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证券业论文

2022-04-27

金融业的分业、混业问题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新热点,这个命题也是各国当局需要认真研究并确定战略对策的一个重大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证券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证券业论文 篇1:

浅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对我国经济影响在不断加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认真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采取对应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世界经济

1 概述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在美国,住房按揭贷款按照贷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分为优级、中级和次级三个等级。次贷就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一般而言,受自身条件的制约,次级按揭贷款被迫比优级的利率要高,还款方式也更严格。放贷机构为早回笼资金,又把贷款打包发行债券,当然次贷的债券利率更高,进而受到投资银行对冲击等投资机构的追捧。

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发的泡沫经济破裂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美国次贷款使投资银行倒闭,加之美国经济的逐步下滑,这些机构和个人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导致还款能力逐渐下降,日积月累引起不能按期还款的现象大量发生,造成银行收不到应该收到的钱进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业受到冲击,影响实体经济。

2 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金融证券业、劳动就业、外汇储备、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2.1 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

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国出口形成挑战。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就是金融危机对中美双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愈加恶化。

2.2 对金融证券机构的影响 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投资银行等金融、证券机构尚不发达,资本项目还未完全放开,这就决定了这次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一方面,在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国内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当前让金融机构更为担心的是因为整体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的联动、汇率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产生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可能对银行信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会传递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股价波动及它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和对证券机构业绩、经营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今后我国仍然会坚持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创新的发展渠道,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的加强。

2.3 劳动就业 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就业增速明显放慢。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00多万农民提前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失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很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或地区。因此,我国即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4 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在全球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也会在今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有相当部分是美元,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的美元储备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而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与国债相比,公司的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高。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在境外投资成功的经验。金融危机形成后,全世界金融市场较为动荡,波动性增大,显示出对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扩大。

2.5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这次危机从源头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国内的房产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从中央到地方都寄予厚望。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与美国金融政策的失误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原因是美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失误和美联储利率调节不恰当,其崩溃又直接引起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心理预期、资金层面和购买角度发生影响。

从心理预期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房地产这方面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害怕金融危机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新的房地产项目投资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如果大家都裹足不前,显而易见,市场的萧条景象就会随之来临。

从资金层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大投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损失惨重。从中国收缩资金是他们的选择之一,高盛、摩根斯坦利都在出售他们在中国原来购买的房产。但另外还有一些在危机中没有受到世纪冲击的私募基金、投资基金,他们在危机过后把眼光聚焦到了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通过设立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方式来进行股权投资,签订回购协议,把抄底房地产作为一种机会,因此,影响是复杂的。

从购买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可能推迟消费,投资性购买也会相应的推迟,这样就有可能使房地产市场经历长时间的调整,即使中央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对刺激消费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刺激投资性的需求几乎没有作用,是因为房地产投资是看其未来的升值空间怎样,而不是看房子的成本是多少,而这时前景很模糊,有这部分需求的人就进入了观望阶段。

2.6 对旅游业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连性强这两方面的作用,因而在面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时,表现出了较强的敏感性。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旅游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旅游市场前景与全球经济走势有着密切的联系,欧美洲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受到的影响最大,亚太地区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仍会保持小幅度增长。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旅游业也受到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加大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旅游企业困难加剧。

3 总结

金融危机对中国先是危、后是机,从长远讲对中国是件好事。面对经济危机,中国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从而来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在外需持续减弱的情况下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依靠政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同时花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基础的地位,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是对世界各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考验,是对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诚意与决心的考验。中国只有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把自己当前应对危机的事情办好,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扩大内求,增加对外国的投资,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一定能顺利安稳的度过经济危机并同时推进社会的安全平稳的前进!

参考文献:

[1]董洪日.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隆国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出口,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

2.

[3]赵媛媛.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T].中国商贸.2010.01.

作者:张明杰

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证券业论文 篇2:

思维革命的利器

金融业的分业、混业问题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新热点,这个命题也是各国当局需要认真研究并确定战略对策的一个重大议题。从理论上讲,这涉及对金融体系本质的重新认识;从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上,涉及一个价值标准问题;在政策设计上,涉及一个政策导向和监管理念的变化问题,诸如是维持一个严格管制下的金融分业经营格局,还是形成一个鼓励自由经营的宽松政策环境,这涉及管制与自由化之间的盈缩,风险与效率之间利弊权衡,以及如何改进金融监管方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重视金融分业、混业的研究,涉及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取向。是继续长期维持金融分业管制格局还是转向允许混业经营的政策,是一个方向性的战略选择。为此,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对金融分业、混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询其背后深藏着的理论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环境,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证券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与监管部门的制度安排进行探讨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929~1933年,一场劫难般的经济危机席卷欧美国家,经济危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由市场优越性的坚定信念,也使人们重新评价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当英国人凯恩斯及其宏观调控、政府适度参与市场经济理论渐成主流经济学之时,华尔街的投资家们遭到了最严厉的斥责与愤怒的声讨。在很多人看来,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股市的崩盘,而股市崩溃的根本又在于金融混乱。其中,银行经营证券业务是导致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也是导致众多金融机构倒闭的最重要原因。美国议员格拉斯和斯蒂格尔于是提出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并迅速获得通过。金融业诞生以来自然形成的混业经营状态就此结束,分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

而这一分就是半个多世纪。

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结构实施分业经营的目的与效果来看,虽然分业经营能够使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同时也有利于政府的监管,降低金融业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但是,分业经营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和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需求。同时,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削弱了银行的实力与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状态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要求,反而加剧了银行等金融结构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事实上,政府和监管部门对分业经营的种种制度约束,构成事实上的金融压制。金融压制的政策不仅影响金融系统的整体效率,而且割裂了金融系统的各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削弱产业的竞争力。在封闭经济体系中,分业经营丧失的仅仅是效率,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分业经营更严重的后果是银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滞胀使人们开始怀疑那个曾经给自己带来希望的凯恩斯及其宏观调控理论,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重新受到欧美国家改革者的重视。作为自由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混业经营再次成为华尔街投资家们的诉求。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系统地提出了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理论动因。

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时期。1999年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至此,在西方世界,由美国创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宣告终结,混业经营成为各国的共识。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这股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对于中国金融机构而言,似乎充满了诱惑与压力。混业经营的改革不但涉及中国金融机构本身业务模式的调整,更涉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效率主要通过金融效率的增进而得到体现,同时体制的非效率因素(如渐进转轨产生的成本、摩擦及政策推进、操作上的不成熟等)和经济增长的非效率因素(如经济增长波动过大、持续过热、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等)所产生的问题也在金融领域积淀,转化为现实的和潜在的金融风险。

似乎,中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不可阻止,但历史却并不一定认同这样的判断。

事实上,混业经营是一定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混业经营所带来的效率优势的发挥有赖于相关制度环境的成熟和完善。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潜在的金融风险是巨大的。上个世纪最后20年间,全球以金融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导致全球金融风险突出,共有93个国家爆发了112场金融危机,其中46个国家的51场危机直接导致银行系统的大规模破产。

可见,混业经营方式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制度变迁必定有一段漫长的过渡时期。因此说,如何避免简单地从概念出发,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金融分业、混业经营的问题是当前国内金融业改革首先要确定的前提。此外,对于中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探讨,还必须考虑其产生、演变的历史原因及主客观条件,并在变化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理性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

《混业“涅槃”——中国证券业的战略抉择与制度安排》正是站在这样的视角,对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问题做出了理性的分析与翔实的探讨。该书作者、北京大学博士后郄永忠从对发达国家金融业经营体制、组织形式、混业经营体制理论依据等角度出发,结合德国、美国等国家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的制度变革内容,以及造成全球金融业从分业转向混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了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郄永忠博士还在书中详尽分析了金融混业经营环境下政府金融监管的理念变化与金融监控体系革新等问题,对中国证券业的混业经营的发展战略选择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该书最后部分还对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从分业向混业的监管制度安排做出了建设性的设计。可以说,《混业“涅槃”——中国证券业的战略抉择与制度安排》一书对中国金融混业改革具有切实的借鉴价值。而对于寻求浴火中重生的中国证券行业来讲,不啻为思维革命的最好利器。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作者:于鸿君

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证券业论文 篇3:

我国现代金融混业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日新月异,国际金融业发展日渐成熟,各类金融机构所需资金数目越来越大,以往单一的金融经营手段已经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所提出的要求,致使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正朝着金融混业的经营方式发展。而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朝气,这就需要我们应该进一步抓住自身发展的大好时机,准确分析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吸收国际成熟的金融业经营方式,以促进我国金融模式发展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金融混业模式 发展分析

一、世界金融混业经营的演变和现状

从世界金融业的现状来看,当今许多国家的金融业正从分业走向混业,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已逐渐明晰起来,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今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金融业也需要通过强强联合来扩大自身的实力和利益。

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模式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大致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929年之前,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虽然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1929年10月28日美国爆发的“黑色星期一”,使美国股市崩溃,造成了无数银行的倒闭,美国政府将商业银行卷入证券市场归咎为造成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打破了金融混业经营格局。

二是以1933年美国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它规定银行分为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属于投资银行经营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不能涉足,商业银行只能在自己的经营领域内开展业务,但必须接受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等国先后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11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方案》,取代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由此可见金融混业模式早已被西方国家所开发利用,并且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金融模式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需要发展的因素

(一)从社会需求看混业经营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各类业务办理的界限还是比较模糊,很多种金融业务有趋同之嫌,这就导致了我国金融业内竞争的日益激烈之现状。各类金融机构的收益率不断下降。金融业者们为了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都不得不挖空心思拓展各項新业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金融大国,我国的金融业一直是由五大国有银行主导。五大国有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样貌。在我国,人们普遍信赖国家政策支持,体制完善,服务周到,网点遍布的五大国有银行。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成熟,仅仅是五大国有银行早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金融需求。在五大国有银行发展停滞不前的瓶颈时期,利用发展金融混业来刺激国有及私有金融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金融业发展日益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国家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与众多WTO成员国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不可避免。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开始涌入我国,而这些公司的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金融方面,它们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高素质的金融才人,大刀阔斧地进军中国金融市场,努力拓展市场业务领域,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从而对实行分业经营的中国金融业带来极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因此,在如此迫切的情况下如何抵御世界金融冲击,努力创造本国条件向金融混业经营过渡,使我国金融业面对挑战生存与发展,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创新。

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势头颇有良好之态,但同时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其所承受的压力也相对较大。在复杂的世界经济金融发展中,要想站稳脚跟,并使自身得到良性循环的好发展,一直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头号研究性议题。

(二)从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看我国混业经营的可行性

首先,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很好的与金融业发展结合到了一起,使金融业务办理自动化高效化。这一切都为金融模式多元化经营奠定了信息技术基础。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以及推动新事物的发展,现在在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无纸交易和无纸合同,金融业作为交易最为频繁的行业不可能不受网络电子技术进步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利用网络电子技术的发展来更新自身的体制。同时现代网络电子技术也在改变着金融业,使金融业不再繁琐,不再出现业务的重复,许多以前金融业服务方面的问题也因为网络电子技术的发展迎刃而解。

其次,我国金融政策已经有了一些相关方面的松动,让人感觉我国的金融混业正在积极酝酿发展之中。我国虽然并未明确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地位,但光大、中信、招行等私有金融集团模式已经发展势头迅猛,大有赶超五大国有银行之势。这种私有银行颇有张力的发展势头是极好的,私有金融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金融混业的进一步推进,让我国金融混业模式在一步步的成长中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金融混业模式,为我国经济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更为新鲜的血液,使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长盛不衰,从而增强我国整体经济金融资源融资实力,做到经济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几年来,我国各种私有金融机构发展势头迅猛。这就使得我国金融混业的发展模式越发清晰起来。但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基础相对还是比较薄弱。我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经济状况,稳步提高金融机构融资周转能力,精确把握自身金融混业模式发展势头,高效合理配置各类金融资源,积极学习外国先进金融发展模式,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混业模式上不断开拓创新,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中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金融混业经营所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可能会转移自身的贷款风险。当各类金融机构增多,其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就会越发激烈。我们不能排除一些恶性竞争状况的出现。当恶性竞争出现,受到损失最大的还是普通的消费者。因为在金融竞争中,当金融机构自身融资周转困难时,它就会转移自身的贷款风险,从而使普通客户承担的风险增大。

2.混业经营可能引起金融机构不必要的销售附加金融产品。随着金融混业的发展,有一部分金融企业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去在主销售产品的营销基础上附加一些客户必须购买但又没有任何对于客户有效利益的附加金融产品。这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从而使消费者对金融混业模式产生一定的怀疑度。这种消费者的怀疑是非常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它会降低人们对金融产品的信任度和购买度,不利于金融混业的更深一步发展。

3.会造成金融业监管难度的增大。金融混业的发展会衍生出很多各类不同的金融机构。由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繁杂不同,就会导致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大,同时也会使金融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出现金融监管不利,金融监管疏漏等各种金融监管方面的问题。

4.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很多相关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在金融混业领域,很多相关法律规章制度都是不明朗的。这就会造成一些金融机构打擦边球甚至是违法的行为。而这些责任追究不明的金融违法活动,受到损失的依旧是广大金融消费者。长期的法律体系责任的不明确,更会导致金融混业的不良发展,从而影响我国整体经济金融的发展脚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反倒是有害而无益。

(二)针对所存在问题应考虑的对策

1.就混業经营必须考虑市场竞争条件方面来看。在英美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里,无论银行贷款还是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其竞争都非常激烈,一个金融中介机构要想过多地垄断市场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如果想要经营证券、保险业务,没有效率就不能生存。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还不明晰,国有银行对非银行业务可能造成的巨额损失难以承担真正的责任,政府对贷款的干预普遍存在,金融信息收集非常落后。在这种权责制度不明晰的环境下引入混业经营,必须谨慎利用。

2.就金融监管方面来看,应该尽快建立我国金融业统一监管模式。目前我国采取的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模式,随着各类商业银行改革的完善,国家监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混业经营程度和深度的提高,可考虑设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部门,是中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协调三大主题的监管工作,全面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与协调,并通过建立科学的网络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监管决策和风险预警服务。

3.就法律体系保护方面来看,应该明确相关方面的法律责任体系。将金融混业模式发展纳入我国法律体系保护之中。有了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才能有效避免金融混业模式发展中滋生的一些不良现象,才能使得这一体系健康顺利发展。

当今中国的经济金融市场已经完全对外开放,这会使我们遇到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如此巨大的金融冲击,必然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接轨,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必须清楚、正确地认识国际金融业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金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而我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是一个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但是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意味着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它是各种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漫长过程,涉及到经济金融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需要相关方面的部门做出相应配套的改革。

四、结论

总体上来说,我国在实行金融混业模式经营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克服各种阻力困难,精准把握金融混业模式的良性发展前景,加大与国际金融经济贸易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发展动态,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金融混业模式经营道路。

参考文献

[1]祁泽瑞.《商业银行的保险资源及价值实况》.《中国金融》2006.3.

[2]白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改革》2002.

[3]桑榕.《金融业混业经风险辨析及防范》.《经济导刊》2004.11.

作者:杜颖

上一篇:大学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论文下一篇:河南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