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求活求实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代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悟性与个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的悟性,一是求新,二是求实,三是求博。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的个性,一是求活,二是求真,三是求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求活求实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求活求实教学论文 篇1:

让语文教学“新”起来“活”起来

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走向“新”与“活"的重要性,应大力提倡“新”与“活”。

一、语文教师的身心方面要真正地“新”起来、“活”起来,这是语文教学走向“新”与“活”的前提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活”起来。《教师十大素养》一书明确指出,教师“要照亮学生,先要自己身上有光明;要点燃学生,先要自己心中有火种”(《教师十大素养》张仁贤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老师有活力,学生才有活力。老师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生活应该充满阳光,生活的乐曲应该交织着激情与欢乐。我们不仅可以使生活更潇洒,身心得到解放,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诗意化。尽管高考这根指挥棒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尽管我们沉溺于题海中呼吸艰难,尽管繁重的教学负担让我们佝偻而行,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轻松一下自己的身心,忙里偷闲,要看看电视、散散步、踏踏青、节假日带着家人旅游观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少年,老态龙钟似的古板他们不喜欢,“别里科夫”似的守旧他们不欣赏,死搬硬套过分拘谨他们不适应。语文老师需要点“夫子味”,但“夫子味”不可太浓,人们称我们为“教书匠”,但我们不可“匠”性太强,我们是“活”人,而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我们需要有一颗年轻的心态,我们要让自己的心跳节拍与青少年心跳节拍一致,让学生在情感上对你更依恋一些,这是我们的课走向民生、走向求“活”的前提。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新”起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更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教师的第九个小时》一书写道:“在我们看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真正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关乎课堂、校园、学生、教材、班级等这些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方方面面,更关乎校园之外的人、事、物……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活,应该由校园内和校园外两方面构成。校园之内是直接的、显性的,校园之外是间接的、隐性的。过一种有滋味有情趣的校外生活与有思想有成就的校内生活,这才是‘完整’与‘幸福’的。”(《教师的第九个小时》刘恩樵刘祥主编)教师应该是一个完整而幸福的人,教师身心要健康、愉悦,要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广泛阅读,求实、求新、求活,丰富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是语文教学走向“新”与“活”的条件。“人人为学习之人,处处为学习之所,时时为学习之机,走向学习型组织”(《师者回眸》(任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只有真正地让自己渊博起来,课堂教学的“新”与“活”才能底蕴丰厚,才能真正的“新”,才能真正的“活”,而不是表面上的热闹,甚至于浮躁与花俏。古今中外的名著,作为语文老师,年轻的当然要读一读,年老的也还要再读一读;新的获奖影剧问世,我们应抽时间看,新的文学获奖作品问世,我们更要抽时间去读:有着“古香古色"味的作品要读,青少年喜欢的作家如琼瑶、韩寒、郭敬明、曾炜等的作品也不妨看一看;传统文化要知道,大众性质的网络文化也要了解,要多方面多渠道增长自身的学养,增长自身的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老师进入真正的角色,才能和学生的“脉搏"一致,才能使语文教学如充满生机的春天,“活"得有味,如百年茅台,“馨”(新)得芬芳。

二、教学内容上要求“新”求“活”

21世纪的人才,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人才需要在“新"与“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来培养,教学内容上的“新”与“活”,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冲破《教师教学用书》的长期束缚。学习一篇课文,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形成多维认识。但长期以来,总是以《教参》中的一家之言代替了对课文的多维认识,严重制约着师生的思想的发挥和创造,客观上培养了我们的依赖性和惰性,教书似乎就离不开教参,备课抄教参,上课翻教参。由于教参讲得很全、很细,并且很“权威”,大部分教师便奉之为“经典”,自己的不同认识不敢讲,学生的不同想法不敢去认可,有些观点,虽然讨论激烈,但还是统一到教参上。正如《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上所说:陈旧的内容,极左的观念,荒谬的肢解,专制的答案,处处和大气候不协调……有的语文教师甚至丧失讲解一篇文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向“新”与“活”,我们必须走出这一教学误区,丢掉这根拐杖,摆脱一些定论的羁绊,自己寻本究源,控求其真正的意蕴。

三、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新”与“活”,这是语文教学走向“新"与“活”的关键

第一,要创设一个民主的气氛,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求“新”求“活”的教学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知识和情感氛围,充满“新”与“活"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激发式的、探索式的教育,是建立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宽容的知识氛围和情感氛围上的,课堂内要有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多向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发挥,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怀疑、大胆探索,使学生在民主式教学活动中达到获取新知、训练思维、完善人格的目标。《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对待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者从教多年,已养成习惯,善于和学生交谈、讨论,课余时间,常常和学生谈天说地,课堂上和他们一起讨论,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第二,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走向“新”与“活”,需要实施“大语文教育观”,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需要,它符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即语文,语文即我。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展语文第二课堂,让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互配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和气氛。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真正的主体,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思考的空间,扩展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学生活动项目,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整合学生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的效果,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这种“大语文教育”,能够让教师自由、教材自由、学生自由,学生学习的兴趣足,劲头高,效益好,学得轻松,事半功倍,这是语文教学走向“新”与“活”的好途径。比如,我们很好地开发了地方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校内外活动、社会热点,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

第三,开动脑筋,课堂要活,课型要新。“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陶行知语)语文老师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教法,这是语文教学“新”与“活”的保障。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摆脱“匠”气,多些灵气,精心设计教法,把学生引进学活的至上境界。任何一位高明的老师,教学用同一模式上下去,学生都会生厌,因此,我们除了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上出自己的教学个性外,可以尝试一下一些名家的教学方法,如:于漪的“情境教学法”、魏书生的“管理教学法”“民主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法”、蔡澄清的“点拔教学法”等,我们不必机械地去模仿,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有的可以学以致用。

第四,求“新”求“活”,需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创新思维。马克思说:“与答案相比,问题是更加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期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激活学生思维是教学走向“新”与“活”的目的。因此,教学中,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课堂上可以提一些开放性、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让学生有改进的机会,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到这一点,不仅设计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成了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如上《守财奴》这一课,通过激励,学生踊跃提出十几个问题,同学们的讨论进行得很激烈。另外,笔者在教学中也注意到本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其创造的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育的一方沃土,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独创性、灵活性。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观念要更新,语文教学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步伐,让语文教学走向求“新”求“活”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仁贤主编.教师十大素养[M].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

[2]刘恩樵,刘祥主编.教师的第九个小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任勇著.师者回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牛传福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一中 237400)

作者:牛传福

语文求活求实教学论文 篇2:

试谈语文教师的悟性与个性

【摘要】当代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悟性与个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的悟性,一是求新,二是求实,三是求博。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的个性,一是求活,二是求真,三是求美。

【关键词】教师;悟性;个性

Try talking about Chinese teacher comprehension and individuality

Ouyang Li

【Key words】Teacher; Comprehension; Individuality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教学改革的经验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直面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有诸多的困惑与不足。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缺乏特色,教师缺乏风格,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缺乏个性。

要改变这一现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既要依赖于教育环境的整体改善,又要依赖于语文教材的科学化及语文教学本身的自我改进。同时,语文教师自身的“长善救失”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悟性与个性的探索,从培养教学悟性与个性中开拓一条自新自进之路。

多年来,长期封闭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教师唯上唯名唯命的思维定势,定于一尊,奉命从事。“带着镣铐跳舞”,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因此,提倡语文教师应有“悟性”,以此冲破思想桎梏,实在是当务之急。提高教师的悟性至少应从三方面入手:

1 求新——要破除封闭性,树立现代教育观

首先是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在于“积能”和育人。从语文的性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过去那种仅仅把语文教学定位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漪说:“抽调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会失去光泽,步入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怪圈,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又背离了语文课的宗旨,步入另一个误区。”可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教学中不可荒废其一。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语文教学要发挥全面育人的重要功能,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纳入教学的目标,并加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更新。人类教学手段的发展已进入综合性、开放性阶段。如果仍停留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低层次,势必造成教学的高耗低效。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三种: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化教具。它们各有其功能和局限,三者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替代,更不能互相排斥。在教学中,应尽快转变观念,将三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各自长处,从而获得最佳的综合效应。一方面,教师要把普通教具从“冷宫”中请出来,如照片挂图、实物模型等,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尽早掌握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使其为教学做好服务。

2 求实——摒弃虚幻浮躁的风气,深入语文教学的本质

在改革的大气候下,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急功近利、装饰华丽但实质空洞无物的所谓改革经验也像蓐草与荆棘一样搀杂其中,甚至出现了教改经验、教改课题“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奇怪现象。许多公开课是靠“花拳绣腿”装点门面,初看热热闹闹,细想却是“空中楼阁”。这种虚假的繁荣危害是极大的。无疑,教学必须讲求实效,凡成功的教学经验,无不渗透着一个“实”字。

3 求博——开阔自身的眼界,努力汲取相关知识

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一,要了解理科的一些基本知识。二,要了解新兴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三,要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句话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

但是语文教师光有悟性之外,教师的个性也不可忽视。可以说,悟性与个性是教师完善自身素质、实行优化教学的两翼,不可或缺。作为语文教师,即使年龄相同,学历相同,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才能、经历、特长也总是千差万别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则是喜欢整齐划一。各式各样实用主义教学主张的提出和利用行政手段的强行推广,大大限制了语文教师特长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自己的教学个性,然后才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在这方面,教师首先应追求三点:

3.1 求活——打破僵死的教学模式,还语文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

吕叔湘先生说:“在各种教学法之上,有一个总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活’。”这句话揭示了课堂教学“求活”的重要性。“活”具体体现在:①教学设计的“活”。要使语言“活”起来,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哲理注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教学设计或因为太过模式化,或因为搀杂了过多的无效环节,或因为脱离学生的现有水平,常常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怨声载道,而实际收效甚微。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特别强调课堂设计的“活”,其教学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从训练学生的能力着想,注重实用,讲究实际,取消了一切无效的教学活动,完全摆脱了程式化的倾向。因此,他的课体现出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只有做到导入“活”,解疑“活”,授法“活”,练习“活”,以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敢于打破常规,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②教学语言的“活”。要使语言“活”起来,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哲理注入是必不可少的。有经验的教师,其语言必定是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要么是淋漓尽致的挥洒;要么是绘形绘色的描摹;要么是鞭辟入理的揭示;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

3.2 求真——语文教学要诉真情,写真意,发挥塑造学生人格的功用。

3.2.1 是教学情感的“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用心品味文章情感,接受课文的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统一,讲课时做到储情于胸,激情导入,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达到教情、学情、文情三者统一的真境界。

3.2.2 是写作内容的“真”。有人说:“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道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但现实的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

3.3 求美——学美文,上美课,提高学生欣赏美、分析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其乐融融”的审美境界,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每一个有上进心的语文教师,无不憧憬自己的语文课能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如一首动听的乐曲,使学生如醉如痴,陶醉于语文的“美”中。要做到这一点,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①导之以读而“求美”。②导之以析而“求美”。

总之,语文教师要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少一些呆板,多一分个性,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王安石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语文教师应该站到现代教育的高度,不断除去障碍自己“悟性”与“个性”培养的“浮云”。从而顺时代之需,采各家之长,走创新之路,成一家之体。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2]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上海:语文学习,2001,(7、8)

[3]籍长国.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求与动力.长春:职业技术教育.2002,(1)

[4]覃树楠.引导学生自己解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2,(3)

作者:欧阳莉

语文求活求实教学论文 篇3:

“原生态”的语文课堂

摘 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才是“原生态”的语文课。“真、实、简、活”是构建“原生态”语文课的基本策略。求真,尊重文本价值,体现独特感悟;求简,内容简约,方法简明;求实,把语文课上得朴实,上得扎实;求活,使语文课活泼和谐、动态生成。

新课程的变革,让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进一步反思时,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入全面的理解,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训练的时候不去训练。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关键词:求真;求简;求实;求活

一、求“真”的课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价值”

“原生态”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追寻的是本真的价值。上《去年的树》,在整体感知的时候,老师启发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乱砍滥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对文本价值的感悟,有的是深刻的,有的是肤浅的,对学生的而言都是正常的。但可惜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上述表达统统予以肯定和褒奖,完全放弃了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价值引领的责任。

原因很多,有的是自己本身对文本价值、课堂价值、教育价值的把握发生偏离和扭曲;有的是对价值虽然心里有谱但却引领乏术……语文教学中还学生选择权利,听学生独特的声音,不是形式上的“喜欢哪段学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做到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文本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中,有学生認为狐狸很“聪明”;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有学生认为白骨精“足智多谋”。此类错误认识要通过平等对话,耐心说服、正确引导。

2.真“情感”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叙真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揭示文章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要体会文章的情感。一教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记得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吗?”教室里小手如林,个个争着发言:“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个大蛋糕。”“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为我买了新衣服。”……“你们有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老师接着问。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不少学生脸上显示着愧疚、自责和不安。老师说:“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心血,每一天成长的背后都有爸爸妈妈充满期待的目光,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生日,好吗?”孩子们点点头。再次背诵了《游子吟》这首诗。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真情,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求“简”的课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

1.内容简约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剪裁,大胆取舍。比如一位教师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中,抓住“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一词,“牵一发动全身”,先让学生想象宫殿式的房子原来有什么陈设,再想象一个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陈设。学生在对比体验中深切感受周总理“极其简单”的办公条件却“极其不简单”的精神。

2.过程简化

语文课应让教学环节再简化一些,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比如有位老师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整节课大致只有三个问题板块构成:①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②他的功劳簿里应该写下哪些内容?③战争结束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这三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3.媒体简便

实际上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使用不当,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语文课应让学生用大多数时间去读书,潜心体会。如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忽而火红的苹果,忽而黄澄澄的甜梨。这样的课件使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

4.语言简洁

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求“实”的课堂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的学科,就小学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基固本。

1.语言学习要扎实

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加以揣摩、推敲、咀嚼。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荷花》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师: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

2.教学方式要朴实

我们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小组合作,是否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的成员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如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興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四、求“活”的课堂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1.在弹性预设中求“活”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首先,教师要十分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通过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将教材资源激活。其次,预设要做到有弹性、有留白。比如《雨点》一课,本来安排在后几天教学,正巧这几天春雨绵绵,教师临时调整课程计划。课前、课中让学生在雨中体验,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使语文教学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2.在动态生成中求“活”

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在语文课堂答问错误时、争论困惑时、质疑提问时会有很多超出预设的情况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使课堂更“活”,效果更好。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于是他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进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简、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反朴归真,达到“原生态”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色·本色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魏 薇.《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出版社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钟阳飞

上一篇:国际惯例与国际法论文下一篇:国际私法得利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