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论文

2022-04-22

摘要:古镇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古镇的建筑是古老的见证,是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古镇旅游的重要旅游景点。现在越来越强调旅游需求多元化和旅游者参与体验,静态的古镇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对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的需求,古镇旅游产品亟需优化和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分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论文 篇1:

地方民俗特色与古镇旅游开发的结合

摘 要:地方民俗无疑是民俗文化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俗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在特定的地域、历史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所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古镇是地方性民俗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的区域之一,对于想要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旅游者而言,古镇成为了优选之处,保护和传承古镇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空间对于古镇的旅游长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将以三河古镇为例,就其旅游开发的诸多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三河古镇;民俗 ;旅游;开发

古镇,一般指有数百年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具有人文厚度的建筑群,持续性传承着人类在一定地域内,历史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审美等价值的古城镇、古村落和风情独特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中历史民俗的保留是古镇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历史民俗就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不论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的研究,还是到地域的横向考察,各地的历史民俗都有其各自的行为特征和物质表达。各地民众在将历史民俗物质化的过程中较大程度上融入了地区性的民间信仰,通过将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崇拜、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实物化、具体化、艺术化而与日常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让生活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仪式感,在经久的传承下就形成了不同区域性的特色的生活形式,而形成了“民俗”的意义。古镇并非是简单的古建筑、古街巷的有机排列组合,而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应是自然态的民俗文化展现,而非表演化、门面化的哗众取宠。面对如今的全球化发展,快速消费文化蓬勃兴起,传统民俗文化日趋消隐,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坚守却不能退步。“文化旅游”是近些年来时兴的旅游形式,都市中忙碌的人群开始寻求喧嚣中的宁静,渴求进入传统的农耕生活,感受一场带有古风和古韵的文化与精神之旅,古镇就成为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民俗文化空间的留守。但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下,古镇发展中的原真性和文化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以合肥西南的三河古镇为例,其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状况可以视为皖中,乃至国内更大区域中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一、三河古镇民俗旅游现状

三河镇,在《左传》中记载为“鹊渚”,有可考证历史2500年,现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而得名“三河”。水,是三河古镇的灵魂和古镇文化的柔性滋养,在“外环两岸,中峙三洲”“枝津回互,万艘可藏”之景观中,形成江淮地区典型的水乡胜地。古河、古桥、古圩、古民居、古街巷、古茶楼、古庙台、古城墙是三河古镇的“八古”,但就现阶段的三河古镇的民俗旅游开发现状而言,“八古”早已失古。现阶段的三河古镇的开发主要致力于古徽派建筑和名人故居的恢复,形成以东街、南街、西街为主的古建筑群。其中景點以故英王府、杨振宁旧居、刘秉璋故居、一人巷、古战场为代表。就物资民俗而言,具有特色工艺品主要有羽毛扇、富光杯;饮食民俗有特色饮食以小饭馆中的米饺、烧麦、茶干等为人熟知,名土特产有糯米封缸陈酒、茶干、米粉面、各色干菜等等。面对古镇的发展现状,三河的老人们只能感叹“乡镇建设的好了,乡亲的日子好过了,但老一辈的东西已经少了许多了”。“老一辈的东西”才是三河古镇之所以为“古镇”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之所在,若自顾自地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摈弃“老一辈”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其危害绝不亚于乱砍乱伐、随意排放而对民众乃至后代所造成的影响。物质层面的伤害是可以通过技术进行挽救,精神层面的伤害是无法通过任何技术进行补救。

二、三河古镇的地方民俗与旅游开发

三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古时就有:“买不尽双河,装不完三河”,被誉为“小上海”“小南京”,直到现在,在古镇的店铺林立的场景中依稀能够想象,可见当年三河镇的繁华和兴盛的熠熠旧影。据三河古镇的一些老年人回忆,在他们年少时的三河,最热闹的地方除了码头,就要数茶楼、戏园了,茶楼里面讲评书、品茗茶、吃点心好不羡慕,戏园有大戏园和小戏园,大戏园用来唱大戏,比如京剧、“倒七戏”等,小戏园主要在东街上,由地方文化艺人唱戏。大戏园当时可是雕梁画栋,建于现在万年禅寺的位置,当时在旁边的空地上还有着很多的杂耍,好不热闹啊。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黄昏时,那时候三河古镇的富庶,经常会招引土匪们贪婪的眼光,因此,过去打劫商埠和抢袭店铺事件也是难免的。据说这些土匪会在日落小镇人点灯的时候袭入,进入商会和有钱人家打灭灯花,盗取财物。故三河商会在那时筹建了街栅更楼,在每个街道都设置,以此来预防土匪和维护镇内的治安。最好玩的莫过于端阳节的“玩龙船”,船头有一老叟,船尾有一老妪,中间有一打鼓人,船舷有人划桨。老叟、老妪进行即兴的对唱,两岸的观众准备竹篮,在竹篮中放置“红包”,引得老叟去抓抢,现场一片诙谐气氛,热闹非凡,甚是让人向往。

三河古镇曾经是一处多元化的商贸集散地,融合南北的文化,但今日的三河古镇的文化风俗不够明显,而且显得有些单薄和寂静。三河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并有意识地复兴了三河古镇的水乡建筑特色和部分显而易见的历史文化,但对于人民大众的无意识的生活行为和有意识的节日仪式的挖掘却有待提高。古镇作为一个文化空间,最主要的民俗感受就是来自于古镇中本土生活,最值得游客怀念的也是来自于地区性的质朴感受。在西塘古镇中,就保留了较完整的土著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古镇和新镇的区别性发展,古镇“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新镇“开发为主,保护为辅”,在这样的古镇发展圈中,既保留了古镇的民俗性,又发展了古镇的旅游性;同里古镇成立联审制度,保证居民古宅“修旧如旧”“整旧如古”;周庄更是通过空间拓展和空间合作,增强周庄古镇在江南古镇中的竞争力;三河古镇面对纷繁的民俗旅游生态化的建设又该如何呢?

三、关于三河古镇地方特色民俗旅游开发的

几点参考建议

古街巷、古桥、古民居、古河、古圩构成了三河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古庙台、古战场、古茶楼生成了三河古镇丰富的人文生态文化。在对三河古镇进行旅游改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突显其水乡古镇的大特征,更应该在三河古镇原有的生态民俗文化中进行多方位的挖掘,恢复一个极具开发潜力和文化活力的古镇,复兴古镇的民俗文化生态空间。

就现阶段的三河古镇旅游开发而言,与同类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相比,由于经济状况、开发力度、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宣传力度等原因,三河古镇生态文化保护的力度、古镇生活保存的完整度、游客的吸引度都是较低的。在目前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极大的状态中,回归自然,让游客在休闲、观光和旅游中充分享受古老、宁静、悠闲的生活状态越发成为旅游日常的最大需求,保留古镇的生活“原真性”与开发的“商业性”之间要做到平衡发展,民俗和地方文化资源合理调配,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古镇的文化特殊性和旅游商业性,而要保留古镇“原真性”最重要的就是古镇原生民俗文化的复兴。

(一)开发和调动古茶楼中饮食文化和戏曲文化的活力

古三河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旧时上百家饭店中,有半数为茶楼。上了茶楼,伙计便将你引到座位上,摆起茶盏,这盏子上有盏盖,下有拖碟。伙计揭开盏盖,拎着一个壶嘴足有三尺长的茶壶,离多远,对着茶盏斟茶,竟一滴不漏。茶客望着茶把式的冲茶功夫,忍不住想笑,但还是左手托着拖碟,右手拿着盏盖,一边轻轻拨动浮叶,一边慢慢品着茶水。随后便开始吃早点,油炸米饺、油炸粑粑、炕粑粑和鸡蛋馍等等,都是三河人爱吃爱点的。品茗吃茶之外,茶楼也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唐伯虎、李恩绶和刘铭传等文人才子都先后来到古三河的茶楼,并留下字画诗词。三河的古茶楼依水而建,一半搭在圩上,一半柱子栽立在水上,一律木板门窗,八仙桌。人坐在茶房,推开后窗,就可以看到窗外的河水,水上的风吹来,十分清爽、凉润。伴入耳边的还有逗趣的评书,复杂动魄的故事场景、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各色人物赢得了声声吆喝点赞。如此具有生气的文化空间,却消失在现今三河古镇的街巷中,不可不为之惋惜。新华楼、天然楼、谷丰楼等独具古三河代表性的茶楼,是活在三河老人的记忆深处的,也应该要让它在今天三河人的生活和各地的游客的古镇生活体验中得到新生和传承。要看戏,古三河人看大戏在西街的万年台,看小戏就有藕香居。但是如今的万年台已经被新建在东街,古戏台早已改建成万年禅寺。古三河的戏曲文化的氛围是相当浓郁的,家家户户都会唱,随时拉出来就能组个戏团,唱起大戏。据说现在的庐剧的前身“倒七戏”就是由古三河人唱起来的,但如今的戏曲文化氛围早已消失殆尽了。面对古茶楼和古戏曲文化的消失,作为商业性的旅游景区开发是必然的,但是若想打造有文化内涵,有三河文化的古镇景区,那就要重拾古三河人的日常生活,端起茶碟,唱起古戏,保持原汁原味的三河生活。

(二)尽量恢复和创新拾起古庙台的民间信仰元素

据史料和文物记载:冲元观、右佛寺、大王庙,建于宋代;迎水庵,建于明天启二年;城隍庙,建于清同治年间;太公庙,建于民国初年;其他还有齐云庵、紫竹庵、法华庵、天师庙、女道远等,建筑年代不详,由此可知,三河的古庙台历史悠久。旧时三河每年都要举行庙会,一到庙会时节,香客、商客、艺人云集三河,有的来进香,有的来看戏,有的来做生意。古三河在庙会期间,热闹非常,而如今的庙会文化却场景不在。古三河人喜奉土地神,镇内多处设有土地庙,《礼记·郊特性》:“社,祭土而主阴气,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民众对于土地赐予的温饱和财富心怀感恩,对土地神的供奉也越发虔诚。对自然的信仰是一种古老的信仰,是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养成的,具有其独特的传承价值的一种民俗文化。在今天的三河古镇中可见的仅存修建宏大的佛教寺庙是万年禅寺和观音寺,而土地神不知所踪。对于传统民俗信仰的持续性传承,是地区性民俗文化最强的精神支柱,也是地区性农耕文化中最纯粹的自然信仰,所以在复兴古镇的民俗文化时,应该积极构建民俗信仰的纯正性和淳朴性。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古镇特色工艺品的资源优势

三河古镇现阶段的比较有特色的工艺品当属羽毛扇。羽毛扇的来历出自东汉末年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周瑜是合肥庐江人,少年时经常往来于肥西、舒城一带,手持羽毛扇是他的标准形象。北宋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直到目前为止,当地的很多人一直坚信这羽扇纶巾的羽扇就是三河的羽毛扇。《三国演义》却张冠李戴把羽扇纶巾的形象给了诸葛亮,实际上,这恰恰是演义小说的一种写法和文化附会。三河人制作羽毛扇起初只是为了自家用,后来随着南来北往的客商羽毛扇走向了海内外。三河羽毛扇还有吉祥、如意、好运、祥和等美好的寓意,《唐书》上说羽毛扇“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羽毛扇在古三河是有不同的生活寓意的,例如在新婚第一年,丈人给女婿送羽毛扇,寓意家庭和谐。因此在进行羽毛扇设计和制作时,应该广泛从民间和书本进行考证,设计并制作出符合古三河民俗意义的羽毛扇;在对羽毛扇的包装和销售中进行细化,面对不同消费对象时,有不同的消费定位,以此来细分羽毛扇的设计分类和销售性质。其次,要从民间的习俗中,积极挖掘特色的工艺品,例如,绣着蜈蚣、蜘蛛、蝎子、蜂子、蛇,且五双虫眼剪了10个洞的五毒兜兜;1937年杨振宁在三河张家祠堂上课时挂在脖子上的“桌子”也是作为古镇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形式……要从最不经意的传统生活入手,去不断发现古镇的特色工艺品,并积极打造和充分利用其中传统手工艺品的资源优势,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旅游纪念品,而不能一味模仿和引进其他地区的特色工艺品。

(四)整理和发掘古河的意蕴,充分借助和利用河道旅游文化资源

古河是三河古镇最重要的传承,水是古河的灵魂,让水“活”起来是最有意义的古河传承方法。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的古三河“水上文明”不可被遗忘,正如前人所言:“吃水不忘挖井人”。遥忆古三河的繁荣景致,不得不提及古河的微波清水,若干年的奔波操劳,造就了古三河的昌盛繁荣,为她的子女置办了一处富庶的鱼米之地。倘若就此遗忘,任由水流伴着历史长河的缓逝而随性流淌,忘却了她曾经所孕育的满溢蓬勃生机的水乡文明,对于年迈的古河是多么的残忍呀!对于古河的子女来说是多么的悲戚啊!古河是古三河民俗文化的灵之所在,魂之所处,让古三河的“水”有意蕴起来,是发展古镇民俗文化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古河的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就要找寻古时水中的记忆,不论是日常生活琐碎的少年水中摸鱼,少女荷甸赏玩,儿童岸边踩水欢戏的记忆,还是玩龙船、唱小曲、演大戏的节日氛围,都是需要重拾思索,将古三河记忆中的水上活动合理恢复,同时定期举行独具地域性的水上民俗娱乐活动,让三河人能记起“古三河”的样子。其次要让旅游者对当地水上的民风民俗有直接性了解,有鲜活真切的民俗体验,让游客能迎面感受到三河古镇水上的文化趣味,感受到“古风”清扬的三河水中有着耐人追寻的记忆。步履缓急,行至桥上,凭栏而靠,微风徐徐,荡起了些许穿越古今的情思。

古镇,以其含而不放的民俗风情感召古老生活中的归宿感,平淡质朴是古镇最直白的感受,但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精神色彩感知。地域性也是原始古镇最大的特点,现今历史的发展使得各地区的同化和模仿竞相发展,个性和独特性越发被商业性所掩盖,这是古镇发展最大的悲哀和傷痛。

四、结语

在民间文化“大熔炉式”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大众追求便捷、快节奏的生活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蕴含在生活日常中的古老习俗也在无意识之中被渐渐剥离,各地区差异性民俗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那些被现在大多数人所向往的“诗情画意”生活主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民俗生活老年化也渐成为历史趋势。古镇中的民俗色彩逐渐褪色和变味,民俗文化的感受成为了当今市民阶层流行特殊的休闲方式和文化体验,本为民俗文化传承的当代人,却离民俗文化越来越远。古镇是民俗文化的最鲜明最集中的保存地,让民俗文化在古镇的韵味中散发其淳厚古朴的文化芬芳。三河古镇作为江淮地区独具历史底蕴的古镇,是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民俗感受的重要区域。在顺应市场的发展中,应以地区性民俗文化为基点,商业化为其一种必要的手段,最终将带有民俗性的商业文化转化为地区的精神文明,让古镇的“古意”在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不断深化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志钢.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冯骥才.深度旅游[J].城市发展研究,1996,(01).

[4]王林.“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镇旅游的价值——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01).

[5]李丽雅,黄芳.“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周庄和同里为例[J].旅游论坛,2003,(02):18-21.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吴小丽

分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论文 篇2:

安徽三河古镇景区

摘 要:古镇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古镇的建筑是古老的见证,是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古镇旅游的重要旅游景点。现在越来越强调旅游需求多元化和旅游者参与体验,静态的古镇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对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的需求,古镇旅游产品亟需优化和提升。针对三河古镇在旅游景区、市场状况以及经营管理方面问题的分析,进行产品、项目的优化设计提出具体的措施,从而促进三河古镇的发展与知名度的提高。

关键词:三河古镇;旅游产品

一、三河古镇简介

三河镇地处合肥、巢湖、六安三个城市交界处,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汇,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山、九华山的黄金旅游线上,合铜公路穿镇而过,京九铁路、合铜黄高速傍镇而过,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三河历来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小南京”和“皖中商品走廊”的美誉。

二、景区资源优势

三河庐南水乡古镇,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现今仍保留有“鹊亭”、“鹊桥”、“三河大捷”遗址,厚重的历史形成了古桥、古河、古圩、古茶楼、古城墙、古街巷、古庙宇、古炮台等“八古”景观。

三、三河古镇存在问题

1.旅游景区线路单一,同质化严重,过度商业化,缺乏深度游。古镇内主要的联票景点都是名人故居,内容单调,且缺乏参与性活动从而没有吸引力,留不住游客,三河古镇内街区林立,街区风貌千篇一律,每一家店铺卖的东西几乎都一样,并且店铺装饰缺乏独特性,缺乏特色旅游商品,处处充斥着“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在景区内旅游商品包装较简陋且未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未展示本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

2.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标识不明确。景区内没有茶馆凉亭供大家休息的地方,在古镇中通往各个景点的指示标志都不明确,现有牌示解说不详细,容易迷路。

3.景区与居民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景区与居民区之间界限模糊,游客犹如在自家小区中游玩,无法起到彻底放松自我,娱乐身心、缓解压力的作用。

4.景区内软件设施不达标。三河古镇就按照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逐步完善景区硬件设施建设。但在一些软件设备建设不足如:导游讲解及其他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没有激情,缺少感染力。部分工作人员是由当地居民组成,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在软件管理上并未达到5A级别。

三河古镇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体验式旅游,满足不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留不住游客。旅游产品的档次也较低,激发不了游客的购物欲望,总体来说三河古镇市场潜力巨大,提升空间很大。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也是景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总体发展优化方案

针对三河古镇目前的景观建设状况,对古镇的旅游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1.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开发

(1)制定明确的战略定位

打造皖北最大的生态水乡,定位于“水”文化。三河处于小南河、丰乐河、杭埠河的交界处,三河缘于水、灵于水、活于水、名于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以此打造独特水文化,开展水上文化节,举办水上趣味运动会等使更多的游客参与进来,提高其参与度和满意度。

(2)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动旅游多样化发展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素有“庐剧之乡”之称,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现在保存着当时的大本营、古城墙、古炮台等遗迹,众多的名人故居,同时三河饮食远近闻名,被誉为美食后花园。因此这些都可以对其包装打造成为其独特的三河名片,且利用这些文化推广让游客参与进来使其进一步了解三河文化。

①打造庐剧文化。三河是庐剧的起源地,因此举办庐剧文化演出,推广庐剧,加强其影响力,庐剧的主要受众人群是中老年人,应将主要客源定位在中老年群体,在此基础上,创新庐剧的表演形式,争取获得部分年轻朋友的喜欢,扩大客源,同时游客可以和这些演员学习庐剧,进一步深入了解庐剧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体验性与娱乐性。

②打造美食文化。“三河菜系”是徽菜之精品,三河也素称为美食后花园,在《走遍中国》之三河-土菜不土中讲到三河特色饮食如炸米饺、炸響铃、河蚌烧豆腐、三河小炒等,由此我们可以对三河美食加以整合,食物不仅仅只是食物,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一些文化和故事,使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到三河美食文化,以此引起游客的兴趣,刺激消费。同时游客可以观看、参与三河一些美食和传统工艺(米饺、羽毛扇等)的制作过程,积极融入其中,增加游客的参与感。

(3)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综合水平

加强一些休息游憩的休闲场所的建设如:茶馆、凉亭等,规范景区内部的道路标示,在导览图上明确标识联票景点以及旅行路线,且指示牌是设计与布局应与整个环境背景相协调。实行WIFI全覆盖,使得游客可以下载随声导游方便游览,将智慧旅游积极融入其中。

(4)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打造高品质旅游

三河独特的美食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进行包装,提高羽毛扇、口杯等工艺品的品质,进行产品组合,使旅游商品种类系列化、包装精细化、产品多样化、价格合理化、市场正规化,提高其档次;聘用专业讲解员涉及普通话讲解、外语讲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市场营销策略

(1)大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①设计景区形象标志、形象定位和形象塑造。三河古镇以水位中心,打造生态水文化,制定景区口号与LOGO树立整体形象,同时向不同的细分市场分别推出不同的形象如:学生为其主要目标市场,打造三河历史悠久、名人故居众多,探索三河的历史发展脉络。

②利用传统的营销渠道和创新的营销渠道进行宣传如:通过大众媒体、专业媒体等,制作宣传画册与宣传片,突出三河古镇的历史与人文特色,VR技术、互联网各种旅游交易会等进行推广宣传,由此提升三河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

③三河古镇由于西递宏村的遮蔽效应未能较好体现三河独特文化,因此可以加强与其他景区或城市合作,开拓新的旅游线路以此推出三河古镇文化,如:南京--合肥--三河古镇--两日游,万佛湖--三河古镇--一日游等,提高其知名度。

(2)制定品牌策略与产品升级

①品牌有助于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市场形象,建立顾客忠诚,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三河是“庐剧之乡”,深入挖掘庐剧文化,打造庐剧品牌优势。

②对于旅游产品优化升级:a.扩充产品内容,除了在宣传册或报价单上标明的正式提供的产品,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控制成本,以相同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供给要素。三河古镇联票上标明的四个景点都是名人故居,内容单调,因此可以适当加入其它的游览项目如:“三河大捷”的遗产遗迹,传统民俗节庆,大型主题活动等;b.产品功能的提升,三河古镇可以发展多项主题活动,如:三河庐剧之旅、名人故居之旅等并在推广主题活动时加入参与性的活动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与满意度;c.服务质量的优化,高品质的服务有助于旅游区提高顾客满意度,三河古镇可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旅游区信息提供、售后服务等环节体现专业化、人性化,提高旅游者旅行经历的整体满意度和安全度。

五、结束语

古镇不仅仅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更是历史的载体,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开发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博.肥西三河古镇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36-43.

[2]刘雪玲,黄民安.古镇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以闽北和平古镇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报,2014.

[3]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P186-197.

[4]张婷.安徽省三河古镇景区庐剧旅游项目开发研究[J].河北: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院报,2011.

[5]王保群.徽韵生态水乡肥西三河古镇[J].环境教育,2011.

作者:沈欣欣

分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论文 篇3:

历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柘皋古镇旅游开发

摘要:三千年的柘皋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其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无法真正做到协同发展。在梳理柘皋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指出其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旅游发展滞后;规划执行不到位,改造过程欠缺文化内涵;景区历史风貌不容乐观,旅游环境有待优化;地域文化挖掘不深,旅游特色不明等方面,最后基于历史文化传承视角给出柘皋古镇旅游开发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化传承;柘皋镇;古镇旅游

古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人类聚集地[1]。随着旅游市场的深度发展,古镇成为众多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其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是其开发的源动力之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将有助于古镇旅游的良性发展。

国内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广见于地方文化、文学创作、教育、艺术、建筑设计及城乡发展类文献,其中,建筑与规划类相关研究最为常见,如林楠等[2]以北京南池子改造工程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结合的方式;秦国樑[3]以南京为例指出园林绿化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应营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绿化;王芳等[4]以西安为例分析了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村镇建设与古镇旅游的蓬勃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5-6]、旧城改造[7-8]、旅游开发[9-11]方面的研究渐多。具体到历史文化传承与古镇旅游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二者之间的影响、协同发展和开发利用方面,如张述林等[1]探讨了古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条件和途径。此外,个案实证研究较丰富,且多对开发中历史文化的缺失、异化等问题表示了忧思,凸显了古镇旅游开发中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如杨国胜[12]等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探讨了商贸衰落型古镇如何实施历史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孔缨红[13]以广西黄姚古镇为例给出保护和传承视阈下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建议。

柘皋古镇属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地处环巢湖国家休闲度假区内,为环湖十二镇之一,是一个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江淮名邑,在西周初年就已有宗国建立,它曾以“矤叴”之名刻记楚简,并以“橐皋”之名载人《春秋》,南宋时始称柘皋,清末已成安徽三大重镇之一。柘皋古镇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其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却无法做到协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镇旅游的品质和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审视柘皋古镇的旅游开发,以期获得长远的旅游发展。

一、柘皋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一)皖中古集镇水运商贸文化

柘皋在唐代就曾设有米粮屯集库和转运站,明清之前,已是繁华市埠,是皖中商品交流的集散地和商品走廊、连接南北交通商旅的桥梁。在1912年津浦铁路通行之前,凭借柘皋河水运优势,柘皋内连安徽南北,外接江苏、上海和江西等地,镇上商号近千家。建国初期,古镇仍旧有大量老字号商铺经营,如德隆源、春和义、三阳等。现存于老街中段的李鸿章当铺,号称“天下第一铺”,据专家推断为江淮地区李氏家族当铺的总铺。

码头、街市的繁华,商贸活动频繁,促使各类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汇,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皖中古集镇水运商贸文化,是皖中徽派特色文化的重要类型。

(二)江淮地区明清古建筑文化

清末民初时,柘皋镇尚有九街十三巷,现存仅北闸老街、桥西街和玉兰街等,以北闸老街保存最为完整。柘皋老街始建于明代,距今400多年,2007年被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街面铺以石板路,屋舍多为青砖白泥勾缝、灰色小瓦、马头墙配上精美的木雕砖雕,为典型的明清时期江淮古建筑风格,一般建有两层,从前屋到后庭,分为多进,以内天井相连,通水、透光、排水功能完备[14]。

其中,北闸老街地处古镇中心地带,街区长约230米,宽80-115米,街道宽4-4.5米,古建筑民居约600间。李鸿章家族当铺在这些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原面积达5000多m2

(三)文物古迹、传说类历史文化遗存

公元前483年,鲁侯会晤吴王夫差于拓,“会吴城”遗址即在柘皋境内坛子山,经考证为东周村落遗址。在柘皋河西有东汉的典韦衣冠家遗迹。三国时期,曹操曾在柘皋屯兵,留下“九步三眼井”的典故。镇内有浮搓寺,文献记载建于南朝梁代,宋朝欧阳修曾作《浮搓山水记》。柘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战役“柘皋之战”发生地,“绍兴和议”更由此签订。西街有明代沂国公金朝兴的衣冠冢和御赐碑记遗迹。始建于明初的东昌古村落,其布局为典型的巢湖北岸古代移民村落特有的“九龙攒珠”形态。另外,古镇曾有“柘皋三百六十井”的民间俗语流传,据有关部门统计实际约80-90口,舒黄村更有一口当地非常罕见的八角形古井,距今已有400历史。

柘皋古镇的孔子台、听书港等地,已有学者推断为孔子南游巢国故地在柘皋为弟子讲学时留下[15]。柘皋也是名句“欲速则不达”的出处,至今仍留有孔难桥、晒书墩等地名。白龙洞,有白蛇飞升白龙留下此洞的神话传说。玉栏桥(即柘皋大桥),据传为朱元璋下旨所建,曾名“遇难桥”,意为朱元璋曾在此桥遇难并绝处逢生,后人以谐音重新命名为“玉栏桥”。

(四)乡贤名人文化

柘皋古镇历代精英辈出。南宋时期,名医杨九州迁居柘皋后开创了著名的中医世家“峏山杨”;明代有开国大将金朝兴等;清代有艺术家汤懋纲、文学家杨欲仁等;现代有国民政府要员杨功亮;当代有北京军区司令员周依冰、中央党校教授马素兵、国防大学教授程国采、美籍科学家阚家冥和著名作家鲁彦周等,著名翻译家高植是我国第一位翻译《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的译者,郭沫若曾为其译本《战争与和平》作序。

(五)地方特色早茶文化

在水运还是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拥有黄金水道的柘皋镇因是皖中重要商埠,终日客商云集,清末民初时被誉为“小上海”。这段时期,也是柘皋最繁华的时候,柘皋早茶得以名扬华东。柘皋早茶的四大件最为有名,即鸡蛋锅贴、凉拌干丝、炒面皮和响铃锅巴,此外还有马蹄酥、烧麦、千层饼、麻饼、狮子头等小吃。目前,镇上有名的早茶店有广元早点店、群贤阁和迎湖轩等,食客以本地居民以及合肥、巢湖等周邊游客为主。

二、柘皋古镇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旅游发展严重滞后

柘皋古镇有着繁华兴盛的过去,从当地各类文化遗存仍可以感受它当年的盛况。从历史文化的深厚程度、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各类遗存的完整性等多方面来看,相比附近的三河古镇,柘皋更有复兴古镇的基础。但三河古镇早已蜕变,而柘皋才起步。地方政府由于财政、人才、意识各方面的薄弱,在古镇建设中重形式不重内涵的做法屡屡出现,地域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妥善保护。

虽然柘皋古镇现已获评安徽省千年古镇,但从古镇文脉来看,老城文脉核心应在现今的东街、西街一带,目前的改造修复工程仍没有涉及,传统街区风貌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冷落和破坏。有些古旧危房建筑早遭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楼房,目前尚未整改;街面原有石板路被拆毁,大量石材不知去向;正在改造的北闸老街进展缓慢、问题频现。古镇现居民以留守的老人儿童为主,长期以来商铺凋敝、市集冷清,由于年久失修、房屋设施更是陈旧破败。截止2017年12月,古镇旅游开发项目中仅李鸿章当铺及其中的柘皋乡贤馆对外开放.但游客寥寥,以周边早茶食客和自驾游客人为主。

(二)规划执行不到位,改造过程忽视文化内涵

《柘皋镇总体规划(2015-2030)》将柘皋古镇定性为环巢湖区域特色旅游城镇及合巢产业新城综合服务基地,强调以古镇的保护性修复开发和人居环境的提升来打造特色慢生活魅力古镇。2016年4月,柘皋镇启动北闸老街全面改造工程。2017年12月,位于柘皋镇的占地33.2km2的巢湖市产业新城规划已通过并正在积极实施,老镇风貌区将和规划中的产业功能区、综合服务区一并列入新城“三区”。

但由于执行和指导方面的不到位,古镇改造过程很不顺畅。改造涉及屋舍382间,面积约8900m2,总投资2200万元,计划工期为10个月(即2016年4月-2017年1月),但截至2017年11月,工程仍远未结束,街巷随处可见建筑材料靠边堆放、工人现场施工和项目车辆进出。更为严重的是古镇古街的“原真性”和“整体性”正在削弱。如,改造时部分路段直接用水泥铺装;原有商铺多为可拆卸木质槽门,墙体为小青砖白泥勾缝墙,改造时外立面的砖墙比例大幅增加,而新用木门材质较差且表面处理过简,有经验的老街住户认为一年风吹雨打后可能就会出现漆面剥落、木料开裂霉变等现象;因街巷房舍内外的建筑木构件多已破败或损毁,改造时也多以砖墙体代替;新造的建筑标识材质和工艺过于现代化,如户外灯箱广告、铺面门牌、门楼、各类警示标志等,普遍缺失古朴韵味。一言以蔽之,古镇规划面积虽然明显拓展,其“古”镇规模却越来越小。

同时,北闸老街现存房屋产权归属复杂,改造过程须兼顾风貌效果和业主利益也影响了进度。譬如,当年的一家商铺现已隔开分给三户人家,如果要恢复原貌则应重新合并,但须协调好权属和利益关系。再如李鸿章当铺,原由房管局、供销社和个人三方共有,它在2011年发生大规模倒塌,修复工作却直至2016年才进行。

(三)景区历史风貌不容乐观,旅游环境仍待优化

近年来,柘皋镇容有了较大改观。在柘皋镇的东大门208省道集镇路段实施了雨污分建和道路绿化工程,并推出“皋”字特色路灯和彩色沥青慢行绿道。2016年,耗资100万元将12座年久失修的旱厕改造为“景观公厕”。此外,还陆续投入1000余万元增建口袋公园、改建景观水塘、增绿2km2,对背街小巷实施强弱电改造以及重新粉刷老旧小区外墙等。但是,新城气息浓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风貌的整体性。

处于老城文旅核心的老街整体环境仍有待优化。主要问题有:新式建筑混杂其中;商铺或民居业主曾擅自更改房舍结构和拆换部分建筑材料;部分户外广告箱体残破、风格过于现代、样式简陋;户外私拉私接电线现象严重,街巷上方各类管线随意延伸,更有内巷居民在电线上晾晒衣物;街头小广告随意张贴、涂写现象恶劣;老街外围的快餐店、珠宝店和超市等店铺名称过于山寨(如澳克士餐厅、百年凤祥珠宝和大润发易购超市等),直接拉低了景区形象,影响外地游客对古镇的认知评价;古镇的特色早茶经营也存在脏乱差等餐饮卫生和环境问题;柘皋河水体发黑、水草漫生,垃圾随意丢弃、污水乱排等造成的水污染仍旧严重。

(四)地域文化挖掘不充分,旅游特色不明

如前所述.柘皋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充分挖掘,从而建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产品体系。

但由于古镇开发较晚,对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挖掘、提炼不够,以致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种类均较少。目前古镇的旅游产品仅有:(1)饮食类,即柘皋早茶,但不少外地游客反映过于油腻、偏咸、部分点心购买分量不灵活、经营商铺较少;(2)景点观光类,主要为柘皋老街街巷风貌及其古建筑文物等,但目前改造远未结束,仅李鸿章当铺、乡贤馆开放,游客稀少;(3)購物消费类,街面原有商铺在改造前只剩银器店、铅字印刷作坊、剃头铺和豆腐店等几家,其中仅老字号手工银器店偶有游客光顾。

总之,从产品类型来看,明显缺少住宿接待类、休闲娱乐类和导览交通类产品;从产品供给方式来看,以传统售卖和静态展示为主,方式老套,吸引力弱;从产品体量来看,业态单薄,不成规模;从产品宣传来看,营销滞后,特色不明,不能完全体现柘皋古镇文化的深厚内涵。

三、历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柘皋古镇旅游开发建议

(一)重视政府主导作用,强调保护性开发

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立足于整体、保护优先,在不破坏古镇原貌的前提下,对柘皋古镇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发掘、抢救和复原工作,如柘皋古民居建筑、老街街巷风貌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登记、整理、出版和展示,如地方传说、名人轶事等。最终将皖中水乡古镇的特色展现出来,实现旅游兴镇和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为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联动发展,首先,应对柘皋古镇相关的各级各项规划进行整理,实现相关规划有效对接,最终方案应能确保老城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优先和顺利开展;其次,明确现存文物古迹的所有权,由政府出面协调各方权益,再进行统一修复和保护;最后,要将文化保护的要求制度化,积极宣传和普及相关政策,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并鼓励公众参与并监督政府相关工作。此外,由于古镇街巷狭窄且民居建筑多为木制结构,应加强日常的消防安全巡查工作。

(二)积极优化旅游环境,强化古韵意象

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要立足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身,同时也要注重对它的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应该组织专人专门负责古镇的环境风貌问题,明确职责,同时积极宣传和引导全民参与。柘皋河作为古镇的“生态线”和“文化线”,当务之急要尽快完成柘皋河治理和美化工程,其中,重点是整治污水乱排和垃圾乱丢现象,做好河道清淤处理和沿岸廊道景观设计等[16]。对特色早茶经营,更要以打造地方名片为己任,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相关部门除积极做好经营指导、品牌宣傳和旅游投诉处理外,还应重点排查餐饮行业经营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

进一步强化柘皋古镇的古韵意象。尤其应严格对核心区的街巷风貌格局进行整体优化。对古镇古街的修复,应做到“修旧如旧”,不得擅自改变文物古迹等的原貌,特别是衰败程度非常严重的桥西街区,对其民居古建筑的修复一定要避免大拆大建,保护好街巷原有文物建筑和风貌建筑;逐步拆除与古镇风貌格格不人的现代建筑和相关附属设施;老街路面一律恢复石板路;保留和恢复古镇上街巷、道路、桥梁、码头、传统商铺等的旧称或古名,如将“柘皋大桥”改回为“玉栏桥”、做好风貌整治和宣传工作;对景区各类标识标志、管线等进行统一整改;设计与投放与古镇历史风貌相协调的特色垃圾桶,实现垃圾分类;注意公厕作为景区的一种文化和文明符号,应特别注重古镇的旅游厕所外观设计、合理布点与卫生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内外的过于现代、粗俗或山寨的店铺名称、招牌和装饰责令限时整改。

(三)深挖地方文脉资源,凝练旅游特色

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资源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可转化为产业资源而具有经济价值[17]。古镇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柘皋老街是古镇文化的缩影,应当深挖其文脉资源,凝练旅游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系列。

在旅游项目开发上,要紧扣古集镇水运商贸文化、皖中徽派文化特色,突出古镇特色的历史风貌和乡风民俗。首先,场馆展示体验类项目。除既有的乡贤馆外,建立历史博物馆、民俗体验馆,还原古镇历史原貌,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次,柘皋河及古渡码头系列项目。考虑到拓皋河及其码头在古镇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价值,可将其作为古镇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柘皋河治理美化工程开展后,尽快开始古渡码头修复工程,再增设夜游柘皋河、品尝船家饭等体验项目,未来还可以适当重建镇区沿岸吊脚楼民居,再现当年商埠盛况。再次,旅游民宿项目。针对柘皋古镇缺乏住宿接待类产品、现有产品类型单一的问题,积极鼓励和发展旅游民宿接待,既解决前述问题,又可活化运用民居资源,还能加深游客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体验。最后,节庆活动类项目。截止2017年,柘皋古镇的夏至民俗(旅游)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相对成熟,但内容和表现形式仍较单薄。古镇节庆类项目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可提升活动文化品质,如,当地传统习俗“过太平桥”和地方戏曲“小倒戏”等。

为完善古镇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除了要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展示、文创和民宿等功能开发外,还应重点注意古镇老街商铺经营。千篇一律的商业经营是经验丰富的游客最为抵触的。结合柘皋古镇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除特色早茶经营外,应着重创新开发“古”(如孔子、朱元璋、曹操等掌故传说;古街巷、古民居、古村落、古井等古迹文物;当铺、手工银器店、印刷作坊、染坊、茶馆、酱坊、糖坊及窑货店等一批老字号商铺)、“水”(如码头、船只、河岸、渔家、水产等)和“土”(如:豆腐店、农产品店、杂货铺、铁匠铺、箍桶铺、蔑匠铺、裁缝铺等)系列产品。经营方式上应尽可能多样化,可以是售卖纪念品和土特产,如复古摆件、仿真模型、乡土玩具和地方特产等;可以是各类体验项目和亲子活动,如划船、垂钓、学做点心、珠算、活字印刷、制作豆腐、手工布艺等;还可以是场馆演出,利用高科技进行场景模拟、复原历史事件或开展演艺活动。

(四)提高文化传承意识,加强宣传和区域合作

古镇旅游,文化是核心。为确保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强化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传承意识。首先,政府应出台各项政策积极鼓励和扶持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传承,对特色店铺减免相关税收和租金费用;其次,管理部门应明确历史街区的可进入经营业态类型和资质,经严格筛选后进行登记;再次,对经营者可由官方进行统一培训和考核,同时按等级对各类文化传承店铺进行标识,并积极利用官方渠道进行推介;最后,对各类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完善相应服务,确保市场有序健康可控发展。

正值环巢湖地区打造国家级休闲度假区之际,柘皋古镇作为环巢湖旅游圈里的“后进生”,在对外宣传和区域合作方面,可先主推特色早茶文化。2016年,柘皋镇开展公开征集特色早茶形象标识活动,为宣传地方特色美食进行了积极尝试。弘扬柘皋的早茶文化,首先,应改良早茶经营口味、消费模式和店铺形象,为适应大多数客人的早餐习惯,早茶口味宜清淡化、消费宜小份制灵活化、店铺形象应易识别且有古韵风情;其次,加强对早茶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再次,统一使用公认的早茶形象标识,广泛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旅游节庆活动和推介会做好早茶文化的宣传工作;最后,积极与环巢湖地区其他景区合作,在环巢湖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中合理嵌入柘皋早茶产品,以环巢湖旅游集群品牌塑造为契机,切实提高柘皋古镇的知名度。

四、结语

古镇是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是古镇旅游发展的内核。柘皋古镇作为名噪一时的江淮古镇,它传承的历史文化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其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石,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环巢湖旅游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柘皋古镇应将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创新传承有机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下的保护性开发,强化古镇古韵意象,凝练旅游特色,做好对外宣传与合作,最终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述林,胡科翔.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7.

[2]林楠,王葵.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3,(11):7-11,

[3]秦国樑.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J].现代城市研究,2004,(5):33-39.

[4]王芳,杨豪中.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以西安为例[J].华中建筑,2010,28(12):141-143.

[5]杨济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以闽江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58-61.

[6]康艺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郑州大学,2016.

[7]王文卓. 基于文化传承下的旧城更新研究[D].长安大学,2010.

[8]孙璐,邱萍,王杏丹.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运营——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中国市场,2015,(30):191-193.

[9]马昭.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蘭溪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10]林清清.历史发展曲线中的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J].旅游研究,2016,(3):5-6.

[11]庄伟光.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视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7,(4):46-52.

[12]杨国胜,龙彬,余沁锶.古镇保护、旅游利用和文化传承研究——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6):560-565.

[13]孔璎红.保护和传承视阈下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广西黄姚古镇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1):40-43.

[14]张泉.江淮地区小城镇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再现——以巢湖市柘皋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3,(11):86-87.

[15]杨帆,王成胜.孔子南游巢国传说的历史背景蠡测[J].安徽史学,2017,(3):167-168.

[16]江林红,王淮梁.浅谈传统文化背景下古镇沿河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应用——以运漕古镇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6,32(2):48-49.

[17]杨帆,陈恩虎,齐先文,炯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92-97.

作者:曾静

上一篇: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探究论文下一篇:项目教材编写市场调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