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提要江西省存在县域经济发展平原地区与山地丘陵地区差异,交通干线与非交通干线差异,南北差异。典型山地县(市)遵循农业特色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鄱阳湖平原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实施工业、服务业重点县(市、区)县域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南昌大都市圈外环高速公路和南丰县至广昌县至宁都县至于都县铁路建设,促进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论文 篇1:

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逐渐对县城经济的发展重视起来。众所周知,县域是当前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县域整体经济的发展会带动整个社会发展,所以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工作不容忽视。需要强调的是,加强县城建设是拉动相应县域经济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而随着县域经济以从传统宏观层面转换为现代微观层面,在进行经济研究时应该以之前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并以实证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为辅进行具体县域经济研究。加大县城经济、文化各领域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县域文化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本文针对当前县城建设发展现状,对县城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相应评价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我国的乡镇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县城建设 县域经济 拉动作用探究

广义来讲,县城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良好纽带,同时县城也是人才以及物流的主要聚焦点,其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整体带头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党和政府就将县城建设作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建设环节,同时也对其加大投资力度,并对政治传播和文化教育等工作也都高度重视。加强城镇建设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坚持规范化县城建设和把好县城发展责任关以及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三者共同完成县城建设工作的。在进行县城建设规划的规程中应该聘请经验和资质相对较高的专家和学者来共同协助完成县城具体规划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县城领导监督机制和县城领导干部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和推动县城经济快速发展。综上所述,加强县城建设是退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并且拉动相关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应该从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取和县城建设能够成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原因以及县城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刻探讨。

一、县城建设对相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选取概述

1.县城建设对相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种类

在进行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构建的过程中,不同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言论各不相同,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政府和机构都会依据县域指标和县域经济计算方法等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较为整体且全面的比较和评价。其中一种常见的状况就是,将县域GDP和县域GDP增长率以及县域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三项指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标准。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是以县域经济总量指标和县域经济结构指标以及县域生态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其中县域经济总量指标是指县域地区经济生产总值和县域地方经济收入两个具体方面,而县域经济结构指标则包括城镇化比例和相关县域经济劳务输出两种,我们所说的这种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内容相对来讲较前者相比较为全面,但是其主要缺陷就在于当我们进行县域经济数据信息收集时会受到一定阻碍,并且在确定县域经济剂量方法上也具有较大难度。图为县域经济发展中评价指标曲线示意:

2.有效评价县城建设对相关县域经济发展指标选取概述

以上述内容为主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种类选取依据,按照上已提及指标体系对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进行具体且全面的经济反映,之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可行性原则和数据可等性要求等充分考虑个人能力问题,在对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指标、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指标和县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指标四种作为主要县域经济指标评价标准。

(1)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指标

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包括县域经济GDP总量和县域经济财政收入以及县域经济增长率三种。同时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指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出县域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和县域地区发展潜力等。

(2)县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指标

在进行县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指标衡量的过程中其主要是依靠县域经济社会商品具体零售额和销量来进行准确衡量的。广义来讲,县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出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县域内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图为县域居民消费水平占总体县域消费水平比重示意:

(3)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机构指标

主要运用县域第三產业站县域经济GDP比重来进行衡量,合理运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指标进行衡量可以有效反应出当地县域产业结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态势加以辨别。

二、县城经济建设拉动相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探究

1.拉动县域经济成本投资增长

就县域发展而言,进行县域经济建设投资是促使县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同时对县城加强经济建设也会带动整个县域发展,因为县城经济投资能和县城经济投资潜力都决定着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程度,所以加强县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县城经济建设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从基本资本理论方面进行研究,马克思理论中资本论这一理念就有效的阐述了劳动价值的重要性,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合理利用去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之后在此基础上扩大地区经济资本积累。

2.拉动县域消费水平增长

县城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拉动县域经济水平增长,其同时也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县城消费水平就会提高,二者经济水平提高便会促进整县域经济水平提高,起到相应拉力作用。需要了解到,我们会应用到消费乘数理论,此种较为科学的数学表达方式能够准确且全面的反映出县城消费水平对县域消费水平的拉动作用。

通过进行县城经济建设可以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随着县城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县城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其相应居民消费收入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会达到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得农村整体消费水平得以提高。县城人口增加会带动相应工业产品需求增加和带动居民住宅需求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使居民消费档次上升,此时便会形成较为完整居民消费示范效应,这就会在优化县城第二产业的同时也会使增加其在县域经济GDP中的比重。

三、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详述

1.县城建设拉动县域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规模化生产模式是当期农业生产主要特征。现阶段县域农村土地呈零碎式发展状态且分散不均,这样就会早成人均用地减少。通过加强县城建设可以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县城,并使这些农村人口投入到第二产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中,此种方式能够有效进行土地流转并可讲有限徒弟进行连结。实施土地集中规范可以为县域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应经济效益,这也是县城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策略中的重点。县城建设可以使县城交通运输和县城供水供电以及县城物流部门等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图为县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结构示意:

2.县城建设拉动县域城乡统筹发展

县城建设中经济部门主要以相应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身缠规模相对较小,此种积极部门多数用于市场交换并采用先进科技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县城建设的优越条件可以促进县域企业制度规划和县域企业组织生产等。县城经济建设已成为生产县域商品和能源以及相应聚集拉动力的有力基础,分别可对县城经济和县域经济二者之间做权衡考虑,在共同促进城乡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乡统筹规划侧率得以实现。在加强县城经济建设过程中,第三产业会迅速得到提升,并且一些新型产业也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应该了解到,第三产业的产生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会带动就业,并在增加人员就业的基础上使得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县域居民消費水平以想成良性消费循环以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县城居民消费增长代表着县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此种状况还会使得县域投资增长和县域消经济消费水平提高以致促进城乡统筹规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当前县城建设发展现状,对县城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相应评价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加强城镇建设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坚持规范化县城建设和把好县城发展责任关以及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三者共同完成县城建设工作的。县城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拉动县域经济水平增长,通过进行县城经济建设可以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致拓宽县域消费市场。加大县城经济、文化各领域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县域文化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应该了解到,县城建设会拉动县域农业发展和县域产业需求以及相关城乡统筹规划等,在进行县城基础建设时会受到人口影响,所以应根据此种发展趋势制定出合理解决方案。县城经济建设成本投资增加,此时县城居民消费水平也会增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珊.江苏省县域城镇规模变动及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2]王东升.河西走廊绿洲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3]姜联兵.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 [4]侯全华.小城镇规划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D].长安大学.2006

作者:饶小燕

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论文 篇2:

江西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战略探讨

提 要 江西省存在县域经济发展平原地区与山地丘陵地区差异,交通干线与非交通干线差异,南北差异。典型山地县(市)遵循农业特色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鄱阳湖平原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实施工业、服务业重点县(市、区)县域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南昌大都市圈外环高速公路和南丰县至广昌县至宁都县至于都县铁路建设,促进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相关研究进展及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意义

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第一,从区域发展差距视角研究县域经济。周金堂等人分析地区、省域、城乡存在发展差距,指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主要路径是县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县域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1 欧向军等人分析江苏县域经济三大地区差距扩大,生活水平差异不断缩小。 2 第二,以数学模型综合指标评价县域经济。汪志等学者运用传统统计方法与GIS-ESDA技术,研究结论是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3 史贞应用三大类14个经济发展指标对山西各县级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结论是山西存在三大聚类县域。 4 第三,县域经济空间演化。刘彦随等人研究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因素。 5 柯文前,陆玉麒提出江苏形成“苏锡”核心热点区和“淮宿”核心冷点区的圈层结构空间分布特点。 6 第四,采用地理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县域经济。采用空间自相关GIS软件计算152个县,研究结论是海西地区各县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7 第五,县域经济与城市化。王智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结论是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8

江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观点有:从江西省顶层设计提出统筹规划,制定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9 ;京九铁路增强江西交通区位优势,国家实施长江开放开发战略为江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0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江西县域经济发展 11 12 ;江西走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13 ;按照区域特征发展江西县域经济 14 。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江西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值得注意的是,从地理环境、交通发展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是一个空白点,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地理环境、交通发展研究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江西广大农民收入 15 ;第二,让县域经济成为壮大江西经济总量的强大支撑点,壮大县域经济是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关键 16 ;第三,促进贫困县域经济发展 17 。江西县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天然关系。

二、从地理地貌、交通视角分析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

(一)江西省地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县域交通发展

首先考察江西北部县域地理环境。图1中蓝色是水面;绿色越深,表示该地海拔高度越高;在山地高丘陵与水面之间是平原地带。铁路交通和公路交通建设在平原峡谷地带。例如浙江至江西达湖南浙赣铁路线建设在江西平原地带。南昌、新余、鹰潭、九江、宜春、上饶海拔5-80米平原面积为1370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18150平方公里的75.5%。在江西地级市中平原面积最大的是南昌为4466平方公里,面积第二大的是九江,为3769平方公里。其次?熏1904年至1949年间,江西仅仅修建了南浔线南昌至九江和浙赣线两条铁路,赣州、吉安、抚州(东乡除外)江西南部地区没有铁路交通通达。江西最早建成铁路交通干线昌九线、浙赣线自然位于江西北部平原。

(二)江西省交通主干线县?穴市?雪是县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聚集地区

江西省地貌形态决定江西省交通分布,最早交通干线天然是昌九线和浙赣线两条铁路干线。江西地貌形态、交通线将江西省分县域经济发展四大主要类型。

表2可知,首先,第一产业占该区GDP百分比小于10%的只有浙赣线、昌九线两铁路线32个县?穴市、区?雪。其次,第二产业占该区GDP百分比大于50%有沿浙赣、昌九两铁路线32个县(市、区)和沿着武九线、铜九线、皖赣线及平原地区14个县市区,第二产业占该区GDP百分比小于50%沿京九线吉安、赣州两地区14个县(市、区)和山地、高丘陵、低丘陵面积较多40个县(市、区)。再次,第三产业占该区GDP百分比数值最大的为浙赣线、昌九线两铁路线32个县(市、区)。最后,第二产业绝对值、第三产业绝对值总额最大是浙赣线、昌九线两铁路线32个县(市、区)。可见,浙赣线、昌九线两铁路线32个县(市、区)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集聚地区。

(三)江西省地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县域人口、经济发展差异

江西省34个典型山区县(市)与南昌地区县(市)经济、人口比较。从2013年修订《江西省地图册》江西地势选择34个典型山区县(市),研究地貌为山地、丘陵为主的县市人口、经济发展特点。34个典型山区县(市)包括九江地区武宁县、修水县;萍乡地区莲花县、上栗县;宜春地区万载县、铜鼓县、靖安县;吉安地区安福县、永新县、万安县、遂川县、井冈山市;抚州地区南城县、黎川县、南丰县、乐安县、宜黄县、金溪县、资溪县、广昌县;赣州地区瑞金市、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会昌县、寻乌县、宁都县、于都县、石城县、全南县;抚州地区铅山县、婺源县、德兴市。34个典型山区县(市)土地面积71997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土地面积166900平方公里的43.14%,2009年末人口126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043万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140.72亿元。江西省较为发达地区南昌市包括5区四县,四个县分别是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南昌市5-80米(包括水平)平原面积4466.62平方公里,占南昌市土地面积为7194平方公里的62.09%,是一个以平原为主地区。南昌市2012年人口505.3万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421.66亿元。显然南昌市地区生产总量大于34个典型山区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南昌市土地面积约为34山区县(市)的十分之一。

(四)江西省南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

江西省南、东、西三个方向大于海拔300米的山地、高丘陵,北面是庐山和长江,中部是较广阔鄱阳湖平原和吉泰盆地。本处定义抚州、吉安、赣州三地级市为江西南部,其它8个地级市定义为江西省北部。大于300米山地、高丘陵江西省北部为3.39万平方公里,江西省南部为5.55万平方公里,北部山地、高丘陵面积少于南部山地高丘陵,少2.16万平方公里。81-300米低丘陵北部多于南部,北部为3.39万平方公里,南部为2.55万平方公里。江西省南北土地面积相当(表3),但是平原地区(含水面海拔5-80米)北部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江西省南部为0.42万平方公里。江西北部地区平原面积是南部地区平原面积的3.32倍。江西南部平原面积占江西南部总面积的4.92%,江西北部这个百分比是17%。江西北部平原连成一片,形成鄱阳湖平原。赣州地区平原面积0.064万平方公里,占赣州地区总面积3.89万平方公里的1.67%。赣州地区平原地区极少,是赣州主要城市、城镇所在地。赣州、南康、瑞金、信丰等城市位居赣州地区较大面积平原谷地。

表3中江西南部的土地面积大于江西北部。改革开放1983年-2013年30年中,江西北部地区生产总值、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于江西南部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南北地区生产总值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1983年的1:1.58增加到2013年1:2.84。

三、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一)典型山地县(市)遵循农业特色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34个县(市)中,有29个县(市)非乡村人口少于10万,大于等于10万非乡村人口有5个,于都县的非乡村人口23万,瑞金非乡村人口13万,修水县、永新县、德兴县3县的非乡村人口10万。 34个县(市)中,有28县(市)总人口少于50万,6个县(市)总人口超过50万,宁都县总人口77万;于都县总人口100万,瑞金市总人口65万,遂川县总人口55万,万载县总人口51万,永新县总人口50万。江西省山地县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绝大多数县(市)不满20万,这些典型山区县(市)城所在地适宜发展小城市发展战略。

以赣南山区县?穴市?雪为例?熏 赣南山地丘陵县(市)包括兴国、瑞金、宁都、石城、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全南、定南10县(市)。1998年按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08公顷,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区。赣南山地丘陵境内多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赣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别占区域总面积的73.15%和6.33%。整个赣州地区5-80米以下的平原占该地土地面积的1.7%,山地面积大。赣南山地丘陵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多。赣南山地丘陵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自然灾害水灾、旱灾;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丘陵区是水土流失重点地区。赣江贯穿其中,主要的盆地有宁都盆地、瑞金盆地、石城盆地和会昌盆地。缺少耕地的山区县(市)需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保证河流上游水源不被污染,保障耕地等土地可持续利用。江西省需要为农业为主的县域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典型山地县域发展并不适宜大规模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农业服务业发展战略。

典型山地县(市)县域经济发展选择考虑地貌、水文、土壤、交通条件重要自然地理因素制约。典型山地县(市)县域经济不适合走大、中城市化发展战略。典型山地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考虑节约土地,生态环境等因素分以下几种类型。旅游业+茶叶+农业发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县(市),典型代表:婺源、武宁;特色农产品如蜜桔、脐橙、白莲+旅游业生态发展县,典型代表:南丰、信丰、广昌;交通重镇+旅游业+农产品发展县(市),典型代表瑞金市、于都;交通重镇+农村服务行政中心+农业发展县,典型代表石城县。

(二)鄱阳湖平原选择工业、服务业重点县(市、区)县域发展战略

鄱阳湖平原1998年按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13公顷。南昌市水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赣江和抚河鄱阳湖。赣江干流流经南昌县、新建县、南昌市,吴城以上集水面积82812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流域的50.6%。抚河干流流经进贤、南昌县、南昌市,集水面积17186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流域的10.6%。南昌市是江西省大河汇集之地,河川径流较多,加上鄱阳湖,水体面积和水资源丰富。南昌市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降水量多,水土流失较轻,复种指数较高。所以,鄱阳湖平原县(市)比山地县(市)每平方公里养育了更多的人。江西省2012年人口密度约269人每平方公里, 34县(市)2009年只有3个县(市)大于260人公里每平方公里,2009年上栗县为648人每平方公里,于都县为345人每平方公里,万载县为297人每平方公里,瑞金市265人每平方公里。南昌市人口密度为713人每平方公里,南昌市城区414平方公里居住235万人口,人口密度约为5679人每平方公里。平原地区肥沃土壤、丰富水资源、更多耕地让南昌市成长为特大大城市。

大城市发展中产业生产、运输、配送、通信规模经济。商品服务生产量大,每一单位生产成本相应降低规模经济。半满火车车厢单位商品运输成本更高。无论火车车厢半满或满载,都要支付火车工作人员工资、燃料费和火车车辆维修费。大量运输和配送实现贸易中规模经济。不断下降运输通信成本有利于生产集中,刺激贸易,实现制造服务产业规模经济。人才聚集,专业化网络分工,信息、知识流动与新产品研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是大城市产业集群重要前提条件。运输网络中心大城市是潜在消费者最多地区,第一,便于物流和人员流动,第二,企业生产多样商品或服务能产生较大营利性。所以江西省最大城市必然选择南昌市。鄱阳湖平原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实施工业、服务业重点县(市、区)县域发展战略。

(三)南北两大交通工程是江西省成功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保证。

江西省南北两大交通工程是南昌大都市圈外环高速公路(图2)和南丰县至广昌县至宁都县至于都县铁路建设。南昌大都市外环高速公路鹰潭市至金溪县至抚州市至丰城市至高安市至奉新县至安义县至德安县高速公路十三五规划建设。南昌大都市外环高速公路规划意义:第一,促进了鹰潭市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金溪县、抚州市临川区、丰城市、高安市、奉新县、安义县、德安县县域经济发展,这10个县(市、区)GDP为1483亿元,人口数量约550多万。第二,加大鹰潭市与抚州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加大了临川区与丰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第三,南昌大都市圈外环高速交通在大流量交通时期,形成第二个快速通道。鹰潭市沿着沪昆高速公路至丰城梅林镇约138公里,鹰潭市至丰城市梅林镇从南昌都市圈外环高速公路路程约174公里。南昌都市圈西北方向也形成第二条高速公路通道。南丰县至广昌县至宁都县至于都县铁路线长约172.8公里,意义是:第一,结束广昌县、宁都县不通火车历史。第二,这条铁路建设更好帮助了230多万山区人民,土地面积达1.05万平方公里。第三,更好地发展广昌县、宁都县县域经济,有利于两县农出品运出山区,实现农产品经济利益,有利于两县人民走出去务工、旅游,有利于游客进入两县旅游。

责任编辑:邵猷芬

作者:钟小根

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论文 篇3:

实现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摘 要: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县域经济增长不能脱离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统筹,城乡统筹必将会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目前农村和城市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现象,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推进城乡统筹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文章根据对河北省各县域统筹发展指标的监测情况的调查论证,提出了在推进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新思路。

关键词:二元结构 城乡统筹 县域经济

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这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本课题以河北省各县域经济和社会指标数据为资料,论证了促进县域经济有效增长应与建立统一的城乡统筹制度共发展的新视角。

一、目前城乡统筹现状对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制约影响分析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包括城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的统一协调制度下的发展,既包括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也包括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把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时把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来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农业和农村更快地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村居民尽快达到小康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的保证,也是实现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基本表现及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分析

从河北省乃至全国来看,我们的城乡统筹有巨大差距,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等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伴随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这种城乡区域之间制度、结构的长期不平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导致县域经济有效增长严重滞后,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其制约表现有:

1.城乡户籍制度的二元化分割现象,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阻碍县域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在于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减缓,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制度,导致城乡劳动力要素的不能合理充分的流动,是一种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是对农民的公民待遇、就业发展机会的严重歧视现象,这种二元户籍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从河北省县域经济来看,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从县域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综合判断,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在提高的同时,差距也逐渐拉大,河北省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比同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平均的2倍高出30%。

2.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二元化分配现象,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依靠农业支持来发展工业,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又是以城市企业和工业改革为核心,国家对工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我国的工业基础大大增强,企业和城市居民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不能获得工业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河北省23个落后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在7%左右,23个发达县域这一指标为35%, 是不发达的县市的5倍。这种倾斜性的收入分配政策,使得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逐步扩大。

3.城乡资源配置方面的二元化配置现象,阻碍县域财政经济增长,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在我国城镇和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支出远远低于对非农业部门的财政支出,造成城乡资源配置的二元化。国家优先安排和发展工业的计划,使财政资源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城乡之间不能实现资源统筹配置。资源配置过度倾斜于工业,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使农业发展滞后,难以与工业发展相适应。许多县域财政困难不断加剧,县乡政府没有自己的独立财源,县域没有支柱产业和行业,农村就业人口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县域经济增长受到制约,政府税源和财政收入不稳定,以至于县乡财政压力巨大。

4.城乡之间在财政公共事务方面的二元化服务管理差异现象,羁绊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公平。公共产品的配置理应在城市与农村一致,但我国财政在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配置上有很大的差异,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能力的严重不足和滞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县域经济发展不足,政府财力有限,决定了有限的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巨大差距,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滞后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的严重不足,反过来又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从河北省来看,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之间在社会公共管理事务方面实行不同的体制,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相对较为贫乏,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差异大;从城乡教育经费看出,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远比农村的投入要高,城乡公共教育供给差距扩大;从城乡之间的卫生经费投入看,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城乡分配严重不公平,城乡公共卫生差异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还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目前河北省城镇已经有较全面地建立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组成的保障体系,而农村扶贫和社会救济覆盖面较小,近几年建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覆盖面有所扩大,但保障的深度远不及城镇。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现状及其公共产品投入上的城乡差异,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统筹关系剖析

(一)河北省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数据的监测

要度量城乡统筹本身和城乡统筹管理的程度,应从其社会、经济、空间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所以监测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度数据、指标数量及类型的选择十分困难。通过对河北省各县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的充分调查,选取了2006年河北省136个县域,涵盖经济、社会、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监测,来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状况的程度。指标有: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乡村从业人员人数比;人均生产总值(元),人均财政收入(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第二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社会福利院(万人/个)、医院病床数(万人/个)。指标根据2007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和各县的统计信息网公布的经济数据计算,涉及城乡区位关系、城乡产业关系与城乡居民关系等9项相关数据。

(二)结果及分析

依据上述9项评价指标,对河北省所辖136县200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进行分析,这些监测指标兼顾城乡统筹的不同侧面,从社会经济等角度反映出县域主体的城乡统筹变化特征与进程。评价指标反映的结果如下: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20个县域,辛集、藁城、鹿泉、涿州、定州、高碑店、迁安、遵化、迁西、玉田、任丘、黄骅、三河、霸州、香河、文安、武安、滦南县、乐亭、滦县,其统筹城乡发展程度高,且大部分都分布在唐山、廊坊、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唐山所占份额最多。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统筹指标也高。2006年7项指标的均值分别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13.7%,第二产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56.6%;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7.8张,拥有医院病床数22.9张;人均财政收入775元,人均生产总值27740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9890元。

2.相对处于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县域,如康保、沽源、尚义、张北、威县、任县、南和县、新河、广宗、平乡、定兴、涞水、阜平、崇礼、怀安、万全、故城、阜城、海兴、博野等20个经济落后县域,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滞后,各项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也大大低于其他区县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2006年7项指标的均值分别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33.3%,第二产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36%;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8.7张,拥有医院病床数14.9张;人均财政收入136元,人均生产总值6469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3779元,各项指标都大大低于上述地区,排位居后。

3.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生存发展空间小。河北省20个发达县域的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84%,乡村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平均为44%;20个不发达的县域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92%,乡村从业人员平均为47%。可以说越是落后地区,农民比重过大,负担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越是落后,形成不了良性发展,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总体上,河北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县城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各县城城乡的统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较发达的县域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城乡统筹较好的结合,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相互挚肘,没有实现和谐发展。

三、实现河北省县域经济有效增长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县域经济增长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条件,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点和载体,是实现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保证。要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河北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各县城乡的统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消灭二元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对县域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以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平就业制度的统筹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和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长期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分割下,对城乡居民实行有差别的就业条件,使得广大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其资源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发展县域经济就必然要求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不公平的就业制度,形成公平自由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

2.以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数量过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重点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制度,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由城乡分治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依托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小城镇群体,建立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长效途径和机制,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

3.以推动城乡居民公平保障的制度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发展县域经济要求我们重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和农村居民都面对着同样的社会风险,需要公平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政府理应为全体居民撑起这把公平的伞,但我国的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保障却有极大的不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大差距。政府应担起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让广大的农村居民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必然。

4.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保证县域经济有效增长。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支持,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统筹城乡与经济增长的步伐。建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需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支持,特别要注重对县域支柱性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壮大县域经济。

5.以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制度的统筹发展县域经济。以农村为主的广大县域是最需要人才和教育的地方,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相当大的比例投向城市而不是农村,使得城乡人均教育资源占有极其悬殊和极不平等。县域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农村人口基本素质,教育必须要面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制度的统筹,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切实有效的农民工培训制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6.以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县域统筹和经济有效增长。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为农村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严重失衡,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财政支出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建设的统筹,能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发展县域经济,统筹河北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互动的工程。通过对河北省各县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分析,对于今后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以农业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迅速向以工业和城镇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为河北省科技厅2008年度科研资助项目《河北省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08457215D)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德亮.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11)

2.刘勇.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8(10)

3.郭敏英.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J].河北经济分析,2007(3)

4.张艳萍.朱敏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J].理论导刊,2007(5)

5.郭金洲.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基于二元财政结构的分析(上) [J].理论导刊,2007(5)

6.张华瑛.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

7.张璐,王胜.城乡统筹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09(1)

8.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责编:吕尚)

作者:王建淼

上一篇:汉代农业生产研究论文下一篇:规划设计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