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器应用人才培训论文

2022-04-25

在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展了不少实践研究,部分高校开设了应用型专业,面向中职校自主招生。目前“中职升本”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实现既保证中职生能完成相关专业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顺利拿到中专文凭,又能为后续本科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子电器应用人才培训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子电器应用人才培训论文 篇1: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漫谈

[摘 要] 结合社会发展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就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电子电器应用和维修人才。

[关 键 词] 电子电气应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行业社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综合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需求为宗旨,根据社会发展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以及该专业社会发展趋向,有针对地培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

一、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注重专业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体要求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了解电子电气产品的结构原理,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从事电子电器设备制造、设备安

装、设备调试、设备操作、设备管理和维修等多种一线类工作。在生产部门,要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能够从事电子电器设备及其相关产品的一般技术操作;在维修部门和检验部门,要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能够从事电子电器设备修理和日常商业检验工作;在营销部门,要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能够从事各类电子电器设备的采购、推销、调节、储运等各类工作。

(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人才培养规格。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的培养要能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通过学习实现个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文化知识、电子电器理论、實践技能,而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计算机知识。(2)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要求。在思想品德上要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在文化素质上要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工作的必要情况下能够应用准确的语言,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身心素质上则是要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

身心健康,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在工作上则是要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区域电子企业对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培养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结合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订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阶段,职业启蒙学习。在这个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启蒙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有电子电器文化基础课、职业素质训练、企业专家讲座等。第二阶段,职业能力培养。在这个阶段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有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企业订单实习等。学生学习课程采取校内和校外结合的方式,校内课程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操作能力;课外课程则是通过订单引入来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向学生讲授电子电器的专业核心课程。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提升。这个阶段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考试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强化学生的岗前培训,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小组。在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电子电器应用维修指导下成立专门的电子电器应用和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小组,邀请专家对小组教师组织培训,并制定电子电器应用和维修专业课该方案。(2)做好行业情况分析。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之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人才需求情况。(3)加强对工作岗位的分析。通过对区域电子企业的访谈分析来更好地了解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为实践工作提供重要信息支持。(4)积极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合作电子企业中要求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在访谈会议上确定电子电器职业工作任务。(5)确定学习领域。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课改小组各成员来对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对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分类,将各类任务融入各类模块项目。(6)编写教学文件。在电子电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编制相应的学习课程标准,按照标准组织行业专家开展论证交流。

综上所述,课程建设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对中职院校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师生管理,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以技术为重点、以行业目标需求为原则,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科学实施课程,从而为社会发展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电子世界,2014(4):196.

[2]陆军.面向高星级酒店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2):147-148.

[3]张正.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41-42.

作者:杨昌菊

电子电器应用人才培训论文 篇2:

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在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展了不少实践研究,部分高校开设了应用型专业,面向中职校自主招生。

目前“中职升本”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实现既保证中职生能完成相关专业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顺利拿到中专文凭,又能为后续本科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基于中职与高校的有效衔接、协调发展考虑以我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与研究,寻找中职校与应用型本科两者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之间的平衡点,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对口升本教学方案,并“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我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确定学生发展目标、标准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牢固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电器应用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子电器设备生产、服务、经营和维修等行业企业,从事家用电器及数码电子产品、汽车电子设备、低压电器的组装、调试、检验、维修、技术管理、采购、推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电工、电子、机械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电子电器设备采购、推销、调拨、储运及办理索赔等基础知识。

(2)掌握相关电子电器设备的控制元件、典型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常用元器件性能及功能的基本知识。

(3)掌握音频、视频,日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三大类电子电器设备中某一类的工作原理、生产过程、主要性能指标和经营、保养及维修知识。

(4)具有相关电子元器件和电冰箱、空调器零部件的检测能力和选购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常用检测仪器(含仪表、设备)和工具。

(5)具有安装、调试、检测与维修家用音频、视频产品,日用电器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中某一类电子电器设备的能力。熟悉电子电器设备生产、检修、经营职业岗位的规范和职业道德。

(6)具有操作、维护电子电器设备的能力和电子电器设备经营中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工作能力。

(7)具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电子电器维修等法规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8)具有查阅电子电器相关资料及其产品说明书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10)具有一定的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客户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

二、培養学生具备职业素养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良的思想品德;敬业与团队精神及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强,有自信心、成功欲。

(2)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生活情操与美的心灵。

(3)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

(4)具有创新精神。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专业知识。

①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电工基础、电子基础、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电子CAD、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基础知识。

②掌握相关常用电子元器件性能及功能的基本知识。

③掌握家用电器、数码产品、汽车电子、制冷与空调、低压电器五大类电子电器设备中至少一大类的工作原理,生产过程,主要性能指标和经营,维护知识。

④熟悉上述电子电器设备生产,检修,经营职业岗位的规范和职业道德。

⑤具有识别电路图的能力;掌握电子仪器电子仪表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电子元器件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功能电路;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的能力;具有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与维修的技能;有操作、使用与维护较复杂的电子设备的能力。

⑥具备进一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学习能力和从事电子行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能力。即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行为能力。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具备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即自我控制能力。

(2)专业技能。

①具有较扎实的焊接基本功。

②具有相关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的检测能力和选购能力。

③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常用检测仪器(含仪表,设备)和工具。

④具有安装,调式,检测与维修家用电器、数码产品、汽车电子、制冷与空调、低压电器设备中某一类电子电器设备的能力。

⑤具有操作,维护电子电器设备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的设置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

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

实行学分制,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

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四、中职对口本科培养模式

1.教学要求。

专业技能课

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2)任务驱动法。

(3)行为导向法。

(4)电子仿真教学法。

(5)四阶段教学法。

教学重点:电子产品组装、SMT焊接。

教学思路: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包含专业实践操作,在专业实践操作中体现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

教学场地:尽可能在实训室及机房。

学生学习目标:从做开始,重在于会,先会后懂,精益求精。

2.教学管理(4)。

(1)建立学生技能档案,各实训课都要有学生的训练纪录,便于跟蹤学生的学习状态。

(2)每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考试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应进行有偿补课和补考。

①学生考核方案:

成绩考核:考核成绩由技能考核成绩、操行考核成绩、实习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

技能考核:占考核成绩60%,由企业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态度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操行考核:占考核成绩20%,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认识态度、实际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等综合情况评定。

实习报告:占考核成绩20%,根据学生总结能力予以评定。实习报告中包括实习计划、执行情况和实习体会。

②学生专业评价方式。

学生项目课程成绩=平时技能考核(20﹪)+期末应知应会考核(40﹪)+考证(40﹪)

③教师评价方式。

以学生各项考核合格率来评价教师教学成绩:

学生期末理论合格率(20﹪)+学生期末技能合格率(40﹪)+考证合格率(40﹪)

五、最终实现的目标

1.针对对口升本的需求,根据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与应用型大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不适应性,遵循人才系统培养规律、职业成长的发展规律,整合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改革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对口升本课程体系,建立“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特色+文化底蕴”的技能型人才。

2.立足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型大学的培养要求,改革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对口升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案及课程评价标准,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与应用型大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衔接目标的顺利实现。

课题名称:中职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黄忠静

电子电器应用人才培训论文 篇3:

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撑应用电子专业群“双主体三融合四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前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第三方检测认证等机构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推动粤港澳质量检测互认,提升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促进传统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1-2]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领航和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认证产业发展与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依托应用电子技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联合广州知识城、工信部电子五所等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建“华南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技术研究院”。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由校企双主体共同组成的专家队伍选取合适的技术载体,通过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创新成果与教学内容实现三融合;形成可用于教学的分层递进的“学期项目”课程,精准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打造“项目引领、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通过“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岗位技能分层递进”的方式,实现学生在第2~5学期实践“学跟做创”四分段培养,打造智能检测认证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智能检测认证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

二、专业群特色和组群逻辑

1.专业群优势和特色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所属电子信息大类,由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组成,主要面向智能电子产品装调试验、检测认证、质量保证、智能检测系统工程实施与维护等岗位群,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

群内5个专业实力雄厚,其中应用电子技术为国家骨干专业、省一类品牌专业、省示范专业、省一流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省应用型本科2+2试点专业、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省二类品牌专业;专业群承担国家师资培训、省师培训,是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所在专业。2015年起,专业群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了1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获得8项全国竞赛奖项;拥有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珠江学者1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承办了1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是优秀华为ICT学院。专业群先后参与获高职育人成效、国际影响力、服务贡献、学生管理50强。

2.专业群服务智能检测技术产业链

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广東省检测认证服务产业集中于珠三角,区域产值位于全国首位。当前,检测认证行业存在:①设备分散、数据相对独立,离散的数据不利于检测认证机构一体化、智能化的发展;②设备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检测试验的效率较低;③检测专业人才缺乏,检测认证企业国际化程度不够等问题。

群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侧重于检测试验,产品认证,检测认证业务咨询以及被测产品质量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侧重于创新设计中产品化过程所需的设计助理,智能化产品装调、编程;物联网应用技术侧重于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检测系统的系统集成、调试,应用系统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侧重于通信网的建设、运维、优化等工作。

3.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依据“龙头引领、骨干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群内应用电子技术是国家骨干、省一类品牌专业,作为龙头,打造强制认证特色10多年,在安规、可靠性和EMC等认证技术人才培养上居全国前列,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大省品牌专业为骨干,支撑专业群发展。龙头和骨干专业带动电子信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专业协同发展,对接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所需的智能化检测终端设备开发、个性化和定制化设备研发等(图1)。

专业群最终实现智能检测设备终端开发(对应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通信网环境建设与运维(对应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检测中心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对应物联网技术专业)、电子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对应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智能检测认证行业人才培养。通过“华南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智能检测认证产业相关技术研究,并培养了解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1.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撑“双主体三融合四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电子电器产品智能检测认证行业企业的智能化发展,依托应用电子技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师资优势,教育部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高端医疗器械产学研、黎旺星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平台,联合广州中新知识城、工信部电子五所,广州市检验检测与认证行业协会等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华南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设物联网与大数据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电子产品可靠性提升技能大师工作室、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大学生创客中心、社会培训事业部等职能单元,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培训为一体,服务检测认证行业企业的创新发展(图2)。

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由校企双主体共同组成的专家队伍选取合适的技术载体,通过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创新成果与教学内容实现三融合,形成可用于教学的分层递进的“学期项目”课程,精准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分别开设在第2~5学期。学生每个学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1~2个“学期项目”,并根据项目的需求从课程地图中选择3~5门对应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辅助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期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项目知识、跟项目实施、做典型项目、创科技成果”四分段实现精准培养,同时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也可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向企业推广,服务电子电器检测认证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2.分层递进的学期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

(1)职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接智能检测终端设备开发、电子电器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通信网组建与运维、智能检测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等岗位,培养智能检测终端产品开发、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检测技术、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

(2)学期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学期项目以项目教学为核心,以学期为单位,将项目、理论、研讨和实训有机结合,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贯穿于学生第2~5学期的学习中,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与创业等软技能的培养,将硬技能与软技能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学期项目课程的项目来自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创新成果等,将这些项目载体按照智能检测终端設备开发、电子电器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通信网组建与运维、智能检测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等职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分解。以这些颗粒化的知识点、技能点为基础,拓展相关的知识能力单元,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按照不同工作领域和难易程度进行组织,形成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的技术技能课程体系,以“电子CAD设计”“传感网应用开发”“电器产品检测认证”等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对应,实现书证融通。同时,提炼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爱岗、敬业、创新等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理念,结合公共基础课,打造“项目引领、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底层共享,中层融通,顶层互选(图3)。

(3)专业群内课程融合互通

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分为平台课和模块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根据行业及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产业发展有效衔接。

基础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体育与健康、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基础课程。

专业平台课包括电子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

专业模块课由职业能力递进系列课程构成,分为智能检测终端设备开发、电子电器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通信网组建与运维、智能检测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4个模块,各模块课程相互融通。学生可参考职业评测的结果,从课程地图中自主选择,并考取相应的X证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交叉选修其他模块的课程,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拓展模块课包括医疗、家用、汽车电子等具有行业特色的岗位拓展课程,以及创新创业、人文社科、艺术美学、劳动教育等公共拓展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4)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创新

针对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打破“唯卷面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通过“教考分离、在线测试、汇报答辩、现场考核、创新成果等效置换”等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3门专业基础课,建立包括课程标准、试题库等课程资源库,实施第三方命题,教考分离考核评价方式。学期项目“电子电器产品EMC测试技术”等专业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成果+X证书”的考核评价方式。

3.校企协同“学跟做创”四分段精准育人

(1)校企协同精准育人

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校企联合,将“基于NBIOT的能耗监控系统”“红外线理疗仪安规和EMC整改”等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分解为硬件设计、软件开发、检测认证、网络搭建、系统运维、应用开发、技术支持等岗位,使学生成长与职业岗位一一对应,进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在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角色的岗位需求,从课程地图选择并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岗位技能分层递进”方式,实现学生在第2~5学期实践“学跟做创”四分段培养(图4)。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培养获得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最终,达到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双提升。

(2)职业能力全方位塑造

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大学生创客中心的功能,利用学生团队,例如电子协会、单片机协会等,以竞赛成果展示、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依托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迅方-机电大学生创客中心”,为学生放飞梦想提供支撑。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技能、创新创业等竞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校企导师带领学生将竞赛和项目成果孵化成论文、专利、研究报告等创新成果,实现职业能力全方位塑造。

4.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成才的路径

(1)开发大数据职业倾向评价系统

调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智能检测终端设备开发、电子电器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通信网组建与运维、智能检测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关键能力(适应、创新、自学、自我管理、抗挫折、交际等),结合电子电器检测认证产业发展情况(产业门类、发展状况、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数字生态、职业岗位、薪资待遇、风险和机遇等),融入韦里克SWOT模型,开发大数据职业倾向评价系统,量身定制学生职业发展建议。

(2)构建课程地图

学生利用该课程地图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依次学习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技术技能课、岗位拓展课,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习进程,实现“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改革。

(3)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新生入校后,通过专业教育、专家讲座、座谈研讨、企业观摩等举措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电子电器产品智能检测发展现状和工作岗位要求。第1学期末,进行职业倾向评测,选择将要加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下属的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确定在此中心中担任的角色(岗位),根据此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课程地图选择不同的技术技能课程和岗位课程,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矩阵,构建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第2~5学期开启弹性学期和个性化学习阶段,学生在基于岗位能力分层递进的课程地图帮助下,完成校内学习,经过顶岗实习后,达到学习目标(图5)。

(4)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

专业群将借助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承担院校的影响力,对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分析,区分技能等级要求,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积极向工信行指委推荐检测认证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并参与开发国家电子电器产品智能检测认证等相关岗位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根据专业群培养目标遴选合適的X证书,推行“1+X”证书试点,学生获得“1+X”证书率90%以上,开发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并推广。

(5)探索实施长学制和职业本科培养

与韩山师范学院进行“2+2”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试点,积累本科办学经验;探索专业群内品牌专业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群内应用电子技术龙头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四、结束语

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化所需的配套技术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卓越工匠价值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撑‘双主体三融合四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典型项目开展模块化教学,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团队技术活动,实现个性化培养,多样成才,为电子信息类产品检测试验、产品认证、检测认证业务咨询、质量提升、以及检测认证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此外,专业群还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高技术技能平台,通过服务检测认证行业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专利运营等方式,服务质量兴国战略,这对于引领传统检测认证行业企业向“互联网+”与“智能化”新跨越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8-07-26].http:// drc.gd.gov.cn/ sswgh/content/post_854165.html.

[2]叶立生,吴加恩.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对策[J].职教论坛,2017(32):83-8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GDJG2019069)、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7GGXJK00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2020GZGJ22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张永亮 安超群 陈榕福 潘必超 李建波

上一篇:增值税转型及税负分析论文下一篇:安全因素中普外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