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论文

2022-04-24

摘要:农技服务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研究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近年来的改革做法,提出创新型发展的设想,以促进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论文 篇1:

太和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介绍了太和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情况;问题;对策;太和县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依托。为促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解决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笔者对太和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 基本情况

太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14个村(居)委会,县域面积1820km2,耕地面积11.56万hm2,总人口175万,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占全面人口85%。

1.1 机构编制和职称学历情况 太和县涉农机构主要有农委、畜牧局、林业局等,种植业、水产、农机、农产品安全均系独立事业法人,隶属农委二级机构,畜牧局属县政府直属部门。全县2003年农村综合改革将农林水等涉农行业综合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務站,实行乡镇管理。2008年将31个乡镇农业综合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管理。林业单独设立乡镇站,畜牧兽医也独立出来成立了10个区域站。全县现有编制143人(含畜牧区域管理站17人),实有人员126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68人,中高级职称占59%。

1.2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2.1 强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物化补贴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试验示范。“十二五”期间,太和县先后承担多个农业项目,如粮食高产攻关、粮食三大行动、粮食高产创建、粮丰工程、千亿斤粮食增产、“一喷三防”、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粮食绿色模式攻关、土地深耕深松等等。二是广泛传授农业技术。印发技术资料,每到生产关键时期,均印发有关技术资料和“明白纸”,每次均达25万~30万份,基本达到户户有张“明白纸”;全县在不同乡镇组织春、秋两季进行农业科技赶集,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开展宣传,县乡2级每年农业技术电视广播讲座达200期次左右;县农委和植保站群发机年发手机信息千条以上,全县农技人员接听咨询电话达万条。小麦追施拔节孕穗肥、“一喷三防”、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等,均以物化补贴的形式落实关键技术,受到农民的称赞。三是充分展示筛选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十二五”期间,太和县每年均设立4~10个高产示范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点并立牌定界,专人参与,专人管理,每年均选出符合太和使用的4~6个新品种和3~5个新技术供大面积推广应用。

1.2.2 着力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一是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常态化。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到村开展先进实用技术集中培训5d以上,现场指导10次以上,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份以上,培训、指导村覆盖率100%,培训、指导农民覆盖率85%以上。二是构建包村联户服务网络。推进形成“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服务网络,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参与包村联户工作县乡共有指导员涵盖种植、水产、畜牧、农机4个行业,每位农技人员联系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和2名贫困户,辐射带动20户,每月进村入户指导4次以上。今年全县184名县乡指导员参与此项工作,占全县在编农技人员的95.3%,全县每村培育科技示范户3~5个。在全省综合绩效考核中,多年来一直位居前列。三是推进两体融合试点工作。全县围绕经营主体生态小循环、示范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县域单元生态大循环,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选择11家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22家经营性服务组织,通过结对服务、协同办公、共建载体、托管服务、基地教学、产研联合、购买服务等多渠道、多路径进行融合,提高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也规范了经营性服务组织行为,拓展了服务范围。四是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体、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86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11家,拥有粮食产业联合体1个,联合社4家,被评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6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蔬菜标准园2个;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48家,通过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绿色食品31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

1.2.3 切实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目标考核。制定《太和县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岗位目标考核办法》。考核实行业务岗位目标百分制,由主管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服务对象分别占25%、25%、50%的考核办法。对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考核由县农委组织人员直接考核。对个人由县农委、乡镇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二是注重结果运用,对先进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当年考核结果为末位的农业综合服务站,给予通报批评。连续2年为末位的,实行单位第一负责人淘汰制。县农委与31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参加春季大培训和省、县异地能力提升培训,每位农技人员每年参加2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推广技能进一步提升。三是落实工作保障。大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衔接两覆盖”落实。全县126名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已全部由县农委打卡发放。人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包括公积金),与其他同类地区相比基本持平。年人均工作经费1500元,乡镇站日常开支与县农委所属的内设机构一样实行报账制,乡镇站不单独设财务。四是加强经费投入。2012年以来,投资88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9万元,地方配套148万元),新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25个,改扩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6个,2014年全面完成乡镇站建站任务。同时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配备了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

1.3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太和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桔梗之乡等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阜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一等奖。

1.3.1 农业生产能力连续提高 粮食生产连年增长,单产、总产屡创新高。2015年全县粮食单产6045kg/hm2,总产120万t。“十二五”期内年均分别增长4.58%、4.22%,其中小麦、夏玉米最高单产11413.5kg/hm2、13749.6kg/hm2,均创安徽省最高纪录,且连续3年实现小麦单产超7500kg/hm2;“菜篮子”产业长足发展,2015年全县肉蛋总产12.5万t,水产品总产1.16万t,瓜蔬总产50万t,“十二五”期内年均分别增长16.8%、29.7%和50.2%。

1.3.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活跃,支撑作用加强。“十二五”期内,荣获市级以上农业类科技进步奖13项,国家授权专利580件,并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1个,集成组装农艺一体化绿色增产技术模式4套,通过资源重组建立了“安徽瑞泰种业集团”。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67万hm2,生物组培中心2100m2,全县良种应用率100%。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

1.3.3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生态技术稳步推进,2015年建有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7个,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6个,秸秆直接还田覆盖面积1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7%,农膜、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建立生态发酵床2.7万m2,20个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粪污全部达标排放,水体生态逐渐恢复。

1.3.4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卓有成效 高效农业园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不断向园区聚集。“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园区从零开始起步,现已建成各类高效农业园区50个。其中旧县核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3.33hm2发展到了4000hm2,建成了高产高效种植示范、精准农业示范、畜牧养殖示范、水产养殖示范、农业综合服务示范、花卉苗木示范等六大功能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科技引领、经营机制、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创新;双浮、郭庙、大新、高庙、坟台、马集等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初具雏形;安徽有机良庄、冠禅生物科技、恒进农业发展、淙祥科技创新、振中农机服务、福润现代养殖等示范企业在全省处于领跑行列。

1.3.5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5年来,农业效益稳步攀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五连快”。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50亿元,期内增速达8.9%;农民人均纯收入10050元,其内增速达14.7%。

2 存在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一是鄉镇农技推广机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2003年太和县成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将原来31个乡镇农技站推广人员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随后在畜牧兽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将林业和畜牧从综合服务站中划出,这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在31个综合站之外单独成立了10个区域畜牧区域站,不属于任何一个乡镇管理,机制不活、管理不畅,业务工作不能像以前正常开展,区域站服务功能发挥较差。二是村级服务组织不健全。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留有空白,仍由各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站代服务和一些社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

2.2 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县31个乡镇现有在编农技人员126人,其中农业专业人才(含高级农艺师、助理农艺师)仅有52人,水产行业全县仅有1名,乡镇综合站编制由撤区并乡时的5~7人,目前每站只有2~3人,有的站只有站长一人工作。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全县19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技推广人员6名、占比3.1%;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54名、占比28%,农技推广队伍明显老化。很多乡镇没有农机、农产品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更缺乏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用旧知识推广新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

2.3 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一是服务面积大。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基层农技人员精简较多,服务面积却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1.33万hm2左右,农技推广人员193名,平均每人服务面积近667hm2,基层服务力量严重不足。二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本末倒置,服务功能弱化。乡镇站工作人员除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要参加乡镇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调研的几个乡镇几乎所有农技人员都参与了乡镇的包村包点工作。有的还跨行业担任了计生办主任、妇联主任等职务,农技推广工作成了副业,农技服务只能应付,做不到细致周到。

2.4 工作经费明显不足 虽然现在人员工资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但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转化、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财政拨款经费十分有限,农技推广经费主要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获取资金加以解决,进行技术培训或下乡技术推广的力度有限, 频率和规模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短期快速建立农业技术学习氛围的需要。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大规模大范围推广,仅仅保持“小打小闹”,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对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较差,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农业项目基本都是补助性质的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导致不想要、也不敢要项目,项目实施困难。工作经费制约和影响着农技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乡、村服务组织 一是综合设置乡镇推广机构,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特别是综合站之外单独成立的畜牧区域站管理体系、工作机制进行调整,以发挥区域站的服务功能。二是健全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健全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户等为载体的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重点培养“土专家”、村级农技员,形成以农技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3.2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一是增加基层农技人员中高级职岗位比例,让符合条件的人员能够正常晋升,在不同的专业中选拔聘用更多的高级人才。二是出台特岗人才招聘政策,降低学历门槛,补充年轻农技人员,建立健全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三是落实《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意见》(皖组字〔2014〕29号)文件精神,对年满50岁、工龄30年的基层农技人员不受职数限制,直接聘用到相应的职称。参照公务员20年正科享受副处待遇的做法,职称年满20年后自动晋级,不受指标限制。四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奖表彰评选。每2年对在农技推广中有突出成绩的一线农技人员给予省级表彰,并设立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

3.3 继续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工作 总结太和、埇桥区试点经验,提升完善试点方案,扩大试点范围。制定激励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与农业技术推广紧密结合的政策,把职称的评定、晋升、绩效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鼓励农技人员进行自主技术集成和创新。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农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农业技术人员,鼓励和支持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开展科技承包,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责编:张宏民)

作者:吕亚军

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论文 篇2:

宿州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 要:农技服务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研究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近年来的改革做法,提出创新型发展的设想,以促进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安徽、江苏、山东、河南4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全市总人口642万,其中农业人口539万,占总人口83.95%,现有农村劳动力318万人;总面积9 787km2,平原面积8 89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面积66.52万hm2,占总面积的67.97%。该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宿州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素有“果海粮仓”之称。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胡桑等。正常年份粮食总产量306万t,棉花总产量8万t,油料产量40.5万t,水果产量86.5万t;境内拥有8万hm2全国最大的连片果树产区,果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5.33万hm2的花生种植基地和2.67万hm2大棚蔬菜种植带。科技兴农历来是宿州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

2000年前,宿州市建立了108个乡镇农技站,承担全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管理“三权”下放乡镇,导致原农技站经费缺乏,人员涣散,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有的改行离开农技推广岗位,有的专职从事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线断网破。2003年,宿州市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原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并入由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水利5站合并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在职人员大多是协助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很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乡镇农技推广呈现出管理失控、上下脱节的局面,农技服务网络陷入瘫痪状态。

随着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文件的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展开,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管理,人员全部为事业编制,工资由县区财政预算管理,各农技站的业务指导由所在县区农业推广中心负责,从而基本完成了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部署[1]。

目前,宿州市、县、镇三级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共计1 567人,其中市级96人、县级420人、镇级1 051人。据调查,宿州市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46.2岁,专科学历以上人员89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39人、中级技术职称的601人。全市农技服务机构260个,其中市级14个、县级27个、乡镇级219个,农业、畜牧、林业、农技、蔬菜、果树等科研所55个,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主的专业协会220个、专业合作社4 130个。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2],是宿州市科技兴农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宿州市虽然按照省里要求完成体系改革与建设,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有:

2.1 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功能不强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部门设置多且分散,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动植物检疫、农业机械、水利等,制约了综合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在行政隶属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上又不统一,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行政、计生、民政等非农行业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大多数行政村的农业服务人员由合作社、协会的负责人或村主任兼职,由于他们工作繁忙,农民遇到的生产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线推广力量薄弱 目前,乡镇农技服务工作人员已调整为由业务部门管理,虽保证了人头工资,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农技服务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装备较差,信息网络、试验仪器等服务设备简陋,影响了农技人员下乡入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质量低,甚至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3]。

2.3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尽管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数都是正规院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导致知识更新慢,农业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无法开展,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更新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显著下降,务农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妇女,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接受科技能力较差。因此,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人员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是我市农技推广服务的当务之急。

2.4 农技服务条件差,手段陈旧 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场所面积小,条件差,无服务、咨询场所。推广服务只能靠“一张嘴,两页纸”的简单方式进行。各基层推广站交通工具缺乏、培训设施简陋,缺少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难度大,效果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5 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尚未明显体现 目前,很多人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事实上,合作社的运作是自负盈亏的公司制,或是群众自发的组织,政府不拨付经费,它是依靠自身的收入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其职能是经营性服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国家公益性农技服务队伍作保证,健全县、乡(镇)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体系是专业合作社不能替代的。

2.6 农技服务过程缺乏健全的考评体系 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管理、考核不到位,流于形式,规章制度不健全。各区县虽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推广人员年度考核制度,但这些制度只是沿袭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农业推广人员的职责不明、绩效考核没有量化指标,农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缺乏规范,存在着 “乡镇无法管,县市管不住”的现象。

2.7 地方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服务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建立一套长期、稳定、高效的农技服务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作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基层,这是职业院校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宿州市各县区都有若干个农业职业学校,但没有一所真正融入到农业技术服务之中。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基地“的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虽组织了上万人次的农民培训,但也只是局限于室内,缺乏实用性的田间现场服务。

2.8 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到位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希望大学生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新思路推广给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农业服务中来。

2008年宿州市开始启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共选拔5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145名大学生村官实现了有序流动。截至目前,宿州市现有“大学生村官”408名,走访获悉,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熟悉不够,农业知识肤浅,开展农民工作方法单一,“农业推广员”角色缺失。加之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又难以担当农业创新的传播者,一部分成了乡镇的办事员,一部分游荡于家与工作地,一部分疏于本职工作,转投其它行业。致使推广工作的终端环节出现“断路”,农业推广工作的“最后一环”难以衔接。

3 继续加强宿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定位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农技推广持续发展要依靠政策法规作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政府对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保障责任,明确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规定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有关经营创收活动。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的事业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人、财、物由农委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上级农业推广中心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测防等工作。根据其职能定位和服务规模,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服务机构运行高效的目的,以促进农技服务事业健康协调发展[4]。

3.2 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农业科技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广开农业科技融资渠道,培育科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人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设立财政支农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办公、通讯和交通等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对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要不断增加,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重点保障实用、先进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的专项资金,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办公经费。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善立项与评审制度,确保科技成果的质量。

3.3 采取多种形式,强力构建农业科技人员培育机制 2005年以来,宿州市实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迄今为止,宿州市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6 000多人、科技示范户25 000多人次、新型农民达50 000多人次。对本市优势主导产业的油粮、蔬菜、水果、养殖等,按照生产的实际需要,在产、加、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逐步形成“一村一个特色,一村一个亮点”的专业化生产格局。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实现其顺利安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特点,宜立足实用新型技术,开展订单、订向培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竞争力。

3.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技服务的智能化 建立“宿州农业信息网”、“宿州果蔬信息网”等农业网站,以及“农业110”科技服务热线,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充分发挥技术及信息优势,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全天候服务。全市范围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种养大户及农业生产者收听收看相关的科技信息。农业技术专家在关键季节,对种养技术通过专题栏目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服务面。各级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均配备微机及网络传输设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为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服务提供便利,形成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

3.5 落实基本待遇,完善人事管理考评制度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政体制,按照“上下连动、分级负责,中央主投、地方配套,中央养事、地方养人”的原则,建立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的4项经费,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条件和手段建设经费、队伍素质建设经费和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专项经费[6]。努力探索建立经营服务新机制,市级财政预算应将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服务人员的人头经费全额列入,并建立专项资金扶持在改革中分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办集农资经营、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公司,给予其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农技服务人员进村入户的工作量和服务实绩及服务对象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办法,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上,积极推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7]。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体制更顺、机制更活,从而有效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6 革新服务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面对宿州市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农技部门可利用原有的服务设施,大力兴办服务实体,既“开方”又“卖药”,将以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推广方式转变为以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产业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可弥补农业推广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农技服务有个可靠的平台和载体。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农技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按照产业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农民的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做好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工作[8]

3.7 强化地方职业院校参与农技服务的深广度 现代农业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农技推广队伍[9]。作为地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农业院校以及开设涉农专业的学校,应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无技术、无岗位”的农民工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既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扩大地方院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办学层次。同时,地方职业院校通过参与农技服务,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生的教科研水平,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学院人才、科技、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在农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升级的联结点上,谋求专业和产业的全面对接,为宿州市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解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8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打造百姓身边的宣传队 近些年,农技推广体系“网破、人散”的问题较为突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将完善该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畅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而站在末端岗位上的,除了基层研究人员、农技工作者外,还有另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工作队伍——大学生村官。

选拔符合当地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及服务意识强、乐于奉献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到农技服务体系中,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挥大学生高素质的职能,使之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宣传员,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们刚跨出校门,尚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难以让长期耕作并且经验丰富的农民信服。因此,对于担当农技推广服务宣传员角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应加强集中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农村、熟悉农业、关爱农民”。与农业院校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培训,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农业创业、创新的传播和推广能力,将他们打造成农技服务的宣传队,动员和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让大学生村官早日成为农村科技致富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63,365.

[2]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2-33.

[3]褚冰倩,乔文峰.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设想[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87-388,390.

[4]萧茂普.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科学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9):4-6.

[5]张德福.试论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发展中的紧缺人才需求[J].天津农林科技,2010(1):20-21.

[6]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1):4-13,14.

[7]王仲勇.完善与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措施与建议[J].河北农业,2009(11):37-38.

[8]杨晓辉.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经验和做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4):56-57.

[9]艾应伟,范志金.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与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10):442-444. (责编:陶学军)

作者:王玉民 朱红梅

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论文 篇3:

郁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阐述了郁南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总结近年来郁南县农技推广的内容及成效,剖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郁南县;农技推广;现状;发展对策

郁南县是农业大县,全县15个乡镇、178个村(居)委会,总面积1966.2平方公里。全县土地面积294.5万亩(约19.63方公顷),其中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30.52万亩,一级农田17.96万亩,二级7.72亩。总人口5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8万人。全县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已形成了“北果南桑,种养并进”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28.13万亩、沙糖桔28万亩、南药20万亩、无核黄皮7万亩、荔枝9.6万亩、蔬菜11.6万亩、蚕桑5.7万亩、木薯7.25万亩、花生6.38万亩。随着郁南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这给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郁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

近年来,郁南县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于2008年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在改革过程中,郁南县各级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改革目标,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按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改革工作。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大力改善推广条件,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并于2011年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各项任务,较好地实现了农技服务直接到村、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健全完善了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

1.2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

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重新整合人力、物力、科研资源,设置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机械管理总站、土壤肥料站、种子管理站、畜牧渔业技术推广站。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打破原来每个乡镇都设一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分散设置,综合设置了15个镇级农业服务中心。全县共有在编农技推广人员79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6人,非专业技术人员53人。

2012年以来,全县15个镇全部得到中央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建设修缮办公场所、健全办公设备和配备检测仪器设备。目前,项目建设的实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改善镇级服务中心的工作条件和推广手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3经费保障情况

郁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在改革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县、乡镇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据当地服务规模和绩效确定,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费。郁南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全脱离经营行为,是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保障了基层农技站的正常运作。

1.4运行制度建设情况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农业局与技术人员都签订责任书;建立了农技人员培训制度,根据不同需求,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建立了农技人员工作绩效考核考评制度,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单位、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为切实加强广大农技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制订了《郁南县农技人员监督考核办法》,采取年终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并与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挂钩,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

2013年1月,县农业局制定了《郁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针和原则,正确行使绩效工资分配的自主权,科学考核,按劳分配,以工作业绩考核为依据,建立自主灵活、符合农业工作特点、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县农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现阶段郁南县种植业科技推广情况与取得成效

2.1新品种的推广

2013年引进水稻新品种10个,主推品种6个,良种覆盖率95%,推广面积28万亩;引进花生新品种3个,主推品种6个,良种覆盖率92%,推广面积4.2万亩;推广蔬菜品种主要10个,良种覆盖率98%;推广玉米品种主要有3个,良种覆盖率95%;推广番薯品种主要有3个,良种覆盖率95%。2013年,建立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0135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4.72万吨,同比增长0.07%,实现十年连增。同时,引进郁南县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郁南米业品牌“同乐健”金丝米。

2.2新技术的推广

郁南县积极推广新技术,2013年主推新技术7项,其中水稻3项,分别是水稻双季抛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油菜花l项,油菜“一菜五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综合技术3项,分别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2013年全县水稻主導品种应用面积28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5%;测土配方肥施肥面积30.5万亩,施用总量5000吨,覆盖全县155个村,9000多农户。同时加强果树、蔬菜、油料、南药等经济作物的新技术推广,使种植业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2.3加强农技培训工作

2013共举办科技培训班和现场会等共计38期次,培训人数4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9000份,接受农民咨询2500多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有科技示范户培训、柑桔黄龙病防控技术,沙糖桔、无核黄皮、大果山楂、粉蕉、芒果、三华李、“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等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农药安全使用以及沼气使用与维修等农村实用技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到科学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

3.郁南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域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着郁南县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

3.1分工不明确、职能职责模糊

虽然镇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国家在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实际上,镇农业服务中心并没有完全履行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究其原因是镇级农技部门实行镇主管,“多站”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归镇政府管理,造成事权、人权、财权的不对称、不统一的现象,部分镇级农技人员被镇领导干部抽调去协助政府中心工作,从事本职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时间较少,造成农技推广工作不同程度的存在“镇想管管不好,业务部门想管管不了”等局面[1]。

3.2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工作经费保障仍是制约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和建设的难点问题。郁南县经济薄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都遇到资金困难,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县农技推广部门下达布置的相关农业项目在乡镇这一块经常受阻,要么不愿承担接受、要么半途而废,项目试验示范始终难以善始善终。同时,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低,招聘大学本科、大学专科等专业人才困难。

3.3技术人员老化和知识断层、不利于农技推广

进行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具备土肥、植保、园艺、农技、栽培等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严重缺乏既懂农业科技理论,又能进行技术实践的专业人才。而且许多资深农业推广技术人员流失到其他非农部门,而且很少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补充进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文化程度低、非专业人员过多,队伍不够健全和稳定等问题。全县及镇级农技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70%以上,他们虽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论基础。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严重的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

3.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接受农技推广的配合度不高

一是小农意识阻碍农业新技术推广。郁南县目前在家务农的农民,有将近80%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由于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他们大都思想保守,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害怕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由于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大量青壮年农民已经外出打工,所以剩下的农民大都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知识少,科学意识差,使得他们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也较差,让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4.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4.1实行垂直管理、让镇级农技服务人员回归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

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各级推广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镇农业服务中心必须实行垂直管理,即人、财、物三权归县管理、让农技人员专职从事本行业的工作,确保每个镇3-5人在岗在位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4.2多渠道增加农业推广经费

一是切实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工资、津补贴、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及开展农技推广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二是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安排资金用于基层农技推广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条件;三是要建立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对在农技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推广新模式、尝试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寻找新途;四是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参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

4.3健全农技推广培训制度

加快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每年定期培训县、镇乡农技人员,不断更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新型农民。同时,联合人事部门制定科学的农业专业人才的引进、流动和管理机制,引进更多的大专院校学生加入到郁南们的农技队伍中,动员和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农技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4.4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广泛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以他们的实际事例示范、带动、影响周围农民共同致富[2-3]。指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积极探索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科技进村服务站、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结合,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同时,严格挑选和培育农民技术员,加快村级技术员队伍建设,加快实现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一线的有效对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

4.5 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联合开展相关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在推广科技成果的同时,有力地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示范窗口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郁南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蒲春雷.探索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路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体系[J].都市农业,2012(2):9-10.

[2]李维生.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1):120-124.

[3]潘鸿, 李丁,王卓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优化问题研究[J].当代生态农业,2011(3):34-39.

作者:黄雯雯

上一篇:多样化教学下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政策价值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