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

2022-04-19

“聚焦富民”,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响亮而又坚定地发出这一号召。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是“聚焦富民”的重要抓手,而且两者互相支撑、互动并进。江苏是全国的一个民营经济大省,江苏“聚焦富民”既有十分坚实的民营经济基础,又有此次党代会激发出来的全民持久动力,相信一定能把富民“基因”深深扎入江苏大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 篇1:

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及提高幅度研究

摘要:把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实际劳动报酬水平和以我国农村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以城市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与在私营工业企业就业的劳动者的劳动要素的贡献水平加以比较,可以分析出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具体位置。同时,以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并结合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即以企业正常的盈利水平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为约束,可以测算出我国私营工业企业报酬的提高幅度。

关键词: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工资性收入;劳动力价值;劳动要素;要素贡献水平;盈利水平;工资水平

一、引言

关于目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是否偏低问题的讨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偏低。表现为:(1)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李稻葵等(2009)的研究表明,1999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比重约为54%,但到2006年时已经下降到了50%以下。白重恩等(2009)的研究表明,我国劳动报酬2004年以来下降趋势明显,2006年这一数值已降至47.31%。张车伟(2012)的研究同样证明了自2003年以来我国工薪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程度不足。(2)我国劳动报酬低于劳动贡献。荀关玉等(2010)提出,我国劳动收入比远低于劳动贡献比,如2008年我国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为42.48%,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只为36.2%。(3)中国的劳动报酬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罗长远等(2009)的研究发现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已从1995年51.4%的峰值下降至2003年的46.2%,并在2004年加速下降至41.6%。他们指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55%~65%的劳动收入占比相比,中国的这一比重太低。这些学者同时认为,我国劳动报酬偏低,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经济社会效应,应引起重视,并提出应提高劳动报酬水平。

也有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劳动者(雇员)薪酬比重并不低。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12)以国内和国际统计资料为依据,选出人均GDP、经济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投资率、经济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6个变量来确定我国雇员薪酬水平的期望值,并把这个期望值与雇员薪酬比重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当前雇员薪酬比重的实际值高于期望值,实证结论不支持当前流行的我国雇员薪酬比重偏低的观点。

我们支持我国劳动报酬偏低的观点,但有关研究应进一步深化:(1)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劳动报酬偏低,但从提高劳动报酬的具体操作上来说,我国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相对并不低,真正相对或绝对较低的,是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报酬水平。因此,应具体对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报酬水平做出分析研究,以具有操作上的针对性。(2)目前的研究,主要从总体上,从我国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从劳动报酬在GDP占比的国际比较,从劳动报酬与劳动要素贡献的比较,来证明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偏低问题。我们认为,这些研究方法,虽然从总体上是没有非议的,但是,从考量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报酬水平来说,应具体为把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实际劳动报酬水平与以我国农村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以城市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及私有制企业就业的劳动者的劳动要素的贡献水平加以比较,才更能切合实际地说明私有制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具体位置,才更有利于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才更具有操作意义。(3)对于我国劳动报酬提高的幅度,特别是处于低中之低的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报酬提高的幅度问题还没有人做出具体的实证研究。

对于我国劳动报酬并不低的观点,笔者认为,劳动报酬是否偏低,取决于期望值的确定及其与劳动报酬实际值的比较。而选择好这个期望值的决定因素,则是确定好这个期望值的关键。国家财政部课题组作为确定劳动报酬期望值的6个因素,并不是决定劳动报酬的最直接的因素,笔者认为是有偏颇的。决定劳动报酬的最直接因素,也是衡量劳动报酬的最直接尺度,应该是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同时,劳动报酬水平的评价,还应该结合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即劳动报酬水平的高低在微观上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生存发展,在宏观上影响到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差距,影响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等。因此,笔者认为,劳动报酬水平的期望值,首先应该以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为依据,同时参考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等因素综合确定,而不是选取一些影响劳动报酬的间接因素确定。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匹配性,笔者选择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作为样本,说明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劳动报酬水平的具体位置和可能提高的幅度,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或私有制经济中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提供参照。

笔者以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理论为依据。所谓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我们界定为劳动报酬水平对于劳动者自身和家庭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即劳动报酬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且还对整个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社会公平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劳动者报酬水平之所以具有社会功能是因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是劳动的基本收入,普通劳动者总是一个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这决定劳动报酬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高低形成了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利益格局,决定了一个社会处于矛盾、和谐或公平等不同的社会状态,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运行和发展的质量。而在经济运行实际中,收入分配关系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收入分配关系,往往不能使劳动报酬发挥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对现实中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校正。笔者以劳动者的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以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为约束,来确定劳动报酬提高的幅度,以保证劳动报酬发挥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笔者选择了我国私营工业企业1998—2011年的数据,把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实际劳动报酬水平和以我国农村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以城市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在私营工业企业就业的劳动者的劳动要素的贡献水平加以比较,说明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具体位置。同时,以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并结合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即以企业正常的盈利水平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为约束,测算出了我国私营工业企业报酬的提高幅度。

二、劳动力价值水平测算

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就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来自农村,但在城市就业,因此,在测算劳动力价值水平时,应该考虑以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以农村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应该作为他们工资水平的最低参照,因为他们来自农村,他们的工资水平不可以低于农村就业的劳动力价值水平,否则,他们就不会到城里就业;而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待遇问题的不断解决,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要求达到以城市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才能在城市站稳脚跟,成为市民。因此,有必要把以城市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作为他们工资水平的基本参照。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由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理论,笔者选取了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居住投资、人均生存保障支出和每个劳动者负担的家庭人口比例等主要指标,构建劳动力价值模型,测算劳动力价值水平。

劳动力价值水平模型:w1=(C+H+S)×N(1)

w1代表劳动力价值水平,C表示居民人均日常消费支出;H表示人均居住支出;S表示人均生存保障支出;N表示每个劳动者负担的家庭人口数。

可以看出,我国私有制工业企业的实际劳动报酬(见表3中的实际人均工资)虽然高于以农村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但却低于以城镇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表明工资水平偏低,有提高的必要。

三、劳动要素贡献测算

笔者采用普遍使用的C-D生产函数形式,构建劳动要素贡献模型来测算中国私营工业企业劳动要素的贡献。

(一)模型假设

1. 不考虑科学技术对产出的影响。在企业生产实际中,科学技术要由资本和劳动所投入、承载和所有。因此,科技对于产出的贡献,也要由资本和劳动所分享。

2.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行为规则,要素贡献等于其边际产出。

3. 不考虑每个劳动者人力资本差异对产出的影响,即将每个劳动者标准化为无差异的劳动力,其生产效率相同。

(二)模型建立

根据C-D生产函数建立模型:

Y=F(K,L)=K?琢L?茁(2)

lnY=?琢lnK+?茁lnL(3)

劳动要素贡献:w2=?茁×y(4)

变量说明:w2表示劳动要素贡献;Y表示总产出;y表示人均产出;L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表示资本要素投入。?琢表示资本要素产出弹性,?茁表示劳动要素产出弹性。

(三)数据描述

选择1998—2011年中国私营工业企业的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为主要指标测算。

(四)实证结果

采用计量软件测算,得出下列结果:

lny=-1.409 118 819+0.379 968 698 3×lnL+0.733 853 795 6×lnK

T=(-3.143 666)(2.277 990)(4.491 506)

R2=0.998 417 DW=1.152 416

从中可以看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38,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733 9,两者的系数之和大于1,说明目前私营工业企业还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同时可以得出劳动贡献份额为0.341 14,资本贡献份额为0.658 86。

下面,笔者将在表3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及要素贡献份额(见表4)。

下面,笔者把测算出来的人均劳动贡献和实际人均工资水平比较,表明我国实际工资水平低于劳动要素的贡献(见表5)。

由图2分析可知,2002年之后,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人均实际工资与人均劳动要素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前者低于后者。

四、劳动报酬提高幅度测算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劳动报酬虽然高于以农村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但却显著低于其劳动要素的贡献和以城镇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根据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考虑到工业企业的劳动者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需要,劳动报酬应该以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以企业正常运营发展为约束,有所提高。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完全有能力让渡一部分利润,作为分享利润来提高劳动报酬水平。这里我们将对劳动者能够分享利润的量作出实证研究,以确定劳动报酬的提高幅度和社会功能工资水平。

(一)模型建立

笔者的研究是把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用来追加工资,从而使工资水平得到提高。这样企业的利润就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给企业,用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一部分作为分享利润由劳动和资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根据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考虑到如果把分享利润全部作为追加工资由劳动者独享,可能会使企业在达到一定利润额后,便不再有进一步盈利的动力,这样便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这也不符合我们力图使劳动报酬发挥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的初衷。因此,我们把分享利润按一定比例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分配,以保证劳动报酬得到适度提高和不影响企业资本盈利的积极性。

进一步地,我们把企业在经营中实际获得的利润称之为实际利润(这里是指净利润,它等于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把留给企业保证其正常运营发展的利润称为充分利润;实际利润减去充分利润的差,我们称之为分享利润,它由劳动和资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把适度提高后的工资水平称之为社会功能工资水平。根据我们目前的数据资料,我们通过下列关系来进一步测算出劳动报酬的适度增加额、增加幅度和增加后的社会功能劳动报酬水平。即:分享利润等于分享利润率乘以所有者权益(企业的自有资本);分享利润率等于企业资本的实际利润率(净利润率)减去资本充分利润率(与资本充分利润的概念相对应,资本充分利润率是指能够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发展的利润率);工资增加额等于分享利润乘以劳动得到分享利润的比率;工资增加幅度等于工资增加额除以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增长后的工资,即社会功能工资水平等于原有的实际工资加上工资增加额。由于我们这里在工资增加额和工资增加幅度用的是人均的概念,因此还要除以就业人数。根据这些关系我们建立:

人均劳动报酬增加额模型:?驻w=[(ic-ib)×q×?姿]/N(5)

人均社会功能工资模型:w3=w0+?驻w(6)

人均劳动报酬提高幅度模型:■=?驻w/w0(7)

模型中,w3表示劳动者参与利润分享后的人均社会功能工资,w0表示人均实际工资,?驻w表示人均工资增加额,■表示人均工资增加幅度,ic表示企业实际利润率,ib表示企业权益资本充分利润率,q表示所有者权益资本,?姿表示劳动得到分享利润的额度,N表示就业人数。

(二)企业资本实际利润率和充分利润率测算

1. 企业资本实际利润率即净利润率测算。根据劳动要素贡献模型分析结果,笔者先用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算出企业净利润,再用净利润除以所有者权益即企业自有资本算出净利润率即企业资本实际利润率(见表6)。

2. 企业资本充分利润率测算。资本充分利润率由作者参考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测算。其以工业良好利润率为基础,参照平均利润率、贷款利率的关系算出后,再根据经济增长率加以调整确定。模型为:

Ri=Lg+?茁×(La-Rd)+?着(8)

式中,Ri表示企业的充分报酬率;Rd表示年贷款利润率;Lg表示工业良好利润率;La表示工业平均利润率;?茁表示风险系数,即工业平均利润率与利率的协方差与方差之比。(?茁=0.923 1);?着表示经济增长率与报酬率之间的调整系数,尽量使充分利润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工业良好利润率已经是能够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利润率,再考虑到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使留给企业的利润率等于或略高于经济增长率,就能够保证宏观经济正常运营发展的需要(见表7)。

(三)劳动报酬适度提高幅度测算

根据上面发挥劳动报酬社会功能及劳动报酬适度提高的要求,这里的具体做法是,分享利润在劳动和资本的分配中,随着分享利润额增加,按照一定的级距划分劳动和资本分配的比例,劳动分享的份额采取累进制,资本分享的份额采取累减制,但当分享利润额达到一定高度的级距时,劳动和资本分配的比例不再变化(见表8、表9)。图3中,我们设定了劳动和资本参与分享利润分配的比例。

经计算得知,从2007年至2011年连续5年间,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的适度提高幅度的最小值为0.076 8,最大值为0.549 9,平均值为0.301 9。

五、结论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笔者把中国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高于以农村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低于以城市为标准的劳动力价值水平,也低于劳动要素的贡献水平,说明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劳动报酬偏低,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劳动报酬偏低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后果。为了发挥劳动报酬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劳动报酬有必要提高。在此,笔者以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以资本正常盈利和企业正常运用发展的约束,对这里的劳动报酬提高的适度幅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07—2011年5年间,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提高的适度幅度的平均值为0.301 9。这说明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劳动报酬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见表10)。

由于受到数据的局限,笔者未能就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单位研究劳动报酬提高问题。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09年18 199元,2010年20 759元,2011年24 556元。3年平均值为21 171元。其与2009至2011年我国私营工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21 124元大体相当(见图4)。这说明笔者对于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提高幅度的研究,对于我国整个私有制经济中劳动报酬的提高具有普遍的参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2]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3]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9).

[4]荀关玉,白妍.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例判断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31).

[5]贾后明.论收入分配改革的主体、对象与目标[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6]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7]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影响收入分配关系的五个问题与八点建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

[8]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8).

[9]吕冰洋,郭庆旺.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的测算[J].经济研究, 2012,(10).

[10]常进雄,王丹枫,叶正茂.要素贡献与我国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J].财经研究,2011,(5).

[11]王云中.社会功能依据:当前中国劳动者报酬的界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2).

[12]岳希明,任若恩.测量中国经济的劳动投入:1982-2000年[J].经济研究,2008,(3).

[13]马艳,等.我国现阶段劳资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对策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1).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作者:王云中 庄雷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 篇2:

“聚焦富民”与民营经济大发展

“聚焦富民”,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响亮而又坚定地发出这一号召。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是“聚焦富民”的重要抓手,而且两者互相支撑、互动并进。江苏是全国的一个民营经济大省,江苏“聚焦富民”既有十分坚实的民营经济基础,又有此次党代会激发出来的全民持久动力,相信一定能把富民“基因”深深扎入江苏大地。江苏要以此为新起点,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焕发精气神,抓住新机遇,闯出新路径,在“聚焦富民”中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在民营经济大发展中实现“聚焦富民”新目标,从而真正建成“强富美高”新江苏。

一、当前江苏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进展与新起点

当下,省党代会发出“聚焦富民”号召,江苏民营经济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新进展也就成了新起点。

规模已超半壁江山,发展保持平稳健康。最近几年,江苏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挑战,碰到了不少困难,但广大民营企业家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奋力拼搏、逆势而上,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了平稳发展。2015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8564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全省GDP增速0.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5%,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拉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5.2个百分点。

商事改革不断深化,创业创新十分踊跃。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最近几年江苏在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不仅全面落实“先照后证”,启动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及时推进国务院倡导的“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及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的登记制度改革,千方百计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到2015年底,江苏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户数一共是569.4万户,比上年大增41.8%。其中,私营企业累计登记户数达182.2万户(其中2015年新注册私营企业39.4万户),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有一大批知名企业,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6家、超500亿元的10家、超百亿元的94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72965.4亿元,比上年底增长30.7%,位列全国第二,户均注册资本由2014年底的355万元提高到400万元。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私营企业达到9360户,比上年底增加1845户。私营企业集团达到1914户,比上年底增加87户。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387.2万户,其中2015年新增63.7万户。

民间投资量质齐升,支撑全省经济稳定增长。最近几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扑朔迷离背景下,江苏民间投资尽管也受逆境困扰,但总体上保持量质齐升、结构趋优,实属难能可贵。2015年,江苏民间投资共完成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0%,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6个百分点,占全省全部投资的69.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0.8%;全省民间工业投资达1.7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72.9%。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完成工业投资1.5万亿元,同比增长19.1%,比全省工业投资增幅高6.7个百分点。

利税就业持续向好,社会贡献不断提升。最近几年,江苏民营经济创造的GDP不仅在全省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经济社会效益相对较好,从而对全省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首先,表现在利税较快增长上。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平,高于国有企业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893.8亿元,增长21.2%,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上缴税金6652.4亿元,占全省税务部门直接征税总额的57.1%,成为江苏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次,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江苏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合计达到2791.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5%。

企业勇于科技创新,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科技难关,打造转型升级主引擎。江苏民营企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引进科技型领军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2015年,江苏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1046家,同比增长19.8%;实现总收入72812亿元,同比增长17.8%。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约占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的2/3,近半数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建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能自主开发新产品或采用新工艺,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江苏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已达40万件。

勇挑外贸出口重任,成为外贸战线生力军。最近几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分突出,主要源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推进所谓“再工业化”,尤其是强化贸易保护主义,直接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我国对外出口明显受阻,而且贸易摩擦影响凸显。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外贸增速下行压力也很大。在此形势下,江苏民营企业勇敢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挑起了外貿出口的重任,成为外贸战线一支生力军。2015年,江苏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068.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增幅高于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速2.2个百分点,高于外资企业增速2.5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1.5%,较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3.4%,即占全省的1/3,较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同时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继续提高。

二、当前江苏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大背景下,江苏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处于最困难时期。

产业层次依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江苏民营经济从整体上来看,产业低端化现象还比较突出,转型升级的“火山”层层叠叠,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当数量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偏高,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远没有掌握,呈现出“四重四轻”现象——“重生产、轻品牌”,“重引进、轻创新”,“重投入、轻研发”,“重制造、轻管理”,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现代服务业中民营企业比重仍然过低。2015年,江苏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集中了七成的私营企业,但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卫文体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中,民营企业则涉足较少,比重不足1%。三是制造业偏重于苏南,苏中、苏北则相对较低。2015年,苏南民营工业产值达到35839.9亿元,占全省的40.9%,即超过四成。苏中、苏北分别为22980.3亿元、28717.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6.3%和32.8%。四是民营“百强企业”区域分布也不平衡。2015年,在江苏省营业收入“百强”民营企业(集团)中,苏南入围67家,比上年增加2家。苏中入围23家,比上年减少4家。苏北入围10家,比上年增加2家。入围企业数量列前3位的市分别为:无锡市18家、南通市17家、苏州市16家。

融资渠道仍然不畅,资金短缺制约发展。多年来,江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资金链紧张等问题,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截至2015年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22万亿元,比年初仅增3184亿元。虽然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优质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融资的高山”难以逾越。从间接融资来看,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导致综合借贷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大量民企的企业制度不够成熟和规范,信息不透明,大银行很难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出于自身风险防范而不愿提供融资服务。同时,证券市场对私营企业的开放度仍然较低,能够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募集资金的私营企业极少,特别是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市场准入仍有限制,投资意愿有所下降。最近几年,全球经济萎靡不振,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大量低效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存在,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步变薄,导致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下降。同时,由于某些银行过度抽贷、压贷,一些民企老板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导致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直接影响到投资总量的增加。2015年,江苏全省民间投资增速为14.0 %,比上年回落了0.8个百分点。目前,江苏绝大部分投资领域均对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开放,但由于种种原因,民营经济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其他很多行业民企占比仍然很低甚至是空白,“市场的冰山”难以溶解。一些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仍然不高,“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现象仍然存在,在一些垄断行业或关键和重点领域,民间资本仍然很难进入,即使进入,发展也较为缓慢,占比依然很低。目前,在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航空运输业仍是空白,金融業、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等重要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均不到民间投资总量的1%,占全部行业投资总量的比重也明显偏低。

体制障碍尚难消除,平等地位仍未真正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旨在确立民营企业平等市场主体地位,并为其发展创造公平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观念偏差、利益纠结、制度设计缺陷、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当前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权益并未能够实现平等保护,出现“重公有、轻私有”现象,非公经济产权保护存在短板,非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经营活动仍然存在体制障碍和其他隐形壁垒。一些民营企业家对其产权保护现状感到担忧,影响民间资本持续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在产业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受歧视现象比较普遍。

企业数量少于广东,发展质量不如浙江。众所周知,广东、浙江和江苏都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大省,但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并未改变这一整体格局。首先是在民营企业数量方面,江苏被广东一举超过。截至2012年底,江苏全省民营企业累计登记户数为484.1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达131.3万户,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但是,从2013年初开始,广东在全省兴起热火朝天的“商事制度”改革,先手获取改革“红利”,截至该年底,民企总数超过550万户,比江苏多出20多万户。此后,随着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广东大众创业环境日益宽松,万众创新热情进一步激发,民企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井喷”之势。到2015年末,广东民营企业总数已达756.78万户,同比增长15.1%,其中私营企业248.12万户,增长27.4%;个体工商户492.99万户,增长10.4%。在企业数量猛增的同时,企业规模大幅扩张,私营企业集团化运营趋势明显。如:从户均注册资本金来看,2015年广东私营企业、个体户户均注册资本金分别为505.16万元和3.22万元,同比增长29.4%和13.0%;亿元以上私营企业广东现有17402户,增长64.6%,私营企业集团1550户,增长7.6%。其次,江苏民营企业质量一直逊于浙江。2015年8月,全国工商联如期揭晓“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江苏进入94家,比上年减少2家,浙江进入134家,比上年减少4家,但江苏仍比浙江少40家。特别令人纠结的是,在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多年比较中,江苏虽然民企总量比浙江多得多,私企总数几近浙江的两倍,但入围“中国民企500强”的数量不仅历来少于浙江,而且最近几年与自身相比也总体上趋向减少。

三、江苏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新机遇和新路径

当前,江苏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也面临着大好机遇。全省上下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紧紧抓住机遇,直面严峻挑战,千方百计迈出富民好路子,殚精竭虑闯出富民新路径,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实现“聚焦富民”大突破。

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不变”重要论述为遵循,依法保护非公经济财产权。2016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亲切看望各位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总书记强调,这“三个没有变”,实际上是“三个不能变”,也是“三个不会变”。总书记还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联组会讲话全文首公开,“非公经济”成关键词》, 2016年3月11日)因此,“三不变”,既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也向全社会释放了清晰无误的信号,尤其是给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吃下了“定心丸”。

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在产权保护领域出台的专门文件。《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指出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平等问题。《意见》重申,“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并要求“加大对非公有财产的刑法保护力度”,必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苏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尤其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以市场经济“三只手”同向发力为引领,激发市场活力掀起创业新高潮。政府必须弱化管制思维,强化服务意识,甘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店小二”,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周到服务。政府要敢于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改革向纵深推进,用更大的“放”、更好的“管”、更优的“服”,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释放发展潜能。针对目前改革中仍然存在的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持之以恒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尽快消融“市场的冰山”:首先要大力做“减法”,实行更彻底的放权、更精准的服务,更合理地减轻企业负担,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力度,真正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积极做“加法”,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活而有序的政务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再次要以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紧盯企业投资不便利、群众办事不方便的突出问题发力,一鼓作气、标本兼治,使企业和群众真正得到实效。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放宽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准入,扩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扶持和促进民间投资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进入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充分发挥好民间投资在推动全省投资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民营银行建设,在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条件下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像广东那样营造更加浓厚的改革氛围,全面清理各种行业准入证、生产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切实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充分激發市场活力和群众热情,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双创”活力最强的区域。

以居民收入列“三个口袋”之首为指向,三方合力共推民营经济大发展。到2020年,江苏必须“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三个口袋”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其排序一改过去“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的老套套,这在江苏还是第一次,清晰地向全社会传递了未来五年江苏的发展指向。

“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直接体现。江苏居民收入长期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在人均GDP中所占比重只有33.6%,不仅与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有较大差距,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0.9个百分点,早就应该补齐短板。江苏所有的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分配政策等,都应当是为了富民,因此必须把富民放在首位,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增强了,才能购买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三个口袋”中,“财政收入”虽然排在最后,但并不意味着地位削弱。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根本属性,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必须用于民生,实行更公平、更均衡、更可持续的普惠制政策,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以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财政让利于民,群众手里有了本钱,创业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创业的人就越来越多,就业的机会就越来越多,居民的收入就越来越多,财政的税源也就越来越丰厚。因此,“三个口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个口袋”排序的改变,涉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比例调整,无疑有其积极意义,但“分好蛋糕”必先“做大做好蛋糕”,富民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广大农民和各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积极创造者。“企业利润”在“三个口袋”中排位居中,其实意味着企业要惠及两头、一身三任: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无疑要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两者都取决于企业缴纳的税收,企业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经济单位。目前在江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江苏民营企业要为富民做出更大贡献,有赖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赖于民营企业家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有赖于企业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同时,政府要对企业放水养鱼,给企业更多自主权,真正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权还给企业;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健全完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跨越“融资的高山”;要积极构建和形成政商之间的“亲”、“清”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打造“降成本”、“减税费”、“利投资”的宽松环境,实实在在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锻铸企业更强大的国内外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利润丰厚了,就能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就会有更多的税收回报社会,老百姓的口袋也才能真正得以充实。

以协调增长“三个GDP”作为新坐标,激励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大提高。“经济GDP”是基础,“绿色GDP”是厚植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文GDP”是培育社会竞争力,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从而实现“三个GDP”的协调增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富民”离不开“聚力创新”。江苏“聚力创新”,民营企业责无旁贷。民营企业要冲过“转型的火山”,必须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把创新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常态化。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制度,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健全“产学研政金”合作体系,高度注重科学发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当前,产业发展日渐注重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同时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孵化模式方兴未艾,而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等,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带来了产业选择的新机遇。民营企业要加快进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向中高端产业攀升,真正实现扩量提速增效目标。要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发扬工匠精神,鼓励品牌创新,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紧紧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势企业更要大力推进专利、品牌、标准战略,致力于打造行业品牌、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奋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杆,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企业追求“经济GDP”是硬道理,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一笔能够延续到后代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营企业要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经营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真心实意追求“绿色GDP”,努力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生产率,把垃圾变成资源,把废弃物变成好产品,从而实现自身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必须确立共享理念,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努力追求“人文GDP”。首先,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这既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质量是生命,声誉是核心,消费者总是希望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享受到品质优良的服务。因此,必须坚决打击那种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为,切实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次,确保企业警钟长鸣常备不懈安全生产。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立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机制,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范围,取消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再次,充分尊重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企业员工既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社会成员,不能把员工仅仅看作是被雇佣的劳动力,把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视为增加企业的负担。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得不到尊重和维护,往往会导致员工上访甚至罢工等意外事故发生,不仅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混乱,而且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因此,尊重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在可能条件下适时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也是促进富民的重要表现。最后,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真情回报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获取合理合法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但企业更是根植于社会的“企业公民”,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坚决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诚实经营、节能环保、热心公益事业、多行慈善之举等。其实,企业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更加取信于民,更加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展开。江苏民营企业应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机制,将履行社会责任转化为战略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社会竞争力”,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诚信守法生产经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设一支真正过得硬、高素质的江苏职业经理人队伍,为企业发展树立好榜样,为社会进步凝聚正能量。

(储东涛: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汤莉:江苏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

责任编辑:高 莉

作者:储东涛 汤莉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 篇3:

辽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对策

摘要:辽宁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民营经济,文章通过调研发现辽宁民营经济存在以下情况:水平较低,实力较弱;发展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等。其原因主要是:在政策上未能将民营经济同其他经济成分平等对待;辽宁民营企业自身缺乏管理经验等。文章提出了如下对策:建立与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改进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建立创新机制;提高民营经济的竞争力;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辽宁;民营经济;竞争力

一、辽宁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一)辽宁民营经济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考查了2004-2008年辽宁民营经济在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实现利润总额及从业人数方面的情况。五年间,私营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变大,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登记注册的私营工业企业13637家,这个数量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排名第五;工业总产值达到7596.22亿元,资产总计4173.15亿元,实现利润463.47亿元,私营工业企业从业平均人数126.4万人,实现收入7311.85亿元。从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民营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到2008年已经在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6.43%。

(二)辽宁民营经济的地区分布情况

辽宁省有14个市,各市民营工业企业数量差距较悬殊。2009年,沈阳市拥有的民营工业企业数量最多,占全省的26%。其次是大连,占全省民营工业企业的21%。营口、鞍山相差不多,各占全省民营工业企业数量的8%和7%。其他各市最多的5%,最少的才2%。因此可以看出,辽宁民营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在沈大带状城市群,全省接近一半多的民营企业集中在这里,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及民营高科技企业都集中在这个区域,其他城市则相对较少。

(三)辽宁民营经济产业分布情况

辽宁民营经济主要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12大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有105个,企业数量13600多个,就业约100万人,每个集群有125户企业,集群企业户数最多的是海城纺织服装集群有6200户企业。沈阳、大连、鞍山三市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部产业集群经济总量的53.1%;营口、辽阳、锦州、盘锦、葫芦岛五市占39.9%;特色产业集中在制造业,如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大连软件集群、鞍山钢铁精深加工集群、本溪药谷、铁岭专用车基地、阜新“液压之都”、大石桥“中国镁都”。2010年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集群数量比2005年增长122%,实现了数量倍增。这显示了辽宁省丰富的工业基础资源,同时也说明了辽宁民营经济在产业上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上还有待发展。

(四)同其他省份相比较,辽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发布“中国最具竞争力民营企业500强”:浙江、江苏两省仍是入选企业大户,其企业数量分别为161家和109家,占所有入选企业的54%;山东省40家,占所有入选企业的8%;上海市29家,占所有入选企业的5.8%;辽宁省18家,占所有入选企业的3.6%,同其经济发达的省份比较,辽宁民营经济还有一定的差距。2008年私营工业企业个数上,江苏省位居第一,达45000多个;辽宁省拥有20000多家;再次是浙江省、山东省等。2008年,江苏省的工业总产值排在第一,辽宁民营经济的工业总产值相对较小,不足江苏省的一半。

与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辽宁民营经济无论从经济总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辽宁民营经济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宁民营经济的总体发展表现为:水平较低,实力较弱;发展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等情况。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政策上未能将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同等对待

虽然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民营经济一直未能和其他经济成分一样受到同等对待。

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准入存在不公平

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保证经济公平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在各种场合虽然被定位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各种壁垒依然存在,很多领域仍未完全向民营企业开放。民营经济仍然只限于初级服务业、流通领域以及一般制造业,其他领域如电信、能源、金融等利润丰厚的行业主要被国有经济所垄断。

2、政策待遇的不公平

民营经济虽然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在政策上享受和其他经济成分同等的待遇,使得民营经济的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同时民营经济也缺乏同其他经济成分一样的市场化的融资手段和发展平台。

3、融资渠道单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能够为一些企业提供融资的平台,而对民营经济开放的融资渠道却十分少。民营企业只能依靠非正规、小范围的借债集资或股权融资,这类融资成本高、规模小、风险大,使投资缺乏稳定性与可靠性。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巨大障碍。尽管辽宁省不断出台政策解决这一问题,如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发行集合债券、召开银企推介会等,但是只有少数优秀的民营企业符合条件,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是很难从中受益。

(二)民营企业自身缺乏先进管理经验

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1、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辽宁民营经济大多数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家族式管理制度是民营经济的特征之一。绝大多数家族企业领导者倾向于选择自己的后代作为接班人。家族制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缺乏创新,容易导致企业停滞不前。最终使得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2、人力资源短缺

由于辽宁省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很难给技术人才的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不容易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这表现在:一方面,民营企业用人机制不健全,唯亲是用,对进入民营企业的管理人才不信任。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主中官本位思想较严重,致使一些技术管理人才不能扎根企业。近些年来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到辽宁省来,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很难真正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三、提升辽宁民营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一)建立与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血液

完善信贷服务体系,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首先,根据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贷款操作程序,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简化手续和审批程序。逐步发展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并完善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对一些经营基础和财务制度较好的民营企业,采取信贷授信授权方式。其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在政策、法律、财政上予以支持,以增强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网络、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的结算服务、行业分析、决策咨询、财务代理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二)改进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从产权结构上看,家族通常占有民营企业绝大多数股份,但是在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必须要产权明晰,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决策机制,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另外,还要逐步提高产权开放度,实现企业的社会化,以股份流动吸收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力量来支撑企业的成长。总之,民营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更新企业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把优秀的人才留在民营企业

人才在现代企业里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充分认识人才的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民营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要求,对人才要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机制,在用人上,要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要给予人才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让人才的自我价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实践证明,授权是企业重视和信任人才的最佳表现,也是企业有效地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企业创新机制,提高民营经济的竞争力

只有创新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源泉,民营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企业要开拓项目,与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开展合作关系。同时,邀请各类中介机构、金融保险以及风险资本商家加入,在政府的协调下共同打造技术创新体系。另外,自主创新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市场需要的技术和产品,注意培育产品品牌,通过品牌产品良好的市场效益进一步推动创新。

(五)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优越的政策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政府必须要转变观念、转换职能,保护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因此需要政府对民营经济多加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级政府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作用,在法律上给予保护、政策上给予鼓励,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树立长期战略发展观念,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投资于教育、旅游、环保等成长性好的领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绚.兰州民营经济竞争力劣势及扭转对策[J].兰州学刊,2008(11).

2、苗秀杰.借鉴发达地区经验促进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黑河学刊,2007(11).

3、马秀岩,谭小芳.辽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4、孙永正.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5、黄琳.辽宁:民营经济这五年[N].辽宁日报,2010-11-03.

*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辽宁民营经济竞争力与企业成长研究;项目编号:L09CJL035。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赵景芬

上一篇:儿童消防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财税改革中国经济论文