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发展论文

2022-04-15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2.002有关旅游的教科书说,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是旅游产生的必要条件。其实,这应该是居民休闲活动(包括其异地旅游和本地休闲在内的)逐渐增多的必要条件,而且只是条件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内旅游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内旅游发展论文 篇1:

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新冠疫情是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对中国旅游业冲击最大的一次行业危机。面对此次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的全球性灾害,找准未来旅游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是当前国内旅游业整体提升转型的关键。本文就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实际影响分析入手,对国内旅游发展特点进行总结,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预判。

关键词:新冠疫情;景点免费游;内循环经济

1 新冠疫情对国内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我国新型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三五”期间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推动区域振兴发展的新动力和扶贫开发的新战场。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每年平均增长13.8%,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5.0%,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服务人员达5430万之多,旅游扶贫惠及城市和乡村人口4375万左右。

自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保守估计全年将会减少三分之一的旅游消费总量。全国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3.7%的旅游企业宣布破产和注销,全国保守估计旅游失业人口占行业总数达27.4%。但随着湖北率先推出A级景区免费游和内循环经济的加快推动,复苏迹象明显。截至2020年9月10日,我国共有三个省的多个地市推出A级景區免费游的政策,各地尤其是湖北知名景区出现门票预约告罄,天天爆满的现象。

2 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的特点

2.1 旅游发展总量持续增长和国民旅游意识进一步增强

现在的旅游发展总量和2003年非典期间不是一个级别,是近百倍的差距,而且随着内循环经济对旅游产业的依赖,总量近期还会持续增长。现在中国人的出游意识大大改观,年出游次数由2003年2.7次上升到2019年15.6次,受疫情影响造成的封闭心理,以及原先每年的过亿的出境旅游总量国内消化,都会刺激今年人均出游次数的增加。

2.2 旅游消费主体发生变化

现在国内游客主体不再是2003年的以“50后”和“60后”为主,根据去哪儿网和驴妈妈网等旅游OTA对2019年游客大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1979年以后出生的游客占国内游客总数的73%,女性游客占61%,家庭游客占53%(亲子游),71%的出行由年龄在25-45岁的女性决定,75%的消费是“80后”和“90后”完成,其消费指数是“70后”的1.7倍,“60后”的3.2倍。旅游已经进入不是谁有钱谁旅游的时代,而是跟谁出游到哪出游的时代,“80后”和“90后”旅游意识更强。

2.3 出游目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亲子游、度假游、周边休闲游成为主流,已经慢慢开始取代以往的观光游、景点游,出游目的出现质的变化。游客越来越青睐主题IP文旅项目,从最近湖北免费游各主要文旅IP景区预约火爆可以明显看出。

综上所述,从长期来看,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民众的刚需,且不会因为新冠疫情冲击而改变。

3 新冠疫情下国内文旅发展的趋势

3.1 国内文旅产业将进一步爆发,持续5-10年以上

从国家大力提倡夜游经济到新冠疫情下的地摊经济,再到内循环发展模式,可以预见文旅产业是现阶段保民生促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随着全球化新冠疫情的发展现状和中国所处经济环境变化,都会持续推动国内文旅产业迅猛发展。

3.2 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迫在眉睫

从目前国内旅游发展的特点来看,国内旅游景区和文旅项目已经开始明显出现两极分化,优质景区景点和文旅项目更加火爆,品质较差和毫无特色的无人问津。这就从产业内部激发变革和提档升级的动力,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旅游品质已是行业内普遍共识。

3.3 文旅产业新业态和创意IP项目将不断出现

随着“80后”和“90后”逐渐成为国内游的主力军,作为享受改革开放幸福生活的新一代,也是受到国内高等教育比例最高的一代,必然对旅游品质和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将促使国内文旅产业从量变开始向质变进一步转化,各种文旅新业态和创意IP项目将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申军波,徐彤,陆明明,等.疫情冲击下旅游业应对策略与后疫情时期发展趋势[J].宏观经济管理,2020,(08):55-60.

[3]周磊.要开门迎客,更要宾至如归[N].湖北日报,2020-08-12(08).

[4]邹蕴涵.国内国际双循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必然选择[J].经济,2020,(09):28-31.

[5]疫情观察:中国酒店及旅游行业复苏展望报告2020年[A].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3期)[C].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0:41.

[6]杨翠红,陈锡康.SARS对我国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J].管理评论,2003,(04):13-17+63.

[7]艾丹.这份邀约是爱与信心的表达[N].湖北日报,2020-08-11(05).

[8]程实,钱智俊,高欣弘.新基建:数字经济时代畅通“双循环”的关键[N].第一财经日报,2020-09-02(A11).

[9]翟燕霞,石培华,陆明明.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振兴路径[J/OL].开放导报,1-9[2020-09-16].https://doi.org/10.19625/j.cnki.cn44-1338/f.20200623.001.

[10]钱建农.后疫情时代的文旅变局[J].旅游学刊,2020,35(08):3-5.

作者:赵亮

国内旅游发展论文 篇2:

需求与关注度:40年国内旅游发展的动力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2.002

有关旅游的教科书说,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是旅游产生的必要条件。其实,这应该是居民休闲活动(包括其异地旅游和本地休闲在内的)逐渐增多的必要条件,而且只是条件之一。因为,居民的异地旅游也好,本地休闲也好,如果要得到更好地实现,或者进而发展形成潮流,那么与此适宜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对旅游休闲的供给)也都是绝对不能少的。

2018年年初,上海书店出版社把1927年至1954年的71册《旅行杂志》影印出版了,这使得当今的读者也有了能够亲睹陈光甫创刊的这本著名的月刊的机会。不过在这次影印出版之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这本杂志,甚至还探索着如何从这个杂志的内容中去认知那段时期中国的旅游活动和中国的旅游业。其实,就在1943年的《旅行杂志》上,就有文章(佘贵棠《中国游览事业之展望》)分析到非战争非动荡的环境也同样是旅游发展的要素(“游览为平时之事,非战事之事,大局平靖,产业繁荣,则游览事业日益振兴”)。

一、 40年发展的第一波

情况也确实如此。1978年,告别了十年动荡,在百业待兴的背景中,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渐渐走进了国家建设的日程。1979年,小平同志去黄山旅游考察,就黄山旅游发展说了很多话,因为中国建设需要钱,小平同志便提出旅游“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通过它来赚取外汇,从而开拓了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快车道。

在这之前,旅游业在国家的政策层面主要是作为外事活动的补充存在的。如1949年厦门等地开始成立的“华侨旅游服务社”等,都是为海外华侨和外籍华裔回国观光探亲服务的;随着外国友好人士的到来,1954年在北京成立了隶属国务院的外事接待单位“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和12个重要接待地的分社;1964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这个与国旅总社政企合一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機构也仍然是把“扩大对外政治影响”“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作为工作目标的。随后,由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形势大动荡,入境旅游也便出现了大滑坡(1966年全国接待的外国人便从1965年的12 800余人次骤降到了500余人次,1967年更滑到了300人次)。

也正是由于“四人帮”倒台后的“拨乱反正”,才有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带来的中国旅游发展的机遇,中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才有了发展的空间。尽管那时对待国内旅游采取的是“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三不”方针,但相对于此前政治运动时期人们将旅游活动作为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批判来看,“三不”中的“不反对”,实际上就是宣布了它的合理合法。

“拨乱反正”,也为老百姓的旅游出行带来了收入的增长和时间的保障。

首先是增加工资。大家都知道,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职工工资的标准是建立在1956年制定的“24级干部工资标准”和“企业职工八级工资标准”的基础上的,自那之后,除了数年一次约有5%的职工因贡献突出可以晋级得以提高工资外,其他职工的工资都是稳定不变的。197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职工工资的通知》,对全国职工进行了大覆盖面的工资调高;第二年,国家劳动总局又再次发出通知,对上年第一次调整时因“有问题”被歧视的职工“进行补调、补增工资”。这是自1949年以来,广大职工最为欢欣鼓舞的第一次,同时也为部分职工可以挤出“闲钱”来旅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其次是政治运动的结束,也就把法定假日和工余时间真正还给了民众,这就为少数职工可以挤出“空闲时间”去旅游带来了机遇。

再回到前面述及的国家领导人所说的对国内旅游采取的“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三不”方针,这正是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是那之前人们已经习惯了政府的干预,而当时有关方面又不断地强调入境旅游的发展,才使得国内旅游的发展让人感到是“放任自流”。所以,虽然当时人们对自由市场的运行尚不太适应,但是自那之后国内旅游也得到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这就是本文题目“需求与关注度:40年国内旅游发展的动力”的第一例。

二、 40年发展的第二波

其实,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家领导人对国内旅游发展还是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的。如1981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虽然其主要内容不是谈的国内旅游,但是决定中也特别强调了“国内旅游事关党和政府同群众的关系问题”。而《经济参考》1984年9月8日论坛所说的“我们国内的人想看看祖国的山河,这不是我们提倡不提倡,是群众有这个需要,我们要适应这个需要,满足群众的这个要求”,这个话,正是对那之前的7月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在北戴河的讲话的复述。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加快旅游事业的发展,1984年中央明确提出了旅游发展要实现“四个转变”和“五个一起上”,这也就是1985年9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推动实施的“从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与接待并举”“从只抓国际旅游转到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从国家投入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的一起上”“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业转为企业”的来源。

很显然,这里的“四个转变”,就是当时我国对旅游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我国的国内旅游也从此有了它颇为明确的地位。而其中的建设与接待并举,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的“五个一起上”,事业转为企业,正是以市场经济手段增加我国旅游供给的明确措施。这不仅纠正了此前部分经济学人阐释的“发展旅游投资小、见效快”的错误认识,也纾解那种认为“国内旅游发展会影响入境旅游”的担心。所以,1986年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何若泉(即后来的“国内旅游协会”会长)才在为《国内旅游必读》一书作序时,明确地写到“国内旅游的春天即将来临”。

三、 40年发展的第三波

40年发展的第三波,是国内旅游发展与1993年对其地位的确认。

由于国家经济活动对外汇的急需,旅游业在那时仍然是我国三大创汇支柱之一,所以才在1985年通过的1986—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也就是说,在这时国家对未来5年的总部署中,对旅游业的选择仍然恢复到了此前外事和外汇的定位。与此呼应的是1985年到1986年的多次国家高层会议上研究旅游发展的问题时,仍然都以入境旅游创汇为重心。

不过,国内旅游也依然迅猛地发展。有资料    显示,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就已经到了2.4亿人次,总收入80亿元人民币;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已经增长到了3.3亿人次,总收入更达到了250亿元(其年增长率分别多达4.7%和17.7%)。显然,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已经到了谁也不能够小觑的地位。为了正视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实,    也为了解决其发展中的诸多问题,199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國内旅游业的意见》。正是基于国务院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对其“贯彻执行”的部署,大家对于发展我国国内旅游,才有了政策上的合理合法的依据。从这时起,我国国内旅游的发展才不只是旅游主管部门的事了。这就为国内旅游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共识。

由于国家旅游局的这一意见于1993年7月就制定发布,所以1993年9月,“中国国内旅游协会”便在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基础上重组成立了。从全国人大陈慕华副委员长、原国家旅游局刘毅局长和负责筹备此协会的何若泉副局长的    讲话来看,这显然是希望借助市场经济和民间力量来改善国内旅游的供给和服务质量的一个积极的安排。

毕竟我们国家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连萨缪尔森的几部《经济学》的大作也都承认“政府在混合经济中的优势”,所以我个人认为,1993年11月国务院关于发展国内旅游的通知,就是这40年关于我国旅游发展道路的一击最响亮的法槌。

四、 40年发展的第四波

我国国内旅游40年发展的第四波,是1995年出现的,那是因为我国的工时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家都知道,我国职工的“8小时工作制”由来已久。自1952年以来,职工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8小时的工时制度,更是得到了普遍的贯彻。而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却对它做了重大的改变。按照该法第36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可是,就在1995年1月1日起的“五天半工作制”刚实施不久,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依据修改了的新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我国职工的工时制便改为了“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于是,我国职工得到了与当时发达国家职工相近的待遇,赢得了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的“双休日”。

基于当时我国的其他休闲产业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以致职工的假日生活除了家务和亲友聚会外,不约而同的第一选择便是旅游。于是很快便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周末旅游热”。由于1993年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已开始有了发展国内旅游的准备,所以全国各地马上就有了供应和管理的响应,上海、浙江、陕西、四川、山东、福建、江西、甘肃等省市还就如何组织好周末旅游问题进行了部署或专题研究。

1995年5月8日出版的《旅游学刊》,也就此及时发表了何若泉(中国国内旅游协会会长)、姚超黔(刘德谦笔名)等对推进国内旅游的呼吁:“随着国人这一迈向小康的步伐,本国居民对旅游产品的渴求将发展为一个不可遏止的浪潮”“在国内旅游高峰即将到来的这一新的浪头的冲击下,中国旅游将不可避免地摆脱过去一直存在着的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几乎完全分离的格局”“五天工作制为广泛开展国内旅游创造了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此一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休闲旅游者的需要……去迎接国内旅游大发展的新高潮”。

五、 40年发展的第五波

国内旅游40年发展的第五波,是1999年“黄金周”引来的国内旅游的“井喷”。“黄金周”的出现,是基于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对我国原有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第一次修订。

较之1949年12月政务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1999年所作修订一共增加了3天的假日,它们是:将5月1日劳动节放假1天改为3天,将10月1日国庆节放假2天改为3天。富有创新意义的,是1999年在9月有关方面对这年“十一”假期的安排,那就是借用了与此相邻两个双休日,连同新规定的3天法定假日,进而形成了7天的长假期。紧接着第二年的春节、“五一”“十一”,也都沿用了这个双休日“位移”的办法,于是形成了一年的3个7天的“长假日”。

虽然此前相关部门和单位在1995年“周末旅游热”时已经有了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对1999年10月的“旅游井喷”仍然准备不足,于是原国家旅游局与国家计委等12个委部局及时研究了“假日旅游”现象,并形成了“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上报国务院。中国的“黄金周”,就是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出现的。

“黄金周”的名称,是从日本借用来的“长假日”的名称1,但是却让不知就里的“经济学家”解释为了“赚大钱的日子”,甚至竟毫无根据地猜测,说当初国务院增加3天假日是为了让我国商业活动活跃起来,以便使我国的经济走出“金融危机”。据在《中国经济周刊》发表《国家放长假决策始末》的当事人张国宝的回忆,实情却不是这样的。其实增加假日的建议是在1999年春节期间有关人士在谈到了能否为职工涨工资的问题时提出来的:“现在这个形势恐怕涨工资已不现实,是否可以增加节假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休息机会,也是提高福利的一种方式。”这建议受到时任总理朱镕基的重视,于是责成有关方面具体研究,在国家计委以书面建议向国务院汇报后,又由国务院召集相关的13个部委开会讨论(比较了此建议的利弊)获得支持后,经中央同意后才最后决定的。

政府的对职工假日的改进,进一步释放了居民的旅游需求,由此也凸显了旅游交通等旅游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原本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假日、引导假日休闲多样化、适度增加旅游供给和加强管理调度等来给以疏导和缓解的,不料却有刚刚进入旅游研究的“经济学家”竟以“‘黄金周’旅游收入的增长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额中的占比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为由,提出了取消“黄金周”的建议;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远古鲧法堵水的建议竟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其结果是原本可以在“五一”黄金周出游的居民大多集中到了“十一”黄金周,以致2008年以来出现了“十一”黄金周游人倍加擁堵的现象,而且延续至今也未能得到解决。这应该视为国内旅游40年发展第5波的余波。

六、 40年发展的第六波

国内旅游发展40年的第六波,出现在21世纪的头10年。

21世纪把中国旅游的发展送入了新时期。为了有助于对中国旅游发展的认识和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决定加强对中国旅游的全面研究,并每年出版一本名为《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的“旅游绿皮书”。于是,该中心责成我来担任这个年度报告的执行主编(其时并列主编还有张广瑞主任,后来宋瑞博士也加入了主编行列,并成为了主力)。该书中,每年都有一份《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分析与前瞻》。就我担任14年国内旅游报告撰稿的分析体会,我个人觉得,由于中国老百姓旅游需求与各方面对旅游的关注度的互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旅游确实一直是颇为顺利发展的(除了2007年取消“五一”黄金周的波折外)。

据统计,2001—2005年的“十五”计划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年均增幅为10.25%,出游总花费年均增幅为14.41%;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年均增幅为11.84%,出游总花费年均增幅为18.94%,都远远超过了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GDP的增速。所以我在《旅游绿皮书》中把它们称作“稳健的大步”。那么,为什么“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增速要比前一个五年计划高出许多呢?在诸多原因中,国家对国内旅游的更加关注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就是40年来国内旅游发展的第6波,国内旅游从旅游业中的第二位转换到了第一位的重要位置。

在旅游业的接待中,人们习惯将出游分为3大市场。回顾一下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对这3大市场的态度,如20年前的1997年,我们提出的是“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也就是说,前面我们提到的“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实际上国内旅游一直都是处在第二位的。

在2005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上,国家旅游局对旅游市场的发展方针做出了一些微调,提出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方针。其中,对国内旅游安排的“全面提升”,无疑是对关系民生的国内旅游有了更多的关切。可是在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时,更高的决策层却把国家旅游局对3大市场的安排顺序改为了“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不仅发展国内旅游上升到了第一位的重要位置,而且还是“全面发展”。从此,国内旅游便逐渐成为了全国旅游工作的第一重点,同时在旅游学界方面,对居民的休闲旅游的研究也有了更多更广的开拓;后来,随着中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国内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便被人们誉为了关系中国人民福祉的幸福产业。

七、 国内旅游发展的下一波

国内旅游发展的下一波,肯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出现,其标志有待大家一起去发现、研究和总结。我猜想,到了今后某一“波”的时候,全民和国家对旅游的关注,或许将不再过多偏重于旅游产业,不再过多偏注于它的经济属性;为老百姓创造更多的福祉,或将成为它今后的出发点与归宿。

(作者系该院教授;收稿日期:2018-12-10)

作者:刘德谦

国内旅游发展论文 篇3:

国内旅游业发展状况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旅游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旅游业的主要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以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若干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多种检验,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旅游产业  国内旅游消费支出  人均收入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运行已经进入了以国民消费为主体的大众旅游新阶段。1999年的国庆“黄金周”标志着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起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消费支出是衡量旅游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的增多;二是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多。这一点大多数学者都能达成共识。但是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对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对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因素分析主要是套用国外的理论,缺乏结合我国国情和居民实际情况的研究;其二,对国内旅游影响因素的评价以定性为主,缺少使用数学模型对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的评估研究。因此,本文将根据近些年的数据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一)影响因素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它能衡量旅游消费所需外界环境的完善程度;GDP指标越高,相应的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等公共基础设施越完善,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国民的富裕程度愈高,人民的精神需求层次愈高,消费观念愈强。经济的增长对消费有着强烈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类似旅游业这样的高端文化消费。因此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影响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见下页表1,单位:亿元)。

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观,收入相对宽裕的居民,才可能在解决衣食温饱之后进行旅游消费,城市和乡村的居民消费观也有所不同,此处综合考虑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能更客观地反映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国内消费总支出的影响(见下页表1,单位:元) 。

3.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影响旅游人次,从而影响旅游收入,甚至是旅游市场,由于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2005年人口数量已达到13亿,因此巨大的人口规模是促进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发展的有利条件。本文收集到共20年的相关数据,见下表,包括1994—2013年的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人口数量(见下页表1,单位:万人)。

(二)模型的建立

1.设定模型。为了清晰地判断居民收入、人口数量及GDP的改变是否带来了旅游消费支出的变动,在此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GDP、人口数量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我们选取如下模型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Y=α1+α2X1+α3X2+α4X3+u1(1)

其中,Y为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单位:亿元),X1为国内生产总值(一至四季度的累计值)(单位:亿元),X2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单位:元),X3为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2.估计参数。在设定模型的基础上用Eviews 7.0软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Y=-13010.11+0.0373X1-0.213155X2+0.110974X3(2)

SE=(10522.96)(0.027590)(0.540055)(0.097754)

T=(-1.236354)(1.351959)(-0.394692)(1.135242)

R2=0.991006,F=440.756,DW=1.934764

(三)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GDP每增长1亿元,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就会增长0.0373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就会减少0.213155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人口每增长1万人,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就会增加0.110974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并不一致。

2.统计检验。(1)拟合优度:由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到:R2=0.991006, 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2)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ɑ=0.05,在F分布表中可查F(3,12)=8.74<440.7561故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国内旅游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3)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ɑ=0.05,由分布表可得tα/2 (12) =(12)2.179,由表1可知模型中各变量对国内旅游消费支出有较弱的影响。

3.计量经济学检验。(1)自相关性检验。运用D.W统计量检验,建模过程中的基本假设之一是随机误差项不相关,表现为Cov(i,j)0,其中i、j=1,2,…,n。如果出现Cov(i,j)0,其中i、j=1,2,…,n,即对于不同样本点随机误差项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某种相关性,也就是出现了序列相关性。采用D.W检验法来检验模型的随机误差项的自相关性。该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对样本量为16、三个解释变量的模型、0.0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dL=0.633,dU=1.446,模型中du<DW=1.934764<4-du,显然模型中无自相关。(2)异方差检验。运用怀特异方差性检验,结果p值都>0.0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此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klein判别法,X1,X2,X3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要修正多重共线性,修正后的模型为:

Y=-9306.085+0.026435X1+0.075634X3

(3)

SE=(4603.285)(0.001769)(0.037934)

T=(-2.021618)(14.94042)(1.993868)

R2=0.990890

X2去掉后,消除了多重共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各项计量指标令人满意,而且从经济上是符合实际的。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受GDP,人口数量影响较为显著,我们确定为最终结果。(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增加0.026435亿元;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每增加1万人,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增加0.075634亿元。(2)统计检验。拟合优度:修复多重共线性后的可决系数为0.990890,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模型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显著,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化旅游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资旅游业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旅游行业“十二五”规划、《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国家层面的旅游产业政策的带动下,更多地方性的旅游利好和优惠政策也不断出台,成为助推旅游业发展的强力催化剂。另外,我国大中型国有旅游企业与世界一流的国外旅游企业相比,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还落后很多,这一点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很不适应。因此,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实现品牌化、网络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二)更深层次地挖掘国内旅游市场

现阶段国内旅游市场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重要影响,跟发达国家的旅游产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既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下,政府应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从而扩大消费支出。城市居民是旅游消费最主要的群体,因此,旅游业高增长将伴随着整个城市化进程。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这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另外,我国有着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政府在“三农”问题中实行增加农民收入等各项政策后,农民的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国内旅游企业应该在保持城镇居民旅游支出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大开发适合农村居民的旅游项目来吸引其旅游消费。

(三)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要发展国内旅游业应首先发展国内的交通运输业,近年来,动车及高铁的建设,尤其是城市客运专线的开通,使居民的出行极为方便,旅游的辐射范围也随之拓展。未来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周期。同时,公路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极为关键,对其他旅游运输方式和其他旅游基础设施具有带动作用。许多景区地处穷乡僻壤当中,正是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设施跟不上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加快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设施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四)倡导红色旅游,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提高国人文化素质和爱国热情,建设和谐社会,很有必要。因此,由政府出资,免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服务,并结合实际,完善各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从而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爱国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特别是美国把战略重心回归亚太地区的大环境下,很有必要通过红色旅游,迅速抓住时机,提高国民爱国意识,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高综合国力。Z

参考文献:

1.高铁梅,王金明,梁云芳,刘玉红著.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蔡丽君,女,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潍坊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器学习及优化理论。

作者:蔡丽君

上一篇:档案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产品银行理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