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如何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北京联合大学从构建高职、高职“专升本”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入手,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依靠学校整体优势,产学研相互促进,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品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体化教学高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体化教学高职教育论文 篇1:

高职教育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基础会计》为载体,论述了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并提出了该课程的思路建设、内容的构建和实践的操作,实践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基础会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就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通过概念、理论来传播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枯燥。现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通过一个的单元项目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项目和兴趣去学习,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一致,让学生毕业就可以就业。

1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1.1 学生所学的和最后工作岗位中的知识不对等

会计岗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岗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不断的发展,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增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实际的案例去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公司中的财务人员岗位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2 教学环节中的实践场地不够

由于会计专业每个班的学生都比较多而一般企业最多就是接受几个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所以要加强校内外实践场地的建设,多建设一些“厂中校”、“校中厂”,要把学校和企业的实践场地打通使用,做到资源共享,杜绝浪费。

2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新入学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

2.1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高职类会计专业学生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入门课。此门课程是将学生引入专业的大门,让学生能够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会计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的。

2.2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几点想法

2.2.1 教学内容的设计

(1)会计基本教学理论。总结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动画的形式来阐述会计的概念;以各种实物和动态形式来阐述会计六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以游戏的形式来阐述借贷记账方法及科目和账户的设置;这种模式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更生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了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而且也增强了学习会计的兴趣。

(2)会计基本核算系统。①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从资金的筹集业务、材料的采购业务、产品的生产业务、产品的销售业务、利润形成、分配等业务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和财产清查,来分析企业会计账户的开设、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和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②财务报告:介绍财务报表的种类、编制依据、报表结构、编制方法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3)会计基础工作。按会计主体规模的大小、交易或事项的多少,了解二种主要类型的会计核算模式,即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2.2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案例教学法。《基础会计》中理论知识枯燥且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实际生活来讲解,让学生能够通俗易懂。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学生生活费作为例子来讲解。这样的具体实例,让会计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与掌握。

(2)讨论教学法。《基础会计》中有些概念难以理解,而且也容易混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讨论教学法,由老师将问题引出来,学生围绕此问题来发表个人看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挂图设计法。挂图设计法是将抽象的理论以图表的方法来展示,将挂图悬挂在教室作为教具,由于挂图更加直观、生动、具体,所以在教学中能够更方便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更轻松,效果也更好。

(4)体验式教学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在此教学方法下,老师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统一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带着任务以小组的形式,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目的。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效

3.1 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实践课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上手工作,未来的职业道路也得到了拓展。

3.2 提高了考试通过率

理实一体化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强化《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3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体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适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初次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率大大提高。

3.3 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下,将知识碎片化成各个项目,这样老师需要向学生阐述本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练习。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将某个项目的问题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如果遇到此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样教师的演示可以让我们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3.4 夯实了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

作为湖北省会计领域竞赛影响力比较大的会计技能大赛,我们两次组织大一的学生与其他学校大二的学生同台参加比赛。这类比赛对学生的会计专业基础的要求尤其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即使是大一的学生我们仍然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单项一等奖的好成绩。

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任道而重远,在教学中我们所形成的一些设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总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初衷,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便将来更好的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杨峰.高职会计专业核心技能的界定及培养策略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

[2]尹茜,宋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作者单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孝感市 430000

作者:王敏

一体化教学高职教育论文 篇2:

科学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高职教育教学品质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如何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北京联合大学从构建高职、高职“专升本”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入手,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依靠学校整体优势,产学研相互促进,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品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专升本”;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品质

北京联合大学是较早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是依托学校整体优势,打造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从高职(专科)、专升本(本科)到专业硕士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培养高端职业人才。

一、科学构建高职、高职“专升本”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将高职、高职“专升本”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统筹考虑,探索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职、高职“专升本”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其目的是解决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衔接与深化问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与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等方面差异,培养高端职业人才。

1.实施一体化培养方案,使高职与高职“专升本”有效衔接

将高职、高职“专升本”两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均按照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能力培养平台、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和职业能力拓展平台进行搭建。通过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从而达到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与本科教育水平有效衔接,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实践水平提升的有效提升。

(1)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专升本”的人才培养以此为基础,向高层次延伸和扩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专升本”教育课程设置在于适度提升与专业学习和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重点拓展专业知识,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新科技知识和新技能,注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个课程平台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给学生一定选择空间。专业任选课程主要是专业拓展和前沿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取一定学分。考虑到“专升本”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实践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因此课程设置着重点放在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上,要求每个专业设置2个以上(含)的综合技术训练项目,每个项目时间2~4周,以强化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同时与毕业环节有效衔接。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统筹兼顾

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于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基本素质教育的现状,着重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技能培养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关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并重。

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出发,首先加强英语实用能力培养,做到英语教育不断线;其次强化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利用计算机工作的信息化能力、先进软件的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鼓励学生考取高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证书。

对于专业技能课程,从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出发,将专业能力分成若干单项能力贯穿于课程体系中。低年级以单项能力培养为主;高年级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主要以“项目”、“任务”、“实务”为载体进行。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材施教,探索个性化的培养途径和方法,解决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现状。对学生的来源及需求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坚持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能。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进行综合测试,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了解其需求然后进行针对性培养。

1.通过组建经管类高职创新实验班,探索“3+2”贯通培养的新模式

我校是本科院校办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专升本”教育也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不突破国家相关“专升本”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意愿,对于整体基础好又目标明确的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和心理测试,组建了“经管类高职创新实验班”,采用动态管理机制,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流动。将3年专科和2年本科教育相贯通,探索“3+2”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践证明,实验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学风,在各个方面树立了典范。全国英语三级A测试的一次通过率100%,其中有1/3学生通过全国英语四级;另外有5人在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且有10余人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2.依托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专业,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我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两个专业是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专业,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建立了“学、教、评、做、训”一体的不同级别的人才方案。其课程体系遵循“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职业模块(企业培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顶岗实习)”设置,融合职业培训与专业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调整模块课程,达到不同规格人才培养要求。使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证书和分级教育证书有机衔接、标准统一。目前两个专业正在进行4级(高职)、5级(专升本)的分级制改革试验工作,为了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对接,旅游管理专业与全聚德集团采用订单式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与用友集团联合培养。同时还为学生配备了双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3.依托我校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利用学校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运用“外包”的理念,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核心优势资源,根据专业设置特点,按照“大类培养、行业认知”、“分流培养、职场体验”、“实战训练、职业定向”设计人才培养过程。新生入学后参加企业名师讲学计划,增加学生的行业认知;中高年级开始进行企业践学计划,毕业年级进行顶岗实习,达到职业认知培养连续进行的目的。目前学校与多家外包企业合作,培养企业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三、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实施了教学品质提升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实践教学效能、教师执教能力、教学管理效能等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

1.密切产学研合作,校企互利共赢

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主动营造各种机会,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探索实践教学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积极开发校内资源改善实训条件,建立了旅游管理与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9个高水平实训中心;同时与北京首旅集团、全聚德集团、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多家行业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另外,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也取得丰硕成果,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重要平台。

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与职业标准开发、承担或参与行业企业技术研发课题、提供行业企业咨询服务、承接行业企业员工或客户培训等,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如:旅游学院拥有北京市劳动局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担着为北京市酒店与餐饮业人员提供在职专业培训及考核工作;应用科技学院教师担任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搭建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平台,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参加教师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毕业实习等方式,贴近行业企业一线需求,提高职业竞争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出台并实施了《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以立项形式资助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训练。目前已经开展3届,共有150个项目结题,有近千名学生参与。建立了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级竞赛体系,出台了各种激励政策,瞄准学生技能提高的兴奋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2.建立激励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学历学位水平的提升。制定优惠政策,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密切合作,促进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关于提高教师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化;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在职教师的培训(企业实践技能和业务提升)、高水平师资聘请(企业、相关高校)。通过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我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3.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根据高职、高职“专升本”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特点,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进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并实施了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课程重修管理细则》等。

实践教学历来是教学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中各个环节管理。学校建立了既严格规范又不失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修订了《北京联合大学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制订了《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发挥校内教学督导和企业专家作用,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 齐再前. 探索高职“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北京教育,2011(6).

[2] 李论,陈遇春,李彬让. 基于“专升本”制度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7(7).

[3] 姬慧. 破解高职“专升本”教育困境之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1).

[4] 王叙红. 改进高职“专升本”教育模式的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09(1).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孙晓鲲等

一体化教学高职教育论文 篇3:

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 要 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双师型素质、有较好的实训场所、开发适应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材以及较高的课堂管理能力等。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1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为组织形式的教学越来越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强调技能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就必须进行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不仅是要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学场所由传统的教室转移到实训室或工作车间,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同时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2 理实一体化的优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开展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中采取“教、学、做、考”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2]。

1)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职教理念。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分段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而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对操作技能的训练。理实一体化从学生认知、熟练掌握的规律出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求乐、乐中学习,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能很快适应生产、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2)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掌握技能。在传统教学中,理论课堂往往只能用图表对学生展示一些设备和操作流程,缺乏直观的操作,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感性认识而觉得枯燥,所学知识也容易忘记,学习效果也差。理实一体化将实践融入课堂,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加强,学习效果明显增强,符合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3)理实一体化有利于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师技能提高。理实一体化开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这就对教师掌控课堂、掌控任务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去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企业实际知识,以此来满足新形势下教师的教学能力。理实一体化的场所由教室转向实训室、车间,这样也要求课程要统一利用师资力量、实训资源,高效组织教学,提高设备利用率。

3 理实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培养目标“高大上”而不接地气 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直接照抄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甚至就是本科院校的简化版,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课程定位不明确,导致理实一体化也难以实施。物流管理专业里面一些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运筹学、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学起来较难,理论知识抽象,也难以展开理实一体化。这些课程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思路,难以开展理实一体化,可以取消或者减少学时。

课程改革与设计时情境任务与实践和知识相关度低 理实一体化教学一般的组织形式为项目化、任务驱动、情境设计等。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够实现理实一体化操作的,比如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该课程是物流专业比较多实操的课程,但是部分内容也不适合做项目化任务教学,比如在学习仓储管理仓库布局、仓库结构、仓库分类、仓储经营组织与方法等内容时,显然很难通过任务化驱动让学生去学习,只能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通过视频、图片等丰富讲授知识。报关实务课程理论内容也较多,实操部分以流程和单证为主,很多内容也并不适合项目化操作。很多学校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刀切,不管什么内容都要求项目化、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很多项目化驱动任务其性质往往就跟引导案例一样,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

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实践开发价值不高 理实一体化开发实践项目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整合、创新能力,部分教师在设计实训项目时缺乏深入的情境设计分析,只是简单罗列一些知识或工作流程,局限于当前知识点技能培养,缺乏系统分析,不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缺乏问题分析和理论实践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许多的实践项目只是对原有技能训练或者实训项目的照抄,脱离企业实际,不符合真实工作流程。

实训仿真软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由于资金、场地限制,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再现所有的企业实际,实训室仿真软件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报关实训软件、货代实训软件能够模拟一些工作场所、工作流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比较发现,很多实训软件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容的仿真总是难以全面模拟实际。

4 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几个思考

理实一体化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理实一体化要求教师去设计任务化项目,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十分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根据典型实践工作流程、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分解成不同的情境学习单元。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具备分析、组合、创新能力,否则理实一体化教材很难编写,过程也难以控制。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最新的知识讲座,比如物流研讨会、物流年会等,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鼓励教师下企业调研与实践,了解最新行业规范和企业操作方法,深入企业了解工艺流程、岗位实践要求。只有熟悉企业业务,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结合。

理实一体化需要实训场所和设备作保障 理实一体化要求实践与理论一体,教学组织场所由教室向实训室、车间转移,这样就需要一个与专业规模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和设备,这些场所要求能够开展实训,也能同时展开理论学习。实训场所投入不仅需要场地,也需要资金,如果没有一体化的场所,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训实践教学在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效果就不能如预期所想。

理实一体化需要开发项目化课程教材[3] 理实一体化课程需要打破传统以往的教学组织,这就需要编制适合项目化教学的教材,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编排学习知识,引导教学过程边学、边做、边练。教材编写中要采取新的模式,教师要设计新的任务、新的情境,而不仅仅是以往教材上知识的重新组合,教师需要将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实践任务和训练。

理实一体化对校企合作提出新要求[4] 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发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许多课程开发需要企业深度参与,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的设计需要企业支持,否则基于工作过程企业实践的项目化开发就变成闭门造车,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

理实一体化要加强课堂管理 理实一体化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多让学生动手,但是在仓储配送课程等实训操作时,由于场地限制,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者协助操作,因此课堂管理难度很大,有些学生在实训场所哄闹、乱拿工具等,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在学生操作的时候,教师在一旁忙于自己的事情,有可能导致学生实践心不在焉,也不明白做得正确与否,甚至在一旁玩手机等。因此,教师时时处于指导监督状态,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地方,督促学生动手,加强课堂纪律。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针对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团队协作能力不强的状况,通过比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仓储配送实务、国际贸易、报关实务、运输等都可以通过设计比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5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制度保障

灵活的教务制度 理实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学生采取新的考核方式,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方法,将使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理实一体化要求在实训场所上课,但很多课程体并不需要全部在实训室完成,只需一部分内容在实训室完成,而有些理论课程在教室完成即可。有些理实一体化课程需要打破传统单次两节课的方式,教务系统要支持灵活的排课方式,才能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合理调节上课安排,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优势。

实训建设投入有保障 理实一体化对实训场所有较高要求,实训室要改造、新建,不仅需要资金,也需要场地。一些院校有资金无场地,落后地区院校无资金也无场地,极大限制了实训室建设和发展,以致开展理实一体化因缺乏场地而难以为继。

教师激励机制 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需要编制新的教材,教师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编制情境任务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有些学校财务制度不灵活,劳务费和误餐费不能在编制教材、教改项目等方面进行报销,极大打击了教师积极性。适合的激励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否则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改革中容易消极怠工,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校企合作机制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理论知识,也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和院校要建立互聘共培教学团队双向交流机制,企业教师到学校上课要在制度上给予便利,支持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专任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春江,关玉琴,燕晓.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

[2]徐健.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1):36-39.

[3]张扬群,邓泽民.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与编写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68-72.

[4]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4-35.

作者:何景师 戴航

上一篇: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论文下一篇:合理控制的电力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