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论文

2022-04-21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论文 篇1:

江西地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

【摘要】近年来德育教学活动中地域文化的渗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合乎本有的期望。文章对德育教学中的江西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选择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德育教学的发展,在提升德育教学效果同时,能够传授更多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全面认识到地域文化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地域文化;德育;价值;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十三五”规划201 9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江西地域文化在小学版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南昌大学附属小学个案研究”(编号:19PTZD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区域,地域文化具有所在区域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地域文化在德育教学的应用是目前德育教学活动的创新方式之一,其在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因其形成与特定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互动过程,因此其表达出的特色和风格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加强地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可以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精神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对学校德育教学活动中的地域文化融合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次研究能够使读者对地域文化在德育教学的应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并且认识到地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德育价值

地域文化突出的特点是一方面固守着原有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融合着新时期的文化,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完善自身。本文研究的江西地域文化是指江西当地具有的特殊文化风俗,和紧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特色,以及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文化元素。在新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拓展德育教学的载体和内容

德育教育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着引导、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在现代教育中更突出德育教育时代发展的要义。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多元化的道德思想,地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更加具体、生动。如果能够将地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则可以形成德育的新型载体。并且,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更能发挥出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功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生动且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素材,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德育的内容和价值。

2.地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引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形成是文化背景、生活体验、经验阅历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疆域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如江西地区在数千年发展中衍生出了价值多元化的地域文化,讲究厚道仁德,与人为善,深深影响着江西地区文化和价值的发展,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也植根于江西地区人民的信念中。地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当今世界是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使得地域文化的边界逐步弱化,甚至有些地区对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有所下降。如果能够将地域文化教育融入德育之中,则有助于引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形成,让这种价值观成为当地人民的思想精华。

3.地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做出的指示,成为新时代我国的精神标识。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深深刻上了民族精神的烙印,而地域文化是德育的精神命脉,德育工作也为其刻上了民族精神的烙印提供了创新基础,并赋予了新的文化和价值内涵。

二、新时期下江西地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古代到近代,爱国思想一直是江西地域文化的核心。在宋代有“宋末三杰”,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的高度境界;在现代,红色文化价值在江西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持续壮大,将这种爱国基因世代相传。因此,在新时代,将江西地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继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很多学校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了江西地域文化。

江西地域文化为德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丰富了学校德育课堂的素材,各类历史遗迹、展览馆也成为体验式德育课程的新模式。德育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地域文化基本功,能够准确指导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学校德育教学目标看,地域文化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地域文化的要义,而且能够通过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练习来增强对地域文化的感悟。

在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入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人们耳熟能详的江西地域的新文化运动、南昌起义等,都是德育教学中的重要题材,很多学校都将其作为江西地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为德育教育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地域文化中德育价值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德育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德育的精髓,加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可,将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融入德育学习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对地域文化德育价值的感受能力来源于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德育教育目的不仅是要将地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精神表达清楚,而且要求学生在地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学生能够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学校地域文化教学的优化建议

1.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精准融合”,丰富德育课程内涵

地域文化在德育中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当地,可以广泛吸取优秀国内国际文化元素,加强优秀文化元素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为德育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德育工作中,地域文化的创新,需要充分了解城市人文和历史沉淀,选择和汲取优秀的国际国内文化元素,选定合适的主题,最后确定主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德育要素的创新展示。德育价值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需要梳理文化要素与历史的关系,确定德育工作的创新内核。为此,笔者提出一些多样性的地域文化教学手段。一是德育教学与新时期民族精神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地域文化的发展节奏,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融入新时期的德育氛围中。二是德育教学与外部文化的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并借鉴其他文化之中的精髓,加强对地域文化发展的理解;同时这也符合新时期学生德育发展的要求和特征,注重德育教学的时代发展烙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基于地域文化,加强体验式德育课程设计

在德育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用多元化的创新方式,如开展体验式教学,營造生动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情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遗迹、展览馆参观,或者参加各式各样的地域文化民俗活动,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地域文化在德育教学中的渗入,不应集中于传统地域文化领域,当代爱国主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兼容并蓄同样是江西地域文化时代发展的精髓。

3.明确德育工作融入时代发展要义,发掘地域文化中的探索创新精神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创新创业的时代,当代学生无时无刻不被创新创业精神所影响,时代也召唤更多具有探索、务实、创新精神的人才。从江西地域文化的发展来看,不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辉煌业绩。如文学史上的陶渊明、欧阳修、黄庭坚、汤显祖等,为江西地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助推了后世地域文化发展。这也反映出江西地域文化中坚韧不拔、艰苦奋进的意志品质,对于现代地域文化探索与创新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功能。如果能够在学校德育中加强探索、务实创新精神的融入,有助于树立江西地域文化自信,转变当前大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消极因素,使得当代学生更加关注创新创业发展,发扬艰苦卓绝的意志品质,对于当代学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江西地域文化与德育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探,深入了解了江西地域文化与德育教学的现状和应用效果,结合地域文化德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在地域文化感知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宋俭.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重要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07):4-12.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 04):63-66.

[3]才淦.“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 03):19-23.

[4]韩冬云,张惠.试析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05):241.

[5]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 04):124-128.

[6]王正明,魏宏灿.毫文化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准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 06):5-11.

作者:龚晶 侯佳

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论文 篇2:

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教育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恒久的地方传统,它不仅表现为一般的文字、图像资料和传说故事等语言形式,而且还表现为特定的社会风俗、习惯、人文、地理风貌、文化遗存、遗产和传人等实体形态,因而地域文化对人能产生直接、深刻、全面、长久,甚至终身的影响,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多重教育价值,是现代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地域文化对生命发展的奠基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根文化”。它植根于人的生命结构之中,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必须面对的文化。地域文化能长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长效的教育功能,是促进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地域文化是影响人的起始因素,是构筑生命大厦的根基。人之降世,首先接触的便是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地域文化。这些文化根植于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生最初的思想和意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不断增强,人们或许会走出自己的家乡,走到外面世界,但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不会就此结束。它们仍会长期地活跃在人的生命过程之中,广泛地参与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帮助人们形成新的思想和认识,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某些杰出人物而言,地域文化甚至会成为他们终身观照、思考的对象和长期写作的题材,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以沈从文为例,是湘西凤凰特定的地域文化影响了他的思想,赋予了他特有的才情和灵气,使其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美学理想和创作风格,才写出了《边城》《长河》等一系列名作。非但如此,沈从文后来还以湘西文化为参照,创作了大量反映个人生活的文化散文和揭示“上流社会人性扭曲”的小说。他一生都生活在湘西的精神世界里,可以说没有地域文化的影响,就没有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从沈从文的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地域文化对人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对语文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从孔子开始就把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活动,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走进地域文化,参与社会实践,后来的书院教育也是如此。湖南岳麓书院有四句名言:“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他们强调学识要渊深博大,思考要明晰深刻,实践要扎扎实实,三者结合才能造就人才;江西白鹿洞书院引用《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是将三者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地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由此创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辉煌。反观现代语文教育,片面地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一味地强调书本学习,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很多有价值的地域文化资源,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语文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育效率低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重建“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体系,增加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地域文化。如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把像湘西凤凰那样的地域文化引进课堂,把学生引向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域文化教育,势必会培养出更多的“沈从文”。即使学生成不了文学家,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人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教育,以提高教学的成效。

二、地域文化对民族发展的凝聚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公文化”,它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地域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调剂作用,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是促进区域内人员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趋同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凝聚人心,凝结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

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因为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相同的劳动和生活内容,形成某些共同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情趣爱好和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成分。又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的活动,使得这些文化成分不断得到强化、整合和升华,最终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不断受到这种文化的濡染,并在它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因此,地域文化不但对本地区风俗习惯和文化倾向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且是推动本地优秀人才群体产生的重要力量。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发达的地区,优秀人才,特别是与地域文化特征相对应的专门人才就多。例如,永州出进士,据清光绪年间编印的《湖南通志·选举志》记载,宋代湖南937人考取进士,永州就有373人,占总数的40%。但永州出进士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上溯历史,整整一个唐代永州只考取了9个进士,为什么在宋代会有大量进士涌现呢?原来这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贬任永州司马,在任十年间,写了大量记载永州的文学作品,使永州得以名扬天下,激发了当地士子的仕进。因而,在随后的三四百年间永州一下涌现出了300多名进士。可见,地域文化对人才发展,特别是对地区人才群体的发展有多么重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者没有看到地域文化在民族文化培养和人才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学了国学经典,就能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华夏文明。殊不知中华民族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地域族群凝聚而成的,特定族群的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前沿、最鲜活、最具体的部分,学生只有在与这种文化的反复接触中,才能真正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保有民族的本色。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每个地方,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如果当地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教育学生,必然会加快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当地人才的快速成长。但是很遗憾,现代教育对地域文化的利用还很不够,地域文化对人们的教育影响大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从学校教育的高度来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语文教学如果能够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自觉地寻求地域文化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必然会促进一个地区人才整体成长和进步,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产生令人震惊的教育效果。

三、地域文化对人才发展的导向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现实的存在。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人与文化交融的过程。一方面,一定区域的人因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结成某种地缘关系,构成地域文化的生态;另一方面,人又在与地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特定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不渝的志趣,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人类因特殊的地缘、师承关系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引发大量人文活动,产生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形成一些具有显著地方特性的文化族群,构成最基础的地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域内人员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文化族群的不断向外扩展,原初的地域文化有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和交流,演变和发展,形成新的特色。因此,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积淀,不断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下面,我们以现代京派作家群的形成为例来简要说明。

在现代京派作家一系中,能数出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大家。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家,并非都来自同一地区,聚居京畿之前,曾分属不同的地域,受到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周作人是在会稽文化哺育中成长起来的,废名深受有“楚尾吴头”之称的黄梅文化的影响,沈从文、汪曾祺更是尽染凤凰、高邮文化的色彩。然而一旦他们融入京派作家这个圈子,彼此之间快速地产生影响,他们各自所携带的原初的地域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相同的文化成分,不断得到强化,不同的部分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改造,向着相同的方向转化,这些作家在这种交流互动中,逐步发展成一种从文化和风俗视角切入现实人生的写作共性,形成新的地域性特征。这一过程中,京派作家的文化风格因他们的参与共建而形成和发展,他们也因这种实践而使自身的文化得以改造,发展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可见,地域文化因人的参与、实践而存在;反过来,人的参与和实践又是促使自身文化发展的根源。据此,我们认为地域文化对人的教育作用,除了受书面的学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这种因文化参与、实践而产生的巨大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立命、成就事业的本领,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本领的形成和发展的教育。以往,人们忽视地域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用一种模式教育学生,很多教育对学生是无用的,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后,各地加大了教育的自主性。地方课程的增加,使得地域文化能够走进我们的语文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现在置身一个新的环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融入到新的地域文化之中,通过自身的文化实践、文化参与,获得终身难忘的教育,必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域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地域文化教育。所以,地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第一中学]

作者:杨邦俊

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论文 篇3:

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农村语文教学

摘 要:地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与生俱来的文化土壤中成长、成熟,意义重大。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让语文教学植根于乡土文化之中。文章从地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材内容衔接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以及组织教师对地域文化内容编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四条策略,阐述了如何利用和开发地域文化开展语文教学。

关键词:乡土文化;农村;语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要自觉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将地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进行教学资源整合,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文章以漳县的盐文化为例,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

一、 地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材内容衔接整合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选择合适的契机把地域文化补充进语文教材的教学中去,在课堂进行系统地学习,是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可以極大地丰富教材内容,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普及教育,培养他们的家乡文化自豪感,牢记弘扬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将来能更好地建设家乡,奉献祖国。课堂中以具有乡土文化色彩文章为切入点,寻找家乡的地域文化,有效地衔接语文课堂,将课堂教学内容巧妙地延伸到家乡的文化资源。如何做好乡土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衔接整合是关键,下面作者通过在课堂拓展漳县的盐文化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在学习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时,如《赵州桥》,在介绍完赵州桥的历史,桥体结构,历史意义之后,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可以补充本地区的古建筑,如介绍漳县的古代建筑——盐神庙(盐昌寺),通过对盐昌寺的介绍,再引出漳县的千年盐文化,漳县依托自己的盐业资源,早在先秦时代就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盐川寨,漳县因盐置县,也因盐繁荣,漳县的盐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汉古镇盐川寨有堪称华夏第一井的古老盐井,四千多年的食盐生产、销售、管理,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漳县立县文化——漳县盐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能进行拓展,能与当地的文化相勾连,教师要积极地查找资料,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本地乡土资源进行整合,选好切入点,才能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蕴藏的文化资源不断地丰富语文课堂。

二、 地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借助地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积极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让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成为学生的写作乐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先,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学生为了写作,自己去发现地域文化,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地域文化,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通过自己遣词造句,构思文章结构描述地域文化,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进来,不但对地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用漳县的盐文化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文章创作,体裁不限,可以是议论文、散文、记叙文、诗歌等。借助地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最关键的一步是指导学生去收集素材,写作最重要的是内容要丰富,逻辑清晰,因此,要求学生收集丰富的素材是写作指导的关键,为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去各种场所如博物馆、盐井、制作现场等场所了解盐的制作流程,盐业的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在写作时避免内容笼统,泛泛而谈,才能确保写作内容的质量。例如,以《漳县盐文化——我们的骄傲》为题写一篇作文,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去了解漳县盐的制作工艺,漳县盐的发展历史,漳县盐对漳县人民产生的影响等内容,只有把这些内容了解清楚,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内涵,有感染力。总之,农村语文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指导学生的写作,必须扎根农村,做到就地取材,在写作中描绘生活,描绘乡土文化,抒发对家乡,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理解地域文化

第一,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学习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效措施。语文课堂不能局限在教室里,教学内容不能局限在教科书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突破条件的限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学资源,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地域文化的特点在于,它们切切实实地存在于当地,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要利用和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就必须挣脱教室和教科书的束缚,参加社会实践,到社会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发现乡土文化的真谛。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关键要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在教室开展语文教学更难,因为要考虑学习地点的选址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果没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随意找个场所进行教学,社会实践很难进行,即使进行了教学,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提前选好教学场所和教学内容。第二,组织学生亲自体会,亲自实践。例如学习“民俗风情”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用当地的民俗风情为例子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去实地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城隍庙会,是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的一种民间集会,漳县每年五月十八也有庙会,在庙会上有戏曲表演,戏曲内容多是讲述漳县盐的发展史,让学生走进庙会,在热闹的庙会中,感受民俗风情,了解漳县的盐文化。为了组织好这次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带学生赶庙会的前期工作,如确定庙会的时间,庙会的举行地点,然后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进去,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做好了这些才能顺利地开展社会实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学校组织教师对地域文化内容编书

组织学校教师就当地文化内容整理编成书籍,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是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手段。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不能单单依靠语文课本,更重要的是靠课外读物,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图书馆几乎没有,书店也比较少,农村学生获得课外读物比城里学生要困难,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考察、整理、编成书籍,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外读物。在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弘扬了地域文化。例如,漳县盐井镇某校就当地的盐文化为主题,组织该校教师编写的小册子——《盐川古镇——盐文化的发源地》为例,分析如何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漳县盐川镇的一所学校,为了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的盐文化,该校组织了教师编撰了一本专门介绍漳县盐的小册子在学校发行,让全校师生都能了解盐川的盐文化,小册子不但简单介绍了盐川镇盐的发展历史和制盐工艺,制作流程,还收入了很多盐川镇保留的制盐作坊的照片,古盐井照片,盐川镇的风景照片,村民在盐神庙庆祝活动的照片等,内容丰富而全面,贴近生活,因为这本小册子是本校的教师编撰的,内容又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在学校收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成为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典范。学校自己组织力量,把本地的文化资源整理編成书,值得大力推广。

五、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引进地域文化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独行的重要手段,以地域文化为契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弘扬地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措施。因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例如,开展以漳县盐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漳县盐文化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给予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漳县的制盐业能发展壮大的原因。教师的指导可以让研究性学习紧紧围绕主题,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但是研究性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比如,漳县盐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探究盐文化的发展原因,教师首先在帮助学生确立研究的要点,第一,有盐井资源——首要条件;第二,漳县的地理位置,交通优势;第三,漳县人在制盐工艺上的创新;第四,历朝历代政权对盐的政策扶持等。教师给了四个研究方向之后,学生可以按照这四大要点,自己去查阅资料,补充内容,为四个论点找到详细的论据。例如探究漳县的地理位置对漳县盐的成功推广的影响,漳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东连武山县,西接卓尼县,南靠岷县,北与渭源县接壤,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是漳县盐得以成功推广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自己经历查阅资料之后,才能对漳县的盐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更关键的是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见识,掌握学习方法,最终获得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臣之,张利纯.我国地方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研究述评[J].课程教学研究,2017(2).

[2]肖菁敏.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教学资源的统整及策略探微[J].华夏教师,2016(10).

[3]黄云.乡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1(9).

[4]冉俊良.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7).

[5]王培江.浅谈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3(12).

作者简介:

陈士国,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漳县三岔小学;

张蓉,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盐井中学。

作者:陈士国 张蓉

上一篇:地域文化中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水泥企业精细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