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休闲旅游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公众消费理念的转变,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休闲旅游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我国从温饱社会过渡到小康社会后,公众对于精神消费和消费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休闲旅游则是文化消费、精神审美的具体实现形式。尤其是在公众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好转后,休闲旅游消费比例明显增加,进而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休闲旅游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方休闲旅游发展论文 篇1:

关于地方“生态旅游+中医养生+休闲养老”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要:我国面临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旅游可通过纽带作用,将生态旅游、中医养生、休闲养老三者融合起来,使三个独立的问题转变成互相融合、优势互补的新产业。本文以防城港为例,分析了三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发展优势,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休闲养老;中医养生;融合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特定的时代和国情,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造成了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在这种背景下退休后的老年人有迫切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休闲养老需求。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增到2.55亿,占比17.8%,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面对老龄化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把旅游和养生贯穿其中,将地方生态旅游发展、山美水美的休闲养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养生相结合,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可促进地方旅游和经济的繁荣。

1 三产发展状况分析

生态旅游不同于一般的大众旅游,它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来开展旅游活动,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环保意识。生态旅游所特有的保护性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长久绿色旅游方式,不仅让游客赏心悦目身心受益,而且有利于国家循环可持续经济发展。森林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学者认为: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旅游者对森林主体的生物圈内各生物群体、结构现象的观感,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和回归自然,从而自觉产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它是一种文明、高雅、科学的旅游方式”[1]。目前我国的森林景区发展态势良好,以防城港为例,防城港东兴屏风雨林公园,防城港上思十万大山森林公园游客人数逐年上增。

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当今的社会热点向养老、旅游、医护、养生等方面转移。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跟不上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特别是老年群体多患有慢性病、职业病等病症,更需要具备医疗养护、养生健体等方面的养老服务。从老年人视角出发,将生态旅游、休闲养老和医护养生相结合,会更能吸引老年人进行良性消费。

2 三产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1 生态旅游是老人养老的康体锻炼模式

对一些相对年轻的老年人来说,常规的居家养老模式单一,生活单调,不能激发老年人运动的热情。生态旅游对游客来讲,就是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目前老年人一代,经历了社会动乱、贫穷饥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在山清水秀中畅游,既增添老年人的生活乐趣也能释放心情增加青春活力。游览时,从生活琐事中解放出来,融入自然,享受原始生态美景,精神振奋,在漫步美景过程中,无形锻炼体魄增强体质和愉悦心情。

2.2 中医养生是老人养老的康体保健模式

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的一种慢性的医学活动。中国人讲究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对于身体机能逐渐下滑的老年人而言,最怕的就是生病住院。中医博大精深,各种针灸按摩、药浴药膳等中医养生保健深受老年人的信任和喜爱。在庞大的养生市场下,打造地方的中医药特色理疗品牌,提供地方特色的养生产品和养生服务,为老人定制个性化养生服务,同时通过打造养生文化氛围,例如茶馆、药庄、大讲堂滿足老人对养生服务的更多了解和选择。

2.3 休闲养老是生态旅游和中医养生的最强推力

受市场利益驱动,不少鱼龙混杂的服务侵害老年人的利益,各种旅游是“处处生态游,人人森林浴,各种项目打着高科技的幌子,行中医养生之骗,旅游市场泛化严重,生态旅游不生态,中医养生不医学,这些行为违背了人们融入自然,享受自然,养老养生的美好初衷。老年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老年人能带动的影响的也是巨大的,以生态意识较强的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生态旅游和对养生服务需求刚性的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中医养生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上问题。当生态旅游、中医养生和休闲养老三者相融合,那些在20世纪目睹生态环境由优转劣的这些老年人,极有可能成为环境保护的教育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和环境污染的战斗者,从而促进生态旅游市场的规范[2];其次广大的中医养生刚需的老年人群体是长期的服务受体者,对中医养生的功效和品质有深切的感受,无形中成为养生品牌的战斗者和宣传员。另外,家庭、社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也可能加速生态旅游和中医养生市场规范。

3 三产融合发展优势---以防城港为例

3.1 资源优势

防城港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海岸线达580公里,有丰富的海景资源和渔业资源,背靠十万大山森林氧吧,有良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清新的空气。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与越南山水相连,可便捷领略异国风情。东兴市处于北回归线之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湿润,东兴的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10.34%,与广西巴马一样号称“中国长寿之乡”。防城港上思依托十万大山“中国氧都”“天然药库”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正稳步加快中成药产业开发,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制药业,例如,2018年启动的中国壮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3.2 区位优势

防城港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与越南山水相连,有5个国家级口岸,是发展对外贸易、边境贸易、现代物流、跨国旅游等产业的理想之地,区位优势明显。

3.3 政策优势

2017年4月习近平视察广西,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2018年3月,防城港市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城市之一入选国家首批边境旅游试验区。所有这些,都给边海山特色城市的防城港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例如:防城港体育小镇建设、东盟-防城港国际马拉松赛等体育旅游项目都成为防城港生态旅游新名片。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保护为主旨的旅游形式,兼具对游客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但其功能单一;中药养生是老年人普遍接受和喜欢的一种养老养生方式,但还欠行业的成熟和规范,不能满足老人诉求;休闲养老也是城市产业发展的模式之一,还未充分开发和形成产业链[3]。借助防城港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三者有机融合协作共赢,共促防城港旅游产业大发展,也能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山清水秀、养生康体、赏心悦目的养生养老胜地。

4 三产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就是防城港的金山银山。“生态旅游+休闲养老+壮医养生”是一个创新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群体的旅游和养老养生需求,有效缓解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也能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動力。

4.1 科学定位

面对市场前景广阔的“银发产业”,防城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立足防城港,胸怀广西,放眼全国,多行业多部门协同联动,定位精准,目标明确,逐步将“生态旅游+休闲养老+壮医养生”融为一体,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

4.2 专项规划

防城港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经济欠发达,生态旅游和养生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因此要专项规划,面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人群精心布置。对于本地普通老年居民,以“养老院”和“公寓式社区养老”为主;对于“候鸟人”,以旅居养老为主,通过打造旅游+养老地产的形式,促进房地产发展;对于高消费养老群体,以高档次服务养老为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类型人群客源市场量庞大,需要通过打造度假酒店、特色小镇,并规划现代化高科技软硬件设施,形成养老+服务的一体化[4]。

4.3 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找到适合本地生根开花的新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总结提升。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和引进养老产业的专门人才到医养结合机构工作,对高层此次人才在特设岗位、项目聘用、职称晋升、薪资待遇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其次我们要做好顶层研发,通过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等方式搭建研发平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才能逐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发芽。

5 结语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然成为当前的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其独特的生态保护和教育功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中国超老龄化的发展态势下,中医养生被广大老年群体喜爱推崇。因此,生态旅游、中医养生、休闲养老三个产业相互交叉融合,将单兵作战变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动力。因此,在新形势下,以防城港独特的优势,通过合理科学的定位、规划、创新,三产融合将会助推防城港产业升级、经济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剑平,戴艳平.健康养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学术论坛,2016(8).

[2] 李泓沄,储德平.安养乡村、乐享田园: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新机遇基于养老旅游、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4):493-496.

[3] 郭娜,崔家善.论“生态旅游+中医养生+中药种植”三产融合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8(9):133-140.

[4] 韦义勇.关于打造桂西北健康休闲养老和医养结合示范区的思考——以河池市为例[J].创新,2018,12(4):110-118.

【通联编辑:张薇】

作者:韩明英

地方休闲旅游发展论文 篇2:

体验经济环境下休闲旅游多元发展的趋势研究

摘 要:随着公众消费理念的转变,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休闲旅游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我国从温饱社会过渡到小康社会后,公众对于精神消费和消费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休闲旅游则是文化消费、精神审美的具体实现形式。尤其是在公众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好转后,休闲旅游消费比例明显增加,进而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而体验经济环境下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四个特点,即人文化、生态化、体验化、产业化。本文将具体针对体验经济环境下休闲旅游多元发展的趋势进行研究,旨在为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验经济 休闲旅游 多元发展

休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叶,当时美国学者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首次对“休闲”进行了概念界定。而休闲与旅游相结合则是近三十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休闲旅游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观光,同时还会涉及民俗艺术、文化教育、历史哲学等多门学科,是消费者追求更完美休闲体验的一种实现方式。休闲旅游更加注重感官体验与心理体验的双重作用,是提高旅游者文化修养、或者更高审美感受的重要途径,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完美的精神享受,进而实现体验经济与休闲经济的有机融合,促进休闲旅游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1 休闲旅游在体验经济环境下的定义与内涵

1.1 休闲旅游的目的

随着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休假日的增加,消费者的休闲时间和休闲消费均呈现上升趋势,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休闲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休闲旅游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旅游实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开阔眼界,获得更愉悦的身心体验,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体验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旅游行为增长见识,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获得更生动的精神和文化审美,这是休闲旅游所具备的特殊作用。发展休闲旅游有利于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经济,对于生态资源保护、文化资源传承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元化的休闲旅游目的业已成为体验经济环境下又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休闲旅游的逻辑基础

休闲旅游是文化休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能够体现当前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表现形式。在当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公众虽然获得了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但同时精神压力、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高度竞争、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公众对于休闲放松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休闲旅游形式的出现,体现出公众对于自我压力的转移和释放,这是一种自主性行为,表现出物质条件好转之后公众对于精神感受的强烈诉求。休闲旅游不再局限于工业经济环境下效率至上的经济逻辑,进而转向对生命价值、人文价值的追寻与探索,使经济创造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基础,同时也是经济消费返璞归真、体验精神世界的有益尝试。

2 旅游休閑化的社会文化机理

2.1 经济变迁、政府角色转变与旅游的休闲化指向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变革,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休闲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区别于以往传统消费模式的一种新型消费理念。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将其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形式。依托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针对旅游产业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尤其对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完备的政策支持。

休闲旅游倡导经济消费与精神消费达成和谐统一,而且更加关注精神体验的丰富性,通过休闲旅游,旨在为消费者营造更放松、更有内涵的休闲空间,提高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以休闲旅游为发展契机的新型经济形式,已经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而且其经济影响力与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两大重要因素。

2.2 家庭、生活方式变迁与旅游的休闲化指向

目前,更多消费者选择以家庭为单位集体出游。从经济构成内涵来看,家庭成员中个体经济能力、家庭地位都能够对其参与休闲旅游造成影响。而家庭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也是影响休闲旅游的核心要素。从当前多数家庭经济情况来看,双收入家庭数量持续增加,进而使家庭财富得到进一步积累,经济自由则赋予家庭成员更多的自由时间,这就会使不少家庭通过旅游活动走出原来的生活和工作氛围,通过饱览自然风光或者人文体验释放生活压力,获得身心的全面放松。而通过休闲旅游,又能够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特别的互动机会,在轻松惬意的外部环境下享受更放松的交流,分享各自的出游体验,这些沟通和交流对于融合家庭关系、构建和谐家庭环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不少家庭选择休闲旅游作为度过假节日的首先方式,为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3 教育、文化变迁与旅游的休闲化指向

在农耕或者工业社会中,公民所受到的教育一般以生存与生产技能教育为主,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精神需求教育则有所忽视。在公众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休闲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公众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基础支持各种休闲活动的开展,而休闲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公众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对其休闲理念、休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休闲教育日益普及的环境下,公众对于休闲的兴趣普遍提高,而且休闲体验力、鉴赏力均有所提高,这就为公众参与休闲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体验经济环境下,社会转型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迷失已经成为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但能够助力经济发展,同时更有利于发掘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人文资源的开发、应用、继承、弘扬,形成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格局。

3 休闲旅游未来发展的多元趋势分析

3.1 休闲旅游的人文化趋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休闲旅游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曾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虽然当时并未有休闲旅游这一概念,但是其内涵却是始终未变的。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生活实践角度来看,休闲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理论谱系。通过旅游领悟人生价值、提高自身修养,这一点是休闲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形势下,公众的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温饱,而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感受,因此,对于具有个性化的休闲产品需求更加旺盛,这也是促进休闲旅游发展的一大动机。

3.2 休闲旅游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中国儒家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顺天而为、顺势而为”反映出公众渴望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索取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以牺牲生态环境获得物质财富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而人类则需要承担这些破坏后果。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消耗式资源获取模式逐渐得到改观,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与资源保护,而休闲旅游则紧密迎合这一理念,在消费者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进而形成了人文、生态、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因此在未来休闲旅游发展中,不但需要关注环境承载力,坚决制止以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同时也要对社会文化、民俗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倡导健康的生活生产方式,对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双重保护,以此形成休闲旅游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崭新形势。

3.3 休闲旅游的体验化趋势

在体验经济环境下,公众更注重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更充分的精神体验和更高的审美价值。从特定角度而言,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通过旅游能够愉悦身心,同时也使旅游者或获得更有价值的精神回报。而且随着休闲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民俗逐渐向经济方向靠拢,民间资源经过“改造”融合于休闲旅游中。如深受旅游者喜爱的“放河灯”原本是纳西族祭祀先祖的一种形式,但是现在放河灯被视为祈祷、祝福的美好形式,而且还能为旅游开发者带来更多的市场收益。但是如果旅游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其真实内涵后,则会为其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不适感,因此,在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事实,不能由于逐利行为对传统文化进行误读和扭曲。同时,旅游活动需要旅游者亲自体验并付出一定的体力精力,而休闲旅游则强调了旅游过程中的休闲性和舒适性,以此获得身心的全面放松,为旅游者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在这一需求背景下,体验经济倡导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娱乐性和感化性,通过个性化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為消费者营造更好的出游体验。

3.4 休闲旅游的产业化趋势

目前,困扰公众参与休闲旅游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再是经济紧张,而是时间不够充裕。针对这一问题,旅游景点需要设计更高效的休闲旅游路线和出游方案。此外还需要对旅游者的心理体验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突出文化、情感等新型要素,赋予旅游产品更高的文化价值,以此促进出游者消费满意度的提高。如浙江安吉的和也健康养生基地,涵盖了健康文化主题馆、睡眠文化主题馆、现代健康科技主题馆、健康睡眠科普教育中心等,以科技产业为载体、以工业旅游为线索、以黄帝内经为特色、以道家文化为内涵,着力打造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磁健康产业的发展,而且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优越的休闲旅游体验,实现了旅游、养生、休闲、传统文化熏陶、健康文化传播的多重作用。在体验经济环境下,旅游产业要转变以往发展思维定势,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优化整合,从而体现出生态自然与区域特色以及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减少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同质化现象发生。能够切实以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在产品、服务中不断改进。而景区政府也需要进一步给予政府扶持和资金帮助,加大休闲旅游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4 结语

休闲旅游是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后所形成的商业和文化价值并重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本文在充分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发展机制、发展趋势做出了详细阐述,分别从人文、生态、体验及产业发展四个角度进行论证,以期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可行的理论参考。为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注重民众休闲消费理念的培养,进而构建起旅游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休闲新途径,为提高公众出游体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孔心,王保松.体验经济发展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纳税,2017(03).

[2] 张青云,贾磊.体验经济与我国旅游业经营管理模式——解决我国旅游业宏观看好与微观欠佳的新思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5).

[3] 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15(01).

[4] 宋州.试论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业的发展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

[5] 温黎明.体验经济引导下的旅游休闲[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作者:方志财 方彦雯 李俊

地方休闲旅游发展论文 篇3: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刍议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北京地区经济发达,旅游市场比较成熟,周边区县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来,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区县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如自然风光、长城文化及其遗迹、宗教寺庙、陵墓等资源,陆续开发建成了一些景点,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接待服务都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市郊区已有2000多个观光农业园区、220多个民俗旅游村、2万多民俗旅游户,乡村旅游的交通、餐饮、旅游条件都大为改善。2004年,北京仅观光农业收入就超过30亿元,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将近10万人,接待民俗旅游客人893.9万人次;郊区民俗旅游收入达到7.57亿元。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郊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它放大了农业产品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渠道。它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建材、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商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很好,但毋庸置疑,休闲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总体经济效益较差

科学有效的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效率。各区县目前大都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但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这些规划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1)重视形象、理念的设计,对具体景区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旅游规划建设,缺乏可操作性。(2)规划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3)规划层次低,缺乏可视性、动态性,没有利用计算机GIS、技术,将规划结果展示给领导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达到两者的互动和意见的反馈。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因开发密度过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惨淡经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投资者只注意旅游资源本身的旅游价值,而没有考虑旅游要素的空间匹配和组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2.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营秩序不规范

在有些地方,乡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的分散性有关,另一方面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造成的。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乡村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后所形成的成果作为旅游产品又是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由于法律规章的阙如,从而造成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项目功能单调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本来非常丰富,理应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上,不少地方把乡村休闲旅游等同于“农家乐”,把“农家乐”等同于到农家去吃饭。目前北京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另外,部分经营者盲目追随其他成功经营乡村旅游的地区,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搞特色经营,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

4.郊区区县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服务不规范

当前制约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如怀柔山区部分发展农家乐的乡村至国道的公路路面狭窄,在路面改造过程中,乡村愿意自筹资金将路面拓宽,但有关部门未加以考虑(鄢毅平,2001)。另外,因为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等原因,从乡村休闲旅游兴起之日起,其卫生状况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服务方面,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未受过正规的服务培训,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程序不规范,经常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5.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且方式单一,是制约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乡村休闲旅游营销乏力,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尽管有不少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网页内容更新缓慢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休闲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虽说乡村休闲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目前郊区旅游投资基本上是村集体、农户自筹,与日益兴旺的休闲产业相比,家庭单门独户经营,规模有限,信息缺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

7.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急待整治

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伴随旅游业同步发展的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也不可避免。古老村落的村民为更多的接待游客增盖民居,威胁着村落的传统结构和应有的风格与环境氛围;固体垃圾、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随着游客的增多日益加重。

三、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遵循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规律,用大产业大系统的观点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将整个郊区休闲旅游作为郊区经济一个支柱产业,建立整体的框架体系。应由政府牵头,做好北京郊区休闲旅游宏观规划,各区域有各区域的特色,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山区、平原休闲重点应有不同,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旅游也要有不同。各区县由政府出面,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对本区域的旅游业及产品进行整体的策划、设计和包装,对分散的旅游路线尤其要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

2.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

乡村休闲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可制定旨在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和权限,从法律上保证政府主管机构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组织地区性的乡村休闲旅游同业公会,制定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公约,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3.优化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服务标准化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要通过职业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并掌握从迎客到送客的礼节和用语,了解一定的旅游常识和风土人情知识,促进乡村旅游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文化。通过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卫生的旅游环境。

5.加强包装和宣传工作,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强化旅游促销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利用好旅游宣传媒体,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建议由地方政府或乡村旅游的同业公会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在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开辟一个栏目,分年度或季度(月)专门宣传郊区整体的休闲旅游形象,穿插介绍一些经营得较好的景区、观光园区。除了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促销宣传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利用Web2.0技术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四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把对旅游业的扶持列入财政预算方案中,确保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能够持续。第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第四,建立民间贷款信用制度,简化办证手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7.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的旅游形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休闲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区。核心区严禁游客进入,缓冲区允许部分科研人员进入,而一般旅游者只允许在旅游区内活动。核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在旅游旺季超过环境容量时,实行旅游者预约制度。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高级层次,目前正成为北京市民的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由于休闲旅游活动的初创性,活动区域的特定性,活动内容的特殊性,活动时间的经常性,如何使这项活动能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推动郊区经济发展,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旅游学刊,2006.12

[2]刘丽丽李红: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4]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5.1

[5]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6

[6]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99.4

[7]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8]龙茂星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旅游学刊,2006.9

[9]赵承华: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2007.1

作者:郑治伟 王崇文

上一篇:房地产业泡沫经济论文下一篇:供电企业审计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