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地名文化

2024-06-10

千年古镇地名文化(共10篇)

篇1:千年古镇地名文化

传承千年古镇文化

弘扬时代法治精神

--甪直法治文化景区申报首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情况汇报

甪直法治文化景区坐落于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在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依托甪端广场、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王韬纪念馆、江南文化园、文化步行街等名胜景点、名人纪念馆和公共文化、休闲娱乐等场所分布建设法治文化景点8处,总投资200余万元。甪直法治文化景区建设有效利用古镇历史文化优势和名胜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古镇景区历史法治元素,着力彰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时代主题,融古铄今、别开生面,精心打造了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工程,成为了吴中区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典型范例。在2011年,甪直法治文化景区先后被命名表彰为吴中区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项目”和苏州市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协调布局景点,阵地规模大。为做大做强法治文化阵地,形成规模效应,并与水乡古镇风格相协调,景区建设充分利用古镇区内各类有效资源,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将具有甪直特色的法治文化景区得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充分展现。以甪端广场景点为开篇,分线到面建有保圣寺碑廊、清风亭、叶圣陶纪念馆、王韬纪念馆、江南文化园、文化步行街和停车场等8处法 1 治文化景点,各处景点疏密有致地分布在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散而不离、分而有连,又与古镇风貌相融相合、相得益彰。

二、彰显名镇名人,文化底蕴深。凭借千年古镇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在景区建设中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镇和名人特色,凸现古镇特有的法治文化元素。甪端广场上来历悠久的镇标—甪端所表示的光明正大、秉公执法的法律象征,保圣寺碑廊中清代当地官府司法和行政公告的碑刻勒石,清风亭内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廉洁诗文,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的变法思想,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无不出凸现出甪直古镇、历代名人与法文化的绵长历史和丝丝联系,体现出古镇深厚的法治文化底蕴。

三、展现形式多样,吸引力量强。为增强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景区建设形式手段多样、表现方式独特,尽现古镇地方特色。室内布展名人介绍,要言不烦、图文并茂,突出体现名人法治思想、法治贡献,使人一目了然。室外景点艺术雕塑、石碑石刻、工艺橱窗、灯箱广告一应俱全,造型独特而有创意,令人驻足流连。更有每天在江南文化园内举行的群众文艺演出,古镇妇女身穿传统水乡服饰,以江南水乡特有的“打连厢”民间歌舞形式表演的《法制宣传歌》等法制宣传节目,深受当地市民和各地游客欢迎,使大家在休闲娱乐中享受法治文化的精神食粮。

四、借力旅游效应,宣传影响广。古镇每年近200万人次的 2 广大游客是宣传法治文化的重要对象,法治文化景区的建成为古镇开辟了新的旅游资源,增添了新的旅游内容,游客们随着古镇导游的介绍,在赏尽古镇名胜美景的同时,也受到了法治文化的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渗透效果,同时,更扩大了甪直法治文化景区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各方游客来甪直观光旅游,并接受法治文化教育,使古镇旅游文化和法治文化交相辉映,取得双赢的效果。

苏州市吴中区司法局 2012年4月25日

篇2:千年古镇地名文化

木版年画制作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组织,要不断地向前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武警8634部队党委“一班人”本着“传承民俗特色文化,丰富官兵业余生活”的思路,通过多方协调,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柳青彩绘木板年画世家第六代传人霍庆有先生取得联系。霍先生爽快地答应部队可以定期组织官兵到画庄参观学习,并学习一些制作木板年画的基础技法。这样,每逢新兵入伍、法定长假以及周末双休,霍先生的画庄里总是挤满前来参观学习的武警官兵。木板年画讲究勾、刻、刷、画、裱五大工艺,虽然短时间内很难全部掌握,但官兵们一笔一划学得非常认真。通过学习,官兵们已经能够将年画文化融入到部队文化生活当中,在过年过节营院布置、重大活动组织、出黑板报等很多方面都能看到木板年画,在警营中形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警营文化长廊扮靓部队和谐之美

走进武警8634部队营区,无论是在机关办公大楼,还是在各基层连队,你都看到警营文化长廊格外引人注目,并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大门一侧的团魂团训、迎宾石,主干道两侧的吊旗文化、励志石,机关楼两侧的剪纸文化长廊、星光大道、警营漫画墙等醒目位置上,他们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一幅幅真实的照片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警营真情故事,体现了该部队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陶情励志,更是成为了部队营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一张展示武警卫士风采,树立武警特色文化品牌的“新名片”。

篇3:黄河千年古镇—青城的保护与开发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座古城镇—青城。青城镇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距离兰州市区90公里,距白银市30公里。青城又称条城,三面环山,北靠黄河,水陆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众多。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自古以来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水陆码头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处,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唐宋元明时期这里曾是边防军事重镇,根据史料《甘肃通志》、《兰州府志》和《榆中县志》记载:唐朝在此修筑龙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条城”又称为青城。

青城历史文化悠久,历代文人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这里文教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据统计,青城在科举制度时,先后考取了11名进士,其中翰林1人;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秀才不计其数。青城在各个历史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著名的书画家白元文、李公善、高炳辰、王元、高士林,诗人顾名、罗经权、杨绍玠,教育家张锦芳、张兆熊、张照南,地理学家曾成睿,剧作家李干城,针灸学家高涵九,甘肃省第一任文史馆馆长杨巨川等。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明末清初,青城就生产水烟了,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水烟的种植、加工、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水烟作坊已有2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使青城形成了独特的水烟经济。水烟业的兴起,推动了古镇青城加工制造、商贸交易、教育文化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古镇青城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形成了古镇青城独特的水烟经济文化、民居民俗文化、家族宗祠文化等。

2 明清古迹陇上平遥

青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至今的有60余处古民居建筑群落,高氏祠堂、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以及大量的碑碣石刻等,都是青城古镇历史兴衰的实物佐证。古建居群主要分布在城河、新民、瓦窑、东滩几个村落,其中城河村分布最为密集,约占古民居数量的80%。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被认定为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楼的有16处。高氏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和几十处民宅四合院等。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高氏祠堂坐南向北,耸立街心,一进三楹,由山门、过厅、雨廊、大殿组成,其中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大殿里面悬挂着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的匾额。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祠堂保存得相当完好,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隍庙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城守备军指挥司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为四进庭院式,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现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

罗家大院为明清时期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造型古朴别致,气势宏伟肃穆。清一色的青砖木楼,桐油老家具和物件。院落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及石桌、石门墩、石鼓等,二进院子陈设有传统手工纺线、织布、刺绣的工具。后院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

我国北方民居大多属于院落布局格式,这种住宅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南北向的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左右建东西厢房,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青城民居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砖木结构,有五堂三厦、五堂五厦、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等。明清时期,由于青城水烟业的兴盛,京津山陕一带的商贾汇聚于此,使青城民居建筑不仅吸收了京津、山陕、关中等地建筑风格特征,又融合了西北陇原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因而显得朴素典雅,厚重严谨,古风犹存。青城后街旁的一条老巷子——直街巷,是四合院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四合院多是由于水烟制作而发达的人家建立的,时间久的有200年左右了。这里明清建筑古迹众多,保存较为完整和集中,这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因而青城古镇又被誉为“陇上平遥”。

3 人文环境环保发展

在历史佐证不断消亡的今天,保护和研究青城古镇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现代化新农村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建设性破坏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这些古建筑的居住者便会拆除或者更改一些老建筑及其设施,如果这种局势不加以控制或是正确地管理引导,按照当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标准模式去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青城古镇或许将不复存在。

因此,对青城古镇的科学建设与保护开发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青城镇政府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基本思路,提倡鼓励坚守院落生活方式,积极发展乡土文化模式。依据《文物保护法》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文物古迹的宣传保护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古迹对开发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列中来,使现有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2001年开始,地方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高氏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古建筑采用原址原貌、原材料修复,保存其完整性、真实性,恢复其传统的自然风貌。2004年青城镇古建民居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5年中日绿化交流基金“榆中受援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此后两年间,该项目在青城镇造林2000余亩,增大了青城的绿化面积,传递了绿色文明与中日友谊。青城古镇的保护开发体现出科学建设、有机更新的发展宗旨,既保持了古建民居群落原有的文化资源风貌,又赋予其新时代城镇建筑的特征。

青城古镇的保护开发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当地的民间艺人及其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挖掘,收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升当地文化的软实力,对于推进青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当地其它经济的发展,培植并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内容,积极创建集古镇旅游、观光休闲、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使青城古镇成为历史文化的青城、民俗民居的青城、田园自然的青城、环保生息的青城。

青城古镇,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农产丰饶。适宜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和水稻、荷花等。有千亩稻田、百亩荷塘,以及高架大棚西瓜、庭院葡萄和日光温室蔬菜等设施农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产业内容。盛夏季节,漫步在田间池旁,柳绿荷红,蛙鸣稻黄,领略到黄河谷地的田园风光,成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09年,青城古镇又被列为国家级特色旅游乡镇,成为镶嵌在黄河上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4 结语

一条条老街见证着世事的沧桑,一座座宅院诉说着家族的兴衰。青城古镇的会馆戏楼、庙宇殿堂、书院家祠、民居宅院让人流连忘返,青城古镇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彰现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丽。黄河臂弯,田园风光,品味地方乡土人情;人文环境,生态环保,领略文化旅游胜景。

摘要:甘肃省榆中县青城古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通过对青城古镇的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其古建筑群落具有鲜明的西北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因此建议对青城古镇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保护重在强化古镇的院落生活空间,修葺并完善传统建筑样式,保持地方人文资源风貌。

关键词:青城古建,历史文化,保护开发

参考文献

[1]白贵怀.青城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32

篇4:汉服文化重现千年古镇

走西塘,穿越时光

清晨,人头攒动,古镇的一天被人们的兴奋扰醒。

上午十点,哈雷机车骑士秀开始。在摩托车队指引下,方文山乘坐在红色车上风度翩翩地入场,全场一片欢腾。在世界纪录协会香港总部高级认证官吴华江见证下,由370名来自海内外汉服爱好者身着各式汉服,创造了传统乡饮酒礼参加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吴华江为方文山颁发了证书。

令人称道的是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的汉服爱好者都是风华正茂的各界青年,他们以省、巿的名义自发来到西塘,或自制或自购汉服,自费而来,彰显他们酷爱、推崇传统文化的风貌,以弘扬汉服礼仪文化的形式,展现礼仪之大、章服之美、传承之心。

在乡饮酒礼环节中方文山带头朗诵《汉服颂》。这首由方文山团队创作的汉服诗词让人想起歌曲《汉服青史》的诞生背景——方文山、周杰伦强强联袂,为将汉服这一被现代人逐渐捡起的文化传统呈现广播于公众。

衣冠之美天下之大,炎黄民心交领之华……《汉服颂》里阐述了逾十五种汉服的款式,简洁明了地让世人认识到了汉服的广博与美丽。

据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汉服节由著名词人方文山、歌手周杰伦发起,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弘扬及传承为目的,是中华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文化首次大规模呈现。

方文山在记者专访时畅谈了他的《致敬,汉服武林同道中人千言书》,他说汉服因朝代更迭的历史因素断层了三百多年,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更需要直接有力的宣传及提倡。这样才能获致最大能见度与影响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属于两岸同胞,属于全球华人,期待对中华民族服饰礼仪文化有着传承热血与使命的人们,推动“中国风”,共筑“中国梦”!

汉服文化周组委会成员何晓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国际场合中时常见到汉族代表穿旗袍、马褂的情况,实在让人惋惜。这一次,少数民族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将在众多媒体的见证下同台展现,这样的机会在过去并不多见,也必将是汉服历史上一个很好的开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在活动当天汇聚西塘,我们将一起宣示:传统文化,从未过时!”

爱传统,从未过时

古越龙山的特供黄酒与西塘本地传统糕点的碰撞,汉服与时尚的狂欢,等历史转身回眸此刻,三百年前与三百年后的人,在灯火阑珊处相遇。

选择将“汉服文化周”落址西塘,是北京方道文山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浙江嘉善县政府一拍即合的。方文山亲自游览和考察了西塘古镇,为原生态的民族特色而欣喜,县政府更是为方文山的创意而心动。嘉善县政府和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极为重视与方文山的文化联姻和牵手合作,并打算筹备世界首座汉服纪念馆、倡导与确定汉服日、全球首届汉服论坛等,项目已列入议事日程,以体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此次汉服文化周期间,“华夏汉服高峰论坛”和“汉服文化百家论坛”两场大型论坛也同时举行,文化与学术界专家和各地汉服社团的负责人,就汉服与汉服复兴现象发表了真知灼见。

为时三天的文化周虽短暂却内容丰富多达十几项。有明代婚礼和唐代婚仪的再现,而唐代婚仪新郎新娘则是文化周台湾主创人员陈广松和周娟身着唐装真实展示,在由主宾方文山见证和祝福下完成他们的大陆婚庆大礼。节目还有奉茶礼、见山书法秀、香道武术表演、酒道表演《古越龙山》、武道书法、《青花瓷》手语表演、文山导“览”长安古城水灯祈福以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首部由方文山执导的电影《听下雨的声音》幕后花絮欣赏等。

众所周知,方文山是华语乐坛的著名中国风词人。方文山全力打造的此次汉服文化周也是其中国风系列活动之一,将汉服联同书法、水墨画、电影、歌曲等汇聚一堂,力图让传统元素迸发出潮流时尚感,让世界为之一亮。

“这次活动不仅仅和汉服有关,还是艺术、书法、文创的盛宴。”数家知名传统文化表演团体的倾情加盟,真可谓“挥毫吐墨染西塘,勾转浓抹百花放”。

汉服文化演出晚会、汉服踩街、中国风市集展览、摄影大赛等众多环节也精彩纷呈。其中,“盐如玉”十二兽首盐雕展览让流失海外的国宝“重聚”展出,汉服十二形象胶贴、方周形象创意毛巾等文创产品也让在场的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崭新的生命力。

穿汉服,重温礼仪

在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志愿者。他们不仅身穿汉服,而且神态表情都配合得很到位。当问及穿着古装行走在大街上是否会尴尬时,他们说,没有感到尴尬,因为我们觉得身上穿的是几千年的汉文化的具象化,所以反而很激动。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接触汉服以后,开始更加关注汉文化,并开始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以及很多相对应的礼仪。

“我们的民族曾经有光辉灿烂的过去,创造出来的文化至今深受世界人民的赞叹,但是我们自己却抛弃了这份文明,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感到很焦虑。”其中一位志愿者告诉我们,正是这种对汉文化根基日渐淡化的深切的焦虑,让他和其他的志愿者深深感到,必须有人来重新推广汉文化的工作,而推广最直接的便是很多人都可以直接做到的:穿汉服,重温礼仪。

在本次汉服文化周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社团也参与了现场表演,其中中华汉韵社携韩国中央国学院带来的韩国古典雅乐尤为引人注目。

韩国中央国学院副院长林美玎为在场观众演奏韩国传统乐器伽倻琴,音绕悬梁。动听的民间散调、唯美的宫廷沉香舞,让现场观众惊艳不已,而后在热情的提议下她又弹奏了一曲《阿里山》。林美玎风韵犹存,但她看到热闹的活动现场感动不已,并表示在韩国也很少见到这样有文化氛围的活动,在回到韩国之后会大力推广汉服服饰文化。

篇5:千年古镇 魅力草堰

——寻访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草堰活动纪实 盐城市大丰区草堰小学“草娃”小记者团

【寻访对象】

串场河畔,千年古镇草堰,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千年前,北宋名相范仲淹筑堤捍海,由此,范公堤畔,盐业兴盛,造就古镇一派繁华,千年以后,高速公路、新长铁路跨越时空,再铸时代新篇章!草堰镇是江苏省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近年来,草堰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挖掘古镇旅游资源、围绕“古盐运文化,结合桥文化、井文化、古文化等积极打造“旅游特色镇”,先后获得、江苏省最美乡镇、江苏省法制示范镇、江苏省四星级乡镇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寻访纪实】

7月6日,盐城市大丰区草堰小学少先大队部组织部分留守儿童和“草娃”记者团成员走街串巷,寻访千年古镇草堰留下的历史痕迹和新风貌。亲身体验了家乡草堰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巨大差异。

草堰—历史之美

了解草堰的历史,那肯定是草堰的盐文化、井文化和桥文化,龙溪古街位于草堰镇西首老居民区。《小海场新志》中称“小海、草堰两场绣错而处,梓埠垛以南,东西大市,百货所集,玉带河环其中,为一场风气所聚”。“中街在场中,三里街自南闸至北极殿”,“长街三里,当典七户”,“店铺行馆,数以百家”,“崇楼杰阁,热闹非凡”。河房林立,挑云逗雨。古民居多是草堰的一大特色。东街有单氏举人堂和李氏古民居,老大街有李汝珍书房,龙溪古街有钱氏卷瓦楼和朱氏民居,西渣村还有许氏民居黄氏古屋。

钱氏卷瓦楼建于康熙22年,砖木结构,古瓦盖顶,上下两层,造型精美,尤其是门窗雕刻表现出工匠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指挥千军万马,曾把新四军后方医院设在这里,若干名伤病员在这里得到救治,伤愈归队,重返战场。草堰的古街道真是太美了。

自古丁溪和草堰运盐河道较多,桥也就多了。丁溪有庆丰桥,太平石桥,红板桥,胜驾桥;草堰有永宁桥、北高桥、龙门桥、卧龙桥、董家桥、陶家桥、马桥、庵桥、王家桥。

丁溪庆丰桥建自宋淳熙年间,明崇祯杨大成募修,清乾隆年间冯印重修,道光9年又重建,此桥至今保存完好,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之中,可望通过。

草堰永宁桥横跨夹河中段,义民邵子正建于明万历36年,1977年拆除改建成平水泥桥,便于汽车直通粮库。拆除后的永宁桥石材被运到夹河北端的北高桥原址,按永宁桥原貌复建成石拱桥,即现在的永宁拱桥,人们仍旧习惯称为永宁桥,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草堰有星罗棋布的古井,多得有108口。丁溪古井仅次于草堰,双垛村的普陀岭也有。

宋代义井位于草堰镇中心小学西侧。1801年,北京人李汝璜到草堰场担任盐课司大使,身为小说家的李汝珍,跟随哥哥李汝璜来到草堰,住在玉真观二楼,静心长篇小说《镜花缘》前半部的写作,磨墨蘸笔所用之水就取之于这口井。

丁溪双凤井,即便民泉和通圣泉,位于三贤祠左侧,古庆丰桥东侧街北,井栏上刻有贾平章字传,为贾似道造。两井东西相隔2丈多。

离丁溪10多里的丁溪河北岸的普陀岭庙也有两口井,人们称之为“普陀双井”,井旁建有石塔和《普陀双井纪略》之碑,奇怪的是如果井里升气流、翻水泡,就说明马上要下雨了,成了老百姓的天气预报。普陀岭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普陀岭,有双井,喝了双井水,福寿增百

草堰—现代之美

草堰村的七彩花田、三元农庄、和中小企业园区、千亩良田示范园这工程”是闻名全市的。镇关工委书记单爷爷还告诉我们:当前,全村正以“江苏省最美乡镇”为新的起点,在完善龙溪古街旅游设施改造的同时还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速推进农民休闲公园等一批项目建设。目前,公园一期工程、法制廉政文化广场、三元农庄已投入使用,给广大农民增添了一个健身、休闲、廉政教育的好场所。

通过这次寻访活动,队员们对家乡草堰有了新的认识。草堰镇正朝着绿色草堰、人文草堰、整洁草堰、和谐草堰,幸福草堰不断迈进。走访结束后,小记者们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和采访的所见所闻带回去和大家分享。与大家一起再次感受了田园秀美、生态文明的千年古镇草堰的新风貌。

【寻访心语】

顾詹城:来到七彩花田,完全改变了我对农村的看法。这里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真是一个度假的好地方啊!

杨楚涵:今天参观了草堰从龙溪古街到七彩花田到镇文化站,让我感受到: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长期的规划。我们草堰正是有了这样完整详细的规划,才会建设得如此美丽。

单诗淼:美丽乡村,幸福草堰。我的家乡正是有了这样美丽的乡村,才会变得更加繁荣。

杨宇:通过这次活动既了解了我们家乡的辉煌历史又看到了蓬勃进取的现代草堰,我心底由衷的为家乡自豪,草堰我爱你!

篇6:千年古镇清平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清平是鲁西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千年古镇,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还先后涌现出唐朝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哲学家吕才,元朝中书左丞王懋德等文化人士,真是人杰地灵的宝地。

如果从东面走进清平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巍迎旭门,它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用长20公分、宽10公分的大青砖砌成,城楼四角凌空欲飞,稳固而雄伟,历经时间的磨砺,迎旭门的墙皮有的已经脱落,更增添了它的.沧桑感。门洞是圆拱形的,当酷热的夏季来临我喜欢跑进去乘凉,里面好像安装了空调感觉好爽,如果在下面高声喊话就会传来阵阵雄厚的回声。

穿过迎旭门往西走,你会看到公路两侧都是仿古的两层、三层居民楼房,统一规划的青砖白墙,高高隆起的赫色屋脊,这份古香古色让人怀疑穿越到了清朝。

来到在第一个十字路口北望,远远就能看到省级文物透龙壁中间嵌着的“太元和气”四个琉金大字,透龙壁是乾隆时期修建的,有两层楼那么高,百余年过去了,还保留着当初建造的模样。砖石之间砌合得十分紧密,方砖之间错落有致、留出300多个蜂窝状的透孔,真是名副其实的透龙壁;每块砖上都刻着“乾隆二十五年官窑”戳印,当走近这座造型独特的建筑时,感到的是历史的悲壮。

透龙壁后的文庙里有二十四孝雕塑,大成殿里有孔子及四个弟子的塑像,东西偏殿存有展示小镇民风民俗的物品,院中很多苍松翠柏,最古老的两棵松树树冠庞大、树皮枯裂,像承受着岁月洗礼的年迈老人。

清平镇还有闻名全国的坠面、散子、糖藕等风味小吃,是小镇丰厚文化底蕴的见证。

篇7:千年古镇的水之缘散文

上善若水;水,乃万物之源;水,无形无色,至柔至美。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有水的地方就有故事。

7000多年前,先民们选择了有邰这块沃土,择水而居,开始了渔猎生活。滔滔漆水,日夜奔流不息,滋养着一方子民,有邰古国的建立,中华文明由此肇始,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帝喾之妃姜嫄,路踩巨人脚印后怀有身孕,诞下弃,弃长大后成为尧的农艺师,封于有邰,是为周人始祖后稷。后稷在漆水河畔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结束了人们渔猎生活之困饥,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并逐步走向成熟与发达。

母亲河----漆水,用她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子民,告别了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逐渐迈进人类文明。漆水谷地,林木茂密,田畴纵横,阡陌交通,村舍相望,鸡犬相闻,先民们安居乐业,过着祥和而宁静的生活。有时,漆水河突然发怒,呼啸而来,汹涌的河水漫过两岸,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黑夜之中,人们拖儿带女,惊慌失措的逃向两岸高地。肆虐的洪水冲毁了家园,淹没了良田,人们只能呆坐岸边,望水兴叹。待到洪水退去,露出地面,人们才又返回原址,用辛勤的双手重建家园。不久之后,漆水两岸又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安静祥和。

后来,尽管公刘带领周族迁往豳州,三百年之后,古公亶父又带领部族迁往西岐,但是有邰古国的重要地位一直未曾改变。7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置县史,一直在续写着有邰的辉煌。

曾几何时,由于人们过度开垦,过度开发,母亲河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不再气势磅礴,不再神采奕奕,而是气若游丝,黯然神伤。圣母姜嫄,站立小华山之巅,俯瞰着一条无精打采的.浊流,不禁潸然泪下;忠臣苏武,蹲在漆水之畔,双手掬起一棒散发着恶臭的河水,不禁扼腕叹息。治理漆水,刻不容缓!还母亲河一溪清流,重现往日迷人的丰腴之姿。

姜嫄墓、教稼台、苏武墓、城隍庙、报本塔、清凉寺,一个个重量级的文物景点,在武功县委县政府的科学规划统一开发中,逐渐大放异彩,武功人民端着金碗讨饭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你看,漆水河畔,一泓碧波横空出世,放眼望去,烟波浩渺,微风拂过,碧波荡漾。这是一个大手笔,比起周至的沙沙河水街,也毫不逊色。这里不仅有江南水乡的清新婉约,还有着北国原野的雄奇奔放。

姜嫄水乡,氤氲着朦胧婉约之美。烟柳拂堤,荷叶田田;画舫游艇,帆影点点。青石板铺地,干干净净,纤尘不染;仿古店铺林立,小吃特产,琳琅满目。撑起一把花纸伞,徜徉在水乡街头,呼吸着扑面而来的荷香,聆听着悦耳动听的叫卖声,仿佛穿越时空邃道,置身于影视剧场景之中,有恍若隔世之感。

姜嫄水乡,又洋溢着奔放豪迈之气。苏武广场,爱国主题文化彰显忠臣气节。巍巍铜塑,栩栩如生,苏武手持节杖,凝神远眺故国家园,北海牧羊十九载,历尽千辛万苦,丹心不改。报本塔的晨钟暮鼓袅袅响起,诉说着一代帝王李世民报母恩的传奇故事。“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戴王冠”,武功城隍,天下闻名。庙中,游人如织,上香进表,求卦问卜,毕恭毕敬,虔诚至极,正所谓:心诚则灵。

游水乡,赏美景,听传说,品小吃,大美武功让你流连忘返。清真羊肉泡,一碗不够再来一碗;武功镇旗花面,保证你二十碗不过瘾。微酸劲道的擀面皮,油香酥脆的麻花,香甜可口的锅盔,临走之时,不忘给亲朋好友再捎一份。

因水结缘,是水,哺育了有邰文明;是水,又让武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大雅一歌山川秀,益稷三声漆水明。美哉,漆水,壮哉,漆水,永远抒写着一曲不离不弃的颂歌!

篇8:千年古镇地名文化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许昌禹州市西南三十公里处,以精湛的钧瓷工艺,淳朴的民风,传统的街巷镇貌享誉中外。本文从文化入手,以神垕镇为例对于当今炙手可热的工艺古名镇文化进行探究,更有利于深入了解古镇的历史特点与它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历史工艺名镇;神垕镇;文化;传统工艺

一、神垕镇的特征与现状

神垕镇地处中原腹地,至今有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的“钧瓷之都”,将近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四万余人的人口。神垕之名取意繁华兴旺。在历史记载中神垕多次作为钧瓷的故乡进行介绍,曾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被评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钧瓷名扬中外,工艺古名镇的称号名副其实。

钧瓷作为神垕镇的主要标签之一,钧瓷起源于这里。在宋朝时期名为“神垕店”,在明朝称之为“神垕镇”,明清时期曾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神垕镇的繁华。

古镇具体位于禹州,平顶山,汝州三县的交界处。当地丰富的矿产,陶土资源为其陶瓷业的提供了有力资源。据考证,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人在此使用陶器,借助自然赐予的巨大优势,陶瓷产业逐渐成为了小镇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钧瓷在北宋年间的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被皇室家族钦定御用。这些足以奠定“北方瓷都”地位。

老街,又称“七里长街”,位处于神垕镇镇区的中心,是整个古镇的基本框架,也是保留较为完整的清明古街。唐宋以来伴随陶瓷业的昌盛,很多商人在此置田、建宅、经商,使周边村落逐渐联结在一起,于是慢慢形成了小聚规模的神垕镇。老街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从东到西有东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红石桥街、关爷庙街等街道,全长3.5公里,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钧瓷业的不断发展,老街也逐渐形成规模,由于地势不平,街道狭窄,临街的商铺高低不平,但是路面多用青石板铺成。为了保护老街的原始风采 ,神垕镇已经对部分明清洛院进行了保护与修复。

二、钧瓷工艺的文化与发展

神垕镇的钧瓷文化历史渊源流长,追溯起来远至夏,商时期,当时人们的农耕作物以及生活用具多采用陶制品。神垕镇主要是以低山丘陵为主,山体内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虽然我们知道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各式各样多彩的花瓷,但是古镇的陶瓷工艺兴盛于宋代,神垕镇一直在钧瓷的烧制和釉料的制作中不断的改进,但是主要受到科技限制,在宋代科技得以重视,煤炭开始被进行大力推广,这为陶瓷的制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为釉料改进提供了必要条件。神垕镇独占地理优势,天然的矿物资源,为钧瓷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集市的交易,加之钧釉开陶瓷铜红釉的先河,更有话说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风格,所以俗话有有“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珍贵价值。

现如今在神垕镇的大街小巷都开创了许多家钧瓷品牌,比较著名的有孔家钧瓷,苗家钧瓷,荣昌钧窑、神州钧窑、金堂钧窑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厂家,在钧瓷的发展与制作中,从传统的手工拉胚,到现在的模具成型,为了环保从过去的煤窑柴窑转变为现在的气窑,钧瓷业的发展在不断壮大,这是传统手工艺向当代工艺进行的一系列转变。

钧瓷文化产业作为神垕镇的支柱产业,有着非常辽阔的发展前景,自新中国成立后,神垕钧瓷开始获得新生,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拉动整个古镇的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钧瓷业的快速发展,神垕镇的钧瓷畅销国内外,从过去的皇室用品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对于钧瓷文化以及工艺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钧瓷不再成为奢侈品,也能够更远的走向百姓家中,走向世界。

在钧瓷业的发展中,神垕镇也涌出了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如卢广东、王凤熹、郄杰等。钧瓷技术从过去的家族继传承,师徒授教到如今终于步入了现代教育的时代,为传统工艺的发展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以老街为例的古风镇貌

神垕镇的老街算是当地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特色,最早是五座村庄联结而成。目前,老街比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老街道,如东大街、老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北寨街、祠堂街、红石桥街、杨家楼街,总长度约4公里。其间的许多建筑物和一些细节,甚至连周边环境都基本上都得到了原样保存和保护。

随着陶瓷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商人开始在此经商,生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神垕老街。由于地域位置的特殊性,神垕成了陕西,山西进入河南的通道。商人旅游众多,道路畅通,来往人流量较多。在此停驻的客商大多以休息和交易为主,因此神垕镇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至今在老街上还保留着两座戏楼,戏楼会在有庙会或者交易的时候进行彪戏来吸引人们的关注,或者商人在老街的街道上进行摆摊交易,交易物品也大多是以古董药材为主,这是神垕镇的地方文化特色。

老街的存在无疑是神垕古镇的一个历史见证,如今老街的完整保留也映射着神垕镇千年历史下文化的积淀,见证了神垕镇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当地人民的生活记忆。

四、结语

结合神垕镇的具体情况,把小镇的特色分为以下几类:

“北方瓷都”——以陶瓷业来拉动整体的古镇经济,从过去的皇家官窑到如今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并且旅客进行制作互动,不仅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更使神垕镇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工艺古名镇不同于其他古镇。

“古街古韵”——由于神垕镇的地理特殊性,以老街为中心的神垕古街,盘恒在山地上,这对于一般的古镇有着明显的区别,高低起伏的变化景色宜人,而且完整的保留着明清风格,古风古韵使整个古镇风韵别具一格。

“商客繁贸”——由于地处交界处,交通便利,往来游客商人居多,每次的交易都会给神垕镇带来巨大的人流量,虽然从过去的以物换物到现在转变为规模和秩序交易的转变,以古董和文物的交易成为了神垕镇特别的文化内涵。

现古镇文化的发展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像神垕一样的工艺古名镇越来越多,然而神垕镇也是众多名镇中的一个,然而这些工艺古镇的发展明显与传统古镇不同,除了能够游山玩水,了解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内涵,每一个工艺古镇普遍都有自己很明显的特色,它们由于地域与文化的特殊性,在时间积累下拥有的独特传统工艺,并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使游客能够深入了解传统工艺,也给小镇的发展和经济拉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伟.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现代性的社会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李松涛.河南历史文化名镇神垕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24.

篇9:千年古镇谱写文明和谐新篇章

——孟河镇创建2007~2009江苏省文明乡镇工作先进乡镇总结

孟河镇地处常州市新北区西北部,东临长江,南靠沪宁高速、京沪高铁,S338、S239、S238穿镇而过。全镇总面积88.24平方公里,总人口80462人。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出了齐、梁两朝开国皇帝和十二位皇帝的齐梁故里,清末孟河四大医派开创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中共早期革命家恽代英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孟河镇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镇为抓手,紧扣创建标准,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具体措施,积极开展江苏省文明乡镇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文明新风吹拂齐梁故里,千年古镇焕发勃勃生机。

一、营造全民参与的创建氛围

创建文明乡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孟河镇党委、政府从提升古镇新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高度出发,积极实施“诚信立镇、科技强镇、商贸富镇、农业稳镇、新建新镇、文化兴镇”战略目标,把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发展目标任务,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文明创建工作格局。一是领导重视齐抓共创。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社区)、各单位也按照创建要求,相应建立工作班子,结合各自实

奖扶制度,建立世代服务中心;移地新建了孟河中心幼儿园、孟河人民医院;认真开展了新医保和新农保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99.8%和98.6%。不断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平安孟河扎实创建。深入推进“平安孟河”、“法治孟河”、“和谐孟河”建设,构建了“大调解”、“大防控”和“大信访”格局,有效化解了土地信访、劳动纠纷等影响和谐稳定的各类问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篇10:千年古镇地名文化

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我镇根据市“五古一特”和县“一古城、两古镇”及幸福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总体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千年古镇、奢香古驿”旅游观光城镇步伐,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将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镇域面积为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84亩,其中田5991亩,辖16个村1个社区151个村民小组,8283户33264人。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仡佬等民族。谷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多云雾,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3.7℃,地属卡斯特地形地貌区。资源丰富,除有硅、铝、铁等矿产外,探明煤炭上表储量达2.5亿吨,境内共有生产、在建煤井7对;有新、老茶园13000余亩,素有“煤海茶乡”之称。历史悠久,在明洪武时期(1383年),奢香夫人设立“龙场九驿”,其中,谷里驿是重要的驿站之一。

二、具体做法

(一)立足长远,高起点规划。我镇以完善城镇功能为目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搜索古文化元素,剖析古文化内涵,编制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规划,现已完成5.1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编制。

(二)突出特色,高标准建设。我镇在建设中,主要抓好8个保障性项目和8个带动性项目的建设工作:在保障性项目建设方面:一是建设奢香大道市政设施工程,安装市政管网、强弱电、雨污、给排水、消防设施、人行道铺装、道路油化、路灯安装及行道树种植,总长1900米,宽26米,计划2012年11月开工建设,2013年3月竣工,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截止2012年11月10日完成1900米大道征地拆迁工作和1140米的市政管网建设、大道已修通;现正在进行760米市政管网建设和1900米人行道铺装、绿化、路灯安装及路面油化工程。二是新建奢香广场一个,面积3000平方米,建历史文化长廊、水景、LED显示屏、绿化亮化、山体绿化、奢香雕塑和公厕等。计划2012年12月开工建设,2013年3月竣工,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截止2012年11月10日完成征地拆迁和规划设计工作,现正在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新建朵妮大道,拟扩建长400米、宽26米大道,完成管网安装、人行道铺装、油化及绿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2012年12月开工建设,2013年3月竣工,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截止2012年11月10日完成征地拆迁和规划设计工作,现正在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四是古驿街改造工程,完善2748米的老街市政管网、强弱电安装、雨污、给排水、消防设施、路面青石板铺装、路灯及绿化工程,街道两旁的房屋立面按明清风格改造。2011年3月已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3月全面竣工,总投资约6500万元。截止2012年11月10日已完成前三期总长1980米的房屋立面改造、给排水、强弱电管网入地、路面青石板铺装和路灯安装工程,第四期长768米的文昌路下寺庙段正在施工。五是谷兴路油化工程,完成长400米、宽20米的谷兴路油化工程和人行道、排污、给排水、消防设施、路灯、绿化等。计划2012年11月开工建设,2013年3月竣工,预计总投资200万元。截止2012年11月10日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正在实施市政管网建设、人行道铺装、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六是修建一条连接古驿街和奢香大道的园丁路,长100米、宽8米,完成管网、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计划2012年11月开工建设,2013年3月竣工,预计总投资200万元。截止2012年11月10日已完成征地拆迁和规划设计工作,现正在实施市政管网建设。七是修建一条连接古驿街和奢香大道的惠谷路,长100米、宽8米,完成管网、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计划2012年11月开工建设,2013年3月竣工,预计总投资200万元。截止2012年11月10日已完成征地拆迁和规划设计工作,现正在实施市政管网建设。八是新建占地25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完成大楼水电安装、办公设备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完成占地500平方米的古驿茶楼修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该工程于2011年3月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3月竣工,预计总投资500万元。截止2012年11月10已完成占地2500平方米的行政办公中心房屋主体修建工程及占地500平方米的古驿茶楼房屋修建工程;现正在进行大楼水电安装、LED显示屏安装、办公设备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茶楼美化亮化工程。在带动性项目建设方面:一是古镇医院和平安医院建设,拟建占地约10000平方米卫生院两所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二是拟建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和水冲式厕所各一个,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预计总投资500万元。三是新建龚州商业中心,新建一个占地30000平方米集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经营性商业中心,引进品牌商业企业,规划大型超市、家电、餐饮、休闲娱乐、商务等主力店,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预计总投资1亿元。四是规划修建一条长5.1千米的温泉旅游大道,完成路灯安装、人行道铺装、行道树种植及美化亮化工程。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五是新建奢香大道山顶公园,规划修建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完善山体绿化、亭子修建等景观建设。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预计总投资500万元。六是拟建同心返乡创业园,完成征地、规划、平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预计总投资2000万元。七是规划设计长3千米的砚溪景观河,河堤用石块堆砌,河堤铺鹅卵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八是规划修建占地20000平方米温泉垛妮坪安置点,完成征地、规划、平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

(三)市场运作,高强度投入。我镇“千年古镇、奢香古驿”旅游观光城镇建设约需投入资金2.61亿元,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多渠道融资,采用农户自筹、土地拍卖和上级部门的奖补及新农村建设等资金进行整合,达到了借地生财、以地聚财,促进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势宣传我镇地理、区位优势,引进有规模、有资金的公司投资建设。

(四)建管并举,高效能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我镇始终把城镇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建管支部和文明创建自管委员会,并制定自管公约,及时协调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做到建管并举,建管并重。同时,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曾科任组长、各项目负责人任副组长、涉及相关单位为成员的谷里镇全省第二届小城镇建设项目发展大会领导小组和8个保障性项目及8个带动性项目建设工作组,为推动项目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上一篇:创业者协会动员大会下一篇:一日计划学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