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高职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23

[摘要]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短板”,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域文化高职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域文化高职大学语文论文 篇1:

以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本文主要从大学语文和地域文化的关联和意义出发,对以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大學语文和地域文化的关联和意义

(一)大学语文和地域文化的关联

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中一般都是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老师通过对这些作品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的讲解,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地域文化,即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地方语言特色、生活习惯、风俗等各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把这些地域性文化特色所涵盖的地理、历史等知识补充进去,能够丰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对于大学语文老师来说,更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开阔视野,使语文教学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这样的融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地接受语文知识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1]。

(二)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资源,就需要引入地域文化“活水”,整合利于文化资源,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把语文教学融入到社会实际生活中,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加灵活、开放。当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必然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

2.满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

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满足地域高校转型要求,从而培养实用性人才。高校转型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等各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地域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以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以地域文化资源扩展语文课程内容能够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和形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资源,能够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同各个学科专家们所编制的教材相比,它们主要是向广大大学生提供和他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些乡土文化及经验,从本质上来看,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当地人民在长时间的劳动中积累下来的,代表的是当地的整体生活,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多样化,并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给予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2]。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需要从这一主要目标入手,扩宽大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构建更为开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大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到地域文化内涵。大学语文资源主要包含课内、课外两方面,语文教材、参考资料、文物古迹、民俗文化等等都能够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区域也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等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够丰富和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3]。

(二)有利于学生把接收到的知识转变成素养

知识和素养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加以利用,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素养。大学阶段是每个大学生最重要也最美好的阶段,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怎样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进去,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通过地域文化资源来扩展大学语文内容,在形式上需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到地方参观、参加地方文化活动等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地域文化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以地域文化扩展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的熏陶。

(三)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联系,高校同样承担着建设地方文化的重要任务。各个区域都有一些高校,在高校中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大部分都有来自于同区域省份的人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资源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校园文化更具活力。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说,更需要重视对学生地域文化教育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母体文化的魅力,并能从中吸收更多的经验。如,地方高校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并聘请专业的科研人员对地域文化理论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高校内部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地域文化课程,让学生对当地的风俗文化等进行了解,且有利于高校优质课程的设置,形成高校的精品课程,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4]。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独立性,它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文化底蕴、教学水平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域又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高校需要抓住地域文化精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采用主题式教学法

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加专注地去探讨地域文化,体会地域文化内涵。采用主题式教学方式,第一,老师需要对地域主题进行合理创设,如地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名人事迹、风俗民情等相关专题;第二,老师需要对相关的参考书目进行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当然,语文老师需要仔细选择参考资料,切莫用大众阅读来代替经典阅读,老师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必须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三,语文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对地域文化知识的引导,思维要开阔,从而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第四,语文教学要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率[5]。

(二)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将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评价体制的配合。从传统大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都只重视对结果的考评,并未认识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重要性,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化。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语文课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具体考核的时候,需要做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工作,重视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参与度、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将语文教学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同时,还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考核的实际内容,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还要丰富评价主体,老师可以派代表参与到考核评价过程中来。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程,课时安排非常少,老师和学生见面的次数也很少,师生之间缺乏了解,但是,学生之间比较熟悉,派学生代表参与考评,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又能够为老师的评价提供参考意见,使评价更加具体科学[6]。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语文对非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是一门公共课程,老师并不会花费时间带领学生到外面去实践,因而,基于地域文化的语文教学就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即将地域文化特色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语文课文内容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可以组织和地域风俗、节日相关的演讲比赛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即当地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等,在上课的时候,分小组进行展示,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开阔大学生视野,通过丰富的语文教学形式,让大学语文教学“活”起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地域文化的滋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资源能够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大学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燕.以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思考[J].现代语文旬刊,2015(18):128-138.

[2]周翔宇.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J].大学语文,2014(26):258-269.

[3]刘定阳.大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语文建设,2015(19):113-119.

[4]杜鹃,张晓刚.论地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大现代语文,2015(32):402-431.

[5]朱丽.潘立新.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渗入地域文化教学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6(22):113-134.

[6]李红莲,于洪军.自媒体时代地域文化的深入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J].社会科学,2015(19):420-427.

作者简介:李玥琼(1975-),女,佤族,云南沧源县,本科,讲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李玥琼

地域文化高职大学语文论文 篇2: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路径①

[摘 要]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短板”,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 键 词] 地域文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路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院校正成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重要培养基地。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偏重学生专业技术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教育,人文素质水平的欠缺成为高职学生一块突出“短板”。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弥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短板”,让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分析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指区域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独特性、稳定性和传承性。

(一)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为迎合企业、市场需要,过分重视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当前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规划、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比重较低、专业课程挤占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资源向专业技能教育过度倾斜等现象。同时,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也日益严重,表现在理想信念不明确、伦理道德修养较差、人文基础知识薄弱、社会适应性不强等方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把“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作为人才培养基本特色,有“双休日工程”“金石文化”两个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近五年,完成4本素质教育教材,累计开设素质教育课程82门,培养了28个优秀学生社团,建成3个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个学生素质教育共建企业,成绩斐然。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素质教育建设较为突出的院校中,仍存在不少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文法不通、错别字连篇等现象。此外,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部分学生道德评价模糊,缺乏责任感,人文素养不高,在行为养成方面也存在不足。高职教育工作者急需探寻新的路径,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实效。地域文化教育就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为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了新的载体。

(二)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海宁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东距上海100公里,西与杭州接壤,南濒钱塘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的美譽。海宁地域文化博大精深、覆盖面广、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海宁独一无二的三大文化名片,即“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作为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海宁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地域文化基础。

2015年9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海宁长安校区正式启用,随着一年级新生的入驻,学校正式进入杭州滨江、海宁长安两校区跨越发展新阶段,两校区办学格局已经形成。6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让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老校区取得了丰硕的素质教育成果,为浙江制造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如何让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新校区也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结出新的果实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海宁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学校正积极探索如何将海宁地域文化融入本校素质教育实践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去。目前,学校已与海宁潮运文化展示馆建立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了名人故居,围绕区域文化特色命名新校区楼宇、道路等,这都为地域文化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依托海宁地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相对于专业技能,人的一生当中人文素质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如何将优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文修养,激发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地域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缺血”“能力缺钙”的情况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必须牢牢抓好大学一年级这个素质教育关键期,充分依托海宁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着力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实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健康、和谐、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

(一)合理构建地域文化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格修养,学校在开设“两课”同时,增加了诸如《大学语文》《艺术欣赏》《应用写作与表达技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限定或公共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个性与气质,但课程本身和学生存在一定距离,不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因而存在无法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情况。针对本校实际,将海宁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增设海宁地域文化选修课,让学生从所处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和感知当地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提升自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挤占课时多,应以专题形式精选地域文化教育内容,组织学生、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教育专家等共同收集、筛选、整合、创新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例如选择海宁地域文化精华的“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辅之学生感兴趣的饮食文化、文物古迹、乡风民俗等,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和文化艺术的兴趣。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地域文化资源所提供的生活背景与生活实践使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鲜活可感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对象。就学校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课程来看,依然存在老师讲述多、学生动手少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海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学校应大力推进体验式教学,将课堂由校内搬到校外,通过积极地走出去,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此前,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王国维故居就是有益的实践。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与实践能力,把课堂讲授与参观实践、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采风调研、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可以成立学习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探访与潮水有关的名胜古迹、搜集整理咏潮诗词,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丰富多彩的潮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良性补充,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通过追寻名人成长足迹,了解人物事迹生平,以名人光辉形象、崇高人格为榜样,从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

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要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造就具有完善人格、健全心理、高尚品德的适应新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大力搭建课外活动平台,以多样形式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虽是一所工科类高职院校,但在素质教育方面也搭建了诸多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例如每年一次的技能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双休日工程、方圆大讲堂、社团一周一夜等,都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新校区建设中,应将地域文化教育融入第二課堂活动,围绕“海宁地域文化主题”,在校园内开展各种诸如社团活动、专题讲座、书画摄影、故居探访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例如借助“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举行海宁籍作家作品朗诵会,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走进方圆大讲堂,让学生感受名人思想的光辉;以每年的技能节为契机,举行王国维学术思想讨论会,将王国维学术思想融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当中,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勇立潮头”,适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四)重视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获得情感、认知等多方面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调动情感的作用。新校区在校园基础文化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好海宁地区的文化资源,创设富有自主地方特色的校园环境。例如在校园内设置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景观雕塑、悬挂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以地方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命名楼宇、道路等,通过物化的人文景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海宁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不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流人物。利用海宁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发挥名人效应,在教学楼、宿舍区等处悬挂海宁各时期杰出人物画像以及生平介绍,顾况、朱淑真、陈与郊,王国维、徐志摩、张宗祥、蒋百里、穆旦、金庸、钱君陶……一串串响当当的名字,他们非凡的一生、伟大的成就、崇高的人格和光辉的形象,都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激励他们将榜样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根本要求。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新路径,努力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力求真正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涛,曾长秋.地方文化资源与体验式德育教育结合的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2]郑明娥,梁迎春.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蒋丽云,李玉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剖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于湘琳.黑龙江地域文化视野下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5]徐晓芳.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市场,2011(48).

[6]张红欣.高职院校地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

[7]周银雨.闽南高职院校地域文化教育研究[D].厦门大学,2007.

[8]黄新海.在中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周昕 孟进

地域文化高职大学语文论文 篇3:

高职语文教材中江苏地域文化探究

内容摘要: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为例,探讨江苏地域文化在该教材中的分布状况,以探讨如何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教学中,充分发挥高职语文在夯实学生文化素养、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 分布 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价值观的总和,是控制一个区域内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内核。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招生范围和服务范围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将江苏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入语文教学,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其良好的学习兴趣、指导今后的工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地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笔者通过对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八册内容进行量化统计,得出江苏地域文化分布如下:

1.江苏籍作家的优秀作品

总体来说,江苏籍作家的优秀作品在八册内容中所占比重最多。

小说这一题材,在教材中收录相对较少,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其作者曹雪芹、施耐庵、冯梦龙均为明代著名小说家。其中《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另外《西游记》也是江苏籍作家吴承恩的小说,也即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出自江苏籍作家之手。只是在内容上,真正反映江苏地方风貌、风物的部分比较少,《林黛玉进贾府》主要着笔在于林黛玉进入京都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刺配沧州后,差点被高太尉害死,而后终于爆发,投靠梁山的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则是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李甲生性软弱,最终出卖杜十娘,酿成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现当代题材小说,江苏籍作家的作品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并没有选录。

散文方面,有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现代散文方面,收录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五味》两篇,其中《多年父子成兄弟》着眼于家庭,讲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五味》以酸、甜、苦、辣、咸串起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琐细中蕴含真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包含对江南采莲美景的回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也有“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的描摹。叶灵凤的《家乡食品》通过对家乡金陵美食的介绍,表达自己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之情。

诗词方面,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表现被俘至汴梁之后的故国之思。也有被称为“孤偏盖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现代诗歌方面,有卞之琳的《断章》和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其他还有,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等江苏籍作家的作品。

2.江苏历史文化名人

涉及江苏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有司马迁的《鸿门宴》以及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两篇文章。

《鸿门宴》中的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刘邦,沛县(今徐州)人,在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通过这场宴会的生动描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即项羽的自矜功伐和刘邦的狡诈多端、能屈能伸等。

《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先生的文章,梁衡曾三临常州,拜谒瞿秋白纪念馆。文章写出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瞿秋白在现代文化史上的贡献以及勇于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

3.文人墨客或做官、或游历江苏而写作品

这部分在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少,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首词。京口即今镇江。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然而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于是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二.江苏地域文化教学方法探究

1.重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

江苏高职学生在招生范围和就业择业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企业对于职业人才需求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以学生职业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落实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课件的制作、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应该突出江苏地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自然景观、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文化资源,让学生从地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积极走访江苏省具有特色的博物馆、图书馆、历史文化古迹等,甄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

2.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

对于地域文化模块的教学,可以通过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课外实地观察、调查、收集书面和口头资料、图片、音频资料,课堂中进行讨论、探究、反思,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主题演讲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比如在学习《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之前,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布置调查任务,如觅渡河的发展变迁,组织学生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激发学生对名人的好奇心,让学生分工合作,搜集瞿秋白相关的书籍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了解人物的革命思想。实践的过程,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了解江苏地域文化,也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除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更好地展示地域文化特色。首先可以利用現代多媒体技术,在校园内滚动的屏幕上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等资料,加深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印象。其次还可以通过文化长廊、图书角、黑板报、墙体名人名言标语等建设整个校园,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江苏地域文化的熏陶。再者,可以在校园里开展各种诸如社团活动、画展活动、专题演讲活动、书法比赛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

三.结语

地域文化怎样更好地融入教学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教材的制定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从课内到课外,以及怎样更好地与专业相结合等都需要一步步探索实践。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语文教学理念革新,让地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必将成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洪义.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基于文化自信视角[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2)

[2]薛松.以苏州地域文化和职教特色为主导的语文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9)

[3]郑明娥,梁迎春.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以怀化市五溪文化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立项一般课题“五年制高职生语文学习动机现状与激发策略研究”(课题批准文号:B/2018/07/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作者:孔庆霞

上一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论文下一篇: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