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发展论文

2024-06-24

文化旅游发展论文(共8篇)

篇1:文化旅游发展论文

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推进农村文化产

业发展

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乡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已是势所必然,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如何加速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农村文化发展后劲,是很多文化人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是紧扣农民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发展后劲。

一、江苏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xx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占全国的%,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0000元,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超千亿美元的省份。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昆曲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里、周庄、甪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约占全国1/3;有30多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居全国首位。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

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我省的南京、苏州、镇江等9个地级市和昆山、江阴、句容等6个县级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40多个景区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苏州有园林、古镇、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镇江有滨临长江、山城相融、江河交汇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连云港有海滨、花果山、温泉;盐城有被誉为“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的滩涂湿地资源等。

二、江苏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江苏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

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句容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万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亦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

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扬中市因地处江中而盛产竹,当地农民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竹编技艺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竹编旅游工艺品,创立了省内第一家由农民自己开办的“竹编艺术研究所”,开辟了专门场所向游客展示竹编制作的工艺流程,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兴趣,一年实现销售300多万元。经过长期的开发和研究,他们的作品还获得了北京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称为“江南竹编一绝”。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镇江丹徒上党的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荡湖船、唱麒麟、对田歌、跳采茶舞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

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苏州每年一度的虎丘庙会就是根据历史上“三市三节”的传统,开发出来的集民间文艺表演、手工艺表演、风味小吃和展销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开封盘鼓、兰州太平鼓、海城高跷、吴桥杂技、苏州评弹等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每年都要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山区的野菜、野果、野鸡、野鸭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吴越风情和

楚汉民风。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我省跨海滨江,幅员辽阔,山、林、江、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比如,我市丹徒石桥镇的华山村就是一个至今仍保持着原生状态的自然村落。那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更流传着众多民间传说。最知名的就是被收入《乐府诗集》的《古今乐录》中的千古绝唱《华山畿》,他讲述的爱情故事经国内专家考证被认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雏形。当地的古银杏、龙脊街、奈何桥等“华山八宝”、“分家”“上梁”等民风民俗和造型古拙、色彩明快的泥塑玩具“华山泥叫叫”,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

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一招不让的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江苏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对本地的民间工艺进行普查、研究和分析,筛选出凸显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能够满足批量生产要求的

农村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原生态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农村民间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如镇江上党乡的挑花、扬中的柳编、丹阳的正则绣等。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农村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要大力宣传和农村文化旅游相关的政策,增设《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普通话训练等培训课程,立足本土,培养农村旅游管理、营销人才。同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对外招聘、高校委培等办法,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迅速造就一支庞大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我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供队伍保障和智力支持。

篇2:文化旅游发展论文

探讨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有必要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出发,对其发展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体系。

一、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旅游还没有兴起,构筑中国旅游业脊梁的是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旅游产品,包括了综合性旅游城市如北京、青岛、杭州,也有相对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桂林、苏州、丽江等,更有传统的经典旅游景区如西湖、泰山、三峡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旅游业的龙头产品。此时,中国旅游业主要依靠国际旅游市场,以卖方市场的形式销售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和长城等等[1]。这些传统旅游目的地凭借其独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垄断地位。到了21世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异军突起,一大批新的、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迅速推向了市场,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了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有力挑战,其优势逐步下降,不少传统旅游景区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它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不断改进和完善,才会拥有永久的生命力,所以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二、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劣势分析

㈠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开发成熟,形象形成。由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开发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另外,旅游产品类型相对成熟、稳定,形成了较强的文化认知形象,如苏州是园林城市,西安是文化古都,青岛是海滨度假圣地等等[2]。二是旅游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旅游目的的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无论是名山还是古城,早在远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游玩的目的地,并且遗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遗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三是旅游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成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长期占有较大优势,新的客源市场增长较慢,重游客比例较高。例如:2000年杭州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以来杭州游览2次至3次的旅游者比重最高(40.9%),第一次来杭州的旅游者比重次之(39.9%)[1]。

㈡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劣势

一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内容枯燥,品种单一,缺少活力,再加上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造成旅游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且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传统旅游目的地仍然以“本色旅游”为特点,国际化的经营、竞争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旅游目的地区域行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也处于失衡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发展。二是盲目扩张,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破坏与资金的浪费。随着旅游热潮的涌动,传统旅游目的地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盲目的增加景点、扩张面积,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致使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三是体制混乱、复杂。传统旅游目的地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较为严重,有的旅游企业至今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政府部门各有各的直属企业,部门利益的保护主义,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改革受到很大的约束,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弱、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无法根本改变。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旅游车船公司和著名景区(点)因为体制的原因,没有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结成紧密型的业务经营联合体,还是分散经营、单兵作战,不仅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降低经营成本,相反还引发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四是旅游产品老化,服务质量欠佳。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服务”这样一种局面。旅游产品大多面临产品老化、内容单

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问题。而且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使其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体系 ㈠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指的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创新。传

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可以总结为“短腿拉长,强项更强;创新类型,消减空白;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一是加宽资源视角。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发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资源较难,这时应该放大视野,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源发动起来,为旅游所用。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还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的。二是调整类型传统旅游目的地的产品系统之所以“传统”,一方面产品历史发展悠久,在“演化”过程中变化少,另一方面新的适销对路、迎合时尚的旅游产品产出速度低。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夺取市场份额。三是引导旅游消费时尚。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具有超前性,能够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在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应对市场的需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并有前瞻性的眼光,形成对旅游消费的正确良性导向。

㈡ 空间结构创新

一是内部景区挖掘。中国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挖掘完毕。随着假日旅游的兴起,中国传统景区人满为患,旅游质量得不到保障,空间拓展势在必行。二是资源空间整合与联合。重点景区“吃”掉边缘的非知名景区,推出更响的品牌,这是传统旅游目的地空间拓展的一个较好的方法。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进行空间联合,共同推向市场,扩大重点景区的吸引范围。

㈢ 产品创新

一是品牌重塑。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不存在品牌塑造的问

题,关键在于品牌重塑。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已趋于成熟,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如一说到桂林,人们自然就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这些已经对游客形成惯性思维。要想打破这种思维,一定要寻求突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二是主题延伸。抓住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把握未来消费时尚与潮流,前瞻性的推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带动需求,引导消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但要注意主题的理性延伸,合理创新,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境界。

㈣ 营销创新

一是做好广告宣传创意工作。广告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常规路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对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是条捷径。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加强广告宣传的创意在营销过程中是第一位的。二是开展网络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要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络旅游”,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三是区域联合促销。进行跨地域的旅游市场联合开发和拓展,如粤、港、澳的联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建立了和协调关系,增加了竞争优势。

㈤ 组织创新

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实现:确立旅游部门的地位;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是处理好旅游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二是经营体制创新。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在风景旅游区导入立体监督模式,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旅游区的破坏现象的发生。

㈥ 技术创新

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包装旅游景点和项目。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网上旅游”新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观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的成本,使互联网与旅游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和提升。振兴旅游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在新的环境下要解放旅游生产力,强化创新意识,建立创新体系,推动创新的实践,走出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经济建设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崔风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⑻.

篇3:苏州丝绸文化旅游发展浅析

关键词:丝绸,苏州,文化旅游

一、引言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丝绸从栽桑、养蚕、缫丝到织绸每一个过程都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 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与财富。丝绸文化也一直是中华名族文明的先导, 以其多彩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和优质的品位成为传播东方文明的使者, 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丝绸发展是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丝绸产区, 苏州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据《史记》载:周敬王元年 (公元前519年) , 吴楚两国因争夺边界桑田, 曾发生大规模的“争桑之战”。三国东吴时已有“丝帛之饶, 衣复天下”的说法, 当时的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因此, 苏州的历史是与丝绸的历史相始终, 丝绸业的发展, 带动了苏州其他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使苏州在近代成为我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同时也提升了苏州整个城市的功能和地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 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亲!, 而丝绸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能够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本文以苏州丝绸文化为研究背景, 旨在探研苏州丝绸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丝绸文化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一) 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游客在做旅游决策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是人们对其非居住地所持有的印象, 会对旅游者主观的感知、旅游者的后续行为以及在目的地选择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丝绸作为苏州旅游市场上的一种旅游纪念品, 其带有当地特色的民俗, 能够反映苏州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不同于市场上流通的一般旅游商品。丝绸产品以丝绸本身为依托, 影射丝绸的发展文化, 间接见证了苏州的发展。因此, 丝绸文化的推广, 对于塑造苏州旅游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突显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感和韵味。

(二) 提升文化旅游的内在精神动力

苏州旅游元素是以古典园林为主要核心, 随着各地旅游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日渐盛行, 单一传统的园林文化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需要有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来推动苏州旅游走向发展的新平台。苏州作为一座文明古城, 其文化底蕴体现在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 丝绸文化正是苏州文化象征的一种, 苏州从唐代开始就被称为“丝绸之府”, 对于这项延续了数千年的手工文明, 一直是苏州的一张名片, 在当前苏州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下, 合理地利用这张名片, 能够通过融入当地民俗工艺文化来改变其不利的现状。

(三) 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

旅游的综合性决定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是由一系列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为现象组合而来, 这些行为现象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发生经济关系。同时, 作为旅途中的一种重要的休闲和旅游活动, 旅游购物对当地的经济具有显著的贡献, 随着旅游过程中相关产品和服务经济关系的发生从而产生相应收益, 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地购买的有地域文化特色并具有纪念价值的产品, 是旅游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旅游地形象的提升和传播以及增加旅游收入都有重要意义。游客对丝绸产品的认可和购买, 一方面丝绸销售的收入可以直接加入对苏州旅游业的核算, 提高苏州旅游收入;另一方面直接和间接地带动着丝绸相关产业的发展, 服装业、手工业等,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苏州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有着推动作用。

三、苏州丝绸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 产品单一, 缺乏新意

通过调研苏州百年商业老街——观前街发现, 丝绸购物店 (不包含大型商场设置的专柜) 的丝绸产品相似度过高, 而且由于近些年旅游同质化发展较为严重, 大多数产品在其他城市也可以寻找到, 缺乏具有苏州代表性的产品, 没有体现旅游目的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 导致购物店呈现的丝绸产品相对于苏州的景点设计和规划而言, 缺乏特色, 无法引起游客的兴趣, 也无法刺激他们购买的欲望。这种产品单一雷同的现状正在一点点的模糊游客对于苏州丝绸文化的认知, 不利于苏州旅游的发展。此外, 随着各地旅游的大力发展, 苏州丝绸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商业经济利润的现象, 重生产轻设计, 忽视了苏州丝绸的地域性文化价值, 大多数丝绸产品设计、纹样、花色多年未曾改变。这些丝绸产品中不排除有一部分是经典的畅销款, 经得住市场考验, 长期获得游客青睐, 但更多的一部分是由于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意识, 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 长期滞销, 缺乏旅游特色的体现, 对于游客缺乏吸引力。

(二) 丝绸产品质量层次不齐

目前苏州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 各种不同品质的丝绸产品充斥着各个购物点, 大多数均表现为产品整体设计粗糙、品味不高, 尤其在一些店铺规模相对小, 以及著名景点附近, 如玄妙观, 呈现给游客的丝绸产品大多表现为批量生产, 价格低廉, 制作粗糙, 包装简陋, 不排除存在一些混杂的不合格产品, 欺骗旅游消费者, 从而影响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 不利于苏州旅游购物市场的发展。

(三) 丝绸影响力不够

游客对于丝绸的认知度偏低, 导致了游客对丝绸文化情感感知价值的缺失。在苏州丝绸发展过程中, 涉及丝绸文化内涵的方面有所缺失, 游客对于丝绸的认识逐渐趋向于商品, 而不是旅游纪念品, 缺乏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和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文化性特征, 导致产品不具备使游客从旅游目的地回到居住地后的纪念价值。

四、苏州丝绸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 注重丝绸产品的文化推广

目前旅游市场上所呈现的丝绸产品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的角度分析, 主要关注了旅游商品的经济效用, 而忽视了旅游商品具有的社会功能, 忽视了丝绸作为游客来苏州旅游过程中购买的产品, 更是寄托了游客对于苏州这座城市的情感寄托。丝绸作为苏州旅游市场上的产品, 游客选择以此为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寄托带回居住地城市, 更加注重的是其情感价值因素, 因此苏州丝绸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其文化价值的推广, 以及情感因素的深化, 让产品能够在游客购买后加强旅游体验的满意度。

(二) 优化游客对旅游商品认知途径

当前人们对苏州丝绸的认知途径, 调研数据显示58.00%的游客都表示对于苏州的丝绸文化不太了解, 对丝绸的认知停留在很基层的方面, 并且受到当前旅游丝绸市场混乱、各地旅游产品同质化发展严重等的影响, 游客对于丝绸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恐慌性, 一方面想要满足心理需求选择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又害怕选择不慎买到劣质丝绸或是遇到宰客现象。因此在未来丝绸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从游客对旅游商品认知途径这一源头入手, 注重游客对丝绸文化的认知, 与此同时也是对丝绸文化的传播。

(三) 注重丝绸的产品组合和创新开发

对于苏州丝绸当前发展过分追求实用性这一特点, 在未来的开发中更应该注意融入丝绸产品的纪念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加强丝绸与苏州本地旅游吸引物之间的产品组合, 注重创新开发, 抓住游客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 让丝绸产品兼具观赏性和地域代表性, 使其开发和设计更符合游客的消费需求、审美价值和情感寄托。

参考文献

[1]Hunt.J.D.Image-A Factor of Tourism[D].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1971.

[2]Chon, K.S.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A review and discussion[J].Revue du Tourism, 1990, 2:2-9.

[3]Jansen-Verbeke, M.Leisure shopping:A magic concept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 1991, 12:9-14.

[4]杨从锋, 姚新根.旅游纪念品开发思路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117-119.

篇4:以发展孕育文化 以文化推动发展

承德钢铁集团于1 954年建厂,是国家“一五”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50年来,承钢一直致力于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1965年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的实验成功,到2003年四大技改工程建设,承钢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钒钛产业的先导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承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创业、创新、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建立起以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文化激励三大机制为内容的人本管理体系,为承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以后,他们大力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格局,从构筑共同愿景、创新理念体系、创建学习型企业、建立制度文化、展示企业形象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

一、启动跨越式发展战略,用共同愿景教育、激励和凝聚员工

进入新世纪,承钢集团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即:通过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充分利用钒钛资源、技术和产品优势,借助ERP系统,强有力地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完善服务体系,贯彻“做大做强”的方针,将承钢建设成具有钒钛特色,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诚信、快速发展的专业化钢铁生产企业,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企业和员工创造最大利益。

承钢集团将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并以此为核心建立各职能部门、子公司、班组以至个人的愿景,形成了以企业战略、企业经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愿景体系,以此团结、激励和凝聚全体员工为企业发展而团结拼搏。

共同愿景激励着承钢人增强内功、抢抓机遇。经过全体员工的艰苦拼搏,承钢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集钒钛磁铁矿石采选、钢钒冶炼及钒钛化工、钢材轧制于一体,运输、动力、机械、电子、辅助设施配套齐全,产品名优特、企业信誉好、竞争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国钒钛产业化基地。承钢的产品五氧化二钒、钒铁合金、直径12—40毫米系列螺纹钢筋、热轧带钢、热轧钢管等热销海内外。承钢率先生产的新3级螺纹钢筋的产量和销量均居国内同行业之首,有力促进了我国建筑钢筋的升级换代。承钢先后获得冶金行业“产品、服务质量双十佳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等称号。

二、构建承钢文化理念新体系,用先进理念统领员工

承钢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承钢特色的企业文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精神,七十年代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八个年代的“抢抓机遇、自我发展、锐意改革”精神,九个年代的“团结、拼搏、高速、科学”精神和“不讲客观、拼搏奉献”精神,到2002年的“宁可拼死,也不等死”精神,再到2003年的“打一流指标、创一流管理、建一流企业”精神和“万众一心、拼搏奉献、克难攻坚、勇往直前”精神,这一系列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与时俱进的企业精神,都在企业的改革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承钢对企业理念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体系 企业精神——创业、创新、创一流;企业道德——忠诚企业、服务用户、奉献社会,经营理念——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综合利用、持续发展,质量观——质量领先、技术领先、诚信为本、用户至上,管理理念——精心、精细、精晶。新的理念体系已成为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的企业灵魂。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符合企业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新型员工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是公司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承钢集团积极倡导“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在”的新型学习观,提倡“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作为一种动力和最高奖励,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他们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入手,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训体系和学习机制,持续开展“万、千、百、个”职工技术练兵比武、全员读书活动,促进了员工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大力培育和表彰企业先进人物,重奖对公司有重大贡献的人员,激励员工忠诚企业、奋发向上。他们与各类高校联合办学,组织企业各类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他们严格职业技能资格鉴定,通过严格的考核,提高职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他们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他们建立了末位淘汰、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营造了人人争先、努力学习、提高素质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承钢先后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等称号,有2名员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名员工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员工被评为全国冶金系统劳动模范,4名员工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2名员工被评为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四、推进管理文化创新,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承铜不断加强成本、财务、质量、设备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推进管理创新和升级。企业先后通过了IS09000质量贯标认证、IS014000职业安全贯标体系认证和IS0100121计量贯标体系认证.实施了ERP管理和OA管理工程,为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承钢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体系。在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的同时,企业狠抓制度文化建设,注重对规章制度和厂规厂纪的宣传教育,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作风和习惯。

五、推进企业形象建设,增强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首先是加强产品形象建设。“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已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追求优质名牌产品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承钢积极开展“上工序为下工序、辅助为主体、企业和员工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活动。大力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不断扩大承钢品牌的社会影响,不断开发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其次是加强外部形象建设。他们努力创建花园式工厂,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环境进行总体规划。现在,承钢已经变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环保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外观形象。他们加强了对企业标语、广告、橱窗等文化载体的规范管理,将企业精神、企业理念融入企业静态形象的设计当中,对企业标识、员工服装、办公用品和设施等进行统一规范。他们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传媒宣传企业形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大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向社会展现、宣传、推销承钢形象。

篇5: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衡水湖和董仲舒是被誉为我市“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我市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名人效应,打造了“大儒之乡”董仲舒文化品牌,挖掘整理“九州之首”文化资源,广泛弘扬传播“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篇6: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

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

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区域发展资源,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是发展区域旅游、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宁波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和优势,评价了其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提出了宁波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思路、对策与措施.

作 者:秦学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旅游学系,广东,广州,510320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年,卷(期):17(1)分类号:G05/F592.3关键词:文化资源 文化旅游 旅游发展 对策措施 宁波

篇7: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西安市规划展览馆、曲江新区规划展 览馆,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西安美术馆、明代城墙遗址等文化旅游项目,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定位和商业运作 模式,以及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产业支撑、板块带动发展战略,秉承“不争最大,只求特色”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实现了良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最具软实力城市”等称号。

作为西安主导产业之一的文化旅游产业,以曲江新区为重点区域,以打造国际一流文化产业园区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创新运作模式,整合历史 文化资源,策划推出了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业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活力和价值得 到充分释放,区域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不断增强。

篇8:惠州文化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使旅游产品更具竞争力,从而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作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旅游,是以鉴赏、体验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足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态,是旅游产品结构高级化的必然结果(旅游产品结构高级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观光旅游,第二阶段是商务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和会议旅游等,第三阶段是文化旅游)。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达到了3414美元,2009年为3748美元,2010年为4394美元,我国正处在一个文化消费迅速增长的时期,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1 惠州旅游发展状况透视

改革开发以来,位于珠三角东翼的惠州凭借毗邻深圳香港的区位优势,努力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在广东省排名第六,完成了从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向新兴工业化、现代化城市的成功转型,综合实力也进入全国重点经济城市行列。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为惠州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旅游经济实现大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大提速、旅游品牌效应实现大提升。2011年,惠州市新增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2家、国家4A级景区1家,所属的龙门县获评“中国温泉之乡”和“中国最佳自然景观旅游胜地”、博罗县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罗浮山入选“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和“珠三角十大景观”、南昆山获评珠三角“特色景观”。目前,全市投资超亿元的旅游项目有25个,总投资额达400亿元,形成了五大旅游组团的特色旅游格局:以惠州主城区西湖为核心的中部西湖旅游组团,初步建成了粤港澳地区顶级的旅游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胜地;以巽寮湾、大亚湾为核心的东部环大亚湾滨海旅游组团,滨海旅游新城已具雏形,稔平半岛成为广东省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示范基地;西部罗浮山旅游组团,集祈福观光、生态旅游、会议休闲为一体的大罗浮山旅游区基本成型;北部南昆山旅游组团,初步树立森林度假、温泉养生品牌,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基地;南部秋长镇隆旅游组团,展示惠州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内涵。2001—2010年旅游总收入由27.03亿元升到161.03亿元,增长4.96倍,惠州旅游业在广东的地位进一步增强(见图一)。

数据来源::根据《惠州统计年鉴》(历年)制作

表一显示,2002—2010年,惠州旅游总收入由排名第10位上升到第6位,其中旅游外汇由第9位上升到第6位、国内旅游收入由第11位上升到第6位。但惠州旅游产品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观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笔者于2012年5月在惠州西湖旅游景区、罗浮山景区和大亚湾景区对500名旅游者实施了问卷调查(西湖景区发放200份、罗浮山景区发放200份、大亚湾风景区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7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旅游动机方面,选择观光游览152人、占31.87%,休闲度假115人、占24.1%,求学求知43人、占9.01%,强身健体74人、占15.51%,宗教朝圣39人、占8.18%,精神修养54人、占11.32%。其中,求学求知、宗教朝圣属于文化动机,仅占17.19%。在景区文化旅游产品满意度方面,21%选择了满意,79%选择了不满意;在不满意因素的调查中,对设施建设和产品无特色不满意最突出。

资料来源:《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旅游发展区位分异呈现出三个等级: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组成第一等级,惠州、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和汕头组成第二等级,河源、汕尾、阳江、梅州、韶关、茂名、湛江、云浮、清远和潮州组成第三等级。惠州面对的省内旅游市场竞争是激烈的:首先,就实力而言,目前惠州的旅游无法挑战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其次,第二等级的六个旅游城市竞争也很激烈。肇庆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传统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验丰富。江门虽然2002年以后排名由第七下降到第八,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会对江门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一个正面效应。东莞虽然旅游资源缺乏,但是凭借发达的工业和经济,吸引了大量的会展和商务旅游。在第三等级的旅游城市中,河源、梅州和惠州有着相似的客家旅游资源。因此,惠州旅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惠州必须把握好旅游需求发展变化规律及我国文化消费需求大幅增长的时代背景,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点,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努力实现旅游产品结构高级化,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竞争力。

2 惠州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2.1 文化旅游资源条件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惠州(古称“循州”、“祯州”,公元965年即北宋乾德三年改为现名,公元前214年曾设有“傅罗古国”),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2.1.1 东坡寓惠文化资源

作为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的惠州自古就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从唐朝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间有四百八十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惠州,留下了许多让世人为之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苏东坡。苏东坡在惠州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即东坡寓惠文化,主要体现在苏东坡寓惠期间的诗词、史料(如《苏轼与惠州》、《东坡在惠州的故事传说》、《风流才子苏东坡》、《苏东坡的写作故事》、《王朝云传》、《苏东坡寓惠书法作品选》和电视剧《烟雨苏堤》、歌曲《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苏迹遗址(如苏堤、逍遥堂、东坡书迹碑廊、白鹤峰东坡亭、准提阁、鳄湖、东坡钓矶、合江楼遗址、白鹤峰东坡故居遗址、朱池墨沼、松风亭、野吏亭、林婆卖酒处、翟夫子舍等)及典故传说等。东坡寓惠文化已经成为惠州地域文化和城市文脉值得珍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惠州南粤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资源。

2.1.2 东樵宗教文化资源

东樵宗教文化即罗浮山(又名东樵山)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我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的罗浮山位于惠州博罗县西北,纵横五百余里,有“百粤群山之祖”的美称,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另一樵为佛山西樵山)”之盛誉,司马迁称其为“粤岳”。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罗浮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山中有七十二石室、十八洞天、四百三十二峰峦、九百八十瀑布与飞泉,原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等道教与佛教宫观寺院点缀其间。许多文人墨客、方士道人纷纷前往山中游览、隐居和修炼,作赋吟诗,如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苏东坡、朱熹、葛洪、陆修静、杨万里、屈大均等人;秦汉时神仙家安期生曾在此修炼;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入于山中修道炼丹,采药济世,著书立说,创建九天观、黄龙观、冲虚观、酥醪观、白鹤观;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亦曾在此修道传教。罗浮山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景秀丽,道教景观主要有:冲虚观、黄龙观、九天观、酥醪观、葛洪炼丹灶、仙人洗药池、飞来石、遗履轩、会仙桥、蝴蝶洞、朱明洞、飞云顶、华守岩、升仙岩、刘仙岩等等,其中,冲虚观是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3 东征东纵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东征指的是国民革命军先后两次由广州东征东江惠州,击溃军阀陈炯明的势力。东纵指的是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江纵队。东江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次打击了日军、日伪军和国民党的进攻,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东征东纵文化反映出惠州人民勇于革命、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体现了惠州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的地位。相关景点主要有中山纪念堂、飞鹅岭公园、叶挺故居、廖仲恺故居纪念馆、邓演达纪念馆和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

2.1.4 客家文化资源

惠州客家人大多来自中原,沿袭着中原固有的传统、习俗、语言等。饮食文化秉承“汉家风味”,著名的美食三宝是东江盐火局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惠州客家独有的文化特色是“融合”,惠州客家人既唱山歌又唱渔歌,语言中既有梅州客家又有惠州客家,建筑中既有客家风格又融合潮汕、广府风格。客家围屋是惠阳区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较有名气的为镇隆的崇林世居、秋长镇铁门扇的南阳世居、良井镇霞角村客家祖屋等。秋长镇保留下来的清代以前的客家围屋有近百座,许多是明代甚至南宋年间建成的,最早的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2.1.5 龙门农民画创作文化资源

惠州龙门农民画以单线平涂手法,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并借鉴传统民间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画表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充满天真、活泼和自然的意趣,开创了以追寻“南蛮文化”痕迹、以“南蛮文化”作为独特文化视角、以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为意念而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与陕西户县农民画、上海金山农民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中国四大民间画乡”而享誉海内外,惠州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1.6 蓝田瑶族民俗风情资源

蓝田瑶族乡位于龙门县北部瑶山脚下,明朝初从韶州北部的瑶山地区迁徙而来。“舞火狗”、“男女对歌”和婚嫁丧娶等风俗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比如,“舞火狗”活动每年中秋节之夜举行,是蓝田瑶族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动,也是瑶族少女的成人仪式。活动时未婚姑娘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绑上黄姜叶,头戴插上香火的竹笠,扮演“火狗”组成火狗队,边舞拜、边反复唱着古老的民歌;火狗队游舞到村外河边后,姑娘就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在整个“舞火狗”活动中,年轻男女对唱情歌(男青年还要燃放鞭炮)。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2—3次的舞火狗,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舞火狗”是蓝田瑶族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表现了当地人的精神、信仰、情感愿望、人生追求等,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2006年,“舞火狗”入选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区位条件

2.2.1 自然地理区位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与广州、深圳、香港、东莞、汕尾、河源及韶关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惠州已形成由深水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相互配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2.2.2 人文地理区位

一方面,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总面积214多平方公里、号称“岭南第一山”的罗浮山自古以来僧道云集,名贤荟萃,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岭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罗浮山实际上已成为惠州文化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惠州文化对深圳、东莞、香港和澳门等地也有影响;而濒临南海,又是著名侨乡,这就为惠州文化的海外传播创造了条件。

2.2.3 旅游区位

在广东区域旅游网络建设中,惠州是连接广州、深圳、粤港澳台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旅游网络的枢纽,在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3 市场条件

21世纪以来,惠州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逐年增长。2002年接待住宿游客301.14万人,受“非典”的影响,2003年和2004年增长缓慢,但2006年增长至562.26万人。近年来,惠州市大力发展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增长迅速,2010年接待住宿游客人数突破千万达到1073.56万人,其中国内游客为913.4万人。惠州市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是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周边城市的游客(占国内旅游者的比例为84%左右),国际旅游者中港澳台同胞占了大部分。

2.4 旅游接待条件

惠州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旅行社、旅游宾馆和景区景点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元化的旅游接待体系。2010年,星级饭店6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4家;旅行社和旅游公司40多家;建成景区近60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有18处——国家4A级旅游区4处(惠州西湖、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铁泉)、国家3A级景区2处(香溪堡、冠和博物馆)、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惠州西湖、罗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2处(南昆山、广东御景峰)、国家生态风景区1处(白盆湖国家生态风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永记生态园)、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罗浮山、南昆山、惠东古田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1处(博罗东山森林公园)、省历史文化名城2处(惠州市、惠东县平海古城)。

2.5 基础设施条件

自2006年惠州市委市政府颁布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惠州重要景区的交通、给排水、邮电通信、供水供电、环卫等基础设施实现了配套。创建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和旅游业发展“3150”工程等活动,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显著增加,城市旅游环境、旅游交通状况大大改善,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

3 结束语

惠州是珠三角区重要的旅游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地理区位、人文地理区位和旅游区位等区位条件优越,市场条件好,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接待条件日臻完善,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良好。但惠州在旅游开发中由于对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惠州旅游产品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观光旅游产品,所开发出的旅游产品由于缺乏独特文化内涵而竞争力不强。因此,惠州旅游要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惠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惠州统计年鉴(历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惠州市旅游局,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R].惠州,2008.

[3]百度百科.四东文化[EO/BL].http://baike.baidu.com/view/1183830.htm pid=baike.box.

[4]李颜,王永挺,尹正江.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文化旅游发展[J].企业经济,2011,(06):159-162.

上一篇:盐城中考作文题目及佳作:有那样一抹色彩下一篇:高中生入团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