琪回顾了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指出从民国初期开始,尤其是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灾害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天文、气象、地质、地震、水利等学科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得益于国内科研条件的改善和一批优秀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他们的努力大大地推动了灾害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灾害科学研究从传统带入现代,为减灾防灾做出了贡献。

(二)民国时期甘肃灾荒与社会经济专题研究

1 灾荒与社会经济

从经济角度看,每一次灾荒都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摧残和破坏。吴德华分析了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深远影响,指出灾后人民大批死亡,大片良田和生产资料被毁,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城市遭洗劫,交通和工程设施遭中断破坏。也强调了灾荒成为土地集中的杠杆,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里,土地集中越来越明显。袁林㈣分析甘宁青历史饥荒统计规律,指出甘宁青地区饥荒发生一方面固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但人为原因亦不可忽视。由于甘宁青地区灾荒发生频率高于全国平均地区,这也是甘宁青地区社会经济迟滞的一个重大原因。廖建林分析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灾除了受华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外,与当时的社会情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灾害发生后,上至中央,下至民间团体,乃至外国政府与民间都为救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国情所限,其成效十分有限。陈晓峰和沈社荣分别对民国甘肃地区1928-1930年间的大灾荒发生的原因以及灾荒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做了系统性的研究。李云峰,曹敏㈣也从侧面分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对灾荒的抑制作用。黄正林旧分析晚清以来,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以及地方军阀的横征暴敛,造成人口锐减。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日益贫困,购买力低下,农村市场衰退。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发展不够充分,灾荒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刘进则从兰州城市近代化迟滞得出灾荒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肃省城市的发展,兰州最为典型。张奇、杨红伟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甘肃省农业开发对防止灾荒的发生作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支援了全国抗战。向达之指出西北地区气候恶劣,自然条件严酷,历年自然灾害严重(以甘肃为例),这使民国后期西北地区的金融业出现高度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和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李云峰分析由于灾荒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在抗战前期社会生活发展较为缓慢,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开发运动增强了抵御灾荒的能力,这也是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变迁向现代化迈进取得较大发展的时期。沈社荣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地区的鸦片烟祸导致西北

地区的粮食恐慌,而且使西北许多民众吸食成魔,身心倍受折磨,社会风气因之恶化,到处漫滋着腐朽颓靡的空气。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而中国分裂割据的政治形势、西北地方军阀的残酷税收政策、西北地区落后的小农经济形式、鸦片本身的高额利润以及落后的文化卫生条件等因素也是导致西北鸦片烟祸泛滥的重要原因。方荣提出导致甘肃民国时期人口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甘肃灾荒频发。

2 灾荒与荒政

荒政是统治阶级用以保持国家稳定。维护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调节社会矛盾的基本国策。但对于甘肃地区,这方面的专论并不多,更多的是针对全国范围稍涉甘肃地区的论文。张明爱、蔡勤禹㈨指出民国时期灾荒频发,为救济灾荒,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传统荒政基础上,吸收外来的救灾制度与经验,在救灾程序、措施、财政、管理等制度方面进行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性制度框架。毋庸讳言,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非法制化社会,许多制度具有虚置性,这种弊端政情使救灾制度效能降低,造成灾民风雨霜露、饥寒交迫的事情与民国历史相伴随。莫子刚针对1927-1937年我国自然灾害繁多且严重的情况,认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赈灾减税、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灾减灾的作用,但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杨琪对民国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仓储建设进行了研究,特别指出近代以来,甘肃省灾害频繁,各县仓储或被挪用或被劫掠,荡然无存,仓库遭到严重破坏,有待修复,1934年积谷也仅有1.85万石,而且谷种庞杂,有小麦、扁豆、豌豆、荞麦等15种之多。抗战期间,农本局在西部地区投入力量,进行农业仓库建设,使西部地区仓储有所发展。

三、分析与评价

近20年来,关于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灾荒与社会经济研究虽然也有一定的著述。但给人留有印象深刻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论著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引用史料单一。大路货居多。史料功底是提高论文水平的关键,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任何形式的历史研究均应以史料为基础。据笔者所知,关于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灾荒与社会经济的史料仍有许多在档案馆中尘封。这需要学者们下苦功夫,一点一滴地收集、整理和挖掘。

其次,数据统计有严重失真的情况。灾荒研究最难的就是数据统计。一方面是当时的地方官员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往往向上级汇报灾情时有意瞒报或者夸大灾害真实情况;另外一方面则是自从民国以来,民间教育日益凋敝,基层统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责任心越来越差,基层方面的统计自身就出了问题,这就使得多个地方的汇总必然会出现严重失真的问题。正由于此,现今关于甘肃灾荒的论著在数量统计上往往有比较严重的错误。在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时,在引用史料的数据统计,不妨大胆参照民国时期甘肃有责任心的本土知识分子的统计数据。在此方面,大量关于甘肃的私人笔记、游记也可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当时这些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统计相对于官方而言更加可靠。

再次,关于灾荒的理论构建尚未形成,传统的政治套话过多,多学科交叉研究还需继续开拓。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一阶段关于灾荒史的理论构建非常匮乏。很多研究者都有一种感受。看了许多史学论文,但从这些论文中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即使能够看到也只是历史材料的堆砌,没有历史理论的指导。灾荒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建构很有必要,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研究的今天。灾荒与社会经济史研究必须借鉴社会学、灾害学、经济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这对拓宽研究者的思路和理论视野也是完全必要的。

作者:杨洪远

抗战时期粮食仓储管理论文 篇2:

陈向阳一行赴辽宁、黑龙江省档案馆开展馆际交流

陈向阳一行赴辽宁、黑龙江省档案馆开展馆际交流

3月11日至13日,省档案馆馆长陈向阳、副馆长孙敏率办公室、管理部、利用部相关负责同志一行7人,就如何做好新时期档案资政和机构改革中档案馆“三定”工作,到辽宁省档案馆进行调研。调研组参观了辽宁省档案馆、辽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并与辽宁同行进行了座谈。辽宁省档案馆馆长何素君主持座谈会。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档案局局长田富祥出席座谈会,辽宁省档案馆副馆长刘乃蓬、里蓉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田富祥介绍了辽宁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做法、辽宁省档案系统机构改革方案、辽宁省档案局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情况、档案行政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刘乃蓬介绍了辽宁省档案馆“三定”特别是事业身份人员相关问题。里蓉介绍了该馆档案资政工作的基本情况。

3月15日,陈向阳一行到黑龙江省档案馆调研。黑龙江省档案馆馆长钱锋主持座谈会,副馆长陈玫、付杰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座谈中双方各自介绍了本省档案馆的基本情况、省级档案机构改革情况,并对做好机构改革后的省档案馆工作交换了意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研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黑龙江省档案资政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张婷婷)

省档案馆领导调研常州市金坛区重点规模企业档案工作

3月28日,省档案馆副馆长赵深率机关党委、业务指导处同志一行6人到常州市金坛区调研重点规模企业档案工作情况,区档案馆馆长许月平陪同调研。调研组首先现场考察了江苏大乘汽车科技产业园的省五星级档案室和党建活动室,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大乘汽车科技产业园的档案工作和党建工作意识很强、起点很高、管理很规范,在民营企业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随后,调研组赴区档案馆进行座谈,区档案馆领导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双方就规模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与党建工作如何有效融合协调发展进行了交流和探讨。(陆丽华)

省档案馆接收首批涉外婚姻登记档案

3月18日至19日,省档案馆征集接收处、管理部、数字中心13名工作人员,赴省民政厅、省涉外婚姻和涉外收养登记服务中心两地,完成了撤销单位省涉外婚姻和涉外收养登记服务中心2005年至2019年间共计27682件档案的清点接收工作,其中文书档案351件,涉外婚姻档案27331件。

此次接收的档案是省馆接收的首批婚姻登记档案,省馆相关处室根据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特點,认真做好接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推动接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减少接收过程对婚姻登记档案查阅利用的影响,省档案馆有关处室加快接收工作步伐,在消毒结束第二天即对外提供查档服务。省档案馆还同时启动婚姻登记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即将在较短时间内对外提供这批档案的数字化副本查阅,查档利用将更加方便快捷。(沈圣)

无锡市委副书记徐劼对市档案史志馆党建工作提出要求

4月2日,无锡市委副书记徐劼出席市档案史志馆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市档案史志馆党组书记、馆长钱中益主持座谈会,馆党组成员及副处级以上市管领导干部参加会议。

钱中益代表馆党组汇报了市档案史志馆党建工作情况。徐劼对市档案史志馆党组在机构改革中积极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坚强领导、有序推进原市档案局、市史志办、市城建档案馆3家单位整合,确保机构、人员、办公场所和业务工作顺利、平稳、有序融合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组建新的市档案史志馆是市委、市政府经过慎重研究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新的机构依然作为全市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成员单位。

(张知常)

镇江市委常委、秘书长郭建调研市档案馆工作

3月27日,镇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郭建一行到市档案馆调研档案工作,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项督查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和市档案馆2019年工作情况汇报。会上,郭建秘书长对全市涉改单位档案处置、档案督查问题整改、档案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提出了要求。(王洪军)

太仓市政协主席邱震德到市档案馆调研

3月15日,太仓市政协主席邱震德到市档案馆调研。邱震德参观了档案查阅大厅和市历史文化陈列馆,听取了档案工作情况汇报,并与档案馆领导班子进行座谈交流。

邱震德对档案馆近几年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他指出,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要创新有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坚持围绕中心大局、主动担当作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和保障重点工作开展。三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加快适应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新思路和新举措创造性地提升档案工作水平。(王思诗)

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黎辉批示表扬区档案工作

最近,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黎辉批示“近年来区档案馆积极主动作为、成果丰硕,值得表扬。望全体人员继续发扬传统,取得更好成绩”。

2018年以来,栖霞区全区档案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区档案局被评为全省档案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度南京市档案工作示范单位、区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抓创新。开发了“小栖e站通”,老百姓在就近街道、社区(村)查档,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档案馆,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二是促规范。2018年,完成省四星级以上规范化建设单位19家和省AAAA级数字档案室14家,率先并大幅度超额完成市对区档案考核指标,达历史新高,创省市之最。三是优服务。全年共接待查档7893人次,调阅档案28530卷(件)次,出具证明5672份、公函28份,为拆除2965平方米违法建筑提供证据支持等。通过“小栖e站通”远程终端查档2120人次,出证1234件,留言簿、微信群赞誉有加,服务评价器满意率达100%。(朱高明)

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副书记卢平到区档案馆调研

3月19日,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副书记卢平到区档案馆调研档案工作。卢平一行在连云港市赣榆区档案馆馆长刘延乐的陪同下实地察看了区档案馆档案库房、查档大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详细了解区档案馆档案文献保护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机构改革中的档案交接工作相关情况。

刘延乐在座谈会上详细汇报了赣榆区档案馆的基本情况、2018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近期的重点工作以及目前档案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卢平对近两年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区档案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加强和深化基础业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区档案事业再上新台阶。(宋婷)

南京市建邺区委办主任、区档案局局长熊俊调研档案馆工作

3月15日,南京市建邺区委办主任、区档案局局长熊俊调研档案馆工作。区委办相关领导,区档案馆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区档案馆副馆长赵辉汇报了全区档案工作基本情况,区委办、区档案馆相关人员就近期重点工作进行了沟通交流。区委办主任、区档案局局长熊俊指出,档案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区机构改革转隶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后续工作的衔接还需要一段时间,希望区档案馆全体干部职工保持一贯的良好作风,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不等不靠积极推进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特别强调要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中新智慧城市示范区”创建、打造城市客厅的部署安排,发挥区档案信息化工作优势,积极推进“智慧档案”建设,促进建邺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孙如凤)

苏州市召开年鉴工作交流会

3月15日,2019年苏州市年鉴工作交流会在苏州市档案馆召开。会议由苏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苏州年鉴、各县级市(区)年鉴、苏州地税年鉴、苏州大学年鉴、苏州科技大学年鉴、苏州市职业大学年鉴等15家年鉴编纂单位代表参加会议。在此前公布的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结果中,苏州市共有11家年鉴获奖,《苏州年鉴》《张家港年鉴》获得综合特等奖。会议通报了第六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情况,交流各年鉴2018年度编纂出版经验和2019年度组稿编辑工作进度。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炜出席会议,传达省精品年鉴培训会议精神。苏州市委副秘书长、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苏州年鉴》主编钱斌肯定了全市年鉴编纂出版取得的成绩,并就年鉴编纂出版中提高政治站位、提高编纂质量、提高组织水平等方面提出要求。(刘凤伟)

《近代工商业史缩影——民国无锡同业公会档案资料选编》正式出版

4月3日,“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之一《近代工商业史缩影——民国无锡同业公会档案资料选编》(上辑)由凤凰出版社刊印出版。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收藏有商会、同业公会和其他工商团体的档案2600卷又1884件,其中同业公会档案1227卷;无锡市工商联档案室也收藏有同业公会档案1030卷。2017年3月,《近代工商业史缩影——民国无锡同业公会档案资料选编》编纂工作正式启动,选取1912年至1949年4月间同业公会档案资料,以原件扫描的方式影印出版。全书分为纺织丝绸服装、轻工机械冶金、粮食食品、运输、商贸物资、餐饮服务、金融仓储、文化娱乐、建筑营造及建材九个大类,内含124个同业公会约1500件档案,分先后两期出版,每期刊印7本。(於红)

盐城市档案馆采取措施坚决杜绝档案安全事故

3月25日,盐城市档案馆馆长张玉辉带队,对办公大楼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看库房及温湿度控制系统、配电房、电源线路、消防器材等处情况。从检查结果来看,市档案馆作为重点消防安全单位,安全情况总体良好,对存在的消防阀门裂缝、水带老化等隐患,要求落实责任,限时整改。3月29日,市档案局与市档案馆联合发文,转发《省委办公厅、省档案馆关于转发国家档案局办公室<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要求县(市、区)档案馆系统梳理存在的风险隐患,将风险危害降至最低。4月,市档案馆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安全风险大排查活动,拉网式、地毯式排查馆库、档案实体、档案信息、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王静)

高邮市组建“馆办合一”的新档案馆

4月3日,高邮市档案馆召开全体人员会议,部署落实该市机构改革中市档案馆与市委党史办、市志办“馆办合一”相关工作事项。会议传达了关于市档案馆与市委党史办、市志办合署办公对接会精神,通报了馆办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情况。会上,市档案馆馆长郑舟就如何做好今后的档案、史志工作提出三点具体要求,即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機构改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强化团结协作,不断提升新班子新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勇担历史使命,着力展现档案、史志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王盼盼)

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拍摄金湖县档案馆档案史料

3月16日至17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吴运铎纪录片摄制组来到金湖县,探寻吴运铎在金湖地方创办新四军第二师兵工厂的历史足迹,深入金湖县金南镇寻访当年吴运铎创办“茅屋工厂”的旧址,采访当年与吴运铎共同战斗过的90岁高龄抗战老兵吕文章,并与历史见证人91岁老兵王道引共同回忆起兵工厂创办初期的艰苦历程。金湖县档案馆提供了大量抗战时期军工档案史料,为摄制组顺利完成拍摄任务充实了丰富的内容。(雷兴科)

无锡市惠山区档案史志馆编印利用事例宣传服务效用

无锡市惠山区档案史志馆为加强本馆“三个体系”建设,做好档案工作的交流和宣传,提升社会的档案意识,发挥档案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中心工作的功效,将2018年度洛社镇、区公安分局等10个部门54个档案利用典型事例选编成册,分发至区、镇(街道)机关部门。选编内容多为机关利用档案服务部门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典型实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机关和群众的档案意识和档案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档案间接或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机关部门和群众利用档案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和借鉴性。

(吕学新)

抗战时期粮食仓储管理论文 篇3:

香飘寰宇菇行天下

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镇,位于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曾都区西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洪山北麓。全镇面积3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万亩,山场面积31.8万亩,辖19个村(居)委会,人口4.6万。抗战时期,这里是新四军五师儿女战斗、生活过的革命老区。原江汉军区司令员赵基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改革开放以来,三里岗人民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骄人成绩。2007年,三里岗镇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香菇之乡”称号;2008年3月,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9月,三里岗镇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另有三个村被评为随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这一项项成绩、一系列称号的取得,凝聚了无数老区人民的心血与汗水。2012年底,记者在随州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李克申的带领下,到达三里岗镇吉祥寺村,切身感受这“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的风采。

小香菇做出大产业

去往三里岗的道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菇栅不时映入眼帘。还没进镇,就看到许多人骑着摩托车,驮着一袋袋香菇向镇中驶去。李会长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去香菇交易市场的。三里岗面积不大,却有一个年交易量1.2万吨、交易额10亿元的全国性香菇交易市场。据当地人介绍,一年中有8个月,镇中心的香菇交易市场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成包成包的香菇周围站满了买家和卖家,成交装好的一车车香菇整装待发。

“我和老伴今年种了2500袋香菇,在村里算是少的,每袋的净利润最少5元,一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在三里岗镇吉祥寺村的香菇种植大棚里,55岁的村民汪福龙手里拿着刚采摘的香菇,高兴地对记者说。从1996年至今,汪福龙从最初每年产菇三四百袋,发展到如今的5000袋;从原来从山上砍树用木头当原料种植,到如今用饵料袋种植,他种植香菇的历史已经有16个年头了。这些年的变化,汪福龙感受至深。以前一家人的生计就靠那几亩水田,打出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要想换点钱给儿女买身新衣服,都要从口里省出来。自从种植了香菇后,他早已翻新了房屋,供儿子上完学,娶了媳妇又添了孙子,存折上的数字也是逐年增多。

吉祥寺村是三里岗镇依托食用菌产业建设新农村的示范村,村内建有袋料香菇标准化栽培基地、食用菌科研中心、特色旅游山庄等。村支书张国勇介绍,859户村民中,像汪福龙这样的香菇种植户有700多户,这成了村民最主要的致富途径。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1.2万元,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大约五年,就能达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让“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然而,三里岗镇的香菇产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三里岗镇很早就有野生香菇,人工段木栽培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冬,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到这里前,当地农民还不知道平时用来烧火做饭的林木会成为未来富裕生活的源泉。杨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和三里岗回乡知识青年在该镇办起第一个人工段木栽培香菇实验场。从此,在杨教授的带动下,香菇种植技术迅速普及,三里岗逐步形成“村村办菇场,家家种香菇”的格局。

随着香菇生产规模的扩大,销路也日益广阔。1988年,几个胆大的商贩改变传统的提篮小卖,用帆布包装了几十斤香菇到广州叫卖,利润比在家乡高。自此,三里岗香菇开始通过广州、深圳转售香港、日本。2000年初,三里岗镇人一路跟随香菇来到香港才发现,这里的香菇大部分来自三里岗,而价格却翻了一番。当年下半年,三里岗镇政府就办起了首家自营出口企业,当年创汇800多万美元。

获得自营出口权后,香菇产业继续升级的又一个问题出现了。三里岗镇香菇虽然出口量大,但欠缺精加工,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此,2005年,镇里五家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投资1000多万元,改建标准厂房,引进先进设备,规范生产工序,三里岗香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迈上了新台阶。

走进三里岗镇永安食品有限公司,只见宽敞的加工车间内,一袋袋香菇被送上流水线,经过精选去杂、杀菌烘干、金属探测等工序后,包装为成品。公司董事长张文英指着一垛码放整齐的箱装香菇说:“这批货将运往香港分公司,销往美国。”具有多年香菇经销经历的张文英介绍,香菇不但香味浓郁,还有多种药用功效,几乎是沿海地带和海外华人餐桌的必备佳肴。如今,三里岗镇香菇已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现在,内地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我们好几家公司正在抢抓机遇,开发香菇罐头、香菇酱丝等休闲食品,进一步扩大海内外市场。”张文英对香菇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香菇已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后盾力量。特色香菇产业是强化我镇新农村建设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支撑,我镇90%以上的农户种植香菇,90%以上的农户收入来源于香菇,9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香菇。特色香菇产业在我镇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里岗镇党委书记王笠自豪地说。

探索“民企带村”新办法

走在三里岗镇上,远远可见“香菇街”的金字招牌。据了解,这条占地14.8亩的“香菇街”建于1992年,从此三里岗香菇贸易有了固定的场所。1999年,三里岗镇政府筹资近千万元,在镇东侧兴建香菇加工新区,入园企业36家,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2002年又筹资1300多万元,在镇西侧兴建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全面打造香菇出口创汇的基地。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里岗镇政府以香菇产业为纽带,将企业发展与乡村发展统一起来,相互促进,探索出一条“民企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并以吉祥寺村为试点,取得巨大成功。

2007年10月,为了探索香菇产业“农户+基地+公司”的发展模式,三里岗镇政府多方筹资建起了袋料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将基地规模扩大到500亩,发展袋料香菇150余万袋,香菇加工收购企业纷纷进村,与农户签订统购统销协议。这种“农户+基地+公司”的农村香菇产业发展新模式取得成功。目前,三里岗镇袋料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已是全国最大的袋料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随州市出口企业的备案基地。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企带村”的成效,真正将菇企与农村、农户联系在一起,2008年11月,三里岗镇政府联系各大香菇加工企业,由政府牵头,企业支持,投资2700余万元兴建了三里岗香菇交易大市场,形成了集交易、仓储、加工、服务等项目于一体的专业化市场。2008年9月,又支持三里岗长久菌种厂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三里岗食用菌科研中心,2010年成立长久菌业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的育种驯化、高产栽培、科技成果转化及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等。自此,“农户+基地+公司+市场”的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户和菇企真正成为利益联合体,企业对村集体的支持力度加大。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经过政府引导,企业与村集体联合,组建了“随县裕国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下设“香菇生产专业合作社”、“林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畜禽养殖生产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分支机构。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村民转变成工人及股东,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通过股份制形式对吉祥寺村田地、山场进行整合,村民以田地、山场形式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按股份分红,将普通农民转化为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在促进企业和农村发展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投资兴办或成立各种经济实体。以合作社为主要发起人成立“吉祥寺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公司通过企业化运作,积极投资或承建其他项目而获取经济效益,合作社名下的各分支机构通过参与多行业经营以获得利润,并将部分赢利用于反哺吉祥寺新农村的各种公益性建设,取得巨大成效。自此,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得到巩固和升级,“民企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取得很大成效。吉祥寺村也成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12年,我们已给村民组织了8次专业科技培训,并与建始县建立产企合作,与他们签订180万元的锯末采购合同,解决了菇农的原材料采购问题。”张国勇说,他们下一步准备积极地寻求合作伙伴,尽量多联系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来带动香菇产业的发展。

三里岗镇党委、政府一直坚持将发展壮大香菇特色产业作为主要工作,实施“产业兴镇”战略。在三里岗香菇走出国门的道路上,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几家企业都担心出口香菇有风险,对拓展海外市场畏首畏尾。时任三里岗镇党委书记曹永玖鼓励企业先去香港探路,并承诺“赚了是你们的,赔了是镇政府的”。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三里岗香菇终于打开了国际市场。

三里岗镇新农村建设的累累硕果正是建立在强大的香菇产业基础之上,产业兴镇、产业兴村、产业富民将是他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

惠农建设卓有成效

“新农村建设不能仅局限于用指标和数字进行考核和衡量。”三里岗镇党委书记王笠表示:“新农村建设只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字方针,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只能在探索中前行。”

为了让人民切身感受到经济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发展变化,三里岗镇政府立足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市县相关部门也不断加大了对三里岗镇各种项目资金的倾斜力度,全力扶持了三里岗镇新农村建设工程。几年来,三里岗镇共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水库桥梁除险加固、堰塘改造、沟渠硬化、河道整治工作;投资2000多万元,整治土地1万余亩,新增耕地1000余亩,改造低产林800余亩、低产田1万余亩,农田排灌沟渠完好率达到95%,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投资150余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惠及群众6000余人;投资2400余万元修建通村公路120余公里,全镇行政村水泥路通达率已达到100%;投资450余万元进行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饮水安全,交通畅通,电力保障,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三里岗镇政府始终将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作为中心任务,农村公共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全面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实施了村级主要干部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和移民扶持等工作。加大了社保费征缴力度,全力保障了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二是全面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加强了计划免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投资了100余万元新建、修缮了各村村级卫生室,配备了相关医疗设备,对全镇人民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充分改善。三是认真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所有学生免收书费、学杂费,对贫困生继续实行“两免一补”,目前,三里岗镇中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得到全面提高。四是加强了村级群众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三里岗镇共投资500余万元,新建了15个村办公活动场所,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投资10万元,对其余4个村办公活动场所进行了改造。多方筹资30余万元,兴建了170余平方米镇便民服务大厅和村便民服务室,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同时,积极启动“农家书屋”工程,投资100余万元兴建了各村村级农家书屋、卫生室,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打造多个特色新村

整齐的农家别墅环山而列,白墙褐瓦、楚风楚韵;文化广场草绿花红,设备齐全;香菇市场人头攒动,交易活跃。村民们住在平均每户214平方米的楼里,年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闲暇时在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一下身体,这就是如今三里岗镇吉祥寺村农民的新生活。

吉祥寺村的示范,让相邻的村子再也坐不住了,创建很快在全镇铺展开来。近年来,三里岗镇政府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建居民点13个,占地500多亩,兴建1000多户、4000余间农民新居。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规划建设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新村。吉祥寺村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势,精打旅游牌,打造“旅游山庄式”新村;位于随岳高速公路出口附近的八一桥村、刘店村大打交通牌,科学规划居民点,筹建菇乡美食苑,建成“农家山庄式”新村;杨家棚村依靠丰富的山林资源,种香菇,栽意杨,养土猪,建成“自然生态式”新村;居委会所在地充分利用毗邻集镇的优势,塑造“仿古风格式”新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该镇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洁美菇乡行动”等活动,对城乡街道两旁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城乡管理不断规范,城乡居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短暂的采访行程很快结束了。李克申会长招待记者一行在镇政府对面的农家饭店吃饭。一道道农家菜极具当地特色,其中尤以干锅香菇为最,宽大厚实的香菇在阵阵嗞嗞声中不住地往外冒油,香气扑鼻,让人欲罢不能。李会长笑着说:“怎么样?比红烧肉还好吃吧!”我们不住地点头。即将离开三里岗时,记者看到镇上一户人家的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香飘寰宇生意珠中取玉,菇行天下财源锦上添花。”愿三里岗镇继续“香”飘四海。

作者:赵建峰

上一篇:我国轻化工程专业英语论文下一篇:机械专业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